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戒律学纲要(选录)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0:40:29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8 ~/ b1 D* Z; M* I. V  I
第三节  菩萨戒的师资问题
2 ~; f& q' l2 x( I% [0 O& D7 W  因为菩萨戒本有好多种,所以,师资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其中以璎珞经的要求最宽:“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也就是说;凡是受了菩萨戒的人,不论僧俗,即使在自家的夫妻及六亲之间,也可以互相授受菩萨戒法。然据义寂法师的解释,则说:“在家戒或可如经,出家五众,必须具德。”
" e" D5 ~! F+ J! W, ^! U/ l  优婆塞戒经的要求很严:“满六月日,亲近出家智者,智者复应至心观其身四威仪(行、住、坐、卧),若知是人,能如教作,过六月巳,和合僧众,满二十人,作白羯磨。”才能为授大乘五戒及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3 E  f# |$ b) F
  罗什所传的梵網授法则说,为师必是出家菩萨,具足五德:
$ Y/ @$ {6 L! n! e  一、坚持净戒。 ; A0 Y9 J6 X. l# @  E  y% m" `
  二、(戒)年满十腊。
8 @) }9 M# _  }: i! w  三、善解律藏。
# R: S  R  [1 d' g# l+ T  四、妙通禅思。
4 Y0 M$ K; M+ n0 Q2 f/ ?4 Q  五、慧藏穷玄。/ W& |/ |+ q( U, u
  又说另有四德者:# X9 {% C: F+ k% X  |& y
  一、同法菩萨——表示不是学小乘者。; |0 g8 P' Q  A
  二、已发大愿——表示不是未发菩提心者。: a2 y8 @7 i2 N1 i& H; g
  三、有智有力——表示对于经律的文义,能解能持者。: i4 {9 g8 J! L: g
  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表示能以言语明辨,说法授人,使人心开而会解者。
/ v- y3 |( f' @; }* d: P/ i  在地持经中,则说:必须戒德严明,善解三藏,堪能使他发起敬信之心者,方可向其求受菩萨戒。2 q' W; D! `! A- C! M
  在善戒经中则更有细密的要求:“若不信者,不应从受,悭者,贪者,不知足者,破戒、污戒、不敬重戒、喜贪瞋者,无忍辱者,不能为他遮罪咎者,懈怠、懒惰、贪受世乐、乐说性事、乃至不能一念之顷念于三宝,疑网、痴闇、不能读诵菩萨法藏、菩萨摩夷及生诽谤,如是之人,不应从受。”2 |' N; Y4 l! J7 w5 k
  以此可见,要做一个如法的菩萨戒师,实在很不容易!0 X' f& B# I) p2 m1 Z% e# l3 f0 Q
  至于作为一个菩萨法师的态度,在梵網经中,尚有要求:
' F0 C6 n& ^5 K  一、轻戒二十二条:“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藏,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5 f9 G: E4 ~* _
  二、轻戒四十条:“与人受戒时,不得揀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没有生殖器者)、黄门(性器官男女难辨或丧失功能者)、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7 q$ M: }8 w6 Q& U7 o
  三、轻戒四十—条:“教诫师于是(菩萨戒)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的)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d  i% e: Z9 p5 C
  四、轻戒四十六:“法师比丘不得站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不坐。”
, \: r0 Q) B7 `. Q  另有一个问题,也是直到如今尚待研究的问题,那就是授戒的戒师,究竟该有几位?( j* V# Z. e3 i
  在地持经及璎珞经中,都说只有一位戒师。
9 a0 `8 E1 a! V. U: }$ F  在梵網轻戒第四十一条却说:“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梨。二师应问言……。”
" w4 s1 J5 ]' l. H  可见应该有二位法师,但在梵網受戒法中,也只有一师。蕅益大师毘尼后集问辩中有这样的说明:“若准经文,似须二师,然璎珞地持,并止一师。又梵網受法,传自什师,载于义疏,亦止一师。所云请二师者,恐即是请佛菩萨耳。所云应如法供养二师,及弑二师成逆,则偏指比丘戒等二师亦可。”, k# I* L/ N+ y  X2 P
  蕅益大师的这一意见是根据智者大师的戒疏而来的,但是智者大师对此尚有疑问,他说:“文又云‘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但非指佛。”这在蕅益大师未有解说,直到现在,仍未得到明解!
% ]4 H7 W+ h; d& F) f1 D2 D  依照菩萨受戒法的内容来看,菩萨戒的和尚是本师佛,在地球上说,释迦佛之后,弥勒佛之前,释迦便是我们的本师佛,所以释迦就是菩萨戒的得戒和尚,文殊菩萨为羯磨师,弥勒菩萨为教授师,一切如来为尊证;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同学。至于菩萨法师,仅负教诫、启发及旁证的职责,所以梵網轻戒四十一条称菩萨法师为“教诫师”,在优婆塞经等则称戒师为“智者”;昙无谶为道进传菩萨戒,也只是“作证”而已。
0 T8 o) E) j+ B. r3 G0 i  至于“二师应问言”的“二师”,究作何解,我想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或由于传抄过程中造成的错误,或可能是那一位抄经者把“法师”错写成了“二师”。除此以外,使无法找到更为恰当的理由来解释这“二师”两宇的意义所指了。
( }. l$ E( x; L/ P- X, `  但是,对此“二师”两字,各家注疏,都有宝贵的意见:
9 d0 F/ b. `7 l1 \$ l  一、法藏大师说:“此有二义:一谓人中请此二师,受菩萨戒,如受沙弥十戒;二遥请本师释迦佛等为和尚,亲传戒师为阇梨。”法藏大师接著又引列论证说:“善戒经云:‘颇有二种,一是不可见,谓佛菩萨僧是;二是可见,谓戒师是。“从是二师得菩萨戒。又,普贤观经请三师者,于不可见师中请也。瑜伽等中请一师者,唯望可见师说也。”# Y. q  e. @' J% \9 r3 n. ]. ?5 g
  二、义寂法师说:“谓与他人作受戒师,应正制和上(同和尚),始终亲教是和上故……又须一人作羯磨师故,更教另请一人为阿阇梨……义同声闻沙弥受法。”
. |, `3 z! I) U$ R. Y  三、太贤古迹记中说:“应教请二师者,和上是得戒之本,阿阇梨耶得戒因缘故,普贤观经请三师者,殷重故;瑜伽唯请一师者。一人能作多事义故。”
4 n6 R8 q* }  J  实际上,各位古德所见,各有可贵之处,然对“二师应问言”一句,皆未抓到痒处,不论可见不可见的戒师,此“二师应问言”,必须是现前受戒时的现前师,绝不能牵扯到不可见的佛菩萨身上去,也不可联想到亲教和尚及羯磨阇梨身上去。单以菩萨而说,除了教诫法师是现前受戒时在场的,和尚佛及菩萨阇梨是不可见的,但也没有另以比丘法师来代替佛及菩萨为和尚与阇梨的必要,且也是代不得的。
; c+ U. f" R5 t- c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0:40: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菩萨戒的秉受方法

