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942|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题论文·从清代汉宋关系看今文经学的兴起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8 15:0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2-12-8 15:48 编辑
0 P' t$ C) C5 v* f9 Y
9 w4 T; Y: o% s5 M内容提要 乾嘉汉学鼎盛之时,汉宋对峙更加凸显,但因寻求义理的内
- \. Q' j) }& q7 r* @; N: Q在需要,其中又滋长着调融宋学的潜流。汉、宋之学陷入困境,士人乃日益从( e) d: r5 L( s" J+ O
今文经发掘“微言大义”,从而落实由考据以求义理的主旨。今文经学因之兴7 K0 ?! L& \6 T0 _5 M7 M3 l, x4 j
起,并在晚清经世致用及汉学义理化趋向中发展起来。% C% z( T7 H, c5 C6 e
关键词 汉宋调融 今文经学 常州学派 义理
# s7 Q* n, K9 K, [5 s一、引 言
+ u% M( a3 G" ^$ i- ]6 ~# E6 u由于士人治学方法及重心不同,汉学和宋学成为儒学两大范: \) E$ I3 J8 Y1 Y, U: A& I
式。至清代,经学大盛,学者注重师法,汉、宋分野更加凸显,汉、宋9 Q4 F+ J; W, H6 ?, k1 |
关系也成为认识清学嬗变的窗口。清末以来,一些论著从不同角- Z8 n* @  H* m6 [. P9 r: A, o7 L
度涉及清代汉宋关系问题①,但它对学术格局的影响仍待进一步
2 P1 s$ R4 L/ j讨论。
7 L: D+ c7 E  j; R( ~1 b   清末经学家皮锡瑞说:“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7 \) n, y; `2 @8 u- s, U* K- p
皆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 P6 U% E6 r2 u
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 }  t' k# L8 i# r7 k& O
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学者不特知汉、宋之别,且皆知/ }" |' M1 q, v, X$ U* }; Q" C
今、古之分。”① 嘉道以后今文经学的复兴是清代学术的重要转
6 b+ a. k0 y" }! Y) |变,自然是晚清以来文人学士的重要议题。晚清名士李慈铭读了
4 [5 C  v9 ^) H( x魏源的《古微堂外集》后,感慨“自道光以来,经学之书充栋,诸儒考4 S, Z" I' I- ^+ G/ G  [
订之密,无以复加。于是一二心思才智之士,苦其繁富,又自知必; h1 b4 G& z3 g: V8 C
不能过之,乃创为西汉之说。”② 李慈铭好讥弹人物,于经学一贯
. n9 O# S( D( Z: u7 X- j+ y7 l2 O尊古抑今,此类言论当然不足为据。其后,章太炎、皮锡瑞等人对
- {: g; V. A& U0 H此也有评论。梁启超则认为:道咸以后清学的分裂,“有发于本学7 Z4 f! g" I2 ?  v( G
派之自身者,有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者”。前者指清学本身尊古善
) k1 F( C6 R: Y' y% [* G疑的取向,因学者“既尊古矣,则有更古焉者在所当尊;既善疑矣,
9 F0 G3 R4 _! b: H则当时诸人所共信者吾曷为不可疑之?”于是由东汉古文经溯至西
. O5 `* h4 \/ @. C$ [0 i. Y汉今文经、乃至先秦诸子。而所谓“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者”,则指
1 W, }$ W. g8 {% n; w. P道咸以后的经世致用思潮。③ 但乾嘉汉学盛炽之际,经世取向对
