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骆伟 《粤大记》及其版本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4-8 11: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粤大记》及其版本考
  W6 T* a, B" e5 s- x& m骆伟( o3 Q% D4 h' D
0 U* _4 P9 x2 Y) c
《粤大记》是明代郭棐私撰方志之一,他还主持纂修过《广东通志》、《岭海名胜记》、《岭南诸夷考》、《四川总志》、《右江大志》、《宾州志》、《夔州府志》、《夔记》等书,是一位在史学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
& U7 V. ?( A" I7 p' }/ R9 [0 ?* T- v) Y, j. o' @% q1 h& n
# o# ]: c% c0 O
《粤大记》是记述明代万历及万历以前广东概况的一部史志,尤其以记载广东农民起义与名人传记为详,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在历史上只刊刻过一次,流传甚稀,现海内仅存一部,至为珍贵。此书原为清末南海曾钊所藏,书上钤有“西城楼藏书”印记,后归番禺徐信符所得,抗日战争以后,徐氏“南州书楼”藏书散出,部分珍善本流落在香港、澳门等地,时人甚感婉惜。建国初,原藏在广州旧宅的部分古籍,经原岭南大学图书馆周连宽先生多方努力,终与徐氏后裔达成价售协议,为岭大购进广东文献一批,《粤大记》就是其中一种,院系调整后,转交中山大学图书馆皮藏至今。因此,《粤大记》具有内容丰富、版本珍贵等特点,是研究广东的重要地方文献之一。
0 r$ h( d5 `4 t' L7 Y4 M- r# a& e5 T5 V6 A% t* r& h( V

) r9 U+ l; s9 c0 [5 Z! x/ T, Y* {然而,中山大学现存《粤大记》,乃是一部不完整的本子,原书三十二卷,仅存卷三至卷二十九共二十七卷,所缺卷一、二、三十至三十二等五卷,据说是在一九四〇年香港古书展览后邮寄遗失,至今下落不明。一九六三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从日本用静电复制了《粤大记》一部(也不完整),来函与该馆交换彼此所缺部分,并寄来卷二、卷三十至三十二共四卷,至此,中山大学所藏仅缺卷一及序跋目录等,几近完璧,但所缺部分,经多年寻访,至今仍杳无音讯,至为憾事。由于《粤大记》是一部重要文献,搞清它的版本与内容,对研究目录与版本学,尤其对研究广东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O2 {; D$ l5 j8 y/ l2 O! S6 @/ W郭棐什么时间撰写《粤大记》?目的是什么?这要从他本人历史与有关文献去考查。郭棐,字笃周,号梦菊,广东南海县人,嘉靖千戌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历官礼部主事、四川提学、广西右江副使、山东宪政、云南布政使等,后诏晋光禄寺正卿。他一生为人清正耿直,曾奏请增金二千两以救济四川受灾贫民,终为阁部所抑,万历二十三年(1595),乃辞职归里,居家十年卒,其子“藉资亲友,始克成丧”,可见其家计之窘迫。著有《酉阳正俎》.《霞谷集》、《名公玉屑录》与《梦菊全集》等书。郭氏谢政归山,主要从事调查与著述工作,《粤大记》就是他长期收集、考察与整理乡邦文献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广东文选》《南海县志》等文献,找到有关《粤大记》存文而略知端倪。如自序中说:“予家粤白先大夫,素有志于百粤典故,爱受命,棐向来浮游齐、楚、蜀僰间,未展初心,顷得丐休南还,订盟泉石,思以酬先大夫未了之志,乃取黄、戴(即黄佐、戴璟)二氏通志参订之,旁搜菟琼台、白沙、甘泉、渭厓、西樵、东所、青梦、白山诸集,凡数十百家,标其所可书,补其所未备……其事断自万历丙申(即二十四年),其未悉者,伺采而续入之”。此篇序文,虽未署具体年代,但从“顷得丐休南还”句,以推当为万历二十四年左右。
9 L3 @( `; L* G3 r' e$ v. n/ g) u& |, x( \
& C/ Y4 H* Z5 d& {+ J8 t
作者一回乡居,就从事这部洋洋达百万字巨著的整理工作,这种坚韧不拔的勤奋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如他的挚友袁昌祚为该书所写序言时说:“郭勋卿语余云,异时新城先大夫赏志兹事,谓通志作于宫詹黄太史有年矣,欲补近事而绪正其浮滥……因检旧笥,自山川、国纪、良吏、献民与夫兵食诸重防,时加论著,其间庶以绍明先志,嘻!其用心亦勤矣”。由此可见,郭棐撰写《粤大记》初稿完成时间,约在万历二十四年,部分内容延续至二十五、六年,说明他是一边编刊一边补充的。作书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前志的谬误;二是补充前志的不足。这种作法颇有影响,后来在清嘉庆年间黄芝作《粤小记》四卷,亦仿此例,并在其自序中说:“郭复严予笔削,又创为《粤大记》,以补通志之所不及者”。此为佐证。
, }* z6 I1 h, N. }1 q' D(1)
; p- t9 B1 s9 x4 k' V; v
$ z; y) C; E" S5 |6 ]. O4 P3 |4 X# 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13:43:43 | 只看该作者