, M% ]  _  {  R/ L- w
  第一节 秉受菩萨戒的种类0 k2 P( S2 }7 G0 N
  根据璎珞经卷下说:“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象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是下品戒。”, H$ W/ e( l# @+ ^! j" ]9 I. {2 B3 S
  根据梵網经二十三条则说:“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象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己,便得佛菩萨形象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需要见好相,何以故?以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以生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象前受戒,要见好相。”3 {2 i1 l$ l7 X' \! W
  综合璎珞与梵網所说,观点大同而有小异。璎珞列举三种受戒法:从佛现前受为上品;佛后从师受为中品;无师自誓受为下品。梵網虽未提及在佛现前受,但己明白表示在“佛灭度后”有师前受及自誓受的两种,实则也暗示了在佛现前受的一种方法,这与璎珞是相同的;但在璎珞自誓受的项下,并未说明需要见好相(佛来摩顶、见光见华),梵網则一再地指出需要见到好相,方能自誓受戒而得戒,否则便不得戒。% @) Q% v. X/ b6 ]/ |- t
  这也是历来古德们所感到颇费索解的问题之一。但是,自誓受戒,究竟要不要取得好相,明末的蕅益大师在毘尼后集问辨中,有一折子的解释,他说:“今人求戒,大须自审,果能念念与悲智相应,上荷正法,下悯含生,便可直遵璎珞、地持,设不遇师,亦得自受;如或虽希佛道,悲智未深,则须秉持梵網法门,千里无师,必求好相;更或现有明师,心存骄慢,不从求受,别向像求,斯则(璎珞、梵網)两经之所不听,五悔终不成功。”
# M. \$ I& T. Y5 D6 R  根据智者大师的戒疏,把受戒的方法,分为三类:
7 Z% s/ O- P! R% m3 v. `  第一 对诸佛受戒,此有二种:
6 X% u: u/ P9 e. }  g( w  真佛:如沙海王及千子从卢舍那佛受菩萨戒。! u4 z) n$ S" x. H
  像佛:金、铜、木、石、泥、画等像,千里内无师,许向佛像求得好相自誓受。
* s% g$ \; V% w( z  第二 对圣人受戒,此亦有二种:
* j# k1 g( V# h% j4 R! _  真圣:十地菩萨及等觉大士,现前之时,可对之为缘,故宜发戒。/ Q5 H) W. @4 n8 Y- S( J# U
  像圣:即菩萨形象,如果单以菩萨形象,恐会成为游漫之过。地持经则单说佛像,未说菩萨像,梵網璎珞经中说菩萨者,是佛边有菩萨的意思。& }1 t/ c: R5 n2 s
  第三 对凡夫法师受戒。0 H9 H! [7 Q4 ]4 L; X1 N, A
  佛灭度后,如要求受菩萨戒,虽有从师及自誓的两种法门,实则是以从师受戒为正为本,自誓受戒,乃是不得己时的一种方便法门。如是目空一切,以为无人能够作为自己的戒师而自誓于佛菩萨像前受,那是很难得戒的。
9 X# _) V, q' w7 y# Y9 d9 C  现将秉受菩萨戒的种类,列表如下。
7 H  U/ M: }% f3 H3 m$ f |上品—诸佛菩萨现前受———————————— 佛世芳范---|
  N# W1 F: \0 J+ I. V: e  e5 k   |中品—菩萨法师教诫受———————————— 佛后通轨--|1 e4 {- _/ u: n$ [3 _
  三品--|           |取相受——— 梵網经---|       |三类受法
  l) Y: u% d4 J& g6 v! Y   |下品—千里无师自誓受--|   |璎珞经—-|      |9 {0 I# I  C% n% O+ F. s' `
   |不取相受-- |     |—障缘方便--|! Y7 n! [2 F% w- q) D1 ]
   | 地持经—|
( E- m# \0 T6 M) U( A* b* ^  另有,菩萨戒也可以跟五戒一样,可以全部受,也可以随分受。这是出于璎珞经卷下所说:“有受一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这在太贤梵網戒古迹记卷下,有著较为详细的说明:“一分受:随其受者,意乐所堪,或受一戒,或多,皆得成戒,名为菩萨。不同声闻,必总受持,若其一分,不名比丘,谓令现身得阿罗汉,圆满轨则,建立学处,十戒、具戒,必各总受。菩萨不尔,谓凡必无现身成佛,要经无数大劫修故。虽但解语,唯受一戒,犹胜二乘一切功德。。罗汉功德,但为自身,于有情界,无有恩分;菩萨一戒,为度一切,无一众生不荷恩故。”这对于随分受持菩萨戒的道理,说得己够明白了。菩萨戒的功德是从一切众生身上得的,比如持一杀戒,便于一切众生分中皆能得一不杀的功德,所以功德大小;小乘戒只为自身不受生死而戒造成生死之因的种种过恶,单为自己了生死著想,非为度众生著想,所以功德小。成佛是多生多劫的大事伟业,菩萨道是成佛之因,所以菩萨不求即生成佛,随分受戒没有关系;罗汉是可以即生修证的,所以不可随分受戒,当然,菩萨戒是欢迎众生去作满分受的,所谓满分受,便是总受三聚净戒的一切戒法。* ]# _  d7 c) a6 g6 ~. i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0:40:52 | 只看该作者