" k" E. z  R* X7 }士人影响尚不明显。故周予同进而指出,庄存与、刘逢禄为代表的4 s# e4 e; A6 p
前期今文学乃“发于学派自身”,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后期今文  Q; P4 B0 G+ {* S; y  C+ F- M
学则“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④ 这种区分不无道理。不过,所谓
( ^0 ^# g6 e2 h- S“前期今文学”和“后期今文学”均非单一因素促成,惟诸因素重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5:07:58 | 只看该作者
性不同。
" D& T) g" F$ b* W5 v清末以来,研究者多从经世思潮考察今文经学的兴起,而对乾
" R2 Z; o% s" p$ b4 v4 ^1 G嘉之际常州学者转治今文经学的原因缺少分析。近年有论者提  A1 Z9 f1 t" J" |/ z* [
出,应从庄存与政治上受和排挤事件分析今文经学的起源。①
7 o6 @$ D; {: y# [9 s  p一些学者则持异议,认为今文经学起因于庄存与、和的政治斗争
9 F4 z/ P+ a7 w说“, 现在还只能是假说”②。
( e2 k) {; h% b, g* l乾嘉经学为何由“古”而“今”并且蔚成风气? 我们虽应注意政( Z3 A2 p# E6 x) J% D& {3 u8 P  m9 t
治斗争及经世思潮的影响,但在社会变动尚不明显的背景下,学术
& Z( |5 j- @0 y理路尤需重视。皮锡瑞指出嘉道学者开始“知今、古之分”,主要从8 Z$ f# w5 u/ n, N
学术壁垒的建立看待清学演进。学术的转变既基于修正前人而开
/ y) H+ U0 q" p3 u/ {; G宗立派,又在于汲取、调融它学。清代今文经学虽沿“知汉、宋之
% ]: [2 D) W9 [; L别”到“知古、今之分”这一路向演进,却也受调融汉宋潮流的推动。
& `" q+ V+ F3 ~$ R: d: z0 k. E简言之,在考据学鼎盛之际,汉学自身对于义理的需要促使人们补
4 T( F: i! q' h偏救弊,从今文经阐发“微言大义”,导致学术转变。
. h( P* V+ q1 }' d. D% _+ b二、考据学勃兴与汉、宋紧张3 b, e! W7 ~) J2 A$ [8 U+ i
作为传统学术的基础,考据学兴起于汉代并传衍于后世。唐、  Q' @1 k0 q9 n5 q6 Q' G, G
宋两代,注疏、辨伪之书层出不穷。宋儒虽重义理,而朱熹、王应麟/ r1 g0 I( c+ _$ I
等人诠释儒经仍重注疏。元、明两代,士人尚谈心性,辨伪、考据之" y8 E' l7 N: J
学仍延绵不绝。明末社会危机加深,忧时救世的士大夫反思心学
) `; b& c$ v+ Q4 T% j8 `弊端,倡导实用、经世之学。明、清鼎革之后,学术由虚返实之势进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5:08:29 | 只看该作者
一步发展。从顺治到康、雍,相对笃实的理学渐受朝廷青睐,由学! h! ^0 _6 M! U
术支流上升为高踞堂庙的正统学术。顾炎武等在野学者则倡导
$ t* n$ e5 M6 q4 S) w! U) v“经学即理学”,清代学术走上了“回归原典”的不归路,儒学重心也
# {5 v! m" [" p! h7 x7 _6 k- p从“四书”转向“五经”。这不仅一改明儒空谈性理、束书不观的积! U: ?) d( x) J, p( F5 S2 H3 E
习,且在宋学之外另辟蹊径,形成考据儒经的趋向。惠栋治《易》标
9 {; O* L. Q8 {: _. w举汉学旗帜,一些人解经、注经皈依于东汉经师,汉学亦成考据儒7 V2 S* R- P! I  M  I7 [) M8 H: a
经之别称。考据学兴起之时,一些宋学家也力摒“空言穷理”、“荒  Z, [. o% L1 [: v4 x5 R
经蔑古”的恶名,彰显宋学的考据内涵。- `8 p  B1 n( H8 f
考据学从江南一隅迅速影响全局,促使学术文化格局发生裂7 e5 l$ S6 g5 q& z
变。乾隆中叶至嘉庆年间,汉学盛极一时,成为多数学者的共同学9 i/ n" M8 y: }' ?- i. k3 ?
