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74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国丹为什么姓姚?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9 10:1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潘可权' K* s9 W- H0 d$ N
( P" K7 n) y/ h; [* A) E* ~" X
  潘氏起源和潘国旧址,是一个密不可分的问题,对潘国旧址及其变迁的情况搞不清楚,就不能对潘氏起源作出正确的结论。现在的各种姓氏专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认为潘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但也有个别的姓氏专著,往往涵盖着一个尾巴说“弄清潘的地望,当是解释潘姓起源的关键所在,潘氏的发" u2 V& [, `. H; U
祥地究竟在哪里?取决于潘国的旧址在何处?”
( i2 Z9 ?$ A3 C# `7 l  T
0 M$ Y1 x0 L+ X9 @
7 V3 l! g) b) j5 @8 T+ W) k0 K  为了弄清潘氏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我用了十一年的时间,花费近30万元,走访了除西藏以外,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近四百个县(市、区),一千三百多个村(屯、堡、组),一百多个县级以上(含大专院、校)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局(馆)通志馆,翻阅了二百三十多部大小新旧不等体材各异的家谱、名人传记和姓氏专著。访问过六位考古学家和十一位历史学家。查阅资料的时间跨度,自西周初到公元二OO七年五月,在我看过的史料中,尤其是各地潘氏族谱中,除极少数没有提到祖源出处者外,凡提到祖源出处的几乎都是说:潘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四子季孙(有的称季伯)食采于潘,因以为氏,封荥阳侯号荥阳郡以郡为堂号,故称荥阳堂。季孙公世居荥阳县安仁乡宗仁里,殁葬金鼎山罗汉献脐形。娶二妻元配姜氏生长子居仁、三子居杰,继配僖氏生次怛、四子连、五子佶(无嗣)。8 H- q  n1 f: ~  d) |: `
在经过长时间大面积普查的基础上,我集中精力、着重弄清以下四个国问题:; a" C$ G7 m9 A0 E! Q; S* T
1 Q9 Q+ H8 _* p3 Q
[姚国丹为什么姓姚?|http://forum.muloo.com/read.php?tid-189936.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0:16:5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潘国旧址和食采于潘(也有说采邑或食邑于潘的),什么叫“食采于潘”,潘在何地?
% x4 |) c- s% @: ~* {4 G6 @. L; |) {, h, ?
  P7 k, I1 H5 n) y

/ _  a: Y+ d+ N4 M, |7 A2 `  经查有充足的史料表明在中国古老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个“潘国”,最早的是姚姓潘国,因为舜帝生于姚墟,故姓姚。舜建都于潘(古城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来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舜的部落南迁到山西南部的永济县一带,潘地也随之迁到今陕西省兴平县以北,接近古毕国之地。到商朝,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期,才被周文王所灭,文王杀潘正,便是其国人。潘国灭亡之后其国人以国为姓而姓潘,史称姚姓潘国,姚姓潘国的历史距今将近4000年。周文王灭姚姓潘国之后,将其地封给了他的孙子毕公高之四子季孙(亦称季伯),是为姬姓潘国。因此姚姓潘人事实上已经完全湮没于姬姓潘人之中了。所以,如今的姓氏专著在提到潘氏起源时,有的就不提姚姓潘国这一源了。按当时周例分封的等级规定:(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公侯均为方百里,伯为七十一里,子男均为五十一里),而潘国不够建立诸侯国的条件,只能算作子男国,因此,当时附属于毕国,叫做附庸国。国王把卿、大夫封到这些地方,去管理那里的庶人和土地就叫做食采、采邑或食邑。这就是季孙公在陕西兴平县以北的潘国时代,经推算季孙得潘姓距今已有3060年的历史了,此时周还没有灭商,而且还是商朝所属的一个方国。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0:17:25 | 只看该作者
