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十大杂牌军之川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15:16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续任职。陈氏对这些“外系”军官的重用使他自己的嫡系将领大感眼热。9 ~; x0 \6 U) L( n9 [+ C+ q& y* m
' ]/ _  `& d! A" S+ R
相较之下,伯公对自己那批缺乏历练的“嫡系”就显得不很优厚,而且还处处提防他们造反,提防到沦入苛刻。陈济棠手下的三位巨头是余汉谋、香瀚屏与李扬敬。# V- e: d' G/ N( H

) E( h) @* L3 n  R余汉谋在白泥战役时督师前线,主张在北江以东占领阵地迎战张桂军,但陈总指挥要余旅长渡过北江出战。余汉谋知道自己的实力不愿意去背水出击。刚一申述意见,陈济棠马下手令让总部参谋长挂专列赶到新街站将余汉谋抓起来。余汉谋堂堂少将旅长,被抓的时候不仅卫队被缴械,连身边备吸的几包”三五牌”也被没收。余旅由李扬敬指挥直趋四会,果然大败。余旅的两个团长与全旅军官悲愤之余致电省垣,告诉总指挥不放旅长则全旅官兵将要“罢战”,余旅长才得以官复原职。- q, Y- y& {7 D" F8 {- R& y
4 P9 b, ~" r# g2 e
香瀚屏自许儒将,平居吟诗弄画之余,对陈总指挥的诸多弊端多有书生气的露骨直谏,颇有你为太宗我为魏澄的味道。陈济棠对这位忠臣的报酬是免职监视。: j7 q8 C6 R" ?2 _
0 I0 g: l' @* S( j" l1 i
李扬敬是最忠于陈济棠的将军,陈济棠下野时众叛亲离,只有这位李军长随扈左右,护着伯公登上英国军舰流亡香港。但这么一位忠诚之士也因三言两语被陈济棠关过。最不幸的是在李军长入狱期间其尊翁仙逝,李军长因身系囹圄无法见上最后一面。陈济棠闻讯赶忙放李扬敬回家,李军长到家后被李母罚跪灵堂大骂一顿,陈济棠随后赶到百词劝解,说钦甫是有重要任务不能返家,伯母不要误会云云。李军长在灵堂痛哭一顿之后又回军继续被软禁,直到陈总司令觉得够了为止。
, `3 E/ V6 z- U4 r2 i- ~$ K; t0 ?* Y& x3 C
最高级的三位将领如此,自郐以下无需问矣。5 P3 d1 l7 T1 x* Y& I( I

0 Y  ^4 a, [' I0 v1 C( n伯公最信任的一批将领是他自己的钦廉同乡,在1936年伯公举事前夕粤军共有15个师,有7个师长是钦廉籍贯。这么一来陈济棠部粤军的优劣就呈现极端。一方面陈派嫡系军官素质并不见佳,对伯公也没有坚定信仰。非陈派的另外两系统军官则在新粤军中站稳脚跟,逐渐势不可辱。
- O  P0 b) e, e: j& b1 ~3 m+ d
" Z" w/ V0 _5 A$ s8 \4 u/ S1936年6月1日,陈济棠宣布成立抗日救国西南联军。7月1日通令要北上“抗日”。5天之后粤军第2军副军长李汉魂将军宣布辞职并飞赴香港。伯公的一批亲信黄涛、李洁之、张建等将领在港通电反对他。10天之后伯公手下第一大将粤军第1军军长余汉谋通电就任中央委派的第4路军总指挥,服从中央并准备对广州用兵。再过一周,他的广东空军全部北上投效中央。其它的将领们态度也不很热诚。陈济棠见起事不到3周,手下已经离心离德,众叛亲离。只好在7月18日晚上黯然避往香港。1周之后余汉谋入穗以广东绥靖主任名义接管广东军政大权。2 A7 Y  ~' \5 W# {( u5 [+ T- W8 x2 o

8 Y6 ]( A* X4 |" B3 M0 Y在六一政变结束之后广东部队由余汉谋将军统率,余将军并服从中央命令对粤军进行两次整编以节省军费。不久之后发生了西安事变,余主任坚决支持中央出兵讨逆而不趁火打劫,这也给中央留下极深刻印象。余汉谋上将的忠诚深为中央信任,所以整个抗战期间旳广东军政事务均由余上将继续主持。
$ e) d; f& j' V; S# t/ j, j6 I8 A5 ^6 N0 r. g6 ~
余汉谋字幄奇,广东省曲江县人。他的曾祖父余孔章是三水县守备(三水县上尉团防指挥官),祖父余玉麟是广东抚标左营千总(广东省属保安营中尉排长)。余汉谋于保定军校第6期毕业,该期为保定军校各期中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期,而且广东籍学员特别多。余汉谋在校表现优异,毕业之后被选入参战军(当时全国陆军的精锐)任排长。不久余氏返粤,在粤军魏邦平部任连长、营长、副官长。1923年7月粤军第1师第2旅的主任参谋陈培鎏阵亡,陈济棠旅长急着要务色一位新参谋长。该旅的第3团团长是日后搞第三党的邓演达,而邓演达是余汉谋的保定同学,于是向陈济棠推荐了余汉谋。余汉谋调任主任参谋不久即被邓演达请调为第3团第1营营长,余汉谋在营长任内表现甚佳,所以在第2旅扩编成第11师的时候升任该师第31团团长,从此成为陈济棠的左膀。第11师成军之后参加了东征与平琼,1926年到雷州半岛清剿土匪,余汉谋在这些小仗之中均有功劳,于是受到陈济棠的器重,升任第11师副师长兼团长。1927年8月叶贺红军急趋汕头。第11师奉命出发拦截,余汉谋团是主力,但余氏本人正好卧病,由其中校团附余子泰代理团长出征,结果余代团长在肉搏中阵亡。战后第11师扩编成第4军,余汉谋升任第11师师长,两年后升任粤军第1军军长。从1929年12月的白泥战役,1930年秋的进军广东到1932年的江西剿共,余汉谋成为陈济棠名下每场硬仗的前敌指挥官,也因此余氏在粤军中形成了一定威望。所以当余汉谋宣布服从中央之后,陈济棠的手下部将即使不支持他,也不致于反对他。

