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分城市名稱來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6:17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山西
; z) ^# C7 j6 K6 b" |' }3 e- {, [' T( _1 Y$ ~
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 o& _/ T# J+ x; m! [  g& p太原——简称为“并”,又称“晋阳”、“龙城”,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 诗•小雅•六月》。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前者所谓壶口,即迄今闻名于世的吉县西黄河壶口瀑布,梁、岐 是吕梁山于不同地段的不同称谓,岳阳为太岳之阳(南),都说的是当今晋南,显然指的汾河下游广袤平川地区。后者据顾亭林《日知录•太原》条,则在今甘肃平凉为中心的泾水 上游平川地带。《禹贡》太原也罢,《六月》太原也罢,显然都已超逾当初《尔雅》地形名——通名而进入地区名——专名了。诚然,这类“太原”系作为地区名出现,还不是建 制名。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 “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
) Q: I7 k3 o# x* H+ c0 V0 [9 W7 v( \1 I) g5 \1 e
大同——旧称:平城,代京,云中,辽代根据《礼运-大同》篇称为大同,并一直沿用至今。战国末期开始置郡没治,西汉初,大同称平城县属雁门那。公元 398年,北魏迁都平城( 今大同)。北齐天保七年改称恒安镇,北周置云中县,隋改为云内县属冀州郡。唐初名定襄县和云中县,属云州治天宝初为大同军治。辽重熙十七年始置大同县,为辽金陪都称西 京,至元二年云中县并入大同县。明、清两件皆设大同府。1949年建大同市属察哈尔省管辖,1952年划归山西省。1993年 7月原雁北地区撤销,左云、大同县、阳高、天镇、浑源 、广灵、灵丘等原雁北地区所属部分县,统划大同市所辖。2 J* c1 u2 `' p: a3 ~& t5 n
朔州——春秋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西汉时,置马邑 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时 ,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 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 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北 周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 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 同市)。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辽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 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 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 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 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h2 ]0 R5 C9 p$ g  ~/ k

. ?7 P7 ]( r* \) @$ ^* e% ~. D* g& m忻州——忻州古称“秀容”,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 州、保德州。自唐宋以来,一直设有州治,有“晋北锁钥”之称。
; u$ ]( v; h* V- s( R
, b' [" y9 W; z: c& V阳泉——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终年涌漾,泽润一方,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5 }' M# V5 B. M' y/ i' K8 U4 s
6 ^: U% \1 V: O3 @4 ^& I# O
吕梁——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市区境内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据《永宁州志》记载:“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 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 `8 J4 r: n) a+ o
1 X" U3 S, K! q6 M& `
晋中——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立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从此,晋中开始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称榆次专区。1950年8月,改称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1955年2月,更名山西省榆次专员公署。1958年11月,改名晋中专员公署,俗称晋中专区。1968年9月,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公署,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99年9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所属榆次市改为榆次区。2000年10月,晋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 k3 m( h1 \. b3 ?8 J. w( ^* l
$ q' L; J% a$ W- n临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36 郡,以后又不断增设到 48 郡。当时山西境内设有 5 郡,临汾属河东郡。西汉取代秦后,划全国为 103 郡国,临汾(今襄汾)、平阳、襄陵、彘(今霍州)、杨(今洪洞)、北屈(今吉县)、蒲子(今隰县)、降(今曲沃)、弧镊(今永和)、骐(今乡宁)均属河东郡司隶部辖。隋朝建立以后,结束了中国历史上 400 年分裂割据,出现大统一局面。隋朝精简了行政区划,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临汾、翼城、洪洞、汾西、永和、蒲县即是隋代命名而沿用至今的。7 a$ F8 w* |( |+ _' m

