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8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晃杨吴姚诸姓侗族溯源探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5 17:0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0 P3 C2 Q" h* j, B0 y    新晃侗族溯源研究,是一个较大的课题。笔者对侗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知之甚少,再加上侗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记录,研究侗民族的来源有一定的难度。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居地理提供宝贵的材料”。现今新晃侗族人口中杨、吴、姚诸姓氏分布最广占的比例最大。因此笔者,搜集阅看了新晃杨、吴、姚诸姓部份支系族谱和地方史志并走访了有关人员对新晃侗族族源进行了初步探析现分别论述如下:& S, _# w8 S5 H  F" o5 |
    一、杨吴姚诸姓的由来与分布
# X# W5 O: U' g# F/ S9 l) h4 Q( h0 F9 a; n" O) y. j: W. M( O# A7 T
    1、杨姓* V6 M8 [9 S: F- j* }& b
- N. O; J3 K* ]$ e3 L" }
    入晃先祖杨天应,据2004年3月付印的《杨再思氏族通志》和地方志记载。杨天应是开发中寨地区的始祖。杨天应,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5月13日午时,是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19世孙。性情磊落,广学博才,著有“飞山论”等书,传说永乐年间(永乐22年1403年),经姚、吴、龙、谢姓邀请,偕妻弟谢天辉一起移居西溪芷荣(亦名出云洞现今中寨),共同拓荒垦土,创立家业。从此“天地开朗、瘴疬潜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 H: x: b/ ?' s% E5 G    杨天应生一子,叫都录,都录生四子,楚高、楚轩、楚珍、楚祥。杨天应后裔分为十甲。: w! [% L, ^# t) f9 [+ J, h

& f& T. n4 P: ^+ M+ M% B9 \    天应――都录、楚高为七甲,裔孙居中寨、碧朗等地;楚轩为九甲,裔孙散居凉伞、凳寨、三穗、天柱等地;楚珍为十甲,通家、通和、通华迁四川;楚祥为四甲,裔孙散居李树乡晏家、岁溪、李树、禾滩乡闪溪、龙洞、兴隆乡烂泥、石马溪、崇仁寨、天堂、地卜界、芷江县东门上三里,玉屏县田坪、三穗县长吉、雪洞、镇远县涌溪以及湖北施恩,广西等地;再纯为三甲、住竹树磨溪等地;再拔为四甲,住李树等地;再荣为五甲,住坟坡等地;再忠为八甲,住新寨飞山、磨溪等地;再德为十甲,由坟坡迁道丁等。(2004年3月版《杨再思氏族通志》): h' @) i! s# l7 s

0 F0 }1 A6 G2 [  A. L& W: ]    另一支杨姓,杨金鳌(俊),又称君鳌,明洪武十年(1377)10 月15 日,由黔疆迁居高寨继移居台洞。生有四子,长子秀权,住桂林溪、桂光;次子秀渊,住美岩、台洞;三子秀曲住高寨;四子秀泰住凳村。(见《杨再思氏族通志》16 卷。)" E# ?' O( K  C+ f

) r& Q6 ]  |3 M9 i9 b; E    2、吴姓& Z: z- s0 s9 M& t) O7 c: G' T
( r. t7 b7 Z  {9 g
    据2006年9月重修吴世族谱记载,吴氏入晃始祖吴世万,字斯年,号炽南,(1289――1370),祖籍江西道安塘(今江西吉安),出生于湖广靖州会同远口(今贵州天柱县远口镇)。4 e+ X6 k3 f/ w) ?
8 N  b* U" Q2 h5 j5 u* T
    少年时,世万随父兄宦居靖州会同诸葛城读书习武,才智聪颖,谋策过人,元代至大年间约(1308—1311),湖广师匡慕兵应征入伍,旋经武宗教场测试左榜,为太子左侍卫,主管大都(北京)太子府安全保卫事宜。延佑二年(1315),奉旨辅助周王和世辣(皇室亲王)出兵征伐云南。兼平黔楚兵乱有功,加封千户候。平乱毕,上表奏请留守沅州善后。延佑四年(1317)加封为五品千户长官司长官。元统初(1333),朝政腐败吴世万毅然弃官归农,先居靖州会同远口,旋迁沅州之西溪龙寨定居。
9 q' t: w: s4 ]+ M4 {! J* S$ _+ o$ \* K; z
    吴世万为沅州之西吴姓始祖,有子一,名品象。“第三世”富字辈共有12 人,分为12 大房:龙寨发迹祖吴福官;凉伞开基祖吴富昌;龙寨开基祖吴富阶;扶罗开基祖吴富来;贡溪开基祖吴富锡;平地开基祖吴富晚;大晏家开基祖吴富强;老黄寨开基祖吴富赛;火烧寨开基祖吴富鲁;花园、冲场开基祖吴富寨;柳寨开基祖吴富兰。- u- E  a% e' d) w% x. o7 K

