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广填四川”与川、楚戏剧整合考
8 q# k! z: D7 A8 n7 h6 \& M四川戏剧,历史悠久。先秦有“斗牛”之戏,两汉有“巴渝戏”,唐代“蜀戏冠天下”,宋有“川杂剧”,明代有“川戏”,……可谓完全与中国戏曲艺术之演变、发展相始终,而又具有四川之地方特色。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以后,促进了川、楚戏剧的相互认同、借鉴与整合,促进了川剧艺术的空前繁荣与发展。正如民国十六年重印刻本《广安州新志》曰:
4 ]) T9 g' s/ K' E
2 g0 o N; ?9 [7 I4 V. h6 P9 r& ] 戏剧之风,繇来者远。汉曰乐人,唐曰教坊。较之巴觎歌舞,非正声矣!城乡庙观祝诞、集会,富贵大家科名、寿喜,凡开筵宴客,俗必以戏帖,曰“彩觞”焉。其出资本、戏衣者,曰“本家”。其管班中子弟,曰“班长”。歌台舞榭,簇锦斗新。俳优衣冠,当场戏伎。初请学宫封条签,喚曰“封箱”。劵成交钱,质以袍铠,曰“订戏”。遍征妙伶,曰“聘脚色”。届日开台,曰“亮行头”。其色目,有生、旦、丑、净四名。其腔调,有丝弦、高腔二派。上午、下午,有正本戏。晚有夜戏。客上席时,有“垫台戏”。伶人进酒,又请客点戏,曰“唱酒戏”。高歌入云,长袖善舞。忽而悲欢离合,忽而争战怒骂。色艺倶佳者,一座尽倾。给以饮食、酒肉,奖以鞭爆、花红。众人喝采,则有赏。服色违式,则有罚。终日丝管,斗胜出奇。顷刻之间,可致缠头百万。
$ `) J4 y3 \/ W" s: X c9 M9 r @* P0 F: K8 ?
民国十六年重刻的《广安州新志》,乃为宣统三年本。而此志,实为光绪三十三年修撰。对于有清一代四川戏剧的演唱声腔、剧种、戏班的组织管理、行头把子、角色行当、演唱习俗以及经济效益等等,都作了简眀扼要的记载。唯广安所流行的“丝弦、高腔两派”云云,正与广安以湖广人占绝大多数的人口结构相吻合。丝弦,即川剧胡琴。高腔,即楚、蜀之间相互认同的清戏。这正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以后,促进了古老川戏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的一种新的术现象。或者说,是四川的“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现象”之一。, r) H2 a9 f1 f
% i, I* u- t+ F# ~& x, I1 @, { 一、“杨花柳曲四川腔”
/ Y! U# {9 o, N6 ]4 t4 @; a 8 A+ _7 E j( B) a+ C" H) u
梁山调,又称“良善调”。其主奏乐器为大筒子胡琴,故又称“大筒腔”。为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北长乐、钟祥、荆门、京山等县。在随县、宜城、襄阳、枣阳、宜都、秭归等地也有戏班演唱。咸丰二年刻本湖北《长乐县志·风俗》卷十二曰:
& b7 R# G; c9 u+ F2 ^ 5 v# ~2 c& I6 C" w1 ?
