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9 10:19:47
|
只看该作者
(二)、荥阳郡—县—市的演变。8 t H; Q2 n0 }) j# K* z
4 G0 A4 W2 O& j: ~0 G7 Q
, G" K8 X- x$ y0 n# }$ G5 [
周朝是诸侯割据时代,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争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分天下为36郡,当时荥阳,成皋隶属于三川郡,初治洛阳,后徙荥阳(仍称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改三川郡为河南郡。直到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个)设荥阳郡之后,东晋、南北朝、隋、唐至开元22年(公元734年)一直为郡。到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赵煦帝将荥阳改郡为县,直至解放以后公元一九八七年在改革开放中才由县改为市。
' n0 m' y. g6 _( @% @
+ S( [. Q. l' o
' ^1 V/ v0 R9 U$ I3 U (三)、为什么中国潘氏的祖谱记载发祥地时几乎都是荥阳郡、荥阳县?* Y* J" @; q4 j/ O1 Y9 \
4 i" x0 @% m0 t' w
/ `$ p& ^, S! l2 ~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荥阳郡和荥阳县的年代时间最长,而且它存在的时间与潘氏族谱编撰出版的时间大多数一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族谱中,绝大多数是在荥阳郡,荥阳县这段时间编写完成的。而以后重修的族谱又是沿袭以前老谱而编写的。 : g4 g3 o" T6 y* {
0 E, I5 O& d. B5 w) d2 L2 b5 k
' V `: q8 R9 \# b" Y" F$ V' u1 J3 ~
第三、对“季孙公世居荥阳县安仁乡宗仁里今在何处?”进行实地考查。
) f" J% [+ L; Q. c. Y
' v, n8 S, O! N9 j5 E/ X3 J& t0 Z- J5 m) b2 W" K' f
2002年9月4日我在荥阳市统战部长杜兆宽、港澳台办主任秦宏佑、市志办主任程远荃、市公安局刑侦大队长潘建民、高阳镇中学校长潘永昌、市机械公司科长潘进业等人的带领下驱车到周围的乡镇和村庄调查。当来到王村镇时,听群众说附近有个“仁里村”,是否与宗仁里有关?我们前往查访,经与该村吕洛套(76岁)、吕洛海(74岁)等人座谈,据老人们传说,我村的村名改变过好多次了清朝以前我村住着马、吕两姓。当时叫做“丁马庄”,后来姓马的人说叫此村名对马姓不利要改村名,而吕姓不同意,结果两姓打了起来,后来县长来解决,他对村民们说:你们这里古时候曾叫宗仁里,“仁里”是互相友好的意思,你们应当世代友好相处下去。还叫仁里村吧!结果两姓都同意了沿袭至今有三、四百年了,当我问到你们村里以前有古老的祠堂或庙宇吗?吕洛套说:小时候听我爷爷说很早很早以前在村东北角有座高大的古庙,好像叫做“白玉堂”还是什么“堂”老人们记不清了。据说清初的时候还有泥塑像和祖先牌位,姓什么的就说不清了。反正不是姓吕的,也不是姓马的。经过历代战争的摧残和劫难,现在连古庙的痕迹都看不到了。
) B4 \8 G" q( |1 d: y
# q2 _5 g5 p: N& I) s$ O. G8 S! U1 {3 h* y; G% o' G* C$ V
2002年9月5日我们根据群众所说,北邙乡有个“安仁寨”村,我们去了解一下是否与季孙公旧居的“安仁乡\"有关。荥阳市距北邙乡的“安仁寨”21公里,我们到该村后,找到该村老支书马银和(70岁)、村干部马银生(77岁),村史老人赵木样(又名照文,因其特别了解古老历史,人们送给他个外号“村史先生)92岁,我们问他你们村为什么叫“安仁寨\"?他说:我村名字自古不知换过多少次了,但是最早的名字叫“安仁寨”。传说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方胡人(外号长毛穿红、绿色服装)经常来侵犯。胡人(即金国人)十分凶狠,北宋初年这里已经四面筑了城墙,宋军和老百姓联合打退过多次胡人的进攻。因此老百姓都把这里当保护地,纷纷集中到这里来,人多了把四面城墙扩大加固大约方园20-30亩,城墙底宽10-12米,顶宽平均三米左右,高度平均3—3.5米。城墙悬崖高度约30米。胡人多次进攻均未攻破。老百姓全部跑到城内,得到了保护。未跑进来的人都被长胡人毛杀了。后来群众就把这个寨子叫做“安仁寨”。外边的老百姓来多了,就成安仁乡了。
& e* e+ G. q1 i4 U
