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分城市名稱來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56:54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湖南/ U1 w8 M* ^: }2 Y
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2 V& s" j+ o* t/ ^
长沙——得名原因有四种说法,一得名于星宿,对应南方朱雀七宿中轸宿的附属小星长沙星,此种说法流传最广;二,得名于沙土之地。长沙的地质结构为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长期的外力作用,底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流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沙石聚积地表。特别是湘江流域一带,至今枯水季节犹能见到大量的沙滩、沙洲等;三,得名于沙洲[即橘子洲]。得名于古蛮越祭礼之地。在古蛮越语言中,沙,指原始女神;长,指祭坛。在楚“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
% ~" v/ C( |5 I! G4 K1 w* C4 T
8 p5 |: Q( b* x6 S0 ?* e株洲——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2 o# w' M, y- @! D) i+ M! ^湘潭——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湘潭县还未出世。只知有临湘县隶属长沙郡。汉朝时期设湘南县、临湘县,湘潭县分属这两县,涟水以北属临湘,以南属湘南。三国时期隶属衡阳郡,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湘江以东的阴山县分出西部另立一县叫湘潭县,县治设在今株洲县石湾,地辖今衡东县境.属湘东郡.何以叫湘潭呢?明嘉靖县志说:地濒湘水,境内有昭潭……唐改为湘潭,因以潭名也.清光绪县志说,时更于阴山西立县,反又近湘,故曰湘潭。潭:覃也,非以澄渊名潭也。当时,现境的湘潭县域则在湘江之西,分属湘西、湘乡、新康县。隋朝,湘潭县纳入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四县,属衡山郡,今县地则并入衡山县;唐朝天宝八年(749),湘江以东的湘潭县大部分划给衡山县,衡山县北部划给湘潭,湘潭县治设在易俗河,古称洛口,隶属潭州总管府,这时起湘潭以江东迁到江以西,县地才开始相应。北宋时期县治迁到湘江之北,今湘潭市观湘门,从此湘潭之名实现了第三次变迁。
" B! Y- q; r  ~+ X  N衡阳——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公元220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酃县(今珠晖区酃湖乡);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 V3 D/ b5 ~" e0 n
邵阳——邵阳以县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邵”字本为“昭”,因晋代避司马昭讳改为“邵”。' Q+ V8 l$ A0 j# U
岳阳——自古先后名为巴陵,巴州,岳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巴陵故城称为岳阳,是由于颜延之诗的影响,和岳州辖区内曾在幕阜山之南建过岳阳县、岳阳郡,然后地名随人迁徙,南名北移,约定俗成。至于后来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则主要是由于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岳阳文化所赢得。3 P2 A, i) h; G4 c0 k# f
张家界——张家界地域古属朝天山,因明崇祯邑人张再弘“蒙恩赐团官”设衙署于此而得名。' h* w& l" Q6 c; a$ i
益阳——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公元前221年秦灭楚后,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这是益阳之始。
* g) l1 R. O8 v& Y! e" P常德——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诗经•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义置常德军而得名。# C: O, U6 j5 u2 Q% E, Z4 r0 ^
娄底——娄底因相传是天上28个星宿中的“娄星”和“氐星”交相辉映之处而得名。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析湘南县置湘乡县,连双峰、涟源大部分和娄底等县市,属长沙郡。
. r$ e9 s! A& ?5 m  E1 D郴州——秦置县,“郴”字为篆书“林”与“邑”二字组合,意思为“林中之城”。 郴字,独郴州所有,意思是林邑之城。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6 J' N6 C6 L* }
永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在古零陵郡始置永州总管府,泉陵治,隶湘州。永州之名即称于世。
  s  O: u% p5 T2 z; g2 Y8 R1 L怀化——宋代以“怀柔归化”之意设怀化砦,1942年设县。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怀化地区和县级怀化市,设立地级怀化市。) ~# D5 ~5 v7 p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57:40 | 只看该作者
吉林, o% l  W3 t  b2 b; E