该用户从未签到

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16:05 | 只看该作者
余汉谋个性雍容、沉着、勇敢而安详。依据他早期在军事上的作为并不能看出他是个大将之才,因为他没有得到过充分展布的机会。但是关于他的一些轶事很能说明其为人。
  [! K% l# H; O0 D1 F9 U2 V0 p5 K+ p, m% _
1928年12月余氏在宾阳督师,他的部队在公路边集结等待余师长检阅。当部队正以军号向师长致敬的时候搭载师长卫队的大卡车也到了。军队中的习惯认为从部队中间插过去相当不礼貌,但这位横行霸道惯了司机想也不想就从部队前面飙过去,在公路上检阅部队的师长走避不及。车轮直接从师长的脚面上碾过去。这个司机当然马上被抓起来了,此时痛澈心肺的余师长居然忙不迭冲着左右怒气冲天的警卫挥挥手让他们算了,这是我自己不小心……余汉谋这一次负伤,要到半年之后才能正常步行。
, t9 ^, [$ s1 {4 F* z
  r8 N5 K8 O2 H" s关于余长官雅量的轶事还有不少,他老家的祖坟被邻居侵占了一点,余长官函示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不计较。余总司令到英德督师时兵站安排的座艇故障迟到,总部的军官们跺脚大喊严办,独有总司令不生气,反而为这些面如土色的兵站官兵开脱,说这个机械故障在所难免,我们军人最值信赖的就是自己的一双脚,没汽艇就走着去吧。
. h7 B" L! {8 s4 I4 P( y: x3 F9 ]余汉谋的个人勇气也没话讲,抗战时一次日机轰炸他的长官部,一枚炸弹落在防空洞附近,炸的防空洞地动山摇。他的左右侍从军官们个个面如土色,一位上校吓到失禁,状甚狼狈,独有余上将镇定如常。轰炸结束之后余长官对这位上校说道:“勇者不惧。愈是怕死,死神愈喜欢同你开玩笑”。1 X3 `+ P* _% P# n

6 U' V* a( @( R; ^# i& m/ q余汉谋的作战能力虽然未获验证,但是这种忠义,襟怀坦荡而又勇敢足式的将领最能获得军队景仰,所以余汉谋在广东部队中深获军心。   W7 d( v* d! S1 g9 a0 v$ u8 j
1935年冬陈济棠下定决心要兴兵反抗中央,但认为余汉谋不会同意。于是将在江西前线督师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8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16:54 | 只看该作者
余军长召回省垣,不给理由就直接软禁起来,不让余将军返防。在江西前线的军部感到疑虑,派人潜回广州查探,得到实情之后前线两位师长叶肇与李振球大为愤怒,于是两位师长开始联名谎报军情宣称红军西犯,第1军已经已退到信丰、安远云云。陈济棠见前线紧张才不得不释回余军长。据说余汉谋返回军部之后并不安排布署,接见完冒险将他救出来的军官们之后,他在卧房里哭了足足两天。此事在粤军中流传甚广,所以没有人会质疑余汉谋的忠义。1 U$ ~8 L) Y& O* z2 H! r% `
余汉谋在1936年所接掌的粤军是一支兵精粮足的部队,陈济棠的五年经营使广东一省和平富庶而且发展稳定。在军事上陈济棠不但留给余汉谋15万大军,而且也留下一切作战所需要的条件与物资,包括兵工厂、干部、装备、常备兵、稳定的财源与地方组织。但是这支部队也存在着隐忧。在五年内由燕塘军校训练出来的大量连排干部只打过土匪与土共,没上过真格的战场。翻看第4路军高阶将领们的资料,其中一大半人没出过广东。久训不战也使这支部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化问题,余汉谋本身的宽纵助长了这个趋势。余汉谋身边也没有具备对现代化战争有深刻认识与准备的参谋群,连陆军大学毕业生都屈指可数。余长官身边的参谋主官如邓龙光、王俊、林熏南、周址、梁世骥、华振中、汪醒吾等将领都不是陈济棠自己带出来的将军。4 z7 A/ z% T2 V% ^- |  G
: B" B6 m6 l( Q5 q
注解:7 M' L( O0 |) o# i; ?! T

: c& _. P5 D/ i  r注1:1931年9月广东当局编成了第1集团军教导师。这个师仿效德国1931陆军师步兵师编制新编,采2旅4团,团辖3营,营辖4连,连辖3排,排辖6班,直辖高射机炮营、炮兵营,团辖高射机炮连、炮兵连,使用德械、德国顾问。
4 O: j# p9 n) w, ?: d0 f/ s9 T
注2:文中所提到的几位粤军元老,如陈济棠字伯南、张发奎字向华、余汉谋字幄奇、蒋光鼐字憬然。部份文中依当时习惯分别称之为伯公、向公、幄公、憬公。)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20:41 | 只看该作者
陈济棠! H4 `5 N$ ~1 \  w
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民国农林部部长。曾长时间主政广东,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则颇多建设。有南天王之称。

该用户从未签到

8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23:28 | 只看该作者