1 S2 t/ ~# @* W0 n& L; P( J2 R1 A    吴世万后裔分布现今新晃的新寨、凉伞、黄雷、贡溪、禾滩、凳寨、波洲、天堂、茶坪、林冲、大湾罗、方家屯、鱼市、碧朗、米贝、洞坪、李树、扶罗、中寨、步头降、兴隆等21 个乡镇。(见2006年9月修吴世万氏族第二卷)
/ c/ `. \/ L; q( g  s3 a" x& P" z8 j; d0 f! n1 U
    3、姚姓. m# z1 Q" @( s1 r# A, F- P& h
' o# @2 l; n* |" I- N' x
    姚君赞为姚姓入晃之始祖。1985 年重修的姚氏族谱" o7 |" T) Z8 U; `1 x

7 L# |" R/ R# y- P, f7 ?6 y记载:
/ w4 ?+ U! I. o: W# s! x! X( O) u  }5 T& B" U  G' O% |; r4 p
    大明永乐十四年(1416),我珊公奉诏偕良能、良德二兄,由江南昌府丰府丰城县滥泥湾来沅陵,良能分居沅陵四都、罗衣溪、千龙坪。能子宗岳,迁浦市江东洲堆角;岳子千驷,驷子姚龙,姚虎,后订派乃为世龙、世虎,至今文武衣冠,为辰郡最。良德和珊公,分居沅陵,……宣德癸丑八年(1433),珊公迁沅州岩子坪住,后入城西柳寨,时珊公年已八十矣,子宗苍,此时亦五十有八,后珊公死,归葬沅陵。妣张氏,与珊同葬老坟侧左。苍子千邦,娶陈氏,与邦公同厝老坟侧右。生子二,名姚泰、姚经,后订派乃为世泰、世经,世经幼亡,世泰娶龙氏,生子文献,我文献公、字君赞,乃珊公之玄孙也。君赞素与吴世万相契,二人虑及将来有人稠地窄之患,因偕同沿溪而上,共寻荒野开辟, 忽值杨癞子来前,亦欲卜居,于是三人同行,跋涉渴极,绝无井泉,癞子将竹插地,清泉顿涌,喜出望外,姚、吴私语曰:‘今日云雾开泉涌,莫非天应期人?’乃与结盟兄弟,姚曰君赞,吴曰世万,杨曰天应,异姓视若同胞,不结婚姻。直至伞寨过河,有鱼跃起,公曰:‘善哉! 鱼者余也,子孙有余,富贵有余,字异音同,诚佳兆也’。三人鼓掌大笑,于是卜宅于兹,三人同行,以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为派。+ h& V9 j9 t* ?1 c% F% z. h! N) y. p

  a% y: W- J" X    1985 年重修的姚氏族谱还较为详尽的记载了姚君赞后裔的繁衍分布情况。姚君赞有四子孙十三,分布在湘黔周边地区的新晃、芷江以及重庆、湖北、广西等地的侗族地区。- D& v; H" t6 ^

' f8 O% H4 {3 H) B+ S    正文住伞寨寅头村,其后裔分居现今鱼市、兴隆、方家屯、黄道司、扶罗、松桃、鸭塘、波洲、秀山、酉阳、龙山、湖来凤、利川、宣恩、等地。正浚住伞寨石榴坡颜家寨,其后裔分居岑巩、凉伞、秀山、三穗、等地。正富住伞寨地崇村,其后分居扶罗、晏家、鱼市、秀山、镇远等地。正贵住伞寨蒲村,其后分居波洲、鱼市、玉屏、三穗、镇远等地。正远住丈溪、其后分居西蜀,龙山、芷江、乾城、玉屏等地正芳住旧郮,其后分居鱼市、兴隆、新寨、镇远、酉阳、秀山、龙溪口、款场坪堡等地。正祖住旧郮,其后分居波洲、鱼市、方家屯、兴隆、镇远、万山、玉屏、黄道司、榕江、广西、四川、湖北、等地。6 z1 k- J8 o1 i: ?+ u3 x0 r; F

