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pszyy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姓抗日老兵汇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9:00:04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蓬安姚波转帖  抗战老兵姚仁言,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37&highlight=

       姚仁言  1920年出生,今年91岁。天台县街头镇溪湖村(猫认湖自然村)人
     于1939年农历正月初八被抓壮丁,参加天台抗战志愿兵团,经江山,入部队参军。我所在部队番号是:第九战区九十九军,九十二师二七六团第二营。在部队我从通信兵干起,后来是上尉服务员,上尉看护员。参加三次长沙会战。直到1946年退伍回家,我在战场上渡过了将近8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9:09:17 | 只看该作者
蓬安姚波转帖抗战老兵姚承宗,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33&highlight=

      姚承宗,又名姚春祥[强],学名姚承宗。1920年12月生,浙江海宁人。
    我当时23岁,与祝秉诚、韩秀珠、曹烈、蒋琦之子蒋为民等十几位同学也报名入伍,编入青年远征军教导五团,在江西横峰莲荷参加新兵集训,后转入31军209师627团通讯排通讯兵。后部队经弋阳转上饶到达瑞金,有辗转福建马尾、长汀、上杭、广东汕头等地,途中历经甘苦,,傲雪凌霜,脚上血泡累累。我保障前线部队通讯有功,到达嘉奖和提拔,派送到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参加军事培训,后抗战胜利,我们这一批只接受了六个月训练,便提前毕业,我们这一届编为黄埔19期。结业证上有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及教育长柏天民的签名章,我的军衔为上尉(所有证件、照片及资料在文革中全部销毁),后来我转入209师627团师部直属通讯营,任连长,军衔为少校,驻守武平十方。
    抗战胜利后,我部从福建马尾坐舟山舰到上海,46年5月份和富阳一同事一起从部队回家,47年再到硖石镇公所上班,任镇团附,主要负责征兵工作,文革中被评为伪职人员,戴帽游行并批斗,幸好未受什么大的冲击。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3#
发表于 2013-6-21 09:27:38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0:1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蓬安姚波


