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7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给有孩子在小学、初中读书的宗亲推荐一本好书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8 22:4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2-3-8 22:43 编辑

      萧斌臣,北京大学教育与人力资本研究所个性化教育研究员,“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组执行组长、资深传媒人、知名家长教育研究专家、个性化教育研究专家、报告文学作家。他写的《寻找失落的钥匙》和《读懂孩子》是中国家长当下必读的家庭教育著作。下面抄录两篇《读懂孩子》书中的文章,以飨对此感兴趣的宗亲。

一、为什么孩子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北京的刘女士是一家肯德基店的经理。夫妻俩都是“小白领”。她说,儿子一出生,我们就手忙脚乱抓“早教”,认字、识数、学英语、背唐诗,还给孩子报了好几个兴趣班。专家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该做了我们都做了。可是孩子小学就开始厌学,考试三门主课不及格,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是为什么?
   

2009年11月,我为了采写反映中国个性化教育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失落的钥匙》,在全国各地采访了大批家长和学生。刘女士和她的儿子庞博(化名)就是在这期间接受我采访的。这一年,庞博读小学四年级,还在学大教育做“一对一”补课。

女士说,发现孩子学习严重落伍,甚至连续三门主课不及格是在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不久突然接到班主任打来的电话。知道孩子学习的真相后,她的精神都快崩溃了。两口子商量之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自己辞掉收入还算丰厚的肯德基店经理职务,回家全职照顾孩子。

女士说,那是一段很灰心的日子。辞掉工作后,她和先生都曾全力以赴来“对付”孩子,买了很多教科书,还在家里挂起了小黑板,夫妻俩轮流给孩子上课,但收效甚微。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只惦记着玩,而且玩的兴趣广泛,游泳、溜冰、魔方、空竹、羽毛球、篮球……玩起来兴致勃勃,但只要一谈学习,就耷拉着眼皮,没精神。

女士说,让她郁闷的是,在孩子早期教育上,他们是下了工夫的,认字、识数、学英语、背唐诗,还给孩子报了5个“兴趣班”。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该做的家长都做了,怎么还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呢?

庞博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困惑。但几乎很少有人想到,导致他们走入早教“陷阱”的,恰好就是这个貌似真理的“起跑线”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千万像刘女士这样的家长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在孩子最应该放手“玩”的时候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在孩子们最不适合学习(功利目的非常明确的学习和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孩子“兴趣”的“兴趣班”)的时段逼着孩子去学习,因此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厌学的祸根。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慑于大人的“威严”不敢抵制和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采取行动,把被大人剥夺了的“玩”的权利和时间变本加厉地找回来。庞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孩子在日后学习中的磨蹭、贪玩、厌学、惧学、辍学等,其实就是对家长剥夺他们童年“玩的权利”的报复。这种报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孩子,这都是一场没有赢家的两败俱伤的战争。

我们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违背生命成长规律的伪科学命题,并不是信口开河。这句看起来生动形象的“名言”,其实来源于运动场,来源于体育竞赛中的百米短跑。因为距离很短,所以要求运动员必须反映灵敏,发令枪一响必须箭一样冲出去,因为如果反应慢了,先行的人早已冲线,输赢早已成为了定局。

但是孩子的一生几十年绝不是一场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长跑、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长跑。影响孩子人生长跑的因素很多,有起跑线上的输赢,还有各个弯道(转折点)上输赢,比如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大学的选择和专业的选择,毕业后就业城市和工作岗位的选择,婚恋对象的选择,还有孩子的性格、品格、意志力、毅力、人生梦想、境界、世界观、身体素质等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生命质量的高低和人生长跑的输赢。相比后面那么多因素,起跑线上的输赢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芝麻”与“西瓜”的关系。

但是,为了这个微小的“芝麻”,中国的很多家长却弄丢了“西瓜”。

当然,对于像庞博这样厌学的孩子,家长也决不可灰心丧气。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关键是要采取对策,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信心,把家长逼着“苦学”变为为自己的梦想“乐学”。现实中的庞博因为选择了个性化教育机构——学大教育补习,在教育团队一对一的辅导下找回了学习乐趣,后来顺利升入了北京一所著名的初中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22:46:50 | 只看该作者

二、“饭碗教育”与“梦想教育”谁最有效?


兰州家长闵先生说,现在很多孩子学习不主动,不刻苦,主要原因是认为学习是为家长“打工”。所以我们经常教育正上初中的儿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自己的饭碗和前程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名校,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会失业,就会被人瞧不起……但是这种教育也收效甚微,孩子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面对这样油盐不进的孩子,我们都快黔驴技穷了,该怎么办啊?

