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2-3-8 22:43 编辑
萧斌臣,北京大学教育与人力资本研究所个性化教育研究员,“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组执行组长、资深传媒人、知名家长教育研究专家、个性化教育研究专家、报告文学作家。他写的《寻找失落的钥匙》和《读懂孩子》是中国家长当下必读的家庭教育著作。下面抄录两篇《读懂孩子》书中的文章,以飨对此感兴趣的宗亲。 一、为什么孩子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北京的刘女士是一家肯德基店的经理。夫妻俩都是“小白领”。她说,儿子一出生,我们就手忙脚乱抓“早教”,认字、识数、学英语、背唐诗,还给孩子报了好几个兴趣班。专家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该做了我们都做了。可是孩子小学就开始厌学,考试三门主课不及格,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是为什么?
2009年11月,我为了采写反映中国个性化教育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失落的钥匙》,在全国各地采访了大批家长和学生。刘女士和她的儿子庞博(化名)就是在这期间接受我采访的。这一年,庞博读小学四年级,还在学大教育做“一对一”补课。 刘女士说,发现孩子学习严重落伍,甚至连续三门主课不及格是在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不久突然接到班主任打来的电话。知道孩子学习的真相后,她的精神都快崩溃了。两口子商量之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自己辞掉收入还算丰厚的肯德基店经理职务,回家全职照顾孩子。 刘女士说,那是一段很灰心的日子。辞掉工作后,她和先生都曾全力以赴来“对付”孩子,买了很多教科书,还在家里挂起了小黑板,夫妻俩轮流给孩子上课,但收效甚微。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只惦记着玩,而且玩的兴趣广泛,游泳、溜冰、魔方、空竹、羽毛球、篮球……玩起来兴致勃勃,但只要一谈学习,就耷拉着眼皮,没精神。 刘女士说,让她郁闷的是,在孩子早期教育上,他们是下了工夫的,认字、识数、学英语、背唐诗,还给孩子报了5个“兴趣班”。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该做的家长都做了,怎么还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呢? 庞博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困惑。但几乎很少有人想到,导致他们走入早教“陷阱”的,恰好就是这个貌似真理的“起跑线”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千万像刘女士这样的家长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在孩子最应该放手“玩”的时候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在孩子们最不适合学习(功利目的非常明确的学习和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孩子“兴趣”的“兴趣班”)的时段逼着孩子去学习,因此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厌学的祸根。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慑于大人的“威严”不敢抵制和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采取行动,把被大人剥夺了的“玩”的权利和时间变本加厉地找回来。庞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孩子在日后学习中的磨蹭、贪玩、厌学、惧学、辍学等,其实就是对家长剥夺他们童年“玩的权利”的报复。这种报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孩子,这都是一场没有赢家的两败俱伤的战争。 我们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违背生命成长规律的伪科学命题,并不是信口开河。这句看起来生动形象的“名言”,其实来源于运动场,来源于体育竞赛中的百米短跑。因为距离很短,所以要求运动员必须反映灵敏,发令枪一响必须箭一样冲出去,因为如果反应慢了,先行的人早已冲线,输赢早已成为了定局。 但是孩子的一生几十年绝不是一场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长跑、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长跑。影响孩子人生长跑的因素很多,有起跑线上的输赢,还有各个弯道(转折点)上输赢,比如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大学的选择和专业的选择,毕业后就业城市和工作岗位的选择,婚恋对象的选择,还有孩子的性格、品格、意志力、毅力、人生梦想、境界、世界观、身体素质等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生命质量的高低和人生长跑的输赢。相比后面那么多因素,起跑线上的输赢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芝麻”与“西瓜”的关系。 但是,为了这个微小的“芝麻”,中国的很多家长却弄丢了“西瓜”。 当然,对于像庞博这样厌学的孩子,家长也决不可灰心丧气。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关键是要采取对策,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信心,把家长逼着“苦学”变为为自己的梦想“乐学”。现实中的庞博因为选择了个性化教育机构——学大教育补习,在教育团队一对一的辅导下找回了学习乐趣,后来顺利升入了北京一所著名的初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