    谢谢。看了。

签到天数: 11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五品郎中

25#
发表于 2013-6-21 11:33:01 | 只看该作者
我从头仔细读了一遍,在为抗日时期的付出者我深感敬佩,我却为目前他们所面对的处境是感到难过,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6#
发表于 2013-6-21 12:46:26 |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2.6万个抗战老兵
  •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 2013年06月17日16:39 来源:新周刊  作者:何雄飞
纠错|收藏我要推荐将本文转发至:转发到和讯微博转发到新浪微博转发到搜狐微博转发到腾讯微博转发到QQ空间转发到人人网转发到豆瓣网转发到手机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今天,近2.6万名几乎被遗忘的抗战老兵正慢慢凋零,为了让他们不抱憾离世,一群志愿者、文化人、媒体人、慈善界人士为老兵养老送终,替国家还债。
  兔年寒冬,95岁的卿上先窝在湖南衡阳的一座道观里,两眼通红。
  他曾是一名“国军”重机枪手,1937年入伍,辗转河南、山西、广西对日作战,在开封用战友的尸体垒起掩体与日军血战,三次受伤,1949年返乡,无妻无子,鳏寡孤独,每月领10斤大米,看守道观20余年。
  有一天,卿上先摔倒在地昏厥过去,旁人为他穿上寿衣准备入殓,一群关爱老兵的志愿者闻讯赶来,发现他还有一口气,抬到医院,医院说没救了,志愿者们不信,找了名赤脚医生打了二十多天点滴,卿上先活了过来,每天靠喝一瓶志愿者送的“营养快线”维生。
  卿上先住道观的偏房,五米长,两米五宽,他用石头垒了个灶,生火做饭烤火取暖,烟苗熏黑了屋里的一切,也熏坏了他的眼睛。
  前来探望的《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冕,伫立在这间仅有几处瓦片裂缝漏下光线的黑房子里,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如果说章东磐、邓康延、崔永元是成功的记录者,孙春龙则是一名高调的行动者。
  正是一群文化媒体人点燃了公众对抗战老兵的关注。
  2003年,追慕远征军的民间学者章东磐、孙敏、牛子、江汶、邓康延等人,从一幅意外发现的1944年滇西反攻时美军葬礼老照片开始,耗时3年,沿着当年远征军的反攻路线穿过怒江和高黎贡山,还远赴美国国家档案馆,拜访老兵家庭,终于找到美军少校梅姆瑞在中国的埋骨之处,也考证出远征军中一支代号“Y部队”的美军顾问团的前世今生。这就是2008—2009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寻找少校》的诞生记。
  又三年,又一部纪录片《发现少校》诞生,深圳越众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康延带领团队以一本晾晒于网络的美国军官保存的军官照和中国军官签名联络簿为线索,讲述了一位历经大荣大辱依然健在的中国少校赵振英的故事。邓康延即将推出的下一部新作,是记录中国远征军的《重返野人山》,野人山号称死亡战地,“十万中国远征军,五万魂归野人山”。
  与此同时,持续进行十年滇西调查的民间学者章东磐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追溯国人长时间集体失忆的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历史。2010年,以章东磐为主的“国家记忆”出版团队,历时两个月,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23000多张美国照相部队所拍摄的中缅印战场照片,这些鲜为人知的照片经过精心编排后,有500多张在《国家记忆1》面世,有364张在《国家记忆2: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中面世,震撼人心。
  2002年那会儿,正在做《电影传奇》的崔永元迷上了口述历史,他让团队抢救式地采访了4000多位抗战亲历者,收集的影音资料超过10万小时,这些口述历史的人包括经历过国民党正面战场22次重大战役、参加过八路军和新四军重大战役的人。2010年,32集反映抗战背后个体感受和故事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出炉。2012年,《我的抗战》推出,崔永元说:“我们不是煽动仇恨,也绝不希望简单地激起民族仇视和对立。我们想让大家知道,战争对人的残害到底有多严重,影响有多久。”
  如果说章东磐、邓康延、崔永元是成功的记录者,孙春龙则是一名高调的行动者。
  孙春龙曾是《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2008年因持续关注、报道中国远征军老兵,并帮助30多名“老兵回家”,最终选择辞职投身于公益事业,2011年,他成为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发起“关怀老兵计划”、“老兵回家”、“献支菊花给英雄”、“两岸寻亲”等众多公益活动。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称自己是国内唯一一家关注抗战老兵的慈善基金会,并喊出“打造全球首个捐助人自治平台”的口号,还在淘宝上开设公益店,网民为老兵支付生活费、替“老兵回家”买爱心机票、送老兵关怀勋章,还可购买爱心小蜡烛、小兵雕塑、普洱茶和替老兵丧葬建碑,目前通过淘宝店募集的善款已超10万元。
  “有个义乌老兵曾在文革时被吊起来打,他拿到纪念章就说:感谢毛主席,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有个广西老兵临死前死死咬住纪念章不放
  。”
  在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之前,深圳、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关爱老兵志愿者早已通过论坛和QQ群开始寻找抗战老兵,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们是“关爱抗战老兵网”、“湖南老兵之家”、“湖南黄埔后裔联谊会”、“互助抗日老兵论坛”、918爱国网、腾越论坛、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广西援助抗战老兵联盟……
  “关爱抗战老兵网”称自己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援助抗战老兵群落,其公开资料称,他们至今发现了1300多名抗战老兵,为生活艰难的老兵筹款近800万元,“我们是2009年发起的,全国注册志愿者有4万多人,活跃的志愿者近1000人”,“关爱抗战老兵网”发起人之一、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益项目负责人周坚说。
  在志愿者的定义里,受援的“抗战老兵”指的是1931年至1945年在抗日战争中,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或其他军事单位担任战斗人员或从事文职、后勤、医疗工作,并实际参与了包括前线、后方及沦陷区对日伪直接或间接军事行动的中国军人。“他们不一定要拿过枪上战场,因为有人是在后方从事翻译、谍报、医疗工作。”周坚说,“有一个争议是,共产党的老兵算不算?最后折衷意见是,"非民政福利覆盖的"老兵就是援助对象。”
  没有人说得清抗战老兵到底还剩多少人?“可能有2.6万人,”周坚根据某省1990—2010年黄埔同学会的死亡数字变化推测,“每一天,都有老兵被发现,他们年龄在85岁以上,多数生活在农村,生活凄惨,在我们说话中,或许就有一个老兵在某个角落带着委屈死去。”
  “关爱抗战老兵网”关爱老兵的方式,物质上通常是送油、米、大衣、棉被、药品,并依据贫困等级提供一年2400元到5000元的生活资助;精神上通常是送挂历、记录老兵的抗战口述史,为老兵送自制的纪念章、勋章。“老兵更看重勋章,有一个老兵跟我说,你们送了这么多东西给我,都不如这个纪念章。”周坚说,“有个义乌老兵曾在文革时被吊起来打,他拿到纪念章就说:感谢毛主席,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有个广西老兵临死前死死咬住纪念章不放。有个江苏常州老兵收到纪念章嚎淘大哭。”
  “老兵并不需要怜悯”,持续3年拍摄了162位抗战老兵肖像的《潇湘晨报》摄影记者马金辉说,因为种种原因,很多老兵的抗战经历和英雄事迹未被承认,未被知晓,他们在走到人生最后一站时,最渴望的是获得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2010年年底,孙冕因为邓康延注意到了抗战老兵,他以个人微博、“关爱抗战老兵网”为平台,加入关爱老兵行列,发出“假如我不能让老兵安渡晚年,断我中指”的毒誓,跟着志愿者走访湖南、四川、广东、河南等地,实施“抗战老兵养老送终计划”、“送大衣暖冬过年”,带动韩红、陈坤、姚晨、何炅、谢娜、柯蓝、李健、吴京、朱哲琴、高圆圆等演艺明星,以及何勇、谭维维等八组摇滚乐队为抗战老兵捐款。“今年年底,大概可以募集到500万—1000万元。”
  在孙冕以及捐助者、志愿者的帮助下,卿上先的房子刷白了墙壁,修起了烟囱,凿了两扇窗户,卿上先洗干净了脸,显得容光焕发。
  “老兵走得越来越快,2008年走了一个,2009年走了9个,2010年走了44个,2011年走了50多个,2012年至今走了70多个。成都的志愿者马大姐跟我说:她是老兵最后的抔土人”。孙冕说,“我们都是老人最后的陪途人、送终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3:08:56 | 只看该作者
在志愿者的定义里,受援的“抗战老兵”指的是1931年至1945年在抗日战争中,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或其他军事单位担任战斗人员或从事文职、后勤、医疗工作,并实际参与了包括前线、后方及沦陷区对日伪直接或间接军事行动的中国军人。
    “他们不一定要拿过枪上战场,因为有人是在后方从事翻译、谍报、医疗工作。”周坚说,“有一个争议是,共产党的老兵算不算?最后折衷意见是,"非民政福利覆盖的"老兵就是援助对象。”

