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0 J/ G9 f3 z/ [# E
|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 禹封义均于虞(在今河南商丘以东,虞城以北)治在商,故又称“商均”。其后,国或失或续,后裔或姓姚,或姓妫。 |
| | |
1 d* W* ~4 T% c0 G( W2 h: y
| 申公卒,弟皋羊立,是为相公。 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为孝公。 |
: e! } `+ i* a7 F5 r4 @
|
| | | " H( Q- M! p- C( y$ H' z7 _
| | : P0 {' }- M$ n k& C2 M. E K
|
| | |
& @9 u" f w* j) L$ H
| |
$ {9 H: x" p5 }! O2 r8 i
|
| | | | 幽公十二年(-843),周厉王奔于彘,二十三年(-832)幽公卒,子釐公孝立。 | 周厉王奔于彘,死于彘,召公、周公摄政十四年,号“共和”(-841),时在陈幽公十四年,为中国历史准确纪年之始。 |
| | | | 釐公六年(-826)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卒(-796)子武公灵立。 | |
| | | | 武公在位十年卒,子夷公说立。是岁,周幽王即位(-781)。 |
* W" w/ s6 o' h2 y" s7 L" ^
|
| | | | 夷公三年卒,弟平公燮立。 平公七年(-771),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徒。 | |
| | | | 文公元年(-754)取蔡女,生子佗。 十年(-744)文公卒,长子鲍立,是为桓公。 |
! q" Q! e4 v% c0 j* c' N
|
| | | | 妫佗,佗,他,通,亦称陈他。《史记集解》以陈佗为五父,桓公鲍之弟,陈文公之少子。 | 自商均至陈·完(敬仲),帝舜裔而或姚或妫;自妫满始又或姓胡、或姓满、或陈。《史记·陈杞世家第六》:司马迁记述陈国史事称“陈”者,乃国名,非姓氏之冠。《中国帝王大辞典》因此皆冠以妫姓,不冠陈氏,极是。史书专著中,自妫满至妫佗冠以陈姓者,皆讹;然追述舜系陈氏,自妫满始,诚然可。故妫满之后至陈·敬仲完,皆姓妫;完奔齐,改“陈字为田氏”始为田氏之肇姓者也。史学界称妫满至完(敬仲)冠以陈,欠妥,应作“陈·完”,馀类此。田完仕齐,《史记》明确冠其子孙田姓。或陈氏族谱不以《史记》溯祖,盖有此疑虑之故也。陈·田古同音通用。 |
| 跃、林 杵臼 # c) ~. R/ q) a5 ^% S' D0 t
| | | 桓公太子免之三弟:跃、林、杵臼与蔡人杀佗,相继袭爵。跃立,是为厉公,子完。林,庄公。宣公杵臼有嬖姬款,欲立之,乃杀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完,完惧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 |
9 T# J5 w/ n+ N& b8 |
|
| | | | 宣公在位四十五年卒,子款立,是为穆公。在位十六年(-632)穆公卒,子朔立。陈·完卒,谥。敬仲,以陈田音谐,改姓田,为田氏肇姓祖。生子稚孟夷。 |
1 |0 H8 h' h3 ?+ P6 s3 ^* a$ f9 _7 e
|
| 朔 田稚孟夷(陈完子)
2 H- ^+ i! n7 F+ w2 T; x伯考 | | | 陈·共公在位十八年卒(-614),子平国立,是为灵公。 田稚孟夷生湣孟庄 ) ^: N2 N+ f6 U
| : m2 W" W+ Y/ p% u7 W
|
| | | | 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十五年(-599)夏姬私生子征舒射杀灵公,灵公太子午奔齐,征舒自立为陈侯。 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 | 唐·姚思廉《姚氏世谱》记伯考,疑即田湣孟庄作:“灵公,名平国。(田)续仕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未见载。续,疑即田须元。 |
