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蓬安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都江堰故事[不定时更新]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2:51:42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2:52:52 | 只看该作者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2:57: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2-12-24 12:58 编辑
1 ?: R7 U8 C/ r  Y: I  F# n! S* S4 e& |5 x, Y# E, p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 R+ q: J9 C. m! B# t7 n: ?' g6 l9 D/ h
$ H2 Z* n/ U/ k+ c" K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2:58:29 | 只看该作者
秦堰楼(2006年6月):因都江堰建于秦代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 E2 G" d& P& x4 W
2 |0 N) [2 g4 R/ F# o
% _2 G4 W# n5 h1 i. I$ s& Z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3:00:29 | 只看该作者
都江堰:岷江-内江和外江,安澜桥(2006年6月大地震前摄)
9 T( ?5 q2 @5 ]" g0 T! _: J  V+ ?1 _2 g2 K: X/ E; I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3:0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2-12-24 13:03 编辑 . x. s7 N6 O9 W* d/ g; w

3 A  f! o3 S/ S1 k' o

二王庙(2006年6月,大地震前摄)

5 P. c$ u( X9 a, H, K

$ o8 T. \" i1 \" m1 }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3:05:55 | 只看该作者
+ w2 l2 ~# `5 \' f* j6 E
四川;都江堰' B5 y  }0 ], j0 h/ y; C9 @9 o

. h3 W9 V4 ?& e: a9 i# y3 \安澜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3:07:54 | 只看该作者
安澜桥 :横跨内外江,全长261 米。故名“珠浦桥”。宋代重建, 名“评事桥”,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 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所劝 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 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 J# [' o/ K1 e9 s0 `$ d4 e4 S
; w: G( j1 x  g/ }  X8 Z  f8 n# y0 k$ k% w* ^* i  j; P3 m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3:10:16 | 只看该作者
都江堰景点入口处 (2006年六月)
- P; t5 F8 ?  H% [/ j4 D1 i" q
$ w! _" M0 @& O1 _% b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3:12:09 | 只看该作者
李冰
' y; [4 J7 A  _( _0 F% M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 E8 ^( q; a, b( b
% x! K, J3 o# n' ]: D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2 G6 w$ Y1 k1 N+ {$ X
$ ~/ Q# @0 ?% h& w6 K( h) Z, B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在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 L+ L# O3 P& w! l# }$ y

& M, Q: b+ R6 H2 c9 F李冰在治水的过程中,排除了种种迷信的阻挠,坚决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水患,而且他成功地解决了秦王的亲戚华阳侯的嫉妒以及制造的一系列的谣言和中伤事件,及时地处理了工程当中的问题和紧急状况。
% Q) N: o$ z) W( ~/ g4 Z4 x李冰战国末期人。籍贯、生卒年不详。水利。
, k6 X5 R) {: Q4 a$ X4 X9 i# k9 y9 \* l& Q% m- v

0 n3 M% m2 r% t% v* o+ P; `) G( {5 q9 H* L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
* }; k- g! G1 F. q代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
+ g) t: i# g3 V8 Z1 w& E& ~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 & e) S! p6 x( J. D" S$ k4 J" p- J" v
若任蜀守。李冰为蜀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 9 o( \. ^8 u, p4 q1 O" `4 I
间(公元前277—前250年)。
& x* T* R9 R6 z& g1 @6 h7 ~. A; s
1 Z  \6 G( ^' W2 E+ J. M李冰学识渊博,“知天文地理”。他决定修建都江堰以根除岷江水患。李冰 ; p: y+ x- H' S" l( N: E4 L' }; o' P6 r. U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开明所凿的引水工程渠首选择不合理,因而废除了开明开凿 $ ]2 U5 S$ e; t% V5 W( N) D4 s
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 5 R5 x" l. g6 q. y
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李冰创筑的都江堰,史籍记载甚为
, ]$ d# I* T6 |- l  ^1 s简略。但以这些记载为基础,结合现今都江堰工程结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李冰 0 U5 K! R, d: R" n% w
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
1 J, u9 b5 t5 `+ c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华阳国志》华阳国志记载:李冰
4 @) R  {4 [9 |' W0 Y/ h: D0 F5 ]“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
1 F( I, t* I( w0 w的作用。飞沙堰是一个溢洪排沙的低堰,它与宝瓶口配合使用可保证内江灌区水 ! k& I' I6 Q5 ?5 ^/ P" v
少不缺,水大不淹。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史记·河渠书》记载“蜀
0 n, K1 T: e0 |% F# o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开凿宝瓶口。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 ( a* J- ?& M- k( R
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
- {6 E% [( T1 b& Z0 V9 M$ A# c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宝瓶口这一岩石 7 U) v6 n7 O( D: O/ \
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
( Z4 v. \. N- h: ?! P; t水流。清宋树森“伏龙观观涨”一诗云:“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
# z7 g  b$ ~8 q* i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数如雷。”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由永
/ f* ~. \1 f8 u6 _- w" j% d* ~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
/ S: F1 V: C2 `. h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 M) }5 x4 V9 U/ J+ L& e: T1 P
的渠道网。 . v8 F6 b+ ~: \3 E+ Q1 ~5 s/ h6 X

; B: {8 K9 Z* Q  E$ o* a5 g"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唐李吉甫
- y$ z! O4 x( b1 T4 {《元和郡县志》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 8 v/ Y+ w+ C9 g5 @+ _
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
1 ], c" T, }7 {) a. |1 s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 - B8 g! D, U5 k# E  d2 W9 ?6 l8 }* d
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 t) x: v( C! u6 i6 E  k# O- B8 R/ Z6 B, p
李冰还创用石人测量岷江水位。《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作三石人,
2 j2 t0 b1 o; x/ {8 A2 y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 ; a9 H. U- Z2 K/ M/ b0 b
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 " s! m' S: f! ]0 b2 @( L

" [0 C& ]$ b# d, C' ?除都江堰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导洛通山, # J( d. I8 T/ m: b- p
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
" q5 G2 y- W. V9 y0 a4 b1 D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上述水利工程,史籍
/ o+ Z% D# M1 z7 o* P! ^  a均无专门记叙,详情多不可考。这一切均说明李冰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1-7 02: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