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三公(良能、良德、良珊)后裔来此签到和登记字派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31#
发表于 2013-1-1 16:33:34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1-4 20:21 编辑 2 Z6 T" [4 S' Y6 D& h7 O" ~& Q% \
& S; n( u0 h8 e; L
会师沅陵; @8 f$ c" t. K: n: W, S- ]
文献公陵墓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32#
发表于 2013-1-3 16:40:12 | 只看该作者
望东姚氏原籍江西。元末明初战乱频仍,湖广地区成为朱元璋军队与陈友谅、蒙元残部连年恶战的竞技场。到大明最终平定湖广时,这一地区已是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田园芳芜,庐舍为墟。/ ^. I( D5 l+ ^3 l; _& K' Q( V1 V
  原本并未完全开化、处于汉族同湘黔边境苗族杂居并作缓冲区域的辰州府一带,便愈发鲜有人烟了。. p& h: r4 \7 i# l7 ^0 q. z
  刚刚鼎定天下的明朝政府为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下令强征江西殷实之户、财力俱备者充实湖广,并许“插标占地”。$ W* M" C4 c" c, B
  4 b8 G  E* ^* b2 k
  在此种“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下,明永乐十四年,我的先祖讳良能、良德、良珊者,其兄弟三人挥泪作别乡党、挚家携口,在官兵的押解下,随迁移大军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一路上鞍马舟楫,千里奔波,经鄱阳湖、长江、洞庭湖、再西溯沅水,深入湖广辰州腹地。! h& X9 }1 N4 |7 n2 Z, ?0 U
  入辰后,三房子孙分居三处,呈三足鼎立之势,以八宝磁炉三分之,各执其一,约为信物。良能公一支辗转迁居于沅陵浦市江东沙堆角(今辰溪县孝坪镇江东村)。
, ^2 ~% k- R& i- N  ]" `4 E; {9 b* n$ j. O4 v' `
: r; u  R# f- \/ I9 g/ F3 V
" m1 W8 R8 i& e
后来,三公的曾孙辈,即世龙、世虎、世清、世泰四公,在浦市祠堂盟誓,遂定下传世之二十字派: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维,正大贤明启,荣华复良宗(因先祖已经使用良宗二字派,为避讳而弃用此二字,直接从复字传下)。( c: Y2 v2 D* g# v4 Q
  后世子孙在此基础上,相约再续了二十字派:绍祖本源茂,敦伦瑞英长,彤廷隆显建,英哲定联芳。' o6 f! Y" f1 F, s! u% E+ q8 {; J
  现三公之后传之二十余世,子孙繁衍甚多,不意竟遍布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之地,据言现已逾十数万之众。& h/ g9 c) |! p: O

, c; Z% k6 ^" m0 {
2 ]3 M% f; o$ e9 a4 Y精于计算、追求利益甚于其他的江西人,对于小商业似乎有着很高的天分。于是乎,迁移到此的江西人依托其带来的手工业、商业基因,并兼据有浦市独特的湘西水陆码头优势,很快带来了浦市地方的全面繁荣。
1 g' ~) ^5 {; E8 V* k  这一沅水中游的重要商阜,在明清时期直到民国初年,一度盛极一时,贸易货产下通江汉,上达川黔。
% _3 n1 e& Y1 u- t5 ]2 `  n
: e% M5 Y: i5 d6 B) _
) X9 ?; z2 @9 i/ ]( Q9 q. Z; [0 o3 m
2 T+ S% B( a8 i8 P6 E# m" P6 o和当时许多移民到此的江西人一样,我的先祖亦精于天象地理、长于货殖贸易。能公之子讳宗岳者,是迁辰州之第二代。他便甚为敏锐地预见到这个地方的发展远景,竟致准确预言“此地不出十年当兴!”8 E/ Y7 m, f" j2 Y) O$ U
  后来的形势变易果如其言,浦市开市贸易,四方商贾辏集。他们既定居在这里,即开铺经商,买田置地,乃至家累万金、富甲一方,吾家也因此得以繁息。
  G- B+ k* d& x3 ?, w2 T  y. c! O