术话语。正如焦循所说:“国初经学,萌芽以渐而大备。近时数十# A1 G8 W" C5 B2 g
年来,江南千余里中,虽幼学鄙儒,无不知有许、郑者。”① 他们不
6 V& B0 A2 n# }1 s! [7 ?0 C仅指斥宋学空疏,也从不同角度摧毁宋学的理论基石。有的汉学! b7 _+ Y* o- H7 {/ _
家如阎若璩、汪中等通过辨伪、考证,对宋学依据如《大学》、《古文; {' P6 M6 ]+ d. c5 c/ `
尚书》的“十六字心传”、河图洛书之类予以否定,有的汉学家如戴: c& r+ p9 m2 A4 f! M/ _2 h4 }
震、凌廷堪、焦循等人对宋学的性、理、天道等主题进行了考证和重
, b; _5 L$ M$ i& _8 ]" F释,一些汉学家如钱大昕则在文章著述中尊汉抑宋。- m# O( M8 N/ u( e/ u0 P* u
到乾隆后期,汉学已走出江南一隅。朝廷开四库馆当然不只! [3 ?$ p% D0 F3 ^! A
是学术事件,也象征着考据学从民间学术上升为官方学术。所谓
2 [6 ]% Q/ j) h! q“乾嘉以来,朝士崇尚汉学,承学之士,翕然从风,几若百川之朝东8 j+ {) h, C7 s$ s+ f! y6 l7 l4 ]/ H
瀛,三军之随大纛”②。随着汉学阵营的扩张和政治地位的上升,
2 v2 v; T: w/ o4 t8 U士人治学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变,排斥宋学的倾向更加明显。戴震, e3 Q& y: ^) E! |- O4 Z# j$ p3 C
说 ,循宋儒经解“, 譬犹子孙未睹其祖父之貌者 ,误图他人之貌而事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5:08:57 | 只看该作者
之”“, 实诱吾族以化为彼族”。① 主持四库馆的纪昀对今文经学还. H" f1 j6 Q& ]
比较宽容,但对宋学及桐城派明显排斥,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已* M8 S" B; ^# S9 l( P9 m" k
有体现。阮元有言:“盖公之学在于辨汉宋儒术之是非,析诗文流
2 Q/ p) X  I& i5 |9 r& m派之正伪,主持风会,非公不能至于此。”② 四库馆开设之初,姚鼐) R. X% {! V# Z
受朱筠推荐入馆撰写提要,却因其宋学根柢,所撰常遭其他馆臣抵1 M4 ?0 d0 `: K0 j
制,姚氏最后只得离开。后来姚莹说:“自四库馆启之后,当朝大老- w7 ^# H/ U$ F, q' {1 X2 {
皆以考博为事,无复有潜心理学者,至有称诵宋、元、明以来儒者,; D6 {) g7 D0 d
则相与诽笑。”③ 姚莹所说或许有点夸张,却反映了姚氏祖孙的深
/ G& B; @5 t6 x6 q1 G7 x切感受。汉学如日中天“, 汉学名臣”也接踵登台。
% j6 i2 E* }8 v6 F+ L7 ^; p民间汉学家的学术取向也相类似。戴震说“, 义理者 ,文章、考- d& I" {+ x# V- g4 ~# U! B% j" U
核之源也。熟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他治学基于考据而不
/ E0 x6 l2 {) \废义理。其弟子段玉裁则“以为义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7 H4 `* @8 B/ |. r/ R: q  w1 U8 S
⋯⋯夫圣人之道在《六经》,不于《六经》求之,则无以得圣人所求之
) p+ a7 Q& u) P! \8 a4 s理,以行于国家天下,而文词之不工,又其末也。”④ 两代人的学术
; [4 F/ o) T' k. i' S( z重心显然不同。即使兼治义理的戴震,对宋学也多反感。至于博
6 q2 g  s6 l+ O0 B: P+ U学多才的汪中,究心于诸子义理,但“最恶宋之儒者,闻人举其名,
, i/ m" @( r* q; @- R! K1 N! h则骂不休⋯⋯汉唐以后所服膺者,昆山顾氏、德清胡氏、宣城梅氏、+ Y: x" M0 r3 e% D+ o