3 A  _& P* w- E" v长春——一说是,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 二说是: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方由此起。而建置之处,土人更名之日, 新立城云。”由此得出长春之名,是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长春堡之名由何而来呢,据1982年《长春地名》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长春堡是沿用了辽金时代的长春州的旧名,因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此外,《吉林地志》(民国二版)和《增订吉林地理纪要》(民国二十年版)均认为长春一名源于长春厅,而长春厅是因袭了辽金时的长春州而得名.( R& \. s" D4 v7 m
吉林——吉林市原名“吉林乌拉”,为满语地名,意为沿江的城池。因明清两代为固戍边,抵御外侵,在此设厂造船,又称“船厂”。
9 Q' I( X. b, A( L- ^& i白城——白城市坐落在吉林省西北部科尔沁草原上,简称白,俗名白城子。原名查干浩特,为蒙语音译,意为“白色的城”。1 s' y/ X3 ^0 y5 w% @: M
延边朝鲜自治州——延边地名源于延吉。据说,明代时人们把延吉叫做“叶吉”,按女真语有“山羊”之意。一说由于这个地方是盆地,长年有烟雾笼罩,故称“烟集岗”。延吉即“烟集”的谐音。清末民初曾使用“延珲诸边”、“延吉区域”等多种称谓,后来逐渐启用“延边”之称。最早见于文献的是1913年出版的吉林地志,记有“论大陆交通”,东南一面复当延边之冲。”1920年前后,出现“延边”一词。由于地处三国交界,又归延吉边务公署管辖,故称之为延边。1929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志更明确记载:“东北边疆有延边之称。延边者吉林延吉道之边疆。9 S1 r8 S( H6 w( c
通化——“通化”的 “通”字,含有贯通之意,“化”字则为教化,也就是要用 所谓的“仁德、仁政”之类去教化百姓,含有通归王化的意思。
' F2 D8 M( }# F0 j+ i: Q; \3 A辽源——“辽源”作为地名,诞生于1902年,即清光绪二十八年。当时,清政府在今郑家屯附近设立了辽源州。
2 Y) v  z& W! z  h四平——四平因是长春往南铁路的第五站,民间曾俗称为“五站”。因地处哈大铁路、平齐铁路和四梅铁路的交叉点,有四通八达的意思;在此站西二里半的地方有一村落叫“四平街”,因此就命为四平街站。建立市制后又叫四平街市,直至改为四平市。7 C. ~  W, V& q4 j5 ]( E. d' E; I2 k: k
松原——松原市意即松花江、嫩江平原上的新兴城市。' q2 ~% {& H4 A' v# d$ J. c
白山——原名浑江市,1992年9月1日浑江市临江区,设立临江县。1993年11月28日,撤销临江县,设立临江市。 1994年1月31日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4月,浑江市正式更名为白山市。(浑江,汉代称盐难水,明代称婆猪江,清朝称佟家江(佟佳江)或通三雅吉哈(满语),别名浑江。发源于浑江市三岔子林场13林班,龙岗山脉南麓,西南流)。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58:31 | 只看该作者
江苏9 p6 Y, ?  D% B; v) v6 Z5 B
4 i! p/ h( V# Z- G! o6 B- F
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隶)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江宁府、苏州府首字。& ?  _  K) D6 ?3 _

  q3 g+ _( X  i' i4 V南京——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留都。
; B* P! {, z1 t/ t
, w/ `- N( C( M/ G' _5 t无锡——“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
, k$ p* [% L* g& o% \+ U3 |( w徐州——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g  i3 O8 e! }$ `2 Q- w
; ?: o2 d8 ]) W9 }$ G( K9 S
常州——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
$ Q; }# p) o1 O
& P# W0 h- B/ J: i苏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
5 C1 I- i$ o% ], c# l0 q; D3 {3 S! i" P( g6 r; k. y% H9 a, W
南通——“南通”之名的由来,那是清雍正之后的事。我国古代地名用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同一级地名的用字不能重复,重复了就要改。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该地北方又把潞阳(今北京市通县一带)改为通州。清代时为避免两地重名,在南方的通州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南”字,以示区别。民国元年改为“南通县”,1949年又把县城区及近郊合在一起,这才称为南通市。
( i& ^0 m; D; W& r0 A2 x! U$ p
5 r% p* }) ]0 L6 Z连云港——1935年由东海、灌云各划出一部分成立连云市,因背靠云台山,面朝连岛,各取一字,故命名连云。
( B; y& T* {: N9 q6 S4 m$ s8 R4 S6 A, K' i: Y
淮安——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 M: g8 n4 N2 S& W; }' \9 S! E9 L9 i* p) ?! K3 a5 b
盐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F) C$ B9 b+ h( B
# X  G* d+ g% }5 G% G+ m, P扬州——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此也为当今扬州始名。; O2 B" |0 m0 R, M3 X

