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崇研究辑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49:01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三、狄仁杰和姚崇都反对宗教迷信,抑制佛、道。6 n! _# T; A& Z: y# G* b( u
        唐朝,佛教盛行。上自皇帝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百姓,无不崇信佛教。就连武则天登基,也托言“弥勒”转世,普渡众生。但狄仁杰和姚崇都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相继努力,抑制了佛、道的过度发展。" y% S+ E- W" n- }
        久视元年(700年)夏,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内史(中书令)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所不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 这年闰七月,武则天准备再造一座大佛像,下令全国僧尼每日每天出一文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书劝谏说:“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垂未宁,宜宽征镇之傜,省不急之务。就令顾作,以济穷人,既失农时,是为弃本。且无官助,理不得成。既费官财,又竭人力,一方有难,何以救之?”他又说“臣今思维,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说法,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武则天接受他的建议停止建造大佛工程。8 R4 n/ c8 X( y6 Y% @. z# r
        姚崇在抑制佛、道方面力度更大。唐中宗以来,贵戚争先营造佛寺,从中谋取利益,滥渡人为僧尼,逃避国家赋役,人们“抄经写像,破业倾家,乃至施身,亦无所吝”。当姚崇看到佛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时,就开始坚决反对佞佛。开元年间,在姚崇的建议下,朝廷沙汰僧人一万二千多人,还颁布了禁造佛寺的法令。到后来姚崇越来越对佛教有正确之认识。临终前,他写下《遗令诫子孙文》嘱咐子孙说:“佛者觉也,在乎方寸。……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恶,则佛道备矣。”可见他仅把佛教看作一种宗教信仰。他又说:“夫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49:18 | 只看该作者
四、狄仁杰和姚崇都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主张“不悻边功”,中外和平。" ^9 d) c$ U; \0 [' H) ^0 X% P0 |
        唐朝前期,边患主要来自西方的吐蕃与北方的突厥及东北的契丹等。狄仁杰与姚崇面对边患,首先是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反对穷兵黩武,主张“不悻边功”,为唐王朝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_* o9 c$ @$ J& \: [; a& i7 N
        面对强敌入侵而造成的危局,狄仁杰多次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带兵出征。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抵御侵略,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在抗拒契丹侵略的前线,狄仁杰若无其事,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驱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惧怕狄仁杰威名,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 q* m+ @# Z+ {! [; C/ O8 V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出征河北,女皇还亲自给狄仁杰送行,以壮行色。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w$ z* U; @+ I8 p  U* w
    但是,狄仁杰又反对对外扩张,主张安边定国。神功元年闰十月,狄仁杰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纳言(相当于门下省侍中),他针对百姓到安西四镇去戍边,加大人民和国家财政负担,“极为凋弊”,就上疏女皇说:“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开守西域,事等石田,费用不支,有损无益,转输靡绝,杼轴殆空。越碛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主张“当今所要者,莫若令边城警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威武。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寇无所得。”