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广填四川]四川客家的姓氏与宗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52:06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第三节 四川彝族文化) M  T: c5 F  G' {3 k* ?
  ; N8 G: [, c$ q' e; ~, |0 |
  一、四川彝族同胞特殊的历史进程  i& Z, U) U6 H
  * ~1 W9 j' _' ~! `! T2 ?) d
   彝族我国西南地区最富有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据考彝族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族源有东来说、西来说、北来说、南来说等多种理论观点。四川现有彝族人口212万。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凉山彝族经历了两千年的奴隶制,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后,才跨越式地一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彝族我国西南地区最富有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据考彝族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族源有东来说、西来说、北来说、南来说等多种理论观点。四川现有彝族人口212万。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凉山彝族经历了两千年的奴隶制,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后,才跨越式地一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G4 V% n! V& S, m4 T9 a  凉山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嶲郡,隋唐为嶲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宁属。凉山地区的历史沿革,反映了在不同朝代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尽管在历史上,凉山地区辖地范围有所不同,但大抵上是北至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乌蒙(今云南昭通),西迄盐井(今四川盐源)。
3 [+ D: J$ m) c2 T: y- c  . \9 G: i6 q5 F6 ^: M9 M
  凉山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嵩郡,隋唐为嵩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宁属。凉山地区的历史沿革,反映了在不同朝代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尽管在历史上,凉山地区辖地范围有所不同,但大抵上是北至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乌蒙(今云南昭通),西迄盐井(今四川盐源)。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53:07 | 只看该作者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凉山,在这里摆脱了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历史奇迹,中央政治局还在会理铁厂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实现了北上转移的战略目标。3 v6 |9 S/ Z5 i1 W$ w
  
, d8 z+ T; E8 l, _  新中国建立初期,凉山广大彝族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落后的奴隶制度和封建的土司制度,等级森严,家支林立,械斗不断。1950年,凉山迎来了解放;1952年10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后改为州);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实行民主改革,奴隶得到解放,生产有了发展,民族走向团结,这是凉山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 Q; D: j9 b9 S) M2 ~  0 q6 @+ }4 C3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保存完整的奴隶制度被彻底摧毁,凉山实现了从奴隶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飞跃。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凉山彝族代表以《从奴隶社会向社会主义飞跃》为题的大会发言,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会议代表以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共同祝贺彝族人民跨时代的伟大进步。/ z" G8 s3 `/ s8 k/ L1 d$ q/ c
  