# v: o" w' `  `0 C! D6 |2 r# \镇江——名字,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镇江北部沿江岸—带地势比较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二是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改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 B$ ?2 T& v; Y( ?3 Y0 K
. o) v! C$ O6 T. p$ n& `3 C
泰州——据马令《南唐书》中记载,南唐开国之初“供亿公费,不知限极,烈祖喜之,以海陵为泰州”。即由于泰州上缴国家的盐税很多,又是苏北地区的水陆要津、咽喉要地,在公元937年,将海陵由县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泰州,这就是泰州之名的由来。
6 t1 {+ p# [- t! J! q) V1 ?) K  H( Z, K3 B+ T3 w/ U& W, T
宿迁——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59:55 | 只看该作者
江西
& E9 `- l/ x7 V2 @0 T
; |7 q6 ]( X6 N! ?) f+ Q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元朝时设立江西行省。
: t5 {5 ?4 I# Y0 D  ^3 t7 i3 B" h0 J7 m! G* s
南昌——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并设南昌县为附郭县,属扬州,南昌之名始此。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
8 n5 t; t$ l" Z  o: A* I$ r0 p2 b+ e: r; i3 R
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i% r% ~7 z* T. h2 A5 H
  ?9 B$ P5 }3 F
九江——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后据《晋太康地记》记载,九江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 秦始设九江郡。
: E  c  ~; r7 C2 I( y' l6 U. L# U' h! W8 `
萍乡——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道:此物为萍实,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后人便把楚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之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4 A1 R. b# r$ s+ E  a" B" f( K! H; e5 c" M3 c5 R( B
新余——唐武德七年始平、西吴州俱废,复置新渝县。天宝元年(742年)县名因传写之误将渝改为喻,以后相承作喻。1957年5月,国务院公布,将新喻改名新余,沿用至今。! j- r4 H# [  x* Y& p; \

  H( i. k  t2 X; R6 _2 s鹰潭——鹰潭以驻地旧名鹰潭坊得名。其信江南岸龙头山,南接市区,北临信江。传说园中的龙头山上有许多大樟树,而山麓下有一个深潭,许多老鹰经常在这一带盘旋飞舞。树影婆娑,潭水清幽,“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成为一道绝美风景,众口相传,鹰潭由此得名。 唐永泰元年置贵溪县辖鹰潭,称鹰潭坊。# y, `+ P. ^" V+ N3 E& P7 J! ?

8 Y9 H+ @8 `! q- _: \贛州——赣州之名,始自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历有二说:一因州治赣县而得名;另说章、贡2江在州治合流之故。! Q( ?3 L6 Z/ M; Y+ v5 V
/ b2 f5 J: L/ b- j4 O
宜春——汉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筑城。于是两座新城出现于今宜春市境在。一为宜春,一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
+ X0 [. t$ h* z7 g0 i3 A: |
5 H8 W. \' C% \. |8 ^" r上饶——古称“信州”,得名于“山郁珍奇,上乘富饶”,素有富饶之地的美誉。1949年6月,成立赣东北行政区,下设有上饶专区。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上饶地区和县级上饶市,设立地级上饶市。7 n+ B, U# A9 q) M9 i