| | 陈·成公 R; _. c3 d, V0 y# x5 G9 t6 o1 L
| | 楚庄公迎陈灵公太子午于晋,是为成公。复陈。 文子、桓子,均事齐庄公,甚有宠。 | 8 X1 B; c' [% a9 g+ ?! a
|
| 陈·弱 田无宇
, w N# g/ m3 ]. _+ `' b+ P2 m | | | 陈·成公在位三十年卒,子弱立,是为哀公。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收税以小斗受之,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得齐众心,宗族益盛,民思田氏。齐悼公立,田乞为相,专齐政。 |
7 X' e: {" M+ Y6 v4 L2 u
|
| 陈·悼 偃 留 田开、田乞
7 d' `9 T R# `) D | 太子师 陈君 田武子、厘子
! P7 n% ]4 e( w# ?* d# E | | 哀公三十四年,司徒招杀悼太子师,立留为陈君;九月楚灵王遣公子弃疾伐陈,十一月灭陈,陈君留奔郑。弃疾为陈公。齐景公四年(-544)田乞卒,子田常代立为相,子盘。 | 田开、田乞,《史记》作田桓子无宇之子。唐·姚思廉《姚氏世谱》列五十世开,五十一世乞,作父子。 唐·姚思廉《姚氏世谱》漏陈悼太子师弟留。 : M5 ], F7 Z j* U# M1 v
|
| | | | 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自立为平王。乃求故陈悼太子师之子吴为陈侯,是为惠公。时为楚灵亡灭陈五岁“空籍王岁矣”,应为-529年。田常卒,谥成子。子盘代立,相齐宣公,是为襄子。 | 田常杀齐简公(-481),拥立平公骜,自任齐相,齐国之政尽归田氏。时为周敬王三十九年(-481)。 |
| | | | 怀公元年,吴王阖闾于子胥破楚,入郢,召陈怀公,怀公惧,以疾谢召。四年吴王复召,怀公如吴,吴王怒,畄之,怀公终卒于吴。有子越代立,是为湣公,时-501年。 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以有齐国(-455-- -410)。子田庄子白相齐宣公。 | 怀公死于吴,立于越为陈侯,时为湣公。湣公六年(-496)孔子适陈。二十三年(-479),楚惠王杀陈湣公,陈亡。是岁孔子卒。湣公长子陈衍避居阳城户牖,次子全温逃晋后事魏,拜为浚义大夫,别号陈留,因氏焉。齐宣公四十六年为田齐悼子元年(-410),史称“田齐”。《史记》脱漏悼子一世,今补。 |
| | | | 自田乞田常、相齐景公、晏子孺,悼公、简公、平公、宣公长达百馀年,专齐之政达百馀年;函前410年田悼子列为齐侯,史称“田齐”。《史记》漏田悼子,今依《中国历史纪念表》补立。 |
| 陈·越 陈·阏路 田悼
# _* x, Z; ^$ _1 o | | | 陈湣公六年(-496)孔子适陈。十三年吴复伐陈,陈急告楚,楚昭王来救。时孔子在陈绝粮,湣公弟阏路弑兄湣公,自立为哀公。 田太公和相齐宣公。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贷主,贷迷酒色,不听政。田太公和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周天子许立相,田和为齐侯,时为康公十九年,前386年,列于周室,纪元年。时周安王十九年(-386)。 |
5 N' c! S2 \1 p
|
| 陈·欶 田和
% A7 o8 g* N. } O* x | 陈·出公太公 ' g8 Y" X# c. k& M5 a: f
- |/ Z" p1 S$ n% |5 E0 x- c
| | 湣公十六年(-486)弟阏路弑湣公代立为哀公。哀公十六年卒,湣公子欶立,是为出公。公元前479年孔子卒,时陈湣公二十三年,陈亡。田和齐侯仅立三年卒(-384),田侯剡嗣位,在位九年(-383至-375)。 | 《史记》脱田剡。迁康公于海上之事非太公和,应是齐侯剡。田剡为相五年,齐康公贷卒于海上,在位二十六年(前404-前379),姜齐亡,绝无后,奉邑尽归田氏。 《史记》漏田剡,列午为太公和子,《中国历史纪年表》列父子相乘,今从之。 |
