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30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宋时“释褐”和“特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2 17:2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7-22 17:31 编辑 0 `# H. \! C  x
* P. G, e: m' H7 x$ m
铜陵姚维侃在姚氏谱牒跟了两帖,说清楚了“释褐”,说清楚了“特奏”和“特奏状元”。我好事,将这两个帖移到宗亲闲谈,让它们有新作用和新影响。“释褐”说清楚了,“释褐状元”又是什么?如果说清楚了“释褐状元”和“特奏状元”,我们对“奕世状元”便有新认识和深认识。' p8 I5 A, d% H! l$ w/ L
      欢迎补充,欢迎灌水和抛砖。/ R5 ]  x! a! s4 @1 e4 }4 _
$ @, ]& b$ y! @+ F

! M( c( u  c3 f
                           “释褐”杂说, s! r' x) N1 W
      读唐、宋史书、笔记,屡见“释褐”一词。 释褐就是脱下当老百姓时的粗布衣服,表明从此摆脱了百姓身份,步入仕途了。到了宋代,释褐几乎成了中举的代名词。从吕蒙正榜起(一说从姚晔榜起)还举行“释褐”仪式。就是殿试、胪唱后,状元以下天子门生便逐一列于殿下,朝廷授以袍、笏,登第举子们当场脱下旧衣,穿上官服。有则小故事说,考亭陈轩家境贫寒,“解衣若悬鹑(古人见鹌鹑羽毛既灰暗,又杂乱,每以“悬鹑”喻衣着破烂不堪),仁宗恻然,解黄衣赐之。其后赐袍笏有淡黄色,自轩始。”$ {, S3 ^1 T; `1 v7 o/ k# W9 M
     释褐仪式又授“笏”。授的笏是何质地的呢?宋沿唐制,释褐初官授木笏。
' |( |) U+ o! t& J( e$ a     佩鱼  古代官员极重腰带,因为古代人腰间佩戴许多用以炫耀地位的、外交使用的、平时喜爱的器物、饰品。如鸿门宴上范增举所佩玉玦,要项羽早与刘邦决裂。佩鱼始于唐高宗时,金质、银质的鲤形鱼剖为两片,一半有司藏档,一半官员随带,朝廷另赐金饰、银饰的袋子让官员装鱼,称金鱼袋、银鱼袋,系在腰带上。我们常见字帖上书法家述自己的官职、爵位时,多有“赐金鱼袋”的叙述。金、银自然有别,衣紫者才有资格佩戴金鱼袋,衣绯者则佩戴银鱼袋。官员戴鲤形鱼,自然是因为唐室姓李,鲤、李谐音。武则天篡唐,改命佩金龟,因为玄武为龟。               
http://www.ktwyw.com/dispbbs.asp?boardid=23&id=22941)          宋代的特奏名制度简说
: }: |+ i3 d1 v      所谓特奏,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宋史>选举志一》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凡士贡于乡而屡细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科举,在录取礼部奏名进士张拱等八人以后,又额外录取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未及第人司马浦等一百零六人。当时虽然尚未形成制度,却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有特奏名的先河。但是,在科举中第一次出现特奏名这一名称的,则始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榜。
- n# Z& z/ v0 b/ Q% j  科举考试中实行特奏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宋代实施过。唐代科举,应试者较少,且大多为官僚、地主的子弟,故朝廷对落第士子尚不致引起大的关注,并无特奏名一说。入宋,在“兴文教,抑武事”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取消了应举者的门第限制,使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为增加,并吸取了唐代不第进士黄巢反叛唐政府的历史教训,于是在科举考试中录取特奏名的情况越来越多,到真宗朝中后期,逐渐形成制度,如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月下诏:“礼部贡院,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虽不合格,并许奏名。”但是可以获得特奏名的资格,随着形势的不同,每次贡举也不尽相同,特别是从仁宗朝起,又加上了年龄的限制,如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下诏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景祜元年(1034年)又规定:“南省就试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其条件又改为:“诸路进士八举,年四十以上;五举,年五十以上;并初举甲子绍兴十四年得解,十五年到省下之人,即不曾经展过省、殿试年,自合依旧制,自解到省试下,实及三十年,并许赴特奏名殿试。”如此种种,鲜有定规。宋代科举自从有了特奏名以后,每榜所取人数皆不相同,少的数十名,多则上千名。据有关学者的初步统计,两宋科举共录取了十一万人左右的合格者,其中正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六万人,特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五万人,特奏名占了全部登第人数的约百分之四十五。
$ ^$ P2 s0 b* P0 v
