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历代人才出四川
2 ?8 O$ F! r- |5 b% T' y G
5 x, s" D! T- Q! D 巴山蜀水,润育了四川各族优秀文化。特别是文翁兴学蜀中,开创了重视教育的优良风尚,而四川山水雄奇,钟灵毓秀,也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灵感,故历代人才,不拘一格,踵代相乘。如:
9 C. m( ~: ^$ C9 a
9 L: B/ H! ~0 h) U* W. b, o; l 一、文学方面) A# N: W6 A% j+ A$ M
' O9 h) r+ H! F/ D 汉有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唐有陈子昂、李白,宋有“三苏”,明有杨慎,清有张船山,皆出类拔萃,自成一家。杜甫、韦庄、黄庭坚、陆游等文坛巨匠,虽非蜀人,然寓居蜀地,许多名篇佳作,也写成于四川,为四川古代文化增添了光彩。而近现代的郭沫若、李劼人、巴金更是博学多才的大师。
2 R/ N, }6 x& N5 |$ u+ \ # Z0 ]) T. Q' n% K3 V2 K' Z4 Z8 [
二、史学方面+ X# e0 j5 O3 R$ p! O3 _
3 Z% d+ L, @8 P$ _" ]( s
有“四史”中《三国志》作者陈寿、《华阳国志》作者常璩著名的史家。汉晋之际,四川史学大盛,自司马相如而下,严遵、李尤、谯周诸人,各有撰述,巴蜀记、耆旧传之属,多达二十余种。宋代是四川史学更为繁荣,前有苏洵“史论”与苏辙《古史》,后有参加《新唐书》编撰的范镇、著《唐鉴》的范祖禹、主持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实录的范冲,还有撰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40卷的李心传,撰《续资治通鑑长篇》李焘诸人。; n7 s) ]: n3 n4 C/ `5 w, t
/ {/ q! `9 _ H$ ?1 \. N 三、思想家! D4 _4 P! W H! t3 V
# V) {* Z G2 U
宋明理学的先躯者陈摶,高举反理学大旗的费密,民主思想的启蒙家唐甄,新文化运动的猛将廖平、宋育人、吴虞。0 D( p/ e2 r2 o0 J, K
9 T# T6 ~' Y! O2 h+ E0 j: C5 H
四、科技人物3 G& ^9 n4 E5 ~0 i4 |
D) T0 b" Z/ G: h s0 S2 p
天文学家落下闳、农学家张宗法、数学家秦九韶、两弹元勋邓稼先;教育家:文翁、严植之、魏了翁、陶行知、晏阳初。) U9 c, j9 X" v& s/ u
# q, \3 O0 b3 |, F6 j6 n/ O; j
五、革命家5 t1 _ D8 ~& L+ T- E! _
( ]& u a8 n+ p& @2 x! |5 k% B0 @
朱德、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等6 ~( }+ Y3 r5 y& c8 `+ Z
" o3 p( s) Z+ y( p1 Y! C8 ? 第四节 近代留学热潮中的四川
! X- c1 I: X+ P# W
& S, H" q7 l) a 一、留法勤工俭学热潮的兴起
0 X, `) k' Z2 S7 ~& Q3 `% b
$ U9 T7 S; g% r “勤工俭学”,是勤于做工,俭以求学的意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四川文化变革史上都是重要篇章。辛亥革命前后,十月革命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形成全国规模和热潮,反过来又促使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发展,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都起了重要的影响。) b2 Z8 Q0 p( D! o6 o& L3 s
& f4 V5 J+ B& V8 M8 s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于1918年。由革命教育家吴玉章倡导,在成都成立“华法教育会四川分会”等组织,张春涛、冯元勋、唐宗尧等发起开办“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先后招收了两届学生。在重庆,则由汪云松、温少鹤等“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招收一届学生。
+ Z" V! O& B$ X* n( l' V0 ] , R, G. b# `; @5 o, o
目睹列强的宰割和民族危机,有志的四川青年,渴望去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时的法国盛称是政治民主、文化昌盛和科学发达的国家,是效法的榜样,同时到法国可以半工半读,或先工后读,给四川青年尤其是家境较差的青年提供了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