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30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5 18:5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11-5 19:21 编辑 ( H4 t0 d4 s% ]9 _) f% Y" k! {
" ^- E# V4 r, H6 o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又号晚和,别署幸翁。清中叶时安徽省桐0 ^$ P; S& ~& g2 _' n: O3 ]
城县人。5 V6 Z. V- i( i) u4 @! _
桐城姚家的先祖居在麻溪,后世迁居县城,仍称麻溪姚家,自明朝时便1 U3 u9 t% U5 K' E3 d) R
已是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清朝以来,姚家以政绩、儒学、文艺、义
5 f! O! @1 H; T! r" b行等而闻名者有很多人。就近亲说,官至刑部尚书的名臣姚文然,是姚莹的9 l4 i' O& L* k+ G
七世祖;以“经学”名世、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姚范,是姚莹的曾祖;以学术
9 C9 c% e! M9 v0 k文章称师表、被目为“桐城文派”主将的姚鼐,是姚莹的叔祖。$ |+ h) D8 S7 k. p
1785 年11 月8 日,姚莹诞生于桐城县内北后街的这样一个名门世家之7 t4 x5 v! P# e4 i* t" L
中,兄弟排行居三。先世的声名显赫,虽然对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留
, `' A# n0 w2 N% }7 [; ~; s' p下深刻的影响,但到他出世时,家境已趋没落。他祖父姚斟元,秀才出身,% y* L8 ^8 G/ H: O+ x
并未发达,终生在外教书或当幕僚(就是今天所说的秘书)。他父亲姚骙,
: s% E# ~- f6 t4 ]5 [2 i虽自幼读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只好继续教书为业。
8 f3 M) R# Y, U; p姚莹家自祖父辈分居,所承祖产本来有限,祖父两代又无什么作为,家/ w4 L: f, g" c/ [6 U. ^
境自然一天不如一天。姚莹生时,家中尚有仆妇四人供差役;到他七岁时,
( c0 Q; e: D4 m6 l$ I便不得不将旧宅售出,租房居住,父辈再行分居;到他九岁时,连最后保留
8 M9 ]& }0 t/ \4 o5 H* L; Y的一名女仆也只好裁减,家务都由他母亲操作;他十岁时,正赶上夏天发大2 v; }/ I" J5 }
水,屋内水深三尺,他母亲拖带孩子借浮板于水才幸免于不死,断炊之苦," N" Y+ L/ _6 H7 F2 t* |7 X, K+ o
更不在话下。
5 s- x/ j+ E' x& `所幸他母亲张氏也出身桐城名门,为清初大学士名臣张英的曾孙女,虽7 Y+ @+ N; t* K, K2 S3 a: A, Z4 d, w
也家道衰落,但自幼知书明理,志当贤妻良母,特别注重教育后辈成人,家' E3 i* I/ x2 m7 G' m1 |+ }* `
境再艰难,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向上,即令为此而典衣卖物也在所不惜。姚莹0 X$ V' F5 M* y
自六岁开始从师读书以后,张氏不顾日间劳累,每晚必亲自检查他兄弟的课
4 N0 z! W- P: l% f业,见有所长进则喜,若有所赖惰,必加体罚,即使老师原谅他们,她也都/ u2 w4 E1 p" G' i/ b& ]* F
丝毫不放过。有时,姚莹兄弟没有机会读书时,张氏便亲任教师,不让孩子
6 }* H* l. t; o* {# r学业荒废。姚莹兄弟的《周礼》、《诗经》二书,便得自母亲的口授。等孩/ I& F1 g, c+ a6 H0 W# e
子开始学作文时,张氏又亲抄范文数十篇、唐诗百首为课本,督促学习。当" a8 ?/ K  |9 y" i2 ?3 s
姚莹苦读至深夜,伏案而睡觉时,张氏怜爱不已,常常故意借冬夜脚冷唤醒. u# g4 P7 ~8 q3 M
孩子,姚莹惊醒忙上床为母“捂脚”,“抱母足而眠”。真是母督子严,子
! \6 Y7 x; I7 t爱母慈。. ~8 J6 L( _. W2 `8 O/ ^9 j: f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先世的光荣,家境的衰落,生活的困苦和贤
! _" S+ C( b8 m7 F0 u3 n) |母的督教,深刻激励着幼小的姚莹,使他暗下决心:刻苦读书,发扬先德,* p" ~- t8 k$ s# J* {# r! g: a7 X! J
重振家声,报效国家与社会,不负贤母的殷切期望。早年的生活坎坷,也使5 V/ `# U; P( V
他对中下层社会的实际,具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养成了他后来为官时关心
1 \, }7 E2 R1 X) U& K4 b0 ?民间疾苦的宗旨与作风。同时也造就了他刚正不阿、实心实意办事、不向困6 B* j, T  Z  k
难低头的性格与志向。7 o6 R, z$ \8 ]4 B! }+ }* \' c
21 岁那年,姚莹赴安庆参加府学考试(当时桐城县属安庆府)。因为盘
* D: a3 K+ `  @5 r4 p; q6 B1 }+ H费有限,只好借住在亲戚家。这位亲戚势力眼,对待姚莹十分不好。姚莹不2 s3 e. l, A' l7 f# Z8 @5 J! p
堪羞辱,一气之下,便拔脚回家,待另作经济准备,再参加下期考试。科举
2 B; W4 H- j, F% t/ J6 ^$ f! N时代,应试是读书人的关键时刻。姚莹竟宁可放弃,而不受窝囊气。从这里9 w3 `* m" E$ ]; H- t$ D5 B9 F3 v
不难看到他个性的一个侧面。# F( I3 p! x, a0 K/ R
他回家后,正逢叔祖姚鼐在家,见他提前回来,十分奇怪,便问他何故. h  _3 y  _, C4 L
如此。姚莹只好实说。叔祖闻言,既赞许这个侄孙的志气,又不忍他失去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4:13 | 只看该作者
次考试的机会,便拿出银两资助姚莹赶去应试。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 o0 D- N3 R$ k9 ]补为府学附生,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他父亲,成了秀才。回家后娶妻方氏,也- r; y* O5 O! A& K; m
是桐城名门之后。隔年,也就是1807 年秋,姚莹又去南京应“丁卯科”江南' f$ A0 X  w/ l, ?4 f: }- j6 Y
乡试,考中第十八名,成为举人。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了他祖父。时年23 岁。
* e) d: w2 l6 ]次年春天,又到北京参加“戊辰科”会试,考中第三十二名,成为贡士。继6 G  J5 ~" I4 x2 I7 E7 B
经殿试,考中三甲第十名,成为进士。在科举道路上,追上了他叔祖和曾祖。$ h: W9 X8 |1 A+ H