. x  j& Y. W( V; L% S7 e  Y* ]/ j
8 }1 |% [3 V4 l" T5 Z0 f《粤大记》作为一部记实的志书,是有它内在的基本特点的。首先,它以“记”的形式出现,与此其早些问世的《惠大记》(明弘治郑维新撰)、《雍大记》(明嘉靖何景明撰)等,是同一类型的私撰方志,都能揭示地方的概貌,并以兼通古今、详今略古,有裨风教,经世致用而风靡一时,在我国方志史上有一定地位。其次,《粤大记》类目清晰,体例严谨。在末说明之前,让我们先对所缺卷一的内容作一考证。古往今来,任何著述卷首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弄清卷一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对《粤大记》来说,这样做也并不难,我们只要看看郭棐自序问题就解决了。该序对全书三十二卷内容,作了一个排比与简明的介绍,其中“粤山标英,粤海钟灵,秦汉郡县,爱有释名,作记胜释名第一”。据此,卷一应为“郡国释名”,以南粤地名释录而名列卷首。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已对这一卷内容基本明确,如文中说:“广为古百粤地,又曰扬粤,周武王十有三年定为藩服,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其地认为南海桂林象郡,后以赵沱为龙川尉,遂自称王,汉因封之。元鼎五年平南越,置南海、合浦、苍梧、桂林、鬱林、交阯、九真七郡。元封初,置儋耳、珠崖二郡,兼置交阯部刺史,建安八年,改交州吴分置广州,治南海,徙治龙编……”。文中并对广州、韶州、惠州、潮州、廉州、雷州等地名由,作了一番考证与说明,如韶州因“科斗劳水间有韶石,昔虞舜巡游登此石奏韶乐,故名”;又如潮州,为“汉之名郡,越之沃野,云潮海邦也,以南海潮汐所及,故曰潮州”;廉州,“以郡有大廉洞,故名”;雷州,则“以擎雷水,故名”等等。所有这些,对研究广东历史与地名工作,将有较大裨益。至此,《粤大记》全书内容,已基本明朗,其类目结构如下:$ w9 k9 i5 u6 F( P2 W
郡国释名(卷一、佚)' @0 T7 e; t) |" E, U, Z" q: _
事纪类(卷二至卷三)
7 T: T  J( y( a+ ^1 Y! s/ k武周开粤、尉佗称藩、黄肖养乱广、山箐聚啸、海岛澄波等
/ v+ q1 f( A5 o  F9 O$ v+ H" s) F: X) V' h( Q科第类(卷四至卷五)$ S/ X3 \$ [: F7 T0 R# U
记唐至明万历二十六年广东籍各科进士题名录
7 P- X! q, j4 L& L# @宦迹类(卷六至卷三十三)& I  |' v8 r! y
记汉以来历代官吏事迹,并按性学渊源、忠贞正气、清白流风、词客珠华等分类编排。% ~- w' z# V3 \4 `$ {# b  q
献征类(卷十四至卷二十六)/ R6 ~# N% c% f! a2 T
记汉以来广东籍名人传记,并按理学正传、相垣勋业、精忠文节、清直高踪、文学经纶、岭海武功等分类编排。& g6 V1 Y- e8 c. ~2 c
政事类(卷二十七至卷三十二)
) ?; K% i* M; F( h1 X) Y5 [弓兵、营堡、沿海信地、水利、珠池、屯田、盐法、海防并附广东沿海图。
# x% P* d7 \( |. j% G( n5 I
# f& s( W. r3 B0 T上述类目表明,《粤大记》以记事与人物为主,有一定史料参考价值。如从卷六至卷二十六,用了二十卷(约占全书总卷三分之二)篇幅记述广东官吏与当地名人传记,其中宦迹类收录人物四百二十多名,献征类收录该省名人传记近六百名,辑录人物总数达千名以上,可以说是集历代名人之大成,并按人物情况分类编排,如“性学渊源”,收韩愈、周惇颐、王守仁等;“词客珠华”,收苏轼、苏辙、秦观、米芾等;“清白流风”收冠准、包拯等;“相垣勋业”,收高固、张九龄、姜公辅、崔与之等;“文学经纶”,收陈元、杨孚、董正等。上述人物分类,由于作者受阶级与时代的限制,未必全妥,但在扬善去恶、纠正戴黄二志错误等方面,还是有一定参考作用的,故历来受后修志书所采用。同时,《粤大记》还用不少篇幅,记述广东历代农民起义活动,尽管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叙述,但毕竟还是系统地记存了这些难得的史料。如事纪类,除了记述著名的明代黄肖养暴动以外,还以“山箐聚啸”这一专目,记述了自洪武十四年至万历二十五年广东历次农民与瑶民起义的详细史料,如农民方面,有番禺谭欢福、连州梁苟龙、恩平苏万里、兴宁叶舟楼、河源李亚元、潮惠苏继相、英德廖廷璧等,瑶民方面,有泷水瑶、开建瑶、封川瑶、岑溪七山瑶、德庆上下江山瑶等,都同样记述了他们起义的规模、经过与结果,对研究明代广东农民运动与少数民族史料,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又如香港和澳门,原是荒芜渔村,隶属东莞县与香山县,自海禁开后,外国商船不断来往停泊,遂成商埠,但香港和澳门的名称,何时才有?至今仍无确论。《粤大记》在这方面可提供某些资料,如卷三十二,末附广东沿海图多幅,在东莞县官富巡检司管辖地区内,标有“香港”“九龙山”“尖沙咀”等地名,这是历史文献中对香港较早的称谓记录。至于澳门,本书仍称“濠镜澳”,但其澳门的称谓,笔者在所见的其它古籍中,已有比《粤大记》更早的文献记载了。' P0 G" ?# `$ R! Y

