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7860|回复: 7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说百家姓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0 14: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1-12 15:36 编辑
7 K5 y, x/ u  J$ @* Z3 K
* c+ I5 m# W# A& w+ w1 q; v                     话说百家姓- W7 _) U4 M$ U  r& s- {; o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 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 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 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台湾省出版的《中华姓符》里面共收姓氏6363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 ,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 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由于姓氏本身还 在不断发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姓氏?答曰:19989个。这是四川省遂 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花了30年自费到各地收集的。2006 年7月1日,他收到寄自北京的“中国纪录证书”奖牌,奖牌是由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和中国纪录年鉴汇编委员会联合颁发的。这些姓氏中,可谓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 ”都是姓, 拼音“H”(读he和)、“T”(读yuan园)也都是姓。在他收集的少数民族姓氏中,不乏有七个字、八个字、九个 字的。还有一些连《康熙字典》中都找不到的字,竟然也是姓。“宁”(编辑注:“宁”字的“丁”改“山”,打不出此字,音读密),浙江有此姓。“艼”(编辑:“艼”字的“丁”改“巾”,打不出此字,音读绵),郑州大学一学生的姓氏。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这22000个 姓氏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比如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古今姓氏,这4个民族的汉译姓氏,总数至少在4000个以上。随著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据袁义达先生介绍,消失的姓氏除了汉族中的复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的汉译多字姓。比如满洲八旗姓图克坦氏,最初来自北宋时期金国女真人姓徒单氏,到清朝初期,这一族人几乎都改姓杜姓,成为东北地区杜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於徒单氏和图克坦氏则已经没人使用了。袁义达先生发现,在我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他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於姓。袁义达先生说:“随著科学的发展,姓氏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目前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它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先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许多问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网络中,关于中华民族姓氏考证与研究的文章有很多。但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姓氏?,恐怕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姓氏群体遗传学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 支,是以人文学中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传递规律,与人类遗传学的基因理论相对应,研究人群中姓氏的种类和分布的一门学科。看来,要得到一个真正的答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8 S. @5 o, ~% g: z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 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 l: D$ u2 C/ S  L

/ J# d+ T! P6 m* f3 J3 M+ }& M本文略有改动,原文转载自~~新浪博客 “狠主”的博文- L. B9 i6 c. n4 G  q. 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4: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1-11 19:11 编辑 0 ?/ |" g! r  Q1 ?0 d
' [! }3 e3 n8 S" N% C% A9 }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 K2 x- q& v% W& L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8 S/ h6 C$ v$ e6 g& J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 O) B1 z$ C* z. c; f- `; ~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4 p, J" j% n$ R5 w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1 }  I/ ^" _6 q( W1 r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5 ^( o  k/ y& }2 j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 }, l3 |6 O% L& R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 A3 U( A7 s4 E% X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 ]; _! p5 {, \( V8 l3 m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 L2 u4 N3 `; y9 W$ Y/ S: K9 p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 l7 g2 S. V1 f6 z" l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 V" y+ q. ^. ?9 l) O/ ]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 n" r+ x0 L1 x1 x1 z
                 祁毛禹狄   米贝明藏   : `& G" O7 Y( U  d9 ^/ ]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 F2 I' v, k( V7 _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 U+ z& g$ M; {) f
                 杜阮兰闵   席季麻强
7 U' d+ A8 A) ^/ E) S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4 l$ F  D9 E: C4 t; |4 t5 ?& D9 |& z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 G. g3 ^9 A0 J3 ?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3 h* T! y0 B9 J* r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 B7 v$ I& V+ S; K  P* U: Q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6 m% p* x1 d: O( }  a" [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7 f/ B# w5 i1 Q% E  y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3 `% B. c  d8 t4 z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 z. l3 M3 m) C
                 荀羊於惠   甄麴家封   , S' O8 u0 w0 s  i0 _8 F* U- W: n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 b* x+ }4 R6 X1 R3 u# J* B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 I3 y6 n1 D$ Y& e0 I. B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 F) @, j3 I/ w4 Q3 t/ u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 n  {6 K- o' S/ B2 m: t
                 宁仇栾暴   甘钭历戎