周文王死,武王即位后,首先启用吕尚(姜之牙、姜太公)为师,选其群弟中最有才华谋略的三个弟弟,即周公旦辅政,毕公高,召公奭为左右,加强领导力量作好灭商的准备,在一切准备好后,于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武王亲率大军讨商伐纣,势如破竹。周军迅速攻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纣王自焚身死,商朝灭亡。当年四月武王班师回到镐京,正式宣布建立周朝,西周自此开始。武王班师回京时,为了稳定局势,他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即朝歌),统帅殷的遗民。又命三个弟弟,菅叔、蔡叔、霍叔率兵驻守在朝歌周围,就近监视武庚,史称“三监”。为保厘东土,加强东方防卫力量,毕公高令其儿子季孙将潘地由陕西兴平以北迁到洛阳以东的潘城(即今荥阳市。因为当时这里有一条河名叫潘水而得名)。周灭商后第二年武王病死,时为公元前1044年。太子涌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胞弟周公旦摄政,从而引起菅叔、蔡叔、霍叔等群弟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企图,对周公不满。商纣之子武庚见有机可乘,便拉拢菅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十几个诸侯国,掀起一个规模巨大的“反周复商”叛乱浪潮,局势十分严峻。周公在安排好内部之后,亲率大军东征平叛,季孙公在周公东征平叛过程中,积极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三年的欲血奋战,杀了武庚和菅叔、蔡叔被流放。霍叔被降为庶人,不但平定了叛乱,而且使西周的疆域得到了扩大和巩固。东征平叛胜利后,周公接受了以前的教训,果断决定对诸侯国进行重封或改封,史称第二次分封。为了表彰那些在东征平叛中,功勋卓著的将领和士大夫,给予嘉封进爵。对那些参与叛乱的诸侯,士大夫进行了重封或改封。就在此时,季孙公被嘉封为荥阳侯(经推算时为成王四年即公元前1040年)。此后,子孙世袭在此繁衍生息,建祠立庙、世居荥阳县安仁乡崇仁里,季孙公卒葬金鼎山罗汉献脐形。为慎重起见,笔者自1998年10月至2007年4月先后四进荥阳市,历时累计一个月,反复考查,从古老的城墙遗址,周初的瓦砾,三千年的窑洞,累累沟痕的古井,四\\五十亩的坟莹,高大的坟丘,庄严竖立的古碑,千年以上的柏树古林,看墓的传人以及后人增修的牌坊,拴马桩等等.很多东西现在虽然看不到了,但人们可以想象得到它昔日的壮丽与辉煌,它的遗迹与真实的传说,令我们无可置疑的信服。这里曾经是古老潘国的城池,潘氏始祖的故居。到春秋后期周室衰危,诸侯争霸战争频乃,荥阳又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避战、避乱潘国又从荥阳迁到河南商丘西北的潘侯集(是以季孙公潘侯起的地名),在那里居住一段时间之后,认为这里还不够安全,地理位置和生活条件不够理想,最后又从商丘南迁到靠近楚国的潘乡(也是潘人来后起的地名),这就是今天的固始县。并在这里重建潘国都城,到战国时期被楚国吞灭。楚灭潘国之后在此置邑,因此,何光岳在《楚源流史》中说:“潘为楚邑”就是如此。1949年解放后历次在固始考古出土的文物说明,这里是潘国故城,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至于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时期或者还早的文物,我认为可能是潘人在迁移过程中时从其他地方带来的,它不应该成为固始就是最早潘国的证据。潘国被楚灭之后,潘人基本上全部四处逃散了。其中大部分向东南流入江、浙、闽、赣、鄂、豫、浣等地。以后分迁湖南及两广和东南亚各地及海外。少部分向东北流入山东、山西、河北、甘肃等地。因此,现在荥阳和固始两地的潘氏都不是原来潘国留下的后裔。而是以后复迁故地的后裔。那么潘国在固始延续了多长时间?目前尚未找到确切可靠的文字依据。为了检验这个论断的可靠性,笔者于公元2007年4月11-16日用5天的时间,亲临固始县对潘国故城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等有关史料进行了核对之后,又详细查阅了当地潘氏谱史的记载。结果表明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可靠的。1 Y  W/ H4 e1 m. v
