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40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姓总说:天下明德 人文气质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1 01:0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姓是中华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当今姚姓族人约有420万,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五十一位,是中华大姓之一。6 o# Y; d4 Z  c5 ^; l
一、姚姓图腾解说
姚姓因其桃图腾而得姓。“兆”者为“桃”,相传夸父以桃木为权杖,以阳平为桃都(即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以大桃木为日晷(rì guǐ)(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天竿,在桃林塞(今河南西部灵宝)追赶太阳,这就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 ^: j, f5 s3 t" Q0 i8 J& s# V
日晷
古时,日晷的日影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文作“兆”,“女”旁则表示源自夸父氏女系祖先。“兆”与“女”合而为“姚”。
9 ^( [: q8 M, D# Z  h4 n' y( `因此,汉语言文字“姚”拆开来讲,“兆”应为其本意,女旁则是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古时占卜时以火灼龟甲,观察龟甲产生裂痕的形态以占吉凶,成为卜兆或占兆,引申为预兆,有未卜先知之意。& X6 Y  Y; c& Q/ f5 U( n
据说虞舜就出生在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即夸父追赶太阳的那一带,而且十分擅长占卜,于是就以姚为姓,其族称姚人。《说文解字》解释“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妖娆也。”舜部落姚人在迁移中,留在平原和山地的多称带桃字的地名,近水的地方就带洮字。这就是古时姚字往往与桃、洮相通的原因。 ) s+ x1 G3 Y& Z% j' I( S9 O
姚姓图腾
据说,因为虞舜的居住地姚墟盛产桃,因而桃树成为姚人的神树和社树。姚人在门户上插桃树枝、举桃树枝扫帚引路,以辟鬼驱邪。后来,用桃树木制作的物品演变成为巫师、道士等职业的工具。 7 ?) B3 @' n6 N  _' I% z! {/ B
由于姚人将桃树视为神灵,久而久之,桃树就成为了姚部落的原始图腾。姚姓的姓氏图腾“”,即是由桃树形状演变而来。
- M5 i2 J8 h7 w8 G& e8 {可见,姚姓的姓氏图腾源自桃树,与占卜有关。在古代,占卜之术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和特殊的智慧。这似乎预示着,姚人将成为一个睿智聪明的族群。
- J3 d# v( {5 ^2 ]
二、姚姓来源和主流
作为中华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姚姓源出有三:
# h' A* z9 w& k9 L! b- M+ j1、主流出自妫(gui)姓,是五帝之一虞舜的后裔。相传,帝尧接受了四岳的推举,决定由舜接替自己担任首领。舜在位期间,使上古时期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记》赞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因此,中华民族尊虞舜为道德文化的始祖,这也是所有姚姓族人引以为荣的骄傲。
4 o0 a& c1 u* J/ l0 b8 o6 w相传虞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尊虞舜为得姓始祖。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说:“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至于姚墟的确切位置,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位于今河南省范县南,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的记载:“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另一种说法是位于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一带。
2 J& Z( Y5 d' L3 _郑樵《通志•氏族略》还明确说到,虞舜“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妫姓是虞舜的本姓。由此可推知,姚姓即出自妫姓。 ' w: y  @6 X8 N# `: M" R" M/ ?# y  \
从得姓始祖虞舜至今,姚姓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著名姓氏之一。 $ N5 ~# H& A+ v- P9 h* ^
2、少数民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弋仲,原是汉朝时西羌烧当氏的后裔,自称是帝舜的后代,因此改姓为姚。《晋书》中记载:“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赤亭(今陇西县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由于姚弋仲之子姚苌后来建立了后秦政权,羌族姚姓迅速繁衍,并逐渐与汉族融合,在姚姓发展的大动脉里注入了新鲜血液。
