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洛阳龙门石窟极南洞新考. e2 Q/ Q- K+ ~) Q
) G4 |6 z3 r: m+ r7 y
# \* V. Q' T+ j/ y; O; H 龙门石窟极南洞,编号1955窟,位于龙门西山最南端高处的崖壁上,以其造像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被誉为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杰出代表之一,备受世人青睐与推崇。其前庭南侧所存一造窟碑,虽大部残损,却是解读极南洞的珍贵文献,为历代所重视而多有考释。笔者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依据唐史现有之资料,得益于新出土的碑铭墓志,对照极南洞碑铭拓片,反复揣摩,对极南洞碑铭的拓片文字、造像之功德主、动因、时间及碑铭上所涉及的人物,均有新的发见,对极南洞也有了一些新认识。! h X& y- z/ F R; R3 H
一、 极南洞的基本概况及研究状况. g/ m) c4 {5 m$ c# }; _, @& G" Y8 F; H
极南洞的形制为前庭后室窟。前庭方形平面,平顶,高420厘米,宽553厘米,深400厘米。圆拱窟门,高312厘米,宽235厘米,厚62厘米。门槛高30厘米。后室马蹄形平面,穹窿顶,高400厘米,宽410厘米,深495厘米。三壁设坛,高62厘米,西壁深72厘米,侧壁深31厘米。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后室主佛像,通高245厘米,坐高145厘米,肩宽75厘米。波状发髻,着通肩袈裟,左手抚膝,右手残,倚坐束腰方莲座上,足踏为莲茎圆台。弟子像头残,北侧像抱拳胸前,南侧像右手握左手腕于腹前。菩萨像头残,佩项圈、腕钏,双璎珞腹前穿璧,披巾横过身前二道。北侧菩萨像斜披络腋,左手提瓶垂体侧(残),右手外扬;南侧菩萨像左手持瓶侧举,右手执巾垂体侧。弟子、菩萨像均立仰覆莲束腰圆台上。天王像头残,着铠甲,均立药叉上。天王像外侧各存一狮子残迹。(1)三壁坛上各开四个圆拱龛。造伎乐人合计12身。
/ u, h$ `6 I+ B/ M7 F) H, b: H( G 窟顶中心为一双层莲花藻井,周边环刻6身飞天。8 f2 E, w6 \/ M+ Y) e! R' c$ t
前庭门外两侧各刻一力士像,头残,着短裙,立山石上。
7 l/ A; K! u6 `, F 前庭南侧壁存一蟠龙碑,高166厘米,宽74厘米,即本窟之造窟铭记。(图一)0 |3 d1 w$ \; E) u# Z) @- i% i
有关极南洞造像的艺术表现,专家学者均不吝美辞,推崇极高,极致者当属宫大中先生。(2)而在洞窟开凿年代和功德主等方面则众说纷纭。洞窟开凿年代的讨论最为复杂,主要有7种观点,分列如下:+ J) ?( u; L* v0 j7 _
1.完工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之前不久;(3)
8 t* {' Z" P4 g, c6 h0 H( j 2.开凿于神龙二年至景云二年(公元706—711年);(4) * _/ T% |! F0 N4 P" d
3.完工于神龙二年正月以前(公元706年)(5)
& |% q1 r9 y* X6 k( [ 4.完工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左右;(6)
( H9 |: ^1 k- K+ r F8 f 5.完工于景云二年至先天二年间(公元711—713年);(7)
& y# r4 I3 [' O5 S8 \* G 6.完工于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左右;(8)
' Z( L/ m1 `: Q' e& | 7.开凿于神龙二年至景龙四年(公元706~710年)。(9): V" A5 ^, U: F2 B+ {; d, [
有关功德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姚夫人刘氏和姚崇等人这两方面。宫大中先生认为功德主为姚夫人刘氏;而绝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功德主是姚崇等人为亡母做功德所造,是为主流说。
+ D* d; ?3 J3 B, h4 z+ M: ~以上观点的得出均是根据极南洞的造窟碑的残留内容加以分析而得出的。因此,正确释读造窟碑的内容成为客观认识极南洞相关问题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