1 X! P. D  b0 i' S! W% p! S; z运城——运城市因“盐运之城”而得名。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运城市。
2 M- I# L0 p: ^  s! T
; K1 _& z' I9 g3 Z7 e7 |长治——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8年(公元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
9 \- z2 t6 _+ b
) t& e8 f/ |+ t/ h" A6 ]/ c. T9 ?; ]2 S$ ~
晋城——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在隋开皇初年这里就设置州府,称为"泽州"。建国后,山西划为7个专区,南5县归长治专署管辖。1958年并大县,将晋城、高平、陵川3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2县为阳城县。1961年恢复5县制。 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南5县一直属于专区、地区管辖。1983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分为城郊两区,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7:03 | 只看该作者
陕西
% U$ K1 u1 Y/ C, [, b
* d: e& D2 q8 r5 e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记载,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的封邑是以“陕塬”(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以东为“陕东”,由召公管辖,以西为“陕西”,由周公管辖。陕西的名称由此延袭至今。
! Z% `, @+ C# E: |/ y8 f3 T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6 }9 I' b# D2 O3 y
& C: T: J* M+ e2 g; A* c
延安——秦朝设高奴县,北魏设东夏州,西魏改东夏州为广安县,公元601年隋文帝立杨广为太子,避讳“广”字,改广安为延安县,取“延河流域平安宁静之意”。
; W6 a7 B4 ^9 J: W  n
) g; i' F- A7 h: b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 i; B+ z5 |4 w9 ?3 D   
. x( z- b, E0 \' F/ v宝鸡——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 P4 n; V: g+ y: ?* Q7 E- ^: d
( ^7 r& ]# _- t- Z; e8 }9 l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 “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a0 R' U" w. p( f% t
. ~1 N6 m% P$ y* E0 v% C
渭南——渭城之名,起于西汉,唐时仍沿用此名,估计因位于渭水以南而得名。    。. q/ c0 ?% f: m9 \, K5 r0 i1 F
  w+ m* M" |( H7 T
安康——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国”,至商周时属庸国。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安康人喜欢称安康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产黄金,安康月河沙金的产最居全国之首。唐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其二,安康盛产丹漆。基于此,从西魏开始,政府在此设“金州”,可谓名副其实。
; K$ V/ l+ [: \2 a7 k- k& f* A4 m+ ^, ]% a; Z: c7 y3 R) ]- s
汉中——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
' s6 N9 R8 w8 J  [
# _4 w; v  ^" H" A铜川——前秦符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6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北周改为同官县。后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1946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1958年改为铜川市.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7:53 | 只看该作者
西藏藏族自治区# F. Q( X$ `8 c; {( h* k  r% s

3 N0 [2 O: A2 @2 [7 b4 p- U汉语中的“西藏”(藏文为bod ljong)曾叫:“图白忒”, 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以清正式得名将达赖喇嘛、班禅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习惯称为“乌思藏”、“ 卫藏” , 后来又由“卫藏”一词演变为“西藏”(处于西边)。 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4 a+ u, R( R/ S- Q
: t7 [, ~# l7 f4 l" g# S
拉萨——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古称“惹萨”, 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自古以来就是西藏的宗教政治中心(相传从文成公主进藏那里开始繁荣的),曾叫逻姿.
. J3 Q& g. u' k$ z7 n+ `
; |& K, ?5 g# ^2 b昌都地区——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 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昌都地区曲、色曲、澜沧江)]。 1970年昌都专区改为昌都地区。, J' J7 Q* K" \. M+ j8 L

8 s: z+ K  m$ O2 A8 d0 O林芝地区——山清水秀的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 因为位于西藏东部,就西藏其他大多数地区来讲,这的确是太阳每天升起的地方。1986年2月1日,林芝地区行署正式恢复。4 e0 c. Q$ T8 H$ t; O
' C/ L7 A5 |3 D% y" h" D
山南地区——因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以南而得名。1970年山南专区改为山南地区。7 r) N0 r! u+ Q# G
3 |3 u4 R% {6 r8 ?# b+ m- Y/ r
日喀则地区——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 14世纪初期,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表示这位大司徒统治全藏的雄心已如愿已偿了。从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珠孜,简称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这就是日喀则的地名由来。5 K# e' S8 X$ |6 o1 T0 o
% z- p; f2 N% U7 D3 Y
那曲地区——“那曲”之名,因境内有条那曲河(怒江上游)得来。旧译“黑河”,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那曲地区是地名的满语义译。, ^( Y) K# Q) L4 A/ S0 c

