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Z+ M: N% r2 ]6 S6 F \* R5 \ @
- ]' C4 }) B0 m/ ?
: ~( U0 U2 T0 e8 g/ j' s* n e6 H# c. F
释遍南雄珠玑巷姚氏迁移的资料,关于姚氏的只见下面一段:
. |% a8 w" Y* l) \9 {
1 V3 Q: p8 f. g) O. i% F4 t4 q7 J0 k$ h4 B5 e# ^3 _/ g0 B! i
姚经,字宗理,南海雷冈下园里人,谱系出唐相梁国公崇:自永新徙保昌者,曰南溪节度,副使节,傅至愈中,宋末徙南海,为着姓,则始迁祖也。
" [: f5 i2 c1 L----黄文裕《泰泉集》五十一 《石川处士姚公墓表》
; L8 x8 [" k; [7 U! T8 d8 M, A& ?# I" B6 |, I* J& u. t
5 r% s$ u, }, M, _! \, `1 M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情况,从史料中查证,自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年间,大规模的南迁有三次,陆续个别南迁则有一百三十多次。南迁氏族现有据可查的有六十多姓,即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霍、吴、冯、谭、蔡、阮、郭、寥、黄、周、孔、黎、何、陆、高、关、朱、邝、凌、肖、司徒、屈、袁、丁、宠、林、任、缪、邓、杜、甘、石、孙、严、鲍、雷、杨、简、唐、程、藩、叶、韩、魏、侯、姚等。迁居的地方有广州市的高第街,彩虹桥,大市街(即惠福路)等,还有韶州、惠州、南海、番禺、顺德,香山(即中山)、新会、江门、鹤山、开平、恩平、阳江、清远、高要、广宁、增城、龙门、东莞、宝安等。以小地名算,南海有:盐步、九江、银塘、绿潭、大涡、邵边、罗格、石江、澜石、海舟、蠕冈、弼塘、上淇、恒顺、潮涌、黎边、大同、黎涌、云路、河清、白沙、平地、石肯、横江、麦村、大塑、大桐、简村、鹤园等。番禺有:市桥、沙湾、韦涌、礼园、沙亭、鹭冈、鹿步、车玻、屏山、都那、小洲、大田村等。顺德有:陈村、马齐、逢简、古楼、石涌、桃源、碧江、大良、桂洲、马宁、龙山、龙江等。香山(即中山)有:小榄、南屏、谭井、平岚、大都、大车、麻子、濠涌、南塘、冈背、坎下、张溪、古坝、赤坎、海舟、莆山、南村、永原、众角、北山、四字都、山场、鸦冈、良都、麻州、隆都、水塘头、笼头环、唐家湾、婆石村、过城、四都黎村、大涌南文等。新会有:瑶溪、凌村、石头、恩州、大口冲、丹灶、河塘、天河、水尾、冈州、中乐、七堡、务前、鸾台、龙水、竹坑、冲澄、鹿洞等。江门有:范罗冈、潮连大纛、冈背、城市新魁窖等。鹤山有:隔朗、平地岑等。恩平有:圣堂等。广宁有:江谷等。清远有:琶江等。开平有:水东、窖堤等。东莞有:栅口、茶园、赤冈、茶窖、长表、文顺、古梅、靖康等。
. F/ D9 r$ v8 a4 M9 {* Q
# g6 Z, e% H- Y& }散处各地诸姓族考
7 ?6 E0 {2 o0 |# i! p7 ?$ G南 海
' z4 k7 t4 Q0 ]' a- V6 W& ], n银塘康族 绿潭李族 大涡张族 邵边邵族 罗格孔族
; l4 i% S' ^5 _4 s+ @. K0 b: S# o石江李族 澜石梁族 海舟梁族 雷冈姚族 九江朱族
4 @4 g; o$ w8 z; j' @* h, m! B九江关族 弼塘庞族 盐步简族 上淇陆族 恒顺陆族
# k h) _, c2 ~5 D) A湖涌简族 黎边黎族 大同程族 黎涌简族 云路简族
; B3 e; ~$ ]% b0 t6 B2 S河清陈族 白沙简族 平地黄族 石肯梁族 横江简族
% k) X+ T' ], a- c; x7 R麦村麦族 九江陈族 大朗冼族 罗格冼族 大桐冼族
2 G/ ]5 c! b) D6 h! u9 S简村冼族 鹤园陈族 冲霞北乡海口麦族 金瓯松塘欧族......2 @& I! X+ I$ ?( @
, c" ~, C8 n) [ ^; ?
