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5-12-21 16:36 编辑
+ `' k8 q0 r2 N- ]. [8 u* N6 t/ |) i8 n6 d5 x
- T* F. }; e4 ~" _, a% I, ?% w
古代年龄代称) p# h8 i p3 X" E+ e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阶段有着许多不同的代称,其由来在古籍词句和传统习俗中常而见之。
" q% v; _" ~3 |# V- @+ O& g6 g 总角;古代幼女把头发扎成髻,称“总角”,因而以“总角”代幼年。) W. d6 q5 U; F1 V$ s% [
始龀(音趁):古代男孩八岁、女孩七岁开始换牙,故称此年段为“始龀”。
& P2 a8 t/ [# ]0 B 成童: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故而称“舞象之年”,也称“舞勺”。《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以“束发”为十五岁,因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髫,《大戴礼记.保传》“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故又称“垂髫”、“髫年”。《毂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 i0 W1 T* O' y" }; Y
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十岁又称“外傅”,《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9 W7 i7 g9 t8 Z" Z6 \+ ]
豆蔻:少女十三至十五岁。《杜牧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
7 u: e! G8 C. S3 _8 ]' w 及笄(音鸡);笄,是古代妇女用来插住头发结的簪子。即女子十五岁时就要把头发簪起来,至举行笄礼,以示成年。
# z" b0 s, q, A 成童:男子十五岁时把头发束起来盘到顶上即成童。古语云:“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J( G% [2 I D1 w
破瓜:古人折“瓜”字为二八,两个八是十六,以示年已十六。李白诗:“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故称女子十六岁为“破瓜之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少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但有时也用于男子,指的是六十四岁,因为八八六十四。北宋吕岩赠张泊诗中曰:“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 C# P7 t" o# v6 g 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年少也;冠,帽子。”古代男子二十岁左右行冠礼,即戴上成人戴的帖子,但由于还不到壮年,所以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又 称“丁年”、“成年之年”。
% `2 q% q7 z" x2 o 而立:《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即三十岁有所作为。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诚笃,年仅而立。”又:“三十曰壮有室”。壮是强壮,健康;室 是妻室,说明已成家或能成家,故又称“有室 之年”。
, c0 y* C8 g3 t- { 不惑:《论语.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言社会经验较多,遇事能明辨是非,不再疑惑。后用四十岁的代称。应琥《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四十又曰“强仕”《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旧因称四十迷雾为“强仕之年”。
/ y+ l7 [+ N: T! Y4 Z, \0 w 知命:《论语.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入徙官而一进阶。”《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故五十岁要称“艾军”。又称“半百”,因为“年过半百”而简称之。; j& Z# S! ]" k/ v6 Q
耆艾: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亦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 i, {+ h4 [. K5 T0 w
花甲:指六十花甲子。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能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之年”《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所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有庚信《伯母李氏墓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为证。+ H3 j; q! [% B! Y+ x6 c3 f9 u
杖乡:古代一种尊老的礼制,《礼记.五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后用作六十岁的代称。
* m2 ~3 s+ c( T, {# U 从心:《论语.为政》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称七十为“从心之年”。杜甫《曲江》诗:“酒愈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作为七十岁的代称,也写作“古希”。
5 Z: i6 A/ H: e5 X 耄耋:在报刊上时常可见“耄耋之年”,若问其指多大岁数,答案却是不一样的。“耄”,有指七十岁的,《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和《释名.释长幼》:“七十曰耄”等;有指八十岁的《国语.周语》:“尔老耄矣,何知?”韦昭
6 |& Y2 U ~5 r8 Z5 O8 f$ U注“八十曰耄”和《左传.隐公四年》杜预注:“八十曰耄”等;有指八、九十岁的,《尚书.大禹谟》孔安国《传》和《礼记.曲礼上》都 说:“八九十曰耄”。由于说法不一故《汉语大字典》便把“耄”解释为“年老、高龄”。“耄”,有指六十岁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何休注:“六十曰耋”和《左传.僖公九年》孔颖达疏引舍人云:“年六十称也”; 有指七十岁的,《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七十曰耋”,《礼记.曲冖上》:“七十称耋”。有指八十岁的,《诗.秦风.东邻》毛享《传》和《说文解字》等都 说“八十曰耋”。
9 C L" V1 Y D 期颐:《礼记.曲礼上》和《尚书.大禹谟》均说:“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 ,犹要也,颐养也。”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 ,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 颐”。苏轼《次韵子曲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 颐”。% p& y7 g6 s3 k( l5 L/ G3 A( }
$ \0 j+ b) C5 Q. T- v9 R8 E; T1 }' y; ^) e* W* j+ {
3 T9 p$ Z* E; z% e9 h/ V( s1 x) F0 C#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