! Y8 x* {+ |2 H6 p3、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古姚国是商族的后代(商族是子姓),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 v3 z' i8 P6 J4 K以上三个来源,第一源是主流,史称姚姓正宗。因此,当今大多数姚姓族人都尊虞舜为得姓始祖。4 s# ~: B, q! R/ [
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由此可推知,虞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因此,大多数姚姓族人又尊黄帝为血缘始祖。4 L& D( h$ S4 n
三、姚姓分支与迁徙分布
姚姓诞生后,主要在河南发展,相当长时间内并不太兴旺。
/ {+ H+ ?! O( k( Y直到西汉中后期,虞舜的第六十六世孙田延年作为田氏齐国的后代,在汉昭帝时任大司农。因奸臣诬陷他贪污,羞于坐牢,自刎而死。其子田渊恐受株连,逃至吴兴郡。吴兴有归安县,因 “归”与“妫”同音,而远祖虞舜本为妫姓,于是便改姓妫。其孙妫平,西汉末年任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后来官至冀州刺史。自他开始,恢复古老的姚姓,自称姚平,吴兴姚姓因他而兴盛起来。
  N9 _, G" O- y0 A3 ?9 R新莽代汉,搜求舜裔姚氏,以续虞舜的香火。结果征姚平之子、七十世姚丰为睦侯,封国于代。王莽败亡后,姚丰复回吴兴(今浙江省吴县)。此后,姚姓在吴兴基本稳固下来,并代代相传,繁衍生息,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姚姓最著名的一支。 , e9 T7 x4 x6 F* {) V
到北魏时期,吴兴姚逐渐壮大开来,并反向中原内地回流。至唐代初期,流播遍及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逐渐演化出“陕州姚”(河南三门峡)、“桐城姚”(安徽桐城)等分支。
; r1 r4 ^- H, @1 R) ~4 C( E北魏时期,吴兴姚的姚纲仕魏,举家徙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自姚纲至唐代中叶,陕州姚累世出显宦,到九十世唐代姚崇时,显耀盛极一时。其间,姚崇父姚懿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肇始。
0 x7 w* w3 T1 b, `2 d8 W3 c* ]) L桐城姚也源出吴兴,明清时期因代出文才大儒而名扬天下。特别是到了姚鼐这一代,更是将桐城姚推向了“吴兴第一名门”的地位。
& Y; H" p1 ?3 b& R+ M9 h" g除了陕州姚、桐城姚,还有一支比较重要的姚姓“福建姚”也源出吴兴。姚姓进入福建大约在唐初。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海南等地。
8 S  ~9 ^* j7 s# [+ z- C
羌族姚姓始祖姚弋仲
在北方兴盛起来的另一支姚姓,则是羌族姚姓“南安姚”。 7 G- _' z1 p% v2 Z/ Y
西晋末年,羌族首领姚弋仲在乱世中崛起,自称虞舜之后,合族改为姚姓。《晋书》中记载:“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赤亭(在陇西县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 可见,姚弋仲本是汉代西羌烧当氏的后人,由于他出自南安郡,故由他而兴的这支姚姓被成为“南安姚”。后来,他的儿子姚苌建立后秦政权,羌族姚姓迅速繁衍,姚氏也因为有了这支来自甘肃陇西一带姚姓的加入而壮大起来。后秦政权消亡后,据《晋书》记载,刘裕将姚姓“余宗迁于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也有不少是这支姚姓的后裔。还有一部分沿着西南方向播迁,逐步发展到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其中以云南最为繁盛。
# [% ]  r* E$ o8 |: n当今中国之姚姓大多来自吴兴姚和南安姚,这两支姚姓在唐代以前,就已成为今浙江吴兴和甘肃陇西一带望族。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光州固始人、任府兵队正的姚廉洁随之入闽。此后姚姓的繁衍的速度更快,播迁的范围更广,又相继有姚姓前往辽宁,并有陕、甘、豫之姚姓人入迁云南、四川。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故唐武德四年(621年),因此地多姚姓而专门设置了姚州。% e' ^0 F, p$ d
两宋时,姚姓已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川、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地。明初,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东北等地。原籍广西的福建莆田人姚武定,姚武宽,姚武官进入海南,成为姚姓入琼始祖。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由姚克明、姚克澄跟随明军进入云南后入籍蒙化(现巍山县)。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大批姚姓人从湖广填四川。此时姚姓已广布大江南北,尤以江苏、浙江为最集中。清初,有姚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至此,姚姓已遍及大江南北,成为中华大姓。 3 y* J; A5 I- W6 `9 ]
根据2007年公安部最新统计显示,当今姚姓人口大约420万,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五十一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35%。姚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大约占全国汉族姚姓人口的25%,其中安徽占8.6%,为姚姓人口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从全国范围看,姚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域。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北的迂回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转移。