 以上事实证明,潘国是一个经过多次迁移和发展变化的古国。在它曾经建国、! o& r/ T+ Z5 c0 A
立邑的地方,都留下了潘氏祖先辉煌的业绩;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今天才有研究开发的价值。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0:18: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荥阳郡—荥阳县—荥阳市的演变:! a* K( M) q& j- M
2 A0 N0 F# Z' Z# D6 p- `' a% H- l
; u! \2 G3 l" A9 ^! s
  (一)、首先了解荥阳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地位。9 n. E$ T3 g: f. b6 E
& H4 R4 Q: \* ]1 _" Q
1 K+ E/ O9 ]0 p, r, `' \! Z
  荥阳地处中原腹地,距省会郑州42公里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陇海铁路干线横穿东西,京广线和焦枝线纵贯南北,北靠黄河是古运河的中心。秦建敖仓至隋、唐为南北转运中顿之地,向为水利枢纽交通要冲,水陆沟通相辅并进。荥阳历史悠久,上古时代荥阳为高辛氏祝融和有熊氏,黄帝管辖之地。唐、虞、夏、属豫章州,商为嚣地,仲丁元年迁商都于此。西周初、武王封虢叔在此建立国东虢国。自西周至五代十国的2000年间,十多个王朝在长安(今西安市)、洛阳一带建都,虎牢关、荥阳是东方门户,京都的钥匙。置州设郡,重臣把守。在荥阳建都的有:商和东虢,置州设郡的有:秦、曹魏、晋、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后秦、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等15个朝代。1948年12月至1954年6月,中共豫西四区地委、专署,中共河南省郑州地委、专署也都设在荥阳。
- v; ]$ B2 r9 e& O5 M& E- c) m
) q8 s1 b( _5 K( w% r( y
* [' e! M$ x  u  \4 j% A5 B  荥阳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武王灭商之后,为保厘东土,令季孙公将潘邑迁移于此,战国七雄无一不为争夺荥阳斗智斗勇,秦始皇则以荥阳为跳板,连横六国,汉刘邦楚项羽争鼎荥阳,刘备、张飞虎牢关大战吕布,李世民牛口峪生擒窦建德,岳飞竹芦渡大破金兵,高迎祥、李自成在荥阳会盟,北伐战争中蒋、冯、闫会战兵临荥阳城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虎踞方山,坚持抗日。总之,自古至今历代帝王将相,诸侯藩镇,民国军阀都在荥阳留下了征战的足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解放军也都在荥阳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0:19:47 | 只看该作者
(二)、荥阳郡—县—市的演变。4 w! x# G  R' q- I5 M4 d6 E4 X
' H0 F( k. c3 F. J

* P5 d1 r$ G' k; D7 X  周朝是诸侯割据时代,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争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分天下为36郡,当时荥阳,成皋隶属于三川郡,初治洛阳,后徙荥阳(仍称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改三川郡为河南郡。直到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个)设荥阳郡之后,东晋、南北朝、隋、唐至开元22年(公元734年)一直为郡。到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赵煦帝将荥阳改郡为县,直至解放以后公元一九八七年在改革开放中才由县改为市。 ; K+ H" @" ?7 u% Z$ @. Y1 q

! [- l  o5 d9 n2 Q6 G; s" \; e$ x% B8 U' ?3 F7 y1 H1 y9 W- v/ g; j
  (三)、为什么中国潘氏的祖谱记载发祥地时几乎都是荥阳郡、荥阳县?