喜报到家,知者无不称赞姚家继起有人,贤母心血没有白费。依当时制3 D: B& ?' a: `, ^# p/ R' W
度,考取三甲的进士,即可等待有官位时授官。由于官位有限,一时难于轮& f& q; A" {# j. ~
上,久留北京,又开销甚大,非家境所允许,姚莹只好于当年秋请假回家省
: i6 F( Z$ q5 z. B亲,及早结束了有生以来的首次北游。
0 N. u& r4 ?3 e! r' |% L- _无论是去南京参加乡试,还是去北京参加会试,都使姚莹开阔了心胸与0 O8 R- Q3 X2 D0 ~8 L) W) y
视野,并因同年(同科考中者称同年)、师生(主考官为考中者的座师,分
9 y7 j% {. a4 y  z( H科试官为考中者的房师,考中者则为座师、房师的门生)、同乡(同省者为
7 L+ Z+ T8 C, k  X7 ^大同乡,同府、同县者为小同乡)、世谊(上辈有交往,后辈继之,为世谊)- K" Y( O* P# [2 T9 ^+ |
等关系,结识了许多新交,有的成为姚莹的终生知友,有的是令他终身不忘$ b( t, f0 h& l. C4 Y- L4 L
的知遇。在这些交往中,姚莹的器识与才能,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他
* |6 t+ F+ t$ ^$ Y% h) d" z% D  \, t: @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官场与知识界由此知道桐城姚家有个后起之秀姚莹。5 l$ H$ Y6 w; B$ x& s2 ~) c3 t
考中进士,在当时固然是很风光的事,但那只不过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
; d! b8 [( @8 }  p在姚莹看来,距离实现他的抱负与理想甚远,并没有什么值得风光之处。他" ^" y5 t' u* Y; T' h4 m/ w6 W
的理想和抱负是什么呢?姚莹后来在《复李观察书》中,自称:“自束发读. K8 g+ b( a! I4 d0 W& L. X: t
书,则有志慕古,以为人生天地间,当图尺寸之益于斯人斯世,乃为此生不
' e/ ?* `: Y* [7 k虚。”这便是先儒极力倡导和知者推重姚莹的所谓“志在经世”,即以治理
% ?( S4 R1 a; A! ^# u+ G世事,利国济民为职志。/ X# D9 J8 d1 v# r* Z' F$ {% \2 s
当时的风气是:一些人只为求作官而读书,因而对于官定的经义和“八% `4 a) v3 e4 J9 ]; }6 K
股文”程式,用尽功夫,认为除此而外,再无学问,作官便是人生的终极价
& D+ q+ N, ^- B4 g$ O- k* W值;另一些人虽不为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所限,但受了清初“文字狱”
# c- g9 [; H! ^1 ?! e9 \& G的影响而脱离现实,不问时事,一意考究古书、古物、古事、古义、竭其专
  P+ l' m% {; D深,号为“朴学”。姚莹正逢“八股”泛滥、“朴学”盛行,读书人奉为时
7 a5 N# q! C: B6 H  v髦的时代。当此之际,而“志在经世”,便是难得的“越俗”。由此出发,
$ G! v  K% ?  z9 X虽因科举考试而不能不留心于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但他却不为所囿,# h. u5 F& W; B( X& D8 B' N( u
更博览群书,求其大义,着眼于有用,不斤斤于细琐,凡涉及治国安民的知
1 N0 k- \0 n, e5 Z+ b8 \' U识与学问,无不悉心讲求,反之,则不费精力去钻牛角尖。秉承家学,掌握
( z4 V( s5 ^' K+ k0 m- h; E要领;关心时局,不为空谈。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正确和坚实的第一步。7 \8 Y8 z, i! j+ e* i
二、研讨“海上事”和“海外事”
8 F" d4 U4 H$ p1809 年春,山东巡抚百龄升任两广总督,闻新科进士姚莹之名,遂趁途
8 }5 f" i- K* }, |1 `径桐城之便,邀请姚为幕僚,随他同去赴任。2 C) u& Q0 u4 P2 F8 e! D6 ^
百龄,字菊溪,姓张氏,正黄旗汉军人。进士出身,以干练和有魄力而
" v$ s7 m& V  |8 d! a得仁宗皇帝的信任。数年前即已官至总督,后因事被革职。继而,再次被重
1 r, G% J6 N9 d: X  J7 ~用,历升至两广总督。3 G2 ^6 T7 V9 ~" z
就姚莹来说,去广东既可开阔眼界,熟悉世务,又可顺便看望正在广州
  M5 M% q# Y, M* ]任教的父亲,更何况聘金对家庭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因而乐得应邀,欣然而
3 @8 J4 D5 j( v去。当年秋天,姚莹随百龄抵达两广总督的任所广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4:59 | 只看该作者
当时的广州,不仅是广东、广西两省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广东省
5 m6 d6 V" t- s' A3 T省会,而且是在传统对外贸易口岸基础上,由清政府特定的唯一与海外诸国
( Z  Z4 D% Q. d" y: E  g" I. x2 ?! P交往的商业通道。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更把广州视为到中国
1 L( f) w3 ]: D这个封建大国谋取经济政治利益的登陆点。于是,在南国重镇广州,便有了
" T; }% ?* A0 M% ]1 ^* L在中国其它城市看不到的两种现象:一是由中国人经营的专门从事垄断性外
+ y; a! E+ u; z& k9 A( c贸中介业务的洋行及其联合组织“公行”;一是供外国商人落脚储货的所谓
$ q5 U% t2 L! R7 U“夷馆”或“商馆”。0 [5 c, {* b1 Y) y
洋行早在明朝时便有,“公行”则为后起。行商除负责确定货物的价格4 {! N; {. C$ \+ y% b
外,并负责代中国政府向外商征税,外商也乐于委托其代办这类手续。而政  b- l6 Z' {4 j
府对外商的管理,一般也都通过行商来进行。“夷馆”,则由行商依政府规/ U: U2 Z7 t, L$ y/ t0 I  p" C
定租与外商使用。政府本来对外商设有严格的规定,但因日久天长,不免流
' k0 w3 v3 T, z8 |1 T3 s$ c于形式,而时松时紧。这当中,外商的不法行为和政府官员的腐败,也是重9 s/ D5 R" w4 K+ `9 X
要原因。
0 Q4 _( C5 [6 L由于广州的特殊口岸地位,便使两广总督多了一层敏感的任务,即管理9 g; \9 Z2 T8 X
和保证外贸事宜,并通过此渠道进行与外国的交涉。这些,当时统称“夷务”。7 ~0 W! z- n! c$ v9 t  F  ?8 X
“夷”,是当时对外国的蔑称,反映了中国传统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和中央
& j# R) V& x" F8 F* Q6 ~大国的心理。仅从这个不妥的名称,便不难看出当时对世界形势的了解是多( l* o! `) F6 `
么贫乏!- X, e8 m1 w, i. ?