太原阎氏、元和惠氏、休宁戴氏。”⑤ 乾嘉之际,汉、宋关系日趋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5:09:24 | 只看该作者
另一方面,宋学家对汉学也有不少讥评。乾隆朝的理学大臣3 E# p% c: f) O, R$ A) Q2 @
翁方纲对阎若璩的考据研究不以为然,认为《古文尚书》虽不无可& `4 \1 Q) P5 j5 c/ J7 x
疑之处“, 然义皆醇正 ,列于学官久矣 ,即如其中一二偶见他书者 ,; @7 Z- A( U6 a' p
安得从而议之?”① 他还专门撰文驳斥戴震关于“性”、“理”的考- m" g7 x5 v4 @0 _
证。② 桐城派的姚鼐更认为士人“相率而竞于考证训诂之途,自名
( F8 M( F! r9 S9 n8 @- j汉学,穿凿琐屑,驳难猥杂。其行曾不能望见象山阳明之伦,其识
. u( J% I4 s) M0 v' a! J解更卑于永嘉,而辄敢上诋程朱,岂非今日之患哉!”③ 宋学对汉+ b5 f1 ^3 K! Q$ [: w
学的反感可见一斑。
8 I" t! _& Z( l8 m汉、宋冲突不久就在两广总督阮元幕中达到高潮。惠栋的再
. Z: I" F# p7 v& V传弟子江藩于嘉庆十七年(1812 年) 撰成《国朝汉学师承记》,嘉庆9 C9 z  ?9 `, O7 w( F) n2 R0 J
二十三(1818 年) 年在阮元幕中刻成,批评“濂、洛、关、闽之学,不
/ A0 J! T8 s) [+ u2 c# _0 M4 ]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之旨。义疏诸书,束诸高阁,视如糟粕,弃等- C- Z3 V, g+ [) x/ c: ^# m, V) I: i: E  @# z
弁髦。盖率履则有余,考镜则不足也。”④ 阮元为之作序推介。此
$ r4 k( o1 p- C# \, Y4 c( `) ?书撰成于汉学炽盛之时,体现了尊汉抑宋的氛围。6 R" a( i* D* w, O
乾嘉年间,批评汉学的言论以桐城文派最为激烈。他们并非
# X& A7 m; ^7 n理学重臣,也缺少学理创新,但并非如有的经学家所指的无聊文人) @/ P; z" o! f$ l7 t
或趋炎附势之徒。桐城派对汉学的批评虽有偏激之词,却非毫无
( U: `  D0 i/ h' M4 }根据,有些可谓击中要害。道光六年(1826 年) ,姚鼐的四大弟子' ]* k/ i4 ~( a) P% P. M
之一,也在阮元幕中的方东树,于阮元转督云贵之际,撰成了《汉学
" t! m! i" m4 O$ F; n; G" I商兑》,与江藩针锋相对。他指斥江藩著书“以辟宋儒、攻朱子为& r; P# ]5 Z! P1 ?
本”,又一一反驳江氏对宋学的批评,列举汉学弊端,并攻击其“名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5:09:57 | 只看该作者
为治经,实足乱经,名为卫道,实则畔道”。① 集中体现了护宋斥汉
6 Y9 u% [- D3 o9 Q6 ?的激烈态度。乾嘉年间,批评汉学弊端的言论不少,多见于私人信
: j! Y& C: c# E& S& W函,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则刊于作者卒后。再则,有清一代,桐城' a: b  \+ t4 o; ]6 z2 d% A) o$ B
派并不像清初“理学名臣”那样显赫,其学术地位也不如汉学阵营,
6 K4 w9 v8 N) L1 C' T* _1 A+ V; H故方东树抨击汉学还是需要相当胆量的。不过,汉宋相攻的格局8 j. K$ q+ f) x' N# Q! v0 N
则如宋学家陈用光所说:“近时为汉学者诩详说之功,而鲜返约之
( U. C7 p* F8 w6 F' B: p* O思;为宋学者或又徒剿袭语录之绪余,而无自得之实。二者交讥而6 @2 ?2 y5 q) W4 e: e
未有以相胜也。”② 汉宋积怨益深而“又未有以相胜”,推动了士人; J5 m: r  K- p: [7 \4 \+ c: E
在学术上自我反思。
/ L/ Q. `5 k5 \$ Y) r三、汉学积弊与反思: j; j% H; z4 R1 D$ h
江藩的态度反映了宗派观念,也暴露了汉学存在的问题。乾) C! o/ w7 a' c: X2 v