  @# z! C4 O3 R" g6 J  1956年2月9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三届一次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实施办法》自此至1958年,完成了凉山彝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为庆贺自己锦绣前程,彝族人民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族名。毛泽东曾为此高兴地说道:“现在彝字好,米有了,丝也有了。”: o! g! \# d  w8 S
  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彝族传统文化,其知识,伦理,信仰,艺术和习惯等都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历史的积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彝族人民扬弃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形成社会主义新文化,也深深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1 z3 e5 b! I+ z5 k
  为庆贺自己锦绣前程,彝族人民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族名。毛泽东曾为此高兴地说道:“现在彝字好,米有了,丝也有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54:09 | 只看该作者
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彝族传统文化,其知识,伦理,信仰,艺术和习惯等都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历史的积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彝族人民扬弃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形成社会主义新文化,也深深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L! {* x* I) E! Y& r$ x, c/ U
  . T+ y$ t# G4 u2 _1 T; X5 e/ t
  二、饮食文化- ^: d* @# j2 j0 u$ o
  
- O# s$ B5 O* W6 N, k# W1 E  凉山彝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饮食习俗丰富多彩,别具一格,颇有独特风味和民族特色。烧肉、杆杆酒、嘟睐巴、圆根酸菜汤等等,是久负盛名的凉水山彝族风味食品。烟、酒、茶在大小凉山更富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 W  d3 \& K* v1 d  ) @* o/ E, a/ t8 b8 X+ b5 D/ N
  各地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积极条件及其农作物和畜牧的养植情况。凉山彝族地区,少有河谷、坝地。他们的主食是土豆、荞、麦、玉米、水稻;肉食以牛、羊、鸡、猪肉为主;蔬菜大量的是圆根制品,如酸菜、圆根头、圆根丝菜,饮料以酒、茶、圆根头酸菜汁等% t4 U8 s2 B, ?% h# a7 R
  
! a! z* G3 n. F  在整个彝族饮食文化中,以酒文化最为浓郁。酒是彝族的联系主客感情的重要饮品。彝族认为“无酒不成席”。迎接远方贵客要敬酒﹔并唱热情洋溢的《敬酒歌》:“远方的客人, 尊敬的朋友,……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相见要敬酒呀,请喝一杯酒呀”;客人走进家中,主人会用杀牛、宰羊、宰猪等不同档次招待,但无论招待任何客人,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在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中无处不有酒的存在和影响。婚丧喜庆,请客送礼,缔约盟誓,调解纠纷,出征打仗,缺了酒是不行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54:55 | 只看该作者
彝族的饮酒习俗还体现出该民族的伦理道德。招待客人时,主人家让年轻的男子双手端着酒碗,从客人的长老开始,论资排辈,依次敬酒。晚辈向长辈敬酒要面带笑容,微弯身躯,双手捧上,长辈可以不必站起就地伸手接酒。同辈或下辈须站起身来双手接碗,并致以感谢之辞,落座后才能饮酒。如果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只要有一方买酒表示歉意,或者中间人买酒相约调解,便会“化干戈为玉帛”,一切不快或误解都会烟消云散。缔结盟约、订立婚姻等只要喝了酒就不会反悔。彝族尊老习俗和重守信约的品德体现在酒文化中。) I5 d: B1 r+ P% B7 Y$ H) k; _
  9 B" g: s$ o% Z4 Q3 s" B* @% G