对外贸易的发达,已令姚莹亲见广州的格外繁盛,而由于英国从事的鸦8 D& o5 R: {3 R
片走私贸易日盛,致使清政府的严禁形同虚设,鸦片的毒害在广州反映得最1 F5 D; N3 C+ d2 \0 u1 @
为明显和突出,更使姚莹深为留意。这还不算,百龄面临的海盗问题,也迫
* L! f1 z# `- S2 A使身为幕僚的姚莹不得不多加关注。
. R7 I; Z& M% V9 y/ _  o* p5 g: F所谓海盗,泛指当时活动于海上,并对抗政府缉察的武装集团。其性质8 O( b  f% F. _! h! d
与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职业走私团伙,有的专以劫掠为生,有的是不甘清0 P" n9 T# r6 A. w7 {3 v5 C& i
政府统治压迫的反抗者,有的是为外国谋经济利益的滋扰者。但其利用洋面, n6 i. T2 J. z/ Z; ]
广阔,清朝水师力量薄弱,特别是因为军政腐败而大举发展。这些海盗不仅
* H9 k! l' a$ X) t3 p, Y扰乱正常的对外贸易,威胁海道安全,而且不时登陆劫掠,无不成为治安之+ h' [- W8 x, S  r  U
大患。前此,清政府曾大力对海盗活动最为猖撅的浙江、福建沿海用兵,使
  T, {) B0 k$ s. E+ \2 z- G+ r两省所受威胁大为缓解,但广东的情况反而更加严重。这既是由于海盗活动
  |! y! i" U) x方向的转移,也证明广东文武官员的处置不力。
+ M4 I/ E$ X8 \2 M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仁宗皇帝才特调百龄出镇广东。百龄也不负皇帝厚  r, Z- Y. o3 \% k: N& K0 n) h
望,到任便针对海盗问题,一面振刷军政,惩贪去懦,整顿军队,筹饷练水
( D5 M, u+ W! F) D% @" [+ P3 E师,加强海上军事力量;一面裁撤沿海商船,连运盐也都改为陆路,从而对
" n$ V9 c% o  H沿海实行戒严,以断绝海盗从陆上获得水米接济和到陆上销脏。经过将近一7 F  \/ T! [$ N" n/ a
年的“日事招讨”,除分别击溃数小股集团,使仅余两大股海盗集团的处境
# a" _4 l- i4 K2 B6 F7 X日益受到危胁外,又通过分化瓦解、利诱,招降了势力最大、辖众二万余人, A! [" k/ Q- T
有炮船四十余只的张保集团,并利用张保,平定了乌石二集团,宣告广东沿8 X* `. o: Q. d4 }
海平静。闹了十来年的海盗,终于被肃清了。( t1 K4 J( w7 c3 w4 ?1 h
百龄因而获重赏,幕僚们竞相赋诗著文,为他颂功志贺。独姚莹没有参+ Z+ r1 L* e$ j2 g3 y9 k
加。在他看来,“降人数万,一时散归田里,彼非有所畏而散,盖有所贪也。4 W& ~$ R* i7 B; E  ]/ B* A. {5 n
其狠心故智,何尝一日忘耶?外洋暂靖,而内河匪类益众。夫匪类者非他,& |$ m  H: C# k4 z" g% H
即前日之洋盗也。昔之患在外者,近悉近内。”所谓大功告成,不过是表面! X) T( ^: O- k/ T1 @# L
现象。潜伏的危机甚重,又有何值得庆贺?这种后来在《上座师赵分巡书》+ z9 G/ X; L' b! O/ z
中透露的看法,既说明姚莹的头脑清醒,也反映了他的不随流俗。事实也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5:46 | 只看该作者
明了他的所见不差。
, X5 C# V) [. `今虽不明姚莹曾否将他的这种看法直告百龄,但从他劝百龄“功成身- `5 s% ^" O% S/ y/ \% I3 j
退”,可知他还是透露出来。他对百龄说:“张保当年不只一次扰害沿海七
9 R% V1 g; o% E; ~$ v  [; C郡地方,仇怨甚多。今既收抚,加以官爵,久后难免再生技节。假若有人寻9 e; B$ O/ `3 {: L+ D9 M/ g1 K
仇,张保被杀,处置起来,便会两难,坐视不问,则张保余众数万必会生事;
! i2 A/ y9 G1 |惩治杀手,必被认为包庇降盗,为地方人士所不服。莫若携张保离开广东,/ W  x, a: N7 `  ~  j
免致他日被动。”一席话,令百龄于惊愕之余,采纳其议,上书告病。奉旨2 _! L5 m4 y! r& V! W8 Y( T
允准,召其还朝。百龄遂携带张保离去。
$ N- F0 ?# t/ [2 P从个人利益来说,此举对姚莹绝无任何好处。独持异论,必为百龄所不
( d4 w5 t9 Z" }; t& u* C喜;劝百龄去任,更丢了优越的幕僚差使。但姚莹仍然走了这步棋,充分显% u+ E4 {& {8 [
示了他的以大局为重。倘非具有“经世”的宗旨和自觉,断然不会这样做。
# L2 t5 X) D' d  l# x  M' |而他的别具见解,则是他对海盗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获得深! Q- f# N$ i. u" Q6 q+ T" E8 ]
刻了解的结果。, J. ~7 C- s( x9 F
此后,姚莹先后在从化、香山(今中山县)等地担任官员的家庭教师,1 a5 y$ A, [  c2 |/ Z- F( h( N  Z1 Y
以教授其子弟为生。他也利用这个时候,游历了广东的一些地方。闲暇时他" M. M& L) y" X, V) a. O
便继续读书,研讨世务。但此时的研读,已不尽同于既往,那便是增加了一7 T& ], J7 I  \& l1 A1 o# W: l
项新课题:他所说的“海上事”“海外事”。具体说,就是“夷务”和与其
5 c! l1 _8 F/ }相关的海盗等问题,就是对来自海上的诸外国实情的了解及其对策。他后来5 P2 ]  ?7 w) ?- A- {
在《康輶纪行自叙》中说:“外蕃异域之事,学者罕习,心窃疑之。虽历代$ L$ _6 o6 ?2 R+ {( L$ m
外夷,史皆有志,而今昔不同,要当随时咨访,以求抚驭之宜,非徒广见闻
' {$ ?/ h8 E8 N4 T2 A而已。⋯⋯莹自嘉庆中,每闻外夷桀骜,深忧愤,颇留心兹事”。所谓“以4 e0 P+ G& E: s7 l7 Q2 U' e
求抚叙之宜,非徒广见闻而已”,正反映了他一贯的“经世”宗旨;所谓“外. p! @# M' s  k4 S" z9 w
夷桀骜”,当然包括了他在广州亲经实见的外商趾高气扬,抗拒与抵制中国3 T9 `; n6 r  H# t# K' N
政府的管理与规章;他的“深忧愤”,说明他敏感地认识到对外关系处理不  E1 y$ b* ]8 b  l
善,必有损国威,影响世运。
; Z" e4 O8 ?$ o; ~深怀忧愤地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是这次广东之行的重大收获。
& R7 d0 D0 ~2 T5 C/ o2 q从此以后,姚莹为此进行了不懈的追求与努力,使他成为当时所说的“开眼* X+ F! Q) `' L: T: c* y/ D2 C
看世界”(林则徐语)的一批杰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而且决定了他后来在  E: ~  \3 M& e, H/ m  v/ i3 U9 K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的坚定立场。正是由于广东之行,才使他的“经世”抱1 A) m2 N/ f3 _# p" H' ], e2 v
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关切与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来回应' G, y$ A0 j0 U
当时中国面临的外国侵略的挑战。作为姚莹生平事业的一大关键,此次游粤,, q) q  j) |3 r* t
真可说是不虚之行。
% H' |) O$ r# z, M从25 岁抵粤,到30 岁离开广东的这五年多时间里,姚莹虽大增新知,2 l3 Z' P+ Q  o. [6 c* K
但从他这一时期写给师友的书信中,不时可见他怀才不遇、“困顿风尘”、( c0 [5 Y2 u3 E  H9 p
“三十未立”的悲怆心情。1814 年11 月,他三十岁生日时写的《甲戌十月* D$ c% U: I7 O3 t, l) r2 `
七日,余年三十,奴子早起进鸡酒为膳,有感》诗,对此表露无遗。诗云:
$ d/ P& P( y; K) Z+ D“忽惊三十岁华新,转愧人间壮大身;束发何曾志温饱,人生惟是备艰辛。, p7 D, Z1 l* o4 O- k5 p7 `; O, |
愁看僮仆陈杯酒,泣向天涯拜二亲;风雨六年违定省,可怜伤别更伤贫!”
