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2-8-31 12:10 编辑 1 q( ], y5 ?' A" R9 ^% ]/ y
% p$ e% e" G1 E0 A+ U" H
回复 18# pszyyao ( B2 a( b+ J6 N, W8 o4 h
0 ]4 ?2 T5 C6 B
3 ]7 f2 B' {7 ^9 e ? 对您的话我有请教:既然姚振宗在《姚氏百世源流考》中说铫是姚的衍姓,同是舜裔一姓,那就是说,当时人们选择这个yáo音作姓氏时,只是字形不规范而已,其实并非是第二姓。田、陈、胡、王等是第二姓,姚氏姓了田、陈、胡、王,后来才有“(恢)复姓姚”的事。正因为由“铫”到“姚”不是改姓(如同改成田、陈、胡、王),所以,也就“未听说铫氏子孙(恢)复姓姚”的事了。“未听说铫氏子孙(恢)复姓姚”恰好证明了“铫是姚的衍姓,是舜裔一姓”,因是一姓,所以就不存在“恢复”,而只要“替换”就行了。后人这才有理由把“铫”替换成了“姚”,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不就是明白无误地替换了吗?由此我想到,书写“铫期”或是“姚期”这无关紧要,随各人所好而已。但须明白,此人是我姚氏一名人。不能将他排除出我姚族之中,而一定要列入到另一个不存在的“铫族”之中。 古时字形不规范,到后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规范的情形非常多:通假字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字属于这种情况。即使“五四”之前,“底”同“得”,“伊”同“他”,“支”“枝”相通,也是很不少的。当代又出了以“妳”代女性“你”的现象,因此,我认为由“铫”到“姚”,和这情形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