) l4 s4 {) G1 A* I7 _3 D第二节 自誓受戒法3 G# J8 Z' n+ N6 Y& ~- B! ~5 W7 K
  弘一大师的菩萨戒受随纲要表中说:“自誓受戒文,见瑜伽师地论,梵網须见好相;若依占察本业经及瑜伽论,即可直受。”关于取相不取相的问题,己在上节讨论。
% [5 c0 ?# D3 [. a9 l% N  自誓受戒,究竟如何受法?现在且将弘一大师依经录出的“菩萨璎珞自誓受菩萨五重戒法”一种,照抄如下,用供参考:- x- j6 }' L8 H! I# C1 k
  初、礼敬三宝
, ^. W8 s9 A' W* r# ]$ \  一心敬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佛。
" Q' y, ?9 E6 I; F6 S/ W  一心敬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佛。
5 G( O$ R1 F4 ^  一心敬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佛。
  t8 _) v4 `' [: t1 e0 g( W  一心敬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法。
* e& Q7 _0 H/ I; }0 ^6 T  一心敬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法。
9 i% T. U4 w% D- w. Q# b  一心敬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法。
6 ~' P) E* c! h* W& _4 e  一心敬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僧。
7 Y( R' |: N" R; i; O! m  一心敬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僧。
' x# z( k, u9 W6 s  一心敬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僧。; V. h" b  A& k, z5 x9 F  z  b
  二、受四依+ X9 l& |) b  p5 d$ S, g/ N* b4 b
  从今时,尽未来际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法戒。(三说)- Z# t, _! Y) a$ |* K. @/ S0 w
  三、悔罪
' z* e4 d4 `; I; N' P: t  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G3 c! z" o' q2 s
  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 b5 m7 G: k+ d- S( p! U. b. h  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7 E7 x% `* A* |- a* {0 Q: C9 v
  如是悔过己,三业清净,如净琉璃,内外明照。(亦应三说)' y; \. a# s* E9 x
  (发四誓宏愿)
3 b" T# d$ E' U  四、自誓受戒
0 M$ L6 [- j- J. K- [  我某甲(名字),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菩萨五重戒。(三说)4 g2 W' H3 u2 {* p1 Z/ t7 P8 B' `, T
  五、说戒相" [6 r  g* |0 [" x8 }) a8 ^" b" ?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杀生。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8 F& W+ S3 f( i3 o( A- n$ N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C9 b* Y+ k. A9 _$ D$ n; G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淫。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 @- o/ q3 V) q8 N4 u  q( E8 n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盗。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f8 u" E! x" o+ @% U$ Q" K$ }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 T/ v; q* |- p9 C: i9 i  叹戒德5 p2 M" @  i. _
  受戒己,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回向)" u; D& [) P* \3 B% s3 O8 H
  弘一大师这一自誓受戒法,可能是参考蕅益大师依照梵網、璎珞、地持等经重定的受菩萨戒法而来,因这两种受戒法的编订方式,大致相同,唯其详略各异,且弘一大师乃以璎珞的内容为主的。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4#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0:41:10 | 只看该作者
6 K* j  e: l7 @6 G" X+ a
第三节 依师受戒法! J6 t. I4 O$ x7 w+ s
  菩萨法师受菩萨戒的仪轨,自罗什三藏及昙无谶三藏以来,各家参合编订的,不下十数种之多。智者大师的戒疏中,就己列举了梵網、地持、高昌、璎珞、新撰、制旨的六种,且有玄畅法师本,尚未列入六种之中。此后又有义寂法师、灵芝律师、见月律师、蕅益大师等,均有编订,直至目前,又有近人续明法师编订了一种,续明法师非常推重蕅益大师的受戒法,他说:“授菩萨戒仪轨,历代编订而见行于今日者,有十数种之多,大抵均宗本璎珞、梵網、瑜伽戒品及古高昌本糅合而成……天台菩萨戒疏,出一十二门,湛然大师有‘授菩萨戒仪’,次第全同,文句稍异。蕅益大师有‘重订受菩萨戒法’,载于律要后集,堪称‘详简适中’,流行不普,甚少见闻。”(见“戒学述要”)/ _6 I" G* {: N* \) ?
  但据弘一大师的“菩萨戒受随纲要表”中说:“诸师所列仪轨不同,宋灵芝律师所撰,最为美备。戴芝苑遗编中。”3 B: M, h/ c: t" E
  笔者不比古德及时贤们更为高明,故也不敢再为编订一种新的菩萨受戒法,虽然以其需要而论,文言文的受戒法,都不合于今人来运用,因为文言文的内容,在受戒之时不容易一听就懂,既不易一听就懂,受戒也就不能得戒了。但我还是不敢贸然下笔,从事语体文受戒仪轨的编订。因此,只好为读者们介绍几种受人推崇的受戒法,以供参考及运用。, U) F1 Y) ]& H4 i
  第一 传授菩萨戒正范
) k: t2 E4 F5 {6 f2 n) g3 y2 L  这是由明末见月律师所编订,他说这是“菩萨璎珞本业经,及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羯磨文中俱明,故今会合加仪,遵行有据”的。唯其行文多且长,乃是一种适用于大场面中集体受戒的仪轨,这也是近世流通最广的一种,因其文义太长,在此只能录其门类如下;5 j% K/ \# c  B! x5 o* p
  第一、明敷座结坛法1 F/ ?6 x6 l5 p) Y' d
  第二、明师入坛法3 Y6 \6 ~: y' t+ x/ n  R' d
  第四、明正请师法
- n5 Z, k! @% A. m+ G1 H7 l  第三、明礼敬三宝法
$ J! `9 |% h. U6 M3 u- X0 z; w( {  第五、明开导戒法
) Q+ U2 q) p" S  s. F  第六、明请圣法
9 Z1 `( y+ n3 p9 b# P  第七、受四不坏信
( R: v/ G4 q' a  第八、忏悔过法
+ ?& d$ u# |; n: S: ]  @: J  第九、明发愿法9 d/ r- k$ F9 L) h, b8 R
  第十、明发戒体法" X$ S  h6 F# K2 x% s) P! ~
  第十一、明宣戒相法3 [/ `/ B6 U& s1 a
  第十二、结赞回向
, L6 f, Q+ T6 ~  第二、授大乘菩萨戒仪! h6 E* x8 a$ Z6 Y7 t
  这就是被弘一大师赞为“最为美备”的一种,这是灵芝律师元照所撰的一种,被收集于芝苑遗编卷第二。在受戒仪轨之前,约有二千字的说明,分别开示菩萨戒的由来及其种类,并说明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的意义。至于受戒仪轨的篇幅,除了未将四十八轻的戒相列入,不比传戒正范为少,但其除将十重条文列出而外,轻戒只略说三条——一是饮酒戒,二是食众生肉戒,三是食五辛戒。这也可见灵芝律师,特别重视这三条有关吃的轻戒原故。% K) G3 d" x- w4 o/ d* h2 Z
  以我看来,灵芝律师编订的这一仪轨的内容,的确是非常“美备”的,文字简练,内容充实,几乎把菩萨戒的各种要义仪节包罗在里面了。这与传戒正范的大不同处,是在场面的铺设,既可用作多人同时秉受,也可用作单为一人秉受;还有,对于戒师的人数,也只主张“今但请闍梨授戒师耳”的一位,传戒正范,则与受比丘戒相同,须请三师登坛,正中是菩萨戒法师,两边是二位闍梨,这是根据普贤观经而来。所以灵芝律师的仪轨,比较没有那么大的排场;还有一点不同的,传戒正范列为十二门,灵芝律师只列十门。因其篇幅太多,这里也只能介绍十门的纲目了:4 P( U3 `! B. q. t* E( i# T
  第一、求师授法
/ H+ x$ B# J( _: P  第二、请圣证明3 ]/ O1 X4 L  P' \2 s
  第三、归佛求加4 v+ `/ x* @* T' o& l- |" \+ y
  第四、策导劝信
/ b3 n  F& ]1 H! u& d  第五、露过求悔. M, P' O+ J4 w6 w7 h/ q! c* f# `
  第六、请师乞戒/ u% u. q$ C7 K- `- Q
  第七、立誓问遮3 K& j- n! b6 k9 ?0 ]5 S- e' t
  第八、加法纳礼$ G1 M/ r' r6 e  n& N
  第九、说相示诫& P0 `4 S8 d, R8 k5 w+ u. P$ v1 R
  第十、叹德发愿+ i4 E6 G: |. N* w+ m3 K
  第三、重定授菩萨戒法* g8 o' ^/ A5 l4 j  m+ L% y
  这是蕅益大师编订的,内容简单而扼要,可惜殊少流通,更少有人应用,故愿将其全文抄录如下,以广宣传,并愿有人采用。这对于今日的时代社会而言,节省时间而又能如法受戒,是非常可贵的事。以下是其原文,夹注号内是仪轨的说明,无夹注号的是仪轨的白词。原本没有夹注号,是用小字加注,现在为了排版方便,所以酌为改用夹注,希诸读者明鉴!6 w* J* K3 H' x
  (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菩提,发宏愿己,审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菩萨法师,先礼双足,偏袒右肩,膝轮据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请:)
9 m8 o8 ^% C. E  大德忆念,我某甲,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如是三说)/ ~7 Q0 j1 X% O/ j
  (既请师己,乃往像前烧香致敬,或复请众为举香赞,香赞既毕,一心恭敬,向十方三宝,翘勤礼拜:)# U! K2 }4 ]$ n8 c/ T' e4 \- j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6 x8 `+ T4 q* b5 O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 z1 D& `7 \+ P5 D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 C% Y, m" N& \; A, y* {* J! Z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尊法。) _/ \! M, `- A% M8 P# k9 l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 k9 }( k3 c- }0 c9 z7 k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 I/ E8 f5 K! d3 I! I* g# M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 c& Y5 N) Y7 e' c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T9 Z% r- q, ]  P/ z2 P- q4 w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 x2 C* `* l! O8 ~  (各一礼己,次复谦下恭敬,膝轮著地,对佛像前,合掌请师:)2 q# N5 \2 ?  F( ]! D
  惟愿大德哀愍,授我菩萨净戒。
$ b" E) H! _# `1 u% s4 q# m  (请己,专念一境,长养净心,作是思惟:我念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尔时戒师应问言:)6 i+ g, r( @% S* t" j4 m2 R9 e3 w. x9 k
  善男子听!汝是菩萨否?(答言)是。
+ o: O% x  N9 k. v, c  发菩提愿否?(答言)己发。3 W% k* f- k6 w$ f$ W: K
  善男子听!汝等今者,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己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己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否?(答言)能受。
8 n' J( Y  Z# _& L  (如是三问答己,次应语言:)0 J' Y% C8 L) G3 `6 n% n8 \+ A
  佛子!应受四不坏信:
* B: J0 k4 f9 A; X  (此下归依、悔过、发愿三节,皆应自说,如或不能,师应教授:)
# T, |" P/ [4 q/ W8 q+ [9 ^  R  从今时,尽未来际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正法戒。(如是三说)
2 i8 o4 n) q" U2 s4 Z  佛子!次应悔三世罪:
, i1 }6 a: N9 B7 B- s  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i4 |+ ]" O# y8 \$ s
  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b9 i1 ?, u3 s# @9 B% ^' g
  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如是三说)
: ]+ x( ~6 }. Y1 y4 Q' ]  佛子!如是悔过己,三业清净,如净琉璃,内外明照。
- W2 [: y% S) Z. c  (次应发四宏誓愿:)
% y  y1 \' p# w* d' D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是三说)佛子!既发宏誓愿竟,我当为启白三,证明受戒。汝应一心善听,作意谛思。当知初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三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复汝顶上;三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此是无作戒体,无漏色法,由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应至诚顶受。
- E$ C3 k( t0 F2 d0 ~4 G  (尔时受戒者,胡跪如故,戒师起座,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在三宝,恭敬供养.顶礼合掌,作如是白:)仰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今于此中,现有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此某甲受戒菩萨,亦为作证。(如是三说)
7 l7 \/ b$ e( ^  (次应复座,为说十重戒相,劝持。)
* r; J* e% G0 v; Q. H+ J  善男子听!菩萨有十无尽戒,若有犯者,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汝应谛受:1 P; e4 I* }: c) u1 O, n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杀生,能持否?(答言)能。
1 ]0 _, x  i$ @1 @3 ^! Q0 a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偷盗,能持否?(答言)能。
2 m% b4 X! a# [! y. F- r: y: h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淫欲,能持否?(答言)能。
# b6 Z; l$ w% s! L/ m.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能持否?(答言)能。- I" z1 x) |& H1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酤酒,能持否?(答言)能。9 O- l8 A. h8 N  y6 c1 x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说在家出家菩萨罪遇,能持否?(答言)能。
& J  u. Q9 {7 f' b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自赞毁他,能持否?(答言)能。
" `, I. u# b3 K) K& p  Q) o$ e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悭,能持否?(答言)能。
2 ~7 `% K! Z5 j# R6 }: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瞋,能持否?(答言)能。: e- B& k5 h% C3 Z$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谤三宝,能持否?(答言)能。/ A* Z: B( Z4 z3 x& e( d" r
  佛子!受十无尽戒己,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当知如是菩萨所受净戒,于余一切所受净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业发起,普能除灭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则解脱律仪,于此菩萨律仪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数分、计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此译近少,谓微尘,是色之近少分也),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 U. q: N9 s5 Y" \# u. Q* H
  (受授菩萨俱起,顶礼十方三宝。清众同称:). `2 t; J# o' @
  受戒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 s: a2 q8 ~' Q7 b$ j  (礼三宝毕,受戒菩萨次应礼谢戒师,及诸大众,恭敬而退。)' C, L1 H0 a  g! c0 P
  跋语:& A  K4 C& Q$ W5 M, |5 R  e1 B
  窃观比丘受戒,律有定式,五部虽殊,大同小异,故应专遵四分,削后窜之繁文。菩萨受法,经论各异,梵網 璎珞、地持、善戒,以及心地观等,被机既别,群略互殊。是以制旨教行等,各抒己意,增设科条,虽辞美意详,并殚其致.然或义因文隐,反不若经论之痛快直捷。今梵網受法,已失其传,仅存影略,惟地持、璎珞,的可依承。敬酌三家,会成一式,庶俾群简适中,而授者受者,皆得明白简易,以免紊杂之过耳。# p, P5 i1 `2 _$ M
  ——以上是蕅益大师重定受法的全文,因我觉得这是所有古德所编菩萨受戒仪轨中最切乎要求的一种,所以不厌其烦地全部抄录于此。同时,为了明白其编订的出发点与目的起见,故将其文后的跋语,也一并抄录下来,用飨读者。
1 s% O: F7 l% A8 h/ F8 l  最后,我要介绍近人续明法师所编订的一种,它也简单扼要。蕅益大师的,尚有一点缺憾,就是未列“问遮难”一门,仅有感戒之善而不问障戒之恶,除非事先已经告知戒师,未犯七逆之罪,否则是不可以的。然在续明法师所编订的受戒法之中,共分十二门,“问遮”,便是其中的一门,这是可取的。" H8 q5 Z: Z1 b" ^4 c$ g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0:41:3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受了菩萨戒之后