+ }6 l4 P; `5 B2 o3 R$ W大概正是由于“三十未立”,才使他决计结束在岭南的生活,北归选官,去' u0 r3 t8 J  `
正式干一番事业。$ y1 {( T( h8 e5 i! }# y  @
三、闽吏第一8 `3 Z$ v0 y$ ~% ^) z
1815 年初,姚莹从广东回到久违的故乡,与家人团聚。转年春,一度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6:42 | 只看该作者
杭州访友,路过南京时,拜谒了正在那里任教的叔祖姚鼐。秋天,便起程去/ ]% q) j( b6 x% F
北京参加吏部的铨选。0 c( a/ b% U/ G
到1816 年春,铨选有了结果。姚莹被授任福建平和县知县。依例办理手. d; K, y8 d% ?0 _8 G, [' u
续后,告别京中师友,赶赴福建报到。夏末到达福建省会福州,秋初到平和# r, T: y3 D* z
任职。他的“经世”理想与抱负,第一次有了直接实践的机会,时年32 岁。, _$ c7 d+ R3 b- |, }3 V2 F6 b: C
平和,地处闽东南,时为漳州府所属县。今仍有平和县,属漳州市,但
$ o, c$ ~8 l# U; a! B: J( M县治已迁移,不在旧地。关于这个与广东邻界的山区县,姚莹曾在《复汪尚
: z( ^, A5 i% Y' w: \7 z书》中分析其民情说:“其地溪岭深阻⋯⋯无三里、五里之平远⋯⋯民皆依3 t" K6 c/ l8 b# @
山阻水,家自为堡,人自为兵,聚族分疆,世相仇夺,故强凌弱,众暴寡”;! R+ ?2 z; o. b+ M- P4 ^
好斗、健讼,相沿成风。对此,姚莹认为应“因其俗宜”,以恩、威、信相
; f! Q; U7 v- A" E3 v结合而治之。姑息,并不是恩,而是软弱无力,不负责任;暴虐,并不是威,
% p4 x3 h% A$ t5 Y) }" T只会失去民心,激化矛盾;贪诈,无从取信于民,必然难有作为,说话全无- B' ]% c* a' k- S3 o  W8 `: Q
力量。过去的官员或姑息,或暴虐,或贪诈,因而失败。他坚信凭恩、威、
( v5 q% E+ ?9 v# i- Z3 M+ s信三字,不难成功。* [, C; v0 I4 F2 o8 A
于是,他以满腔热忱和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天将亮,便升堂理事;事
1 H6 o( Y$ \! O$ V* W无巨细,都亲行决定;民间投诉,迅即审理决不耽搁,而且当众进行,令民
) _$ I! y2 @1 G7 b8 U4 p共见,以示劝惩;访闻盗贼,即便是半夜得讯,也亲率员役,前往督捕,而& p; b8 z: J/ P* k# |
且外出决不扰民,食用皆自备;每月朔望,亲至四乡,择适中之地进行劝谕,% \7 E) H* B0 f8 W: {0 v
召集缙绅民庶来听,至者予赏;诛锄强暴,雷厉风行,决不含糊。这些,都
* X0 C  _* |7 v3 o5 u" n* O9 b& e+ B令百姓耳目一新,叹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从心眼里敬佩和服从这位廉、; U2 r% l6 P/ I/ T6 g
正、清、明的姚知县。
9 z6 }! p  v% _8 k挑词架讼者被严惩,捏词诬陷者被当堂揭穿,谁还敢自投罗网来告歪状?/ p7 e$ Q7 S* E, W' d1 }- d. s2 C
鼓动斗殴者被追究,借以讹诈者遭严办,有冤者知县自然为之作主,无理者
# e' D% r. P3 `/ Z* W' e. j骗不过知县,必遭申斥或令赔偿对方损失。确如知县宣谕的斗殴有百害而无
$ b' h( l5 g: x6 f4 ], Q' R- [一利,有理的变成无理,无理的错上加罪,谁还愿意小题大作、自讨苦吃地' C6 \6 P  _& I0 x2 v- V
斗殴?于是,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平和的风气便有了明显的改观。正当姚莹
: N6 E: N/ B) B: S; d0 @# h9 w依既定设想,准备陆续开展倡文教、劝农耕,俗将平和治理出个样子的时候,
5 y$ g8 ]/ u/ h( Y/ E+ L上司却于次年冬决定调他为漳州府的首县龙溪县知县。尽管姚莹本人不愿
. W. R7 U/ f, ^1 }意,平和士民百计挽留,皆无效果,只好遵命,到首县任官。
  Y2 }% {# q! Q首县,一向由所属最得力的官员出任知县。姚莹被调的原因,就是由于" v/ x5 |! P: y- e; c
他在平和的政绩甚著,官声颇佳。依例,首县皆与府治同城,但因漳州地位% z0 [0 x; w  V  B. W" p9 b/ h
十分重要,故漳州镇总兵、省里所派的分巡汀(州)、漳(州)、龙(岩直2 i& I' s  O1 N3 c
隶州)海防兵备道,均驻漳州。因此,漳州一城中而聚集总兵、道台、知府、
. R; P7 O( t! ^, _5 {知县四个衙门。今漳州市仍有龙溪县,但已不辖市区。2 u# s0 |: v; t5 B5 N7 z' p$ V3 d! e! R
别看漳州府城中衙门众多,但直接理民的龙溪知县却很不好当。姚莹在% \5 ~& [# _/ Z; u: L' }  ^) N: g
《谢周漳州书》中,述当时龙溪难治的症结说:“其民习于强悍,恃众藐法,2 F, B- a2 f  Z, b$ |
久为通省最。东万松关,南九龙岭,劫掠不已,行者戒途;北溪一路七十余
1 R4 Q: I3 Y1 e6 [9 f& K& E里,截河私征者十数处;城内文武、兵役通夜巡访,如临大敌;至于各乡,
9 r" N# }" U: J' l- b7 L/ c% {; T大小一千有八社,积怨深仇,蔓延滋斗,视杀人如草芥,以虏刼为故常,一! I, ]5 w# [% k6 |. N
日之中,或十余命,一岁之内,伏尸盈千,剖腹刳肠,莫形凶惨,四郊近地,
5 [( [, B+ ?1 I+ {# j6 l- }皆为战场,⋯⋯官至,视兵役众则逃,少则抗。官但见民之梗顽,民亦视官
- Y. m9 e- N* U为儿戏,上下隔绝,胥役缘以为奸。”
% n7 Y1 _+ Q/ J针对这种实际,姚莹认定不能以常规来治理。刚到任,便出其不意地亲
- i0 r* D1 B, @" Q率员役,夜入强社,逮捕著名积恶者数人,审明其劫掠、械斗、杀人之事甚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7:52 | 只看该作者
多,便悬榜城门,公布其罪状,分别于其为害之各当地,召万人环观而杀之。2 ]8 b& j% p3 H- U
立即正法,可免“迁延岁月,株累无穷”;正法于当地,召众环观,影响远
) D* Z; d% c7 S大于“正法省中”的“不足以警当地”。一番“下马威”立竿见影,“四境
* w; u, ]; V: t% l/ Q, \8 e/ \; @凶徒,闻风股溧”,发挥了法律的威慑作用。
/ L2 X. p. p4 r+ I接着,于各地张贴《召乡民入城告示》宣布:“各衙门兵役暂停拘捕,4 E8 d; Q  P1 a+ ], f: k
听尔等各乡社士民入城来见”,“凡有旧仇夙怨者,各该社之家长务须约束' C' w0 O3 H# F2 d