' o. P7 W# o4 J- w5 T; \6 F" \" l8 T+ A5 W7 O8 [
! m; X" ?8 p$ h9 K N) x+ w* O% W" A$ ]/ x9 [" v
为何都说来自珠玑巷6 v: M+ c- _* J/ M5 D
/ P9 c+ x. \" f1 u! _7 B, T: O! N
9 }+ \# q M: b6 g7 U 珠玑巷一名,宋元时代不显,明初永乐年间,东莞陈琏写了好几篇族谱序,《载琴轩集》中,在族谱序和其他几篇墓志铭、墓表中,他叙述伍、封、罗、李、蔡、邓、丁、何、刘、黎、李、张、袁等诸姓家世,都只说他们『先世南雄人』,而不言珠玑巷。万历年间,梁延楝的《珠玑怀古》诗,有句:『珠玑遗迹动凄其,厌说前朝有徙移,旧路人非芳草在,故园春尽落花知。』3.黄公辅的《过沙水珠玑村》诗,有句:『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已无故老谈前事,那得新闻访旧支?』看来梁黄当时对珠玑的传说已有深刻的印象,在身临其境时,都不禁有今非昔比之感,综上听述, 《琴轩集》中族谱序多,反映元末大动乱后,明初族谱之作渐兴,而明中叶以俊,南迁人的子孙又渐有珠玑是故乡之思,对珠玑的传说渐盛,明后期诗人于是有黍离之叹。
5 u, U) ]/ x* P. [
3 `! m3 x" H* E1 @
* E" ]. [) w; V: G 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两次谈珠玑:其一,题为『珠玑巷』。他说:
& U0 v7 U+ Y% I0 }: P/ r) H
9 b4 d+ l- |! U( K: `4 x4 J0 F! n& {7 e& O7 g/ {: q
『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未。盖祥符有珠践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扮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
" b( W( u) N- s$ A' ~ G4 |3 v" j# F7 o
. L* V2 l% u0 q+ R& i. `* }其二,题为『珠玑巷名』。他说:
0 ~, K- e- o; a! i8 E5 e& G- i }% k
- D0 F4 n# M+ Q) i& G 『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条环以旌之。因避敬宗庙谧,改所居为珠玑巷,予沙亭始祖迪功郎讳禹勤,初从珠玑巷而至。族谱云:南屈珠玑实始迁。# B ^2 @& A2 e* ~$ S: t
$ l9 N: R. M! B& G4 q2 w% Y6 [ ^" i; U
$ V) r) W7 `2 U8 P他听说:『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建炎南渡,士民入岭的多,是事实,但『从驾入岭』,则不是事实。南雄之称,始于宋初开宝四年(九七一年),唐时没有南雄之称。至于珠玑得名,他的前一说,是宋南渡时,后一说则『始于唐张昌』,显矛盾。大概是屈翁山随手笔录传闻,还未深考。但他说:『祥符有珠玑巷』南渡人岭止于南雄,『不忘扮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则值得注意。- Y* b8 a0 q: ~, F! y+ z0 A
( B, I0 S. K: _8 R5 u3 K$ |! G. C3 M! L% I
在封建社会里,因战乱流徙他乡,总忘不了故乡。故无论祥符是否有巷名珠玑,(而且南迁诸姓人多,不可能原都是珠玑巷人。)把珠玑一名,作为中原和江南的象征,代表南迁入的故乡,因而众族谱都说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它的意义就不限于纪念南雄的珠玑巷,而更远的并且纪念广泛的中原和江南的故乡了不但南雄有珠玑巷,广州也有珠玑巷,其原因也在于此。这种源自珠玑巷的传说,遍及诸族,它是具有维护同宗、同族以至同乡团结互相作用的。
. \5 i; ]% f% V8 e' C% g
" _# C' Q* ~% y! y9 L3 v& D0 {- q/ H% z5 D
' |0 ]0 f8 c' Q, O) B
" G ]' o6 Z( P. r* p9 L, B0 z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维护族姓各自权益的手段,就是利用封建社会传统的宗法观念,血缘观念,而族谱的制作,就是作为权益的实证,法律的依据。家谱、族谱的制作与保存,主要在于维护家长制,维护产权,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家谱、族谱的记载,多自远祖始,以明渊源有自,其实多属于传闻,甚至虚构以显扬家声,而无碍于产权的确定。散居珠江三角洲诸族姓,异口同声,始迁自珠玑巷,这有利于宗法观念的加固,而对于产权的确定并无妨凝。我们所要研究的,不在于南迁诸族姓世系绵延,而在于他们在宋元以后几百年间在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E7 }' n6 w) h: X4 ^- x
' j; _0 W3 }8 v3 Z+ p
' N9 A1 m. z8 Z+ S7 |5 r; Y# x
关于家谱、族谱问题。以广东而论,元明以后,盛行编写;体例多以宋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和谱例为准则,以远近亲疏为别,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5。明陈琏宝安罗氏族谱序称赞罗亨信所修族谱『不强附所不知,惟书其可知一。但真能依此如实编写的,看来不是很多。因为执笔者多是族中人,况且知识水平、语言文字水平有高下。那些水平不高的,往往互相抄袭,臆度虚构,便多错误。典型例子,如廉江遂海合博赖谱6。卷首有所谓『宋欧阳修先生序一,序文末题『宋咸淳八年赐进士参政文忠公欧阳修顿首拜撰』。第二篇是所谓『宋胡铨先生序』,文末题『宋熙宁二年赐进士翰林院学士忠简公胡铨拜撰一。象这样缺乏历史常识的族谱,就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了。
5 f% r; Y% }: ^: d$ E: q
2 W) z: T$ I3 o; h+ l' x" b% {; U8 w# `+ L9 U) Q8 s. ]
不少家谱、族谱是蕴藏着若干历史资料的,是有助于地方史研究的,但必须经过去伪存真的工夫,而首先要扫除那些封建糟粕。! A1 E3 |5 o, c8 n
; ^% p, U3 |$ R1 U; W
. w& K/ I" S/ E# F$ D, D1 \( R" h0 C# k9 D0 _, S
4 W/ q. V% n9 o- e- \
! M Q& d! \2 X-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