  彝族积累经验,酿制的竿竿酒最为有名。逢年过节或宾客远至,彝族同胞就会抱出酒坛,坛中装有用玉米、高梁、荞子为原料并配以数十种中草药酿成的美酒。启去封泥后,插入一根弓形的竹管或木管,用嘴一吸,酒香一下溢遍全身,令你陶醉欲仙。
9 `, A; {% K2 s! C/ D+ C+ ]7 i  
$ W* d1 h* M4 i; b. d  ( G; X$ E$ \  }" `. U$ N
  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酒文化也在传承中发展。如待客先用酒、无酒不成席、拜年访友、以酒联络友情、化解矛盾等习俗完整的保留下来,而饮酒的方式和酒类品种有了不少变化。如彝族人传统饮法是不能干杯的,一般是端起酒杯或酒碗咂一口,慢慢饮来。但解放后随着各民族饮酒习俗的相互影响,人们也常用干杯的形式表示尊敬与友谊。彝民还有喝“转转酒”的习俗,即在客人多碗少时,一碗酒从长者开始,一人一口轮流喝,喝过后传递给左右之人,不能搁在自己面前。酒类品种也随着彝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杆杆酒、白酒仍受欢迎之外,彝族人民也喜欢喝啤酒、红酒、曲酒各等总之彝族酒文化从礼俗、酒具、饮法、酿造工艺等多方面表现多来。
& b; D% ~0 ]/ @' s3 s4 e4 n8 B  
3 W  Y; P' t; S" p" l  凉山彝族餐具(包括酒具),别具特色,独树一格,瑰丽多姿,造型美观,饰纹繁而规整,色彩以黑、红、黄为主色。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55:42 | 只看该作者
彝族”砣砣肉”、酸菜鸡、香肚、老腊肉、连渣豆腐等都是全绿色食品。砣砣肉最受欢迎。彝族同胞选将本地仔猪宰杀后制作成每块拳头大小的”砣砣肉”,这种肉制作考究,煮熟后拌上盐巴,辣椒、花椒、木姜子,软嫩喷香,美不胜收。
. b2 h4 @: z. ]4 ^2 f% m  1 b# x( Y4 s- I  D9 C2 Z. y6 e8 N
  千层荞麦饼是彝族妇女显示手艺的制品,一层层荞面烙出色香味美的荞饼,营养丰富还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有食疗效果。& J8 x5 V% K% N# \; f; V& x9 P
  & i5 W. V1 Q* k3 v
  三、服饰文化,经长期积淀发展,四川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成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彝族的服饰形成与发展是彝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依据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生产的便利程度和人们的审美心理、习俗文化所决定的。它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一种特质文化。彝族的服饰具有地域差异性,根据彝族现有服饰的地域传统、色彩、质地、式样、着装习惯、服饰工艺等,可将彝族服饰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四川主要流行凉山型服饰。这类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彝族男女均穿右襟窄袖紧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都镶有花边,挑有花纹。外罩美观大方、形似披风的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头戴用三四丈长的黑布缠裹的园盘帽子,并在右方扎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直指兰天。称为“卓帖”(汉语为”英雄结”),即代表天神时时护佑,又显示英武。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男子下装为长裤,一般为浅蓝、深蓝、青等颜色,并因语言、地域不同在形制上又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之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56:51 | 只看该作者
 妇女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彝族男女均戴耳环、戒指,但男子耳环只戴左耳。其质地有银、珊瑚、玉、贝等。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这类服饰又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依若式流行于四川美姑、雷波、甘洛、马边、峨边等县和昭觉以及云南巧家、永美等县的部分地区,即操“依诺”土语,俗称大裤脚的彝族地区。所底式主要流行于四川布拖、普格县及金阳、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昭觉、盐源、米易等县,即操“所底”土语,俗称小裤脚彝族地区。. Y+ w3 x' h6 w, I4 u3 \
  % {" j( @' Y1 A5 u
  彝族姑娘擅长刺绣,一位诗人曾以”彝家绣花女的那根针织出一条彩色的路”的优美诗句赞美彝族姑娘灵巧的双手。3 Q$ L/ B* j1 t( G/ J+ M2 F
  
& z* s; K% q% D# Y  四、妙趣横生彝族婚俗
/ K$ l& S; W+ {: w  
