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双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良能、良德、良珊到底是谁的后裔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20:19:22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回复 15# 姚忠2011 0 R2 T& k! T- a$ y2 }% q
1 x1 i8 L1 c8 g! O7 o

0 E. i1 k2 ~, r0 k2 H       谢谢姚忠宗亲及各位宗亲对此贴的支持和理解。' P/ d$ n' E6 I$ B" F; W. b
      我才疏学浅,谈不上研究,只是在此平台上发个帖,做个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宗亲能够关注事实的真相和正视事实;特别期望江西姚氏、河南姚氏及爱好谱牒的姚氏给予帮忙和验证。
' r, a, e! V7 k5 O      家谱研究学问博大精深,甄别真伪任重道远,需要大家热心奉献、群策群力及严谨论证,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均以求真、求实、包容、坦诚的态度参与问题的讨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心态不端正,起哄或固执或敷衍或轻佻,既无利于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还遭人嘲笑,是对先祖不尊敬和对后人不负责任。

/ J, @; H8 y* V8 ~4 y6 @      若不能得到有效佐证和宗族的一致认同,对“良能、良德、良珊三公到底是谁的后裔”这个答案,宁愿说不知道或不确定,也绝不牵强附会。做力所能及之事,还原事实真相,对后辈人也算是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 H! {% J8 G" W! H; I
      毕竟年代久远及历史原因,查找史料、甄别真伪、正本清源实属不易。* `/ k, J6 @* s, M

签到天数: 59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2#
发表于 2012-7-18 22:4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姚忠2011
: k) e! |: I6 `. _6 }0 c1 n7 Z) f. y2 g0 b' u

: g# J7 a2 O; ], k. Y9 L       谢谢姚忠宗亲及各位宗亲对此贴的支持和理解。
( `! c. a* n& e2 ~& {      我才疏学浅,谈不上研究 ...
; g" d5 J) v8 `+ k% e. ]姚双全 发表于 2012-7-18 20:19
理念非常正确

签到天数: 5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23#
发表于 2012-7-18 23:3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姚双全 3 T/ C* @+ m( H9 l* K