因这一旷世商机的良好把握,且后人依托先祖奠定的家底,其后或经商致富,或耕读出仕,或习武报国,皆各得其所。, M- v6 h4 _2 c: m
  地方的繁荣,家族的发达,一切如当初宗岳公所预见的那样,并无二致。此后数百年间,家族的兴衰亦伴随了浦市商阜的兴起与衰败的始终。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33#
发表于 2013-1-3 16:41:11 | 只看该作者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34#
发表于 2013-1-4 13:15:07 | 只看该作者
参加重庆全姚会留念
* D# W: L# U0 \- e3 E. Z5 f9 b
9 h6 Z5 y# w$ Q( A8 B  R6 o% ?2 z# w蓬安安乐寺族长;姚丕光,81岁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35#
发表于 2013-1-4 20:2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1-4 20:28 编辑 - l1 N: C  H( }' A) E7 z) c* k1 M

. I) ^0 F# r. o  @; d+ |$ W- Y 6 Q' O: r/ i  ?% B
为总谱题材赴河南姚崇陵,湖南永州舜帝陵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36#
发表于 2013-1-5 12:20:08 | 只看该作者
《姚氏族谱.姚墟记》 : b4 l: S: M) C1 d( E5 m7 i
' Z1 ?$ ^- F1 t3 e# S% K2 Y# g, ^

0 y: O. I7 h+ v* n5 q/ d2009-06-30 16:42' T* Q2 r: T+ j; {
% R" \( h7 N2 l& V0 k
      在鄄城《姚氏族谱》中,收录了唐代姚崇的《姚墟记》(代叙文)。姚崇(651—721),陕州陕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本名姚元崇,后改名姚元之,为避开元年号,后又改名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宰相。# ^1 Z. p' p+ z( z) t: U
     姚墟记(代叙文):
* c4 i* U- g- H, g  b      大唐开元三年暮夏,元之奉旨巡查东  至雷泽平阳,拜询里人,姚墟何方?皆曰:“西二里姚村是也。”(编者注:即菏泽市东北胡集西二里姚刘庄,今属鄄城县)。相传,姚墟乃为姚姓得姓之地。古人云;舜生姚墟,因姓姚,为吾姓得姓之始。今幸至,我意欲拜谒,而不失舜裔之礼也。
8 K. h! B' b: e. L      布衣简从,就道西行,见一村墟,残墙断壁,陋室屋散,人皆饥色。拜询耄耋,对曰:“此为姚墟,今为姚村。皆因水患频仍,村人陟迁四方。如今地荒丁稀,舜祠倒塌,今人无力修建,真乃愧对先人也。”言毕,唏嘘不止,人皆黯然。
9 b: `7 [: U7 v4 {- B      遥想当年,姚墟舜诞胜地。今胜景不再,伤感至甚。驻足村墟,举目西北,圣迹尚在,舜德永存也。寄望舜裔,姚墟为姚姓得姓之地,虞舜为得姓之始,千秋永传,此则余所翘企者也。
5 E8 z0 n+ V$ E" T7 v                                                                                      大唐开元三年陕州陕石姚元之  谨记
, x! t( _/ [2 T7 m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37#
发表于 2013-1-5 12:21:51 | 只看该作者
参考资料:察志和《舜耕历山考》
$ X' [8 k: h' F1 {2 A8 z: ^     附录:历山虞帝庙碑铭
