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246|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5 18:5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11-5 19:21 编辑 ; Y7 h$ v2 B5 p' f8 w  [* P" B
) T8 l! F3 d& T3 [0 I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又号晚和,别署幸翁。清中叶时安徽省桐
4 B5 l! C( B* W, A6 n( G+ A  s9 G城县人。
1 C+ r# @* p7 w# n1 p桐城姚家的先祖居在麻溪,后世迁居县城,仍称麻溪姚家,自明朝时便
0 K* N/ \$ W! D. K/ I- q已是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清朝以来,姚家以政绩、儒学、文艺、义
5 |% F' [' ~' z* J5 Z行等而闻名者有很多人。就近亲说,官至刑部尚书的名臣姚文然,是姚莹的
& Y0 k) x* ^5 v: b. G0 j$ K4 o七世祖;以“经学”名世、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姚范,是姚莹的曾祖;以学术
% Q2 h$ [' s1 z/ a文章称师表、被目为“桐城文派”主将的姚鼐,是姚莹的叔祖。. s( N( d# J2 [, Q
1785 年11 月8 日,姚莹诞生于桐城县内北后街的这样一个名门世家之
; h# A& P3 S% P8 [  k3 }7 z- L  t/ C7 i中,兄弟排行居三。先世的声名显赫,虽然对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留3 c8 s# X3 ^% b( S# r
下深刻的影响,但到他出世时,家境已趋没落。他祖父姚斟元,秀才出身,# j2 G: l; J0 P. x" i) ]
并未发达,终生在外教书或当幕僚(就是今天所说的秘书)。他父亲姚骙,; s$ j- L( `; L6 g
虽自幼读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只好继续教书为业。- C$ W( j( I5 E+ W
姚莹家自祖父辈分居,所承祖产本来有限,祖父两代又无什么作为,家
5 S1 D+ V2 o4 E1 O. s  i7 a境自然一天不如一天。姚莹生时,家中尚有仆妇四人供差役;到他七岁时,
. o( w3 w+ c) q7 T便不得不将旧宅售出,租房居住,父辈再行分居;到他九岁时,连最后保留- D8 ^, B3 @& z+ q  H
的一名女仆也只好裁减,家务都由他母亲操作;他十岁时,正赶上夏天发大& @) f( Y0 M9 x, C' V
水,屋内水深三尺,他母亲拖带孩子借浮板于水才幸免于不死,断炊之苦,
2 Y( U7 x4 b- P, \9 W更不在话下。
' Y8 G/ G# Q  x: b所幸他母亲张氏也出身桐城名门,为清初大学士名臣张英的曾孙女,虽% [  A# K5 D7 o" c* R
也家道衰落,但自幼知书明理,志当贤妻良母,特别注重教育后辈成人,家
6 p2 E4 Q. j0 _' A  _境再艰难,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向上,即令为此而典衣卖物也在所不惜。姚莹
4 Z% y; X1 l: P" Y自六岁开始从师读书以后,张氏不顾日间劳累,每晚必亲自检查他兄弟的课. E* }  R9 v9 l* N% L' \
业,见有所长进则喜,若有所赖惰,必加体罚,即使老师原谅他们,她也都4 D- S& e/ ~* {8 L# g% a3 K3 C
丝毫不放过。有时,姚莹兄弟没有机会读书时,张氏便亲任教师,不让孩子
! F2 m2 J! u8 [. v0 k# T/ N. ^: F学业荒废。姚莹兄弟的《周礼》、《诗经》二书,便得自母亲的口授。等孩
( E+ ?+ h# a' D/ |/ W5 w! H子开始学作文时,张氏又亲抄范文数十篇、唐诗百首为课本,督促学习。当
0 l2 Q/ l6 `9 G( M$ [) a姚莹苦读至深夜,伏案而睡觉时,张氏怜爱不已,常常故意借冬夜脚冷唤醒9 z" [! X5 W1 a0 |" |# I6 e
孩子,姚莹惊醒忙上床为母“捂脚”,“抱母足而眠”。真是母督子严,子
' A# n- b1 ?# q1 J1 C; D2 y8 X" ?! M爱母慈。
! ], V' ?/ N7 v1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先世的光荣,家境的衰落,生活的困苦和贤
( h' C* f( ]) M3 J母的督教,深刻激励着幼小的姚莹,使他暗下决心:刻苦读书,发扬先德,. |' [  s7 M# T) q, |6 n  O# u
重振家声,报效国家与社会,不负贤母的殷切期望。早年的生活坎坷,也使, C* a5 r# ?6 O% M6 @
他对中下层社会的实际,具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养成了他后来为官时关心
' w7 k8 a4 @" @! ^+ a* X& `2 B9 c1 {民间疾苦的宗旨与作风。同时也造就了他刚正不阿、实心实意办事、不向困! r: Y3 E$ H2 P+ r7 W6 a, p
难低头的性格与志向。. Q. u8 R  i1 J, P( R
21 岁那年,姚莹赴安庆参加府学考试(当时桐城县属安庆府)。因为盘1 c" y4 ~) A/ N+ g6 I) k
费有限,只好借住在亲戚家。这位亲戚势力眼,对待姚莹十分不好。姚莹不
, ?5 r% h7 u7 B+ V) ^7 s, u+ }# a堪羞辱,一气之下,便拔脚回家,待另作经济准备,再参加下期考试。科举/ n, ~( n% o$ J; \) Y! e
时代,应试是读书人的关键时刻。姚莹竟宁可放弃,而不受窝囊气。从这里3 j, b0 s, H+ J4 X4 h$ n
不难看到他个性的一个侧面。
$ g2 C3 Q# X" @7 p他回家后,正逢叔祖姚鼐在家,见他提前回来,十分奇怪,便问他何故
  p& v" f3 Z* v& a如此。姚莹只好实说。叔祖闻言,既赞许这个侄孙的志气,又不忍他失去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4:13 | 只看该作者
次考试的机会,便拿出银两资助姚莹赶去应试。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 Z) b: E  z' \7 @; x' Z; k补为府学附生,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他父亲,成了秀才。回家后娶妻方氏,也' G# [, ~: Y# D. w
是桐城名门之后。隔年,也就是1807 年秋,姚莹又去南京应“丁卯科”江南0 X9 S' H$ b8 Z$ m6 o/ D
乡试,考中第十八名,成为举人。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了他祖父。时年23 岁。
4 o" |& H: ?; `! W5 ]& z% [次年春天,又到北京参加“戊辰科”会试,考中第三十二名,成为贡士。继
8 g" Q- `3 R( C1 k; T4 j# [% t经殿试,考中三甲第十名,成为进士。在科举道路上,追上了他叔祖和曾祖。, [5 V+ `9 v. i$ D& L
