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78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茂公后裔看看瓦屑坝筷子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8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1 11:5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鄂州境内,当人们坐在一起闲聊祖籍时,有近85%的老年人都说是从江西瓦西坝迁来的!
! I! l4 M9 v8 ~  j4 G5 H  r' a     瓦西坝这个地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人们耳熟能详;说陌生,瓦西坝到底在江西什么地方?谁都是摇摇头说不知道。瓦西坝到底在哪里?我无数次试图从江西地图上寻觅,却连个影子都找不到。寻到地道的江西老表,他们听后,也都摇头,难道瓦西坝只是停留在移民后裔口头中的一种传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线索。有人说:瓦西坝在瑞昌市以东,还有人说在修水以北。经考证,江西当年的鄱阳县城,曾是饶州府的驻地,瓦西坝就在鄱阳城西十公里处。瓦西坝实为瓦屑坝,地址即今鄱阳湖东岸的莲花乡瓦屑冷村。
+ m9 Z* @6 v& R. ?, B     相传,姑苏陶人看中了瓦西坝这块能制陶的风水宝地,曾在这里修建了大型的制陶工厂,制作了大量的陶器和宫殿所用的琉璃瓦、陶器,以供世人享用。因避黄巢之乱,复徙吴地,加之兵灾荼毒,这个制陶工厂便成为一片废墟,荒凉冷淡。而移民者只知城西,制陶留下大量的瓦屑,起土挡湖水围有大坝,移民脑海中难忘瓦西坝。 ' X$ u% J8 N5 ^( }7 p
     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打了一场决定胜负的水战,主战场就在大莲子湖上。打仗必死人,瓦西坝人更是心寒意冷,故称瓦屑冷。据周启志的《瓦屑坝考》和《姜氏宗谱》载,瓦屑坝得名不应晚于五代之际。 . H. m0 n, g' [+ u6 R) w4 n
     唐宋元末,天下大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乱三大移民,大批皇亲国戚、贵族士大夫和平民百姓,渡过长江“东南飞”。但江西没有发生过大的人口损失,且是接受地之一。
, L( E7 K; m" b* ?0 X; F     湖北那时前期是奋勇“杀鞑子”的红巾军与元军反复拉锯战,是改朝换代的前哨、主战场。战乱连年,加之长江水患瘟役,人口损失惨重。如黄州府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巾军府上坐。平民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迁的迁,梦地榛莽千里,虚无人烟,沃野荒芜。兵燹后,朝廷下令赣民填实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并以牛具、插草为界,划地为业,免其六年赋税和杂役等优惠政策。 4 g$ V: J- X: q1 H
     据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统计,元末明初是移民高潮,江西迁至湖北的有130万人,其中黄冈、麻城达50万多人。在鄂东北迁入的136姓中,其中江西达110族。始迁先民移居湖北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建设家园,为湖北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故赢得“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5 t7 S) C; {' c* x6 ~