7 [7 l2 U' X0 d. d/ ~5 }吉安——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
+ C/ I5 Y( R! G; z
( ~7 b) l1 Z5 E; j- {. V+ \抚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管府,抚州从此定名。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2:00 | 只看该作者
辽宁
+ i5 ~: F; \+ R4 F0 H+ Y% ?1929年,中华民国改奉天省为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意为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 b6 }, o7 F! \
沈阳——1296年 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行省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5 p# U# b9 H9 E
葫芦岛——葫芦岛,最初为海岛名称,始见于《全辽志》。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刊行的《全辽志》卷一山川,宁远卫条目下,列有葫芦岛、觉华岛、桃花岛。对葫芦岛则注明:“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海”两行小字。其后,天启三年(1623年)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奏报关东情形疏》和中国革命先躯孙中山《建国大纲》以及其他许多文献,都提到葫芦岛的名字,有的称“葫芦套”或称“断冈”、“折冈”。原名锦西(1994年10月更名为现名),战国属燕。三国魏属幽州昌黎郡。隋属柳城郡。唐属营州。辽置安昌县。元并入锦州。清置锦县。1913年置锦西县,属奉天省辽沈道。1929年属辽宁省。日寇侵占时,属锦州省。1945年属辽西省。1954年辽西与辽东两省合并后属辽宁省。1985年设锦西市,因地处锦县西部,故名。
2 H# F' P' A  M; G- o' C' D% o! j
, W$ A& q3 ~* C' X$ b7 T+ E2 z锦州——公元911-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锦州之名始于此时。
, J2 X) Z2 ~7 U& h
, @8 o1 \9 \  U/ Q" v  }营口——1688年,清政府安置巴尔虎蒙古人在营口一带游牧。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似军营,因名营子。营口的潮沟在潮退时沟水干涸,潮进时沟没于水,故称没沟营。$ |/ X; e% o  G! j, P# {; k

( |9 i6 a  e1 }+ A大连——大连最早的名称为青泥洼。 1897年年底,沙俄为争夺清朝领土,将军舰强行开进旅顺口,随之便派人到大连湾和青泥洼勘察,决定在青泥洼开港建市。1899年8月1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布关于建立自由港“Дальний ”(俄文“远方”之意,读音为达里泥)的敕令,将青泥洼改称 Дальний(达里泥)。沙皇敕令发布后,中国人仍称青泥洼。1904年,日本挑起争夺辽东的的日俄战争。1905年,日本战胜沙俄,将青泥洼也改称为古代中国标称大连湾所用的“大连”二字,一则用海域的名字指称港口,二则也兼取近似俄文“达里泥”音之意(日文汉字同“大连”,音读为“Dairen”)。当时,日军辽东守备军司令部男爵西宽二郎发布传达命令第三号,内容为“自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二月十一日起,‘青泥洼’改称‘大连’”。  q6 R: s$ M5 t( [( V8 A+ ^4 Z
, E" n- P- N' p! V
朝阳——很早年间,朝阳地区住着几户人家,没有村的名字,当地村民们商量着起个村名,一天早晨,一位老汉站在村口遥望土楼观,发现眼前的北山山势很像凤凰展翅飞舞的样子,于是,村民们就给住的地方起了个雅名叫“凤翼庄”。明末清初,随着大量的迁移村民增加数倍,村庄不断扩大,根据住宅分为“上朝阳”和“下朝阳”这一地区统称为朝阳,沿用至今。9 ?7 H, A/ _6 [: v+ E