# B( C+ J8 M( a# R2 Z
; s9 H1 H. `' S+ D' E) v% R    说得好,说出了爱好谱碟文化之人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熟悉谱碟知识的爱好者大胆参与讨论,从而发表各自的观点。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5:47:38 | 只看该作者
姚闻闻宗亲提供史料证据,已证明姚勉是姚思廉的后裔。请查看姚闻闻宗亲所发帖子:“姚勉状元是思廉之后还是姚崇之后的再疑问?”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3990&highlight=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为何到处都有名门之后?
; ]# W3 x3 u  x3 `  未必都是真的,有的家谱一点也不靠谱。" @. I, q: F6 M8 i
  曾经有媒体报道,学者们在太原市郊区调查研究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某村的居民都姓张,附近一个庙里还供奉着张氏宗族的灵位。村民自称是几千年前某个名门之后,也有家谱表明,他们是同一个张姓。但研究人员从史书记录发现,这个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了验证太原张姓的来源,研究人员从村民中抽取了30 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作了测试,结果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不一致。按照“姓氏基因”理论可判定,这些同姓人群应该不是一个祖先的后代。
# ~! h7 j8 c0 @  看来,民间流传的有些家谱并不靠谱。王鹤鸣告诉记者,自从宋代开始私人修谱以后,不少家谱为“光宗耀祖”,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的祖先,比如,萧姓拉萧何为祖先;张姓拉张良、张飞为祖先;李姓则拉李世民为祖先。有的家谱,还请来名人作序,企图以假乱真。但是这些所谓的名人序,有些其实是假的。例如,宋代大儒朱熹的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有姓氏一字之别。(转载 )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9:30:02 | 只看该作者
      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4 y; _9 l. N2 e: y! K$ \/ ]: u
  有的“同姓”其实根本没关系。% A/ L; ^; B: s. f
  中国有句俗话,“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先生告诉记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2 L( v& p# |' k
  为何是误解呢?朱炳国说,根据他多年研究家谱的经验,中国历史上改姓的事情,其实常有发生。" a) |/ _* _* l' _9 t4 h. ?0 e" W
  “例如,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李、赵、朱这三个姓,很多就是从其他姓改来的。这三个姓曾经是‘国姓’,皇帝常常会把‘国姓’赏赐给他钟爱的臣子,自然‘国姓’就越来越壮大了。还有,我们常州有个独特的姓‘恽’,就是从杨改来的,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0 y2 i& x8 Z4 V; q9 z: j  朱炳国说,他还曾经见过“第五”姓的家谱,这个复姓,其实是从“田”姓改来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国,国君姓田。秦灭齐国后,将田姓发配各地,这些发配到各地的田姓后人,分别被冠以‘第一’‘第二’……直到‘第七’七个不同的姓。后来,只有‘第五’一直保留了下来,东汉还有个名人叫第五伦。在江苏的江都也有‘第五’的后人,他们是元朝从山西迁移过来的。”(转载)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2:58:05 | 只看该作者
      这套家谱为何价值连城/ B6 u1 ^/ P7 ~* I" z0 e6 c, e
  它有800多岁,是宋代皇室谱牒。6 a" S' a9 x. L, C* t9 i0 x
  在中华寻根网上,记者看到,网站首页上有个“在线家谱”专题,里面排列了许多姓氏。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大概有400多个姓。点击其中任何一个,都可看到该姓家谱的详情。假设一位老家在江苏的钱先生想查家谱,就可以在搜索栏目中输入姓氏“钱”,在“谱籍地”一栏选择“江苏”,屏幕上就会出现无锡、苏州、镇江等地钱姓家谱,点击进入即可查询。
8 _7 D* ~0 [( J! U- I0 F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杨印民博士告诉记者,在中国图书馆收藏的这些家谱中,最珍贵的,要属宋代皇室谱牒。“这里的谱牒,就是我们常说的家谱。宋代的皇室谱牒共有五种,传世的只有仙源类谱与宗藩庆系录两种。因其出身之贵、家族之显、年代之久、传世之孤,堪称价值连城。”; M" o3 u0 d5 b% k6 u$ l& a. x
  那么,宋代的皇室谱牒是什么样呢?杨印民博士说,仙源类谱与宗藩庆系录的书衣是皇室专用的明黄色织锦,开本阔大,高宽约为40×28厘米。至于这两本皇室谱牒是如何流传至今的,说来话长。# u7 D* h4 L+ T9 r# B) q
  靖康之变后,北宋时期所修的皇族谱牒全部被毁,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朝廷组织人员重修。重修后的仙源类谱重“官爵迁叙”,宗藩庆系录则重“辨谱系”。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将南宋皇室谱牒运到大都(今北京)的秘书监。元灭亡后,宋皇室谱牒归明朝的文渊阁,后来又传到清朝的内阁大库。清朝末年,内阁大库的藏书划归学部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转载)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9:04:51 | 只看该作者
      李世民武则天未能免俗7 z0 ]4 J; Q2 }
  得了天下赶紧篡改家谱* r' y# {, N3 v
  《世本》出现后,中国进入了官方修谱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家谱,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
; |; D; g; {+ i+ K, t  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胡阿祥教授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7 ~# E( L4 \' \" A: x' D$ G- A
  南朝齐年间,有位叫贾渊的人,他家世代钻研谱学,为“十八州士族”修谱。当时,由于门阀制度极度膨胀,官员的升迁,以他的姓氏、血统为依据。有个叫王泰宝的人,为了获得在官场晋升的机会,想办法贿赂贾渊,想把自己冒充为琅琊王氏写进琅琊王氏谱。王泰宝为何要费尽心思挤进琅琊王氏谱呢?只因为这琅琊王是王姓的郡望之一。琅琊王氏自两汉以来是世代的儒学大族,历魏晋琅琊王氏经入仕逐步成为当时的头号门阀士族,被晋元帝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诗人刘禹锡诗中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4 _5 H0 k2 `; }& \
  面对王泰宝的贿赂,贾渊“通融”了。尚书令王晏知道此事后,揭发贾渊,御状告到齐高宗那儿。贾渊被关进监牢,按照当时的法律“当极法”,就是该判死刑。贾渊的儿子“栖长谢罪,稽颡流血”,朝廷感念贾家历来有功,才免了贾渊的死罪。
  n9 B7 W/ N( j% {* ?8 l  尽管伪造家谱“当极法”,但是靠血统“别选举、定婚姻、名贵贱”的封建时代,不断有人“知法犯法”。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免俗,他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将293个姓分成九等,李氏名列一等。武则天掌权后,又组织人编了《姓氏录》,把武姓列为一等。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1:10:17 | 只看该作者
      趣说姓氏* r0 J2 V# n) {( s$ b9 v
  姓为什么是女字旁
# W1 B, }6 t/ t- r. c/ c  因为它诞生于母系社会。- s6 z4 p% D2 z% e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我国最早的原姓,很多和“女”有关,比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 @. W6 V; _# B# P. n  l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姓、氏成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它来源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比如,晋文公重耳,就以国名晋为氏,称为晋重;卿大夫则有的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例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他的后世子孙就以魏为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转载)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1:36:18 | 只看该作者
      甲骨文刻的“老倪家”家谱, D# p3 b- t. _3 [
  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
8 n# y7 v% n) \& h  上海图书馆原历史文献所所长王鹤鸣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8 q* |$ ], R% \% r- u& ?1 x
  武丁是商代第十世二十二任国王,距今大约有三千多年。这件家谱一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三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十一人,兄弟关系的两人。也就是说,这件家谱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的世系。: V8 K0 k+ n& G3 P" i
  在没有纸张的古代,古人就地选取合适的材料作为记录家谱的载体。除了甲骨家谱,商代末年还出现了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汉代则流行在石碑上刻家谱。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有结绳家谱和口述家谱。6 q; Z% w# q9 d5 F
  王鹤鸣说,例如我国东北的鄂伦春人,一直到十七八世纪,还在马鬃绳上打结记事,“他们通过打多少结,知道本家族有几代人,五个结表示五代,十个结表示十代,他们将表示世代的绳结,挂在房子木梁正中,非常崇拜。”而东北的锡伯族,一直到了20世纪初,仍保留着结绳记载一家人辈数、人数、男女数的习惯,“生一个男孩,在绳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孩,则系一根红布条。”
4 Q1 z3 k) S1 k7 [6 s0 x) b  虽然早从商朝开始,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家谱,不过,真正意义上内容形式完备的家谱,其开山之作,则被认为是周代的《世本》。(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30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