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 M5 [$ U6 {) Q( a3 I. x第二节 求受菩萨戒的条件& @( A! l/ g. {: H1 a( Q$ |
因为菩萨戒有顿立与渐次的不同,又有在家与出家的不同,对于求受菩萨戒的条件,也就各有宽严的不同了,但有两个主要的条件是必须具备的,那就是:
. D' O d I: d% T7 m/ Y8 s4 D 第一要有感戒之善。
0 V3 ]) @' z) J7 g7 Z 第二要无障戒之恶。* S/ t' n& Q+ g2 I1 L
所谓感戒之善,分为两种:一是菩萨种姓,二是发菩萨愿。
7 y% s8 M4 j. s" I5 r/ B9 i 所谓菩萨种性,是指大乘的根性而言,如地持经所说:“住无种姓补特伽罗(数取趣——有情众生),无种性故,虽有发心及加行,定不堪任圆满无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说:没有大乘根性的人,虽然能够发心求受菩萨戒,仍然不能如实实践菩萨之道的。舍己为人,忘我而利人,便是菩萨根性的菩萨精神,如果汉有这一精神,终究无法达到成佛的目的。
5 s8 B" f# H( r3 x W( z. q 所谓发菩提心或称发菩萨心,如今佛门中无论使人做什么,都要说“请你发心”,这虽并不算错,却把发心二字滥用过度了。再说,发心二字是下别善恶的,愿作善,固然是发心;想造恶,也算是发心。其实,发菩提愿的本意,是指努力精进为善去恶的意志,有了大乘的根性,若无坚强的志愿,来促成这一大乘根性的圆满究竟,虽有大乘根性,也是没有用处。正像一块上好的材料,可以做成上等的家具,如果不去加工制作,再好的材料,终也仅是材料而已。所以地持经中要说:“若不发心,不修加行,虽有堪任,而不速证无上菩提。”
7 ]( ~+ e$ _- H7 w' ^! x 根据义寂法师的菩萨戒本疏而言,感戒之善的内容,另有一种具足三缘而成的规定,即是胜种姓、胜期愿、胜行心。胜种姓同于菩萨种姓,胜行期同于发菩提愿,胜行心则包括十种要求:
! u6 ?% |' H# {' ?- @. C- ?+ g0 [ 一、于无上菩提能生深心。
; p# N8 `! q/ G& p. ^" N 二、能尽寿离恶知识近善知识。2 f( f9 d4 v3 t& v3 r
三、能尽寿悔过、随喜、劝请(佛法)、回向(众生)、增长佛道。
/ F V) S0 o! R3 I1 L) n: R 四、能尽寿尽其能力,供养三宝。
6 U2 T0 W3 V7 d; K" T4 m4 C 五、能尽寿读诵书写方等正典,为人解说。' d2 e4 g8 V: ]
六,能于孤独贫苦,若犯王罪,随力救护,乃至一念生悲心。
* v1 ]) E. Z. e* s0 [. C) a 七、能尽寿舍于懈怠,发起精进,勤求佛道。 ?: g( @7 i/ U0 N3 ]
八、于五欲尘中,生烦恼时,能寻制伏。
5 [4 U5 z- P5 \! ^8 z 九、苦于无上著提生厌退心,于小法中生贪著时,寻除灭。" s# u; L. u" {- J+ l
十、能舍于一切所有,不惜身命。
) u! }) Q1 V5 c' J P+ ` 胜姓、胜愿、胜心的三项,配合堪任、加行、大菩提,即称为菩萨三持,现将感戒之善的内容,列表如下:" V: P/ P8 @0 \5 h9 i0 F7 A
|——堪任持———胜种姓——菩萨种姓——| h7 G+ l% w/ b/ x5 e6 k K
菩萨三持|——加行持———胜期愿——发菩提愿——|——感戒之善
" x3 B/ q2 a! d5 m |——大菩提持——胜行心——十种要求——|3 I7 ]0 a: K( J7 M1 m5 r& [
不过,在通常的情形下,在受戒之先的乞戒之时,菩萨法师仅问两句:“汝是菩萨否?”“汝已发菩提心未?”这也就是探问菩萨种性及发菩提愿的必经手续,至于胜行心中的十种要求是很少问到的。但是,衡之于理,求受菩萨戒者,应该自誓具备这胜行心中的十种要求。
