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6038|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姚勉和《奕世状元坊记》一文的新发现:卿芳老不必存疑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发表于 2012-7-19 12: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家修谱找姚网
我看了两遍《发解谢新昌赵判县启》。这篇《启》不仅知道他是瀛洲学士的后裔,而且还叙述了灵源姚氏的变迁史,南唐五代避乱于灵源,同时说了自己的祖先八行状元,释谒状元和新昌、灵源的儒学不振的担忧。太重要了谢谢士平宗亲。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2-7-19 14: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姚克保
6 ~9 n. V2 u: O2 t
" o! j' ~* p2 T克保宗亲:
* Z$ s/ i1 I9 M# y  ?: G“特凑和褐释状元”在宋代其他文献中有,《豫章丛书》集部的典籍或其他古籍中都可查到,但以“特凑和褐释状元”的有无来判定《记》的真伪说服力是不够的,考证是要从很多方面来推理、分析、判定,最后才可确证。据我所知孤证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2-7-26 14: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闻闻 于 2012-7-26 14:17 编辑
  V# Z: z; G5 T+ z( w9 ~8 M# Z+ ]5 t) U, L* V
古代学校教育特色举隅:宋朝(2011-08-20 17:10:54)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的天空  
6 h, ^: A; `" E3 R3 e& t8 i% D南、北两宋的学校教育,不管京畿或地方,各校设立的先后,教材的内容,运作的情形,和教职员、学生名额,都不一致,且每易一君主或换一派阁员也屡有变更。
- X1 U3 ?" H4 P# q! g京城方面的学校:1 O1 @# y4 y0 c, _3 I, R
0 S4 K5 w7 M( M/ Z( V
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和“广文馆”,这些都属于大学性质;“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和“武学”,这些都属于专门学校性质;还有属于小学性质的“国立小学”。除“算学”(归“太史局”管)、“书学”(归“书艺局”管)、“画学”(归“图书局”管)、“医学”(归“太医局”管)等之外,其余全统归“国子监”管辖,谓之直系学校。
  ?! H4 F0 q' z2 T) C" @. K3 G5 G# K( d' C' g1 {
此外,还有几所特殊学校,如“宗学”、“诸王宫学”和“内小学”三所,统为贵族学校,内兼高、初两等教育性质;另有“四门学”一所,则特地为庶民子弟而设立的,属于高等教育性质。9 s( W# ?  c+ d( g& o6 f9 X- p- r

, Y( r- o1 d3 Z/ _( J地方学校方面:% H# _# U7 E5 h, M+ a* V% e# J% p0 F% W
/ D( `6 p3 X# G9 m+ C9 t6 t
州有“州学”,府有“府学”,军有“军学”,监有“监学”,县有“县学”,介于中、小学性质之间,而界限不甚严明。各校由各级所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管辖,其上则统属于本路的“提举学事司”。
7 ~; N0 ~0 I- B* x$ v' j" V% K; f6 w
自仁宗以后,州郡也都有“学”,并置教授,以“经术”、“行艺”训导诸生,掌理课试之事。《宋史˙职官志》、宋儒文集中常有“州郡建学碑记”,亦可见当时的风气了。
1 ?$ z* G( g( s+ _4 ~0 B
" l& M+ ~) L  n“国子监”有两种性质:& `/ K8 @, t8 y  Z" d5 ?1 ?