& u6 B$ n: X: z5 Q  彝族的婚姻,大体上包括定婚和结婚两个过程。定婚是婚姻关系的正式缔结,结婚是婚姻礼仪的具体完成。) x- I) d3 W+ s' A3 g/ k
    z: S' k: _& h, P  @+ F
   一、定婚。经过介绍,选定了适当的对象,然后就请媒人往来洽谈,从中撮合,议定身价钱,双方都同意以后,便举行定婚仪式。定婚彝语叫“吾让木”。是双方正式结缔婚姻的主要标志,彝族谚语云“祖灵可戏,婚事不可戏”,一旦举行定婚仪式,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约。# b( D. f: A0 f6 t) s1 W
  
1 o, s6 G  E7 @6 M- U* w2 v" ~  届时,先由男方家邀约亲友的男性数人(一般以九个人为最常见,因为九在彝语中同“古”谐音,有牢固,坚定之意)由媒人领队去女家做客。女家的姑娘们早已备好清水,待客人靠近便用一瓢瓢清水向他们泼去,直到把来客一个个泼得象个落汤鸡才肯罢休,客人则须表现得勇猛、顽强,用衣服或擦尔瓦蒙着头,勇往直前,冲破姑娘们的一道道防线,猛冲进屋,姑娘们则会紧追不舍,尾随进屋乱泼,还会乘其不备用锅烟和炭灰抹他们的脸,把小伙子们一个个弄得狼狈不堪,做客的小伙子都会表现得宽宏大量,一任姑娘们胡乱泼水、抹黑不会生气。然后,主客便一起坐到火塘边相互饮酒寒喧,开始杀猪宰羊:先杀一只小猪,取出胆囊和膜脏占卡吉凶,然后把猪砍成拳头大的砣砣肉肉,放在火塘里烧熟,用一只矮脚木盔盛上,搁一杯酒,请一位年高德邵的老者端到门外,站在屋檐下念祝辞敬婚神:年份十二年 5 b- Y# J/ _' e5 V3 L1 y( v  X
  要数今年好; 一年十二月;要数本月好;一轮十二天,今天最吉祥;天上流云今晚最快,天上星星今夜最密;某某与某某,今晚结成亲;美酒流成河, 食肉堆成山; 有儿娶媳妇,有女找亲家;愿他们来日, 生儿有九个,九个都成材;生女有十个,十女嫁十方;儿子长寿直到头发白,父亲长寿直到牙落光;愿他们:无病无灾,幸福安康。然后,清客人吃烧肉,客人将彩礼(身价钱)放在空术盔里恭恭敬敬地端给主人,主人接过要抽一份回赠客人,表示只收下女儿身价钱,而把财神留给男家。大家便吃肉喝酒,尽欢而回。。
2 t( Z$ `. p0 e  u5 Q  第二天,吃了早饭客人就回去,届时,主人家要按规矩赠给送客人和媒人、女婿钱以及烤养饼、肉、酒给亲家,女方家回到家后即把肉煮熟,连同养饼和酒均分给邻里亲友一起吃,。过了三五天,女方家亦应男方家之邀约亲友到男家去客,仪式相同,规模大致相当。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57:50 | 只看该作者
二、结婚。 彝语叫做“史莫席”,其形式多样,礼仪繁多。婚礼时有抢婚、揹新娘、泼水、捧打、抹黑脸等婚俗沿袭至今,既体现母权制的遗俗,也使整个婚礼充满着欢乐、风趣和幽默。6 @) V; D& v: a$ p# `5 j/ j
  
! T8 @" Z6 d7 S' t& |( G  凉山彝族普遍实行交错姑舅表婚和姨表不通婚。彝谚谓:“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姨表兄妹不能成婚。” 严禁姨表兄妹通婚,按照凉山彝族习惯法,如果姨表兄弟通婚或发生性关系,双方均应处死。这应是古老的母系氏族外婚传统至今仍有生命力的表现。& e" g, f: A- J! b" }' M
  
! Y* P8 G, P. r  姑舅表优先婚俗在凉山彝族中表现也很突出。彝谚说:“有女先向舅家嫁,有亲先攀舅家亲”。过去凉山彝族社会习惯法规定:姑母家有女欲嫁别人,得先征得舅家同意,且所得聘礼要送一份与舅家。反过来舅家有女亦一样对姑母家有上述义务。如若一方未经对方同意,即将女儿聘于外人,其后果轻者赔偿银钱,重者会引起纠纷;或发生抢婚,更有甚者会断绝亲戚关系。这种婚俗实质也是母系氏族制的残余。
8 w( ?/ \. k* b$ s: R  
- ~# y# B0 Z+ h; z$ F% r% M   五、欢乐的彝族年节庆典8 y; j; |9 q% r/ o# m( q/ p
  & _' [; a6 v5 t, C; F
  火把节,彝族年是凉山彝族的两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彝族年是彝人传统节日,彝音叫“库施”,是根据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来确定的,故称为“十月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58:36 | 只看该作者
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是一个家族或一个村寨范围,选择吉日确定。彝族年被称为嘴巴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各地彝族选择吉日,举行杀年猪,祭祖庆丰收。彝族过年一般习惯为三日,第一日凌晨,各家早清洗房屋,清洗用品。在屋侧烧一青竹火堆,让袅袅青烟请来祖先回家,与子孙后代相聚。有让孩子们在门外高喊:“阿普(祖父)、阿玛(祖母)回来呀!......”天亮,寨子里的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分别给各户杀年猪。晚间,各家则把猪头、酒等祭品献在屋内祭台上。年节期间,全村人晚上要跳达体、锅庄舞守岁,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跳舞、唱歌,炉火不熄,灯火不灭。次日,孩童们则到郊外野炊,彝语叫“窝系拉古格”,意祝平安活动,尽情嬉戏、游玩。第三日为新年结束的日,每户把献上的祭品煮熟,在鸡鸣前祈祷并送祖先,“但愿来年祖先再回来与家人团聚”。已出嫁的姑娘们,穿上簇新的盛装,背着酒、肉、熟鸡蛋、香肠、炒面等礼品,同家人回娘家看望父母,走亲访友、互拜新年吉祥如意!
