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南阳姚文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爷爷的足迹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1#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09:47:52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6 00:49 编辑 8 j: K0 ]  X/ C" t. r  _2 a
姚先达 发表于 2017-6-15 11:38
( [6 R: z+ A4 k0 J支持文书宗亲的好帖子!加分点赞!!!
5 Q8 U& _) Y/ {' Z' N3 t

+ G! }7 @( ~9 f5 g" g
“孙岗学校”的差异
      爷爷的履历表中两次填了孙岗学校,一次是1967年10月至1969年12月,另一次是1982年8月至1984年7月,不知道真实情况的人还以为爷爷在一个地方工作了两次呢!
庵沟小学内景
      其实,前者是现在的庵沟小学,当时的吕家沟与孙岗是一个村,同称孙岗,属岞公社,只是在1982年才一分为二,东南片划归师岗吕家沟,西北片仍为岞镇孙岗村,所以,后者才是现在的孙岗小学。孙岗村有12个自然村,近300户1500口人,自然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2385亩。民国时属师岗区张集保,1948年属吕堂乡,1956年划归岞。
远眺位于伏牛山脚下的庵沟小学(白色房子处),麦子熟了
        1967年秋开始,爷爷在庵沟教学二年。当年10月,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自11月起,各中小学开始“复课闹革命”,大部分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在小学生中发展“红小兵”代替少先队员。1968年,根据毛泽东同志“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将来毕业后好回家生产”的指示精神,内乡县采取了公社办高中、大队办初中的办法,实现了上高中不出社、上初中不出队的要求,庵沟小学(主校)附设初中班,成为所谓的“戴帽初中”,“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对学校进行管理,领导学校的斗、批、改运动,时称“用毛泽东思想把教育这块阵地牢固地占领下来,改造过来”,小学学制由六年改为五年,初中由三年改为二年。当时大爹8至10岁、二爹4至6岁,都还记得一点儿。庵沟小学因旧时的尼姑庵改校而得名,爷爷在庵沟任教时,学校规模相当大,设有完小和初中部,学校门前是大片的操场,晚上放电影时,能容纳周边三四个村庄的几千人。可惜现在学校已没有操场,寥寥几十个学生,活动也仅在校园内进行,爷爷在庵沟担任主课,离家二里多地,可以说是一生经历的十几个学校中最近的一个。
20176月的孙岗小学大门
      孙岗小学位于该村的一个岭头上,四邻八村都能看得到,孩子们郎朗地读书声传的很远很远。原来村部通往学校的小路已经被新世纪修建的内乡至渠首的S249公路所截断。我们开车前往学校,凭以往的印象,从公路左侧下路,直冲孙岗营里开去,到了村中间,看到印象中的道路已被截断,下车问路,村民告诉我们,原路已经过不去了,要么退回,要么从“两坡沟”绕行。好在路面全部硬化,弯弯曲曲绕了半圈,又回到了S249线公路上,我们哑然失笑,如果不绕这半圈儿,还真不敢相信,从车上看到对面山岭上几排房子就是学校。从公路右侧下路,继续沿小路前行,绕到左侧,直冲斜坡而上,车子稳稳停在学校门前窄窄的水泥路面上,“孙岗小学”赫然在目。
远眺岗顶的孙岗小学
         1982年小学教学已经非常正规化了,尤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式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四有人才”和“三个面向”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当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控制时,强调“四有”;重视改革教育、造就优秀人才时,强调“三个面向”,真实反映了新时期教育的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1983年春爸爸上高中时来过孙岗小学,当时,好像是学校要交一笔什么开支,奶奶让爸爸自己来找爷爷,可惜那天太晚,爷爷又住在村里的分校,是学校的一个叫乔天敏的同事借给爸爸二十元钱,又安排了食宿。一件小事让爸爸感到暖心至今,难以忘怀。1983年秋至1984年,文涛五爹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也是跟着爷爷在此上学的,吃住在忠贤表叔家里,而且从这里考上岞初中,与文波四爹一起学习生活了几年。孙岗村时任党支部书记是姚家姑爷路德山,也是爷爷的亲妹夫,对学校的帮助好像没有山峰村支部书记王永志姑爷大。或许是姑爷七个孩子(五子一女,抚养一侄儿)累赘大之故吧,爷爷曾经因为爸爸上学向姑爷借了200元钱,好像因此听到几句难听的话,以致于爷爷始终不能释怀。
位于岭顶的学校在晚霞中金碧辉煌,犹如拉萨的布达拉宫那般壮丽巍峨
      走下山岭,来到公路上,远远望去,位于岭顶的学校在晚霞中金碧辉煌,犹如拉萨的布达拉宫那般壮丽巍峨。这就是孙岗小学,一个位于高高山岭之上、公路开通之后大家开车往返数次被忽视的地方。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5:3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6 06:35 编辑
* H4 y; V: s9 A  o8 S0 ?
姚小平 发表于 2017-6-15 11:39- _3 d7 E% ^( |# \) O& ^& g
写得好.我读了两次.恭喜文书有个好女儿!

