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崇研究辑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12:41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一部盛唐人物研究的力作——《大唐贤相姚崇》

杜建成

; U2 I# r/ y6 ~' ]; b
中国有2000多年封建社会,隋唐时代则是其繁荣时期,其中的唐代“开元盛世”则是繁荣的顶峰,在这个峰巅上产生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李白和杜甫,更产生了一代大政治家姚崇和宋璟,这两位中国古代官员的典型代表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了极致。尤其是姚崇,做为从陕州大地走向大唐朝廷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对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哲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铸就了千秋辉煌。


2 W6 o% a3 J" k3 T$ v- u姚崇本名元崇,后改名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属三门峡市)人。姚崇年青时就以文思敏捷、下笔成章闻名。出仕后,一生曾在多个职位上任职:下至挽郎,上至宰相,外至刺史,内至中枢,军至兵部,用至司仓,所至均有上乘表现,任相时,其阅历之丰、国情之熟,才行之隆,当世无出其右者。他提倡正气,主张仁和,反对严刑,抵制则天时之酷吏,以百口保百官;他人品可贵,参与五王拥唐,但仍能不忘武则天旧恩;他不趋炎附势,太平公主专权,他宁被贬职而不去无端附合;他曾在多地任地方官,深得民心,政声卓著,去留民思;他曾在前线主持军务,后又常兼兵部,娴熟兵马,精通军国要务,文武兼备。基于以上谋略、文才、吏治、人缘等方面条件,在开元时他成为唐玄宗寻觅宰相的首位人选。他为相四载,之初提出十事要说,史称“洞明君心”,成为治国大纲。他以人为本,灭蝗灾、抑佛道,重视农业,人赞“救时之相”。毛泽东赞为“唯物论者”。他精于吏道,有“为政以公”的吏治思想,亲写《五诫》,倡导勤政、廉慎,重德行,诫奢糜,去冗员,惩贪庸,大力整顿吏治。他理政强调权变,不囿于成规俗务,执行政策果断,是一位善变成务的改革家。他在则天、睿宗、中宗时三度为相,“三起三落”,信念不移,终得大用,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史称其“忧国忧民,爱民如子,未尝私于喜怒,唯以忠孝为意。”司马光评论唐代宰相时,以姚崇、宋璟“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赞其为一代贤相。

因此,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就不可能忽略研究隋唐史;研究隋唐国运,更不能忽略研究姚崇;研究河南中古文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也不能不研究姚崇;研究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寻求更大程度的全面发展,也不能不回首进行姚崇的研究。

在中国的人物研究中不论从什么角度去考虑,姚崇实在是一个应列入首选的重点人物之一。但是,历史上有关姚崇的研究却很少,古代提到姚崇的,除新、旧《唐书》外,基本没有专门论述。在近现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国内史学界才开始关注这样一位震古烁今的杰出人物。可惜,姚崇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要么只片面地研究姚崇在开元时期的贡献,难以在人物活动时期上有所突破;要么就是将姚崇研究,附属于对唐玄宗的研究,错误将姚崇个人的作用笼罩于一个所谓贤明皇帝的光环之中;要么是注意其某一方面(如姚崇的政治或者是军事方面),不能全面深入研究人物的生平。以上的情况,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的一个缺憾。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研究的广度都非常不够,研究的手法和角度都很有局限。近一百年中,国内有关姚崇的研究,仅有十多篇论文发表。截至目前,国内外出版的各类书籍报刊上即使有关姚崇的通俗类介绍也不多见

姚崇研究即使与姚崇的后代、唐代的诗人姚合的研究相比也差很多,固守正史记述和断章取义的评论成为当今姚崇研究的两大弊端。国内尚且如此,也就遑论国外了。

3 i; Q0 f9 E/ r9 V7 h+ @4 h% m# x
20055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大唐贤相姚崇》(姚学谋著),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适时填充了中国姚崇研究的空白。著作的作者姚学谋是姚崇的后裔,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用了数年之力搜罗资料,其足迹达数省,资料上广征博引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位学者能象本书作者那样翔实占有姚崇史料的。其在正文中引用的正史、文集、笔记、碑碣、方志、文书、谱谍等文献资料多达100余种,而全文辑录和集注的史料竟有96种,发愤著书,终于使《大唐贤相姚崇》面世。其书前有“引言”,综述姚崇事略及其贡献。下分三大部分:《姚崇传略》(分:少年时代、初涉仕途、武后辅臣、中宗岁月、辅佐睿宗、玄宗拜相、开元之治、灭蝗救灾、荐贤自代、晚年暮歌、姚氏世系等11篇)、《姚崇生平年表》(以编年史体记述姚崇的生平,后附引文文献目录)、《文献集注》(内分:《姚崇文集》收文章24篇,《姚崇诗集》收录姚崇诗作9首、有关姚崇的诗作7首,《制诰表书》14篇,《碑碣石刻》13个,《正史传记》2篇,《姚崇轶事》27篇)。

