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四、召公与姚崇在陕州的文物与遗迹
5 B, z2 n( M4 G/ e 千百年来,陕州人民怀念召公与姚崇,保护并遗留下了许多文物遗迹。5 a" ^" i: t2 J6 G
陕州有纪念召公的召公祠。清龚松林修撰《直隶陕州志》卷十二祠祀载:“召公祠,州治东。相传为召公听政处。后人思其德,即甘棠下立祠祀之。明弘治九年知州汪濬奉督学道儒增入刘昆、姚崇、孙伏迦、李沁、范祖禹陪祀。仍佥门役守之。明州守王家宾、陈道蕴。”但从《全唐文》五四六所载之唐贞元中官陕虢都防御判官、监察御史里行崔教撰写的《邵伯祠碑记》,可知,召公祠起码唐代已经存在。4 F' F* y$ K9 L# y
召公祠原有正殿、偏殿、甘棠树等,不幸于民国初年毁于战乱。2000年,三门峡市著名企业家吴启民先生为缅怀先贤,启发公廉,捐款千万元,在原召公祠的遗址上,重建了一座甘棠苑,占地13000平方米,前为钟鼓楼,后有召公祠。已成为对国人和公务人员进行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的基地。
0 T5 ~/ i. A7 s; ~* r) [ 《直隶陕州志》卷十三古迹记载的关于召公的还有三条:6 {* A4 _3 I' H' J8 p* P& `1 j7 Y
一是古甘棠树。志载:“甘棠,在召公祠内,相传即公所憩之树。今无存。”$ E, i8 ^, f; K2 j1 m k
二是分陕石柱。志载:“石柱,在北城上。相传为周召分陕所立。以别地里。唐人作铭于其上。”
7 \0 @8 Z3 l2 z3 E! V2 P5 }6 ]/ M- l 三是石柱铭。志载:“石柱铭,裴谈撰,八分书,无姓名。集古录目谓周召分陕所立地界。验其字武后时立。今不可考。”% f1 }% o7 x; f8 Z
分陕石柱,又名“周召分陕石柱”。原立于陕塬(今河南陕县张汴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朝时期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民国21年(1932年)3月,周召分陕石柱北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1957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属淹没区,移至人民公园。1967年移至市图书馆。1977年移至文化宫。1981年移石于三门峡博物馆,当时石柱位于院子正中间,1988年藏于虢国车马坑博物馆院内。考验其字,属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所勒。今字漫漶剥蚀脱落不可复识。据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专家考证,“周召分陕石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 }* }% w- C W9 ^+ ]! ~+ t# L) A
有关纪念姚崇的文物古迹有姚崇故里遗址、姚公祠遗址、唐姚崇父姚懿墓、旌贤寺、唐姚懿碑、姚崇手书“藩篱”石刻等。
% M% y5 a; e0 C! p ~1 I 清龚崧林修撰《直隶陕州志》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载有姚公祠、二贤祠、乡贤祠、旌贤寺、姚文献公墓及唐姚懿碑铭等。
5 X9 M) ~) W# u9 d 姚公祠,志文载:“姚公祠,州东卫村社。宋元佑八年知州游(师雄)公命置祀于故居。”
+ \7 C4 d7 @$ z% Y7 D 二贤祠,志文载:“二贤祠,大南关。为唐宰相姚崇、宋处士魏野建。今毁。”5 Y. w- X- h& Q! S- v! y
乡贤祠供奉有姚崇之位。志文载:“乡贤祠在学宫,祀商伊尹,唐姚崇,宋魏野、明赵文、张九功……”/ e' q, @8 \' U8 C6 C; Q
旌贤寺,志文载:“旌贤寺,州东五十里张茅镇。”
5 g2 y; s6 W b! m ]" Y) p' s. G 旌贤寺为唐时所建,距姚文献公墓一百多步,为旌表唐嶲州姚懿功德和护持姚懿衣冠冢所建。旌贤寺存在1200多年,直到民国时被毁。2010年4月陕县文物局立有旌贤寺遗址文物保护碑。" U& M# s+ S$ g& p
唐文献公墓,志文载:“唐文献公墓,在州东卫村社,公名懿,唐宰相崇父葬此,谥文献。” Y4 D L0 r' O
此墓为唐开元三年(715年),玄宗为追崇先烈,特追封姚崇父幽州都督姚懿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公。十月间又在故居建衣冠冢一座,是为唐姚文献公墓。1983年因陇海铁路拓双轨,被河南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发掘。; j1 u* \+ p5 P* _) J0 T+ B7 w
唐姚懿碑,志文载:“巂州都督姚文献公碑铭,开元三年胡皓撰,徐峤之奉勅书。在张茅南二里许墓前。讳懿,崇父也。”6 b. S! L, c/ [5 x, Y! [+ J) p. o4 J9 f
此碑即姚懿衣冠冢唐墓碑,因1983年墓冢被发掘,此碑被移至陕县大营乡刘秀峰山腰之处。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i. H7 f! K+ Q+ J7 z! ~
民国《姚氏族谱》又载有张茅镇有“唐宰相梁国公姚崇故里”碑,为乾隆年间权知河南直隶陕州事吴沈荣昌所立。今不存。
& t3 c( U7 Z) h- P% S0 L0 b) F 姚崇手书“藩篱”石刻,为姚崇开元三年十月返陕州硖石故里时为故里所题,后刻为石匾。1919年修建陇海铁路时出土,现为三门峡博物馆收藏。为现存姚崇唯一手迹石刻,弥足珍贵。
) h% J L0 W; h; F0 j 2010年4月,陕县张茅乡人民为追念先贤姚崇,由张茅乡人、陕县职高原校长陈宝禹、陕县人大原秘书长崔九龄倡议,集资修建姚崇故里遗址纪念碑、旌贤寺遗址等文物保护碑四块。
& v- ^3 [3 F7 \
: f5 g" c. c; T0 n 参考文献:
/ U- V c8 ^* }' g! D, | 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2 g& ~2 \. L4 I* T
[汉]司马迁,史记[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1 R2 ^% r& | H' u 3、[汉]韩婴,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 I3 o) L0 a- H' P" |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 \9 l( |' \2 t* d! X, x* Y* _- j 5、[后晋]刘询,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2 @; t$ p2 P/ D; j) a5 ~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 ^" [" g! @/ z: U( W 7、[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K1 ] p/ b) w ^+ G+ t; F* ~ 8、[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 Q& A' n8 u! } 9、[清]龚崧林,直隶陕州志[O]清乾隆十二年刻本# [7 L, W) n! V+ w' {
10、杨荣国,简明中国思想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 ^, o1 n7 ^5 ` Q- z" C/ u
11、朱绍侯,论“周召之业”与“周召之治”[M]南都学坛,2007.3* v* K( P+ B" s) e+ c3 Y4 A
12、姚学谋,大唐贤相姚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