喜报到家,知者无不称赞姚家继起有人,贤母心血没有白费。依当时制+ y  v/ [: W$ ?: L; f3 D; i: N
度,考取三甲的进士,即可等待有官位时授官。由于官位有限,一时难于轮2 j" J3 m8 `3 p  L; C
上,久留北京,又开销甚大,非家境所允许,姚莹只好于当年秋请假回家省0 I) ?' V( J, b( d. d; d1 K
亲,及早结束了有生以来的首次北游。$ j; k2 ~  D* Z6 I6 D% q
无论是去南京参加乡试,还是去北京参加会试,都使姚莹开阔了心胸与% N% l. ]: D# a/ D. V9 I
视野,并因同年(同科考中者称同年)、师生(主考官为考中者的座师,分
4 R) t; Y& g, k. B4 G科试官为考中者的房师,考中者则为座师、房师的门生)、同乡(同省者为
9 d5 w2 y+ q  `9 }/ [9 U( U9 q大同乡,同府、同县者为小同乡)、世谊(上辈有交往,后辈继之,为世谊)
$ \& H$ C& K+ I, a等关系,结识了许多新交,有的成为姚莹的终生知友,有的是令他终身不忘
) ?" N; |& x5 ]$ @) O5 L2 y8 b$ r* ^的知遇。在这些交往中,姚莹的器识与才能,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他2 H! r$ x1 y. D( m! f7 A8 P8 U9 j
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官场与知识界由此知道桐城姚家有个后起之秀姚莹。
1 V6 L% J  L; F. \7 j8 x8 O考中进士,在当时固然是很风光的事,但那只不过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 r1 l( a, y4 k# b4 R; `: O
在姚莹看来,距离实现他的抱负与理想甚远,并没有什么值得风光之处。他  r# k4 a3 O8 X* z
的理想和抱负是什么呢?姚莹后来在《复李观察书》中,自称:“自束发读! v, F7 d1 x7 P3 ^  Z/ y
书,则有志慕古,以为人生天地间,当图尺寸之益于斯人斯世,乃为此生不( \0 m0 C3 q* T& F4 x+ v7 c: V
虚。”这便是先儒极力倡导和知者推重姚莹的所谓“志在经世”,即以治理  e. i( L1 Q0 J4 Z
世事,利国济民为职志。, X( }: A* @6 v6 U/ m
当时的风气是:一些人只为求作官而读书,因而对于官定的经义和“八3 k- c# S& }7 ?, p7 Q0 j. s
股文”程式,用尽功夫,认为除此而外,再无学问,作官便是人生的终极价
% a: X/ U- \+ T  R1 n' T值;另一些人虽不为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所限,但受了清初“文字狱”
" c6 `9 r# P! j7 V的影响而脱离现实,不问时事,一意考究古书、古物、古事、古义、竭其专
, D( X9 h" v9 ^6 ?9 E, [2 h: \深,号为“朴学”。姚莹正逢“八股”泛滥、“朴学”盛行,读书人奉为时0 u2 M0 Y4 r! P5 |  X1 \& V
髦的时代。当此之际,而“志在经世”,便是难得的“越俗”。由此出发,
6 R2 a/ M& V) w0 l. {+ z+ L虽因科举考试而不能不留心于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但他却不为所囿,6 T/ T$ Q4 f! n+ |3 G
更博览群书,求其大义,着眼于有用,不斤斤于细琐,凡涉及治国安民的知* X9 ]  I$ {% U" g4 Y& p4 t
识与学问,无不悉心讲求,反之,则不费精力去钻牛角尖。秉承家学,掌握% y( m8 T; `/ m' g9 i1 U1 ]5 ~
要领;关心时局,不为空谈。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正确和坚实的第一步。' ^$ U6 \0 M' x4 s
二、研讨“海上事”和“海外事”3 u. T1 O1 @% Q) k/ }; g
1809 年春,山东巡抚百龄升任两广总督,闻新科进士姚莹之名,遂趁途$ y/ F- {( O3 f1 w
径桐城之便,邀请姚为幕僚,随他同去赴任。
' ]+ Y( d5 h! S$ J! w3 ]; P( G百龄,字菊溪,姓张氏,正黄旗汉军人。进士出身,以干练和有魄力而
, S$ b; R" h& c; C" H得仁宗皇帝的信任。数年前即已官至总督,后因事被革职。继而,再次被重
# f- _' d' b5 g: [用,历升至两广总督。8 W: \7 Y& o* k, s# k+ t; s
就姚莹来说,去广东既可开阔眼界,熟悉世务,又可顺便看望正在广州+ ~: x6 _5 C3 @6 _; w) B: r' R0 E
任教的父亲,更何况聘金对家庭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因而乐得应邀,欣然而
4 n$ [/ A$ P  L# u" T5 @6 l去。当年秋天,姚莹随百龄抵达两广总督的任所广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4:59 | 只看该作者
当时的广州,不仅是广东、广西两省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广东省
4 `+ G0 m( k7 N  R( _5 P省会,而且是在传统对外贸易口岸基础上,由清政府特定的唯一与海外诸国
. z6 S; n5 p! ^0 R0 a交往的商业通道。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更把广州视为到中国, X5 c; i( A2 I) |7 \( S
这个封建大国谋取经济政治利益的登陆点。于是,在南国重镇广州,便有了0 p) Y. r( f+ F0 ?) [
在中国其它城市看不到的两种现象:一是由中国人经营的专门从事垄断性外
% y( V; ]4 p: V$ `2 P贸中介业务的洋行及其联合组织“公行”;一是供外国商人落脚储货的所谓
" X7 {1 ?7 ~0 a9 G2 j/ o6 m“夷馆”或“商馆”。
- C' e9 t: w/ ?/ t' c) E洋行早在明朝时便有,“公行”则为后起。行商除负责确定货物的价格
4 |# G* J7 v" m: G% @2 ^* E/ m外,并负责代中国政府向外商征税,外商也乐于委托其代办这类手续。而政8 f  e3 }8 w' ?$ \
府对外商的管理,一般也都通过行商来进行。“夷馆”,则由行商依政府规2 f+ {+ v: u4 X  a2 \
定租与外商使用。政府本来对外商设有严格的规定,但因日久天长,不免流( b; M) V/ d' P# P+ n' P: n6 \" d
于形式,而时松时紧。这当中,外商的不法行为和政府官员的腐败,也是重
* K! `; o1 N8 a要原因。) b1 q: ~, w7 B$ G
由于广州的特殊口岸地位,便使两广总督多了一层敏感的任务,即管理
; p+ L3 g% P- @( A* J: b和保证外贸事宜,并通过此渠道进行与外国的交涉。这些,当时统称“夷务”。
) Q) T6 d& Q, T# |“夷”,是当时对外国的蔑称,反映了中国传统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和中央& u; a5 J% j- c! v- r- v7 r: p- V& D
大国的心理。仅从这个不妥的名称,便不难看出当时对世界形势的了解是多
) _3 n( {7 a& A6 u! e8 t么贫乏!