| 陈·春 田·剡 田午 4 c7 Z( @, W. m+ u6 [
: m- g- |/ e2 H | | | 楚惠王四十四年灭杞(-445),比楚惠王灭陈晚三十四年。《史记》“陈杞世家第六”记止。 田午生于太公和五年(-400),齐侯田剡九年,田午年方二十五岁,弑其兄田剡及其侄孺子田喜而自立为侯,号桓公。在位十八年(-374至-357)。 |
/ s# P+ h0 s+ ]) `4 ~7 W7 b
|
| | | | 田齐威王是桓公午之子,在位(-356至-320)三十七年卒,子辟疆立。 | 姚思廉谱附注:名国齐,戊子始称。谢东润注:“威王……姓妫、田氏,名因齐。自田氏篡齐以来,至此极盛阶段。”(《中国历史文学作品选》) 田婴有子名文,封于薛,是为孟尝君。 |
| | | | 宣王元年,孟子适齐,说宣王行“仁政”。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无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有子地。 | |
| | | | 湣王十七年,燕、秦、楚、三晋合谋败齐。燕将乐毅攻入临淄,尽掠齐之宝藏器。湣王出亡逃卫,走邹、鲁,终流落莒。楚使淖齿相湣王,淖齿杀湣王。遗子法章。 | 自陈完奔齐改姓田,子孙世代为齐卿,逐渐专齐政,夺齐权,盛为诸侯,为春秋战国五霸之一,陈完嫡庶子孙皆权臣、豪富、出将入相。然自齐桓公之后,日渐衰弱。 战国时期,秦日益强大,而齐本强国,却不从孟子“行仁政”,终日渐衰落;尤可痛者,后裔未铭“勿忘在莒”之训,族人之中兄弟、叔侄争权夺位,弑杀不辍,终致狼狈败亡。唯田横,一代将相,却无奈败势,羞为汉臣,为齐死节,青史留名。 |
| | | | 淖齿杀湣王,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家佣。太史敫女奇其状貌,以为非恒人,与之通焉。生子建。后莒人共立法章,是为襄王。襄王在位五年,田单倚即墨用火牛阵攻破燕君,收复七十馀城,迎襄王返临淄,以功著,封田单为安平君。 | ; q! X" C; l4 M3 I* `2 E
|
| | | | 齐王建立四十四年,秦兵击齐,不战降秦。秦虏王建,迁之于共,,遂灭齐,天下壹并于秦,秦王嬴政号为皇帝,始称“秦始皇帝”。 |
, Z% f; _; n! p$ F2 `5 Z, p8 ~
|
| | 田假长子,不食而死 田假次子,逃难改姓王 田建三子,见秦兵入宫,以奔走折足,得免诸死。 田儋子,田荣立为齐王 田荣子,田横立为齐王 |
/ v- X+ y6 E1 n- b# R
| 田假,法章次子,田建弟。田建迁于共,田氏族人田儋自立为王;秦将章邯围魏,田儋走临淄。齐人拥立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田间为将。田儋从弟田荣怒齐人去田儋,引兵归,追逐齐王假。假亡走楚。田荣乃立田儋子田市为齐王,荣自为相,荣弟田横为将。项羽徙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立为王,治临淄;故田建孙田安降项羽,项羽立田安于博阳,尽并三齐之地,自立为王。田横闻田荣兵败于项羽,为平原人所杀,遂立田荣子田广为齐王,自相之,专国政。汉王刘邦立为皇帝,田横惧诛,如海居岛中。 | 田建长子升,次子桓及田假次子,避秦难改姓王。 田建第三子田轸,秦兵攻入临淄,出逃,奔走足折,得免诛死,后迁颖阳恢复陈姓(今河南省禹州、许昌、长葛一带)。 8 p, @! I( K; F7 q
8 {# h; d/ T/ b. v) c: x( C, N2 a! w4 l! y
7 \& X% S1 t/ o. N) Y/ S, ~% ^$ E& v
$ s2 g- t# Q; t2 G' w; u/ _! T6 r* o. C0 Y2 R6 o
% P6 v- b4 N; W4 k2 y2 B6 ~
0 `+ X/ |/ m7 g5 H9 n7 y% B n, n
( K7 F4 L! \ `: H; |' k6 D* k9 z5 S& t) ?