“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9 R! A9 G' E* u$ b8 C! k- m. O+ i        姚崇多次以兵部尚书出任宰相而整军备战,北征突厥。万岁通天元年五月,姚崇面对契丹人的猖狂进攻,襄助武则天出谋划策,抵御强敌,“剖析入流,皆有条贯”,为武则天所赏识,破格提拔为夏官侍郎。长安元年四月,姚崇又以都检校诸军大使职务到并州以北检校诸军州兵马,整军备战。长安二年(702年)九、十月间,姚崇又出任并州道长史,随并州道元帅相王李旦出征抵御突厥侵略,“自受北征,绵历旬月”。长安四年(704年)十月,又任灵武道安抚大使到抗击突厥的灵武前线慰问军民。开元二年(714年)十月,唐朝军队与吐蕃军在武街展开了激战,大败吐蕃入侵者。十月十四日,姚崇和卢怀慎等奏说:“以往吐蕃与我大唐一向以黄河为界,中宗神龙年间娶了大唐公主,于是越过黄河到大唐境内修筑城堡,设置了独山、九曲之军。现在吐蕃已背叛了朝廷,我们就应该拆毁他们的桥梁,拔掉他们的城池。”姚崇等维护唐朝疆域完整的奏议,得到了唐玄宗的同意和批准。姚崇的军事才能为时人称道。甚至姚崇逝世30多年后,面对安禄山悍兵强将的猖狂进攻,唐玄宗逃奔到成都后,感叹地说:“若姚崇在,此贼不足灭!”' H9 f) o0 X( e* [+ Q
        自高宗、武则天、中宗以来,唐朝和周边吐蕃、突厥、契丹等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国家耗费所巨,百姓疲敝。开元初,姚崇担任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后,经常劝玄宗以生民为本,“不悻边功”,对外关系谨慎从事,在唐王朝的周边营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开元前期十多年中,唐帝国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扩张战争。1 }1 \8 n% t6 A8 @7 U/ X' T7 |. k
        开元三年(715)十一月,右羽林大将军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大使郭虔瓘,上书朝廷,要求征募关中兵士一万名,到安西(今新疆龟兹一带)接受任务,讨伐出击番人。大军西去,要求沿途各州县提供军需运输和供应士兵熟食。玄宗同意了他的建议。姚崇和将作大匠韦凑却认为:万人远征大军行程六千里,西部州、县,将如何供给。即或开拓了疆域,那又能得到多少好处。“昔唐尧之代,兼爱夷、夏,中外乂安;汉武穷兵远征,虽多克获,而中国疲耗。”竭力反对这次远征。最终郭虔瓘无功而还。(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3 I! o7 W- b  R# c9 r1 e5 g         开元前期,唐王朝执行了“不求边功”政策,“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和各番国实行“和亲”或和解政策,加之当时唐帝国周边没有一个强大的番国足以威胁到盛唐安全,各番国纷纷内附。普天之下,一派太平盛世的气象。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49:47 | 只看该作者
五、狄仁杰与姚崇地方为官,心系民生,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百姓立碑纪德。
- e* V' q4 Q, U( Y, A) q        狄仁杰先后做宁州、豫州、复州、魏州刺史,甚至被贬做彭泽县令都兢兢业业为民办了不少好事,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 ?( [8 g, B% o; ?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
( O% A7 B! I, J6 g9 c        长寿元年,狄仁杰遭酷吏诬陷下狱,凭机智,侥幸免死,贬为彭泽(今江西彭泽)令。在任内,他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百姓建造生祠,以颂其德。
$ |) ?- t" C: ~" i. \% n& |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 T- |$ X  B1 e( t( `
        唐中宗神龙元年二月,姚崇因同情退位的武则天被贬,先后出任亳州、宋州、常州、越州、徐州刺史(都督)。据《越中杂识》记载:“姚崇,字元之,洛阳人。景龙中,出典越郡,治尚简肃,不树威而民化之。及去,百姓送至钱塘江干者,望崇远去,皆号泣而返。”
# Q2 W$ L( r+ m9 [         唐睿宗景云二年二月,因上“安储三策”,遭太平公主谮,被贬出京,先后任申州、徐州、潞州、扬州、同州刺史。他每到一地,都做到轻徭薄赋,兴利除害,推行教化。使人民安居乐业。《新唐书·姚崇传》载“政条简肃,人为纪德于碑。”五代人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姚崇离职扬州时的情景:姚崇在荆州(应为扬州)作地方官,三年期满离职。告别的那一天,全城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了,都来送行,痛哭流涕地簇拥着他的马头,拦住道路久久不让他离去。姚崇所用的马鞭和马镫都被百姓截留下来,留作永久纪念。新上任的长史就把这件事详细地上奏了玄宗。皇帝颁布诏书赞扬姚崇的美德,并赏赐黄金一千两。后来,“截镫留鞭”成了一个成语,用以表示对离职官员表示挽留惜别的套语。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0:10 | 只看该作者
六、狄仁杰与姚崇常以举贤荐能为意,拔擢人才。( [9 z1 @! U+ A7 t6 O" G