% a" X& ]4 i* C" Y对外贸易的发达,已令姚莹亲见广州的格外繁盛,而由于英国从事的鸦- g& w6 r8 Q9 }7 q
片走私贸易日盛,致使清政府的严禁形同虚设,鸦片的毒害在广州反映得最, S+ `2 ^+ B& }% f0 x
为明显和突出,更使姚莹深为留意。这还不算,百龄面临的海盗问题,也迫
9 r3 l, h# O+ I& e/ s使身为幕僚的姚莹不得不多加关注。
, ?$ s2 P/ `& u2 }* n' Q/ ?& V- E所谓海盗,泛指当时活动于海上,并对抗政府缉察的武装集团。其性质
2 L8 x; q6 y! z# u$ P与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职业走私团伙,有的专以劫掠为生,有的是不甘清
3 o* B- U) K" k2 e; o政府统治压迫的反抗者,有的是为外国谋经济利益的滋扰者。但其利用洋面; _- B) B# p  I' v& _% Q) c
广阔,清朝水师力量薄弱,特别是因为军政腐败而大举发展。这些海盗不仅/ @4 E, Z- B8 R) l
扰乱正常的对外贸易,威胁海道安全,而且不时登陆劫掠,无不成为治安之
* u- M/ d) P& S大患。前此,清政府曾大力对海盗活动最为猖撅的浙江、福建沿海用兵,使3 F1 V* J  X* ~* \! v
两省所受威胁大为缓解,但广东的情况反而更加严重。这既是由于海盗活动/ C5 R5 s1 l. n  d* [) z
方向的转移,也证明广东文武官员的处置不力。
& F4 z+ M8 [/ Q5 {5 G3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仁宗皇帝才特调百龄出镇广东。百龄也不负皇帝厚5 u. [8 W* I) _& u+ I4 S# z
望,到任便针对海盗问题,一面振刷军政,惩贪去懦,整顿军队,筹饷练水' M7 ~, u. A; S0 S5 ~# h
师,加强海上军事力量;一面裁撤沿海商船,连运盐也都改为陆路,从而对7 i( j! G5 H: w  @: Y3 X, c6 g
沿海实行戒严,以断绝海盗从陆上获得水米接济和到陆上销脏。经过将近一9 V9 b" J* |# X8 m7 E8 ]$ A
年的“日事招讨”,除分别击溃数小股集团,使仅余两大股海盗集团的处境2 b- w& R! q  {3 A5 K2 ^2 a+ N9 ^
日益受到危胁外,又通过分化瓦解、利诱,招降了势力最大、辖众二万余人
  X* A) l2 R; n/ ?' g" V) q有炮船四十余只的张保集团,并利用张保,平定了乌石二集团,宣告广东沿* M7 Q$ j$ g; R5 _
海平静。闹了十来年的海盗,终于被肃清了。/ e- c$ @' g7 v. U4 h- J# N
百龄因而获重赏,幕僚们竞相赋诗著文,为他颂功志贺。独姚莹没有参
: y& m% j! R; y) l& W& W加。在他看来,“降人数万,一时散归田里,彼非有所畏而散,盖有所贪也。
; ]  i! U9 _& ~其狠心故智,何尝一日忘耶?外洋暂靖,而内河匪类益众。夫匪类者非他,3 r7 U5 L: D6 w) c' g6 f
即前日之洋盗也。昔之患在外者,近悉近内。”所谓大功告成,不过是表面
! F4 g1 k7 W7 S: `现象。潜伏的危机甚重,又有何值得庆贺?这种后来在《上座师赵分巡书》
! T; p$ ?+ m7 P) g2 a) R" Z中透露的看法,既说明姚莹的头脑清醒,也反映了他的不随流俗。事实也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5:46 | 只看该作者
明了他的所见不差。1 o  R) k! j1 o3 }8 x/ v) o' U) D
今虽不明姚莹曾否将他的这种看法直告百龄,但从他劝百龄“功成身
! w4 J) o* F5 V# }退”,可知他还是透露出来。他对百龄说:“张保当年不只一次扰害沿海七/ I- Y# N2 i+ d+ }' [4 I
郡地方,仇怨甚多。今既收抚,加以官爵,久后难免再生技节。假若有人寻
1 j' C& ]- L2 k" d仇,张保被杀,处置起来,便会两难,坐视不问,则张保余众数万必会生事;& Z8 o2 c" C8 T( E/ w& t! V
惩治杀手,必被认为包庇降盗,为地方人士所不服。莫若携张保离开广东,
! X6 ]; ^* L- w) b1 ^7 x免致他日被动。”一席话,令百龄于惊愕之余,采纳其议,上书告病。奉旨% V& f7 F" C9 u
允准,召其还朝。百龄遂携带张保离去。
7 W: ~9 O) P4 N从个人利益来说,此举对姚莹绝无任何好处。独持异论,必为百龄所不
( Q- W: d; m; I" S喜;劝百龄去任,更丢了优越的幕僚差使。但姚莹仍然走了这步棋,充分显
* [/ `" n; K  H, y示了他的以大局为重。倘非具有“经世”的宗旨和自觉,断然不会这样做。( v7 k1 v9 A6 R' l$ a5 ]+ C
而他的别具见解,则是他对海盗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获得深4 g% K2 q: B9 A4 ~# V2 o
刻了解的结果。, q8 o+ f" N+ P  T) S1 `: e- ~
此后,姚莹先后在从化、香山(今中山县)等地担任官员的家庭教师,4 j9 k% B5 M( \; D+ r3 G( {- ?
以教授其子弟为生。他也利用这个时候,游历了广东的一些地方。闲暇时他
/ k# G' b  P( R1 H0 L) a& q2 G便继续读书,研讨世务。但此时的研读,已不尽同于既往,那便是增加了一
2 G- j; `8 l5 z5 M项新课题:他所说的“海上事”“海外事”。具体说,就是“夷务”和与其
5 I2 Z  z3 R' J, _( x相关的海盗等问题,就是对来自海上的诸外国实情的了解及其对策。他后来! ~9 e7 y! {. f! X* ?% A
在《康輶纪行自叙》中说:“外蕃异域之事,学者罕习,心窃疑之。虽历代4 ^. T' m& O5 `
外夷,史皆有志,而今昔不同,要当随时咨访,以求抚驭之宜,非徒广见闻' {% s6 ?- z, K+ h
而已。⋯⋯莹自嘉庆中,每闻外夷桀骜,深忧愤,颇留心兹事”。所谓“以# l) }# k% G- d( ^+ @$ `
求抚叙之宜,非徒广见闻而已”,正反映了他一贯的“经世”宗旨;所谓“外
" Z% F, g$ o, R+ n夷桀骜”,当然包括了他在广州亲经实见的外商趾高气扬,抗拒与抵制中国
8 i. m  V7 Z% Z政府的管理与规章;他的“深忧愤”,说明他敏感地认识到对外关系处理不% c3 w2 z4 E9 C8 t
善,必有损国威,影响世运。
0 C+ F4 f2 h, m5 Y/ y3 a7 ^深怀忧愤地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是这次广东之行的重大收获。
! `! H: |$ q. e1 Z9 I: Y5 w! n. n从此以后,姚莹为此进行了不懈的追求与努力,使他成为当时所说的“开眼
1 u8 J( n% f! |+ F& g) x% I; B( Z* n看世界”(林则徐语)的一批杰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而且决定了他后来在
' j1 u! V0 O( j+ @/ f3 O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的坚定立场。正是由于广东之行,才使他的“经世”抱9 i4 O8 F) x# c) G+ C, {9 M
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关切与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来回应
; D5 l7 I& Q. [' E- V+ H当时中国面临的外国侵略的挑战。作为姚莹生平事业的一大关键,此次游粤,
$ ^! Q; @: @! r' I7 E真可说是不虚之行。- Z( p! M4 ^. l, [, ^7 ?' }' U
从25 岁抵粤,到30 岁离开广东的这五年多时间里,姚莹虽大增新知,
( i$ k/ S9 y2 X, y" a* ~' W但从他这一时期写给师友的书信中,不时可见他怀才不遇、“困顿风尘”、
! O! }- @  B9 [. X- I“三十未立”的悲怆心情。1814 年11 月,他三十岁生日时写的《甲戌十月
7 X8 P) R* W- [7 M$ ?七日,余年三十,奴子早起进鸡酒为膳,有感》诗,对此表露无遗。诗云:
, V9 P1 ]( |& s; E' f0 E“忽惊三十岁华新,转愧人间壮大身;束发何曾志温饱,人生惟是备艰辛。& E3 L& d/ o6 U
愁看僮仆陈杯酒,泣向天涯拜二亲;风雨六年违定省,可怜伤别更伤贫!”
