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清乾隆以后,许多大文人如李调元、赵熙、黄吉安等积极参与剧本创编,使川剧剧本唱词精炼、富含哲理、通俗易懂,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水平,许多剧本和剧目享誉海内外。如《拉郎配》《乔老爷上轿》《鸳鸯谱》《迎贤店》等川剧表演的精细和形式的多样化也是有名的。解放后,川剧艺术又出现了《巴山秀才》、《四姑娘》、《山杠爷》、《江姐》等一批新戏,从新的角度对川剧艺术进行了探索。如今许多川剧故事又被改造为电视剧、电影等。
# O. ]$ v% y, p& Q, b$ t ! G% ~5 i8 C( K: |7 A W5 X
川剧艺术反映了四川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体现了四川文化兼容并包的气魄,表现出明显的移民文化特征。是四川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四川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大贡献。 y( V6 o# c; P+ K0 d( ^) }
9 c; Y8 {* P3 y! _0 R
二、充满乡土气息的四川扬琴
7 h0 ~, O3 o0 L# B! ^ " @0 S* U: e' W9 r# A$ R! F
四川扬琴又名四川琴书, 是四川曲艺的一种。因演唱时主要用扬琴为伴奏乐器而得名。它的演出形式为坐唱,演员自奏自唱,又素有“坐地传琴(情)”之称。它带有浓郁的四川乡土气息,在四川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四川人民的喜爱。
, b5 r' u/ D `" }. ]
2 P& o$ A9 f3 b# ^; H. j 扬琴于明末从欧洲传入中国。是一种弦击乐器,用竹制双签(又称”琴竹”)击弦发音,主要用于伴奏、合奏。
/ x- y. O: J( x' R0 @ - R) P* t; m# m: W* M0 d$ X
扬琴在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在成都、重庆等地流传。实践中吸收了川剧、清音的长处,通过唱词和道白,将叙事、抒情、戏剧融为一体,形成了带有浓厚四川乡土气息的四川扬琴。, C/ j4 c, E6 W2 ?
4 S7 O+ t8 ]* _; n
四川扬琴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唱本写法象压缩了的小戏曲剧本,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腔结构分为”大调”和”越调”两大类。是吸收四川清音的曲牌及唱腔结构发展而成的。扬琴剧本讲究,词语协律,音韵铿锵,辞藻清丽;雅俗共赏,以清末黄吉安剧本最著名。
- y- @* r2 {/ h. }$ e8 Z& z
* z8 i; k. P6 Q# x 四川扬琴的演出形式为坐唱,并分生、旦、净、末、丑、杂等角色;演员自演自唱。清末扬琴演唱者多为3人,后一般为5人,现多为6人。每人分别操作扬琴、鼓板、怀鼓、京胡、二胡、三弦、碗碗琴、小胡琴等乐器,边伴奏边说唱。通过说唱,将叙事、抒情和戏剧融为一体,能够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因此获得”坐地传情”之美誉,并为其他艺术形式如川剧等吸收。四川著名扬琴剧目有《将军令》、《秋江》、《孙夫人祭江》、《香莲闯宫》、《踏伞》、《贵妃醉酒》、《活捉三郎》等。# r5 y ^$ r' B, C- W, b7 c
4 Y% U I+ b; h- a1 z
清未民国时期,四川扬琴在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旅店等场所表演,在成都等地还出现了专门的茶馆书场,扬琴大师李德才、李连生最为著名。5 c: |/ V/ p" Q' ~; Q5 J2 {! T
) _7 P* `+ u* q5 O. b2 P8 ` 建国前后,扬琴大师们不断吸收川剧和其他曲艺表现形式,创制出扬琴剧。在观众中影响日益扩大,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O' [/ ?# H1 j8 y8 z
/ v- [% \3 h. G% b, X; @" }& T
四川扬琴的形成,体现了四川人吸收外来文化形式与乡土文化融合创新的文学艺术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