        狄仁杰常常把选拔贤才作为自己的职责。据《资治通鉴》卷二○七载:“狄仁杰还先后向武则天推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人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代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都出自您门下。'狄仁杰回答说:‘举荐贤才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据有史可考的狄仁杰举荐的还有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晖等。
8 q5 x  p4 F$ K/ `, b- {   关于狄仁杰什么时候举荐姚崇做宰相,史书上没有明显记载。笔者认为,推荐的时间当在圣历元年(698年)十月狄仁杰任河北道行军副大元帅,出征讨伐突厥之前。武则天时惯例,女皇常利用宰相外出辞行的机会,向辞行的人征求荐举人才的意见。可能就在这时,狄仁杰趁此机会推荐了姚崇。然而,关于狄仁杰和姚崇的交往,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上,都没有见到记载。这是因为第一,狄仁杰举荐贤才是出为公心,非有私意。正好像当年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狄仁杰不知,反屡次排挤娄师德。不是武则天点破,狄仁杰还不知何人所荐。第二,武则天时期政治关系紧张,大臣之间的交往都比较谨慎。此时,尽管狄仁杰、姚崇倍受武则天的信任,但在敏感的问题上也不敢有一点疏忽。
# b9 u; X% J. |7 {, T9 S        姚崇作了宰相,也十分注意拔擢人才,“进忠良,退不肖,”“选补平允,委用廉吏。”姚崇一生为国家推荐了许多人才,如张柬之、宋璟、魏知古、萧嵩等人都官至中枢,成为唐朝名相;如严挺之、齐浣、韦凑、韩思复、卢藏用等皆为治世能臣。6 i( ~, y% n  d2 h
        开元四年十二月,姚崇因健康等原因辞职,推荐广州都督宋璟接替自己为相,历来为史书所称道。宋朝人洪迈赞扬道:“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正是推荐宋璟为相,才能使姚崇的“十事要说”政治纲领得以继续贯彻,唐室中兴大业后继有人,也成就了姚崇、宋璟因开创开元盛世而享有唐朝四大贤相之名。
1 M! B- _! ^# j7 t! c  a9 l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逼武则天退位、恢复唐朝社稷的第一功臣张柬之,竟先后被狄仁杰和姚崇向女皇推荐过,终于被任命为宰相,成为历史之美谈。
( ?) ]  A# M/ a0 F        张柬之(625~706年),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少涉经史,时人谓有“王佐之才”,是一位颇有头脑和才干的政治家。但久处下位。中制举时,年已七十,授监察御史,又任凤阁侍郎,出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新唐书·张柬之传》记载了张柬之先后被狄仁杰和姚崇举荐担任宰相的过程:“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后曰:然。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后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0 G( E8 y+ y# p- S' W3 p
后来,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集团,经过周密策划,逼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匡复了大唐社稷。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0:28 | 只看该作者
七、狄仁杰与姚崇都深得皇帝信任而建功立业,名垂史册。
$ R6 ?0 X$ ^7 l9 ^/ Y8 ~        狄仁杰第二次为相后,倍受武则天信任。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武则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史载“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见《资治通鉴·唐纪二三 》); d0 v. j, A2 U# a  M
         狄仁杰晚年受到女皇尊崇,虽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他鞠躬尽瘁,不懈努力,继续在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曾劝武则天继续以四子相王李旦为嗣,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谏她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名臣。/ n3 [4 X1 r/ ~
        姚崇则屡受武则天、睿宗、玄宗信用,而三任宰辅。武则天发现并重用姚崇,武则天时期姚崇担任宰相达六年之久。而睿宗即位后第五天即任命姚崇担任宰相。然而姚崇最受信用的时期则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之初。姚崇以“十事要说”出任宰相,玄宗如鱼得水,“言听计从”。据《大唐新语》卷之一载:唐玄宗李隆基渭水打猎接见姚崇。“玄宗大悦,与之偕马臂鹰,迟速在手,动必称旨。玄宗欢甚,乐则割鲜,闲则咨以政事,备陈古今理乱之本上之,可行者必委曲言之。玄宗心益开,听之则亹亹忘倦。军国之务,咸访于崇。崇罢冗职,修旧章,内外有序。又请无赦宥,无度僧,无数迁吏,无任功臣以政。玄宗悉听之,而天下大理。” 3 A0 o2 B4 V/ K; b1 ^