. h5 J- G( Z3 @6 [6 x( ?大概正是由于“三十未立”,才使他决计结束在岭南的生活,北归选官,去2 R. k3 J$ j! ~/ _
正式干一番事业。
' J; M& W9 ]" S% ~+ z三、闽吏第一2 }- Y  Z5 V! Z& H' a# d3 T
1815 年初,姚莹从广东回到久违的故乡,与家人团聚。转年春,一度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6:42 | 只看该作者
杭州访友,路过南京时,拜谒了正在那里任教的叔祖姚鼐。秋天,便起程去
" W6 }8 T% W1 B# Y北京参加吏部的铨选。5 L, M% [0 ^) w( A  U) ?& p
到1816 年春,铨选有了结果。姚莹被授任福建平和县知县。依例办理手
8 A4 L9 S# U( a  x# p% ?续后,告别京中师友,赶赴福建报到。夏末到达福建省会福州,秋初到平和
8 n* W9 @2 x% d* ^4 @任职。他的“经世”理想与抱负,第一次有了直接实践的机会,时年32 岁。
8 K$ D- ^0 p: u+ D6 x平和,地处闽东南,时为漳州府所属县。今仍有平和县,属漳州市,但1 r! D/ e  l* J
县治已迁移,不在旧地。关于这个与广东邻界的山区县,姚莹曾在《复汪尚  S6 p* B# H) q% U7 M+ p
书》中分析其民情说:“其地溪岭深阻⋯⋯无三里、五里之平远⋯⋯民皆依" v7 U* h# l" B0 S+ H% |
山阻水,家自为堡,人自为兵,聚族分疆,世相仇夺,故强凌弱,众暴寡”;
3 v0 J* Y7 O& J! T7 t0 A好斗、健讼,相沿成风。对此,姚莹认为应“因其俗宜”,以恩、威、信相9 q5 [1 F  n5 E. c( A( ^
结合而治之。姑息,并不是恩,而是软弱无力,不负责任;暴虐,并不是威,  k9 g) }5 ~- B, \
只会失去民心,激化矛盾;贪诈,无从取信于民,必然难有作为,说话全无7 ~' ?( q5 S# E* z" i- [9 I
力量。过去的官员或姑息,或暴虐,或贪诈,因而失败。他坚信凭恩、威、: u) n- n: T& [+ o
信三字,不难成功。3 B8 l- K$ b. M
于是,他以满腔热忱和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天将亮,便升堂理事;事
' p$ p& {( Q" E8 z9 p% H/ J4 _) T' u无巨细,都亲行决定;民间投诉,迅即审理决不耽搁,而且当众进行,令民
) K) I2 }8 Q( J+ S& B共见,以示劝惩;访闻盗贼,即便是半夜得讯,也亲率员役,前往督捕,而
5 `' ?# C' E" m0 E+ R5 M且外出决不扰民,食用皆自备;每月朔望,亲至四乡,择适中之地进行劝谕,! `( e; `' g+ o6 u. |
召集缙绅民庶来听,至者予赏;诛锄强暴,雷厉风行,决不含糊。这些,都) }2 w8 I; q3 j/ h( F
令百姓耳目一新,叹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从心眼里敬佩和服从这位廉、0 x8 @/ W* `, K0 {2 t
正、清、明的姚知县。2 c" J$ z& D2 c% \& h* b0 L
挑词架讼者被严惩,捏词诬陷者被当堂揭穿,谁还敢自投罗网来告歪状?* k0 w! Q6 |' L. i6 o
鼓动斗殴者被追究,借以讹诈者遭严办,有冤者知县自然为之作主,无理者
0 u4 Z4 c% |& S9 Q- N3 M骗不过知县,必遭申斥或令赔偿对方损失。确如知县宣谕的斗殴有百害而无
" |) }6 Q& N1 \  W4 [0 T+ `一利,有理的变成无理,无理的错上加罪,谁还愿意小题大作、自讨苦吃地
$ S7 G" Q& j: k斗殴?于是,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平和的风气便有了明显的改观。正当姚莹  A! Y  T& g, F* n9 M
依既定设想,准备陆续开展倡文教、劝农耕,俗将平和治理出个样子的时候,$ X: z  W$ E/ |7 ?# M
上司却于次年冬决定调他为漳州府的首县龙溪县知县。尽管姚莹本人不愿
% I) d, \# R& n, l2 x" Y$ G意,平和士民百计挽留,皆无效果,只好遵命,到首县任官。
2 K8 u) x7 W% [( I" f( d5 l% [% g首县,一向由所属最得力的官员出任知县。姚莹被调的原因,就是由于. Y" Z. e* T& p. x6 k( K$ q
他在平和的政绩甚著,官声颇佳。依例,首县皆与府治同城,但因漳州地位4 G! ^( b( i3 L6 W' b
十分重要,故漳州镇总兵、省里所派的分巡汀(州)、漳(州)、龙(岩直
% Z" l0 h- U8 g! `+ ?隶州)海防兵备道,均驻漳州。因此,漳州一城中而聚集总兵、道台、知府、
1 N, [7 e8 \; }/ S知县四个衙门。今漳州市仍有龙溪县,但已不辖市区。
$ h! e: l* C8 |& a$ P: D: p别看漳州府城中衙门众多,但直接理民的龙溪知县却很不好当。姚莹在) b! f3 C2 W/ {+ l5 J
《谢周漳州书》中,述当时龙溪难治的症结说:“其民习于强悍,恃众藐法,
3 k4 L- G  r! {1 i7 x8 J. l久为通省最。东万松关,南九龙岭,劫掠不已,行者戒途;北溪一路七十余
- \9 B. B' w) L: K" D' N里,截河私征者十数处;城内文武、兵役通夜巡访,如临大敌;至于各乡,
; p% F- U* k0 W大小一千有八社,积怨深仇,蔓延滋斗,视杀人如草芥,以虏刼为故常,一% R* [# J4 {0 r% B" R7 n! I
日之中,或十余命,一岁之内,伏尸盈千,剖腹刳肠,莫形凶惨,四郊近地,9 s; ]% V6 s, t! Z3 a/ u5 I
皆为战场,⋯⋯官至,视兵役众则逃,少则抗。官但见民之梗顽,民亦视官
( V  z" @5 T9 N! C/ w为儿戏,上下隔绝,胥役缘以为奸。”
- s/ y0 e2 L, m  @* `% g针对这种实际,姚莹认定不能以常规来治理。刚到任,便出其不意地亲3 Z: s+ Y+ B1 `% G
率员役,夜入强社,逮捕著名积恶者数人,审明其劫掠、械斗、杀人之事甚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7:52 | 只看该作者
多,便悬榜城门,公布其罪状,分别于其为害之各当地,召万人环观而杀之。
- E! n4 S" {, Y8 }' h$ @% Y/ s立即正法,可免“迁延岁月,株累无穷”;正法于当地,召众环观,影响远