. _0 K3 E  ^0 O  \! F一为管辖学校的机关,称“国子监”;一为教养生徒的处所,又称“国子学”。“国子学”为国家最高学府,专教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当初学生的人数未定,其后以二百人为定额。
% e2 f$ o/ i3 g+ X+ j! L! f$ q4 C! Z
《宋史˙选举志》有这么一段记载:“开宝八年,国子监上言生徒旧数七十人,奉诏分习五经。然系错者或久不至,而在京進士诸科常赴讲习肄业,请以补监生之缺,诏从之。”由此看来,这些贵胄学子,可能生活优越,入学读书有名无实,虽具学籍但久不到校者可能不乏其人。所以在太祖开宝年间,就有插班补缺的办法;到了真宗景德年间,又有旁听的办法了。
& ^( v5 C6 Y! c8 `* ^9 i+ f# @  U) F6 s7 I: ?$ `; M% g
“太学”的课程与“三舍法”:
  b8 i7 Z% c) T) l7 \5 U- o# u) v
" d4 n; P: C6 |8 r5 Z- ]/ E# q“太学”的课程,历朝屡有变更。开国初年,以“五经”为教材,命诸生各习一经,每经设博士二人教授。熙宁以后,诏令学生学习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且通令全国各学校遵用,以求统一。徽宗政和中,蔡京当国,“黄”、“老”、“庄”、“列”等书也都列入教材之中。
; a! p" h1 ~" i
+ o' f1 u, E1 F) z3 E( \到了南宋,取消“三经新义”,仍定“五经”为教材,并学习“程、朱语录”,而“四书”也渐渐列入教材之中了。总之,在北宋,王氏学很占优势;在南宋,程氏学颇为风行;而诗、词、赋、策论则随时皆采,不分派别。! _' Y) o2 o0 N4 U& c5 U- N9 _: g' [
9 {  L7 B# b0 [" W# A! O
宋朝以“太学”为最发达,办法亦比较完善。开国之初,所定入学资格,只限于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庶民的俊秀子弟,内中管理和办事也极简单。到了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当国,特别注意学校教育,尤其注意大学教育,藉以培养一般通经致用的人才,所以他一方面改革从前科举的流弊,一方面扩充“太学”的内容。王氏把“太学”分为“三舍”,又将学生的资格分为三等:初進“太学”的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入“内舍”。再由“内舍”升入“上舍”,这就是所谓“三舍法”。
( Q! S* J: W. R2 ]7 \! R7 D
+ z  t( J/ I; V2 v凡“外舍生”每年升级一次,即年终举行“公试”后,并参考“行艺”,取其合格的──取列第一、第二等的──升入“内舍”。凡“内舍生”每二年升级一次,当修满二年时,由学官按照贡举的手续,用“弥封誊录法”,试验其成业,如成业考列优、平二等,再参验其平日“行艺”,如能都合格,则升入“上舍”。凡“上舍生”修满二年,则举行“毕业试验”。
/ f. N+ g) g, G- x( _9 w  N" [6 Y+ [5 Z
3 Q$ d9 a! d5 j- Z6 G" G, m当举行“毕业试验”时,由政府特派大员主考,教官不得参与。一切手续与科举的“省试”办法相同。7 e$ U9 ?1 [% s+ r& Q
0 L" w) ^+ a) u3 H6 I, D7 [4 h
评定成绩分为三等:“行”、“艺”二者俱优的为上等;一优一平的为中等;俱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 L9 \+ @% h: c5 K7 }
8 Q" O  L0 c  _/ F+ E
其试列上等的,当即授以官职;试列中等的,免除礼部试;试列下等的,则免解。考列上等的资格和進士一样,即在化原堂释褐(旧制,新進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官服,因此用来比喻進士的及第授官),谓之“释褐状元”。
/ a5 Z9 y/ E" h# @# p0 g4 z3 B
! a/ _2 `5 h! b* C7 U# E# C
凡“三舍”考试,皆用“积分法”,为后世学校积分的创始。! _# M  s; f- n8 U# c/ f% S

6 {) ?5 C: Z- \8 V6 g4 L5 @- l专门学校方面:
2 a+ Q( v1 h8 H6 X0 d" C3 P3 ~2 g! D, ?, @6 L  |, q0 Y/ ^! |
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载略述如下:
9 s, I+ K# ?" ]2 w- K  Z8 N
, F. e1 j# e) h* F' I, d◎“律学”的设置,始于神宗熙宁六年(西元1073年)由“国子监”直接管理。置教授四人,专任教课。后来乃以教授一人兼管学务,执行学规。其入学资格分为两种:一为命官,一为举人,后者须有命官二人保送。1 Z. b& C! s; _& N( C( P, J
) _" x' n2 o3 m/ Q) \/ S
進学手续:初入学听讲,作为备取生,经过相当时间,才举行“入学试验”。如所习为“断案”,则试题一道,每道叙列刑名五事至七事;如所习为“律令”,则试大义五道。
# X1 b+ Q; b: w, N2 y# h
, G! b+ Y  \+ t( R2 M" a: O经“入学考试”及格后,才为正取生,给以公费待遇。正取以后,各以所习,每月“公试”一次,“私试”三次。所试的内容,和“入学试验”相同。凡朝廷有新颁的律令,即由刑部颁发下来,令学生学习。
6 g& f& m; o, k4 I  V
. D/ q9 [  X, N# R: b$ g1 P4 g◎“算学”建立于徽宗崇宁三年(西元1104年),学生定额为二百一十人。其资格分命官和庶人两种。  I2 T0 y, T& k9 z5 C9 q1 O