生平简介  陈济棠(1890年2月12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广东防城东兴马路和广东湛江市那良镇那巴村(今广西防城 防城区)人,客家人,其孙陈耀显现在是美国旧金山客家崇正会会长。[1]陈济棠于1890年2月12日出生在东兴马路镇客家人聚集区。1907年,陈考入广州陆军小学,秘密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又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之后任粤军军官,从排长累升至团长。在护法战争及讨伐陈炯明战争中,陈追随孙中山先生,任粤军李济深部第2旅旅长。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陈济棠任李济深部下,国民革命军第4军11师师长兼任钦(州)廉(州)警备司令
, G0 J" C& z( F- t2 r2 J  1927年北伐期间,共产党南昌武装兵变,叶挺贺龙南下广东潮、梅一带。陈济棠率军阻截。1928年后任第4军军长兼西区绥靖委员、广东编遣特派员,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曾率部镇压工农武装。1929年3月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蒋桂战争起,李济琛被蒋介石扣押在汤山,陈济棠支持蒋介石。之后,陈升任第4军军长兼广东绥靖委员,驻扎广州,然后再任第8集团军总司令& Q( }+ w5 n$ [5 ]' ~: X1 v
  1930年通电反蒋。1931年,乘胡汉民被蒋介石软禁,通电反蒋并驱走广东省长陈铭枢。同年5月,汪精卫等于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任第1集团军司令。同年9月发生“九·一八”事变后,广 州国民政府取消。之后数年,陈集广东党政军大权于一身。1932年任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同年蒋介石为对付共产党,仍任命陈济棠为赣粤闽湘边区“剿匪”总司令,兼任江西“剿共”南路总司令。1936年联合桂系,发动反蒋抗日的“六一事变”。失败后经香港赴欧洲。1937年9月回国后,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会、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1940年任农林部长。1946年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1949年,任海南行政长官兼海南警备司令。1950年4月逃往台湾,后任台湾“总统府”资政、战略顾问。1954年11月3日卒于台湾,获厚葬于台北市新北投。陈济棠举殡时,台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仪仗。
; ]/ }9 {* u9 J- s5 i  陈济棠主政期间(1929年-1936年),对广东发展颇有建树。先后兴建各类工厂,港口公路,大中小学等。广州百业繁荣,市政建设成绩显著,如海珠桥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五山新校舍,爱群大厦等等,以及30多条马路,皆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时兴建。被称为老广州的黄金时代。香港的珠海书院亦为陈济棠战后于广州所建。
, @/ t9 Q  h; v( R2 }编辑本段选择革命   陈济棠出生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父亲名谦受又名金益,系清季秀才,在乡间设私塾,教书多年。大哥陈维周,早年在防城东兴做过星相业,笃信阴阳邪道,对陈济棠的影响极大。他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8岁丧母。他性孝,待人接物总显出一片忠诚,故颇受人称颂。16岁时应乡试,榜列第3。因感于国家外侮频仍,清室行政腐败不堪,他无心再求仕进,蓄志从戎,曾先在县城习警政,后于1907年入广东陆军小学。次年春,他由陆小教官邓铿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他转入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
: U4 S3 W) V  |& c! L  陈济棠在陆军小学时,成绩较差,特别是正步老操不好,每逢校阅,他都被留在室内搞卫生。陆小毕业时,他是最末一名。在毕业祝酒时,各同学都向名列榜首的梁安邦祝酒,说梁前途远大。梁喝得醉昏昏,听得乐滋滋,便忘乎所以地说:"大家都有办法,除了陈伯南以外。"当时有位同学说:"不要小看陈济棠,他可能比别人走得更远"。梁一听气愤地说:"伯南如能出人头地,我给他捧靴。"说得陈济棠面红耳赤,默不作声。后来,陈济棠掌握了广东军政大权,梁为谋取职务,只得来找陈济棠说:"伯南!伯南!我给你捧靴来了。"陈济棠说:"老同学何必开玩笑,现有一个交通团团长缺,未知你肯屈就吗?"梁喜出望外,但一直当了八年交通团长未升迁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8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24:18 | 只看该作者