: O- C+ r3 @3 _* u4 Y, }" x阜新——阜新市名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地设置的阜新县。其含意有二说。一说是“山阜日新”,一说是“物阜民丰,焕然一新”,当为此地物产丰富、人民逐年兴吐之意。1940年置市时,以此得名。
4 F' J: u; f4 U, D0 e1 z& a5 {8 r$ p( p$ E( G# ^2 N* Z( d( Z
鞍山——因市南郊有一对形似马鞍的山(满语思额穆阿林,意为马鞍形的山)而得名。
: }/ m3 h5 |6 F- ?5 l& X$ x) B  L
辽阳——辽阳古称襄平。辽阳名称始于汉代。据《汉书•地理志》载:“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指辽河)莽曰辽阳”(小辽)水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会。“小辽水即现在的浑河。“水北曰阳”,汉代的辽阳(今辽中县茨榆蛇公社偏堡子古城址)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曰辽阳。本溪,地处辽宁省东南部,清光绪二年(1876)始建怀仁县。三十二年置本溪县。1939年,设本溪湖市,1948年设本溪市。(湖形外阔内狭,极似犀角做成的酒杯,故称“杯犀湖”。此外,还有“碑西湖”、“白溪湖”等说法。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写辨认,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本溪湖药王庙碑文可为佐证)。同治八年(1780年),辽东处士高升尧书写“辽东本溪湖”五字凿于洞口上方,此后,本溪湖的名字便流传开来。)
7 J, J$ z' D% U6 ^0 b7 {3 x1 Y! Y* H3 c4 B
铁岭——为铁岭卫的简称,源于明朝。明朝之前,这里曾先后有银州、新兴等名字。银州是辽代所设,《辽史》中有"银州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的记载;说的是银州之前曾名富州,但富州不在今辽宁而黑龙江。银州是辽代将原在黑龙江流域的富州更名南迁的名字,其详可见本篇《富州与银州》一章。辽灭后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中间经历金、元二个朝代。金朝废银州改为新兴县(《金史•地理志》),金、元二朝这三百年间一直用新兴这一名字,新兴县亦被称为古银州。明朝建立之后的第26年,这个被称作"古银州"的地方开始有了铁岭这个名字。% v  `9 q! o; ^3 H6 Q9 u
7 E- T. p8 m& Q4 _* ^: X# J2 ]5 t  `
丹东——旧称安东,196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安东市改名丹东市。意为红色东方之城。
; X' ~, y3 c8 b2 [8 b
3 I% L/ e) B; i, S; B抚顺——“抚顺”这一名字最早见于1384年,当时的明朝在浑河北岸高尔山下建砖城一座,取名抚顺城。所谓抚顺,就是“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
& J5 _6 _; T6 E7 P! K0 y' F* f; k; T. h2 F
盘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境内设置盘山厅。1913年设盘山县。1950年盘山农场改为辽西省盘山第一稻田农场。1953年2月,盘山第一稻田农场改为盘山机械农场,1955年改为辽宁省盘锦国营农场管理局。1966年1月,盘山县与盘锦农垦局合并为盘锦垦区,试行政场合一制,直属辽宁省。1984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盘山县,设立盘锦市(地级),盘锦名称的由来,始于盘锦苇场的建立,当年曾拟三个名字(即:辽凌、辽大、盘锦)上报中央造纸局,一九五0年十月经批复圈定“盘锦”作为场名,是根据苇场西部有条盘锦河而定,从此以后盘锦的名字正式出现在地图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2:46 | 只看该作者
内蒙古蒙古族自治区' s& H! C" x9 x5 D: a$ {
1 C3 {& D) R! q1 |! D' R( ?, @2 i7 {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而得名。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 t  j- N0 G8 X5 H' `
/ V- `! g' }! E* B9 x  O
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又称“召城”。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R0 A6 S* r5 b# }
& W% C" ]! g7 i# J! g
包头——源于蒙古语“包克图”,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叫鹿城。始于清嘉庆14年(1809年)设置包头镇。
2 i! @4 ^0 G0 o" j* H
8 ^2 \# S2 e+ R# T1 U. M' ]; x( P乌海——197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乌海市。翌年1月10日,乌达市和海勃湾市正式合并成立乌海市。其名来源可能于煤炭有关。, ]. F8 w  ~1 B  ~9 d' n$ v

; M5 _; a  O  G1 F8 k0 {$ X赤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得名于市东北的褐色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
. B  p, E, Y. K0 ?
0 c! j# h" m7 t通辽——因为四通八达的辽阔,所以叫通辽。1999年10月,成立地级通辽市。
4 z. n' D  Y9 X7 x6 u) W/ a; l6 [# K4 [  }6 u8 y
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宫帐守卫”。1649年,清政府在这里设伊克昭盟。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 n) C# p8 H9 I: q& x4 |
. x3 s0 ^) m0 T0 Y) X
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湖又称呼伦池或达赉湖。“呼伦”为突厥语“湖”之意,“达赉”则是蒙古语“海”的意思。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 H* ?* J: h; N. E5 t1 H4 \0 g
0 u) d0 K2 W$ o7 S' ]) c
巴彦淖尔——“巴彦”是蒙古语译音,为富饶的意思,“淖尔”是湖泊的意思,合译为富饶的湖泊。2004年国家批准撤原巴彦淖尔盟设巴彦淖尔市。
) l' g- R$ |  Y9 l" t. B% j/ S
! O1 w5 T* s  o: H' s9 `乌兰察布——“乌兰”为蒙古语“红色”的意思;“察布”这里当“崖口”讲,乌兰察布就是“红色崖口”的意思。200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乌兰察布盟,成立乌兰察布市。- B9 q# H% J! Q# E  |