8 [' |  y% K6 Z- J, v% p; a; C* E
《大唐贤相姚崇》,整部著作洋洋洒洒,既有全面记述,又有重点分析,成为目前姚崇研究之集大成者,具有三大特征:其一,研究起点高。本书在学术思想上有着很高的起点,作者综合了古代史学巨匠和当代政治伟人的学术观点之后的研究成果,在正文中围绕着司马氏关于姚崇“善应变成务”的观点,全面地论述了姚崇的施政思想、方法和功效,以翔实的资料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雷厉风行的优秀改革家的形象,在借重古人的论断作为命题依据的同时,更把当代伟人毛泽东研究姚崇的观点移植为本书灵魂;其二,学术有突破。本书突破了已往姚崇研究的局限,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前人的缺憾。它不仅是一部文字达30余万字专门的姚崇研究的鸿篇巨制,而且是对姚崇一生71年生活的全方位研究。更可贵的是,此书在学术观点上的大胆突破。既肯定姚崇的施政主张,热情地歌颂姚崇大无畏改革精神,在接受毛泽东赞姚崇是“唯物论者”观点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姚崇“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唯物论者”,这是对毛泽东史学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其三、体例有创新。为反映历史的真实,书中若大量地引用加注的古文字史料,势必艰涩难读。为增强可读性,若译古文史料为现代白话文,则有将学术著作降为通俗读物之嫌。针对这两种成例的缺憾,本书在体例方面积极创新,融合了两种体例的长处,既有现代文体的姚崇传记,又有古代史料的释读,加上编年体的姚崇生平大事年表作为史纲贯穿其中,这种做法,有效地将与知识性、可读性难以共存的科学性、学术性浑为一体。

中国著名唐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教授牛致功和马驰二位先生为这本姚崇研究专著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序言。盛赞了这部“值得学术界关注的专著”。我们有理由期待,由此书的出版将姚崇研究乃至盛唐人物研究引向一个高潮。

(本文原载2005年河南《文艺报》,作者杜建成,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渑池县县志主编)

  


3 |6 r. H/ f  Y  @; ]7 j57岁的姚学谋,在工作之余,翻阅史籍,实地考察,求索乡老,请教专家,用三年的时间,写出了洋洋40余万字史学专著《大唐贤相姚崇》。唐史研究专家称此书“是关于姚崇研究的最为厚重的学术著作”———

三年研究结硕果 学术专著受推崇

艾会宗  崔婷


  ]& s. i3 E7 U! g+ y7 v' f' y6 }; ]5 E/ u2 Y

6 h5 H9 d3 f' e6 G研究源于一句诫勉 % d9 J' u8 c' ~
        中国唐代四朝宰相姚崇,为政以公,而善变应务,被历代推崇为大唐四大贤相之一。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与白居易齐名、号称元白之一的大诗人元稹在《连昌宫词》中写道:姚崇宋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璟),他人莫得比焉。
( N' Z2 W& x3 q* ~. n        毛泽东在《新唐书·姚崇传》上批注: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读姚崇十字要说时批注: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批注指出姚宋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毛泽东还评论姚崇抑制佛教思想韩愈《佛骨表》祖此

姚学谋是姚崇后裔,自小他便听闻老年人讲述姚崇的故事,深为先祖丰功伟绩而自豪。而他系统地研究姚崇生平传略及文献集注,则源于史志专家杨静琦女士的一句诫勉。199810月,时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副会长、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杨静琦到渑池作学术报告。其间,杨静琦从渑池姚姓谈到了姚崇。杨静琦说,她对姚崇非常之景仰。报告会后,时任渑池县政府烟叶生产办公室主任的姚学谋陪同杨静琦,到英豪镇谷水村查看了当地姚氏族谱,并参观了村学校收藏的姚崇手书藩篱题刻。看后,杨静琦非常高兴,诫勉姚学谋要研究一下先祖生平业绩,并整理出系统的姚氏宗谱。杨静琦还提出了研究姚崇历史的作用:有利于增加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有利于吸引海外资金。当时姚学谋虽然答应,但由于政务匆忙,没有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 A$ L, p- v8 V+ y6 K7 x* l, N5 Y) s; h1 g& ~
2002年,姚学谋从行政岗位退下来,进入渑池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这时,他又想起了杨静琦的话,遂开始了他研究姚崇的学术性工作。


