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都杨氏乃是湖广移民。按明代李东阳《杨春神道碑》之记载:杨升庵之祖籍,乃是湖广之楚人。“上世本楚人,元季徙居成都之新都。”又明代赵吉贞之《杨廷和墓记》,则进一步明确其祖籍:“系出湖广之麻城,五世祖避乱入蜀”。作为有文献可征之四川第一个戏曲作家杨升庵,其祖籍,乃是湖北麻城无疑。他在其所著《异魚图赞》卷一中说:“余尝谓:天地乃一大戏场,尧舜为古今大净。千载而下,不得其解,皆矮人观场也。元儒南充范无隐有是说,而余推衍之。”4 W; P* t. q5 s) O
8 T$ k" R( P/ Q' i1 F8 } 李调元否认四川有“川调”之名,在今天看来乃是顾此失彼之失误。因为川调在四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将南、北戏曲地方化之产物。也可以认为,它是四川人对南、北曲的发展与创新。到了清代乾嘉以后,川调之名到处可见:
! \! M9 ]0 b. }3 }! j$ [
" d4 j& ~2 C% n 道光元年刻本湖南《辰溪县志·风俗》卷十六曰:庆元宵,有采茶歌,及川调、贵调之属。
0 Z1 ^( K5 d& m. [, M$ M1 R, y" W
& R# o% H9 U( y9 f C7 j$ P 道光二十二年刻本贵州《松桃厅志》曰:
" {3 W# M+ g s5 d ' M7 y5 [5 r- |/ q5 @" o, X
川调、楚调不一,各操土音歌咏。
$ S% f! ]+ a( L S& T0 j3 f 9 d9 ^6 W' ~* ]
以道光年间,四川的川调,已在湖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生根开花而论,明代之川调,绝不是子虚乌有,也并非王世贞的杜撰。而川调所操之土音,理所当然是“蜀音”,即四川之方言土语无疑。
% Z4 ?1 c4 |% ^; w6 H, L" ?
( u1 X) B, `+ d+ E& t% \ 明末清初人屈大均在其所著《广东新语·粤歌》卷十二中曰:
- Z% Z1 ]( ^* J$ d( C. P
& c7 r$ o- x1 p/ h 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者,曰潮州戏。李调元在其所著《南越笔记》卷一中,虽未注明出处,但却一字不差地采用此说。因此,按此说法,四川人以土音唱南、北曲,则理所当然地应称之为四川戏,简称则为川戏。 i, z$ ]+ R* O5 q1 g3 O; ]0 W: g
7 u9 r+ w( _) G8 ? 那么,川戏中的川调,究竟是什么戏曲腔调呢?川调,就是川戏中的高腔,而在楚、蜀之间,谓之“清戏”。
" V, j+ F( z" g* D + b' N9 Q3 Q( l+ J5 Z
清代乾隆四川李调元《雨村剧话》卷上曰:“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又谓“秧腔”。“秧”即“弋”之转声。京谓“京腔”,粤俗谓之“高腔”,楚、蜀之间谓之“清戏”。向无曲谱,祇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王正祥谓:“板皆有腔”。作《十二律京腔谱》十六卷,又有《宗北归音》四卷以正之。谓:“高腔,即《乐记》一唱三叹,有遗风之意也。凡曲,藉乎丝竹者曰歌,一人发其声曰唱,众人成其声曰和。其声联络而杂于唱、和之间者曰叹,俗谓接腔。叹,即今滾白也。曲本混淆,罕有定谱。所以后学愦愦,不知整曲、犯调者有之。予故定为十二律,以为唱法。亦窃拟正乐之各得其所云”。皆立论甚新,几欲家谕户晓。然欲以一人、一方之腔,使天下皆欲倚声而和之,亦必不得之数也。
4 \2 E+ m% W- L- _2 f 9 ^. H$ Z( b: x; E; L% q( X
李调元此论,虽有诸多不足。诸如:弋腔,又谓秧腔,秧即弋之转声之类错误概念。但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弋阳腔所唱皆南曲。二是,高腔的特点为:一唱众和,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三是,楚、蜀之间,称高腔为清戏。四是,欲以一人、一方之腔,妄图使天下皆倚声而和之,是根本不可能的。
8 B) m! _% C% N% v$ K ! G9 @- {3 B' W+ F