        《资治通鉴》载:“姚崇、宋璟进见时,唐玄宗常常要站起来迎接,他们离开时,唐玄宗便要在殿前相送。等到李林甫作宰相时,虽然受到的宠信超过了姚崇和宋璟,但得到的礼遇就太微薄了。”又载:“姚崇和宋璟相继为相,姚崇擅长随机应变以圆满地完成任务,宋璟则擅长遵守成法坚持正道;两个人的志向操守不同,却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得这个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在唐一代的贤相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朝的姚崇和宋璟,其他的人,则无法与此四人相提并论。”3 n. k. h7 C4 b7 c6 x
       
' d3 L( Y. `, a4 B- a- [9 k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姚崇与狄仁杰在政治主张、经历、为政方面颇多相似之处。狄、姚二人皆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从中央到地方任职颇有作为,虽公道正派,机智过人,为执政者赏识,但因仕途曲折,也经历了几上几下。二人皆主张实行仁政,谏武则天论“垂拱以来酷滥之冤”;都担任过 大理丞(司刑丞),“执法无颇,全活者众。”二人都反对迷信,抑制佛道;沙汰僧尼,停造寺观。二人都反对反对穷兵黩武,主张“不悻边功”,中外和平。二人为地方官时,皆为政简肃,造福一方,受到人们爱戴,人吏立碑纪德。二人“常以举贤为意,”选拔英贤,使唐帝国中兴后继有人。二人皆得到当时皇帝信用尊敬,而富国安邦,匡正弊政,相继为推动唐王朝走向繁荣而立下了不世之功。( C! a# F! E, v* Q6 W% ]6 o8 b

' A; s/ z+ O) A8 ~  S8 r8 V参考文献:0 v8 o7 @6 U7 W, z
       
) ]/ Z* y# J2 X+ n+ ]0 H' |(1)[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 T3 E$ ^, ^8 B* }2 i! Y3 y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 z) K% c( G; U5 N6 ^! p! f(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 v' s1 Q" ?) D3 N(4)[清]董诰,全唐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 k9 ~9 W9 I, _6 e( A" ^6 q" j (5)[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W$ Z, _5 S. V1 z  g) Y# b# `: p, ] (6)[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4.3 a( O. h& q; y7 i( G* E$ S
(7)[清]悔堂老人,越中杂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 Y: x. j( o! J(8)杜文玉,狄仁杰评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 S6 G, z$ l" e9 s(9)姚学谋,大唐贤相姚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1:06 | 只看该作者
姚崇与洛阳                                                                                                      
" ]! j/ Q7 Z8 x& ~6 B( k" W% ^7 c" t7 ?6 z3 t7 l: ^
    姚崇(公元651—721年),是我国唐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姚崇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开元之初,他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显赫的功绩。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高度评价道:“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毛泽东则称其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还赞扬他进谏唐玄宗的“十事要说”为“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0 P, y) W+ @$ z& l
    洛阳作为大唐的东都和大周的京都而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姚崇从少年时起,就受河洛地区壮丽山川及浓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受荟萃于洛阳的英贤俊才的影响、感染,怀王佐之志,折节读书,下笔成章,走入仕途,而大展宏图。他的一生和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洛阳是姚崇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又是他入仕之后崭露头角、担当重任,在政坛上逐步成熟的地方,还是他最终的归宿地。他在洛阳的政坛上不仅留下了许多可歌可颂的业绩故事,而且在文坛上也留下了不少佳话。1 p! I1 l- n; h/ b' p% _7 m