武装政变  1913年,陈济棠在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任排长,不久升任连长。1915年,他参加讨袁(世凯)倒龙(济光)战争。失败后,辗转到肇庆投护国军的林虎部。1917年,他奉命率部驻防阳江剿匪。乱平后,他率先以兵工作修桥建设,因而积功升任营长。1920年粤桂战争中,他脱离了林虎部。11月,粤军参谋长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他应邀在该师任第四团(团长陈铭枢)第1营营长。1922年6月,陈炯明策动反对孙中山,并要挟广东所有部队参加他的反叛行动。团长陈铭枢因参与反对孙中山感到内心惭愧,不久离职去南京,第四团暂时由陈济棠统领,回驻肇庆。年底,孙中山联络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入粤讨伐陈炯明,陈济棠表示支持孙中山。此时,奉陈炯明之命去梧州指挥打滇桂军的叶举,路过肇庆,逼第1师将领饮鸡血酒发誓表明同心打滇桂军。在李济琛的布置下,陈济棠与邓演达、张发奎奋起兵变,配合滇桂军合力进攻,击败了陈炯明的叛军,重新占领了广州。   1923年1月,陈济棠升任第1师第2旅旅长,率部随师长李济琛移驻江门整训。4月,桂军沈鸿英部进攻广州,第1师奉命讨伐,溯西江追击。陈济棠指挥第2旅配合张发奎、邓演达部攻破肇庆城,并乘胜占领了西江。7月,两广革命势力在梧州会师,成立西江督办公署,李济琛任督办,陈济棠兼任督办公署参谋长。此后,他奉李济琛之命与徐景唐等曾3次率部入广西,协助黄绍竑、李宗仁、白崇禧收拾桂局,解决了沈鸿英、陆荣廷的部队,统一了广西,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粤军第1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李济琛任军长,陈济棠升任第11师师长。该年秋冬间,陈率部参加第2次东征和南征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25:49 | 只看该作者
派系相争   北伐时,陈济棠率部驻防高、雷、钦、廉地区,兼任钦廉警备司令,从事南路的绥靖工作。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内心抵触,在他驻北海期间,压制工人、农民运动,排斥进步青年,又使其胞兄陈维周承办各项捐务,牟取暴利,引起各方不满。陈看到这种于己不利的形势,便与他的亲信师参谋长李扬敬、师政治部主任林翼中密商,决定出国考察,借以缓和气氛和博取进步的外衣。1926年冬,他便请准去苏联和一些欧洲国家进行考察。 ( X8 h6 ^0 j6 A. z1 N, h% I
  陈济棠正在苏联考察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在上海广州进行大屠杀,第11师也从钦、廉、高、雷地区调回广州,担任警备,配合清党行动。除得知这一消息,认为这是回国复职寻求发展的大好时机,便于6月间回国。他一到南京,就向蒋介石呈报反苏反共意见,又在"总理纪念周"上作反苏反共报告。他说:"共产党是本党的反对党,是危害本党的唯一敌人"。"赤色帝国主义者的苏俄,是我们最大最可恶的敌人。"宁汉分裂后,他回到广州,一面以他的心腹李扬敬、林翼中、林时清等向各方疏通,一面请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古应芬向李济琛进言,给他复任第11师师长职务。 ) h7 t" q- b3 ]: G
  陈济棠复职后,利用广东正在扩编军队的机会,把与他有矛盾的副师长邓世增调离第11师,改任余汉谋为副师长,并把所属各团、营长换了一些亲信人物。他在各种场合,极力宣传要继承邓铿师长和孙总理的遗志,建设三民主义的中国。同时,他又做了些改善官兵生活的事情,巩固他在第11师的地位。
( b+ x/ [2 _6 j9 w1 L5 V, W& s8 u0 N7 l  这年9月,"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进入广东,陈济棠与徐景唐、薛岳等师驰赴潮汕,阻击叶挺、贺龙率领的起义军。陈部属千五百元购买青翠玉石送往南京,供刻制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印章。
% u; ]5 }/ L5 E/ ?  陈济棠刚刚掌握广东军权,在蒋桂战争中失利败回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便倾全桂之兵,向广东进攻,于5月上旬占领了西江各县。拥李济琛的粤军第5军军长徐景唐也举兵响应,直逼广州。陈济棠深感"广东存亡,在此一战",遂以保境安民为号召,动员全部粤军同桂军决战。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以一部兵力(蔡廷锴旅)牵制徐景唐部,集中主力于花县的赤坭、白坭地带向桂军进行全力反攻,将李、白部战败,并乘胜追至广西边境,以香翰屏旅会同蒋介石的第4路军分途入桂。打败李、白部后,即增兵粤东,反攻东江的徐景唐部。当徐部向赣南退却时,陈令蔡廷锴、香翰屏统率10团兵力衔尾追击,于7月10日将徐部四面包围于信丰,全部歼灭。