1 e$ m6 _0 A3 v0 M+ V5 j大于“正法省中”的“不足以警当地”。一番“下马威”立竿见影,“四境
8 N4 r. f& O) K' D凶徒,闻风股溧”,发挥了法律的威慑作用。+ h+ z1 o$ t3 F1 L# o8 i  R" p
接着,于各地张贴《召乡民入城告示》宣布:“各衙门兵役暂停拘捕,
  I+ z5 z8 v  R1 x* V听尔等各乡社士民入城来见”,“凡有旧仇夙怨者,各该社之家长务须约束- w5 E6 s+ a& \! H5 I
小侄,静侯本县选派之公正绅耆到社为尔等排释调处,无许再行滋事。仍一3 }/ x' I- ~6 E# R0 {
面率带子弟入城来见,本县亲加访问,所有委曲无不可以面陈⋯⋯务使尔等/ J6 ]; S9 j1 D1 S5 G. P
无不达之隐,无不通之情”。以便彻底解决上下隔绝,官莫察民之情,民“视
3 N( @8 X% U; X/ L9 k7 g兵役如仇仇,望城市如陷井,经年不敢一入,于是讼师奸更得以任意舞文”( _. A& H- @( s: G5 r$ c
害民之积弊。对入城面陈者均接之以礼,许以自新,派其素所信重之绅耆相
: [- O+ m$ x. T4 k+ Z. `偕往察十数年仇怨相寻之故,巨细皆予辨白,知县又亲至各社见其头领,晓
$ G. N+ x: l+ N) r& |( I之以理,约之以法,“使侵地夺社者,各还旧业;焚庐毁屋者,偿价修葺;
. V# w5 ~  W1 S0 Y# O& s9 [死者之家,寡妇孤儿,命各社族人醵钱养卹;其杀人者,令家长自捕送,不
  c8 Z% ]- s% l  ~& c1 ^使兵役妄拘;不听死者家妄诉连逮。”
& h' _) X8 E1 C( V通过这一系列细致工作和亲加抚辑,“一时弃刃修和者,七百余社”,
* Z* w' `+ \% ?. k: x“十余年著名械斗之区,听命息斗”。然后,“择其强有力者使为家长,给
" Z5 X* [2 `6 H) G: j与信记官牒,约束族众,复择壮丁,大社百人,小社五十人,籍其名与年貌( M* Z: \$ _2 A2 A1 Q, N" j
为乡勇,以逐捕盗贼,无事则交各家长董率业农。此皆横悍桀骜之徒,平时
7 T. g; u, M+ R- V; u) r恃众无名,滋为不法,及名已入籍,有不逞,就各家长缚送县,无所逃匿,
; s: p' E' f# N+ i自是帖然。凡捕盗贼及强梁恶民,皆处以重法”。于是,械斗与盗贼之积患,) Q+ [: d5 o, C6 |3 P  N- M4 Y: e
初步得到解决,龙溪的治安大为好转。8 O' k% U/ E- W" O2 v
经如此雷厉风行地大加整顿之后,姚莹又大力课农劝学,推行教化,倡
. q2 k$ S+ o, `( @* _# Z1 b0 |导礼义,龙溪百姓因而大悦。姚莹的魄力、识见与干练,大为漳州知府所推+ @2 _7 @# a6 r3 ?" @/ O. |% B2 v/ s; b
重,不时向姚征求施政方面的意见,相处极为融洽,结成深厚的友谊。当时: p+ ~/ W0 i, E9 R: b
的闽浙总督董教增,亲见龙溪局面迅速改观,也高度评价姚莹的治绩,推他( z/ D; b% {) X* m" I
为“闽吏第一”,多次接见姚莹,就大政征询意见,凡有赴漳州任官者,都/ X  K1 r, ?7 ?- S0 Q/ _- I, i
指示他们:“究应如何为官施政,可去问龙溪姚令!”
' S" s1 c% o" t& S: S& r0 W姚莹的成功,正如他所说的是当时文武上下,“合力同心,彼此信任,
& x8 o( u$ X  k毫不间言”的结果。当然也是他“治事自朝入夜,常不解衣而卧”,倾注全
6 I; I1 B! W( o$ L8 Z0 R部精力,实心任事,“心神况瘁,气血为之虚耗”的结果。“闽吏第一”,. s6 U% z% A- v
是用他“头发已白”换来的。两年后省里决定调姚莹为台湾县知县,漳州士
; S! b! q  a# [% }) h! k民不肯放他走,纷纷要求留下姚知县。最后,省里略作妥协,答应留待转年- d4 v4 L/ S6 @
春再赴新任,聊慰民望,但台湾还是得去,因为那里更需要这样有本事的官) r6 d9 E# X" @) q8 r
员。! }# [, N! v- ?* [  K# G4 D. f4 F
四、初官台湾
5 Q' ]# q: M6 x0 H当时,台湾尚未建省,只是福建省所属的一个府。台湾府的治所,即今
' E$ @. n: `. N/ J台南市,与后来的台湾军政中心在台北,情形不同。当时,台北尚未设府;: J' P! J0 t0 o. I$ \( q
今台北市,当时仅为一个镇。台湾府辖台湾、凤山(今高雄市)、彰化(今2 F' k2 R/ S) v6 P7 r1 u
名同)、嘉义(今名同)四县。首县台湾县与府治同城。由于府境辽阔,故
  c; E4 Q5 h; f: u% o9 k( E$ H另于重要之地,分设澎湖(今澎湖县)、淡水(今新竹县)、鹿港(今属彰
& Z# u& o% \) H% U% U9 s% A. S化县境)、噶玛兰(今宜兰县)、海防(原驻鹿耳门,在今台南市境,后移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8:40 | 只看该作者
驻府城五厅。厅,为清代行政建置序列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直隶厅与散厅之, U3 L0 N" X( p
别。台湾五厅,即属散厅,虽说与县平行,但其官长的品级却比知县(文正
1 t9 `4 C5 t# _) C1 f七品)为高。其中,海防同知兼“南路理番”衔,“鹿港同知兼”“北路理
; N# e6 e8 d4 n0 Y+ K番”衔。一府、四县、五厅便构成了当时台湾的行政网络。
2 W5 J! S' P3 G" [1 h台湾虽为府,但文从四品的台湾知府,却非台湾的最高文官。这是因为
/ p1 E. D1 O+ p" R- u另有文正四品的分巡台湾兵备道,代表省来监察和协调台湾的军政事务,驻
: B# m) G; Q- U7 K台湾府城。内地虽也设道,但多监数府。因为台湾孤悬海上的特殊战略地位,- R, I. h' P9 P# [* r
又定例分巡台湾兵备道均加按察使(文正三品)衔。内地之道,虽亦有此情# N$ ]3 d) a6 M2 `5 z% o: k
况,但属个别。这还不算,更规定分巡台湾兵备道可以通过邮驿,直接向皇
* L7 i( ~9 j/ i; i; z" @8 R帝专折奏事,不必转由省代奏。这种绝无仅有的特殊待遇,旨在避免贻误事- p+ O. }: p" Z0 ~! Q; l; Q' n( ?