嘉学派崇尚“实事求是”,考订儒经,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 ^! x: ~2 O" v2 b" X! d
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领域,在整理和保存古文献,完善* I5 X- l6 w8 Z) O$ D; p
考据学方法,开创证实学风诸方面成就巨大。但汉学的主流是东7 x9 L: I* c& b' u0 o
汉古文经学,注重“传事”而不重“传义”,导致思想枯萎。. J0 U% T4 N* T( T
乾嘉至道咸年间,士人对汉学积弊提出了不少批评,后来研究
5 v  c: N5 K$ e4 p2 K) C者对此注意较多。但是,一般论著多着眼于汉宋之间的相互批评,( [$ p" I6 S8 E  [2 `% v! B3 [
而对汉学家的自我反思注意不够。事实上,汉宋相訾不过是学术
9 }% }. E! {6 i2 G# S* ?4 g. A1 y阵营的外部对立,冲击力相对较小,而学术流派的自我反思往往具
2 q* M/ \/ ]8 ?1 r) i有较大的震动和影响。可以说,乾嘉学派的自我反思直接引发其
: {7 u( D3 m9 y1 q2 y  ?5 c+ t学术调整。大体说来,它集中于以下方面。, {8 Y$ o) P; x
首先是对汉学的泥古积习及门户观念表示不满。中国士人历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5:11:33 | 只看该作者
来有好古积习,政教好谈三代,学术研究以古为尚,清学便在梁启5 @$ a1 L) B8 m6 U
超所谓“以复古为解放”的趋向中衍生出来。当时,“解放”的意义
& ^) o- G; B$ f* l  f: S/ {( j$ |) I尚不明显“, 复古”的旋律却非常高亢。他们所复之“古”不是孔孟 ,
$ s2 G$ v3 X% b: R- I而是东汉注疏、训诂。惠栋承父、祖之学研究《易经》,学术上趋于
2 F& K, A. H- O专谨,却强化了“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的风气。其弟子谨守家法,
5 K4 r) ~3 _' Z1 ~0 `9 Y6 E: [俨成吴派。复古取向以及伴随而生的门户观念对于汉学的建立不
, `$ g! c: \1 j6 [, I! Y8 [无作用 ,而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即使汉学盛炽之时“, 唯汉是好”, W1 K  |, U% b6 G; {3 Z$ D
的偏向也遭到一些人的怀疑《, 四库提要》评论惠栋“其长在古 ,其- J' O6 Q2 s4 M7 A
短亦在于泥古”①。惠派自建壁垒,学传不广。皖派经学领域较$ \, W/ Z5 P! S+ ]1 p7 A9 @& Q
广,但同样存在泥古积习和门户观念。方东树斥之为“但出于汉者5 f6 r: k4 q7 Y
主之,出于宋者非之。诧为辅经,实足乱经。始不过主张门户,既
7 X( F' j4 ^: p' {7 i, r; E肆焉无忌,则专以攻宋儒为功。”②
8 Q2 K" M7 P! T' o0 c& J当时,文史学者章学诚针对汉、宋对峙之势指出:“今人有薄朱5 D7 R8 s) z$ T! L
氏之学者,即朱氏之数传而后起者也。”章氏认为:“朱子求一贯于
/ ~1 _/ T$ R) g多学而识,寓约礼而博文。”他又勾勒了朱学数传而至顾炎武、阎若
! j, v6 k2 T& _* K: L5 j璩的历程。③ 这说明,汉、宋之学本来具有内在联系。章氏之外,% K% s8 @, @( t  v8 u6 ?6 ?# }
一些治学广博的汉学家如凌廷堪、焦循、王念孙、王引之等人都对  ~$ i3 C" R& g  f
汉学积弊有所认识。焦循对人们称乾嘉经学为考据学不以为然:6 D( x( l9 j) I9 d" m$ O
“乃无端设一考据之目”“, 补苴掇拾 ,不能通圣人立言之指”。④ 他
' W( h) w7 a3 d+ u8 c7 z7 o还指出,士人标榜汉学,而“汉之去孔子几何岁矣,汉之去今又几何4 l, P% c) a+ h+ E; a