1 H6 |/ M' Y) T% X* H教材以“九章”、“周髀”和“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此外兼习一小经,愿习大经的听其自便,兼科皆听自由选习。  N2 H7 K; I& @/ o8 f
( n+ o" p+ ?  i
◎“书学”于徽宗时与“算学”同时设立,课程分“练习”和“研究”两门:
: M( m* E  W6 C, p
% d4 ]) O/ {1 s“练习”以“篆”、“隶”、“草”三体为主;“研究”以“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五书为主。此外仍须兼通“论语”、“孟子义”。如愿意选习大经的听其自便。
8 f0 f" |9 N% e% L% C/ S6 O
3 f1 V1 w  ^7 y: d1 a练习“篆体”,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练习“隶体”,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练习“草字”,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
2 b& P7 \1 U2 z: G. g+ Q9 \1 h- Q9 N) a8 i' H+ i8 R) {9 Z( I- L* ~
◎“画学”与“算”、“书”二学同时设立。入学资格分为二种,即“士流”和“杂流”。课程也分“练习”和“研究”两门:
0 ~; [) w: d0 m1 j: a; V$ `' n& K$ |9 Q
“练习课程”又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和“屋木”六科;“研究课程”以“说文”、“释名”、“尔雅”、“方言”四种书。# A( T2 @4 y! ^8 Z' a' Z
5 B# k" Z' r" r/ |/ ^" G
“说文”一书,则令学生书写篆字,注解音训,其余三书皆设为问答,以学生所了解意义的程度,观察其能否通达画意。此外还有选科,“士流”须选习一大经和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6 F9 G, v* x; |; V; S: Y/ h

( [$ V* g/ A8 V6 _◎“医学”设立较早,与“律学”同于太祖统一天下以后即行设立。惟中途经变迁很多。初由“太常寺”管辖;神宗时,隶属于“提举判局”;徽宗时,归入“国子监”;后又改隶“太医局”;高宗南渡后,仍设“医局”;孝宗时,废“医局”而存留“医学科”;到光宗时,又复置“太医局”。
) c2 c, ]8 v9 P: Y. V
! a+ G- p9 _" M" O3 [& X/ ^7 H7 ~此学分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学生名额,前后不一,常以春日为招生之期。置有博士正录等员,分掌管教之职。
# w# d  n; F+ X: A! t1 G2 `: o- p. L* \* `# a, J
◎神宗时,于武成王庙内建立“武学”,生徒以百人为额。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和“庶民”。
, ]  w( A5 e7 y7 c' S
. K6 e- ?3 S* C6 w& Y$ G入学以后,教以诸家兵法和弓矢骑射等术,并编辑历代用兵成败和前世忠臣义士,足以为精神上楷模的,逐日讲释。有愿试阵队的,酌给兵伍,令他们演习。以兵部郎中掌管学务,选用明悉军事的文武官员为教授。
, n& x$ |" E1 g  Q- c+ B
- [8 r5 M3 x6 ]7 G* g" R1 `修业期限三年,期满试验及格的酌给军职;其不及格的,留学一年再试。( B/ {3 R, K3 n  Y: k9 u) m# d! `
6 m8 }$ d' Q3 `3 j
以上六种专门学校,除“太学”自开国至灭亡三百余年间未尝一日停办外,其余“五学”,时兴时废,仅有“医学”曾普遍于各州县设立,其他只在京畿有一所罢了。% t3 n/ c" a5 r! ]

5 _  H) m* ~5 Q5 i短期学校方面:# ?4 V( e3 J! Z/ w
8 U: h4 z; h6 {, j9 l) C
设有“广文馆”、“四门学”、“辟雍”(又称外学)三学,既非大学,又非专门,多由时君或执政大臣的意向,偶尔设置,历时亦极短促。0 k1 x2 g5 y8 J& M/ K9 Q
" d4 V& K3 S5 O1 ~
‘书院’制度
3 {( I6 `( ~( u6 c7 v
0 E# ?  _0 U) i宋朝“书院”的制度,是起源于五代时期,因为天下大乱,弦歌几至中断,但长江流域,还较为安定。赵宋建国,日就承平,自南唐以来,自由研究学术的“书院制度”,也在这时候完全告成。南唐烈祖升元年间(西元937-943年)在九江庐山“白鹿洞”建学馆,集师生,这是“书院制度”的开始。" H. h* E5 Y% R9 E: u5 Z
. L6 d# H; S' k" u# A8 E2 k
到了宋代,即建立四大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商邱的“应天府书院”以及登封的“嵩阳书院”。其建置先于各州之学。(马端临《文献通考》及王应麟《玉海》均有记载)此外,则衡州有“石鼓书院”,建置也是很久的。" H$ h8 ]- V& A7 B% T/ P
3 Y9 D4 l: ?! E
北宋诸儒多在私家讲学,南宋诸儒多在“书院”讲学,所以南宋时的“书院”最盛。(见《续文献通考》)( m# \" m- X3 C/ @

+ \/ @/ y! W- c% d% n# G& P: W按宋代“书院”的性质,有“官立”和“私立”两种:“官立”的如“白鹿”、“岳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9-21 09: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