& c+ z2 Z7 w0 D- E2 ^, P$ ~
  第一节 菩萨戒的持犯与得失) y& [. _* D; O& [
  既然受了菩萨戒,就该明白持犯与得失的问题了。3 Z( W. H1 I  g6 A7 G
  菩萨戒与声闻(小乘)戒的最大不同处,有两点:一是持戒的对象,二是受持的时间。
3 H6 c/ ~" z6 p4 K  y) `* {- r# R  前面已经约略说过,菩萨虽持一戒,要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众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众生之数无量,持戒的功德也就无尽了,所以受持菩萨戒的功德之大,大得无法比喻。所以璎珞经卷下说:“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又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又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 Y, F  a+ ^6 q& x! c: p
  可知,教化他人出家受菩萨戒的功德是很大的,自己受菩萨戒的功德,那就更大了。有人以为受戒固然功德很大,犯戒的罪过也是很大,唯恐受了戒不能坚持不犯.所以没有勇气受戒,但在这里却明白地告诉你:“有而犯者,胜无不犯,”为什么呢?这就是菩萨戒的功德作用了,因为持戒是对一切众生持的,所以在一切众生中有功德,犯戒则绝不可能对一切众生而犯。比如犯杀生戒,即使天天杀,时时杀;也不可能杀尽一切众生,杀一众生,仅于一个众生身上得罪,杀生有罪,却没有在一切众上身上得罪。所以又说:“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所以又称菩萨戒为“四十二贤圣法”,四十二个阶位的菩萨(三十贤位加十二圣位),是由于受持了菩萨戒而得。所以华严经要说:“戒是无上菩提本;”梵網经要说:“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 f4 r! e  k( W, m  第二个问题,便是受持的时间。小乘戒有五种因缘舍失戒礼:一、命终,二、二形(男女根变性),三.断善根,四、作法(对解语之同法比丘,乃至一个俗人宣布舍戒),五、犯重(犯四根本戒)。但在菩萨是不同的,菩萨戒不是“尽形寿”受持,而是“尽未来际”受持,所以命终不舍戒,菩萨不拒性别与变性之人;所以二形不失戒。菩萨戒只有在两种情形下失戒.一是犯了重戒.二是故意舍去大菩提心。犯重戒有两种:一是破重戒,是以上品烦恼缠犯(如故意杀人);二是污重戒,是以中品烦恼緾犯(如过失杀人,不加注意而误杀人)。破重戒者,便失菩萨戒,污重戒者,尚可依法悔过。 谓上品烦恼缠犯,瑜珈论中有这样的说明:若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前,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故舍大菩提心,即是对人宣布不做菩萨了,或者不相信有菩萨行了,或者以为大乘不如小乘好而不学大乘法了,乃至不信佛法而信外道了,这都成为舍菩萨戒的因缘。: Q; _* M6 I+ T. p/ t' ~- X
  优婆塞戒经卷七则说:“舍戒有六:一者断善根时,二者得(男女)二根时,三者舍寿命时,四者受恶戒(如发誓做职业杀手)时,五者舍戒时,六者舍欲界身时。”但是我们已经说过,优婆塞戒,不能算即是菩萨戒,所以它有独特的说法。+ a$ @/ R! c4 _0 F) U/ A
  事实上,璎珞经又说菩萨戒是“有犯不失”的,菩萨戒一经受得之后,从生至生,直至成佛,都是永远随逐的,因为戒体是一种无形状无表象的无漏色法(物质体),当它一经薰上了我们的本性理体之后,只有被遮没的可能,却没有失落的可能了。所谓犯了重戒失戒,那只是因受恶法阴影的遮没而失去了戒体的功能,并不即是戒体从我们的本性理体上失落,这是应当明白的。所以梵網经许可犯了十重的人,于佛像前忏悔过恶而取相重受;璎珞经则直言:“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瑜珈也是直说:“以上品缠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此所以“重受”或“更受”,乃是以外在的佛菩萨(他)力,为引发先前曾薰受的戒体,使之恢复其戒力功能而已。
; Y/ l( L) K; U: B: D) A/ ]  正因为菩萨戒是尽未来际受持的,转生之后,多数的众生,虽已不再记忆曾经受戒,虽其功能或已隐没,但其戒体仍然存在性体之中.所以仍可遇缘而“增受戒”,如果转生无缘再受,乃至也不记忆曾经已受,这一戒体的功能,必将仍有显现的机会,所谓善根,这也正是善根的一种。
3 ~6 S0 d3 E, A- U. J% y6 O+ ?+ N2 J  然璎珞经又说:“一切菩萨,凡圣戒体,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有人见此,便以为戒体是心法(精神),而非色法(物质)。事实不然,所谓心尽与无尽,是指菩提心而言,舍菩提心,便是心尽,戒体功能亦尽,发大菩提心,便是心无尽,戒体功能亦无尽。故我以为,破重戒者戒体受到遮没,舍菩提愿者,才是将戒体的无漏色法洗失。; l4 p/ @( [$ M8 |/ E2 i; w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0:41:56 | 只看该作者