5 }6 Q- g, w* s, S; x$ s4 d# N& H. o+ B3 s
2 s: T$ A* }. j7 H1 b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荥阳郡和荥阳县的年代时间最长,而且它存在的时间与潘氏族谱编撰出版的时间大多数一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族谱中,绝大多数是在荥阳郡,荥阳县这段时间编写完成的。而以后重修的族谱又是沿袭以前老谱而编写的。 % V! \% `4 t: `0 m8 K8 p$ g
9 R7 Z7 {- B* x& J
/ F/ [+ E) w9 M0 M( U
  第三、对“季孙公世居荥阳县安仁乡宗仁里今在何处?”进行实地考查。, {: y/ v' Q7 k5 ~6 U$ ?- s

$ f9 A4 S4 S' `% `* q: U3 ?" x& L/ G$ [: E3 G* d  O( h
2002年9月4日我在荥阳市统战部长杜兆宽、港澳台办主任秦宏佑、市志办主任程远荃、市公安局刑侦大队长潘建民、高阳镇中学校长潘永昌、市机械公司科长潘进业等人的带领下驱车到周围的乡镇和村庄调查。当来到王村镇时,听群众说附近有个“仁里村”,是否与宗仁里有关?我们前往查访,经与该村吕洛套(76岁)、吕洛海(74岁)等人座谈,据老人们传说,我村的村名改变过好多次了清朝以前我村住着马、吕两姓。当时叫做“丁马庄”,后来姓马的人说叫此村名对马姓不利要改村名,而吕姓不同意,结果两姓打了起来,后来县长来解决,他对村民们说:你们这里古时候曾叫宗仁里,“仁里”是互相友好的意思,你们应当世代友好相处下去。还叫仁里村吧!结果两姓都同意了沿袭至今有三、四百年了,当我问到你们村里以前有古老的祠堂或庙宇吗?吕洛套说:小时候听我爷爷说很早很早以前在村东北角有座高大的古庙,好像叫做“白玉堂”还是什么“堂”老人们记不清了。据说清初的时候还有泥塑像和祖先牌位,姓什么的就说不清了。反正不是姓吕的,也不是姓马的。经过历代战争的摧残和劫难,现在连古庙的痕迹都看不到了。
7 o$ z2 v; v1 S( c
6 r$ }0 D8 U* P4 d& J0 a. M
5 e, x8 z" ~; v$ T: {2 K3 w" S  2002年9月5日我们根据群众所说,北邙乡有个“安仁寨”村,我们去了解一下是否与季孙公旧居的“安仁乡\"有关。荥阳市距北邙乡的“安仁寨”21公里,我们到该村后,找到该村老支书马银和(70岁)、村干部马银生(77岁),村史老人赵木样(又名照文,因其特别了解古老历史,人们送给他个外号“村史先生)92岁,我们问他你们村为什么叫“安仁寨\"?他说:我村名字自古不知换过多少次了,但是最早的名字叫“安仁寨”。传说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方胡人(外号长毛穿红、绿色服装)经常来侵犯。胡人(即金国人)十分凶狠,北宋初年这里已经四面筑了城墙,宋军和老百姓联合打退过多次胡人的进攻。因此老百姓都把这里当保护地,纷纷集中到这里来,人多了把四面城墙扩大加固大约方园20-30亩,城墙底宽10-12米,顶宽平均三米左右,高度平均3—3.5米。城墙悬崖高度约30米。胡人多次进攻均未攻破。老百姓全部跑到城内,得到了保护。未跑进来的人都被长胡人毛杀了。后来群众就把这个寨子叫做“安仁寨”。外边的老百姓来多了,就成安仁乡了。
) U- U; ]  {8 _1 I7 N9 ~5 w
8 F8 \- Y  q& n; [& {' Z" Z9 t/ N3 g
  从以上事实看,我认为现在的“安仁寨”就是原来的安仁乡,现在的“仁里村”就是原来的“宗仁里”,这两个地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巧合,更不是人为地连接。
; Z* C9 L9 S% a$ U* G$ K7 }! n/ ^! q% G7 i/ B

" Y5 l% a# }* H' ^4 l  c  第四、为什么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潘氏族谱都称季孙公为始祖呢? $ h0 @, ]1 a, \% ~
3 a1 E- d7 j  H

- Q0 V8 c2 {( j/ r  我从中国社会发展史和中国姓氏家谱发展史两个方面来考查:
& u4 }1 Q8 U* A$ Z
' n  k) v4 \5 z( T: o1 w3 t
8 l: I! ^: J! y. K+ o( Q1 [l、门阀的影响:中国自商朝开始直到周、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历朝历代封侯任官都是任用豪门名阀,甚至婚姻嫁娶都要讲求门户相对。为了做到用人无误,朝廷里还设有专人编写皇家贵族、名宦的家谱,使其昭穆分明,不至混乱。因此,为了升官,光宗耀祖,各姓氏都把本姓氏的名人贵族作为自已的祖先。我潘氏寻其根源,当然是黄帝之裔,文王之孙,毕公之子季孙公侯爵最为显赫了,我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1 n/ i- V5 z2 P" _9 v3 l) z
  O  D7 g/ l7 Z, l( h3 ^
% X( B' A0 C; X8 s  2、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家谱(包括国家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民间保存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宋、元、明、清时期创修或续修的,因此,它必然受到前代的影响而沿袭下来。( H3 }1 E& _5 p; V8 z4 J( p" a

$ D% R) E5 b3 Y8 G# m
/ N0 k# T' ?* _) n5 ]  3、民国时期及解放以后,新修或续修的家谱,亦因对古老的祖源不知其详,也只能继续沿袭,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各类家谱的历史背景。但我认为这种沿袭是有道理的,因为正是这条无形的管道,给世代潘氏子孙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的血液,季孙公的名字才会深深地烙在全球潘氏华人的心中,从而充满着生机和力量。我希望潘氏子孙们要继续高举季孙公这面大旗永远走下去。阔步前进!