     瓦屑坝作为当年的交通要津,其繁华亦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历史和自然的变迁,瓦屑坝已不具水陆码头的功能,昔日的市井浮华也随之不再。 : ?# P6 G6 f9 G4 d, G. G7 |' ]
     瓦屑坝曾是中国古代移民集散地之一。当年祖辈们带着诀别,从赣南、赣中、赣北直奔鄱阳城,穿越筷子巷,聚守到瓦屑坝附近的鄱阳湖滨清江渡,乘舟楫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向远方的他乡。现在许多家谱中都记载祖辈来自江西瓦屑坝———祖先架一叶扁舟,涉鄱阳之浩瀚,经湖口驶向长江,始卜居岗邑。因交通信息不灵,天长日久,逐渐忘记了祖居地点。随着朝廷的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地斩断了这些移民的回乡念头,瓦屑坝的地名也就随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2 U% \/ T$ P* G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社会处于急剧的变革过程,老百姓首当其冲,人们为了谋生,保全财产和身家性命,走西口,闯关东,过长江,下南洋,不断寻觅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多次战争、多次逃难的移民,瓦屑坝也就成了中原人民不断迁徙的中转站、移民的集散地。 , y9 K9 n. j6 F5 P* s) X
     湖北人大多数是江西移民的后裔,俗说话:“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江西遗风犹存。很多故乡的地名搬到他乡,如一代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城东有地名称“瓦屑坝”,武汉有鄱阳街、鄂州有“筷子街”、荆州有“江西脘”等;因湖北省界与江西接壤,故江西老表的称呼在鄂东也很流行,一句老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0 |/ |8 l5 y9 U     人们平素闲逛时,习惯将双手反握身后,诙谐地说,这是当时朝廷强迫移民所养成的。移民高峰期发生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定鼎后,即圣令大批江西先民迁两湖,为防逃脱,先民们被反绑双手上路,用绳索互相牵连,因迁徙途中要方便时:“解手啊!”就呼叫押送官兵解开双手,就地解决。没想到先民们一句苦涩的呼喊“解手”,竟形成今天上厕所的惯用名词。还有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口语,如将名词外祖母(外婆、姥姥),叫“家(咖)婆”;将外祖父(外公、姥爷),叫“家公或家爹”;将方向词“去”字,读着“器”;将动词“站”字,念着“跻”;将吃饭念着“乞饭”或“恰饭”;将“鞋子”念着“孩子”等等。在今天的改革大潮中,仍是难以改变“说惯了”的乡音,这些都不胜枚举。“方言”长期保留,不能不说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18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2:04:1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宗亲;江西饶州瓦屑坝筷子街是我祖宗茂公始发地,从瓦屑坝附近的鄱阳湖滨清江渡,乘舟楫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溯巴水而上,见团溪水秀,虎形山青,择地而居。而今后裔数万,人丁兴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2-4-24 16:00:15 | 只看该作者
我族入川始祖姚文会是从麻城孝感乡高杆堰(又说是高坎堰或高街堰)岀发的,不知道姚文会先祖是不是宗茂公之后?谁能帮我搞清楚?