$ V  \9 U* ^0 Q8 g4 \( n阿里地区——藏语统称mNgas-ris,翻译为阿里.阿里被称为"万山之祖"、"百川之源"。在清朝时, 设立宗(相当于县)和管理阿里地区的总管“阿里基巧”。 1979年2月5日正式成立阿里地区行政公署。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8:39 | 只看该作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 g2 |2 H& M0 C* r, Y# e; J5 o" m) R
   
( m7 J/ @% L$ o! O* l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复故土,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2 l) E' Z# Q3 A- S+ O

* _" O, \# n% U, Q/ a, p. \乌鲁木齐——乌鲁木齐(Urumqi)的称谓早在公元925年和田塞语《使河西记》中已有记载,源于准噶尔蒙古语“红庙子”之意。蒙古语中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
# Z/ _2 M+ p1 C  R9 b& G2 x' C' ~# X% m; o8 ~7 n6 H, M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得名于市区附近的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喷油,当时取名为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1957年1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14次会议决定设立克拉玛依市。3 t, O: C" }0 D, ]+ t
4 D* l+ t5 z  L* M: d& [# ?
吐鲁番地区——元末,吐鲁番分为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吐鲁番地名第一次出现。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阿黑麻在东察合台汗国东部的吐鲁番称汗,建都吐鲁番(安乐城)。 一说突厥语“富庶丰饶”的意思;一说是维语“吐尔番”转来,“都会”之意;另一说由维语“吐藩” 转音, 意为“水果多的地方”。还有一说,是回纥语“最低的地方”。2 W' R! H1 N. `# R8 I1 e

8 |) x  o+ H3 V! J& f哈密地区——古称昆莫、昆吾、伊吾、伊吾卢、哈密力、哈梅里、哈密里 。由“昆莫”转音而来,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一说由突厥语“库木尔”转来,意为“沙子多的地方”。另一说,哈密由“哈勒密”转来,“哈勒”有“盼望”、“了望墩”之意。元末,察合台后裔兀纳失里据哈密,为威武王。元覆亡后,兀纳失里割据自立,称哈密国。$ j9 ^  F# |9 P1 G# w$ _
8 T7 f/ b1 }2 H* Y3 ~
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本为“仰吉”之转音,原系突厥语,涵义是“新”的意思。早在《突厥语大词典》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里都记载有“仰吉八里”(意为新城)这一名称。 “昌吉”之名大致是由张堡、仰吉八里、昌都刺或昌八里等名逐渐演变而来。《阅微草堂笔记》或《西域水道记》里却说昌吉一名系准噶尔语(蒙古语),是“场圃”的音译,它原是一条河的名称。1955年3月改名为昌吉回族自治州。
+ s" @% u6 R; s$ O0 O. X9 R" f
1 m) h) S$ |  K0 t4 t& z2 I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是蒙古语,汉语译为"青色的草原"。元明时期博尔塔拉为蒙古族游牧地。元代实行中书省制度,博尔塔拉隶属阿里麻里行中书省。成吉思汗曾把博尔塔拉在内的额敏河流域封为其三子窝阔台的领地。《元史•列传》亦第一次把这里称为"博落脱儿"。也是今天"博尔塔拉"地名形成的开始。
) }1 j; `" Q, w& D" s0 h  |8 }" O3 M) f% L% X( F' X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语“廓愣”,河流的意思,“巴音”,富饶的意思,“巴音廓愣”即“富饶的河流”、“富饶的流域”的意思。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设置喀喇沙尔办事大臣。
3 T$ K3 s9 u+ J6 M; _4 S. [6 y2 F) a/ r) f9 O
阿可苏地区——“阿克”维语“白色”之意,“苏”维语“水”之意,“阿克苏”即“白色的水”的意思。 清代平定准噶尔部后,设阿克苏办事大臣,后设阿克苏郡王。0 G, P5 p0 C/ g
& c0 x' r. N- Y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故在自治州成立时,决定以克孜勒苏作为自治州的名字。& d+ |# ^- ^, x3 ]: ]