    一、洛阳是姚崇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 N# Q* S/ t- Q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高祖姚宣业,南北朝时的北周征东大将军,吴兴郡公。曾祖姚安仁,隋朝时历任青、汾二州刺史。祖父姚祥,任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公元590—662年),字善意。隋末为陕州硖石县令,后佐唐创业有功,因受人嫉妒而遭到贬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后,率全家隐居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遂为陕州硖石人。高宗即位后,又被起用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市)刺史、嶲州(今四川西昌市越西东北)都督。(1)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姚崇诞生于陕州硖石。(2)但他从少年时就生活在洛阳。龙门石窟现存有姚崇兄妹为其母刘氏所造的石窟,今称极南洞。洞外南壁刻有浮雕的双龙盘首造像碑,高164公分,宽70公分。该碑风蚀残损严重。现存文十八行,计二百余字。清陆心源主编的《全唐文续拾》卷十一收录其残碑碑文,称其为《都督长沙姚意(懿)妻造像记》。碑文记载:“(夫人)者,嶲州、幽州二州都督、长沙县公姚意(懿)之妻也。龙朔年中(缺字)居于□阙南之别业也”。可知,姚崇之父姚懿于“龙朔年中(公元661—663年)”,就经营了位于洛阳龙门“(伊)阙南之别业”,全家人定居于此。故而,在洛阳万安山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郡墓志》(3)中载道:“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以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张说为姚崇撰写的《姚崇神道碑》中也载道:“公讳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4)由此可知,姚崇从这时起,就随其父母生活在洛阳了。
2 a9 j3 \1 o! Z* f) }2 C8 i7 A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十二月,姚懿殉职于嶲州。其时,姚崇方十二岁,成为孤儿。他少年时,为人豪爽,崇尚气节。可能是受家族尚武的影响,不喜欢读书,而喜欢习武、效游。“少为猎师”,二十岁时,“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兔为乐。”(5)+ g4 `  C7 A3 W9 e' N3 h
    后来,有一个人使姚崇改变了不喜欢读书的习惯。此人叫张憬藏,长社(今河南许昌市长葛)人,是当时全国闻名的相学家。据姚崇六十三岁时回忆,就在他“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整日陶醉于呼鹰逐兔之乐时,遇到了张憬藏,说他“当以文学备位将相,无为自弃。”(6)在张憬藏的鼓励和规劝下,姚崇“尔来折节读书”,改变了整日“呼鹰逐兔”的坏习惯,长乃好学,二十岁后方发愤读书。《新唐书·张憬藏传》也有相同的记载:“姚崇、李迥秀、杜景佺从之(张憬藏)游,憬藏曰:‘三人者皆宰相,然姚最贵。’”看起来,姚崇当时不但得到张憬藏的指导,而且还结交李迥秀、杜景佺等一批青年才俊之士。姚崇又“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遂耽玩文史,以文华著名。”(7)这些,对促进姚崇“折节读书”,都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姚崇终于成为东都洛阳一带闻名的饱学之士。) X0 E6 o, M9 T/ H1 ^) o6 \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李弘病死于东都洛阳之合璧宫倚云殿。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非常悲伤,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文。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并在洛州缑氏县景山(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为之选定寝陵地址,名曰恭陵。“制度一准天子之礼。”(8)自汉魏以来,皇帝驾崩,需选一百二十名声名嘉美、富有才气的英俊少年作为挽郎。根据《通典》卷八十六《葬仪》:“大唐元陵之制:……执绋挽士,虎贲千人,皆白布蔥褶,白布介帻。分为兩番。挽郎二百人,皆服白布深衣,白布介帻,助之挽两边,各一绋。挽歌二部,各六十四人,八人为列,执翣。”由于姚崇出身名门之后,仪表堂堂,风华正茂,被人举荐作了李弘的孝敬挽郎。八月十九日,李弘被安葬于恭陵。时为孝敬挽郎的姚崇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一盛大、肃穆、悲壮的葬礼。5 `$ h$ \( a! A8 w2 N5 W$ t