; l# g x8 ]- h1 g( B田安,故齐王建孙。项羽渡河救赵,田安攻下济北数城,引兵降项羽。前206年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汉高祖八年(-199)诏召齐楚大族豪杰昭氏、景氏、屈氏、怀氏、田氏迁徙关中,田良从关中迁长陵(今咸阳东),因家焉。子侄疾祐,疾祚从之。
) D( G4 v2 p; R8 m9 Q# t
4 o# b4 L, Z( `& {+ \; U9 T2 h! a/ b
1 o; L* ?# R* Y! {% Q5 i4 w
: S% t9 {, W" @9 O
, i( y$ | z- G5 d. U* m% l
$ g2 E3 B( n% k! G- b+ |: p) s1 O# @
田蚡以私怨杀前相窦婴及婴客灌夫。崇尚儒术,“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 c8 c; M( J" \5 w' O
4 b5 \8 i, N; h+ K q2 a田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作“其春,武安侯病,·······竟死,子恬嗣。”姚思廉《姚氏世谱》作“梧”。今依《史记》改之。
9 J3 R( ^, J" W% s
. ?7 U: G1 M) w# _/ x# ?7 A# k/ g元朔三年(-126)武安侯田恬坐衣襜褕入宫,不敬,解除袭爵。 田偃,田胜子。汉武帝元鼎五年(-112)诸侯酎金以祭宗庙,因金轻色恶而被劾不敬,夺爵者一百零六,偃为其一。 田延年,字子宾。汉昭帝时,官才略给事大将军,拜大司农。宣帝即位,延年以决疑定兼封阳城侯。 0 n1 s3 G9 w( S8 q. e8 w* k* ?/ v
+ a7 z3 X/ V& S3 V8 I7 \5 F4 `8 o4 e) N- Z* O$ Z, o
4 c' L+ K/ D1 T6 D
8 l! Z2 d4 H' x% P9 n' F3 L' F3 F" R
& s- y$ w+ G% [, `) Z! M$ O3 c- W# y; W" O5 |
|
| 田安
: c* \- H0 }# i. O4 ~3 J) B: D9 c! }8 n& b1 L7 o; l
疾祐 疾祚 | | | 汉高祖刘邦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入洛阳,未至二十里,不愿北面事汉王,对汉使云称:“····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刎,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呼,有以也夫!起至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从田横之二客亦自刎,馀尚有五百人在海岛,闻田横死,亦皆自杀。高帝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
| | |
( \2 V2 [3 k; G/ ^5 ^+ w- y
| 项羽灭秦而立,乃徙田市为胶东王;立田都为齐王,治临淄,立故王田建孙田安为济北王,治博阳。 |
| | |
2 B1 W4 B. V+ S* ^, M( p: Z. P
| 汉高祖八年迁长陵,娶妻臧氏,乃燕王臧荼孙女,初嫁王仲,生一男一女;王仲死,更嫁田昌,生男田蚡、田胜,生女为汉景帝刘奇皇后,生刘彻汉武帝。田蚡、田胜以汉景帝王皇后同母弟,景帝后元三年(-141)封为武安侯,弟胜封为周阳侯。景帝崩,武帝继位,尊皇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 3 T( J5 a$ j3 ~, @1 R6 I
& t! _$ l# I! K1 }4 T8 Q
|
| | | ; U5 H5 u0 O$ E" e
| 汉武帝建元元年(-140)封田蚡为太尉,建元六年(-135),封田蚡为相。元光四年(-131),田蚡薨。有子恬嗣爵。 田胜,昌次子;以汉武帝娘舅,因此盖国,封周阳侯。 田牟,以子延年贵,封大司农;元平元年(-74)与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光引延年给事中”。汉宣帝封为阳城侯,本始二年(-72)因“诈增僦其,盗钱三千万,为怨家所告,”案发,耻于收监,曰:“幸县官宽我耳,何面目入牢狱,使众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使者召延年诣廷慰,闻鼓声,自刎死,国除。有子田渊。 |
| | | 0 ^8 t- F0 n6 m* P
| 见父坐罪自刎,即逃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复妫姓,卜居武康灵溪。 | |
| |
& @, `/ C# e! @4 t! m& G
| , W% f* N- H1 D, r( D
| ( l/ N7 F4 D' z }1 X8 C
|
| | |
4 G# y* |' e4 ~7 d) N+ Z# R0 F
| 汉冀州刺史,谏议大夫;通京房《易》学。京房,本姓李,子君明,事梁人焦延寿治《易》后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诸弟子,皆郎、博士。王莽篡汉(公元9-24)诛除异己,平遁而江;诛莽,复祖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后裔大蕃,济世显荣,遂为望族。 |
| | | 2 O ?, _. `, r! V" }" q( F
| 王莽篡汉,诏求舜后,始建元年(公元年9年)封侯:封始宁将军姚恂为初睦侯,封妫昌始睦侯,封田丰为代睦侯,以奉黄帝、舜帝祀。 | 转莽篡汉后,宽待同源异姓陈、田、姚、王、妫氏,免徭赋。姚平何以逃而过江?复姚姓,何以又改妫姓?何以子又复姓田?王莽封田丰为侯,姚平何必“循而过江?”丰乃平子乎?姚思廉谱自相牴牾,殊难理解。 |
| | | 7 U f5 e7 q% w- w& _# O: k' I& F8 ?