- M3 A( I$ m8 j1 L关于《粤大记》的版本问题,目前中山大学图书馆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均著录为“明万历间刻本”,香港黄荫普先生编《广东文献知见录》,则著录为“明刻本”,从原书纸张、版式、宇体等方面考察,这样著录也未常不可,如果我们能作进一步考证,其版刻时间或许会更准确与具体些。, H1 d8 y( ^; P& m2 M! M/ N' t
. d7 p- U( }+ N% G. g5 T2 L
地方志是一种实用价值很高,地方性很强的专类图书,按照古代规例,作者在编纂脱稿后,就可立即交付刊印,出版的时差不会太长,一般一二年、三四年或五六年不等,比起其它类图书,出版周期显然要短些,如清代阮元修《广东通志》,始修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成于道光二年(1822),纂修与刊印前后仅用了四年时间。郭棐撰《粤大记》,刊印时间,虽郭、袁二序均未提及,若从成书定稿与其它因素考之,亦略知一二。
/ G5 B- y+ y+ G: Q/ ~, ~( x- N  X( |) S

! e7 u) x2 O. o+ U& ~(2)
! m; `* K# |7 _8 D
7 I  ?# X, U6 @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13:51:51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4-4-8 13:43' f( e, t/ g( ^
《粤大记》作为一部记实的志书,是有它内在的基本特点的。首先,它以“记”的形式出现,与此其早些问世 ...