小侄,静侯本县选派之公正绅耆到社为尔等排释调处,无许再行滋事。仍一" _4 [9 }( ]: l( o: p* |
面率带子弟入城来见,本县亲加访问,所有委曲无不可以面陈⋯⋯务使尔等0 N- M% W; x( e" D6 a
无不达之隐,无不通之情”。以便彻底解决上下隔绝,官莫察民之情,民“视; T( Y8 |! N1 P: e7 \" W7 X
兵役如仇仇,望城市如陷井,经年不敢一入,于是讼师奸更得以任意舞文”1 U4 c5 @; S7 O1 g7 }
害民之积弊。对入城面陈者均接之以礼,许以自新,派其素所信重之绅耆相
; I2 v( N9 N$ y, e偕往察十数年仇怨相寻之故,巨细皆予辨白,知县又亲至各社见其头领,晓# ?) G" y( y4 N: F/ O( E$ s: s
之以理,约之以法,“使侵地夺社者,各还旧业;焚庐毁屋者,偿价修葺;
' W! B: H4 y. u3 p$ U! h死者之家,寡妇孤儿,命各社族人醵钱养卹;其杀人者,令家长自捕送,不0 D& v' K0 Q" N. b9 t
使兵役妄拘;不听死者家妄诉连逮。”, a8 m+ v; q, q
通过这一系列细致工作和亲加抚辑,“一时弃刃修和者,七百余社”,( N! T  R9 S5 B' q) v" x& q
“十余年著名械斗之区,听命息斗”。然后,“择其强有力者使为家长,给
; z' `2 a8 a7 m与信记官牒,约束族众,复择壮丁,大社百人,小社五十人,籍其名与年貌5 R5 t% S, q9 n) k  U( O
为乡勇,以逐捕盗贼,无事则交各家长董率业农。此皆横悍桀骜之徒,平时- W2 ^5 S0 j- E; `+ ~; |# g$ A
恃众无名,滋为不法,及名已入籍,有不逞,就各家长缚送县,无所逃匿,
  X3 L0 p. ^4 [" N自是帖然。凡捕盗贼及强梁恶民,皆处以重法”。于是,械斗与盗贼之积患,! T5 U6 P0 y( ]) F: j8 t
初步得到解决,龙溪的治安大为好转。5 e; g) d6 G; i
经如此雷厉风行地大加整顿之后,姚莹又大力课农劝学,推行教化,倡
5 e  b9 W! Q% J导礼义,龙溪百姓因而大悦。姚莹的魄力、识见与干练,大为漳州知府所推
- a0 N6 D. z- ~& g4 Y8 G重,不时向姚征求施政方面的意见,相处极为融洽,结成深厚的友谊。当时
4 x1 O' {" t" T7 P; d# ^, x的闽浙总督董教增,亲见龙溪局面迅速改观,也高度评价姚莹的治绩,推他
" p7 U. _5 S" F- N  ^为“闽吏第一”,多次接见姚莹,就大政征询意见,凡有赴漳州任官者,都
9 Y, L& {* @8 ~0 m( R指示他们:“究应如何为官施政,可去问龙溪姚令!”8 x+ K4 y% Q/ R$ }3 g' N0 Z
姚莹的成功,正如他所说的是当时文武上下,“合力同心,彼此信任,8 y: t8 I( P. B; {  D
毫不间言”的结果。当然也是他“治事自朝入夜,常不解衣而卧”,倾注全- u! |9 n% m! s& K2 I& v
部精力,实心任事,“心神况瘁,气血为之虚耗”的结果。“闽吏第一”,
  F8 r( s% H1 J$ ?" d7 ^是用他“头发已白”换来的。两年后省里决定调姚莹为台湾县知县,漳州士
3 I* `: D; p1 ~  a! p2 s民不肯放他走,纷纷要求留下姚知县。最后,省里略作妥协,答应留待转年
, |1 C& i& L/ ~3 ~- M2 L春再赴新任,聊慰民望,但台湾还是得去,因为那里更需要这样有本事的官7 `1 F  B( b8 F! F- {. l) i8 U
员。) U# G0 M, l0 H) e; W" n
四、初官台湾+ Z, N8 _* N9 t9 C1 [
当时,台湾尚未建省,只是福建省所属的一个府。台湾府的治所,即今5 M6 B0 |4 z/ C3 G3 f
台南市,与后来的台湾军政中心在台北,情形不同。当时,台北尚未设府;
* s" @0 }% X. d% N6 a5 m# O+ g今台北市,当时仅为一个镇。台湾府辖台湾、凤山(今高雄市)、彰化(今
+ J$ N3 f9 L/ K: \: V名同)、嘉义(今名同)四县。首县台湾县与府治同城。由于府境辽阔,故  v4 O+ q+ T, i& W' U
另于重要之地,分设澎湖(今澎湖县)、淡水(今新竹县)、鹿港(今属彰2 K: @8 Q! O8 m, m- J" u( J$ l
化县境)、噶玛兰(今宜兰县)、海防(原驻鹿耳门,在今台南市境,后移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8:40 | 只看该作者
驻府城五厅。厅,为清代行政建置序列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直隶厅与散厅之
4 U4 X4 P( f+ v. L, ~. n别。台湾五厅,即属散厅,虽说与县平行,但其官长的品级却比知县(文正, I! o" a# O- A" L& A/ ]: Q# D
七品)为高。其中,海防同知兼“南路理番”衔,“鹿港同知兼”“北路理
* J0 j$ a" y- L* i番”衔。一府、四县、五厅便构成了当时台湾的行政网络。; O4 @( m  c5 U( A/ z! N# s9 Y
台湾虽为府,但文从四品的台湾知府,却非台湾的最高文官。这是因为
  C* T/ Q' F6 k; i另有文正四品的分巡台湾兵备道,代表省来监察和协调台湾的军政事务,驻
- E& N7 F3 v" c台湾府城。内地虽也设道,但多监数府。因为台湾孤悬海上的特殊战略地位,
) r+ ]9 Z. [1 w+ A又定例分巡台湾兵备道均加按察使(文正三品)衔。内地之道,虽亦有此情2 Y2 d2 p% o1 s
况,但属个别。这还不算,更规定分巡台湾兵备道可以通过邮驿,直接向皇! K/ L6 n. `% X/ W) a
帝专折奏事,不必转由省代奏。这种绝无仅有的特殊待遇,旨在避免贻误事
& l8 G' T- }8 J2 I机。因而,台湾的最高文官首长是道,而非府。9 |  r- l4 J3 D4 S- o( P6 X  s
自清初平定郑氏势力,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以来,在军事方面更对台湾$ k! x: U3 h7 p% f: [6 z1 H
特别加以倾斜,派重兵镇戍。设台湾镇挂印总兵官(武正二品)领之。内地
+ R4 D- I9 l" a6 B) V" O& o总兵官的防区较小,而且很少兼统水师、陆营,更无台湾这么多兵。为了崇% _( M6 ?0 V0 r" Y
重事权,故特于其官衔冠以内地所无的“挂印”二字,隐示其含有“钦差”
7 k6 ^8 M7 C! a% `+ d的性质。台镇所辖,除直属的镇标三营外,还有:台湾水师协(三营)、澎# y8 [( ?3 ]9 h: j
湖水师协(二营)、北路协(二营)、台湾城守营、南路营、艋舺营、南路- }4 n( k+ \$ x. R0 J: k
下淡水营、沪尾水师营、噶玛兰营。合计为水陆十三营,分兵布防。弃兵则
/ N* t9 L3 t4 t9 G! Z" Y由福建陆上各地抽调,三年一换。* n7 h" @5 ^0 [" _3 t4 c
由于姚莹的生平事业,与台湾密不可分,故有必要就当时台湾的文、武8 E5 ?. T2 I4 H. \3 m
建置,简要说明如上。