岁矣。学者学孔子者也。”“惟汉是求而不求其是,于是拘于传注,( T4 U" j  A9 c
往往格于经文。是所述者,汉儒也,非孔子也,而究之汉人之言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5:12:12 | 只看该作者
亦晦而不能明。”① 王引之评论惠栋治学“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
. X/ s+ e2 L8 B- q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②。他主张“孰〔熟〕于汉2 Z  H  B9 F# V
学之门户,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③。凌廷堪指出汉学末流“袭其
$ _4 e' x% z% i. a名而忘其实,得其似而遗其真。读《易》未终,即谓王、韩可废;诵+ r) ^2 Q" h+ R$ V5 t# j. _- i/ ], {
《诗》未竟,即以毛、郑为宗;《左氏》之句读未分,已言服虔胜杜预;6 ^" B* ]. r1 A9 Y) Y" @3 E
《尚书》之篇次未悉,已云梅赜伪《古文》,甚至挟许慎一编,置九经. j+ `* X1 f! ^+ r, I5 B
而不习;忆《说文》数字,改六籍而不疑。不明千古学术之源流,而% i& T0 H+ t* d
但以讥弹宋儒为能事。”④ 因此,他们虽重考据,却也注意博通,有$ h+ `8 g- W! j3 F; @0 h
的还讲求义理。这些批评对于专宗许、郑、贾、马的汉学家无疑有
  i+ _' D1 i) @所触动。于是,一些人的学术视野超越东汉,注意到西汉经学、乃. j; b4 ?+ y2 |7 J
至先秦诸子。
; t. f% ?* S" Z其次,对汉学烦琐考据而不讲义理之弊的认识。许多考证著
& e2 V/ Q* T( e作,总是引经据典,动辄数十万言,看起来专精细密,却不能把握儒
9 d, V9 B# u; T0 f+ J3 V学的真精神。章学诚著《文史通义》,意在针砭戴震,指陈经学流
4 i7 B1 D. _( W3 V# ?弊。他认为考据学“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蚕食桑叶而不能抽
& Q$ {! q6 S; J4 r" g8 F丝”⑤。有的汉学家逐渐对考据学的义理需求有所认识。段玉裁
+ A2 R8 b1 [% d9 z2 S认为:“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伪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
9 c5 d3 n: p  Q6 G; s7 ~( A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何谓立说? 著书者所言( U$ e- G; z9 R; _: s( h5 K
之义理是也。”⑥ 精于文字训诂而疏于义理之学的段玉裁晚年自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5:12:36 | 只看该作者
称:“喜言训诂考核,寻其枝叶,略其本根,老大无成,追悔已晚。”①2 {  u1 N4 y' h2 G9 G+ I) {
这并非学术自谦,而是晚年的学术反思。许宗彦也有类似言论:& e- s# e# n; k' o0 `! O8 n' e
“如仅仅校勘文字同异伪脱,或依傍小学,辨析训诂形声,又或缀拾
! d9 N' A8 x0 d( i2 ]零残经说,所得盖小,私心诚不欲为之。”② 许宗彦“不欲”从事烦
1 P6 R2 Y) [3 V' x琐考据,也非汉学名家,而他兼通汉宋的取向则具有代表性。稍
, ^. ~- K, A! c6 ^, e后,汉学家对这类弊端的认识和批评更多了。阳湖派文宗张惠言9 ^% _. I8 N, R  t" L' C" Z/ e
指出:“数十年间,天下争为汉学,而异说往往而倡。学者以小辨相  y& g% n/ @% F! u" Z
高,不务守大义。或求之章句文字之末,人人自以为许郑,不可胜0 o: u6 l) Q- T2 |+ p: z