机。因而,台湾的最高文官首长是道,而非府。. \: \9 l5 n  h( W/ s9 M
自清初平定郑氏势力,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以来,在军事方面更对台湾. C4 w2 q/ l. m! W$ M! e" i
特别加以倾斜,派重兵镇戍。设台湾镇挂印总兵官(武正二品)领之。内地
- z& E7 K9 Y! a8 p7 P总兵官的防区较小,而且很少兼统水师、陆营,更无台湾这么多兵。为了崇
* m* v% P& |; T4 a' X( y7 q- C: x重事权,故特于其官衔冠以内地所无的“挂印”二字,隐示其含有“钦差”
; Y6 ^$ r2 |* C$ P的性质。台镇所辖,除直属的镇标三营外,还有:台湾水师协(三营)、澎# _5 j( s& ]9 d. n- g$ W
湖水师协(二营)、北路协(二营)、台湾城守营、南路营、艋舺营、南路
6 a! [; w( M6 I( `. s1 i下淡水营、沪尾水师营、噶玛兰营。合计为水陆十三营,分兵布防。弃兵则
+ l- X2 c3 A' A$ Z5 e7 |! f+ B由福建陆上各地抽调,三年一换。2 a/ I: t9 w5 p9 f
由于姚莹的生平事业,与台湾密不可分,故有必要就当时台湾的文、武
" d' a3 n. R* A3 \建置,简要说明如上。
$ B! F+ K, ]" w  y# X- a: p+ F3 X1819 年春,35 岁的姚莹渡海履新,出任台湾县知县,旋加海防同知衔。
* p, j4 \* S3 M! J% {任官台湾,掀开姚莹生平事业的新章,也是他成为当时著名“台湾通”的起
2 E  \" `+ Y' X: {6 Y点。2 [& H2 ^$ f. x8 C
当时台湾的情势,可用时人所说的“叛服不常,时存危象”来概括。由8 m0 N# O8 |# A" f3 l- R' \
于潜在的反清意识,加之治理政策的不当和官员的暴虐恶行,故自台湾为清% G7 z  z! l6 {" _( o3 Z: V
朝所有后,屡屡发生抗清起义,严重时几乎动摇清朝在台湾的统治。尽管一( G+ T! W" s* d5 h% g
次次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但从多者三十年、少者十余年便又爆发起义,便足0 J6 E* h' I! S
见危机的深重和矛盾的错综复杂。- K( o$ `' M* G+ R" {+ I6 C
当时,纳入政府直接施政管理的只是沿海地区,主要是西部沿海地区。
8 y) m9 B7 m( w% P7 Z岛上纵亘南北的山区和东部沿海的大部,尚未开发,或为无人区,或为当地
  x8 p' R! N& ?3 J+ n兄弟民族(时称为“番”)居住区,即所谓番地。番有生、熟。浅山或重要
2 P7 ?( {7 l3 i  a5 R* H. a之地,为政府号令所及之处,多由其首领(时称“头人”)代政府管理,接
9 c  Q# H: b4 q1 m5 H" M, O受官员的指导,称“熟番”;居于深山,为政府号令所不及,自已独立不受/ ]  h7 Y0 B, [% b# G8 }0 Y
政府管辖,则称“生番”。政府只是控制其不出山,互不影响而已。实则,
5 e( Y( ~2 m( r5 g8 I& O民族关系时见紧张。% v1 P! L% a$ R; {/ d
沿海居民,则以原籍福建漳州、泉州,广东嘉应州、潮州的迁民为主体。# y. B2 q2 l1 N0 v4 q# F/ ~3 h8 w
虽迁来有早晚,但以原籍为纽带的而连系在一起,但地域的界限很突出。而; `8 o! T8 _' f6 B1 ^  I
各该原籍又都是民风强悍,习于械斗的地区。受此影响,往往因个人纠纷演
5 M5 V9 i( z& n' \& Z2 Z% C变为地域来源不同者间的群体磨擦。
2 N0 Z- l0 j% p# W0 j. S. z% @尽管台湾驻军多达一万四千余众,可称内地罕有的重镇,但防区辽阔,' s8 B: |+ w! v% a  L
海岸线长,分散开来,依然不足,平时巡缉尚多漏洞,一旦发生变故,只好" \$ c( s4 j$ c$ t. V! L# z
仰仗由内陆派兵越海。这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由于弁兵皆由福建陆上各地4 H+ L! J8 D0 t5 f# l
抽调,尤以漳州等地兵员为多,地域意识和部队间的关系,最易发生摩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9:31 | 只看该作者
有时甚至酿成大规模的械斗。至于骄横不法、违犯军规、甚至不服管束,更
! r! l* o2 I1 E. T是常事。
) @- t" H; T9 N, |! h8 |# |( ?因而,除了统治与反统治、压迫与反压迫的根本矛盾外,从形式上便表: o; H. N& K' \0 F& _
现为姚莹在《答李信斋论台湾治事书》中所说的:“民与民不相能也,兵与
- a/ _1 y. z% }+ H/ v- p" z兵不相能也,民与兵不相能也,番与兵、与民不相能也。”加之“沿海僻静
5 t/ Y2 U" D8 S港汊分歧,多可径渡,不独商贾负贩之徒往来不时,居处靡定,其内地游手、! X, E9 S4 q+ ?, b
无赖及重罪逋逃者,溷迹杂沓而来,有业者十无一二,地力人工不足以养,) N9 K3 I$ E0 t, |
群相聚为盗,为奸恶”,这种难于控制的游民,尤为治安之大患。凡此种种,5 T( e: }: L6 {2 d" F
故姚莹认为当时台湾的情势是:“人心浮动,风淫易生,变乱之萌,不知何9 |1 G! J( p) O: [/ o/ s
时”。总之,是矛盾重重,一触即发的形势。# x" I" t4 H( k* t& Q
相对于全境的不稳定,台湾县因为开发历史最久,商贸繁盛,户多殷实,
' c* _0 k0 a% }; ~% P$ o且镇、道、府、县等衙门林立,并有重兵弹压,形势相对来说较好,但全境
8 \6 I5 [3 M1 q+ t* T9 t+ ?存在的隐患这里也难以平静,尤需治理得人。否则,更会招惹麻烦,动摇根! l+ p6 d- A6 G3 [8 Y( o
本。8 p5 y* ^- U( {/ q- z2 s
姚莹到任以后,仍如在漳州般地谨遵“清、勤、慎”的官戒,以“恩、. U# [) T& x0 S8 D; X$ C
威、信”为施政方针,很快便搏得士民的拥护与爱戴。仅从两事,便可知其& {' ]: l# S  e1 f4 i* D' z
在台湾知县任上的一斑。
; ]8 Z' ~: I! F2 ~一次,姚莹乘轿出巡,正逢一帮兵卒聚在市上赌搏。县役令其依例回避,
# ?0 d5 ]1 \. ^9 j% i众兵非但不服,其中一个竟还诬称该役抢钱,与之揪扭起来,一时秩序大乱。
9 }% w/ z$ N. s2 K# f姚莹即命停轿,将该兵带至轿前讯问。众兵先不知轿中为何官,未放在眼里,, E3 m7 }; Z% W% `& g; \! U/ `7 W
闻是以厉害闻名的姚知县,早已四散。后见有同伙被逮去,担心被供出姓名,) `7 \( w" N1 f3 `7 g
便约集数十人,手持武器,前来抢求。/ c; `" e5 o: C# t; H2 @3 l9 W
悍兵持械行凶的事,从前就有,并不新鲜。见此形势,随役都捏了一把
4 }: p& Y  l) `7 H# [) W汗。姚莹却十分镇定地下轿,亲执锁练,拉着该兵迎上前去。来众见势,反$ h6 O" f7 \; I( I. D
倒迟疑下来。姚莹当面晓谕众兵说:“你们公开赌搏,已经违犯军规,现又: T8 Y  M" d* D& q8 J. p5 h
持械前来,难道不知伤害官长要处死?你们豁出去了,难道就不怕连累家中
: @- B1 j0 q2 M  N3 B老小?我本来不想追究你们冲撞官长仪仗,不行回避的过错,只想把他交给( k* C. k2 N  x# z
总兵大人,教育他别再赌搏。你们竟敢前来行凶!也不打听打听姚知县从来
# n/ R4 Y) P8 [不怕死。不怕死的,只管上来,看看谁豁得出去。”4 v/ E' c5 X& b5 e7 ~( r
众兵闻言,大吃一惊,方知头脑发昏,惹出大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 `1 `& q8 L. ]5 J