1 O& a* Q- G; l  
" R9 J6 y/ U( H  届时全家老少团聚,亲友互相拜年,祭祀祖先等,三天中还举行跳达体舞、荡秋千、摔跤、对歌等活动。
; Q$ _# n0 X" h( c6 v+ M3 C' O  ) l6 e' t- m: c% k; v
  火把节被称为“眼晴的节日”。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在彝族万物有灵崇拜中,除了天神之外,火就是最受崇拜的事物了厂。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给人温暖、象征着战胜邪恶的强大力量。
8 k) ^) m% y8 [) @! Q5 X  
: R& M: h# T( J  u. l! ~- T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彝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之一: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交不起租税,争斗时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神人打死。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没地上的人类,但人类战胜了洪水。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59:24 | 只看该作者
彝族火把节一般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杀畜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各村各寨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白天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火把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斗牛场和赛马场。比赛中谁的牛获胜,意味着该养牛青年是个勤劳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好对象。摔跤是火把节中另一项吸引观众的活动。两人摔跤,万众聚来,亲朋好友,都来助威。赛前赛后,围观的姑娘弹着口弦琴,小伙子弹着月琴,表示爱慕之情。/ V* M" G! Y8 y$ m
  ) \: V9 g+ h+ X5 }6 B; l7 x
  火把节期间还要进行“选美”活动。“选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选 美”开始后,参加竞选的彝族姑娘就围成圆圈,后者拉着前者手中的花帕,边走边唱优美动人的民歌。这里围观的小伙子最多,也最慷慨。小伙子们觉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交给裁判,请裁判代为转交给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礼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当选为美女。当选为美女的姑娘背着许多礼物,脸上带着红霞走出会场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围拢来表示祝贺;小伙子们更是围在姑娘的前后,叮叮咚咚地拨弹月琴,表述自己的心声。第四天,由少数人将火把的灰渣扫起来,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 h& {  `: B' M3 x2 D- B4 C+ H" |
  2 r6 D( H, @( i. c% {  s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火把节成为涼山州各族人民交往的喜庆节日。四川省、凉山州委政府领导凉山人民把火把节办成凉山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节日。两年一次国际火把节,贯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导向和策略,赋予火把节新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火把节传统活动内容的继承和创新,举办了大型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动,开展示凉山彝族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展示凉山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开发前景。神秘的大凉山彝族文化,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客人来到四川,来到凉山,参与火把节的各种活动。西昌学院的师生每次都有上千人参加,亲身体验了彝族 文化,学习了传统的彝族歌舞,锻炼了能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2:00:10 | 只看该作者
而火把节也就由原来的民间自发活动转变为政府主办,全凉山各族人民积极参加的节日,火把节期间,来自国际国外的客人云集凉山,或进行商品交易,或进行投资洽谈,热闹繁华,硕果累累,促进“让世界了解凉山,让凉山走向世界”。 $ q' m9 P- n+ B
  ! W! N5 I' {. N5 M' D
   六、神秘的凉山彝族毕摩文化 9 E( {. k+ B7 N" _/ U
  原始社会产生的万物有灵崇拜和鬼魂崇拜发展到奴隶社会时,不仅没有消亡,而是根据奴隶主强化统治的要求,赋予了家支制和等级制的内涵,形成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奴隶社会宗教文化。而频繁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依靠毕摩和苏尼来完成的。这就导致毕摩和苏尼职业的出现,也导致毕摩文化和苏尼文化的产生。毕摩和苏尼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宗教职业者。他们是原始宗教的宣传者、解释者,也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和组织者,是凉山彝族宗教信仰的代表人物,又是凉山彝族古代文化的传播者。毕摩在彝族社会中都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毕摩是彝族的知识分子。他们通晓彝文经典,还懂得天文、历法、地理、医学知识,能讲述史诗、传说、神话故事等。他们保存并创造了大量的彝文典籍。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经典,包涵了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 j! K: c9 j$ L6 \3 ~* a  
4 C& u; e( Z; i- G8 |  i9 s5 U  
& U6 Y0 X: F" ^1 L# K& E. l  值得重视的是毕摩的书画,博学多才的毕摩把棉花烧成灰,兑水制成墨汁,以竹签为笔写出彝文经典。书法从右到左横行书写,字体园润,整齐美观。毕摩还能画出内涵丰富的图画,有彩色画和水墨画两种。彩色画色彩浓烈亮丽,水墨画浓淡相宜,二者各有千秋。其内容包含了人类起源、天文星象、神话传说,如支格阿龙的故事等,树木,走兽、人物、虫鱼,虽然都是写意象形,却也生动形象,有丰富的知识和哲理。毕摩又是教师,旧社会彝族极少有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彝族文化许多重要内容如文字、经典等靠毕摩创造并传之后世。毕摩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司,又是神明裁 判的法官,他们用捞油锅、嚼米、端铧口等形式为村寨判断疑难案件;他们还用占卜的手段为人预测吉凶,用巫医结合的手段为人治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14 21: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