% l0 N3 O. }% o3 U  V# z% [/ Q2 |* J* u' m
消失的农场小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五七”农场是个时髦的名次,源于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同志的一封信》的简称),“五七”农场就这样诞生了。
消失的家场小学就位于坡顶蓄水池的位置
      岞公社“五七”农场位于泰山庙水库的上游、刁河的东岸,时称东坡生产队,1959年开始历时11年在刁河上游动工修建泰山庙水库,1969年岞公社把库区移民安置区临时设置成“五七”农场,盖了五间房子就作为“农场指挥部”了。农场小学也就是库区移民学校,别称东坡小学,当时设置一至五个年级,1969年12月至1971年12月在这里工作,爷爷教的是语文课。在“文化大革命”那战天斗地的年月里,注定这里是一个不平常的所在。好在东坡生产队是四舅老爷家所在地(奶奶的四舅家),时常有亲戚的照顾,倒也不至于太苦。然而这种出自农民的照顾比较有限得很。
水库对面就是葫芦山,中间环绕着柞渠,现在乡镇名字就由此而来
      在爷爷的履历表中,“农场小学”出现的机率不是很多,只在早期的1980年职称申报表中出现过。二爹也只知道1969年—1971年爷爷在岞东坡小学教学的事(即爷爷所述的“农场小学”)。
         196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山东省嘉祥县马集公社马集小学教师侯振民(公社教育组长)、王庆余(公社教育组成员)的一封信,该信“建议所有(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国家不再投资或少投资小学教育经费,教师国家不再发工资,改为大队记工分”,“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侯振民、王庆余认为,这样做有五点好处:(1)“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县文教局领导中心校,中心校领导高完小,高完小领导各小学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使小学直接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工作”。(2)“有利于对知识分子的再教育”。(3)真正落实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贫下中农管理学校”。(4)“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一些被清出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就可回本大队监督劳动改造。地富子女回本大队教学,也便于受到群众的监督”。(5)“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以上就是所谓的“侯王建议”。1969年12月内乡县委采纳“侯王建议”,全县95%以上的教师回原籍教学。就在此时,爷爷却反而要调离离家最近的地方,去农场小学工作,爷爷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过,据当时一起工作的胡连献老师讲,当时只有他们俩个是公办老师,俩人搭伙做饭,爷爷做饭的手艺不错,特别是擀的面条很好吃!
上世纪七十年代迁建下来的东坡小学,现在已经改为幼儿园
      现在农场早已不在,高高的山梁上修建了蓄水设施显示着当年的旧址。农场的下面便是1971年建成蓄水的泰山庙水库,葫芦山隔水相望,别有一番滋味。爷爷当年的学生已经老去,但提起爷爷的名字,却仍然耳熟能详。
现在的东坡幼儿园是在“五七”农场撤销后,农场小学因太偏僻而搬迁至村西的小学旧址,只留其名而无其实罢了。年轻一代提起东坡小学,往往就指着这里,却不知当年的曲曲折折的复杂变迁。