都没精打采地放下武器讨饶。姚莹却一概不理,手牵该兵,径直从众兵中穿
0 s0 b" O, l% {& n$ U过,直奔总督衙门。众兵先是让路,继而相随,求情不止。结果,总兵据情$ Q8 v& h9 O/ g
况把为首者加以严处,重申禁赌之令。从此,悍兵见姚知县轿到,赶忙回避,
2 Y) ^7 T+ R( N- d4 F! @无人敢生事端。老百姓也由此知道:姚知县不但不爱财,而且不怕死!
4 y5 x; y4 T! y+ ^4 Z" h' o( {4 x台湾当时的迷信鬼神,较内地尤甚。有病痛,不问医服药,却认为是得6 G) m$ F* `9 I" k7 m7 V$ \
罪了鬼神,一味磕头烧香,尤其敬畏五妖神。姚莹早就打算扭转这种陋习。4 Y7 j9 P' N' v8 _$ U' B
县民许某,小贩为生,年未三十,邻里无不称其老实,忽染重病,据说是得
- ~! L* [( v' b5 U  ~$ \罪了五妖神,因而得祸。他家烧香求恕不止,许某之病却日甚一日,临死对
  q6 n5 L' E1 B2 x兄说:“神恕祭祀未周,我死之后恐将降祸全家。”既死,家中大惧,不惜' e6 D' Q! f1 ~+ a! z- S
破家举债而塑该神像,大举祭祀,以求免灾。姚莹闻讯,即命衙役将塑神像* u2 h, _* x4 G, C
锁系到堂,传集许家及百姓前来观其审判。至时,姚莹当众列举其罪,指斥:
8 k& i- S# S  b8 V“今尔敢虐吾良民,肆为妖妄,岂可纵容!”下令当众杖碎投火,以绝妖邪。
4 r; A* [& M2 L并宣布:“傥尔有灵,三日内降祸吾身,使吾得闻诸上帝(到上帝那里去起
1 x8 U0 V1 V7 T7 V# h% R诉你)!”县民起先还对此举将信将疑,后见姚知县一切如常,才大为信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9:00:18 | 只看该作者
姚知县审判五妖神,成为一时的新闻。7 R1 B, w$ ]1 Q
1821 年春,姚莹调任噶玛兰厅,摄(暂代)该厅通判,主持该厅政务。% o, v5 \0 F# O$ k- o& W
该厅地处府境东北,始设于1811 年,新建不久,一切尚属草创时期。不但境
) n( H  F8 r- }4 i( U# e( w6 U民最穷苦,而且治安状况也最差。因而,姚莹到任后下大力量完善制度和缉
5 _/ \  ]1 {6 K. R3 o/ q1 m5 T5 G2 @# R盗。曾因捕获著名海盗林牛等十余人,经镇、道奏功,奉旨送部引见,即到
$ q2 d  \. j5 A吏部报到,接受皇帝的召见,意味着将予提升。; G% |! g6 N2 N" K1 W( U
就在圣旨未到时,姚莹却出人意外的因在龙溪县的所谓审案错误被追究# ]5 n0 M; G- X
责任,撤职查办。简单说是:龙溪县民郑源与族人某有矛盾,率亲众杀某而& L7 x9 w4 I. v  P  B& S
掠其财物。郑源被获服罪,姚莹以仇杀定案。未及解省复审,便调任台湾。3 s: v) j! J' }. Z$ k1 Y9 L
后来,此案拖延两年,才由经手者重新定郑源为强盗。姚莹因而获审查不实
1 D* F- q. I+ U) [# v4 v$ x  x& C之罪。其实,这只不过是早就忌妒姚莹者,趁督、抚等上官换人而落井下石,
5 w! _. h9 m) R5 a) |作了手脚。% I* d8 B& U, m; t4 Y4 K
姚莹初官台湾不到三年,便以这飞来的横祸而告终。台湾县及噶玛兰厅! ~- {2 x1 A& D( _* D) e; ]' ]
士民闻姚莹罢官,竞相奔走道、府为他呼冤乞留。及知事已定局,均大失望。
9 u; `6 j  d6 g, G& ?姚莹自出任平和时,便将家人接至任上,后随来台湾。突然罢官,生活顿感# Y  U2 _( a& M5 I3 t! {, t8 m, ]
困难。幸靠当地百姓时赠柴米接济,才勉强过活。拖延至转年秋,才因当地
  J3 m( m* S! |8 b. s& T官民集资代为还清官债,得以举家启程回省。船尚未开,其父突发重病,死" V! ^- D. i# J8 y* D% Q# L
于船上,只好扶棺内渡。7 s6 C/ B% U8 `- \4 h
五、蹉跎与复起
: F. @: V) R6 Y0 S罢官的挫折,并未影响姚莹的壮志。他在当时写的《与刘明东书》中说:  B  i, C8 a0 c/ d! P; j( ]
“造物者能厄人之遇,不能厄人之心。古人君子虽极颠连困苦,而秉志坚定,, Y6 ~: B/ Y# Z- N3 g/ u9 i& p
百折不回。仆于古人,何能为役?然穷困愈甚,乃见理愈明,觉确然有据,
' n9 q9 d! }, ~) m* x; a! d故倔强自好之气,亦愈不为人屈。盖此心不为穷达所系久矣,造物其如人: c; a% Y# r: |7 r
何?”更何况是在“平素不合之上官,方耽耽欲投石于井”的情况下,“幸
; r% p9 _* }# ]& _; O7 `- {# e得洁身而行,不为缪辱”,说明自己的清廉,使他们实在抓不住什么把柄,4 B& j, w# c" b- g1 d
只好在公务方面作文章。事既不实,又有何愧疚?而罢官后百姓的热情接济、
/ ?$ `4 f1 R& f# y9 |代偿夙债,临行时“又送者相随数十里,至于舟中甚众,”更是最大的欣慰。
; }3 t# n1 J" e6 i  f“政声人去后”。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
6 o. G7 `4 u) e: A- O, A% C* ?/ B然而,老父的突然去世,却打乱了内渡后遵旨入京引见的计划,只好暂
6 N  b: K. `& j. {' E& y; l居福州,为父“守制”(停官服丧)。按理,应回乡安葬亡者之后“守制”,6 ^- y" h' V9 L4 N# R
但扶柩归里,耗费甚大,一时无从筹措,只好从简。在封建时代,父丧不能, \4 @1 [5 n( _& H* l1 f
安葬,是做儿子者最大的不安。“守制”三年,举家生活又将如何料理?这
4 c( u3 X5 q) z* g些都不能不令姚莹倍感焦虑。
/ k( F8 t, \7 Z1 b天无绝人之路。这年(1823 年)秋,姚莹的乡试座师赵慎畛由广西巡抚1 Z  C( y& G. F9 W1 L
升任闽浙总督。赵对姚莹这个门生一向颇为欣赏鼓励。他任官广东时,姚莹
7 d! v, Z) r7 B正好游粤,有过接触。后虽分手,仍保持联系。赵至福建做官,眼见门生处' o  U2 v: ~% v& }! Z, ]& O1 E
于困窘,即慷概解囊,资助其归葬,并挽留姚莹在闽。姚莹难违恩师盛意,