  |  @" L% |8 a# o5 Z  陈济棠对桂系作战的胜利,取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他趁机将广东部队整编为五个师,以余汉谋、香翰屏、李扬敬、蔡廷锴,蒋光鼐分任第59、62、63、60、61师师长。是年12月初,张发奎在湖北宜昌反蒋战败后,退入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黄绍骇,张发奎联合反蒋,在南宁成立了"护党救国军"。为夺占广东为反蒋基地,张发奎率第3路军(4个师的编制),由四会、清远入花县、从化,担任左翼攻击,李宗仁率第8路军循西江经肇庆,攻粤汉路正面的军田,并分兵一部攻佛山。陈济棠一面以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分路阻击,一面急电请蒋介石发兵支援。不久,蒋派第6路军朱绍良的3个师入粤助战。陈济棠待援军来到,即展开全线反攻。在争夺两龙墟的激战中,陈部以主力于正面,配属空军支援,连续挫败张发奎部多次冲锋,并以蔡廷锴师从张部左翼迂回包围,予张部以重创。此时,张部旅长黄镇球、团长欧震李汉炯均已负伤,营连干部伤亡过半,部队损失三分之二,被迫后撤。张部的溃败,李宗仁的第8路军翼侧受到威胁,遂全线后撤,拟固守梧州。陈济棠当即督部长驱直追,并以海军抢先占领了梧州,李、张军主力只好后退到平乐、荔浦一带集中整顿。陈济棠见李、张军主力已集中,未敢深入桂境,就在梧州设总指挥部,军队就地休整,以待时机。 3 b! h' B4 o4 y" k& e- C1 y) k
  1930年3月,陈济棠坐镇梧州,指挥粤军继续向广西腹地进攻。命蒋光鼐,蔡廷锴两师经梧州藤县进占三和墟,向北流的黄绍竑的十五军发起攻击,于工6日将黄部和赶来支援的张发奎部第四、第十二军击败。此次历时两昼夜的恶战,双方伤亡重大。张部营,连、排长伤亡殆尽;陈部损失亦大,继占领大河(浔江)下游和玉林五属一带后,不敢再进,与桂军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1930年5月,中原大战全面爆发。李宗仁、白崇禧、黄绍浓和张发奎,为策应冯玉祥阎锡山作战,乃放弃广西,挥军入湘。陈济棠获悉桂军入湘后,即命余汉谋师至贵县接替蔡廷锴师防务,将蒋光鼐、李杨敬、蔡廷锴师调至韶关—带,集中待命。6月3日,张桂军攻占长沙,前锋进抵平江、岳阳,蒋介石急电陈济棠派兵入湘,截击张桂军。陈即任命蒋光鼐为前敌总指挥,率第六十师(师长蔡廷锴)、第六十一师(师长蒋光鼐),第六十三师(师长李杨敬)入湘作战。6月10日,粤军突然攻占衡阳、衡山、安仁一带,把张桂军拦腰斩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迫使张桂军于15日放弃长沙,退屯礼陵。时其后续部队黄绍竑部,也被堵截,屯聚于祁阳
1 j( D0 a; I# b& S4 Z6 O2 m  x  陈济棠见张桂军回师攻衡阳,当即命令蒋光鼐,将三师兵力集中于衡阳附近、湘江东岸东阳渡一带,赶筑阵地,坚城固守,以待援军。同时,命令后续部队于九峰、乐昌、韶关间,择要扼守,捍卫粤北。24日,张桂军展开对衡阳的围攻战。陈部顽强扼守,战至27日,连续挫败张桂军的多次冲击,使其屯兵于坚壁之于,久攻不克,反而遗尸遍野。28日,何键的第四路军李抱冰师赶到衡阳接防,陈即命蒋、蔡、李三师反守为攻,一举将张桂军驱至七、八、九圹一带。30日,双方集中兵力,激战于七圹地区。陈部三个师又一旅的兵力,采取正面攻击,翼侧迂回的战术,于7月1日将张桂军全线击溃,并击毙其师长梁重熙,重伤杨腾辉,毙伤和俘虏张桂军一万二千余人,事后,李宗仁在回忆这次战役时说:"衡阳久攻不下,而敌人援军云集。......不得已,再向广西撤退,情形狼狈不堪。官兵对战事都十分消极,情况的艰窘,实我军作战以来所未曾遇过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28:17 | 只看该作者
陈济棠部正在追击向广西退却的张桂军时,蒋介石已命云南的龙云兵分两路,进攻广西的南宁和柳州。东北的张学良入关袒蒋,冯、阎败征已见。陈济棠鉴于这一局势的变化,担心广西的张桂军一旦被解决,广东将受到滇军的威胁;更害怕大战一结束。蒋介石会回过头来吃掉自己。所以,他此时想联合桂系,取得对蒋的威胁作用,以保持自己在广东的地位。自此,他对张桂军作战采取消极态度,只派第二纵队司令余汉谋,率三个师做虚张声势的追击,以应付蒋介石,并对自己的一些亲信说:"蒋介石用金钱官职收买对方的部下,使之倒戈相向,互相仇视,进行火并最后是兔死狗烹,蒋则坐收渔利。"7月上旬,当余部进到宾阳后,他又令其停止追击,派信使与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联系,表示修好,并让李、白部队从上林和宾阳之间进到五圹,集中兵力向南宁城外龙云部猛攻。龙云要求陈济棠派兵支援,陈部按兵不动。龙云怕两广军队联合起来对付滇军,于是立即率部退回云南。