3 ], B1 T! c9 V* _; f0 k喀什地区——全称“喀什噶尔”,“喀什”维语“各色”的意思,“噶尔”,“砖”的意思,全称意为“各色砖瓦房”;一说 “玉市”的意思。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当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民国年间改为喀什行政区。. y3 o+ e4 ~1 N+ U) ^) Q0 P- N3 m
% e3 G7 T" L0 u1 k  ?6 U
和田地区——古称“于阗”,藏话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清初才改“于阗”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和田”。
4 t7 y  x& R7 m& _$ k, P+ Z5 L6 N1 L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H6 K+ Z( f  @/ P# [4 h! v- a+ z& R1 j) ]

) v* N! ?/ u! r% O塔城地区——“塔城”系“塔尔巴合台”的简称,意为“旱獭”。1763年,清政府在雅尔(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设塔尔巴哈台军台,次年筑肇丰城,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驻防。塔城地区正式设立行政建制。
2 y' S, W8 Q3 f! Z( j% X% C# `7 I6 Q. x$ P2 e: ^: H* T3 K6 d2 A
阿勒泰地区——“阿勒泰”来源于阿尔泰山。阿尔泰山,史书称之为“金微山”、“金山”。阿尔泰在突厥语和蒙古语里都是“金子”的意思,因此山蕴藏出产丰富的黄金。1979年称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9:30 | 只看该作者
云南2 G/ ?9 ]1 C1 v; ]8 p
/ T/ q. {+ h0 F; I4 w
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出现云南省之名。
; p( q6 o4 G3 W2 O* e4 j& }  e" A$ _' C- J# _6 t, a* U4 T) [
昆明——“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9 R' w; ?8 v3 i7 U% a; D+ F+ H7 A
7 ]" F; R9 r7 [( ?# u1 B曲靖——公元1276年,即元代至元十三年,元设曲靖路总管府,“曲靖”一名方正式通行使用。“曲靖”一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下》中是“曲靖州”三字,这是史籍中第一次将“曲州”和“靖州”合起来使用的证据,为“曲靖”一名后来作为区域名称开了先河。“曲靖”一名在元代开始使用后,探究其起源与由来的典故,说法和推理甚多,至今尚无客观的逻辑化定论。但笔者认为《徐霞客游记》下第733页中记述“曲靖”名称时说:“曲靖者,本唐之曲州、靖州也,合其地置府,而名亦因之”与史籍《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下》中的记载相吻合,较有说服力。- l# S; `0 t  M" V- O, E
: a# V$ _& k1 A7 v: B: T- C
玉溪——因其横贯坝子的玉溪大河(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带潺潺流淌在万亩田畴之中,故而得名“玉溪”。1949年12月18日,玉溪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该名由此始。, J5 o3 x3 K1 s  |8 Q

$ U" H3 {, a% f
2 m" g' R( D. \5 ]/ z9 T保山——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设保山县为“府附郭”,因县治西有太保山,故名。
0 @2 G% R, r  u+ j* K7 c& X0 Z& D, a3 B6 V4 J5 j8 W
昭通——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据《昭通县地志资料》:“盖取昭明通达之义也。”& S4 b* j- Y( X+ b