' A( B" K& N: e2 j/ T* V+ I* k1 @( }3 M$ l
在浩翰史卷中求索! |. m9 u' }! v" x  o9 }
        历史考证是一项严肃而纷繁的系统工程,对于仅有高中学历的老三届毕业生姚学谋来说,这个工程难度就更大。0 [) P( O$ I# q5 P, z0 x7 l2 e6 M
        姚崇虽然是历史名人,但其事迹除了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有载外,系统地记录、研究姚崇的著述并不多见,而且在许多地方自相矛盾。姚学谋的研究,依托正史,却并不囿于正史。他的研究除依托正史中关于姚崇的记载外,还借鉴史书中有关人物的记载,并通过文学类史料的只言片语,参同时期文人学士的笔记、野史,多方考据,多方订正。为研究姚崇,他将新、旧《唐史》和《资治通鉴》看得韦编三绝,并查阅了《全唐诗》《全唐文》《唐会要》《贞观政要》《大唐新语》《明皇杂录》《唐语林》《太平广记》《金石萃编》《唐代碑石文化研究》《唐五代笔记大观》《中国宰相全传》《中国百家姓秘典》等60余种诸多门类繁杂的料书籍。一开始,他听到哪个地方有有关姚崇的记载,就千方百计将书借回来,然后将相关记录摘录下来。* N5 H* F7 F9 D7 d% W$ A3 N  Z
        几年下来,他已摘录了厚厚几大本的记录。后来,他又通过照相、影印、买书的方式,多方搜集资料。由于考证系统、全面,姚学谋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证明了史书上记载的错讹。! N. ~* O1 Y! D2 p* [- S  ?% }2 @. @
        例如,新、旧《唐书》关于姚崇生卒年月的记载,都记为姚崇逝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享年72岁。这个说法后来得到史学界的质疑,一时成为一段公案。姚学谋在研究姚崇的过程中,以《姚崇神道碑》记载为依据,推算出姚崇实际年龄为71岁。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姚崇的父亲姚懿有子三人:姚元景、姚元崇(即姚崇)、姚元素。但姚学谋在研究中发现,姚崇兄弟实有十一人之多,而且姚元崇为姚元景之兄。过去史书记载,姚崇死后谥号是:“文献公,但姚学谋研究后发现,姚崇的谥号应是文贞公。另外,姚学谋还订正了《全唐文》《全唐诗》中关于姚崇著述的记录。

7 K; Z$ t0 C* S. |4 n

' r1 y/ _$ z7 Z, Y7 c' K: ~: g5 h) y, ~' f7 P: x  u. q- h3 `0 k
在实地考察中求证3 s/ H& |9 E: F# D7 z
$ p& R. G# h6 P- D; X

' t6 T/ w7 Z: \" e- I历史研究不仅要考据史料,还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几年来,为研究姚崇,姚学谋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姚崇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以及有关姚崇家族的墓葬地、碑刻处。: e; L9 p  q" p
        为考据姚崇故里,姚学谋多次到史料中记载的陕州硖石寻访。经过咨询专家和当地老人,并查阅古陕州史志,姚学谋发现姚崇出生时的硖石县为今陕县菜园乡南县村,而不是如今的硖石”(今陕县硖石乡),而姚崇故居在今陕县张茅乡中附近。姚崇墓在洛阳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姚学谋也曾多次实地考察。他还到张茅旌贤寺、孟州姚氏宗祠、陕县刘秀峰姚崇父姚懿神道碑处、洛阳龙门石窟姚崇为母造像处等地考察,并到洛阳、郑州、西安等地,察看有关姚崇家族碑铭。
8 y8 v  O" q( S" ^( {        为实地考察,姚学谋时常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波。去年底,姚学谋在一本学术杂志上看到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存有一块姚妻刘氏夫人墓志铭碑刻,就多方联系,想要前去实地察看。有一天,洛阳方面通知让他第二天去看碑刻。第二天5点多钟,姚学谋就起了床。当时天还下着小雪,长途客车司机开车时得不停地擦拭窗玻璃才可以看清前方。8点钟,姚学谋到达目的地,他急忙拿出相机想拍照时,才发现电池已被冻得发不出电了。

6 U8 l9 U5 c5 ?
学术专著受到肯定
* R6 A' D- ]1 o, K2 k% h) a" Z: Z0 O# a+ H& d
        2004年下半年,姚学谋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凡成绩,他开始着手构思他的鸿篇巨制。经过半年多努力,不久前,他的专著《大唐贤相姚崇》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三门峡市市长李文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史研究专家牛致功、马弛为姚学谋的著作作了序。  d# T2 m+ [3 d
        牛致功、马弛是国内研究唐史的大家,其威望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有广泛影响。2004年底,当姚学谋亲自到西安拜会两位专家时,牛致功正躺在病床上,马弛也正在忙着收录千唐志斋碑铭。但二老经过和姚学谋简单交谈,即成了莫逆之交,并欣然答应为其书作序。   
9 \, T. h7 T7 A1 \8 N, f( I0 v( g        领导和专家对姚学谋的著述给予了极高评价。李文慧在序中说:姚学谋同志积数年之功,潜心研究,编著了《大唐贤相姚崇》一书,为弘扬三门峡人文历史文化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赞成和支持的。曾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史研究所副所长的马弛在序言中评价说,姚学谋的著述研究起点高,学术有突破,体例有创新。他的著作从司马光评价姚崇的贤相论出发,以毛泽东关于姚崇的点评为基点,分《姚崇传略》、《生平年表》、《文献集注》三部分,全方位研究了姚崇的一生,是关于姚崇研究的最为厚重的学术著作


! b0 |  m  U, m, O" a3 K  n(发表于 2005831《三门峡日报》)     

  N1 w% s! J0 {- ]

签到天数: 3631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32#
发表于 2011-10-28 16:06: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阿斌提供的资料,学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17 06: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