  北宋前期,凡获得特奏名者,不必再经殿试,即可授予出身。随着特奏名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分出成绩优劣,以作为区别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起,才有特奏名须赴殿试的要求,时间一般定在正奏名进士殿试的次日。但是,特奏名殿试比正奏名殿试要容易和简单。熙宁变法后,特奏名殿试亦与正奏名进士一样,改试策一道,策题也较正奏名容易得多。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一次特奏名殿试,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在试卷里只写了“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个字,就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优待,说明特奏名考试基本上徒具形式而已。   @9 H, W# Z5 c1 B9 y& |3 [4 p
  特奏名录取的人数虽很多,但对他们的授官却很低,部分特奏名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 . H! }( g" D6 Y- ^. o
  当时,正奏名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授予宣义郎(从八品京官)、签书大都判官公事;第一甲第二、三名授予承事郎(正九品京官)、知县;第一甲第四、五 名授予两使职官(从八品选人);第一甲余人为文林郎(从八品选人)。第二甲进士,授两使职官(从八品选人),第三甲授初等职官(从九品选人),第四、五甲才授予试衔官(未人流),但一年以后基本上都能出官,并获得迅速升迁。与之相比,特奏名第一等上、中、下,一般只能授予判、司、簿、尉(从九品选人)乃至试衔官;第二等上、中、下,一般只能授予试衔京师助教。他们虽然允许出官,但两等的总人数限为二十三人。第三、四等所授官职就更低,又很难出官,且总人数限制为八十人。绝大部分特奏名进士则只能授予终身都不能出官的下州助教之类的试衔小官。至于特奏名诸科的授官就更低。南宋初年,由于受战乱影响,应举之人减少,朝廷对特奏名的授官恩例一度有所提高,如特奏名第一人赐进士及第,又“特诏入五等者并调官”。但是,随着政局的稳定,特奏名人数的大量增加,对特奏名的恩例再次裁减。换言之,占人数三分之二的特奏名,基本上没有出官的可能,只允许他们在下一次科举考试中,免除发解试,直接参加省试而已。另外,还须特别指出,即使能授予实职的特奏名,他们最多只能做选人(低级文官),而特奏名选人要想成为京官,从而踏上可以正常升迁的道路,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特奏名出身者而言,能够成为选人已是幸事,此后的仕途前程则基本无望。     
http://www.gxfxwh.com/archiver/tid-5090.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发表于 2012-7-22 18:08: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历史知识,点滴学起。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0:29:3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说释褐
& D9 U, D% c9 k* }7 ?" {1 I  1.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汉 扬雄 《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释褐中林,郁为时栋。”《周书•李基传》:“ 大统 十年,﹝ 李基 ﹞释褐员外散骑常侍。” ! H4 H  g! d/ w$ Y2 w( C  A/ X
  2.指进士及第授官。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释褐》:“ 太平兴国 二年正月十二日,赐新及第进士诸科 吕蒙正 以下绿袍靴笏,非常例也。御前释褐,盖自是始。”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陈国佐》:“ 政和 癸巳, 国佐 遂魁辟雍,释褐第一。”
% O- p% n6 T& T2 T  “宋代进士一登第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 钱穆《国史大纲》
5 y- {1 c" L. U' A, O# P4 `4 }  C, K
    上帖已涉及释褐第一和释褐状元,嫌不够直接和明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2-7-25 11:14:01 | 只看该作者
钟尧老所述的这一段历史以前不了解,拜读后知道了一些。谢谢钟尧老赐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1:38:14 | 只看该作者
姚闻闻在另处转了《两宋的学校教育》,可读,特再转到这里,作用可能大些。将古代的太学和小学与现代的大学和小学类比,太牵强,可说两者几乎没有可比性。" m- [/ N9 [- d* G# W/ |
8 A; f2 W2 X0 N! ^8 q
古代学校教育特色举隅:宋朝(2011-08-20 17:10:54)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的天空  
$ K8 f/ i1 o( M' u7 C# P1 d/ v, j: Y2 x
    南、北两宋的学校教育,不管京畿或地方,各校设立的先后,教材的内容,运作的情形,和教职员、学生名额,都不一致,且每易一君主或换一派阁员也屡有变更。
) M* t0 G- ~- _  J京城方面的学校:) G- ]: ^5 E* ^) ^( `& g

