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2-12-8 15:48 编辑
0 P' t$ C) C5 v* f9 Y
9 w4 T; Y: o% s5 M内容提要 乾嘉汉学鼎盛之时,汉宋对峙更加凸显,但因寻求义理的内
- \. Q' j) }& q7 r* @; N: Q在需要,其中又滋长着调融宋学的潜流。汉、宋之学陷入困境,士人乃日益从( e) d: r5 L( s" J+ O
今文经发掘“微言大义”,从而落实由考据以求义理的主旨。今文经学因之兴7 K0 ?! L& \6 T0 _5 M7 M3 l, x4 j
起,并在晚清经世致用及汉学义理化趋向中发展起来。% C% z( T7 H, c5 C6 e
关键词 汉宋调融 今文经学 常州学派 义理
# s7 Q* n, K9 K, [5 s一、引 言
+ u% M( a3 G" ^$ i- ]6 ~# E6 u由于士人治学方法及重心不同,汉学和宋学成为儒学两大范: \) E$ I3 J8 Y1 Y, U: A& I
式。至清代,经学大盛,学者注重师法,汉、宋分野更加凸显,汉、宋9 Q4 F+ J; W, H6 ?, k1 |
关系也成为认识清学嬗变的窗口。清末以来,一些论著从不同角- Z8 n* @ H* m6 [. P9 r: A, o7 L
度涉及清代汉宋关系问题①,但它对学术格局的影响仍待进一步
2 P1 s$ R4 L/ j讨论。
7 L: D+ c7 E j; R( ~1 b 清末经学家皮锡瑞说:“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7 \) n, y; `2 @8 u- s, U* K- p
皆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 P6 U% E6 r2 u
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 } t' k# L8 i# r7 k& O
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学者不特知汉、宋之别,且皆知/ }" |' M1 q, v, X$ U* }; Q" C
今、古之分。”① 嘉道以后今文经学的复兴是清代学术的重要转
6 b+ a. k0 y" }! Y) |变,自然是晚清以来文人学士的重要议题。晚清名士李慈铭读了
4 [5 C v9 ^) H( x魏源的《古微堂外集》后,感慨“自道光以来,经学之书充栋,诸儒考4 S, Z" I' I- ^+ G/ G [
订之密,无以复加。于是一二心思才智之士,苦其繁富,又自知必; h1 b4 G& z3 g: V8 C
不能过之,乃创为西汉之说。”② 李慈铭好讥弹人物,于经学一贯
. n9 O# S( D( Z: u7 X- j+ y7 l2 O尊古抑今,此类言论当然不足为据。其后,章太炎、皮锡瑞等人对
- {: g; V. A& U0 H此也有评论。梁启超则认为:道咸以后清学的分裂,“有发于本学7 Z4 f! g" I2 ? v( G
派之自身者,有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者”。前者指清学本身尊古善
) k1 F( C6 R: Y' y% [* G疑的取向,因学者“既尊古矣,则有更古焉者在所当尊;既善疑矣,
9 F0 G3 R4 _! b: H则当时诸人所共信者吾曷为不可疑之?”于是由东汉古文经溯至西
. O5 `* h4 \/ @. C$ [0 i. Y汉今文经、乃至先秦诸子。而所谓“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者”,则指
1 W, }$ W. g8 {% n; w. P道咸以后的经世致用思潮。③ 但乾嘉汉学盛炽之际,经世取向对
" k" E. z R* X7 }士人影响尚不明显。故周予同进而指出,庄存与、刘逢禄为代表的4 s# e4 e; A6 p
前期今文学乃“发于学派自身”,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后期今文 Q; P4 B0 G+ {* S; y C+ F- M
学则“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④ 这种区分不无道理。不过,所谓
( ^0 ^# g6 e2 h- S“前期今文学”和“后期今文学”均非单一因素促成,惟诸因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