签到天数: 18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6:05:42 | 只看该作者
我村就有个高果咀,这是我地的方音,果的音是家,在始祖墓旁

签到天数: 18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6:2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家义 于 2012-4-27 07:32 编辑 * H' W9 Q  y/ F  t  E/ m( w+ Q

! I8 e; j1 X0 ]) R/ Y2 F& h" G高坎堰或高街堰与高果嘴有可能是一个地方,包括郭塘冲,我地叫郭果冲,这是鄂东方音,麻城离我地不到五十里,
1 h$ Y! C5 S7 K% B3 B( u$ g元周宗亲:请将姚文会先祖资料详细提供一下,我始祖宗茂公第八个儿子就叫姚文灏,谱名定八,号:仟八。定四定五定六定七早年外出远迁,无法联系。

签到天数: 18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6:37:26 | 只看该作者
元周宗亲;我地处巴水河畔,地势低洼,十年九淹,外迁的祖先都说是逃水荒出去的,下面字样你族谱是否有记载:团溪、虎形地、猪头山、牛车河、当然我地叫牛果河,江西瓦屑坝筷子街是我始祖迁出地。

签到天数: 18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7:41:28 | 只看该作者
江西瓦屑坝——江北移民的根
& i8 o# Z. A7 G! R3 y          翻阅江北各姓族谱,多有“吾族迁自江西瓦屑坝”之记载。那么,“江西瓦屑坝”在什么地方?先祖们又为何从江西瓦屑坝远迁至此?
9 W1 B' {4 H- S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长江以北地区。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瓦屑坝移民迁徙的目的地,主要是长江中游以安庆府为中心的江北地区。
% G8 z4 @/ g" g      瓦屑坝,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肯定在鄱阳(今作波阳)县。但岁月流逝,瓦屑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今的波阳县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地名了。( F7 M2 j9 G! ], ~. r8 s4 f
今波阳县城西面一个叫“瓦燮”的村庄,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着“瓦燮”就是“瓦屑”的雅称。 “瓦燮”就是元末明初的"瓦屑坝"。$ y- \5 C; r% P8 e1 d4 l+ u* Z4 c
      瓦燮今属莲湖乡,离波阳县城鄱阳镇(即当年饶州府治)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离鄱阳湖的汊湖大莲子湖不过十来里,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达湖口后,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定居,少数人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 (今湖北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
6 }% Q/ f1 Y2 Q" }: I4 c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 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1 O3 L+ A3 }  D1 a      鄱阳瓦屑坝,是长江中游江北地区饶州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所以,很多姓氏的宗谱都记载着本族来自江西瓦屑坝,但并无人知道瓦屑坝今何在,更无人知道先人为什么从瓦屑坝迁来。6 q2 \5 A- q+ k, M7 S+ r9 k4 R! m
     长江中游地区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靠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到元朝末年,长江中游地区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该地区又成为不同派别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的争夺战持续多年。/ D. Z4 ^" B0 {
     元至正十一年 (1351)八月,彭莹玉、徐寿辉、邹普胜等在湖北蕲州起义,在圻水(今浠水县)清泉寺建都,定国号“天完”。次年,徐寿辉就率部沿江而下,围安庆城,攻下周围各县,并继续东下。十一月,徐寿辉大举攻安庆城,无功而返。至正十五年,徐寿辉势力复振,攻占湖北沿江府县,安庆府又受战祸波及。次年,余阙被元朝任命为江淮行省参政,驻守安庆,徐寿辉部将邹普胜攻安庆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部四出扩展,击败邹普胜和元军,占据江南的池州(今贵池地区),逼近安庆。陈友谅与邹普胜率军包围安庆。至正十八年,陈、邹军攻克安庆,余阙自杀。四月,邹普胜夺取朱元璋占据的池州府。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军西进,与陈友谅军激战,四月收复池州,九月破潜山,十月攻安庆不克。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后称汉帝,率水军东下攻朱元璋的基地建康(今南京),大败而归,朱元璋军乘势攻下安庆。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将张定边攻陷安庆。八月,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西征,收复安庆。但江西、湖北大多还是陈友谅属地,安庆以北也非朱元璋所有,安庆一带并未脱离战祸,直到至正二十四年 (1364)朱元璋彻底消灭陈友谅余部后,才恢复安宁。9 p& s* ]# G/ Q; D
     十几年间,长江中游地区多次易帜,在旧政权维持无望、新政权统一尚未来临之时,争夺的各方都不会顾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地方的长远利益,残酷的报复和仇杀、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在所难免,安庆及其周边地区遭受的浩劫可想而知。到朱元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留下的人口已少得可怜,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芜。
5 L0 R9 {5 \# v     相比之下,相距仅数百里的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今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元属江浙行省)较少受战乱影响,依然地少人多。明初政府以强迫政策,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定律,向江北人口稀少地区移民。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 \8 o$ D7 K5 P5 G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至今还沿袭了这种习惯。 : ~4 n1 ~6 N# u/ G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 o7 r- [) F) F     同时,明初政府还颁行鼓励政策,规定凡外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在一定期限内享受赋税优惠。吸引大量无地贫民纷纷北迁,并就地定居。. D1 t; R! u) |) r9 \$ ~1 q( ?
     有关明初江西移民从瓦屑坝北迁的史实,在官方的史书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但在移民家族和后裔的心目中,这次迁移是永远值得纪念的大事。正因为如此,在江北各姓氏的族谱中,至今还可以找到不少有关“江西瓦屑坝”的证据。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2-4-24 18:17:37 | 只看该作者
战火惹祸呀!( q/ b* N0 x: P, U
; a" }/ z+ ?: r& O) o/ _- I1 S7 J
您说的小脚趾趾甲两瓣、“解手”的典故,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出来的后裔也是这么讲。我们南阳人就是这样传说的。