" K" l, v% }* E1 c4 b/ g锡林郭勒盟——“锡林”蒙古语译为“高原上的平野”,“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锡林郭勒意思就是“高原上的河流”。1958年,锡察盟合并,撤消察哈尔盟,改称锡林郭勒盟。& O, k1 N# G% w# ~! a
3 d- ]& }9 Y' _- V2 T$ F' T
阿拉善盟——有多种意解,一说阿拉善意为野骏马,也有说是由“阿拉喜”谐音而来,蒙古语“阿拉喜”是屠宰的意思,还有说是汉语贺兰山的音转。1979年将甘肃省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设立阿拉善盟。
7 g2 t" i) m. ~6 ~! p' K: S" ?% d. I6 o& f" ^0 A
兴安盟——兴安是满语,意思为小山(丘陵),在蒙语里是“大石”的意思,因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由雅克山、岳尔济山、雉鸡场山、吉里格山等群山构成。1946年1月设制。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3:32 | 只看该作者
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 ~2 f# u# z7 H0 }8 c  k* L
# w' Z$ o9 g( J
银川——一种说法称银川之地土地贫瘠,盐碱化非常严重,黄河泛滥或雨水沉积,都会留下一片片白雪一样的盐碱,故称“银川”。另一种说法是黄河古称“白河”,文人墨客登高远眺,远山近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银色的光芒,由此感怀,便在自己的诗文中优雅的将宁夏镇城唤做了“银川”了。此种说法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1944年4月宁夏省城定名为银川。
2 @8 J( l3 s* j3 m" L" l) Q' B3 Y" \, q, O# r  _
固原——固原一名,始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为何称固原,一说是固原唐未陷于吐蕃后,原州先后侨治于甘肃的平凉、镇原,而固原这个地方就被称为“故原州”,讳故改固,因名固原;二是“北魏以此置原州,以其地险固因名”。* q. K( X; B0 F4 h0 k

. c* ?$ ^+ w1 {( Z吴忠——原为吴忠堡,系以人名堡,市名得名于此。1955年改为吴忠回族自治州。
4 v, k7 A& O8 v8 @, `! m- P8 ?0 p' h* Q" F: T" ]0 }
石嘴山——石嘴山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宁夏新志》。' @, Z9 O7 s9 j$ i8 u- x* _
8 e4 Q. n  T  y3 j5 j
中卫——其直接来源为朱棣削藩,使得宁夏庆王朱栴的3支卫队,只能保留1个,庆王右护卫改为宁夏中卫,从军事建制改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混合建制,这就是“宁夏中卫”的来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4:21 | 只看该作者
青海
3 {6 g1 H" }  w# q" g6 x6 j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
# ?6 ~8 `# G5 \, c; N
1 k: O4 T, \, A西宁——王莽时置西海郡,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并置西都县。晋置长宁县,因长宁水为名,宋崇宁三年改为西宁州,因西都、长宁二县为名。明设西宁卫,清置西宁府,后改西宁县,西宁道,1944年置西宁市。
0 V: T& ^6 N- [
/ z9 Z3 s( C. F; }: Y海东地区——海东地区因位于省内的青海湖东部而得名,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海东地区。
$ \: n* e" l4 M& p, ]( `$ s
+ }0 X) L7 p4 `( A0 m: k$ n海北藏族自治州——因位于省内青海湖北部而得名。1953年12月31日设立海北藏族自治区,1955年,海北藏族自治区改设海北藏族自治州。
, \) v! [" l6 d  y0 o8 H9 u
+ v* I) ?! ?2 g  V- w7 [黄南藏族自治州——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2月22日,因地处黄河第一弯的南部得名。
. d& ]8 ?; E, _/ I6 y1 K1 W, v( B3 E; I/ Y4 }% ?
海南藏族自治州——因地处著名的青海湖南部,故名海南。1955年7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自治区改称海南藏族自治州。
$ |+ b. s9 q- z  ^1 Y8 |% _5 U9 ?# l5 @  @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5年果洛藏族自治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之名,源于古称“俄洛”,“郭罗克”。
7 V, M- r3 B- d7 {# J4 s玉树藏族自治州——1955年玉树藏族自治区改设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藏语大意是“遗址之地”。玉树是传说中格萨尔王王妃珠姆的 诞生地。在玉树有大量的有关格萨尔王的传说、文物和遗址。这就是“玉树”这一地名的由来。5 ?# ~3 Z% _6 C/ d- F, N
. h- ^9 m) v, q' R0 u5 O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在青海湖以西,故称“海西”。1985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5:22 | 只看该作者
山东省
2 ~2 v- }( D: ~"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金时,在开封以东地区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清初设山东省。# I8 N" |# \* r! t& A6 r