/ u" r6 n' V" |9 v4 o# |据有关姓氏研究专家统计,姚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况是:O型占34.4%,A型占29.9%,B型占28%,AB型占8.6%。
/ ~4 V# R$ U0 F
四、郡望名门与堂号堂联
姚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主要郡望:吴兴郡和南安郡,一南一北,当今姚姓大多来自这两支。
* l8 |3 H5 D3 m: S% K9 c+ o姚姓的著名堂号除了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总堂号外,其它主要堂号大多都与得姓始祖虞舜有关,以此标榜姚氏之本源。如“圣仁堂”,歌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历山堂”和“耕历堂”则是纪念圣祖舜帝长耕历山这段历史。 ! f6 |/ O& U$ o1 b; w( P6 {
姚姓得姓始祖虞舜
可见,姚姓的堂号非常注重利用先贤的品德、功业来训导激励后人,众多姚姓宗祠的堂联更是如此。尤其是姚姓公认的得姓始祖虞舜,因被后人尊为道德文化的鼻祖,尤为姚姓族人引以自豪。名相姚崇、文学家姚鼐的道德功业也为姚姓后人津津乐道。
; i8 V& V7 l+ B/ {, o
唐朝名相姚崇
如“父子成双史 兄弟号二姚”,上联说的是隋朝散骑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陈》、《梁》两部史书,直到去世时还没有完成,他的儿子姚思廉继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联指宋代都指挥使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属兵将都乐意为他效命。其胞兄姚兕(si四声)也是宋朝名将,屡建战功,官拜通州团练使。兄弟二人并有威名,世称关中“二姚”;又如“爵封梁国 文重桐城”,上联说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为政清廉,深得众望,乃盛唐名相,开元初年被封梁国;下联指清代散文家姚鼐,乾隆年间进士,曾参与《四库全书》的修纂,主持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四十年。他多才多艺,尤工古文,集“桐城派”散文之大成。 * V$ h! Q1 ^: \& I4 ?
为了传承先贤的功德,姚姓族群比较重视家训族风的培育和宗族子弟的教导,留下了很多家训格言。特别是明朝姚儒编著的《家政要略》,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传统家教书籍之一。这本书宣称,一个人最大的快乐是读书,最大的责任是教子。崇信尚俭,重道、重节,强调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
& a6 T2 s+ z& [' C0 M
五、姚姓名人谱
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姚姓英才辈出,名人众多,主要的有: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东晋车骑大将军姚弋仲;后秦帝王姚苌、姚兴;唐朝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璹,诗人姚合;北宋古文家姚铉,南宋名臣姚勉;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翰林学士姚枢,文学家姚燧;明朝《永乐大典》编修姚广孝,画家姚绶;清朝名臣姚启圣,学者姚际恒、姚文田,文学家姚範、姚鼐、姚莹、姚燮;民国目录学家姚名达,等等。 3 `; t# z# M8 W+ L
谈到姚姓,就不能不说说腊梅和姚黄牡丹。河南省鄢陵县城西的姚家村,家家户户房前宅后,遍植腊梅,历来享有“姚家黄梅冠天下”的盛誉;而牡丹花中的名品——姚黄是一个古老品种,据说起源于宋朝一姚姓庭院,被誉为花王。这两个事实,从侧面反映出姚姓这个族群非同寻常的文化底蕴和高雅气质。 ; j2 m  i: z$ a! Z9 o% c+ J3 A
在当代,姚姓名人同样璀璨生辉。政界有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无衔将军姚远方;文艺界有作家姚雪垠,剧作家姚一苇,历史学家姚从吾,画家姚景林;科学家姚开泰、姚熹、姚檀栋、姚福生;演艺界有姚晨、姚贝娜;更有体育界的篮球国际巨星姚明。
0 v$ V% I! V* |0 \7 ~
国际篮球巨星姚明
据统计,《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姚姓历代名人216名,占总名人数的0.4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48位。其中,姚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排在并列第30位;姚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3%,排在第33位;姚姓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69%,排在第32位。
  h& a0 D6 x6 c7 v- R( ]% q8 q从名人频率来看,姚姓名人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姚姓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充分反映了姚姓人才辈出的盛况。 / V4 z- n0 m  U6 c" Z
六、姚姓宗族特征
历经历史沧桑的熏陶沉淀,古老的姚姓族群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族特征:
( f) N7 n5 C0 x0 A1、姚姓历史悠久,其发展先抑后扬,厚积薄发,受惠于民族大融合。姚姓诞生很早,但此后相当长时间发展缓慢,并经历了数次改姓再复姓。得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与人口迁徙,姚姓发展的大动脉里注入了新鲜血液,在隋唐时期获得飞速发展。