明代袁小修在其所著《游居柿录》卷十中记述他于万历四十三年在沙市观剧曰:
3 ?; N$ E0 k6 M' O5 G+ x
# Q9 e! a! N& Z# c* W* N1 J 晚赴瀛洲、沅洲、文华、谦文、泰元诸王孙之饯。……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歈,一为楚调。吴演《幽闺》,楚演《金钗》。汤显祖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所写《赠郢上弟子》诗曰:“年展高腔发柱歌,月明横泪向山河。从来郢上夸能手,今日琵琶饭甑多。”
& n6 E0 ]& e! q# k" h0 l
: t1 U. B1 t- j6 _4 b0 l 由此可见,楚、蜀之间的清戏,在湖北,称为“楚调”和“湖北高腔”。在四川,则称为“川调”和“四川高腔”。因二者都是不用丝竹管弦伴奏的清唱,其所唱又并非只有南曲,而是南、北兼有。再加上所使用的是本地土音,并渗入了本土流行之民歌、小调、俚曲之类。故二者均不属于江西弋阳腔的变种,而是各自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至今犹有清戏剧种,即为湖北高腔存在。6 _8 P% G4 t* f9 G# |4 M
; z2 J" L9 G% k/ N- d 明代汤显祖在其《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说: }8 S ]; m; O( R3 M% H
4 t+ {# p3 b2 Z8 |) q* C7 J 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庆,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徽青阳。弋阳腔是在宜黄县境内绝?或是在整个江西绝?或是在嘉、庆间发生了暂时的危机?因汤文不显,不敢妄断。但可以证明,在明代,弋阳腔又称之为弋阳调。故可以认为,在明代,是四川之川调、湖北之楚调与江西之弋阳调三调并行,三角鼎立。它们各有各的腔调,各有各的艺术特色,各有各的观众群体。难怪明代楚人李兆先《绝句》诗(载清人廖元度编《楚风补》卷十八)其三曰:“秋来贾客泪沾巾,路草墙花各自春。莫向中流歌楚调,舟中多是赣州人”。既然江西人不爱听、或者听不懂湖北楚调,显然,楚调与江西弋阳腔以及青阳腔之间,没有传承关系。而楚调与川调,或者说湖北高腔与川剧高腔,虽然腔调并不完全相同,但却共称为清戏。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至少,在四川人与湖北人之间,不存在语言障碍。不论川调、楚调,观众都能听懂,不必提出忠告。在清代四川,乃是“川调”与“高腔”两种称谓,同时并用。而在广大民间,则以称“高腔”为常。康熙二十七年原修、同治十三年续修刻本《德阳县志·风俗》卷十八曰:8 o) L. ~( o: m6 ]0 b+ Z4 W# W
! [ a7 L5 `0 B' k! s# j 乐部最尚高腔。一人独唱。至入拍处,众声从而和之。演迤高沓抑扬之间,亦有节奏。故人乐听之。, v. w4 K1 E; a @3 U( h( |
3 H+ x. z- [3 J) [& K( \$ D, ^ 以其称“乐部”而推断,此“高腔”,似应为康熙原修时之称谓。这是目前所见川剧“高腔”最早的文献记载。以其“最尚”而论,说明此时的四川,已不止高腔和灯戏,而已经有了昆曲、汉调之类外省戏曲剧种,或声腔。
4 y5 V4 F# n% s& E 2 J g% M) p3 F
又据民国十三年,成都璧经堂印行胡淦所辑之《蜀伶杂志·庆华班》记载:1 a8 m$ D: q* M/ g6 x6 p+ J; h$ z2 d
+ T) W8 K4 ~& N* ^. X; j0 L 雍正二年,有二十余人由泸来省,住棉花街之药师殿。招聚生徒教授,因成立庆华班,注重高腔。继舒颐班而别树一帜,名亦相等。今之名角康子林,乃庆华班之数传弟子也。+ S+ N6 }4 P) y4 F V' j
0 A0 B3 t1 }8 S c: n4 W
这则记载表明,在雍正以前,虽说“锦城丝管日纷纷”,但成都所尚则是江苏之昆曲,而不尚徒歌形式的高腔。否则,以唱高腔著称的“泸州河”川剧艺人前来招徒教授,便没有艺术市场。而成都所擅长的川剧胡琴,又称“坝调”,则是乾隆中,“蜀伶新出琴腔”以后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