9 {8 f3 [! o( w$ ]% o1 T: l济南——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古道今为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年设立济南国。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设济南市。
, D; J, A/ i: @* X' u9 w青岛——“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30年改称青岛市。+ ]; A6 Q. W$ m8 S4 |/ K4 F1 j

, Y2 E0 ?8 M+ k淄博——因原境内辖淄川、博山两县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9日设立淄博市。# I2 e7 I( u9 A
8 d9 R% f# @- r  t0 A* M' F
东营——原为村名,1964年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设在该村。翌年,惠民地区东营办事处在此成立,198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即以"东营"为名。
. }% R3 q- ^! c2 R$ X
9 x  d/ n0 A% b6 b: U1 `+ c烟台——烟台之名源于"兵事"。1398年,为防御倭寇,加强海防,在沿海设置了烽火台,遇警昼则生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以资戒备,后将这种火台称为烟台。烟台市因市区内烟台山而得名。1983年11月,由烟台地区改建为地级烟台市。
7 }- T0 Z( j& l* V) y# T
5 y' ?% s7 e. ~7 i$ A! ^% Q潍坊——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以潍城、坊子为基础建潍坊特别市,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1949年6月改称潍坊市。  r1 h! B* d! S5 j: x9 {4 O
$ S9 N, |& ^$ C( g
济宁——秦置任城县;因地濒济水,五代时又设济州,初治巨野;但金时巨野一带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势高亢,遂迁之。元时则取安宁意,更名为济宁府,后升为济宁路。明代,济宁路降为州。清初,改为直隶州。民国初年,改为济宁县。1946年设济宁市。1953年设济宁专区,1976年专区改称地区。1983年10月撤销济宁地区设省辖地级市。
; p: d( `0 |# y; X/ ~
- o: k8 k) e! f泰安——泰安因泰山而得名。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以泰山郡腹地置泰安军,"泰安"之名始此,取"泰山安四海"之意。1985年3月,设地级泰安市。, A. P3 N# D6 T! l4 G! a
8 m2 X6 A/ x- m! R- m; s% i1 u0 p
威海——为加强海防,抵御外来侵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政府"析文登县辛汪都三里立威海卫",取"威震东海"之义。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
4 @2 v! Y+ O' S4 ~* G% G
9 M6 t1 z7 o8 w日照——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元祜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设日照县。1989年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设区带县。$ F0 D0 v" o* M, {- V! a

" O8 T& x) M8 M# Y; f: |莱芜——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部分莱民流落于今淄川西南一带,因此地荒芜故名。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升为地级市。
8 x/ d  O. R' z* f
( L. _; o. g0 p3 Q, O4 T3 U2 L3 z德州——德州之名源于安德县,安德县之名源于德水,秦更黄河名为德水,因德水流经县内,故以为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德州卫。1950年6月建立德州专区,1964年更名为德州地区,1994年12月改设地级德州市。! O) i) S5 i) Z( i! m; L
- q$ P: D1 F6 z& x
聊城——聊城市因史称聊摄国故名。明代称东昌府,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1914年改为东临道,1949年8月改设聊城专区,1967年改称聊城地区,1997年8月撤地设市。
& c2 p( D  j  i1 ~滨州——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区行署驻地滨州市,惠民地区改为滨州地区。2000年6月,滨州地区撤地设市,改为地级滨州市。( }: o$ F. K2 [- i
* N+ A4 V) @; @2 B8 n  H
菏泽——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始以菏泽作为地方名称。2000年设地级菏泽市。: }7 n. S1 d6 b, Z% ^
, v, O$ N' U7 u
枣庄——在唐宋时期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明代属峄县,1960年撤销峄县设立县级枣庄市,辖原峄城县行政区域,1961年升格为省辖市。
7 a; M2 u) L. X. V临沂——以临近沂河而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沂州府, 1994年12月设地级临沂市。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30#
发表于 2012-9-10 16:05:38 | 只看该作者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晋末年桓诞窜流蛮中,在此地自称施王,清代雍正皇帝改施县为恩施,恩施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设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现名。
, b7 E0 O+ a! @. T7 {3 r       恩施的地名原来是这个典故来的,学习了,感谢!那雍正皇帝给施县恩赐的什么呢?就赐的一个地名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17 11: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