7 g( l. e9 g$ g2、姚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江南人杰地灵之地,则赋予了这个族群浓郁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人文气质。 % A  m) B% [# u9 Q3 b" V( C+ N% |
3、姚姓人才辈出,尤以文学艺术人才居多,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姚姓既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科学家、诗人、画家,又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从总体上说,最突出的仍然是文学艺术方面,而且多出自江南姚姓,明清时代的安徽桐城姚氏家族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姚姓的政治、军事人才,则大多出自北方。
4 ~* m, C6 B! c# U; |* Z. e' f4、姚姓族群特别重视道德力量和教化功能,强调修身养德和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姚姓得姓始祖虞舜是中华民族公认的道德文化先祖,《史记》赞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姚姓后人无不引以为傲,很多姚姓家族和先贤都自觉的以道德教化为己任,涌现出姚崇、姚鼐、姚勉等一大批天下知名而操守高洁、道德功业足为天下楷模的英杰。; U+ Q- @3 f' i* P: j
5、姚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支派分野明显,既有总字行,又有个支派自己的字行。姚姓总字行为四句话:“金泽永维志,新民安国家,贞忠固力大,万世值荣华。”分支字行排辈则各不相同,如安徽桐城姚姓的字行为:“若孙,文士孔兴,支鸿叶落茂,永佐大成。”, D% Z& h0 d8 K
天下明德,历史悠久,古老的姚姓历经4000多年历史沧桑,积淀成浓郁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气质!无数姚姓先贤已经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今太平盛世,姚姓儿女豪情满怀,正书写着崭新的篇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河南姚亚峰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09-7-11 15:43:33 | 只看该作者
[b][/b]姚氏图腾-姚氏人血液中的灵魂所在!

签到天数: 125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3#
发表于 2009-7-11 20:30:16 | 只看该作者
姚姓是中华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当今姚姓族人约有420万,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五十一位,是中华大姓之一。

签到天数: 125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4#
发表于 2009-7-11 20:40:18 | 只看该作者
文中“相传虞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尊虞舜为得姓始祖。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说:“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至于姚墟的确切位置,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位于今河南省范县南,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的记载:“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另一种说法是位于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一带。……”中所提到的濮州,就是当今河南省的濮阳市,记得前年还有祭拜舜帝的活动,范县也离此不远。看看河南省地图最东北角那个指向天空的象刺一样的地方就是范县,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09-7-11 21:18:53 | 只看该作者
姚姓总说概括得很好“天下明德,人文气质。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09-7-23 12:12:47 | 只看该作者
逍遥随风站长学文就是高,贴子发的真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09-7-23 20:38:07 | 只看该作者
姚家大门始终敞开,姚姓大道永远宽敞,姚氏前景光辉灿烂。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09-7-27 19:29:14 | 只看该作者
俺也想做文人呀,哈哈哈,可惜现在也只是个小小文化人.

签到天数: 2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9#
发表于 2009-10-7 19:26:47 | 只看该作者
站长知识渊博!佩服佩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09-10-8 01:00:44 | 只看该作者
相信你:今日小小文化人,明日定是大文豪。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8 01: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