  _* ~4 B  q, e7 _1 b4 @2 I丽江——元朝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
5 g. a$ s( I  u5 ?
( ^2 y# Y, i/ E6 T5 c普洱——普洱县原称宁洱县,明洪武年间,改为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普洱”为哈尼语,“普”是寨子,“洱”是水湾,“普洱”即水湾大寨。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国函[2007]8号)批准:同意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云南省普洱市。
: ?# a1 a% U  p5 Z
8 X) W$ g/ z( U: _3 j" ~7 ~2 S临沧——1954年改缅宁县为临沧县,因临澜沧江而得名。9 u1 G% ?* M6 @+ t
0 j2 d) c( H/ C. q3 z7 E" g+ n$ j- |
楚雄彝族自治州——元初设威楚万户府,明设楚雄府,取楚地雄威远播之意。1958年4月15日设立自治州。
* k1 v7 j1 k+ W
1 ]. i. ?. A( z* P# D" h+ _* ]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没有出现在有关的史藉。据有关大理的史籍记载,“大理”一词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意思。南诏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贵族豪强各自专政、擅权的情况。859年,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改国号为"大礼国",想"以礼治国",力图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902年,权臣郑买嗣杀了南诏第十三世王舜化贞,灭亡了持续近200年的南诏国,建立了"大长和国"。 927年,东节度使杨子贞杀了大长和国第三世王郑隆各,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大兴国"。10个月后,杨子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国"。他们彼此混战,实行苛政重赋,百姓纷纷起义。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以“减尔税粮米, 宽尔徭役三载”的诺言,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了杨子贞的“大义宁国”,占领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自此,“大理”开始以国名在史籍中出现。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 E* u- b  C* W3 M1 M9 S5 Q( T. X7 P1 U1 l# U+ I4 S4 I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年11月18日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境内有红河故名。2 o7 |, |/ c! v2 i" A8 R9 t
/ d8 u9 Z( ^0 x" [8 t- i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是因“东文山”自然地貌而得名。$ s9 d9 L! X# y4 I
9 H8 e' z( t- p# X; l7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傣语为十二的意思,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版纳:版纳景洪、版纳勐养、版纳勐龙、版纳勐旺、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版纳勐遮、版纳西定、版纳勐腊、版纳勐捧、版纳易武。西双版纳是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司(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把辖区分十二个“版纳”(傣语“十二”“西双”“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个版纳,一个徵收赋役的单位)。从此便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傣语名称。
& J. p% m( @* Q. o
% C7 S  i3 d/ S+ J/ e8 a$ m4 u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1953年7月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2 E* e5 x! `; d9 l/ e7 \+ o
; r. f6 |- o/ l" h" U, p7 p  h1 K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1954年8月建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Z, x, }5 E& }, P9 J$ }$ D0 u/ N, e( m; I
迪庆藏族自治州——1957年9月13日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10:22 | 只看该作者
浙江
! f8 I0 m6 }! X- c1 j$ h5 @% S; a6 O& |  m% v7 {
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浙江”是钱塘江的古称,意为曲折的江水。
7 \) T) }. D9 K/ l4 ]/ l2 p  h; u& O1 E( t% N! i
杭州——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
/ e" ]1 l+ F/ p( A7 j1 t3 @
/ ?5 Y2 e3 ~  ~. D( f2 j# U# ]4 g, z* |# b& o! X. d2 a$ T
宁波——简称“甬”,朱元璋取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 H$ X7 y/ T+ ^0 R* K& e1 P- _  K8 p8 t2 }

) X9 a: S# c' x, d温州——简称瓯,别称鹿城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 i1 }) T; I, R# d% U# @

" r& _% X1 {4 ?6 y- S( V" G  s1 Q/ F6 u( D6 g; s- F
嘉兴——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 o7 |6 X2 H& \2 C+ n
    . C" P& k- V) _' X: M3 q
湖州——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 w9 n/ B' b$ q  ?2 L
6 x, w# I' }$ a4 N% G+ d! Q绍兴——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0) 康王赵构避难南渡,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祚中兴”(绍,即继承,祚,即国统)遂改为绍兴府,这也就是“绍兴”地名的由来。0 A1 [* D$ W8 b! P8 W, H

5 A$ \+ I7 z" `) r* P0 f, G金华——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至正二十年改为金华府。“金华”这一名字由来相传于金星婺女争华之地。另一说“金华”这一名字由来于城外南、北对峙的金华山。! x; n( s- T8 I) K