签到天数: 494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二品侍郎

23#
发表于 2017-6-16 18:42:19 | 只看该作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6 09:30
6 k9 K0 W/ U, Q, ]1 W9 @2 T2 S谢谢姚湾公瑞老对孩子文章的评价,说得好啊——“这就是姚氏家庭的家风”。' ], V' M& F& p: H
       是啊,家风 ...
3 d4 L# p& D) F4 Z, j( N4 V
对姚氏家风的称赞是必须的,对姚氏家风的继承更为重要和升华!1 d: R# D% k3 V& n( u' l; Y( q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4#
发表于 2017-6-16 20:24:32 | 只看该作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6 15:33
2 R& P3 |! V9 V" }0 R, f: u- {5 [消失的农场小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五七”农场是个时髦的名次,源于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 ...
/ B. @: j' t' ]8 g8 f2 n. t7 J' r
     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好帖子,点赞!
* O  o6 a/ Z) G     难得欢欢这样一位北大的学子对姚家的长辈、对姚家的故事如此痴情。因此,我读起来格外的亲切。我为姚家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女儿感到无比的骄傲。
* O+ p4 D* h" B9 b

签到天数: 2961 天

连续签到: 8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5#
发表于 2017-6-16 23:30:23 | 只看该作者
难得欢欢侄女对长辈的深情厚意,<寻找爷爷的足迹>也是对根的回忆,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情,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感恩前辈也正是我中华民族的美德,做为高等学府的研究生能对家族长者倾注如此深的感情正是我们应该大力宏扬的。
. C1 r" W: ^. }3 K文书三哥教子有方,家之幸.族之幸.姚门定兴旺!

签到天数: 494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二品侍郎

26#
发表于 2017-6-17 06:27:52 | 只看该作者
爷爷在前方指引,爸爸在前面带路,儿孙在后面赶路。幸福的姚家人,加油!

签到天数: 362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7#
发表于 2017-6-17 07:09:11 | 只看该作者
虎父无犬子,一代强一代。为欢欢写出如此感人的记实文章点赞!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09:00:49 | 只看该作者
姚绍弦 发表于 2017-6-16 11:24$ l$ Y1 J0 ^8 G( u
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好帖子,点赞!. ~' n( E# \3 _9 s  M8 c* Y0 T7 V
     难得欢欢这样一位北大的学子对姚家的长辈、对姚家的故事如 ...

/ L  [7 v+ P( s0 O
& x) q( S+ A1 k- s  a7 v0 N, S5 T+ `   谢谢公瑞老、绍弦、紫洪宗亲的点赞、鼓励、热心支持。看到你们的留言,女儿倍受鼓舞,对今后的发展信心百倍。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9#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09:04:23 | 只看该作者
南阳_姚丽 发表于 2017-6-16 14:30
& _1 a, C5 M% h, m7 ]  U) K5 O% s6 I, N' ~难得欢欢侄女对长辈的深情厚意,<寻找爷爷的足迹>也是对根的回忆,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情,参天之木 ...

0 K. Z" n1 ^- ^4 a5 N      你这个姑姑清新的文笔,让欢欢侄女十分羡慕,什么时间能够得到你的真传、面授机巧,就更好了!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3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09:1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7 00:16 编辑 ; s4 O/ A$ w1 P; L# H
姚紫洪 发表于 2017-6-16 22:09
% q7 t" g. q1 n5 S- P虎父无犬子,一代强一代。为欢欢写出如此感人的记实文章点赞!