" W. u6 s, c# ~+ k    正荣住扶罗,其后分居天柱、邦洞、龙山、晏家、中寨、黄雷、新寨、凉伞、黔阳、三穗、铜仁、岑巩等地。正华住田家寨,其后分居贡溪、贵州等地。正江住禾滩小寨,正海住禾滩大寨。正源住伞寨蒲村,其后分居思州、铜仁、松桃、青溪、镇远、三穗、晏家、兴隆等地。正灏住扶罗,其后分居新寨、兴隆等地。
9 a+ g, e  D* e6 P# s- N9 z
4 }: L8 Q: [% n# F$ `4 \    据杨、吴、姚诸姓族谱记载,杨、吴、姚诸姓氏先祖皆为徙居新晃的外籍人,不是新晃的土著先民。而现今杨、吴、姚诸姓氏集居的地方皆在新晃的侗族核心区绝大多数还保留了侗族语言和风俗。杨、吴、姚诸姓氏且在新晃侗族人口中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姓氏,是新晃侗族人口中的大姓,确为新晃侗族的主体。
. w" H) O4 s5 ?; }! c) @3 n6 h4 a2 ?+ ?4 Q
    二、杨、吴、姚诸姓成为新晃侗族的主体是民族的融合
) Z; o/ ^% @$ R) z4 \1 ?# E$ n- Z
$ U  L  ~  z( o# c3 l5 {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央访问团调查材料》认为:晃县中5、6 区,在宋明以前是稀落的苗胞土著,在元末明初便有构成侗族的杨、吴、姚、龙、石诸姓氏,由贵州和湖南辰沅一带迁徙到这里。说明新晃的侗族是由外地迁入。民族出版社《侗族简史》说:侗族,属古“骆越”的一支。道光五年修《晃州厅志》载:“厅治东接龙标, 西驰骆越”,晃州(新晃)之西,即今之玉屏、岑巩、镇远,西南则是三穗、天柱、锦屏等地,可知这一地区为“骆越”所居。
* {2 N9 E) T& ^: Q: L' G: q    至于侗族先民来自江西之说亦非偶然。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不少江南籍的汉人,因战乱或不堪忍受封建统治
# D! h2 d, L+ E4 t) J) Y4 j. ]+ P2 M' N: X
者的剥削压迫,而迁入侗族地区。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了巩固地方政权,加强封建统治,除沿袭元代衣钵,以“随军有功”人员任长官司而外,还在侗族地区安屯设堡,“拨军下屯,拨民下寨”,对侗族人民进行军事统治,而这些人大多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汉人。据《黎平府志》记载,当时府属的潭溪、新化、洪阳、隆里、亮寨、中林、古州、湖耳、三郎等地,计有正副长官司15人,籍隶江西者13人,其中又有11人是太和县的。另据调查,三江县的贯洞、林溪、亮寨、皇朝、八江、寨卯、独洞、和里、黎平县的洪州、地青、三洞、黑洞、佳所、潘老寨、下皮林;从江县的上皮林、龙图、洛香等侗族村寨,有杨、吴、石、陆、粟、欧等六个姓氏,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或太和县,但如今这些人无论在服饰、语言以及生活习俗方面,均与附近侗族相同。这种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而祖籍来源之说流传于子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侗族先民来自江西之说,实. n/ I4 j& L" E& v6 {
际上是民族融合的反映。(见民族出版社《侗族简史》第二章13-17 页。)* h- a/ R" t( {1 g' a6 y5 I( [9 s

# ?2 K  n& A* c' D    从以上记载看,笔者认为,汉民进入侗族地区以后, 有的与侗民通婚,而通婚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就形成汉父侗母或侗父汉母场面,由于长期在一个地区,一个家庭生活,同习俗,就必须互学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常家庭和社会语言交流,渐渐民族同化,成为侗族的一员。所以杨、吴、姚只能是新晃侗族的大姓,不是侗族的先民,而侗族的先民应该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人,而不是外地区迁入侗乡的人。2 x# h  I# E+ M

0 p- N, Z, @/ o6 J( o" q0 e    民间传说杨天应未入晃之前,就有吴世万、姚君赞、龙必胜、谢天辉进入晃地。那时候,黔头楚尾屡月云雨,不见红日,人民多病,播种少成。于是人们设立庙宇,到处祷告,后来,“飞山”之神报说:“若要云雾开,要等杨姓来”。四姓就去找杨天应兄弟,杨姓到来,率四姓披荆斩棘,重建家园,于是天地开朗,成诸姓而安土著。笔者认为,以上所传说的故事,充分说明新晃在六、七百年以前,是森林密布的大山区,人烟稀少,各种野兽和和鸟类漫山遍野叫声不断,只听声音,又不见影子,就说这是有鬼怪妖魔在作怪。其实,这是自然环境的反映。杨天应到来,并不是有什么法术赶跑鬼妖和消灭它,而是与诸姓齐心协力,通过开辟田土、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居住条件而人丁兴旺,以致使晃邑拨开云雾,重见天日,人们安居乐业。杨天应收云雾率诸姓开辟晃邑的传说不仅是当时各民族人民在颠沛流离辗转迁徙的过程中对拥有一方风调雨顺可供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乐土的亟盼,也是明季以来新晃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实现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精神写照。0 M2 s, z4 R7 h/ U0 T. W# X: }& f5 H
$ m, o1 R: u# @. k. R( I; Q" x0 j
    杨天应、吴世万、姚君赞结为异姓同胞兄弟,笔者认为这是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问题,其理由是按三人各自族谱上记载,各人出生年月推算,杨天应生于1390年,吴世万生于1289年,姚君赞生于1440年。天应大君赞50岁,吴世万大天应101岁,又大君赞151岁,这就成笑话,像这样悬殊年龄三人,怎么会结为异姓同胞兄弟,活人怎么会与死人结为异姓同胞,这是一个探讨不清的支节问题。同样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希望在新晃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分你我实现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望。
6 F! ~( R$ I. f1 D4 Z( D- A$ }; ]* W# p/ ^
    (作者系新晃侗学研究会理事,新晃侗族自治县档案局原局长)& Y% J% _+ s  t
    摘自《大议郎》第一期1 n4 B" I  W7 O3 K* f- t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5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2#
发表于 2014-2-25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历史资料,感谢站长提供的资料!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21 17: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