6 e' y2 N8 v  p9 X( p' x第二节 菩萨的悔过法0 G# e2 d% w8 f
  犯了重戒,璎珞经说“无犯无悔”,是无可悔过的。梵網经轻戒四十一条则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至于犯了轻戒,则说:“若犯四十八轻,对首忏罪灭。”
& W9 C) x4 e4 s7 S  悔重戒的方法,只见于如此的一种;悔轻戒,梵網只说“对首忏”,璎珞也只说“得使对首悔灭”,至于如何来作对首忏悔?在瑜珈菩萨戒本条文之后,有这样的说明:
5 {/ u% Q/ Z9 `! S2 j  “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 _# n( _3 s' ]9 k2 k
  “如是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 E0 \3 q4 Z0 X* f  u
  “若中品缠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法称事,犯恶作罪。’余如比丘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
$ Y% I  b$ X* i+ J: p( T  “若下品缠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付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
4 m- m; i' x  d$ |$ c+ k1 X6 e- ^: N  “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 s5 x) g/ J( B9 j  根据如此说明,又据弘一大师受随纲要表所列,菩萨悔过法,可以列表如下:: i& j- }4 [; [: ]' I
   |梵網取相忏,罪灭重受戒9 H& p0 f" Y$ @
   |—上品缠犯十重—|
; r% x  s% e, _* l   |—根本—|        |—璎珞、瑜珈不取相,悔更受戒; I3 Q" Y' n- |
   |—忏重—|    |—中品下品缠犯十重——未失戒,应对四菩萨忏
2 e$ }3 j& N- S- m, w   |    |—方便—|—犯十重下重方便——对首忏
/ O7 a9 [+ O8 J  U# f2 u  忏法—|         |—犯十重下轻方便——责心忏
2 z4 h* k" V8 |; r4 G9 y- a+ d! v   |    |——根本——对首忏, I% Q; B1 Z. [* V# k* B  k: A
   |—忏轻—|# x9 [% @( L) z# ~7 L. X4 l5 h
   |——方便——责心忏
' p. W  U3 @" q+ h! Z! S0 F  不论重戒轻戒,犯戒均有根本与方便两罪的不同,根本是己遂罪,方便是准备或进行犯戒而未完成犯戒的事实,悔罪的对象,最好是同法的净菩萨众,若无菩萨,对小乘比丘悔亦可。忏法分为三类:一是对四人(瑜珈戒本说三人)或四人以上忏;二是对一人忏;三是自己责备心忏。不过对四人及对一人忏的白词相同。所以忏词分为二种:一是对人白忏;二是自己独白忏。现在举列如下:# `' U' @8 Z/ u; ]  h* E
  第一、对人忏法8 z3 f6 Z+ ^1 L# T- m5 z* j
  忏时应修威仪,长跪合掌,对受忏者白:
3 O/ a# M) \, H0 r; `" l  “诸大德一心念(对首忏则不用诸字),我某甲故囗囗囗,犯波罗夷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念我。”(三说)
+ c6 @5 Q- K* V' [7 l# U% L; ?. Y  H  忏悔主或受忏者呵责云:6 l7 y: h' j  K: q. d: a
  “自责汝心,生厌离。”' ]4 t  x, w2 \7 H- E' H, ^( V
  忏者答云:“尔!”
  n8 ]5 r5 N" c* k8 C  第二、责心忏法
; R4 ~; V- C# \  R7 ]  忏者应修威仪,心生惭愧,对自独白:
8 @6 [& T/ _0 V  s' K9 x  “我某甲,故囗囗囗,犯波罗夷轻方便(或轻垢罪),我今自责心忏过。”(一说)4 i1 `# u1 T' b+ b; |+ S
  本来,若有犯戒,应该随犯随悔,如果事忙,或者人数不足,则应于每半月说戒布萨之前,必须悔净。否则,有犯不净,而听说戒,便成覆藏罪。善戒经说:“若比丘犯波逸提,不愧不悔,听菩萨戒,得偷蘭遮;若犯偷蘭,不愧不悔,听菩萨戒,得僧残罪;若犯僧残,不愧不悔,听菩萨戒,得波罗夷罪。”这是菩萨覆藏,重于本罪的原故;这又是菩萨戒重于声闻戒的一例。这也是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可不知的一件事。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0:42:11 | 只看该作者