+ l6 C  G( w+ D* q: O
3 k# @: @, n% N" p3 B% q7 ]; ]
% ?6 S( E0 N9 |3 C! Y      郭序自言,“其事断自万历丙申”,并且序文约在同本写的,说明全书定稿于万历二十四年,并同时进行刊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岭海名胜记》得到印证。正如上面说到,郭棐回乡主要从事著述工作,在撰写《粤大记》的同时,已着手《岭海名胜记》的撰著,并于万历二十四年刊行。此书亦世间鲜有,过去徐氏“南州书楼”收藏过一部,现还有刊本存世(详见黄荫普先生编《广东文献知见录》)。该书有明代学者王学曾序文,王学曾,字唯吾,南海人,万历进士,历官御史,后因事削职归里,与郭棐过从甚密,故为该书写了序言,略云:“余同乡梦菊郭公谢政归山,时时谈及山川人物,已刻《粤大记》三十一卷传于世矣。一日访余洞中,出近记《岭海名胜》若干卷将付诸剞厕,命学曾一言弁诸首简,万历丙申季夏飞云洞叟王学曾”。(见《广东宋元明经籍粱本纪略》从上文可以看出,《粤大记》已于万历二十四年刊行,作为郭棐挚友的王学曾,这一说法无疑是可信的。但是,由于《粤大记》卷帙浩繁,短期内岂能刻就,同时,私人著述私人刊刻,资金的筹措,也是个问题,为此,刊印时间延续了一二年,这是完全可能的。在这段刊印的过程中,作者可以把社会发生的最新事情,如万历二十五年广东总督侍郎陈大科“讨定钦州四岗叛乱疏”以及万历戊戌科(即二十六年)广东籍进士题名录等,补充到书的有关内容中去,这样做,完全符合作者所说的“其未悉者,伺采而续入之”的宗旨。另外,从原书实际考查,上述万历二十五、六年的文献资料,是原刻一起印刷装订的,并非是后人补刻增入。因此,我认为《粤大记》的版本,可定为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刻本。
, V! v  O  H* O' H6 ~8 `& o
7 ?* f" n8 d3 l; e      正因为郭棐撰此书编排得体,史料客观翔实,深得当时官吏所赏识,所以,不久便被总督陈大科等邀请出山修通志,郭又约请好友袁昌祚、王学曾等一起挑此重任,并于“己亥(二十七年)九月念七之吉肃筵开局”,历时三年于万历三十年完稿并交付刊印。广东官修通志,戴志创稿于前,黄志继成于后,而郭志则赓续前贤,可谓广东通志之佼佼者,可惜这些一代之文献,由于时移世易,历尽沧桑,能流传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了。郭棐主持与参加这样一项大型文献编纂工作,必然要耗费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客观上也需要他处理完《粤大记》的编刊,才能专心致志地去完成后一项重要工作,这也说明《粤大记》的刊刻,不会延续到万历二十六年以后。
7 m* B2 C7 ]4 O( C, C( `/ P# S4 k8 t8 j! B" w; M
      总之,《粤大记》作为一代人才之志,它已起过并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研究它,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它,使它能为今天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我们应有的使命。0 l2 \' }$ O1 B! h6 D3 O% x- |- O5 X* i6 I

3 _7 R+ V  w0 a& `/ ?
  g7 A( k) M- d$ Q) }& M(3-全文完)
# j* z( i, h  ~' D8 {+ z* j5 x0 @3 I: J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13:55:49 | 只看该作者

; ?1 ?* g9 M, B% p$ [" _* t
. \9 `1 |7 V* Z! b* q粤大記 郭棐著 明万历刊本! t& v7 {  I- l- f( |4 `4 w
9 G+ L7 D( \1 T/ d. J# f, [
      粤大记是明朝郭裴所著的一本记载广东地方事迹、人物和典章制度的专志。始修于明万历五年,历时18年至万历二十三年完稿。记载广东地方事迹、人物和典章制度。全书共计三十二卷,内容分事纪、科第、宦绩、献征、政事等五类,介绍广东人物574人,与广东有关人物传记421人。事纪类:有“廖永忠平粤”,“海岛澄波”等目,每述事毕,必加评语。科第类:分科列名,每人均叙有简历。宦绩类:分“性学渊源”、“忠贞正义”等目。献征类:分“理学正传”等目。政事类:分兵职、军制、军器、弓兵、营堡、沿海汛地、水利、珠池等目,专言典章制度。全书以人物为主,辅以记事;以历史为主、辅以地理;以叙述为主,辅以评论。书末附有“广东沿海图”,颇有价值。前人称其可补史乘之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v+ O+ R. c1 q1 y% `
7 `3 S" q  A  n  H: t: z* ~0 W, ]https://www.meipian0.cn/52lqrqy4 ... t_share_uid=6025725' j; x- n0 ^! k0 J, l4 g" l: d/ t
8 V: z- E" L+ x- f4 ^6 x$ W,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5 08: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