/ ]' |3 k6 a# ~9 B  R  同年夏季,蒋介石为加速消灭冯玉祥、阎锡山的军队,要求陈济棠抽调粤军继续北上作战。陈济棠趁机命陈铭枢的旧部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北上组成十九路军,开赴山东、河南同冯、阎两部作战。陈济棠和陈铭枢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1929年夏初,当李、白军进占西江,陈济棠在北江下游设防抗拒的紧张阶段,陈铭枢为了搞垮陈济棠,得以兼摄广东军政,便捏造余汉谋(时为陈济棠的得力旅长)反蒋事实,说余暗中与徐景唐勾结反蒋,并驱逐两陈(陈济棠、陈铭枢),连电向蒋告密,要求将余扣留。陈济棠初时信以为真,接蒋电后,便将余调回广州扣留。后来,陈济棠发现这是陈铭枢耍的阴谋,才把余汉谋释放,重返前线打败了李、白军。从这一事件起,陈济棠对陈铭枢常存怨恨,伺机报复。这次把蒋、蔡两师调走,就全部削去了陈铭枢在粤的势力,使广东军成为他清一色的嫡系部队。但陈铭枢也不示弱,立即大肆招兵买马,从德国、捷克购进大批新式武器,增编了广东省政府直属的保安队四个团,以填补他在粤的实力真空。从此两陈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同年冬,陈济棠也以内张,桂军作战,任务繁重,兵力不足为借口,经请准蒋介石,增编了两个直属独立旅、三个直属独立团、三个师属教导团、六个旅属特务营。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要求他裁减军队,削减军费,蒋支持的省主席陈铭枢又同他明争暗斗,更引起他的不满。 6 a+ W" A8 t; b( D: r
  1931年2月,蒋介石以中原大战的余威,宣布准备5月5日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宪法,选举总统。立法院长胡汉民表示反对,蒋就于28日将胡汉民扣留于南京汤山。消息传开,军政各界都极为震动。胡派首脑人物古应芬等逃往广州,到处点火,掀起了反蒋高潮。陈济棠认为这是反蒋的大好机会,即可搏取伸张正义、维护国本的美名,又可以乘机壮大势力,独霸一方。于是他就和古应芬联合,驱逐了亲蒋的陈铭枢,夺取广东政权,树起了反蒋旗帜。陈铭枢离开广州后,转到庐山投蒋,企图指挥蒋光鼐、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回师进攻广州,扑灭陈济棠的势力。陈济棠乃一面发兵收缴陈铭枢驻扎黄埔的翁照垣、黄固的两个保安团的军械,以绝后患,一面派香翰屏前往赣州,游说蒋光鼐、蔡廷锴,劝其勿为陈铭枢、蒋介石所利用,得到了蒋、蔡的同情和答允。   陈济棠别墅
# H" ?% U% r$ t* j 为了壮大反蒋力量,陈济棠派林翼中、香翰屏为和谈代表,迅速与李宗仁、白崇禧达成妥协,将驻广西的粤军撤回广东的肇庆、韶关,使多年的粤、桂之战,顿时峰回路转,化干戈为玉帛,组成了两广联合反蒋阵线。同时,他以巨款接济古应芳,去联合国民党内各派反蒋势力。4月30日,国民党粤方四监委邓泽如、肖佛成、林森、古应芬等联名通电弹劾蒋介石。5月3日,由陈济棠领衔,十名广东高级将领通电表示拥护。26日,陈济棠与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李品仙、余汉谋、唐生明、薛岳、吴奇伟等两广将领二十余人联衔通电,限令蒋介石于四十八小时内下野。该日,陈济棠还发表了出师讨蒋通电。电文中说:"现邓、林、肖、古诸公,认定首都同志,已受蒋逆武力威胁,失其自由,中央职权,已不能行使国家法律与本党纪纲,已全失其劾能,非以革命非常手段,不足以挽救党国于垂亡,而恢复革命大业于将堕。"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29:17 | 只看该作者
此时,与蒋介石有矛盾的汪精卫的改组派、孙科的太子派李宗仁的新桂系、古应芬和肖佛成的元老派、邹鲁的西山会议派,都陆续涌到了广州。27日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发表讨蒋宣言,另组一个与南京对抗的国民政府,陈济棠被选为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接着,粤桂军向湘赣进兵。南京方面也调兵遣将,准备在湘、赣一线进行堵截,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全国一致要求团结御侮,宁、粤双方在广大人民群众"内息争端,外抗强敌,雪耻救国,收复失地"的呼声和压力下,才不得不以"共赴国难"的名义,互派代表到上海议和,达成了蒋介石下野,广州结束非常会议的协议。非常会议撤销后,在广州设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简称西南两机关)。表面上,全国党政复归于统一,但两广仍维持半独立局面。此时, 古应芬病死,胡汉民只主持西南政务,陈济棠实际上已成为握有军政大权的"南天王"。   宁、粤复合后,陈济棠为了巩固其地位,防止蒋介石报复,他把"整军经武,改革政治,发展经济,阐扬文化",加强对广东的控制,作为当务之急。他将余汉谋,香翰屏、李杨敬三个师扩编为三个军,各辖两个师,另增编教导师一个、独立师二个、独立旅五个、独立团八个和炮兵团、战车营等,使陆军兵力猛增至十五万人。为使广东海、空军将领反对蒋介石,他把历来由陆军节制的海、空军划分出来,独成体系,直属西南政务委员会管辖。任命陈策组织海军司令部,接管各舰艇队、海军学校、修船厂、仓库等,并组建一团陆战队,驻守琼崖;任命张惠长成立空军司令部,接管两个飞行大队、空军学校、一团地勤部队和飞机场等。这样海、空军将领都皆大欢喜。1932年4月下旬,他又以节省军费为名,突然下令撤销陈策的海军司令部和张惠长的空军司令部,以武力接收,并以他的亲信张之英和黄光锐分任海、空军司令,独揽了广东海空军大权。接着他购买了四艘鱼雷快艇装备海军;将空军扩充为四个飞行大队,各种飞机一百三十余架,在全省各要地分建中型飞机场十多个,大大加强了海空军的战力。   他在扩编部队的同时,还扩充了军事学校,把培养军事干部做为发展军事势力的基本问题。他说:"军队之基础,建筑在下级干部。如各个班、排长自身都不振作,那这种军队就不能用,不能替党国效力。"