: \9 c/ G, o7 A1 ?" X. @衢州——一说以路通三越(闽越、扬越、吴越)命名。多数者较为可信。首先从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义,《尔雅释宫》称“四达谓之衢”。《楚词.天问》谓九交道之意。《太玄经》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说。从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为“三衢”,对此,《大明一统专》便作出定论:“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唐武德四年(621),分婺州于信安置衢州,并分置须江(江山)、定阳(常山)2县,衢州州名始于此。
0 `6 i- J* ]9 N5 r
( i/ I$ U; T% E, @舟山——根据地方史志的记载,舟山群岛的主岛——舟山岛及群岛本身,在宋、元时代还没有产生独有的称为,均以“昌国县(州)”名称来涵盖。至明洪武“禁海”之后,“昌国”地名随政区的消失而逐渐隐退,从而孕育了一个新地名——舟山。对此,《舟山市志》载:“此后,史书始称昌国为舟山。”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舟山地区和定海、普陀2县,成立舟山市.
4 @6 R5 o& y+ h+ N: I" ?' w1 O( h
) S$ ]# \7 x5 z) s( [- m台州——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
8 Z4 _7 W% y0 Q" {" K) D# c* I3 o/ L) {6 X5 R
丽水——(丽,音lí)原名为处州,丽水名字的由来是源于城北的丽阳山,山后有古溪潺潺流过,俗话说:有山则名,有水则灵。或许古人正是想借助于山水之灵性吧。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始设县。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11:08 | 只看该作者
香港特别行政区, `' X$ M- C/ [. e2 m
% h0 N2 y  o$ ]7 N3 F  ~/ u# S
宋代以前,为海上渔民捕鱼歇息之地。宋元之后,岛上有小村,名为“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6 l; Z$ M! V1 q  C                                                  - q- e6 G& t5 i% i  N/ v6 O( y
' |: d' W; R8 G
澳门特别行政区
" l# E6 _/ y1 d0 h5 r- N0 u; W8 b
4 N1 w% Z; U( V7 I. Z9 V7 a$ x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11:59 | 只看该作者
台湾) E7 ]8 m8 h# `, f
% Q2 A: _7 e1 z7 X" @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 ”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 台湾地区 。自明代起,“台湾”之名正式流行。 4 g  b' A) u5 b2 ?' Q! W
在明代闽人周婴所著《远游篇•东蕃记》中,以“台员”称台湾。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 清代 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出——周婴把台湾称为“台员”,“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 中土 。”“台湾”名称由此而来,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 L; N1 h" \3 D) P- }, I9 a9 g" y; V% o' p3 A; S. u5 ]
基隆——基隆古名 鸡笼 ,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 高山族 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 闽南方言 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张燮 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q, `: r7 t- ?2 ]9 n

6 _: M( e( }  G4 J; }新竹——新竹古称竹堑, 清代 易名新竹。" x* O/ x2 [0 C

- u, H! v7 b+ ~# E5 x- @台中——台中旧名大墩,原为平埔岸里社地,清光绪十三年( 1887 年)设台湾县,为台湾府治,定为省会,开始筑城,后省会改设台北府(今 台北市 ),改名 台中县 ,1920 年设市。! i$ o6 Z: @) N8 N. i' V& A# |
' i! O% D- {/ z& f6 ?
嘉义——三百多年前,嘉义县本是原住民平埔族的集中地,地名"诸罗山"(或作猪罗山),后清廷取"嘉其忠义"之旨,将诸罗改名嘉义,沿用至今。嘉义还被称为桃城,系因清代时嘉义市版图状似桃子,而嘉义人也喜以桃城人自居。& B  l4 ]# {% S7 O* m5 s9 V$ x) t

/ g) w/ j3 N. W台南——旧名赤崁,广义的台南即对于台湾北部、台湾中部等的相对区位“台湾南部”的简称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9-10 17:18:31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学习了 !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8:4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9# 姚伟彬
/ l, e$ x, h' E) i+ R6 w8 w5 |1 s2 n! L8 v1 Y7 G
  G( |; L5 g+ f; u4 g, }
    不必客氣.有時用得著就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6 15: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