, j& x: t, V% W& ]" [
, r; w4 p1 T! U! E/ y/ L3 f; M
陈家营的记忆
     陈家营学校所在地方是一个叫杜家庄的村子,位于内、淅两县之间,过去内、淅两县县令经常来往,轿夫常常在这里歇脚,所以民间习称“官路坪”。杜家庄属陈家营大队,1970年建设泰山庙水库,陈家营被淹没,村部和学校上移至此,沿用原来的村名。陈家营村有9个自然村落270多户1300多口人,相当于付湾村的一少半人口。
1972爷爷(后二排左二)在陈家营小学送别第二届毕业生留影,后二排左三、左五分别是贫管会干部
     陈家营村东南与师岗镇吕家沟相接,学校处于老家去岞新街赶集的路上,距老家六里左右,中间要经过吕家沟、陈家岗、周漕河水库。陈家营小学是爷爷生前教学颇有建树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1971年8月至1976年7月爷爷在此教学。1972年3月之后,根据“推荐选拔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精神,在陈家营学校,爷爷先后推荐了青年教师许玉兰、詹殿敏等几位年轻教师上了大学(农村对中专以上学校的统称),许玉兰到内乡师范学校进修,詹殿敏去邓县师范上学,吃上了商品粮。许玉兰毕业后留校任教,也曾带着礼品去老家表示感谢,就在二爹80年上内乡师范的时候,还说起她的大恩人姚老师。2015年夏天,当时在陈家营教学的青年教师王金创的妹妹,谈起爷爷,充满了感激之情,告诉爸爸,她妈妈曾经教育她们一家“一辈子也不能忘记姚老师的恩情”。在爷爷离开此校四十多年、去世二十多年后,还有人记得爷爷、记挂着爷爷的恩德,实属罕见。爷爷在培养年轻人上,可谓胸襟宽广,无私奉献啊。作为年轻人,对于一个精心培养照顾自己的导师,谁又能忘记呢?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交易、交换的风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新世纪修建的县城通往泰山庙水库的水泥路从陈家营小学门前经过
      陈家营学校是爷爷教学生涯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长达七年啊!1971年9月,内乡县教育系统开始拨乱反正,狠批“文教工作危险论”“读书无用论”和“以劳代学”等错误思想,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同时选拔一批年轻得力教师充实到领导班子中,爷爷就这样当了陈营小学的副校长、校长。爸爸记得五岁的时候,曾跟着爷爷在陈家营学校小住,文涛五爹说他也在这里住过,留下了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在陈家营小学,两间教室,住了4个人,分左前后和右前后,中间不是墙,是用高粱杆织成的帘子隔开的,缝隙处可以钻过小孩儿。爷爷与另一位教师付俊杰分住一件房子的前后。记得爷爷住在后半间,做饭用的是煤油炉子,一些干面条放在旁边的纸箱里。据王金创妹妹讲,他们家为了感谢爷爷的提携之恩,时常带一些蔬菜来,因此爷爷也省下了一些细粮接济家里。
       1973年8月《人民日报》树立辽宁交白卷的张铁生为“反潮流英雄”,12月发表“黄帅日记”,掀起批判“复辟回潮”“师道尊严”的恶浪,在“四人帮”的煽动下,教育战线刮起“批智育第一”的歪风,“开门办学”“学朝农经验”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中小学教育再度陷入混乱之中。尤其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抛出的所谓“两个估计”认为“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成为压在教育界知识分子头上的一座大山。当时与爷爷一同教学的靳义珍老师回忆:有一天造反起家的公社革委会主任张定坤来学校视察,只和管理学校的贫管会见了面,讲了要改造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思想的那一套论调,没有和一个教师见面。张走后,爷爷十分生气,在教师会议上对张的说法进行了驳斥。1974年陈家营成为“戴帽初中”,改为秋季招生,学校开始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劳动,把学习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简单当成是学会农业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教师对教学管理和正常的考试不敢讲、不敢管,只能和学生一起抡䦆头、拉架子车,学习大庆、学习大寨。