|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汉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擒王莽诛杀,众人脔割莽首。田丰,田恢父子避乱复归吴兴而家焉,改姓妫。 | 《浙江通志》:“汉有青州刺史(姚)恢,····墓皆在郡境,碑碣尚存。” |
| | | 5 p1 F e( e+ j( A2 f9 C
| | 6 K" p/ F3 K$ T+ L2 G
|
| | | 9 p' h9 m& ^9 l0 @, p
| | 7 `& v! U f' T
|
| | | 3 A+ @9 A$ W8 [
| | 《唐书宰相世系表》:“陈·胡公裔孙敬仲奔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祀。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 《吴兴武康志》:“姚姓其来也远,居吴兴亦久。······始居吴兴武康,未必然也。” 《晋书》卷116载:“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弋仲子姚襄、姚苌,孙姚兴,曾孙姚泓。子苌建大秦,称帝,为南安望族、郡姓。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东部。今人钱文忠《百家姓》认为,非舜后,乃鲜卑、拓跋族内迁中原慕舜帝威望而改汉姓姚。南安姚氏仅有一支为姚逄后,逄官羌校尉,非羌人之祖。 |
| | | - w% I; G7 X7 f+ H5 `8 w
| 膺,敷长子,字德祐,一说符直,旧谱记元通,累官至少府。 信,敷次子,三国吴宝鼎(266-268)朝为太常卿,吴选曹尚书,著有《昕天伦》《姚氏新书》《士纬》《周易注》《姚氏集》等。 |
| |
: h8 E5 R! I& w! \
|
# G; V" K9 z, A" A3 p
| 伷,膺子,字子绪。或作伯,仙,皆误。三国时广汉太守,诸葛亮辟为相府掾,迁尚书仆射。阆中人(在今四川)。 逄,信长子,字得仁,累官获羌校尉,使匈奴拘,因为赤亭羌之祖。 巡,信次子,湖山自乐,号默叟。 陶,信三子,三国吴宁浦太守。 |
| |
0 y! Y% j; R& \* |% x
|
" m, O, a! `$ C# [- Z: ?
| |
6 X7 a& J7 Y1 }. G
|
| |
! p5 U3 A! D _- [4 S# f
|
# ], m! L# Z) d2 b3 S; ]6 J! m
| |
8 \. G" \% X. g; L" I I
|
| |
: E$ d0 J* C; O+ S$ \
| 0 A! B: X) V3 G/ z
| | : |% q. C1 r6 y8 M) Z N5 i% J( M
|
| | | | 和子。王逊知宁州(今甘肃宁县),拜为大将军。晋永嘉中,大成李雄(274-334)寇宁州,刺史王逊遣岳拒之,大破之。追至泸水(泸江),不及而还,逊怒鞭岳,岳裂冠而卒。时人冤之,为立庙祀焉。 | . d8 r+ J/ }" l5 ~2 G k1 l+ H
|
+ x% Z" N7 t0 M1 D. L$ R9 \
| | | 2 G2 \/ h0 ?2 m( F; A
| | ) X" D' T3 j9 _1 i: o; E
|
| | / Y8 i9 L6 v5 M2 e0 L2 d t1 Z
| 2 a& y. b' s. D: P& l
| |
+ m/ ^) ]$ z$ d9 H0 H; k
|
| |
# b6 T8 g: L* {
| * S8 q: U& \6 j" C, P9 p# N
| | 9 f/ D) T. s( g/ @
|
| | |
& x- q P( l9 X1 g
| |
8 e: \! z8 ^& f( E, g
|
| |
1 V7 E# v( S! ]: Q7 C
|
. J9 F% w4 p' y7 u$ c1 o: b0 z5 A