8 `9 ?3 e( E+ h- |& V) a9 k9 j% u1819 年春,35 岁的姚莹渡海履新,出任台湾县知县,旋加海防同知衔。. M; z4 m( g0 ~2 h) H
任官台湾,掀开姚莹生平事业的新章,也是他成为当时著名“台湾通”的起  y4 B! |& B% Y4 [0 G' g7 j* Q
点。3 E/ C0 o5 D7 v. J0 v) X
当时台湾的情势,可用时人所说的“叛服不常,时存危象”来概括。由6 {. A" b$ Y- [) Y( l
于潜在的反清意识,加之治理政策的不当和官员的暴虐恶行,故自台湾为清2 p9 \% }% O4 c% r2 o6 ~
朝所有后,屡屡发生抗清起义,严重时几乎动摇清朝在台湾的统治。尽管一
/ r, _8 h& @+ F, I, e次次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但从多者三十年、少者十余年便又爆发起义,便足4 [2 R. r" H# Q" Z/ S3 ]
见危机的深重和矛盾的错综复杂。
- _) ^' D. J+ c) O当时,纳入政府直接施政管理的只是沿海地区,主要是西部沿海地区。! `! H3 d/ N' B# s( _4 [2 n
岛上纵亘南北的山区和东部沿海的大部,尚未开发,或为无人区,或为当地
; \& Z: y  p0 x9 N, H3 ~$ L兄弟民族(时称为“番”)居住区,即所谓番地。番有生、熟。浅山或重要
  G. a) N3 |" r& ?( P, T, N之地,为政府号令所及之处,多由其首领(时称“头人”)代政府管理,接' A: @7 Y6 c, {- @- [
受官员的指导,称“熟番”;居于深山,为政府号令所不及,自已独立不受
: j2 {  G8 {1 @4 ?" x: S: F6 P: {政府管辖,则称“生番”。政府只是控制其不出山,互不影响而已。实则,) {9 q3 A7 R$ v" y. q" d
民族关系时见紧张。. p. V, o( k. e* |2 b5 n" f
沿海居民,则以原籍福建漳州、泉州,广东嘉应州、潮州的迁民为主体。5 k& x7 Y8 v+ `( u$ k0 _
虽迁来有早晚,但以原籍为纽带的而连系在一起,但地域的界限很突出。而7 }. k2 H( a+ o2 z/ f
各该原籍又都是民风强悍,习于械斗的地区。受此影响,往往因个人纠纷演
2 G0 m+ Y' a8 x/ b( k变为地域来源不同者间的群体磨擦。* ]" Q! _/ @# A
尽管台湾驻军多达一万四千余众,可称内地罕有的重镇,但防区辽阔,: f' f3 A- r2 h9 `& z; m4 T
海岸线长,分散开来,依然不足,平时巡缉尚多漏洞,一旦发生变故,只好
: F' c. U# z/ ^' T" X1 @/ w% W仰仗由内陆派兵越海。这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由于弁兵皆由福建陆上各地
7 X. d: _0 F! a+ \抽调,尤以漳州等地兵员为多,地域意识和部队间的关系,最易发生摩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9:31 | 只看该作者
有时甚至酿成大规模的械斗。至于骄横不法、违犯军规、甚至不服管束,更
; ?5 c- T: F# j% Z% S" P: S1 d, _是常事。4 e8 Z9 C3 p, s2 s( x! s
因而,除了统治与反统治、压迫与反压迫的根本矛盾外,从形式上便表7 h, E$ T( e# O4 F& @' ?9 X
现为姚莹在《答李信斋论台湾治事书》中所说的:“民与民不相能也,兵与
9 H( `) u3 H5 V( v兵不相能也,民与兵不相能也,番与兵、与民不相能也。”加之“沿海僻静
! T0 e0 Q9 j$ [: e港汊分歧,多可径渡,不独商贾负贩之徒往来不时,居处靡定,其内地游手、
+ n: X1 J  i* {4 E+ ?9 Q无赖及重罪逋逃者,溷迹杂沓而来,有业者十无一二,地力人工不足以养,4 k( M8 Y" S. S9 D: z1 d
群相聚为盗,为奸恶”,这种难于控制的游民,尤为治安之大患。凡此种种,0 y, @: L+ u8 w# J. a6 ]' j
故姚莹认为当时台湾的情势是:“人心浮动,风淫易生,变乱之萌,不知何# d% C1 I$ f; u
时”。总之,是矛盾重重,一触即发的形势。# f+ r: y1 H- x" }  `1 R
相对于全境的不稳定,台湾县因为开发历史最久,商贸繁盛,户多殷实,5 `# s# z+ \% ?% P* K# I
且镇、道、府、县等衙门林立,并有重兵弹压,形势相对来说较好,但全境3 n9 Q/ j- f4 a5 J$ I3 A* z: G
存在的隐患这里也难以平静,尤需治理得人。否则,更会招惹麻烦,动摇根- B- m4 g5 X% o% Q7 Y: f
本。% Y7 g: \6 k8 s* h% K
姚莹到任以后,仍如在漳州般地谨遵“清、勤、慎”的官戒,以“恩、/ w( W2 r1 s4 K* @: g' o
威、信”为施政方针,很快便搏得士民的拥护与爱戴。仅从两事,便可知其% h# Q" v. y1 s( D; v' Y
在台湾知县任上的一斑。
, A/ L7 H2 s" L一次,姚莹乘轿出巡,正逢一帮兵卒聚在市上赌搏。县役令其依例回避,: T; Z; _6 H/ w
众兵非但不服,其中一个竟还诬称该役抢钱,与之揪扭起来,一时秩序大乱。( w1 w# k3 W; h$ Q, W- w) x6 h1 h
姚莹即命停轿,将该兵带至轿前讯问。众兵先不知轿中为何官,未放在眼里,& d8 H/ V' H3 l
闻是以厉害闻名的姚知县,早已四散。后见有同伙被逮去,担心被供出姓名,* `( x9 _0 Z+ }5 a1 L
便约集数十人,手持武器,前来抢求。0 a) t1 [# W; w
悍兵持械行凶的事,从前就有,并不新鲜。见此形势,随役都捏了一把5 q/ b% c9 X% s8 }% M. u
汗。姚莹却十分镇定地下轿,亲执锁练,拉着该兵迎上前去。来众见势,反) |8 w7 {! f' s% y; E+ T
倒迟疑下来。姚莹当面晓谕众兵说:“你们公开赌搏,已经违犯军规,现又
# I1 ]0 O  a9 }/ C# m& X- G% ]持械前来,难道不知伤害官长要处死?你们豁出去了,难道就不怕连累家中* W5 W. X: ~9 |; m3 l
老小?我本来不想追究你们冲撞官长仪仗,不行回避的过错,只想把他交给
8 E/ @1 C; A6 p6 R6 w' Z总兵大人,教育他别再赌搏。你们竟敢前来行凶!也不打听打听姚知县从来) h7 i* O3 e; I) ?) J
不怕死。不怕死的,只管上来,看看谁豁得出去。”
/ F- t  W) `- ?4 B1 B" o. m众兵闻言,大吃一惊,方知头脑发昏,惹出大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7 n- N7 O! a6 V  I都没精打采地放下武器讨饶。姚莹却一概不理,手牵该兵,径直从众兵中穿7 ?4 {7 d+ U7 e. p5 D, P8 l
过,直奔总督衙门。众兵先是让路,继而相随,求情不止。结果,总兵据情: {, c5 U2 t4 H
况把为首者加以严处,重申禁赌之令。从此,悍兵见姚知县轿到,赶忙回避,  o# l1 R* x, H8 p- w5 e
无人敢生事端。老百姓也由此知道:姚知县不但不爱财,而且不怕死!