6 h6 a" ]2 y/ Z5 g, x8 B* p 正因为受戒之先,要有感戒之善,事实上,未曾学佛的众生,并不会知道什么叫做感戒之善。但以梵網及璎珞而言,能解法师语的众生均受得戒。所以梵網经戒第四十五条要说:“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就是为使一切众生皆能知道感戒之善的教化工作。璎珞经卷下也说:“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著心,然后为受。”
' d3 j0 \/ k' O0 b 根据如此说法,我们在传菩萨戒之前,那是必须先讲菩萨戒的,否则,感戒之善未明未具,如何能够得戒?今日的传戒法师,仅迷信烧疤即是感戒之善,可谓不幸!9 y0 J# B' a$ u0 Q
“感戒之善”,如同可染的布料,必先有了可染的性质(根性)及其须染的要求(发心),才能把颜色染上有去。9 c1 X7 Q4 @; {) h, b. @. Q
现在再讲第二个主要的条件:“要无障戒之恶”。什么叫做障戒之恶?所需障,便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障碍众生了生脱死行菩萨道的三大障碍。: H5 Y; d. f# i! H9 q, U
在菩萨戒的受戒法中,只问七逆(较障比丘戒的五逆,多了杀和尚与杀阿阇梨的二逆),七逆属于业障,凡是犯了七种逆罪之中的任河一种者,便不能受菩萨戒,这是主要的障戒之恶。
/ ~ S, e! n( Z* r# g0 X2 n 其实,三障之中,障障都可能成为菩萨的戒障。现将三障障戒的情形,根据义寂的戒疏所述者,分别介绍如下:
8 V( m/ ^6 x# J% Q* W" ] 第一、烦恼障有四种:
7 M6 ^$ m. l( O& t' j/ f+ z+ ] (一)放逸:放逸成性,暂时难改,所以不能受戒.
$ u; }3 A W1 V (二)愚痴:自不善巧,并且依附恶友者,根本不想受戒
* U9 p& }# x6 T, c- C8 W$ _ (三)受他束缚:为尊长、丈夫、主人、王、贼、怨家等所拘束者,身心不能自由,所以不能受戒。
3 g, q0 t8 L: e, j* k% Y% I x! O (四)生活穷困:时时为了生活担忧,所以无暇想到受戒# S) B% \0 N; `3 e# y L# g( R6 O
第二、业障有二种:5 l7 I& G7 F" ~8 R
(一)七逆:所谓七逆,便是梵網经所说的七遮: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磨僧及转法轮僧、杀圣人(小乘罗汉,大乘地上菩萨), S8 J4 B" l$ S! ^ j% z
(二)十重:便是璎珞及梵網所列的十条重戒1 c( j, F( Z+ T2 b( d# j! O" a) c
第三、报障有四种:
& ]9 b. I1 c, ?8 P& t (一)地狱7 P$ D" I/ J; F
(二)饿鬼& y( m1 C% W1 l
(三)畜生中不解法师语者。
( ]$ ^) G, c$ G u, d (四)北俱卢洲及禀性顽劣、不信因果、意志薄弱的人
8 w2 h" }! U6 n/ e3 G! [; U 关于这三障的意思,尚须加以说明。烦恼障虽然可能有四种障碍受戒,但在遮难条文中并未列入义寂法师对此的解释是这样的:“不决定故,非如七遮,定不得戒。”也就是说,烦恼之障可能障戒,但却不是绝对障戒。
$ z$ V8 n, x! n# w( G& r 业障之中的七逆罪是不通忏悔的,犯了七逆之罪,不论悔与不悔,今生都不能得戒。如梵網经戒四十一条所说:“若现身有七遮(逆),师不应与受戒”。轻戒四十条也说:“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又说:“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5 [: F. _" { X( o8 y* k