| 汾长子。事魏,徙迁陕州。 汾次子。志史未载其嗣。 汾三子。又名菩提,梁高年令。 宏,有子宣业,孙安仁,曾孙祥,玄孙懿。 | |
| | | ' R) R; g9 j3 E U6 O. A) B4 c* c
| 宏长子。今距姚懿墓志铭改;字文朝,征东大将军,封吴兴郡公。 统子,或误作增坦,字法卫。北周武康人,官隋上大夫加赠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北绛郡公。亦著名医家学,著有《集验方》十二卷,《行记》三卷行世。享年八十五,谥靖公。隋开皇三年(584)卒,有子察,最。 | 懿墓志铭作:“姚崇,高祖宏……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父祥,隋怀州长史,……廉校检函谷关都尉”。封北隆公,依姚思亷谱。近人据《周书・卷四七・姚曾坦传》认为“北隆公”乃“北绛公”之误。旧谱作僧坦,或作增坦,今亦改为“僧垣”。(详见姚学谋主编之《姚崇研究论文集》) |
| | |
& \- k, A/ J7 x2 r5 k, |6 y
| 宣业子,祥父。 僧垣长子,字伯审,袭父爵,陈·太建初(569)为通直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入隋,授秘书丞,太子内史舍人。累赠上柱国凤阁鸾台平章宰辅,加封宣城郡公。敕成梁、陈二史未毕,戒子思廉续成之。著有《传国玺》十卷,《皇姚》二十卷,《汉书训纂》二十卷。谥忠懿。陈亡,察自吴兴迁京兆,遂为京兆万年(咸阳)人。 最,僧垣次子。蜀王友。有《继书品》行世。《武康志》:“独最与思聪墓在武康石城山。” |
! N8 G+ m* W6 _9 |
|
| | | : }) b; w' n! R/ Y% r) ]
| 安仁子。隋山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以子懿贵,赠隽州大都督;又以次孙崇贵,累加赠紫微令、梁国公。 思廉,察长子,字简之。621年秦王李世民开馆延士,授公弘文馆大学士、著作郎,迁太子洗马,加封通直散骑常侍,丰城郡公。以长子憕贵,赠豫州司户参军;以次子恽贵,加赠丰城郡男;以长孙璹贵,累赠平章宰辅;以次孙珽贵,赠户部尚书。继父姚察遗志,续成《梁》《陈》二史。贞观六年(632)奉敕纂修《姚氏世谱》,为我姚氏自圣祖帝舜肇姓姚氏以来第二部玉牒。第一部是《尚书·舜典》。 思才,察次子。与兄思廉同修国史,拜掌书记。 思聪,姚最子,授寿州刺史、秘书少监,迁左庶子。《吴康志》:“今之居吴兴者,皆秘书少监思聪后也。” | : G! o x1 e2 v7 Y4 f: k7 Q
|
| | |
L5 s1 R" T3 A4 G
| 懿,祥子,字善意。年十八,授陕州崤县令。居无何,擢拜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官。累迁左卫亲府右郎将。······左迁建安府折冲都尉。····高宗····召拜忠武将军、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开国男。···拜使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旋加银青光禄大夫。龙朔二年(633)拜嶲州官舍,享年73岁。夫人刘氏,故洛阳刺史刘志之女。有子元素、次子元之(崇),三子元景,庶子德敏,德素等11人。 憕,思廉长子,字处平,唐豫州司户参军;以子珽贵,赠户部尚书;以长子璹贵,赠平章宰铺。 恽,思廉次子,字处恭,开元丙辰(716)以侍宝郎袭丰城郡公,留守山东,卒于官,有政声,丰城县志有传。 慎,思聪子,寿州刺史。 | 据《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懿)墓志铭并序》摘录。其神道碑迄仍矗立陕县刘秀峰巅。 |
| | | 2 u! z8 L* i+ _5 i |3 Q