    唐时,官宦子弟能够入选挽郎,就等于入仕做官。《新唐书·姚崇传》记载:姚崇“仕为孝敬挽郎”。姚崇本可以象当时的许多人一样,以挽郎入仕,去稳稳当当地作朝廷的官。但姚崇并不满足于此,他要靠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虽然“年逾弱冠”,但仍然孜孜不倦,继续苦心攻读。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高宗皇帝李治在长安亲自主持制举考试,姚崇以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而制举高第,中了“下笔成章科”(9),成了天子门生。被朝廷授予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司仓参军(从七品),外放做了地方官。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1:42 | 只看该作者
二、洛阳是姚崇暂露头角、施展才华,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的地方! L# B2 h% ^4 y5 k' ^/ @8 N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姚崇从郑州(今河南郑州市)刺史佐吏的位置上,被朝廷召回,在神都洛阳担任司刑寺的司刑丞之职。司刑寺,本称大理寺,主持刑狱,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司刑丞,官品为从六品上阶,其职责是裁决狱讼,判定量刑之轻重。' I! ^# N% x8 S8 n3 M/ ?# [+ l) ?  J
    天授之际,武则天为保障自己顺利登上大周皇帝宝座并巩固之,大兴酷吏,残酷地镇压了有反抗言行的李唐宗室及元老大臣,同时也滥杀了大批无辜,引起了朝臣人人自危。姚崇就任司刑丞后,接受最多的案件就是所谓的“谋反案”。姚崇坚持从实际出发,公正执法,有“谋反”言行则按“谋反罪”惩办,没有“谋反”言行的则按没有发落。关押的“谋反案”中许多官员,经过姚崇审理,都被无罪释放而保全了性命。三十多年后,姚崇去世,张说在《姚崇神道碑》中赞扬道:“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执法无颇,全活者众。”
* {& |) }9 |% G$ @    天授年之后,姚崇又被调任到夏官(即兵部)担任夏官员外郎(从六品上阶)。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担任夏官郎中(正五品上阶)。其年五月,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起兵造反,攻破了营州(今辽宁朝阳市),杀了节制契丹人的营州都督赵文翙,纵兵南下,进逼檀州(今北京密云一带),又连连击败了武则天派来的围剿大军。十月,攻入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部)。各地告急文书象雪片一样飞向神都洛阳。对付契丹进犯成为当时朝廷的头等大事。夏官衙门成了战事的参谋中心,事务特别繁忙。这使主管此事的夏官郎中姚崇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许多繁杂的事务,到了姚崇手中,都被处理得干净利落,井井有序。史称:“剖析如流,皆有条贯。”(10)女皇武则天惊奇地发现了姚崇的超群才干,破格提拔他做了夏官侍郎(正四品下)。姚崇得到重用,更加勤勉用事。他参谋中枢,运筹帷幄,协助武则天调兵遣将,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七月,彻底平息了契丹叛乱。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2:01 | 只看该作者
姚崇做了夏官侍郎,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大事而改革弊政。神功元年九月二十日,武则天在神都通天宫里召见群臣。询问过去周兴、来俊臣在处理“谋反案”中,被杀的人中有无冤枉的?对于这一敏感话题,群臣皆以自保,不敢多言。姚崇审时度势,甘愿冒杀头之罪,向女皇道以实情。他说:“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告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陛下令近臣就狱问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辄有动摇?被问者若翻,又惧遭其毒手,将军张虔勖、李安静等皆是也。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锄凶竖,朝廷乂安。”他还向女皇建议:“今日已后,臣以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更无反逆者。乞陛下得告状,但收掌,不须推问,若后有征验,反逆有实,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姚崇披肝沥胆,敢讲真话,“则天大悦,曰:‘以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说,甚合朕心。’其日,遣中使送银千两以赐元崇。”按姚崇的建议,废除了酷吏政治。(11)一年后,在内史狄仁杰的举荐下,姚崇又被任命为夏官侍郎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第一次进入宰相行列。" n2 n% M6 r7 c& ^( C1 L$ n/ N