# r+ K, x0 q& _7 {9 ]0 s: Z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和“广文馆”,这些都属于大学性质;“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和“武学”,这些都属于专门学校性质;还有属于小学性质的“国立小学”。除“算学”(归“太史局”管)、“书学”(归“书艺局”管)、“画学”(归“图书局”管)、“医学”(归“太医局”管)等之外,其余全统归“国子监”管辖,谓之直系学校。+ Z0 e! A2 o- w) X

0 @- W+ A( M' J7 X  r) }5 Q此外,还有几所特殊学校,如“宗学”、“诸王宫学”和“内小学”三所,统为贵族学校,内兼高、初两等教育性质;另有“四门学”一所,则特地为庶民子弟而设立的,属于高等教育性质。! J/ \; e/ V# Q7 w! I- A

( O& v  A" I+ t9 ~/ {0 w6 w- ]地方学校方面:
+ r% S8 [# ~# t" ~
# O7 N+ J: f. R4 ?& F州有“州学”,府有“府学”,军有“军学”,监有“监学”,县有“县学”,介于中、小学性质之间,而界限不甚严明。各校由各级所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管辖,其上则统属于本路的“提举学事司”。
* u, Y6 d( d+ a5 l5 k) p& r: u/ T+ v6 _0 v, `
自仁宗以后,州郡也都有“学”,并置教授,以“经术”、“行艺”训导诸生,掌理课试之事。《宋史˙职官志》、宋儒文集中常有“州郡建学碑记”,亦可见当时的风气了。
5 E* O3 Q  U  ?/ Q  }- C
5 W; S' E. X/ U+ B# t“国子监”有两种性质:
" v, k' ?! r5 }3 d  ]8 M* m# y+ ]% l$ T
一为管辖学校的机关,称“国子监”;一为教养生徒的处所,又称“国子学”。“国子学”为国家最高学府,专教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当初学生的人数未定,其后以二百人为定额。" N7 A7 `4 X. M8 M& ^

8 t; s+ u* ]. E8 H: y《宋史˙选举志》有这么一段记载:“开宝八年,国子监上言生徒旧数七十人,奉诏分习五经。然系错者或久不至,而在京進士诸科常赴讲习肄业,请以补监生之缺,诏从之。”由此看来,这些贵胄学子,可能生活优越,入学读书有名无实,虽具学籍但久不到校者可能不乏其人。所以在太祖开宝年间,就有插班补缺的办法;到了真宗景德年间,又有旁听的办法了。6 O7 g) D2 Q2 S0 p& B- |0 j# a

/ c* U& n; \+ t/ f6 b1 ^7 F“太学”的课程与“三舍法”:
$ W  _! ^6 n' h- @: u/ F+ Z9 [9 W9 U6 O) N, Z* r4 S. X
“太学”的课程,历朝屡有变更。开国初年,以“五经”为教材,命诸生各习一经,每经设博士二人教授。熙宁以后,诏令学生学习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且通令全国各学校遵用,以求统一。徽宗政和中,蔡京当国,“黄”、“老”、“庄”、“列”等书也都列入教材之中。8 K" b: {1 M) L" a% y

, d8 Q6 z' M8 b到了南宋,取消“三经新义”,仍定“五经”为教材,并学习“程、朱语录”,而“四书”也渐渐列入教材之中了。总之,在北宋,王氏学很占优势;在南宋,程氏学颇为风行;而诗、词、赋、策论则随时皆采,不分派别。
$ ]9 v6 Y* W0 N( m' Y' j' v
/ j) ]7 C+ d) j: X9 j  |- G宋朝以“太学”为最发达,办法亦比较完善。开国之初,所定入学资格,只限于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庶民的俊秀子弟,内中管理和办事也极简单。到了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当国,特别注意学校教育,尤其注意大学教育,藉以培养一般通经致用的人才,所以他一方面改革从前科举的流弊,一方面扩充“太学”的内容。王氏把“太学”分为“三舍”,又将学生的资格分为三等:初進“太学”的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入“内舍”。再由“内舍”升入“上舍”,这就是所谓“三舍法”。
& U& H0 f# O9 X4 J$ n. I. c1 v2 b9 o/ K8 f+ g- R8 h" |
凡“外舍生”每年升级一次,即年终举行“公试”后,并参考“行艺”,取其合格的──取列第一、第二等的──升入“内舍”。凡“内舍生”每二年升级一次,当修满二年时,由学官按照贡举的手续,用“弥封誊录法”,试验其成业,如成业考列优、平二等,再参验其平日“行艺”,如能都合格,则升入“上舍”。凡“上舍生”修满二年,则举行“毕业试验”。
, s/ l- R- p9 m2 v/ r* m! ^# u6 I; i, l, P* n! c
当举行“毕业试验”时,由政府特派大员主考,教官不得参与。一切手续与科举的“省试”办法相同。
% y, \8 J8 S) Z/ c: n3 R( C% v
( |! M- ^2 e. V8 X评定成绩分为三等:“行”、“艺”二者俱优的为上等;一优一平的为中等;俱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0 N' E! g* y; q' B( d
7 ]+ L4 v/ f9 i, M+ v! f
其试列上等的,当即授以官职;试列中等的,免除礼部试;试列下等的,则免解。考列上等的资格和進士一样,即在化原堂释褐(旧制,新進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官服,因此用来比喻進士的及第授官),谓之“释褐状元”。
. i- p" m3 C( @9 k; ~, E5 y
- r8 t) v1 r# Z% X9 X凡“三舍”考试,皆用“积分法”,为后世学校积分的创始。) z( Q. n; p! W* G  Q# I: B% L