签到天数: 18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9#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8:57:31 | 只看该作者
浠水县境在夏商时属扬州地域。   7 }0 y1 M) J+ e8 ~, a! e
   周为弦子国,后灭于楚,属楚之九江郡。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 y8 j' o1 ?% x
   秦仍属九江郡。秦末到楚汉并立之际(约公元前207年),分九江郡,置衡山郡,郡治邾(今武汉市新洲区内),本县属衡山郡。   ' j! R2 o" [* D
   两汉到西晋为豫州蕲春县地。   3 O' X  n; a9 ~; t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析蕲阳县西部置希水县(希河以西),东部置蕲水县(希河以东,蕲河以西),隶豫州西阳郡。本县建制自此始。南梁普通元年(520年),改希水为“浠水”,隶湘州永安郡,郡治浠水。   ( `; T- f; \! ~" ^6 x
   隋开皇初,州、郡并废。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立蕲春郡并领浠水县、蕲水县、蕲春县等。   " Z8 o' H; Y+ g9 A2 n' c
   唐朝武德四年(621),东部蕲水县并入蕲春县,西部浠水县改为兰溪县,将罗田县并入兰溪县。天宝元年(742),改兰溪县为蕲水县,与蕲春县同隶淮南道蕲州。    * @  r0 W$ d3 @0 R( n
   五代十国,蕲水县、蕲春县曾相继属杨吴。南唐、后周,所隶道、州如唐。  
. j# Q, I( W) R7 I* Y0 q, P   宋代,蕲水县、蕲春县开始隶淮南路蕲州;至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蕲水、蕲春两县均隶淮南西路蕲州(防御州)。宋元祜八年(1093年),将罗田县从蕲水县中分出。   : l" |) l1 o) i) H
   元朝,蕲水、蕲春两县均隶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蕲州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罗田籍)起义反元,称红巾军,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立国都于蕲水县治东北清泉寺。并于蕲水县治设莲台省(其职能相当于元中书省),总领百官,主持行政。至正二十年,陈友谅谋杀徐寿辉,改国号为汉。至正二十四年,朱无璋灭汉,改蕲州路为蕲州府,府治蕲春,隶湖广行省,蕲水县为其所辖。浠河以东(今本县境东部)从蕲春县析出,并入蕲水县。   
9 a5 l: K$ l! v   明洪武十一年(1378),蕲水县改隶黄州府。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本县仍被抗清军占领。   / ^$ l0 g2 U& C0 B) `0 l9 m+ T: U
   清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本县隶湖广行省汉黄德道黄州。雍正七年(1729),改汉黄德道为武汉黄德道。  ; \2 U" y( N3 h2 G  U
   民国3年,撤观察使,于省下设道领县,蕲水县隶湖北省江汉道。民国15年,道撤销,县直属省。民国21年,于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蕲水县隶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6月,改县名为"浠水"。民国25年4月,湖北省政府调整行政督察区,将原第三、第四两个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督察区专员公署于次年由蕲州迁往黄州。浠水县为其辖一。      ) j% u( p4 C+ h& ]0 o- k8 t
   民国28年,改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鄂东行署,代行省政府职权(因省政府迁恩施)。鄂东行署设于今罗田县三里畈。浠水县为其领县之一。4 \8 i( v4 `# O  `8 G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行署,恢复行政督察区,区治黄州,浠水县仍为其所辖。   3 {$ g! k9 r' ]
1949年4月8日,浠水县城解放;5月,县人民民主政府迁至县城;10月,将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县人民政府,隶湖北省黄冈专区。1968年,黄冈专区改为黄冈地区,本县仍为其所辖。1996年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本县仍为其所辖。

签到天数: 3873 天

连续签到: 88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发表于 2012-4-28 00:56:55 | 只看该作者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9 03: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