7 Q: ]7 a, P! { k+ n" f9 W. B
* H" o9 g6 b' E, b# e3 `: |$ } 从以上事实看,我认为现在的“安仁寨”就是原来的安仁乡,现在的“仁里村”就是原来的“宗仁里”,这两个地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巧合,更不是人为地连接。# _, c6 g4 ~3 c$ l$ q
1 H% F. G; [# x
; B& n e8 K9 R, R6 y d2 H& H 第四、为什么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潘氏族谱都称季孙公为始祖呢? , i S! x$ ~+ M F( U) Y/ O
0 I3 r) [& d. X* I* V. B3 z6 m1 l
+ ~/ g/ Q5 ^6 ^' Z' S
我从中国社会发展史和中国姓氏家谱发展史两个方面来考查:
5 E% ?, c7 A8 v) \) B4 ] X' Z- L; q: w9 @) ^+ u/ ~' t! s# V% L, B4 C
/ j, A; g0 [8 k; kl、门阀的影响:中国自商朝开始直到周、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历朝历代封侯任官都是任用豪门名阀,甚至婚姻嫁娶都要讲求门户相对。为了做到用人无误,朝廷里还设有专人编写皇家贵族、名宦的家谱,使其昭穆分明,不至混乱。因此,为了升官,光宗耀祖,各姓氏都把本姓氏的名人贵族作为自已的祖先。我潘氏寻其根源,当然是黄帝之裔,文王之孙,毕公之子季孙公侯爵最为显赫了,我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 {' n+ ?5 G: K# N1 s7 ^' E
7 N$ M- I$ v: z. v. x! @7 |9 g: i
6 n6 G+ R* g8 V' A 2、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家谱(包括国家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民间保存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宋、元、明、清时期创修或续修的,因此,它必然受到前代的影响而沿袭下来。
- J8 r# B N$ O; u4 \8 U0 K- }- D3 m6 R* d& j
2 j0 y- p0 D" h) l" e
3、民国时期及解放以后,新修或续修的家谱,亦因对古老的祖源不知其详,也只能继续沿袭,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各类家谱的历史背景。但我认为这种沿袭是有道理的,因为正是这条无形的管道,给世代潘氏子孙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的血液,季孙公的名字才会深深地烙在全球潘氏华人的心中,从而充满着生机和力量。我希望潘氏子孙们要继续高举季孙公这面大旗永远走下去。阔步前进!
" v- |/ T3 {) d" P, x6 v% |
( i T1 x$ o9 g9 I% J+ D* u
" b" V+ I( ^, i+ n2 h7 ~ 结论: o1 \4 C' l; w! J
) \( l5 p) Z. K5 N- g3 [
6 V+ P9 A& v/ \7 v1 `: ? 一、 潘氏得姓的时间应从周文王灭姚姓潘国之后,将其地封给季孙公 (食采于潘)时算起(可惜尚未找到确切日期的文字依据),经推算约在武王灭商之前10-15年。(即公元前1060左右)
8 b( c. o, U. t: E. A2 x
0 [$ `% E0 @& K2 M2 P9 v7 w
! {; }8 V6 ?) f. T. F" |. E9 z 二、 荥阳故城:是季孙公被封为荥阳候的潘国。授封时间是周成王四年(即公元前1040年)。 - G# f( Q; ?3 Y6 ?& U
, e, R" M+ E. d% E5 I
E" Y4 `6 d# j, s, R8 @
三、季孙公的世居地就是荥阳县安仁乡宗仁里:应确信无疑并最早在此建祠立庙,繁衍后代。春秋以前除异地任官,届满落籍他乡者外,基本上无外迁。; P6 W! @/ N- C# k4 D3 Z
* ^( b6 ^" G3 u7 V( i8 C8 u9 a0 a; b
四、季孙公卒葬金鼎山罗汉献脐形:其具体位置在今荥阳市高山镇潘窑树南约一千米。遗憾的是季孙公的生卒时辰尚未找到确切的依据。, c2 [; |+ D) Q2 r) B" E
( c2 \* o, n' A0 k, t q* j1 u* w! Q3 ~3 r
广西防城港市 潘可权$ `2 `. A4 G& K" }
二零零七年五月三十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