1 q" H4 V7 `9 U( O2 a! E第三节  菩萨的说戒布萨
/ j# y2 E  D, e4 D7 @; u! }/ c! G
  明末弘赞律师于其梵網略疏中说:“菩萨无羯磨法,菩萨受戒时,本无羯磨,唯对佛菩萨像前三白,即是羯磨。”又说:“菩萨说戒,不称为说戒羯磨,但称说戒布萨。”又说:“有罪者未忏(及)未受菩萨戒者,俱不听共作布萨。”
; r$ A. M! `# i2 A% z  羯磨法是声闻僧所独有的一种议事法,也是住持佛法住世的一种僧团轨则。菩萨有化世的责任,有护持佛法的责任,而较少主持佛教的责任,如果是菩萨比丘,仍以比丘身分住持佛教而不是以菩萨身分住持佛教。
8 d/ y0 U( g7 W( E  布萨是梵语的音译,是清净三业与长养功德的意思;又说是“净住”的意思。半月一次的说戒,是大小乘一样的,小乘称为羯磨,大乘称为布萨。* |9 c$ k% C& _# N
  梵網经说:“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又说:“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梵網轻戒第三十七条也说:“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时,于诸佛菩萨形像前,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轻戒三十八条又说:“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1 `+ H. z! O6 J& V- D9 ?6 m  q
  这是说:新学菩萨,需要半月布萨,以便忏罪而清净三业,以便诵戒而长养功德。但对诵戒一事,不限半月一次,而是可以日日诵,乃至时时诵的,最少不得少过半月一诵,如若不诵者,那就”非菩萨,非佛种子“了。/ ?1 c2 N8 G7 F
  至于菩萨戒的布萨法,大至与声闻的说戒羯磨相同,如果人多,则由当值的打板集众,再由维那浴筹、行筹点清人数,再遣未发菩萨心未受菩萨戒者出去,再请上座上香就座:再问有犯无犯及有悔无悔;再请众中善诵而音声好者升高座而诵。详细仪节,可以参考明旷天台菩萨戒疏卷下所列的布萨法.如果是一人单诵,出家菩萨,应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的三衣,在佛前上香礼拜后,面佛跪诵,或者坐诵,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 g% L# ^0 f8 ~) U) L  对于菩萨比丘及在家菩萨的诵戒问题,义寂戒疏中有这样的说明:菩萨僧尼,至半月,应两边布萨,诵大小二本,不者轻垢。在家菩萨,若家内有净室,半月应自诵,若无者,由旬内(二十到三十华里)寺合作菩萨布萨,则应往听,都不者轻垢。若自家諠迫切由旬内无菩萨布萨会集者;不犯也。”' l- Y7 E, x; z  A7 `
  本文写到此处,已算是结束了。由于才短力绌,虽然写了四万余字,仍未能把菩萨戒的内容,和盘托献于读者之前。唯于读者读了本文之后,对于菩萨戒,当可有一梗概的印象了。
( O% h5 h  _1 V2 _  C7 L; T: I  附注:中国历代研究菩萨戒的注疏,多以梵網经戒本为主,现存于大正藏及卍字续藏中的梵網注疏,约有二十种,读者如有兴趣,可以根据本文的脉络所指,自行研读。
. u! z7 k9 M" l9 d  笔者于本文所引各家之语,有引号“”的引文是原文,无引号引文是由笔者的引述。用夹注号()的是笔者所加的解释。顺此附识。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0:42:4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历