参加体力劳动成为学生的主业,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学生的副业,学校教学管理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爷爷在陈家营教学时人缘极好,与大队干部保持着和谐的关系,赢得了大队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凡是学校的事情,大队干部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有了重视支持教育的良好环境,当地人才培养地也比较多,当地人对爷爷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爷爷遇到的家庭困难也是能帮则帮。在爷爷去世十几年后,当年詹洼的一位大队干部,在一次饭桌上,见到二爹,提到爷爷的事,赞不绝口,不经意间提到,爷爷生前曾接他一百元钱,而且写有字据,二爹当时立即就归还了这钱。这是多么珍贵的友情啊,借人家的钱,当事人从来不主动索要。
     爷爷刚去陈家营教学的时候,五爹还没有出生,全家还挤在老爷盖的三间房子的西间。文波四爹大概只有一岁多一点,还不能自己行走,爸爸有四岁多吧,有一天,奶奶要上地干活,让爸爸照看四爹,家里只有爸爸和四爹,爸爸哄四爹玩儿。大院内有两棵枣树,一颗大枣树,正在杨花儿,一个小枣树,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在大枣树下有一个小床,爸爸翻转过来,让四爹一个人坐在上边,背靠着床撑儿,爸爸看到小枣树上有一只螳螂,爬来爬去,走走停停,忍不住拿一根棍子去打,谁知道正好这时候四爹犯病,晕过去了。爸爸一看,见四爹瞪着白眼,爸爸手足无措,吓得大哭,邻家三老婆(姚建法的老婆,辈分较大,爸爸的老爷辈)赶了过来,用嘴咬着四爹的脚后跟进行急救。有人赶紧去北沟地里喊奶奶回家,有人跑着去陈家营喊爷爷回家。记得爷爷奶奶几乎同时到家的,爷爷请来了医生,现在想来,应该是小儿惊厥。当时,大人、小孩营养不良,体质不好,所以属于农村常见病。据二爹回忆,姥姥当时常常给家人们念叨说,等娃们长到能摸着门脑吊就好了,就不会再犯了。所以爸爸记得小时候,时常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摸门栓。不过,有了这一次经历,爸爸却是吓坏了,以后再也不敢一个人照看四爹了。
现在的陈家营小学校门
     爷爷在陈家营教学,正是奶奶身体不好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奶奶生病,家里没有其他人。奶奶让爸爸一个人去三里外的大队部给爷爷打电话。爸爸当时还小,赶到大队部向负责电话的大队通讯员讲述时,已经泣不成声,通讯员是邻村一个姚姓大爷,当他弄清情况后立即转接岞总机,又要到了陈家营大队。当爸爸完成任务回到家时,爷爷早已到家,而且请来医生。可见爷爷当时是多么的心急火燎的。
陈家营小学孩子们在享受免费午餐40年前可不敢想像能有此好事
     有了这些事情,想来爷爷在陈家营教学时也估计不会安生了,整天也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家里出什么事儿。不过当时的教师很自觉,也没有自行车代步,天天住校,一周回家一趟,好在农忙时有麦假、有秋假,能帮助家里收割储运种植作物。
     当时这种“一头沉”(夫妻一人有工作一人务农)的家庭最是艰苦。由于奶奶身体不好,家里孩子多,每天出工记公分也是最低的(壮劳力10分,妇女只有6分、7分),所以到分粮的时候,总是缺粮,几乎年年垫底儿。同一生产队的熊家,劳力棒,每年挣工分最多,年底要分红130多元,而咱家每年缺粮折算也达130多元,年年如此,爷爷每月工资不到40元,据此计算,每年三个半月的工资要上交抵扣生产队分的粮食。加之奶奶生病,汤药一副接着一副,每月十几元都要送给医生了,每年吃药的钱恐怕又得爷爷三四个月的工资。留给爷爷生活的钱也就剩三分之一了,负担之重,超乎想象。不过,当时先辈生活的艰辛、经受的挫折苦难,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几十年来,激励着爸爸兄弟五人,发扬吃苦耐劳、乐观向上、意志坚定的传统精神,砥砺前进,创造着整个大家庭的美好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8 08: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