“饭碗教育”是中国家长最熟悉,也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对于在富裕时代出生,在殷实甚至很富有的家庭里长大,不知道为谁学习,没有学习动力,没有生活目标和人生方向的孩子,“饭碗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胜于完全没有教育。但是,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副作用还不小。

我们这里所说的“饭碗教育”,就是家长自创的一种“危机教育”模式,即在孩子还不谙世事的时候,提前将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告诉孩子,企图激发孩子发奋读书。

中国家长的对孩子进行“饭碗教育”时并没有现成的台本,但奇怪的是思路和用语乃至说话的语气都基本上大同小异:“你以为学习是在为大人‘打工’啊!错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是为你自己的饭碗和前程学习,你看看,现在社会竞争这样激烈,一个好岗位有上万人去争,去抢,一些单位找个保安、收银员都恨不得要大学本科文凭。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初中毕业就进不了重点高中,高考就肯定考不上名校,考不到名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工作,你也别想找到媳妇,到时候看你失业、打光棍,喝西北风,变成被人瞧不起的垃圾……”

按照常理,“危机教育”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教育。但前提是孩子本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危机,并因此产生了跳出这种危机的紧迫感。比方说,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那个时候,一个缺吃少穿的家庭,家长能够送孩子去上学就已经是了不得的开明了。但家长有一个前提,这个孩子得有“书心份”。这是我们老家的方言,意思是说,你得是一个读书的料。如果发现孩子根本不适合读书,家长会很快做出一个决定,让你放弃读书,回家的工作也早就安排好了——给生产队里放牛!村里最小的放牛娃往往也就8岁、10岁。这是一把高悬在我们头上的利剑。我的哥哥就因为“没有书心份”变成了职业放牛娃。为了不让自己重蹈覆辙,我读书一直非常刻苦,非常用心。

再大一点之后,当我们随着大人“上街”,看到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走在柏油马路而不是有牛粪的泥泞小路,可以在柔和的日光灯下读书,而不是在昏暗的柴油灯下读书的生活时,我们的灵魂因此承受了剧烈的震动。我们开始自己对自己进行了危机教育——如果我们不好好读书,我们就会永远只能赤脚走在有牛粪的泥泞小路上,甚至连在柴油灯下看书的自由也会被剥夺!

正是这一路上的“危机教育”,让很多出身贫寒的孩子通过读书、学习、考试,告别了寒门,改变了命运。现在正处在中小学生家长位置上的这一代人,很多人也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教育”中自我奋起,并因此而改变身份的。所以,当看到孩子不发奋、不努力、不进取时,他们会驾轻就熟地拿起“危机教育”的法宝,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但是,这一次,他们发现,“法宝”失灵了!一些家长在和我们交流时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就是因为家长们忽视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环境和时代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由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即使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孩子的生活也是衣食无忧,家长为他们描绘的“危机”在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像家长在他们童年时常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们第一个反应是“不相信”;第二个反应是“即使信,也不怕。”孩子的潜台词很清楚:“你吓唬谁呀?有你们在,能让我饿死吗?”

在太原我见过一个家长,孩子逃学,每天猫在家里上网,家长对他进行“饭碗教育”、“危机教育”,孩子一句话顶得父母翻白眼:“你们不管我就是,饿死了关你们什么事啊?”

当然,“饭碗教育”和“危机教育”也不是对所有孩子无效。尤其是到了高中段。孩子在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已经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危机”,知道家长并不是在“吓唬”他们。但是,对已经有危机感的孩子进行“危机教育”也并不合适。它会徒增孩子对危机的恐惧感和想成功、怕失败的焦虑感。通常情况下,这种焦虑不仅不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而且会变成压力和阻力。因为怕失败,他们在学习和考试中会变得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

所以,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该尽可能摒弃类似“饭碗危机”形式的教育,而及早选择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因为科学家的科研实践证明,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有在为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学习和劳动时,才会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所谓“梦想教育”就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发现孩子的潜能优势,点燃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学习。

在这本书里,我们已经多处谈到了“梦想”教育的优势。在确定选择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前,家长应该明白这种教育方式的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家长要明白,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里都有“梦想”的种子,家长的任务只是发现、呵护和培养;发现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和沟通。在现代科技发达的前提下,也可以辅以测评手段予以旁证。

第二、“梦想”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梦想。

第三、当孩子的“梦想”与大人期待的“梦想”大相径庭时,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对“梦想”的选择。当然,前提是孩子的“梦想”不能违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第四、帮助孩子实现“梦想”,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实现这个“梦想”的最近期目标,而后根据这个目标找出孩子实际存在的差距,再根据这个差距制定缩小差距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然后再督促孩子把这些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第五、家长还必须明白,不能把孩子的“梦想”确定为考上某一所名牌大学,更不能是在某一次考试中排名多少。“梦想”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上科学测评后获得的相关指标。“梦想”比考名校,争名次要大得多。如果“梦想”只是一个在三年两载就能实现的具体目标,孩子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人生就会陷入新一轮迷茫。我们从一些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后还会迷失方向的案例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签到天数: 4077 天

连续签到: 3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12-3-12 13:05:29 | 只看该作者
:victory::handshake我的大孙子下期上初中了,成绩时好时坏,真有些头痛。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16:4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姚小平


京东商城的书是打折的,网购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免邮费的。《读懂孩子》真的不错,80个家庭教育的问题小学与中学各40个。基本上包含了家长通常头疼的问题了。   
http://book.360buy.com/10661890.html

签到天数: 4077 天

连续签到: 3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2-3-14 10:44:15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10 17: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