     周坚,“关爱抗战老兵网”发起人之一、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益项目负责人.

签到天数: 11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五品郎中

28#
发表于 2013-6-21 17:17:33 | 只看该作者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29#
发表于 2013-6-21 17:18:25 | 只看该作者








姚子青(1909-1937),字若振,号中琪,广东平远县人,抗日忠烈。追赠陆军少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1937年9月5日,日本侵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上海宝山发起猛攻,守卫宝山的姚子青营500余名官兵浴血奋战,击退日军数次冲击,奋战2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9月7日,孤立无援的姚营官兵只余20多人,在东门与敌短兵相接,展开白刃巷战,姚子青身上多处受伤,最后腹部中弹,壮烈殉国。上面这首诗,就是后人为悼念姚子青营壮烈牺牲的官兵所写。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30#
发表于 2013-6-21 17:2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汇姚良官 于 2013-6-21 17:32 编辑

姚子青(1909-1937)广东平远县人。父亲名苍士,母亲黄氏早逝。有兄弟姊妹六人,大哥若海,弟弟若亮。子青排行第五,生得魁梧英俊。深得其父的宠爱。虽然家境清贫,仍想尽办法供其上学读书,望他长进成材。子青始读于本乡景清小学,毕业后考进平远中学,在平远中学读书期间,成绩突出,操行优良。[1]
1926年,16岁的姚子青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北伐战争爆发后,参加北伐任排长,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民国19年11月后,在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一师步兵三三旅暂编第一团第一营,先后任连长、副营长。   委任状

后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步兵炮队学习。   黄埔军校

1934年7月,在陆军军官训练团第一期毕业。
1935年6月,任陆军步兵少校。
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九十八师二九三旅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驻防汉口
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奉命开赴宝山,守卫吴淞口台湾
8月31日,抵达宝山后,目睹同胞受苦受难的凄惨景象,他号召全营官兵要与敌血战到底,誓死守住宝山。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还深入各战壕勉励全营官兵“团结战斗,坚守阵地,爱我中华,杀敌立功”。全营士气大振,9月3日血战一昼夜,击毙日军200余人,伤者不计其数。   铜像

9月5日,敌在宝山城东、南、北强行登陆,他与全营誓死坚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日军源源不断增兵,他在既无退路又无援军,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仍沉着指挥部队反击,又毙敌数百名。
至7日晨,宝山县城东南一角被日军轰毁,日军蜂拥而入,他率本营所剩二十余名官兵与敌鏖战,子弹打完了就与敌肉搏,终因寡不敌众,宝山县城陷落,他和全营官兵血战疆场,宝山战役中,第三营除副营长陈贻谟和二三名士兵因伤重送后方医院治疗外,营长姚子青和全营六百官兵全部阵亡,为国捐躯。
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 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吊宝山城中六百义士》一文。
为纪念姚子青,宝山县曾一度改名为“子青县”。
他生前居住过的汉口市生成里七号那条街道,改名为“姚子青路”。南京市铸了姚子青的铜像。
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少将。
民间流传《姚子青大鼓词》、《姚将军歌》等说唱。
著名电影导演徐苏灵蔡楚生根据姚营事迹,拍摄了《孤军喋血》、《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国内及港澳南洋等地放映。
姚子青家乡枣广东省平远兴办了“子青职业学校”和“子青女子小学”。
  1985年5月,中共平远县委、平远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将领黄梅兴、 姚子青烈士,将原城镇中学更名为“梅青中学”。   姚子青殉国处

1995年8月13日,上海宝山人民在临江公园为姚子青营立纪念碑。碑是一块重达20吨的天然巨岩,正面镌刻着“姚子青营牺牲处”,紧依在旁的另一块大石上,刻着姚子青营六百壮士喋血宝山的壮烈事迹。[2]





姚子青殉国处碑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4 23: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