早在他任第四军军长时,就设有军官教导队,到任第八路军总指挥时,他把教导队扩充为军官学校,自兼校长;此后,他又将军官学校改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简称燕圹军校)。每年招收三、四百名学生,在复试时要经过他兄陈维周亲自逐个看相,认为有福气而无反骨的才加以录取,编入步、骑、炮、工、辎重等兵种,施行定期教育训练,毕业后分派到各部队任下级军官。他将部队行伍出身的尉级军官分期分批调进该校补充班受训六个月,提高其组织指挥和学术水平。在该校还设有军事深造班,将各军机关和部队的校级军官,分批调训。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自成一个军事系统,保持本集团的部队不至被其他军事派系所渗入而起分化。他亲自规定选拔军事干部的五个条件:第一要立志,要有做非常的事业之志。能刻苦耐劳,努力奋斗,眼光远大。第二要锻炼身体,具有金刚不坏之身。规定干部每天早晚都要到野外出操,锻炼身体。第三要明白主义,为"三民主义"而战,"顺逆攸分,为胜败攸分"。第四要有团体生活的意识。在本团体内要亲爱精诚,同患难,共生死。意识统一,行为统一,保持团体的生存。第五要有牺性精神。要能损弃个人的私利私见,把个人的自由牺牲,把个人的知识技能献给团体。第六要得到人民的同情。要具有不要钱、不怕死、爱人民、爱国家、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军人的人格。陈济棠还亲自担任军事政治学校的"心理改造"课讲授。他提倡道德修养,要注意八大要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公正、守法"。能力方面的训练要注意三大要点:"求知识,习技能、重力行。"   为满足扩军的需要,陈济棠亲自抓全民军训。他在"对各机关军训公务员的训词"中强调说:"举国人民都要能够服兵役,不能单靠少数的军队单独负起卫国的责任。如果单靠少数的常备军队以卫国家,那就是很危险的。""侨居我国的外国人,无论其为商人或教授等等,一接到国家命令,便即回去,担负军事责任,而他们何以能够随时为国家服军役呢?当然是由于平时受过军事训练的缘故。反观我国,平素没有这种训练,因此当着国家有事时候,只管举国沸腾,怎么热烈,但因没有军事的常识与技能,毕竟不克担负战争责任。"他规定广东各级政府机关、军事机关和中学生普及军事训练,举办全民训练骨干队,训练期满后,分配到全省各高级中学,担任军训领导骨干,实行军事管理。他还与省主席林云陔分别担任正副主任,领导全民军训。

该用户从未签到

9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治理广东  1931年秋,陈济棠着手整理行政基层组织,改革民政机构。他在广东省府各机关长官僚属欢宴会上,提出要"改革陋习,刷新政治,造成模范新广东"。强调"西南情形特殊,地处国防前线,毗连香港澳门,还有众多的华侨,南京方面的决策和所颁布的法令未尽适合实际,应该有所损益。"他批评全国政象:无论何省,未尽根据总理所定政策而行,遂至散漫无序、步骤紊乱,缺乏一个具体计划,负责政治者 [陈济棠纪念砚]缺乏革命之一贯精神;中国之荐人,乃替找生活,觅碗饭,故各机关中之公务人员,缺乏为国民义务之责任心;因循陋习,不以创作为目的。他认为挽救危亡,建树新的广东,随军事进展之后,应为政治建设。第一步要勤慎服务,先得人民之同情,第二步须开诚布公,期与人民通力合作。不久,他授意林翼中(民政厅长)将琼崖抚黎局改建为三个县,以提高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将三罗地方的一些不合理的"插花飞地",分别划归所在地的县管辖,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行政和社会纠纷,将杂乱的行政基层组织形式和职责不明的机构实行改革,规定在县以下,一律设置区乡村公所(中、小县不设区),明确其职权。
# M0 O6 {$ o7 W  他认为"为政在人","政治的优劣,在乎官吏的良否"。规定甄别、考试、训练、奖惩诸项,审核全省机关现行公务人员,分别去留。设立公务人员考绩委员会,对县长,局长等人员,实行考试,以资选拔。将热中利禄的青年知识分子,吸收到广东军事政治深造班受训(最多的一期为五百余人)。毕业前,以三个月时间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动态,然后派任县、市长或县、市政府的秘书、科长等职务。在燕圹设立行政人员训练所,将各县现任区、乡长分期分批调所论训,学习行政知识,提高行政效率。
' y" `2 w' k1 S. _6 }0 B  他主张"军民分治","然军事、政治当局则应通力合作"。把广东省划分为五个绥靖区,分兵驻守。每区设立一绥靖公署,以当地驻军高级将领一人任委员。令各县、市设警卫队。他说:"现在的民团,这乡与那乡彼此不能逾界,逾界时候,又发现牵牛捉猪担谷抢家私等等毛病,不守纪律。像这样的民团——不能统一的民团,哪里可以把地方保护得好呢?所以现在就得赶速把它编为警卫队。在同一编制之下,受统一之指挥,达到统一地方人民武装的目的。"到1935年2月,广东全省都有警卫队,共八千八百多个中队,二千七百多个独立小队,官兵总数约一百零六万八千余人,增强了对广东各地的控制,同时也扑灭了各地打家劫舍,勒收行水的土匪。特别是他藉以为荣的,是肃清了徐闻山的积年匪帮二百余人,维护了社会秩序。