/ D9 _1 S3 T) E6 r8 Y2 x6 y( c# L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1 ^$ J2 u5 l) w                 叶幸司韶   郜黎蓟溥
" x! j$ E1 m6 N' n- `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4 q, N. J2 \$ k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9 d8 T0 g/ U2 c$ N3 L
                 池乔阳郁   胥能苍双    9 ^1 Q; }' \3 ]. X  t8 o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 Y7 R3 I/ s% `2 R9 w' l& X' [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8 O( v# i( {1 u  Z2 T+ l0 p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 o9 v" b' ^* J  ]4 l$ a2 `                 边扈燕冀   僪浦尚农    / u: t; S! g# D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 u7 h9 P3 W/ r$ S" m- i6 {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 i7 `0 P# d4 @" m5 ]5 T5 [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 O; C4 X4 o" @" I3 [8 }4 g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 p/ I$ P6 Z8 i  w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 T9 s! M: t1 [6 d7 t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4 Z/ A" y+ s' I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 i1 i0 q9 R/ d9 i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 d) y: v9 H! O7 o& F/ j/ o5 H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9 U# p$ h9 |9 |0 R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9 V" O9 V$ @  p. H1 J; J+ n. m6 t                 游竺权逮   盍益桓公 ( {% F& n! x2 _) }1 E, a6 |  B
                        复 姓
* y2 n( h' }' [$ o4 p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 U. y: k( G( n# x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 X! d0 _/ M$ _5 s( R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 i" P# r* ^5 b! e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 ?7 T8 d/ o0 g, e! b+ x- R1 C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 J" Z" ^) G% q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 W# [$ r' b1 V- C8 z2 r1 L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7 F1 c! @3 W2 t  f) W
                 司徒 司空 鲜于 闾丘 2 Q* F4 \0 i: s8 L5 }8 b$ C7 }% u+ R# k
                 兀官 司寇 南门 呼延 : ]2 D8 l% S* Q& k& F1 i  d: Y& y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6 ~, K: H4 u/ Q3 X" K0 Q9 N" R                 公西 漆雕 车正 壤驷

7 I" R$ x' A! }# H$ G0 a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 S! Y3 r0 _1 i$ s+ V+ X% x- x
                 谷梁 段干 百里 东郭 * H9 _: d8 @7 q* O- G8 b$ X
                 微生 梁丘 左丘 东门 ' I* h6 ~) t8 R6 I$ Q+ O
                 西门 南宫 第五 公仪 0 A& I/ J6 k4 O! A
                 公乘 太史 仲长 叔孙
% Y& j1 ?# ?: g
                 屈突 尔朱 东乡 相里 0 O! s; F- }- L& u6 z
                 胡母 司城 张廖 雍门
/ Z' Z1 s$ I9 v                 毋丘 贺兰 綦毋 屋庐 0 w5 C: ]* e8 q# B  B
                 独孤 南郭 北宫 王孙! z/ W. f: J5 X+ u: N; }. P% p
4 R: R. c6 Q+ T% G" ~

' O5 v- S; j, S0 H+ q: V7 Y7 h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5: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pszyyao 发表于 2013-11-10 15:10
' J7 r. z$ `" \8 c" h! ^0 j( J好帖。# g" w" C+ e" N0 \  t  a% f
/ O! \  V1 P! O
       能注明作者和来源吗?

# D0 v. w. k0 R' j- `# U本帖;转载自新浪博客,“狠主”的博文,略作修改后分享的。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6: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1-11 19:57 编辑
5 Q4 _; U, V! g) w6 q3 I* y7 w8 e1 t5 D' A* _
              巫马 公西 乐正 晋楚
                   闫法 汝鄢 涂钦 东郭
                   归海 羊舌 微生 岳帅
                   缑亢 况后 有琴 商牟
                   佘佴 伯赏 墨哈 谯笪 , c; _- n; V( W. b: K
                   年爱    阳佟   言福

9 R  I7 R# A# b8 M$ B* O8 E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17: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1-12 15:06 编辑
* Y+ F( N- Z! I: l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11-11 01:23
' x/ P) Q/ q/ w9 U) o& c. t( \6 ?远铸宗亲对姓氏文化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您是从事什么职业的?
) v! _- b* Y$ U5 x+ {2 z( W6 K, T( P
. e1 j. G) ?* \# i. |. c
我对姓氏谈不上什么研究,只是喜欢阅读有关姓氏的文章和网帖!有没固定的职业。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17: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1-12 15:00 编辑 ! x: }( R# n# h2 O9 k- T+ g