| 元素,懿长子。 元之,懿次子,本名元之、元崇,避开元年号讳,改名崇。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诛张易之,张昌宗,复中宗帝位。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郡,折权倖,劝节俭,以“十事要说”献玄宗,课民捕蝗消灾,时称“救时宰相”;主政时期,史称“开元之治”。数请避相位,荐宋璟以自代。政绩不胜记。新旧唐书、《资治通鉴》以及近年出土之墓志铭、神道碑记之备祥。开元九年(721)九月寝疾薨于东都之慈惠坊里,享年72,葬于万安山之南原。封紫薇令,梁国公,谥文贞公。 元景,懿三子,年十六能文,秀韶颖异,磊磊英武,唐时官司刑太常伯、潭州刺史。有子箕,孙閛,曾孙合。 璹,憕长子,字令璋。由明经辅太子宫门郎;武后时,初拜检校天官侍郎,擢地官尚书文昌左丞同凤鸾台平章事,相武后;卒赠越州都督,谥成。御制联一对云:秉质颖敏,三朝国家元首;赋性忠贞,亘古天地一人。 珽,憕次子,由明经历定州等六州刺史;中宗擢右散骑常侍,迁秘书监;睿宗擢户部尚书,迁太詹事兼左庶子。撰《汉书绍训》四十卷。 敬文,恽长子。袭封丰城公,后削职,避难迁光州。 敬节,恽次子 | 张说撰姚崇神道碑。《江西通志》:“生于婺源”“卒葬婺源”,误。 2 N* g5 E8 l0 W
% Z& K4 Y5 i2 ^) c* ~( O司马迁《资治通鉴》载:“唐世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后莫能比焉。”谓“唐四大贤相”之一。 姚合,《辞源》作“宰相崇曾孙”,误。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尉,后为陕、虢观蔡使。终秘书监。有诗名,人称“姚武功”,与贾岛齐名,时称“姚贾”。有《姚武功集》行世。 珽,或作班,今从《新唐书》改正。
' [2 {3 H! F4 Q) {! @. e |
| | , Q% r2 |6 T8 G3 {$ p) x2 c
| # y. A# F) L4 q8 H- _
| 彝,崇长子。正议大夫、邓州刺史、光禄卿。子闉。 异,崇次子。主爵郎中,方、许二州刺史。有子闳。 弈,崇三子。永阳郡太守,开元末礼部侍郎、太仆卿、尚书右丞。子阐。 昌演,璹长子,谏议大夫。 昌润,璹次子。宣州刺史。 行表,敬文子。郢王府司马。 | |
| |
) W) X9 g# z# [: S, w2 M7 b9 D+ _0 t
& p1 `9 F$ [: K- I! U
9 ?. v9 V# D3 |$ R+ c
太子司马郎 |
( {% `; @# N/ N4 F) k9 d9 P
| 彝子。 关于行表子崇桂、绩,《全唐文・姚南仲神道碑》记:“公讳南仲,字某, 吴兴武康人。姚墟妫水,根柢峻茂。后汉青州刺史恢,始违难东徒,周华州刺史北绛郡公僧垣,以行义道术闻,生二才子,曰察曰最。最仕隋为蜀王友,六叶至公曾王父绩,仕绛州曲沃县令。王父元,宋州宋城县令。烈考发,天宝中举秀才,十上不合,慨然自奋,从西平王歌舒翰于陇上,积功劳至右领军卫将军。……嗣子太仆寺主簿袞,洁清好古,诚信得礼,与其弟亮……”所记,与福建莆田冲沁、福鼎沙埕、晋江永和谱几无轩轾。其世系为:思廉-憕、恽-敬文、敬节-(敬文子)行表-崇桂、绩-希斋、玄-弘庆、发-(弘庆子)孟玉、孟瑜;(发子)南仲、亮。录以备考。 |
| |
2 r. e4 r4 P0 t, {
| ! X3 I2 @ c* ^) \
| - E7 F6 R5 `# c& z! j
| |
| |
V) f; M# G8 n! G% @
| | 侑长子。 侑次子。 侑三子。 侑四子。 简,惇长子。贞元十三年(797)值安史之乱,兄弟“从军职于徐方” 云,惇次子。至贞元廿年(804)相会于海沂。元和四年(809)栖云疾终,年甫27岁。 潜,合子。 弘庆,希斋子,字行之。苏州刺史。 | 姚懿枝系今据姚学谋主编之《姚崇研究论文集》暂录至姚宏十世、姚崇五世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