事实上,七逆罪不是人人可犯得到的。生在佛灭之后无从出佛身血,除了受过沙弥戒以上的出家人,没有和尚可杀(但在印度外道也有和尚、和尚尼);从未归依佛教的俗人,没有阇梨可杀,在家人不够资格破僧.除了比丘,无人能破转法轮僧,比丘尼只能破羯磨僧,不能破转法轮僧。杀圣人的机会很不容易。今世是主要的是杀父杀母的二逆,出家人则加上杀和尚与阇梨,成为四逆,乃属主要。但为遵制,问时仍应七逆并问。
* g+ h- \5 f" G' C 至于犯了十重戒,能不能再行受戒,据义寂法师的戒疏,共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w4 k& r5 m0 I& w a2 s) l k0 b
一、十重之中的前四条是根本性罪,破则如犯七逆,悔与不悔,现身皆不得戒,其余六条,若能悔过,便不障戒。
, R8 V9 B& [6 E/ T+ l+ B 二、如梵網轻戒四十条中说:“若犯十(重)戒者,应教忏悔”,“乃至一年,要具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具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灭罪之后,可以重受。
* P$ }% u, X" z5 e# W& a- A/ Z0 e 三、犯前四重,悔过须见好相.便得再受,不见好相者,不得再受:犯后六重,即使不悔,仍可重受而再得戒。
* u3 s& T6 C9 C4 O 四、犯十重者,不悔皆是戒障,悔则皆得再受。
3 Y& N8 T% ]1 l) V t8 y 但在璎珞经中却说:“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这是说:犯了十重是没有悔过之法的,但却犯戒失戒,仍可于失戒之后,重新受戒。
6 [* L: {/ R( B 至于报障;在受戒法中,也未列入遮难项下。同时,璎珞经说:“六道众生受得戒,但解语,得戒不失。”梵網经也说:“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这是说:但能听懂法师说法的语言意思者,一切众主,皆可受戒得戒。实际上,就在“解法师语”一个问题上难倒了许多的众生,由于业报而堕地狱饿鬼道中的众生,接受痛苦还来不及,自难有听法的机会和能力,至于畜生利根而解语者,不是没有,但总稀少有限,北洲的人,根本不信佛法;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类之中,也有许多不敢信佛或不愿信佛的人。这都属于与生俱来的果报障碍。然而,畜生中有解语的众生.地狱中有罪轻的众生,鬼道中也有有福的众主,这些众生,都是能够受菩萨戒的,所以报障一门,对于受菩萨戒来说,也不是决定不能得戒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是戒障的一门。/ p+ E- L" [" @+ L% g
“障戒之恶”,如同抗药性极强的病菌,若有此类病菌存在于人体之内,吃药进补,都是无法生效无法受补的。七逆罪的性质,大概可用今日医药界最感头痛的癌菌来相比吧?
: A5 w( V! h% \1 K3 @' a! g 现在再将求受菩萨戒的主要条件列表如下:+ [% l, K! i! @5 y( s
|—菩萨种姓——|
' Q/ ]) X! q. P3 ?9 F3 m6 G; q |—要有感戒之善—| |—若无不得戒—|1 k |$ z# t( b( z
| |—发菩提心——| |- }; M( ? T+ s. S9 u; v( t9 K
条件--| |—烦恼障 ————不定不得戒—|2 ]% G& H; Y. X. ^- B# U9 Q
| |—七逆—决定不得戒—|—得戒与否" U: I& J |8 l, X
|—要无障戒之恶—|—业障—| |# f u' [) ]' P9 U9 o, |: H
| |—十重—悔或右得戒—|
1 M" ?' o; N- l8 I# C3 g |—报障————— 不定不得戒—|
! Y3 X/ U, r" l8 e5 \. a/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