; P; ]+ a6 n! g- P  1932年夏,他着手整理面临破产的财政。他认为。"财政为凡百事业所取资,更为政治建设的命脉。过去政治之病态以财政无根本解决之方案为百病之泉源。""本省财政,窘枯已达极点","无论如何困难,如何痛苦,务求达到收支适合之目的。"提出整理财政一要开源节流,二要廊清积弊,并拟具惩治贪官污吏条例。当他发现财政厅长冯祝万以筹款应急为名,将好些税捐项目压低定额,批给奸商承办后,即将其免职,改任比较公正的区芳浦为广东省财政厅长。区上任后,秉承陈的意旨,随即进行整顿税务机关,逐渐撤销承商,收回自办,严追欠征税款。同时整理各项税捐,开征洋米、洋糖入口等新税,保护农业的发展,很快改变了冯任时期的状况,财政收入从每月五百万元,逐次增至每月,大百万元。自此,陈在扩军情况下,也不再积欠军费而可按月清发了。
8 c& _# X+ P9 P  \  同年9月,陈济棠在西南政务委员会上,提出并经决议通过了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他说:"三年施政计划的唯一目的,是要建成三民主义的新广东。其中一切计划,都是根据总理的建国在纲而制定的。一方面,依照训政时期的需要,积极地训练人民,使有相当的政治知识能力,藉以促进地方自治,以期人民能够行使日权;在另一方面,注重民生建设,以期满足人民衣食住行四大需要;以政府力量,为人民造产,并以适当的方法,使国民经济均匀发展。"三年施政计划的主要内容包含:史治、财政、乡村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项目,三年经济建设的范围也很广,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矿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轻重工业以及公路、铁路、航运等。 2 N1 E+ v9 v; H. T1 ~/ A- l
  在办工业中,他认为要投资少、利润多、收利快,才是及时解决军事费用的切实办法。因而,他采纳了岭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冯锐的建议,大力发展广东的蔗糖业,并委任冯为农林局局长,同意冯将广东全省分为广州、惠阳、潮汕、徐闻、琼崖五个蔗糖区,各划定若干耕地改种高产的渣华蔗种,在两年内就建成了顺德、番禺、东莞、惠阳、揭阳等日榨量为一千五百吨的七个制糖厂和附设的酒精厂。同时,他扩建和新建了获利大的一批造纸厂、纺织厂、麻袋厂、硫酸厂、饮料厂、水泥厂,玻璃厂和发电厂。从这些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为他解决了庞大的军费开支,扩建了石井兵器制造厂和新建了琶江制炮厂。他利用民力修筑了广州港和公路七千公里,修建了壮丽可观的中山纪念堂、海珠大铁桥和市府合署三大建筑。
+ B% W" t( c' x# H- L# L2 p9 y2 F  陈济堂在治理广东时,对办教育具有浓厚兴趣。1932年10月,他在广东省第三次教育会议上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永久的事业。"一国之内,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进步?文化从柯增高?""国将从何而立?"在三年施政计划中,规定教育方面实行"训育主义化"(三民主义)和"教育职业化,学生劳动化"二原则。他认为:"现代求学者仍未脱科举时代之恶劣心理,以服务于军政机关为唯一之出路,其危险实不忍言......基于此目的,牛上学校须增设职业课程,并增设职业学校。大学之文法、政、经等科之扩充,应适可而止,并悉力扩充农、矿、工、商等。乡村学校尤须实行农场化。"他确定乡村教育实施厉行强迫国民教育,扩充平民学校及成年男女补习学校,实行学校农场化和设立图书馆,城市教育为职业化,学生劳动化。严格训练人民,使社会纪律化,并奖励专门技术之研究及发明。他提倡民办中、小学校,在施政计划施行的三年中,全省小学增加了四百余所,学生人数增加十四万余人,中学增加六十四所,学生人数增加一万六千余人;又筹集巨款,收罗人才,兴建了华南著名学府中山大学,筹办了勃勤大学的工学院,师范学院和商业学院,后又在西村大稻山开办了一所相当于大学的广东陆军军医学校和陆军总医院,培养了大批军医人才。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由教育厅直接举办的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农业学校和第一职业学校。他不仅主张教育要以三民主义为中心思想,培养民族精神,同时,提倡尊孔读经,规定学生读经时间,将《孝经》列为中等以上学校的必修课。设立学海书院,请民社党的张君励张荪分任正副院长,聘教授来讲授《大学》、《中庸》,宣传四维八德。 ' U) B, j' M/ E& `7 u3 `
  陈济棠在统治广东期间,对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1980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陈的儿子——陈树柏博士(美籍华人、电子学家)时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1 10: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