8 Z. w8 [; _/ \; g专门学校方面:: T. ]( T' V! v" s' V; Q

, w7 g/ i0 `1 j3 y# D& ~& h) L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载略述如下:' I5 L/ N6 b, D  I0 _' T/ {/ `
' V7 Q; R- D; F/ D. G! r
◎“律学”的设置,始于神宗熙宁六年(西元1073年)由“国子监”直接管理。置教授四人,专任教课。后来乃以教授一人兼管学务,执行学规。其入学资格分为两种:一为命官,一为举人,后者须有命官二人保送。: j, @- U  s/ J, A
/ t. E# D4 Y9 Q+ F  I" z
進学手续:初入学听讲,作为备取生,经过相当时间,才举行“入学试验”。如所习为“断案”,则试题一道,每道叙列刑名五事至七事;如所习为“律令”,则试大义五道。" M: ^. N1 E( j# }
" N9 A4 b0 d$ ~2 d
经“入学考试”及格后,才为正取生,给以公费待遇。正取以后,各以所习,每月“公试”一次,“私试”三次。所试的内容,和“入学试验”相同。凡朝廷有新颁的律令,即由刑部颁发下来,令学生学习。' n. |& D* c+ D

& M; M2 q; X* p4 n/ G9 ]◎“算学”建立于徽宗崇宁三年(西元1104年),学生定额为二百一十人。其资格分命官和庶人两种。* d5 q: w$ P7 w
! _, g4 W& ]; u1 B' n* Y( B
教材以“九章”、“周髀”和“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此外兼习一小经,愿习大经的听其自便,兼科皆听自由选习。
* S3 q& d1 t! |7 }: L6 |) P0 X+ i. b4 w4 k# n: X1 g
◎“书学”于徽宗时与“算学”同时设立,课程分“练习”和“研究”两门:5 g9 y: C! x4 Z( t. g' K

; t7 o3 u) D4 w6 O' n# V4 R“练习”以“篆”、“隶”、“草”三体为主;“研究”以“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五书为主。此外仍须兼通“论语”、“孟子义”。如愿意选习大经的听其自便。
# {$ c7 A3 ~8 @7 K' f& f0 |3 R* N$ a3 f& D% w. ?- X0 N( e- a0 `+ h2 l
练习“篆体”,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练习“隶体”,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练习“草字”,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 p7 u4 D* T! i  B+ w

" x4 |9 D2 S6 H5 ?( w◎“画学”与“算”、“书”二学同时设立。入学资格分为二种,即“士流”和“杂流”。课程也分“练习”和“研究”两门:
2 }; s/ V( ~0 u6 f4 z+ q2 f) y/ w. K0 x! r2 I. v, O
“练习课程”又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和“屋木”六科;“研究课程”以“说文”、“释名”、“尔雅”、“方言”四种书。
6 I& x" ^" p2 r7 j+ U5 S+ Y5 @4 R+ v: P, I. j. x$ i
“说文”一书,则令学生书写篆字,注解音训,其余三书皆设为问答,以学生所了解意义的程度,观察其能否通达画意。此外还有选科,“士流”须选习一大经和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5 v& T' ~# Z4 U% V3 l) F