" _8 L3 X; Q. q5 {7 k' y' S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与原始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古代的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微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古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用“女”与“生”组合成姓字,最早见于秦国该石《诅楚文》,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姓,如姬、姒、姜、赢等,都带有“女”字。氏是姓衍生的分支,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左传·隐公八年》记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说,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社会职能上说,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正如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回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能”。( f; d" Z4 S: d# k- ?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20: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1-12 15:05 编辑 4 a) ^( J/ ]$ \* b) F

8 n5 @3 a3 m9 K$ ^5 a& e# V
战国时期,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庭的符号,亦即郑樵所云:“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见于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是西汉时的司马迁,他在《史书》中写秦始皇曰“姓刘氏”。此后,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尽管如此,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仍然有贵与贱之分,其区分依据就是看有无“地望”,即“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就是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庭,意思是世居某郡,以当地所仰望。随着姓氏的产生,姓氏之学逐渐兴起。《汉书·艺文志》所裁《世本》15篇,据说系战国时史官所撰,是中国最早系统记裁姓氏来源的典籍。此后,姓我著作层出不穷,例如:西汉有史游的《急就章》;东汉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南朝宋有何承天的《姓苑》,齐有王俭的《姓谱》,梁有王僧孺的《百家谱》、徐勉的《百家谱》;北齐有魏收的《魏书·官氏志》;唐代有官修的《氏族志》,柳冲的《大唐姓系录》,韦述的《开元谱》,柳芳的《永秦谱》,张九龄的《姓源韵谱》,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有无名氏的《百家姓》,邵思的《姓解》,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郑樵的《通志·氏就篇》;明代有吴沈等的《千家姓》,凌迪知的《古今万姓统谱》;清代有熊峻运的《新纂氏族笺释》,任若海的《太平图话姓氏综》,张澍的《姓氏寻源》,等等。这些姓氏书,尽管由于受时代的=阶段的制约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可为今天的姓氏研究提供许多有用的资料。那么,从古至今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呢?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几乎都有一番来历,都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归纳起来,分门别类,大致有以下十几种来源:
一、以国名为姓氏。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朝,大小诸侯国遍布神州,有许多国的王族以国名作为姓氏。
二、以邑、亭、乡名为姓氏。邑指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乡、亭都是古代行政区划,秦汉时,大体上十里一亭。每乡约12500户,十亭为一乡。
三、以居住地为姓氏。一般是无封土之人采用这种方式,其中复姓较多,大都表示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四、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
五、以祖上谥号为姓氏。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根据其生平行为褒贬善恶所加的称号叫溢号。
六、以爵位为姓氏。爵位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
七、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
八、以官职为姓氏。
九、以技艺为姓氏。
十、以德行或著闻之事为姓氏。
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赐姓即天子、皇帝赐给臣民的姓。避讳,是指凡遇到皇帝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
十二、因避仇、避祸而改姓。
十三、少数民族的姓及其改姓。古代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羌、氏、羯等少数民族原有的复姓、三字姓、四字姓,经过多次民族融合,有的已改成单姓,和汉族的姓氏融合为一体。
十四、其他。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15: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1-12 15:25 编辑
; j4 Q2 k/ E" _  ]3 K. q
6 f3 @2 N& H# R& i2 Z- b- s0 b9 R; r3 H
    下面是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研究的结果
                 中华百家姓的最新排序
排名∶1、李〈姓〉  
由来: 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全国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超过8700万人。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几乎遍及全世界。根据古资料显示,李姓是嬴(ying)姓颛(zhuan)顼(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县定居。为了感激逃难时有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充饥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改为李姓。李姓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从东汉开始,李姓陆续迁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广西一带。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在长江以南仅分布部分地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了将近300年,李姓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朝李家皇室子孙众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与李姓,这样大大扩充了李姓人口。经过唐朝的大发展之后,李姓开始南迁,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间进入福建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不少李姓因避战乱迁往南方;第三次从唐末黄巢大起义到五代,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李姓自长安、河南等地方直接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顺等政权。另外,李姓历代人才辈出。春秋时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渊,李世民、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五代词人李后主;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名将李显忠;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文学家李梦阳、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清代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秀成,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近代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为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祖籍广东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现代香港十大财团之首、广东潮州人李嘉诚等等。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15: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1-14 16:20 编辑
4 I$ v5 q  N! K% T5 m2 o; Q& E  j0 d% d
排名: 2、 王〈姓〉
  由来: 根据专家考证,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即超过8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因原为王族,就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断,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义女首领王聪儿,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如“电脑大王”王安,曾被列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16: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排名: 3 、张〈姓〉
      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7 16: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