  1930年生于江苏南通农村张氏
# K1 r  ~* A2 S7 x/ f  1943年出家于南通狼山广教寺$ G0 t- K8 X7 x% `$ N: z7 A/ V
  1975年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文正因为深深地感到,这一出家因缘的难能可贵,所以立志要做一个最低限度的清净佛子;至於清净的工夫,除了学戒持戒,就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剂。这是我学习戒律的动机。
2 }, ~6 s6 _* M  l4 U  ^5 @0 u  本书的完成,我要感谢现居南洋的竺摩老人,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当我在南洋无尽灯上发表了本书的绪论之后,便接到他老转来的十元美金,并说将为那篇文章单印流通;接著又得到更进一步的慨诺,他说当我写成戒律学的专著之时,若无出版的能力,他愿资助印费。这是多么可贵的鼓励!於是,我就一直研究下来,也一直写了下来。学博士5 F* t, s$ ?5 c9 G
  1977—1978年任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兼大觉寺住持0 |% Y7 R& A* F
  1978—1987年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8 }; ^$ X, a/ D- T
  1978年起任文化大学教授,1981年起任华冈教授
. Y& z1 o+ |' _* |2 x7 Z0 G  1988—1989年任东吴大学教授  d, g+ B+ q6 o0 @
  1980年创设美国纽约禅中心
; K7 V, Y- [' b( Y  1985年创立中华佛学研究所5 c7 M  `# T: {/ e; Z& x& w' p
  1989年创建法鼓山著

! o: s) r! x! A. k6 m5 s+ {, p- j

  佛法在印度,早由空有两大思潮的激扬,而演成大乘性相的两大派系。传来中国,到了黄金时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帜,也已很鲜明地竖立起来。各宗派的创立者虽从修证佛法的境界各自发挥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不同的宗派。可是回到修持上来,则不归于戒律,即归于禅观或净土;而修禅观或净土行者,仍不能离开戒律,以戒律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那么,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徒,对于戒律都是一样的需要,因全部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谓:“一切众律中,戒经为最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为首。”这是为佛徒的铁律,谁也不能否认的。“四十二章经”则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有志修学佛法而於戒行有亏的,读到佛陀这些教诫的经文,不能不毛骨悚然而思有以匡正了。

  佛律虽很谨严,条文也很繁琐,但在今日真能“严净毗尼,研究律藏”的人,又有几多呢?不特束置高阁无人过问,就是能谈戒律的人也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没有勇气就不敢谈了。这原因或在戒律的性质太严肃,末世业障深重,持之不易,索性不持了,谈也无益,索性不谈了。近世佛门的大心之士,有鉴乎此种衰颓而散漫无章的情形,有发心出来提倡振兴律学,也有认为律学有重新估价的需要。根据律部中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理由,主张适宜时地环境的需求,可行者行,不可行或行不通的,不妨舍弃。其实这种思想也不始於今日,远在二千五百年前,在阿难陀和大迦叶领导的教团中,早已发生争论了。阿难在第一次结集经典后曾说:“佛将入灭时曾告我,大众若欲弃小小戒,可随意弃。”当时迦叶板起面孔反对道:“佛所未制,今不别制,佛所已制,不可少改。”据律部记载,当时还有一愚痴比丘说:“那老头(佛)去世甚好!他在世时常拿戒律约束我们,这件不许做,那件不准行,如今我们可以极自由地为所欲为了!”迦叶听了觉得痛心,也因此而发起结集律藏。

  本来戒法为四众弟子的金科玉律,应守应行,理所当然,那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所谓:“毗尼久住,正法久住”;可是在事实上,又有不然,不但在佛灭后的初期,诸大罗汉之间为了戒律的可舍与不舍问题,发生歧见,弄到教团的不协调;就是在佛陀时代,不是已有“六群比丘”及比丘尼出现了吗?难道那时毗尼不住世吗?不是正法住世时代吗?这或者由於众生的慧根深浅与向道之心有无而所使然:其慧根深而向道心坚切的,即能严持戒律;其慧根浅而向道心薄弱的,自然难得清净了。或者以戒律太严肃,条文又繁琐,使人望之生畏,感到不易坚持,或坚持亦难到底,无形中便松弛了。

  佛历二五○五年春,我在星洲方便禁足期间,在无尽灯上读到圣严法师作的《受戒学戒与持戒》及《戒律的传承与弘扬》,觉其慧解敏颖,文笔犀利,所言切中时弊,深为感动。当时曾以灯刊读者的名义略致薄敬。在那文末谈到弘一律师尝自检验,认为自己非但不够比丘的资格,也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至连一个五戒满分优婆塞的资格亦不够。一个闻名持戒的律师,还不敢以满分五戒净人自居,可知戒条是如何地谨严难守了。明朝的紫柏大师,胁不著席四十余年,犹以未能持微细戒,终不敢为人授沙弥戒和比丘戒,到不得已时也只为人授五戒。莲池大师尝自称为“菩萨弟子”或“沙门”,不敢以比丘自居。藕益大师阅过律藏之后作“退戒缘起”,认为一向所受的戒不合法,没有做比丘资格,自称“菩萨沙弥”,太虚大师亦有“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从古今高贤的谨严处,知戒律是如何的严格,不易如法受持,但亦不能因持得不够圆满就不持,应量力求受,不逾绳墨,才不负弘扬戒律者的用心!