) ^, F1 \4 E; O. u台湾当时的迷信鬼神,较内地尤甚。有病痛,不问医服药,却认为是得
/ e0 @) ~3 q2 x% y/ d+ x! z罪了鬼神,一味磕头烧香,尤其敬畏五妖神。姚莹早就打算扭转这种陋习。
6 t8 G( F9 f  V2 @1 V县民许某,小贩为生,年未三十,邻里无不称其老实,忽染重病,据说是得+ v/ e+ a0 `, q
罪了五妖神,因而得祸。他家烧香求恕不止,许某之病却日甚一日,临死对6 v6 Y1 Q% E1 ^9 B
兄说:“神恕祭祀未周,我死之后恐将降祸全家。”既死,家中大惧,不惜8 e/ ^, G. F: X  a; d% _# {/ G
破家举债而塑该神像,大举祭祀,以求免灾。姚莹闻讯,即命衙役将塑神像' j' L! u# {- m3 j  N1 g
锁系到堂,传集许家及百姓前来观其审判。至时,姚莹当众列举其罪,指斥:
: ?. R( z# h& y1 }“今尔敢虐吾良民,肆为妖妄,岂可纵容!”下令当众杖碎投火,以绝妖邪。
8 O0 [3 M" b4 b' ]8 G" l- u并宣布:“傥尔有灵,三日内降祸吾身,使吾得闻诸上帝(到上帝那里去起
9 p+ _, R' l; t) w) ]* J' b诉你)!”县民起先还对此举将信将疑,后见姚知县一切如常,才大为信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9:00:18 | 只看该作者
姚知县审判五妖神,成为一时的新闻。
4 W% y9 p& x/ G5 \7 \3 B1 s" C$ P9 y! ]1821 年春,姚莹调任噶玛兰厅,摄(暂代)该厅通判,主持该厅政务。) J- J; j0 o7 O) v6 ?8 ?" Z+ W6 D6 i
该厅地处府境东北,始设于1811 年,新建不久,一切尚属草创时期。不但境" q( n; r4 w' o9 g) ~
民最穷苦,而且治安状况也最差。因而,姚莹到任后下大力量完善制度和缉/ D  ]0 h0 X1 i& q
盗。曾因捕获著名海盗林牛等十余人,经镇、道奏功,奉旨送部引见,即到
. B6 L7 t" p7 n' Z6 T2 E- z: O吏部报到,接受皇帝的召见,意味着将予提升。  {" H6 A% Z1 t  Z2 b/ B* ^
就在圣旨未到时,姚莹却出人意外的因在龙溪县的所谓审案错误被追究, V! M% I; r3 b; \
责任,撤职查办。简单说是:龙溪县民郑源与族人某有矛盾,率亲众杀某而
5 i! e( l# ]4 M# ~$ l* W. Y9 w: U掠其财物。郑源被获服罪,姚莹以仇杀定案。未及解省复审,便调任台湾。! Y6 J& @: |0 V" h  O( v. }* x
后来,此案拖延两年,才由经手者重新定郑源为强盗。姚莹因而获审查不实
0 G( W- W) @7 L. ~' ]之罪。其实,这只不过是早就忌妒姚莹者,趁督、抚等上官换人而落井下石,
. C, }2 z6 @2 w: r: x, o作了手脚。* x5 u9 U3 g: Y; V/ r& v1 i1 t; K* g6 v
姚莹初官台湾不到三年,便以这飞来的横祸而告终。台湾县及噶玛兰厅
3 x4 M( C9 Y# j( x' e: T士民闻姚莹罢官,竞相奔走道、府为他呼冤乞留。及知事已定局,均大失望。
! F( c: Y3 L6 J, f" N5 D7 X姚莹自出任平和时,便将家人接至任上,后随来台湾。突然罢官,生活顿感
  b$ y. c+ R/ W0 q. T9 }困难。幸靠当地百姓时赠柴米接济,才勉强过活。拖延至转年秋,才因当地8 g: q6 J+ }; D% Z
官民集资代为还清官债,得以举家启程回省。船尚未开,其父突发重病,死# O: Y* b% Z2 N- j1 H1 J5 n
于船上,只好扶棺内渡。& s! n! t( q4 X0 [9 |
五、蹉跎与复起. h5 h; `8 Y8 D; E, G7 k- ?