/ s# @5 K. R" T* e
$ F% r$ k( C8 }1 Y3 p( ]+ P$ \* g! O1 j2 V+ S. F
  结论:' B+ U5 h' t5 x% \/ m0 B
2 u" U* n5 g1 [5 ~
9 [, b9 m, ?) x2 M: `- U
  一、 潘氏得姓的时间应从周文王灭姚姓潘国之后,将其地封给季孙公 (食采于潘)时算起(可惜尚未找到确切日期的文字依据),经推算约在武王灭商之前10-15年。(即公元前1060左右)
9 U& `. r9 n: }0 {. L8 a* j: |
4 @! ^: }# F. t* W6 N  K3 H& E) X# d7 c+ q& @! r' ^4 l" D
  二、 荥阳故城:是季孙公被封为荥阳候的潘国。授封时间是周成王四年(即公元前1040年)。
/ Q" I0 i) ]8 s/ G' J
* a; x' N8 E* ]. p2 w# E9 j/ ~% u3 `/ n
  三、季孙公的世居地就是荥阳县安仁乡宗仁里:应确信无疑并最早在此建祠立庙,繁衍后代。春秋以前除异地任官,届满落籍他乡者外,基本上无外迁。
! i5 D1 T3 P5 k" S
+ C2 U' |, f$ @' {. h/ Q* H9 ]8 A# o9 e) k
  四、季孙公卒葬金鼎山罗汉献脐形:其具体位置在今荥阳市高山镇潘窑树南约一千米。遗憾的是季孙公的生卒时辰尚未找到确切的依据。
* C0 S; k) }8 x2 U5 N9 s1 }4 y) e' x
0 |! Z# Q9 E# J; |
广西防城港市 潘可权
6 c! C$ M# R7 J0 T, o% \( A二零零七年五月三十日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
发表于 2012-12-29 11:27: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绍明 于 2012-12-29 11:28 编辑 7 X: `3 W# @9 U* }% S  d0 s
" p9 k, Q* C+ f. k3 ]: ^5 f
回复 5# 蓬安姚波 ; L' P; m# e6 U( Q3 b
- s7 W# Q8 e2 w6 b$ w+ B. Z, L

$ n( C) v+ j- E' E/ J! M  《  姚国丹为什么姓姚?》?姚国丹为什么姓姚?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1:3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蓬安姚波
$ z( U( Q2 a! i
3 N' b7 R0 F* D6 l) F5 d" `
* w" ]4 I3 [+ p& T3 N$ l  《  姚国丹为什么姓姚?》?姚国丹为什么姓姚?/ h/ ?6 D, J/ A$ e# j3 t+ J! A
姚绍明 发表于 2012-12-29 11:27
) F+ t- S9 |! A  ?' {6 V
9 ^( k5 x" P" B; ?: f
$ B8 I/ c) A. L; t$ y
   就是我的凝问."国丹" 二字没弄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5-1 19: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