  自来在佛门中提倡戒律的人,以上座硕德为多,青年人来谈戒律的倒不多见。今作者圣严法师,年轻志高,学富力强,从研究戒律而弘扬戒律,欲以戒律精神振兴佛教,这不能不使人敬佩!他曾说过,写作本书是受了藕益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影响很多,但没有全部走他们的路线,甚至也没有全部站在南山宗的立场。可知他对戒律,是另有新的看法。看他的志趣,似走在弘一律师与太虚大师之间,而更接近后者的意趣。在生活上著重戒律的根本精神,不拘滞於条文的呆板死守,在思想上接通佛陀的根本教义,活用於时代的文化领域。这意趣正是时代的产物,把它尽量表达出来,培养佛教的时代精神,使每一个怀有整理僧制职志的新时代佛教青年,思想都能够走向这一路线,汇成一条佛教新时代的文化洪流,那么一切佛教的垃圾就不怕冲不开。他对晚近的教内同道,还曾慨然的说:“若标榜持戒,便成了孤独古怪;若标榜学教,便成了放浪形骸;若标榜学禅与密,便成了神鬼模样。”这也是一针见血之论,对於患了严重麻痹症的现代佛教内部,是不无晨钟暮鼓的作用。他对佛教现状既有如此深的了解与抱负,自然对振兴律学另有最应时的立场与看法,而写出来成为文字,自然也不同凡响了。

  作者再次来书问序于我,并提示本书的宗要是:“为了实际的要求,本书的内容既是通俗性的,也是研究性的,尤其是实用性的。所以除了具足戒及式叉戒之外,其余各戒均录有受戒仪轨,并且尽量介绍最切实、最简明、最能适应於普遍要求的受戒仪轨。至於介绍各戒的性质、意义、渊源、作用以及为何受戒、如何受戒、受戒之后又如何,那自是本书应负的责任了。所以读了本书之后,对於戒律当可得到一个具体的印象。”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本书的内容与价值。全书约有十九万字,把七众弟子各别的戒法描绘出来,虽然有他自己的见解,但每篇都是有所根据的。比如比丘比丘尼戒,是本弘一律师之意而写的,菩萨戒是综合“璎珞”、“梵网”、“瑜伽”、“持地”等经,及“梵网”、“瑜伽”各名家注疏的重要内容而写的。我还认为本书的好处是引经据典,把七众弟子的戒法,作简明而有系统的叙述,使读者得到不少的便利和切合实用。时丁末世,人性疏懒,已很少有人能向大藏经中去翻阅长篇累牍的众多律部,因此身为七众弟子的很多,真能了解七众律仪皮毛的已很少,更谈不到去作深刻的研究分析与叙述。那么本书正适合现时的七众佛徒的需要,固能人手一篇,时加玩味,便知道自己学佛所应作的是些什么事,同时也不负写作者的一番美意。在律制松弛,佛法衰颓的今日,律学已成了冷门的学问,少人问津;而作者既专志攻修,又勤於写作,所写的又是热情奔放,审理明晰,文笔通畅,适合一般口味的文章,求之於现代青年法师,真是异军突起,希有难得。

  作者又曾在来信中,慨叹自己不够资格来谈戒律,来写戒律;就是我,更不敢也不配为这部神圣的律书作序,所以延搁到一年多也不想动笔。但感於作者的智慧与热诚,屡屡来函说明他写本书一气呵成,不曾间断,完全因第一篇绪论发表在灯刊得到我的鼓励所致,因此使我对本书的完成,虽没有居功之心,却有欢喜之情,不能不写这一篇不像样的序文,来作随喜功德的赞叹了!

        佛纪二五○八年十月三十日竺摩写於木兵城正慧讲堂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0:43:13 | 只看该作者

自 序

  我能够再度出家,是在重重的困难之下达成的,这要感激我现在的剃度恩师东公老人,他全心全力地帮助了我,也成就了我;而我能在从军十年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出家身分的恢复,这要感激南亭长老,他自始至终地爱护著我,也鼓励著我。  

  同时,这也是我的尝试。因为,戒律是一门枯燥而又繁琐的学问,以致近世以来,成了佛教的冷门,纵然有人研究,也多不脱古气,多是照著古调再弹,致令一般的人,不得其门而入,甚至妄加批评。因此,我要试用浅显的文字,将戒律的内容,配上若干时代的观念,以比较通俗的姿态,来跟大家见面。我是试著做复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说教。; D! F& x. o# P! V3 \2 Z
  当然,我的目的,虽求通俗,但在尽可能不使读者厌烦的情形下,仍将戒律学上各种主要的问题,作了应作的介绍与疏导。所以,本书也徵引了各部律典及古德注疏的重要资料,并且尽量注明出处,以便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参考;唯恐读者对於书中所引原文以及若干专有名词的隔阂不解,故也适度地采用夹注号加注说明。; L: D9 i, a$ g9 g7 p9 ]0 e: r
  为了实际的要求,以及本书的篇幅所限,本书除了三归、五戒、八戒、十戒等篇,写得堪称详细,至於具足戒及菩萨戒,只是作了纲要性的介绍,这也就是本书书名的缘由;虽然如此,具足戒及菩萨戒,已经占了本书篇幅的五分之二以上。所以,看了本书之后,对於戒律学的知识,当可有一个具体的印象。7 G6 C8 p9 e5 y, U! K- F) V! p8 h
  本书的性质,是通俗的,是研究的,更是实用的。除了式叉摩尼戒及具足戒之外,其余各戒,本书均录有受戒的仪轨,并且是介绍最切实、最简明、最能适应於普遍要求的受戒仪轨。至於各种戒律的渊源、性质、意义、作用,以及为何要受戒?如何来受戒、受戒之后又如何、那当更是本书应负的责任了。因此,本书的对象,既是已经受了各种戒法的佛子,也是那些准备要受各种戒法的读者。
& m5 v' Z( h$ Z  从大体上说,本书受有藕益及弘一两位大师的很多影响,但并没有全走他们的路线,乃至也没有完全站在南山宗的立场。因为,从戒律学的本质上看,它是属於整个佛教的,它该是全体佛子共同遵守的轨范,而不仅是某一宗派的专利品。4 i. C$ j, p/ G% L
  虽然,本书有我个人的观点,但我所谈的问题,无不力求客观,无不力求这些观点是属於读者的要求,故也敢说,本书的内容,事事都有它的根据。
* }  o. c( d6 v4 t  不过,由於我的学程还浅,本书的贡献,自也有限。本书的出版,如果尚有一些价值,那当归功於三宝的恩德,以及师友的鼓励;如有不良的后果,均该归咎於著者的粗疏。倘蒙指教,感激不已。

  竺摩老人抱病为本书撰序,在此致其无上的谢意。

圣 严  ; P4 F$ T8 P# J/ V; X
佛历二五○九年元月二十五日序於朝元寺关房

签到天数: 80 天

连续签到: 9 天

[LV.6]五品郎中

60#
发表于 2012-3-28 17:23:39 | 只看该作者
走马观花浏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19 10: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