( V3 M* ]2 f$ ~0 M& h: ]◎“医学”设立较早,与“律学”同于太祖统一天下以后即行设立。惟中途经变迁很多。初由“太常寺”管辖;神宗时,隶属于“提举判局”;徽宗时,归入“国子监”;后又改隶“太医局”;高宗南渡后,仍设“医局”;孝宗时,废“医局”而存留“医学科”;到光宗时,又复置“太医局”。; w& {8 j4 d2 |# z" j" i3 `

  |- Y9 f' f) h# ~! ~" k此学分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学生名额,前后不一,常以春日为招生之期。置有博士正录等员,分掌管教之职。, \6 I% I+ w  v/ z

8 l. N* y& k! F- n) g◎神宗时,于武成王庙内建立“武学”,生徒以百人为额。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和“庶民”。
/ V! M- b3 N7 X% U: c' I* t& X, q; I& s( O" @
入学以后,教以诸家兵法和弓矢骑射等术,并编辑历代用兵成败和前世忠臣义士,足以为精神上楷模的,逐日讲释。有愿试阵队的,酌给兵伍,令他们演习。以兵部郎中掌管学务,选用明悉军事的文武官员为教授。& b' {) J* O% `' J: Y/ I

( x9 \$ W+ ~2 N# _1 ]修业期限三年,期满试验及格的酌给军职;其不及格的,留学一年再试。8 M- Y$ p2 R; q3 t* t. e

' c: o! b) m3 r* g8 E! O以上六种专门学校,除“太学”自开国至灭亡三百余年间未尝一日停办外,其余“五学”,时兴时废,仅有“医学”曾普遍于各州县设立,其他只在京畿有一所罢了。
5 j, b8 t  X" A# B8 g" S- B
/ ]- `& s. T5 o% `9 h8 P5 C短期学校方面:
7 T6 U4 O/ P( D0 ?8 F, x
3 m1 ~3 }) x% j设有“广文馆”、“四门学”、“辟雍”(又称外学)三学,既非大学,又非专门,多由时君或执政大臣的意向,偶尔设置,历时亦极短促。  ]; C( O2 e) H) ^
- a/ z, ]! K" R) T( p4 R1 C( V
‘书院’制度/ H1 N, i" C: e

) \9 ?+ \$ P: O. {宋朝“书院”的制度,是起源于五代时期,因为天下大乱,弦歌几至中断,但长江流域,还较为安定。赵宋建国,日就承平,自南唐以来,自由研究学术的“书院制度”,也在这时候完全告成。南唐烈祖升元年间(西元937-943年)在九江庐山“白鹿洞”建学馆,集师生,这是“书院制度”的开始。+ v1 x: W8 H/ s) u. S. I7 K
/ Z( m3 q# ~" M- m7 \3 w+ D
到了宋代,即建立四大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商邱的“应天府书院”以及登封的“嵩阳书院”。其建置先于各州之学。(马端临《文献通考》及王应麟《玉海》均有记载)此外,则衡州有“石鼓书院”,建置也是很久的。
) P. i& c7 q3 c/ E
" P2 G+ X! f' L& C) I北宋诸儒多在私家讲学,南宋诸儒多在“书院”讲学,所以南宋时的“书院”最盛。(见《续文献通考》)/ B$ H- G" X' H& j

+ B( x9 M2 j! ]5 t- g/ y- Q3 B按宋代“书院”的性质,有“官立”和“私立”两种:“官立”的如“白鹿”、“岳麓

签到天数: 4078 天

连续签到: 38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2-7-28 22:40:21 | 只看该作者
    特奏名是赵宋王朝笼络读书人的一种手段,是朝廷示以恩宠的产物,与真正平升三级而得的状元有所差异。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8:21 | 只看该作者
特奏名是赵宋王朝笼络读书人的一种手段,是朝廷示以恩宠的产物,与真正平升三级而得的状元有所差异。
1 `; K( u$ y5 u  h, [$ F姚小平 发表于 2012-7-28 22:40

# N- J+ Y' X1 w% J
- F0 U! _8 L5 J! [" c3 p
' _( [( I/ b1 U' L' {3 g    特奏状元与正途状元有所差异。天渊之别。
/ t& v* @. B- ?; M    也不单是赵宋王朝笼络,几乎历朝历代都有类此的东西,例如“岁进士”。

签到天数: 4078 天

连续签到: 38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2-7-29 10:3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pszyyao
4 A& C4 G3 E" x2 S! l7 b- x( H% C0 X; c# I/ o9 j, |
明白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8-19 12:18:03 | 只看该作者
又学习到了新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11 19: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