演戏多唱杨花柳曲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又曰“梁山调”。
3 f5 ^ V" B$ Y4 X' [
/ |: Z( V( N) }; n" F 同书同卷,又有田泰斗的《竹枝词》云:“逐户灯光灿玉缸,新年气象俗敦庞。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同治九年刻本《长乐县志》,所载亦同。由此可知,湖北长乐县之戏曲“梁山调”,乃源于四川梁山县的灯戏。灯戏的代表曲牌为[胖筒筒],正与其主奏乐器大筒子胡琴相吻合。: D; P' D3 o* M, D4 O
% I1 W/ t5 b) i# T. K$ o 四川梁山县的[梁山调],何时传入湖北?最迟也应在清代嘉庆年间。因道光三十年湖北人叶调元在所撰《汉口竹枝词》中已有:“庐棚试演梁山调,纱幔轻遮木偶场。听罢道情看戏法,百钱容易剩空囊。”川东梁山灯戏的[梁山调],有两个异名:一为" Y8 Z' p9 |1 f) E7 R+ U
/ _, b6 b/ f# L! ?4 Q$ Y [胖筒筒],与湖北梁山调又称“大筒腔”,正好一致。一为[圣谕调],与湖北梁山调又称“良善调”,又相吻合。不仅是因为“良善”与“梁山”谐音,而且更深的内涵则是,“圣谕”所宣扬的核心思想,正是“良善”二字。
1 G* A6 L0 }* c5 L2 C3 x' D+ m
+ _ M) s+ k, X* i+ i6 o, l& ~" R 湖北长乐县,即今五峰县。其区域范围,基本在鄂西,正好与川东梁山等县接壤。而在先秦、两汉时期,鄂西本属巴蜀之版图,其民众语言相通,民风民俗相似。故四川灯戏梁山调,能为湖北人所吸纳,便合情合理,绝非偶然。此外,还有流行于鄂西恩施、利川、咸丰、宣恩、建始、来凤等地的湖北灯戏,也源于川东灯戏。究其原因与长乐之梁山调的形成相同。一是川东与鄂西接壤,二是老百姓互有来往,三是语言语音相近,四是经济文化交流为常,五是川东人落户恩施者众,六是川东灯戏到鄂西频繁演唱。其本腔,仍然为[梁山调]。其主奏乐器,仍为大筒子胡琴,即“胖筒筒”也。
5 w8 }$ m# H# _& c& j) H6 b 9 v# \5 X* a4 b. Y
不过,也必须看到,湖北的梁山调和灯戏,并不就是原汁原味的四川梁山县的[梁山调]和川东灯戏的照搬、照演、照唱。而都是在与本地语言、语音相结合,并融入了本地的民歌、小曲和兄弟剧种的唱腔音乐元素以后,而形成的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可谓是:荆楚灯戏梁山调,源于四川非原貌。各有创新与发展,杨花柳曲合大道。8 \ N+ O( X) e9 Y
2 J2 M# I& ^, I9 T2 W) i# ^( w 二、川剧高腔与“清戏”
/ Q8 |) H: }+ ?
2 D# J& o* U$ Z; x+ ` 川剧高腔,旧称“川调”,又称“清戏”。乃为清代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的川剧中最有特色之声腔。川调之名称,最早出现于眀代。它是明代川戏的代表声腔。在明代,有“乐王”之誉的陈铎,连续写了散曲[朝天子·川戏]和[北耍孩儿·嘲川戏]等,对川戏进行嘲讽。从“一落腔强扭”、“攘动了妆南戏”、“一句蛮了一声呔,一句高了一句低”、“是个不南不北乔杂剧。一声唱聒的耳挣,重敷演一句话,缠的头红不捅移”等描述而论,乃为所唱川调的艺术特色。
7 d) W* D7 E% O) O5 R ( {# l2 K) b/ B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曰:
2 e7 e. F8 w3 Z$ O( S& P8 t ' \0 M4 I' F" Y! i9 F" J
杨状元慎,才情盖世。所著有《洞天元记》、《陶情乐府》、《续陶情乐府》,流脍人口,而不为当家所许。盖杨本蜀人,故多川调,不甚谐南、北本腔也。! v, V; b" N+ L7 r0 I( ~* f
$ j1 X4 k# J/ c6 F$ b: L
这证明四川人杨升庵的剧作和散曲创作,由于受了明代川戏、川调的影响,因而,与南、北曲本腔不尽相合。
% Y8 y0 s. C; J- y8 g) a7 S/ j
4 v& E( `3 B: a0 z7 y/ C1 O 清代乾隆四川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下曰:王元美讥为蜀人多用川调,不谐南、北本腔,妄也!蜀何尝有川调之名?南北《九宫谱》、《中原音韵》,世所通行之谱,岂独吴人许用,而蜀人不许乎?各分盯畦,互相攻击。虽文人相轻,亦小人党习也。……噫!是何腑肠?亦不容升庵出一头地也。亦褊之至矣!其实,王世贞之失者,不在于蜀人多用川调之论,而在于他是用宋元南、北本腔作为标准,来评论升庵的戏与曲之创作。四川人用四川话、四川语音唱南北戏曲,偶有不谐,十分正常。这正是明代川戏的地方特色。杨升庵受其影响,丝毫不足为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