( u, l8 q3 L8 b+ O4 g: B便由兄扶柩还乡,自己与家属留闽,但监于忌恨者仍在窥伺,深恐因而影响1 M" E6 [! M# O1 f
恩师。恰巧漳州方知府调任台湾知府,方素知姚莹的才干,特邀他为幕僚,  u" e+ g3 z. f; K5 U' ~7 m
随其赴任。姚在得到赵的谅解后,便于当年冬再去台湾。台湾士民闻姚复至,
' {; `8 s7 W7 Z- R; D% u& i: G“争以鼓吹来迎”。
& T1 h$ j0 q+ @% ?, Z+ G2 l倘说前此任官台湾,是姚莹成为“台湾通”的开始,那么,这次以知府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9:01:11 | 只看该作者
幕友身份入台,便使姚莹对台湾的研究更为升华而成熟。这是因为:当初集
( i- M$ R; e1 a% I( B中考虑到的多是面临的县、厅具体政务,现在不仅是知府的幕僚,且不时因% N! Q$ T0 `& s; g
赵慎畛的咨访而充当总督事实上的顾问,因而更多着眼于台岛全局,更多集
, v0 j4 f4 o1 t- M( |9 c7 G中于体制和政策,因感赵、方的知遇而知无不言,以往所建议而未被采纳者,4 W& \" _3 l: \' m% y8 m5 D
均和盘托出,得为采纳,付诸实施。% k6 ^* z' a8 b
后来,姚莹就他前番在台任官和此番去台充幕期间的调查、见闻施设与
! y: ~5 f9 Y% B: c! ]论议,汇编为《东槎纪略》五卷。他说:这本书“述海外岩疆所以安危之要. h+ N% u0 a8 ~6 |8 m3 Z
及近时贤执政之所兴革、论建”,“事皆纪实,言归切要”。吴德旋为该书
# l3 K, _. A  @6 r) J/ e作序,称姚莹“夙留意经世之学,不为詹詹小言”,“后之从事台湾者,必
9 [6 k( o4 e5 c取其言以为鉴”。作为一部有价值的关于台湾事务的专书,它既是姚莹的“经0 ~5 {8 q- S. Z/ j8 `& J7 |4 g5 e
世”成果,也奠定了姚莹的“台湾通”的地位。
/ ]+ p5 I" i7 b4 u3 E. C- c1825 年,姚莹“守制”期终,向方知府告辞内渡,经故乡而入都引见。
- z" r# w2 h& ]7 C3 n+ S( g+ ^1826 年初,得引见,奉旨:“以获盗功,改为降二级调用。”又依时例,捐$ X- o1 Q) ^6 M1 o
复原官,归部铨选。因次年春末便可当选,故索性在京等待。期间,与魏源、& q' ~- a: r8 L' D
龚自珍、张际亮、汤鹏等过从甚密,切磋世务,探讨学问,彼此间赠答诗文
# _+ c! [" N! E5 z5 b. W4 R甚多,结成深厚的友谊。不幸的是1827 年初,母亲张氏在福州病故。姚莹闻! S% `7 q! P5 {+ k3 a6 M- Z! _& J
讯,忙告丧假,赶回福州。
* e% M* i- j2 B' N; {本来马上便可选得官职,重入仕途,再展抱负。然而突来的不幸,使他
6 d' H& ]. G4 o9 l! k( k又开始了三年的“守制”。经济的困难,尤如当年父丧之时。念及慈母的抚' [. e, b# d4 H3 P, n: E
育教养和近年的随之奔波流离,痛心疾首的心情比当年丧父时还重。这时,
- U* i% i. y7 g9 w+ y1 Y恩师赵慎畛已调任云贵总督。方传遂已升福建汀漳龙道,闻姚莹之窘,又延9 O+ Q) r* ]; L  K2 i3 m# e. m# _
请他去漳州入幕,以为生计。次年秋,他便将家眷打发还乡,以节约开支。; U; x1 O9 \2 h$ V) r+ t
这一时期的姚莹,除继续为贫困所笼罩外,更因岁月磋跎而焦急。他在
" g2 E# u5 j2 y/ E/ K6 N/ D# V《与李永州书》中透露当时的心境说:“仆幼贫贱,备极艰苦,甫欲见伸即2 ~1 S) r: h5 ?; S( d$ o
重遭困踬”,连遭罢官、丧父、丧母的打击,虽“坎坷而不知悔”,仍“期
2 E0 S3 o7 o, B2 h有所振厉”,但“人生无多岁月耳”,及此壮盛之年,不得有所施为,“更
/ f" D7 p2 F, i; \: g0 d; j历数年,境遇之穷益甚,精力尚堪用乎!”
$ T, {% \" }3 r% m1 r& g8 C/ @1830 年春,“守丧”期终,姚莹经浙返里,谋北上入都补官。此前,其$ T1 a* X# S( Y; F, x# p& s
恩师赵慎畛已病故于云贵总督任上,归葬原籍湖南武陵(今常德市)。姚莹# v& e$ k9 k; ?, E8 @$ r* V9 H
感念恩德,专程前往湖南拜祭于墓下。1831 年春,姚莹由桐城抵京,等候补。! m& u, C$ c' A  c' v# ~5 c! f8 i
因这年夏天江南大水,善后工作急需人员,两江总督陶澍等奏请朝廷派知县6 M( k6 t2 @( o: t( O. C2 G
六人。姚莹经“引见”后,奉旨前往江苏,于9 月到南京报到。若非江苏奏% B  \$ B4 A+ i4 H- O
请缺人,姚莹既未必能这么快就补上缺,而且补上官也只能在福建。
9 b: O- ?! A1 _" f' e$ ]+ P姚莹自37 岁因事罢官,中间又经过了十年的时间,再次任官,时已47
, Q4 ?- \! I$ o  @+ s3 T岁。报到后,先是被派跟随总督巡查河工、漕运,然后被任为临时代理武进
( e: B- L  M. H% P6 S知县。1 ^9 ]; T. r5 M* t
武进与阳湖二县,当时同为常州府的首县。二县衙门与知府衙门同城,+ |$ E, G  u9 `! Q7 S& d8 Q
二县分辖府城之城、郊。即今江苏省常州市。由于当地为经济发达、人口繁* g1 q$ P. y* o1 w$ t& s! N
盛之区,又处交通要道,事务较多,故设两首县。. S- d  S& Z) k: o. V; @
1832 年春,姚莹赴任武进。县境孟渎三河为农田灌溉之所资,因于淤塞
8 ]* b( U7 A8 B$ `不畅而奏准兴工疏浚。去年冬即已开工,未成便因大雨雪而报废。姚莹上任5 h. T8 F' Y& g7 X
前,上司便令他抓好此项工程。开春后,即督办此事,经实地勘察之后,姚
3 ?: f. T8 L! s& b0 d/ m莹坚持延缓到秋后兴工,理由是:“水利之兴原以利农。今当春中,使民废
6 _9 i" i: W* F2 R2 ~耕而工作,非便。”他考虑的是不利于春耕。而且,此时兴工,因于河道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4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