数也。”③ 因而,张惠言既承吴派《易》学,又不像它那样泥古琐碎。0 W: h4 n9 o/ D7 N; K1 U9 _: N7 p! p
他以《春秋》之法治虞氏《易》,求其条贯,明其统例,被梁启超称为* e) P5 ^5 \4 V
常州今文学派的两大源头之一。稍后岭南汉学家陈澧更认为“, 盖
! c3 D% K, X" L$ x2 j' P8 c  I) z百年以来,讲经学者训释甚精,考据甚博,而绝不发明义理以警觉
8 d  h6 X" p8 ^' }/ i; f世人。其所训释考据,又皆世人所不能解。故经学之书,汗牛充
3 ]# d/ t$ J- Y* p* A, h; y; V栋,而世人绝不闻经书义理。此世道所以衰乱也。”④ 此说或许有
( B2 x# _8 P4 `0 t点夸张,但义理枯萎造成的经学困境却是事实。$ b" X, x, T! e$ J$ P
既然烦琐考据不能真正领悟和履践孔儒精神,那么另觅途径7 u1 p3 A/ t4 P1 Y& v7 ]$ |
以阐发儒学的价值也就势所必然。随着学术本身的演进和社会环8 Z3 x0 {7 O) G, _' X; ~+ f
境的变化,士大夫对烦琐考据的怀疑、厌倦情绪潜滋暗长,义理之7 {( W1 O2 l2 o. ?/ z
学便以不同形式应运而兴。' Q3 T& z$ w. P
其三,一些汉学家呼唤恢复儒家的经世致用传统。乾嘉学派" T1 Q$ j; a  ^# s
在“实事求事”的旗帜下,埋头于“求真”而不讲“致用”,割裂学术的
( K$ P' q, Q; Q* I* d* |5 D二重性。对这类弊端,当时及后世学人都不乏批评。钱大昕尚考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5:13:00 | 只看该作者
据,却重视儒家经世传统 ,认为“儒者之学 ,在乎明体以致用《, 诗》、
$ C* L) w" p6 |8 e" F$ C! _9 d《书》《、执礼》,皆经世之言也。《论语》二十篇《, 孟子》七篇 ,论政者
. Z5 f* R* ?+ p( Y居其半,当时师弟子所讲求者,无非持身处世、辞受取与之节,而性
4 j6 i7 @* v! ^- L$ q# p与天道,虽大贤犹不得而闻,儒者之务实用而不尚空谈如此。”①2 u2 a9 G  R$ j: _, E
钱氏主要还是针砭宋学,章学诚则明显针对汉学有感而发:“学者
: ^2 \6 J4 R! c$ u* L; f  g) r' I但诵先圣遗言,而不达时王之制度⋯⋯士大夫之学问文章,未必足4 `$ u8 C: Y3 m2 P) l$ f4 g8 @
备国家之用也。”“学者昧于知时,动矜博古,譬如考西陵之蚕桑,讲* a" o& n# f  L2 {1 j$ J
神农之树艺,以谓可御饥寒而不须衣食也。”② 完全摒弃经世致用4 V6 |  P2 L$ [+ c4 {
传统不仅背离儒学本质,而且显然不利于学术繁荣。有的汉学家
- @' O& p0 M7 c如陈澧等人既根柢于汉学,又兼采宋学,也注重经学的实用价值,( r. R4 g- a) L
主张治经“惟求有益于身,有用于世,有功于古人,有裨于后人”③。1 l6 A4 y6 K% |& J4 R4 F9 V
陈澧开始自觉地摒弃烦琐学风,转而注重经学的实用性。" s- ?  J+ J9 U3 r4 |6 ~
汉学家的反思,加之宋学家的批评,促进了乾嘉学术的调整,
3 I0 t3 l) U) k; T9 w: l一些学者逐渐转变其学术观念和学术领域。8 Q- L2 B9 N5 W% R/ I
四、汉宋调融:由考据以求义理
+ f9 ~' X5 B* v7 j/ l4 H汉学家反思的结果之一是,一些学者转治有关国计民生的实3 J) E3 w& d/ n
学,经世思潮渐呈复兴之势。然而,嘉道年间转治经世实学者毕竟
% |0 q$ K" U, n8 u0 J不多,大多数学者仍然专注于经史研究。仅从学术上看,反思汉学) s. p" g& N3 h2 f
之弊也直接推动了汉宋调融的趋势。
% T7 T' d7 e. y: g& f9 D顾炎武倡导“经学即理学”包含通经明道的追求,稍后的考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9 01: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