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2#

楼主 |
发表于 2007-6-26 14:27:34
|
只看该作者
宗法,其渊源于祭祀。宗是祖庙之名,主祭的人称为宗子,主祭人所辖的族人,称小宗、群宗或宗人。
, q* w3 t; C/ e' ?5 [# T: H7 v5 i, \- e S8 [* s# y
周代利用宗法辅助分封制度。周把诸侯分为同姓、异姓两类。周,姬姓,凡姬姓诸侯,奉周王宗主。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为大宗,别子的庶子为小宗,周以宗法团结同姓,以婚姻联合异姓。
1 V+ Z6 `) X# a. @4 ~ R& I# ]! X( s" Z$ x: @. J$ ~9 y M
春秋以后,氏族制度变为家族制度。家族制讲究血统、从夫居、父权,实行继承制和族外婚制。
0 Y! J; j* ^* T
3 e6 L8 w: f/ E! C+ ]; s; b血统:男女结婚,女子便成为夫族的一员,其所生子女属于父亲,叫做父系血统。 2 G& U" a+ m( F" r& P
( x: z: D, I: t/ t
从夫居:夫妇成婚,妇随夫居。 * r; E; ]- w$ K" l' B
4 A1 H& x! @; c; }2 o4 `/ |8 X& f
父权:男人为一家之长,握有一切支配权。父亲的身份及权力,概传于子。
5 G( |, r. K9 h! Y
5 i0 U+ n+ y, K; r( N0 n- R$ S继承:家中的一切产业,都是父亲传给儿子。
* C; ^7 Q( A; D1 P7 z5 r# Y- J1 ?" ?
族外婚制父制下的,是姓通婚。
1 s" N1 P1 i1 q8 Y' S( Q' r7 {" ^( p+ R
由于宗法下的父系血统 产业 权力继承,家族的重要性便远超过了氏族,家族的人可以脱离氏族而独立生存,而且只有独立才可体现其继承优势。因此家族便替代了氏族。于是,姓氏渐合一。
. K4 B8 Q. ~- Z8 j1 p
% D7 r2 H: y# `0 y1 M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女子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权力,甚至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女子只可称氏,男子才能称姓;结婚后,妇随夫居,女子成为夫族的一员,已婚女子的姓名也发生了特别的变化:首先是在本身的父姓前加夫姓,表示已属夫族的一员,然后在父姓之后加“氏”,表明自身原属何家族,至于本名,就完全被了。如:张李氏,夫姓张,父姓李,后附缀“氏”,意为“已属张家的原为李家的女人”。 ! o$ x7 K; R/ \( I. l0 Q, U% f+ u; d
) O9 ]) H4 N2 o0 D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迁,姓与氏的内涵、及源出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姓氏逐步合一,“姓”有了明确的概念,“氏”却保持着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如“某氏昆仲”、“某氏学者”这样的和谓依然存在,这说明,“姓”和“氏”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它们各自的独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