罢官的挫折,并未影响姚莹的壮志。他在当时写的《与刘明东书》中说:
& z8 t6 V7 S4 K! n“造物者能厄人之遇,不能厄人之心。古人君子虽极颠连困苦,而秉志坚定,
) a/ ]) D$ N8 M: g! X8 `- E百折不回。仆于古人,何能为役?然穷困愈甚,乃见理愈明,觉确然有据,6 g0 Q% b2 j' g) Z$ I
故倔强自好之气,亦愈不为人屈。盖此心不为穷达所系久矣,造物其如人7 k& z4 v$ f- m$ e3 d
何?”更何况是在“平素不合之上官,方耽耽欲投石于井”的情况下,“幸
! i8 c; q9 V% H得洁身而行,不为缪辱”,说明自己的清廉,使他们实在抓不住什么把柄,2 h7 z' Q/ S+ R) Q+ K
只好在公务方面作文章。事既不实,又有何愧疚?而罢官后百姓的热情接济、
5 e3 Q0 Q/ @1 p& \代偿夙债,临行时“又送者相随数十里,至于舟中甚众,”更是最大的欣慰。6 G, H( S. F3 Y& Y! i1 c1 E7 F
“政声人去后”。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9 A  ~( }4 W* i5 J
然而,老父的突然去世,却打乱了内渡后遵旨入京引见的计划,只好暂0 p- c+ {( }5 {4 g# J
居福州,为父“守制”(停官服丧)。按理,应回乡安葬亡者之后“守制”,
& E# D4 x% o& a9 b$ V但扶柩归里,耗费甚大,一时无从筹措,只好从简。在封建时代,父丧不能  }+ x* Y4 ~# r" x7 q
安葬,是做儿子者最大的不安。“守制”三年,举家生活又将如何料理?这8 E0 C% f# F, u7 E6 m& n7 e: g
些都不能不令姚莹倍感焦虑。$ o+ g& \. m. B  `
天无绝人之路。这年(1823 年)秋,姚莹的乡试座师赵慎畛由广西巡抚
9 P  A9 ?. t& Z升任闽浙总督。赵对姚莹这个门生一向颇为欣赏鼓励。他任官广东时,姚莹
8 `# e. s2 {4 `' I# @1 j正好游粤,有过接触。后虽分手,仍保持联系。赵至福建做官,眼见门生处% [) f. r. X% _6 k" _# S
于困窘,即慷概解囊,资助其归葬,并挽留姚莹在闽。姚莹难违恩师盛意,
# B# z% o6 A9 @; J5 K, p便由兄扶柩还乡,自己与家属留闽,但监于忌恨者仍在窥伺,深恐因而影响
1 D2 w2 R% J) B3 ~# N恩师。恰巧漳州方知府调任台湾知府,方素知姚莹的才干,特邀他为幕僚,
$ e1 o/ w; l- c. \- t4 y随其赴任。姚在得到赵的谅解后,便于当年冬再去台湾。台湾士民闻姚复至,* T5 l, G& _$ f: c8 U" [
“争以鼓吹来迎”。5 V# T( \7 Z$ a8 g8 E% A; N' X8 G1 G8 m7 m
倘说前此任官台湾,是姚莹成为“台湾通”的开始,那么,这次以知府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9:01:11 | 只看该作者
幕友身份入台,便使姚莹对台湾的研究更为升华而成熟。这是因为:当初集8 y1 d+ H5 \  _" z+ y# C
中考虑到的多是面临的县、厅具体政务,现在不仅是知府的幕僚,且不时因" J9 D! e1 J( u1 X# [! O/ ^2 M; `
赵慎畛的咨访而充当总督事实上的顾问,因而更多着眼于台岛全局,更多集
% g& n4 ^' m1 c/ p  S$ T; l中于体制和政策,因感赵、方的知遇而知无不言,以往所建议而未被采纳者,$ V3 l+ w2 Q5 [
均和盘托出,得为采纳,付诸实施。$ \% W, U% P/ t$ I8 E5 W' s
后来,姚莹就他前番在台任官和此番去台充幕期间的调查、见闻施设与
5 j) W$ P$ H; w+ K论议,汇编为《东槎纪略》五卷。他说:这本书“述海外岩疆所以安危之要
9 h: t8 O! p2 k0 H7 V" E及近时贤执政之所兴革、论建”,“事皆纪实,言归切要”。吴德旋为该书
" f) d7 l; ^! U* b: k作序,称姚莹“夙留意经世之学,不为詹詹小言”,“后之从事台湾者,必
1 K- s( X0 G$ S9 k取其言以为鉴”。作为一部有价值的关于台湾事务的专书,它既是姚莹的“经
$ n7 Z$ p# b! `, a- O5 v世”成果,也奠定了姚莹的“台湾通”的地位。( C1 O" Z: q' b( @
1825 年,姚莹“守制”期终,向方知府告辞内渡,经故乡而入都引见。
0 [* _8 i; `: h" F8 }1826 年初,得引见,奉旨:“以获盗功,改为降二级调用。”又依时例,捐; Y, Y1 h% M4 _$ ^
复原官,归部铨选。因次年春末便可当选,故索性在京等待。期间,与魏源、# q6 Z. V: v, t+ Z: N0 f
龚自珍、张际亮、汤鹏等过从甚密,切磋世务,探讨学问,彼此间赠答诗文& X7 p: Y  f  V  P+ L0 V
甚多,结成深厚的友谊。不幸的是1827 年初,母亲张氏在福州病故。姚莹闻' O9 L  V- C, @7 a
讯,忙告丧假,赶回福州。8 K# R/ h( S7 B7 Q" k. A. i
本来马上便可选得官职,重入仕途,再展抱负。然而突来的不幸,使他
0 Y5 }, M" `' v. w又开始了三年的“守制”。经济的困难,尤如当年父丧之时。念及慈母的抚8 v$ P* w; O) i2 S
育教养和近年的随之奔波流离,痛心疾首的心情比当年丧父时还重。这时,' h2 i" I1 j7 G; K& k) R% r% m3 \
恩师赵慎畛已调任云贵总督。方传遂已升福建汀漳龙道,闻姚莹之窘,又延
! w, b' c5 n! H" A4 d9 L. r请他去漳州入幕,以为生计。次年秋,他便将家眷打发还乡,以节约开支。7 T; S7 {) Y. w4 X' Z  t, d
这一时期的姚莹,除继续为贫困所笼罩外,更因岁月磋跎而焦急。他在& q1 p8 d. B& j* o- f: O3 h
《与李永州书》中透露当时的心境说:“仆幼贫贱,备极艰苦,甫欲见伸即
/ e' |  R. n# _# Z& p0 h重遭困踬”,连遭罢官、丧父、丧母的打击,虽“坎坷而不知悔”,仍“期
8 L: Q- d3 G! `  \- z! I% I' K+ A& D有所振厉”,但“人生无多岁月耳”,及此壮盛之年,不得有所施为,“更
/ T0 `" j. {: ]# I历数年,境遇之穷益甚,精力尚堪用乎!”
2 J" @0 s' H( x3 J- Y3 G% X# T1830 年春,“守丧”期终,姚莹经浙返里,谋北上入都补官。此前,其6 F) m1 _2 Y% R
恩师赵慎畛已病故于云贵总督任上,归葬原籍湖南武陵(今常德市)。姚莹6 j; Q* n( C/ [* b4 k% o9 r2 i
感念恩德,专程前往湖南拜祭于墓下。1831 年春,姚莹由桐城抵京,等候补。" b6 v, T- p. g& r
因这年夏天江南大水,善后工作急需人员,两江总督陶澍等奏请朝廷派知县; C( [+ l6 l( \6 L4 O% _
六人。姚莹经“引见”后,奉旨前往江苏,于9 月到南京报到。若非江苏奏
4 Y4 l0 ^. A, V/ p! U请缺人,姚莹既未必能这么快就补上缺,而且补上官也只能在福建。
5 Q2 U7 M& C/ r9 X6 S姚莹自37 岁因事罢官,中间又经过了十年的时间,再次任官,时已47
0 f. U+ K# x( }: g- I岁。报到后,先是被派跟随总督巡查河工、漕运,然后被任为临时代理武进$ A! O% n% o/ I' t
知县。
: A. h/ u+ T3 d7 d7 \; e武进与阳湖二县,当时同为常州府的首县。二县衙门与知府衙门同城,/ y% F4 Z& \2 C7 B) K: n
二县分辖府城之城、郊。即今江苏省常州市。由于当地为经济发达、人口繁# ?! p" V  F$ X, O8 k% F6 f
盛之区,又处交通要道,事务较多,故设两首县。
; R, s+ L& {. Q, }1832 年春,姚莹赴任武进。县境孟渎三河为农田灌溉之所资,因于淤塞9 W4 i7 v4 _# @1 Q7 z
不畅而奏准兴工疏浚。去年冬即已开工,未成便因大雨雪而报废。姚莹上任4 K! o: z" x1 Z! ]4 ~+ C( {2 ]
前,上司便令他抓好此项工程。开春后,即督办此事,经实地勘察之后,姚/ C5 h* M! ~# H+ n! w
莹坚持延缓到秋后兴工,理由是:“水利之兴原以利农。今当春中,使民废7 C- a* B9 Q7 l- h+ x- a
耕而工作,非便。”他考虑的是不利于春耕。而且,此时兴工,因于河道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1 03: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