    姚崇任相之后,成为武则天处理军国要务的得力助手。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三月,姚崇被朝廷任命为凤阁侍郎,参与政事。四月,姚崇从洛阳出发,到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以北检校诸军州兵马,以整顿边防,加强战备,防御突厥侵略。六月,又被任命为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九月,担任并州道行军长史之职,协助并州道元帅相王李旦,讨伐突厥。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姚崇又赴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调查处理安邑、解县的盐池事务,解决了当时关系到长安、洛阳京城军民生活的盐供问题。(12)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2:16 | 只看该作者
在神都洛阳,姚崇虽然尽心辅佐武则天,但对女皇的作为并不完全赞同。为此,他以侍奉老母为由,希望不再过问政事。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六月,姚崇以母老多病,多次向女皇请求辞职,回家奉养母亲。武则天同姚母刘氏一样,同是八十一岁的老人,非常理解姚崇的孝心,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仅过了二十多天,又下诏以“家有令弟,足慰母心;国有栋臣,安可暂缺”(13)为由,重新召他回朝担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后来,明智的姚崇考虑到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向女皇建言:“臣事相王,不宜典兵马。臣不敢爱死,恐不益于王。”(14)于是八月七日,免去他夏官尚书之职,又被任命为春官尚书(即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后来,武则天患病卧床不起,她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日夜侍奉在侧,乘机把持朝政。他们欲长保富贵,决计私自在故乡定州造一佛寺,指名要神都洛阳十名高僧去主持此事。十名高僧到主管僧尼的春官衙门哭诉。“元之断停,易之屡以为言,元之终不纳。由时为易之所谮。”(15)八月二十九日,姚崇被免去春官尚书,改任司仆卿(掌管国家的舆马和马政)。后又以抵御突厥侵略需要为由,以灵武道安怃大使、权检校左台大夫之职到灵武(今甘肃灵武)赴任。
$ v; {  _# Z- z    姚崇辞别女皇,武则天“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姚崇对曰:“张柬之沈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16)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涉经史,时人谓有“王佐之才”。然年已七十,久居下位。内史狄仁杰在世时曾向女皇推荐:“荆州刺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姚崇举荐十余天后,秋官(刑部)侍郎张柬之被女皇任命为宰相。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2:44 | 只看该作者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神都洛阳。一场以诛杀女皇男宠“二张”,逼武则天退位、复兴唐室大业的政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首的正是姚崇赴灵武前推荐而进职宰相的张柬之等五大臣。此时,恰好姚崇自“灵武至都,(张)柬之、(桓)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17)姚崇谋略超群,又久掌军国,经验丰富,有他的参与、周密策划,无疑是给政变加大了成功砝码。正月二十二日夜,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拥太子李显起事,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率左右羽林兵500余人,攻克洛阳宫北门玄武门,直趋武则天所居长生殿,斩张易之、张宗昌于殿庑之下,以武力劝女皇退位。二十五日,中宗李显即位于通天宫。姚崇任太仆卿同凤阁鸾台三品,继续留任宰相。加封梁县侯,赐食邑二百户。6 S" x% t! ^2 l5 I3 J
    二月初五,中宗率百官到上阳宫向武则天请安。众官喜庆雀跃,拜见武则天,只是略尽其礼。惟独姚崇见到苍老憔悴、多病的武则天时,竟然伤心得“呜咽流涕。”众官皆惊。张柬之、桓彦范责备他说:“今日岂公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姚崇坦然答道:“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虽获罪,实所甘心。”(18)中宗知道后,很不高兴,当日下制诰,把姚崇外贬为亳州(今安徽亳州市)刺史。! D: ]* o( K6 P. `- w4 N7 r
姚崇结束了在东都洛阳为朝官的历史,外贬做了地方官。在洛阳的十五年中,他先后担任司刑丞、夏官员外郎、郎中、尚书,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担任武周宰相六年之久。姚崇的治国才能得以显现,理政经验得以积累、丰富,政治上趋于成熟。这一切为他日后独当重任,励精图治,成功地辅佐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父子,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16 21: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