5 T# |' N8 k- |1 n    菏泽县,古济阴郡地。县东北五十里有历山,即舜耕初。亦太甲所葬也。按《淮南子》称:“舜耕历山”。高诱注云:“在济阴成阳”。而郑康成注《尚书》大传云:“在河东证之,周礼知方,河东曰兖州,其浸卢维”。知郑氏所云,河东者,谓兖州之境,故云卢维当为雷雍。今历山与雷泽雍沮附近是郑氏、高诱皆以舜历山。即今菏泽之山矣。皇览又称:“太甲有冢在历山上,亦谓此山,山与曹县接境,汤葬在亳,则太甲葬亦在殷哉,无可疑也。”而郦道元则谓舜耕历山在蒲坂或又谓历下,刘昭注《郡国志》,亦谓舜耕山在蒲坂。以皇览所称,太甲冢误附于历山之下。周处《风尘记》谓历山在始宁、剡(yan)二县界或作《魏土地记》,谓在潘城西北,所以传伪者。其在蒲坂,以是舜都,或误以郑注河东为郡名。其在历下,以泺泉上有娥、英庙。其在上虞以太康地,记以舜避丹朱于此之说。其在潘城以上谷有妫(gui)水,出妫州城也。舜之耕稼陶渔,凡复夏、陶墟、河滨、雷泽诸地,皆在鲁卫宋之郊。则济阴历山为舜耕所在,诚如郑康成、高诱说,不可易推后人致误之由。历山本不高峻,、据《水经注》称:“雷泽西南十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逶泽,之东北有陶墟,滨带瓠河也。”自汉以来至于金元,河决濮阳为害曹南者数亦,淤沙日高,高岸为谷,自尧冢灵台,成汤、箕子、伊尹、仲山甫之墓,悉皆沦陷,山以渐欲平,后人妄意历山名迹必是峻极之山,故求之于晋、于齐、于越、于燕,以当之而济阴之山,于是,反晦使者,既以观察领河堤所至之处,按古图经访求经史名迹,修饰古圣贤灵墓,今年三月行部曹南即谒尧陵、汤冢,经雷泽雍沮,因求太甲之葬至于兹山,山高平地止二丈许,或言石为土掩,太甲冢竟迷无表识。山上有虞帝庙,庙左侧有元至治三年张须(下有立)撰碑,象饰完整,盖明天启时毁于火,历国朝康熙、乾隆间,邑子某等屡事兴修顷复,加筑祠垣,崇葺堂寝,乞予为文,纪事勒石。因考舜耕、太甲葬当在济阴之实,著于碑俾,邑子等列名于阴,以识修庙义举,并无忘太甲墓迹,云尔铭曰:“成阳中土,神灵所熙。蒸蒸(无草头)圣帝,生于侧微。历山不高,名自上古,木石鹿逐(无走之),舆圣游处。南瞻汤冢,北瞰灵台,汤孙之葬,依此崔嵬。洪流振滔,一变陵谷。舆经失纪,良史迷跖。巍巍象饰,历世光华。让耕让畔,沐风不遐。尧墟殷冢,记在碑石。后有亿载,证我游迹”。 & t5 }( c* m4 E8 w2 ~/ I* y
    (碑文由清.孙星衍撰。孙星衍,字渊如,乾隆进士,授编修,改刑部主事,曾任山东兖沂曹济道按察史。研精金石碑版,工篆隶。著《岱南阁集》,此碑文约撰于嘉庆十四年,载卷二)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38#
发表于 2013-1-5 15:03:00 | 只看该作者

* I# q5 B* E! @, o4 o俗语说:亲戚无三代,家门世世生。这里的家门指的是同一姓氏家族的人。千百年来,人民或聚族而居,或千万里寻根问祖,为的是缱绻缠绵着那份特有的家族之情。而把这种赤子情怀串连起来的,就是族谱。1 X: D+ g; b" _. H5 a
自古至今,关于姓氏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姓氏,就有了族谱。族谱不仅是理清姓氏发展脉落的重要资料,还是研究民族史、人口迁移史以及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5 ~$ \1 b8 \6 u5 O6 D' g- s
娄底,这个有千年江西老表情结的湖南几何中心,它境内的新化和冷江的全境以及涟源部分地区曾为古梅山腹地,居住在这里的苗瑶先民在汉时称长沙蛮,在隋时称莫瑶,后称梅山蛮。到宋熙宁五年(1072),朝廷派章惇从常德、益阳攻打梅山,在宁乡狮子山被梅山蛮击溃。官兵退到密印寺粮草全由密印寺提供,并苦求寺中主持颖诠长老下山说佛法劝降梅山,说法七七四十九天,梅王苏甘才具土献册,梅山土著政权结束。朝廷将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可如今,为何不见苗瑶的踪影呢?他们真的“死徙殆尽”了吗?, ]1 V& Q& m% l0 a0 G2 b
翻开族谱就会发现,千年前,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不断上演着战争、杀戮与人口大迁徙,我们的各姓始祖或奉命平蛮,或经商,或奉诏移民,来梅山立草为标、生根落担。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同一个地方——江西吉安。$ ]4 y* ~/ d( s4 K+ I4 h
如唐庄字同光二年,任湖广招讨宣抚防御史的陈伯万奉命南征,驻军横阳寨(新化西河镇),与儿子陈元和、谋士董保兹商量,决定恩扶“蛮獠”,酋长马殷拜迎境上,与陈伯万订立分守州郡合同,互不侵犯。陈伯万也就留在了梅山,建基横阳鹅塘,为陈姓始迁祖
% ?! v5 q% p, }2 }( }# k& ^! |宋绍熙四年(1193年),77岁的奉朝瑞奉命扫荡蛮獠,驻军溆浦、江东、锡溪、坪下等,历大小60余战,降伏36峒,斩贼首赖三,苗瑶十不剩二,几无人烟,而他自己落业在瑶民聚居的奉家山坪下,并劝后代在此安居乐业,“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奉朝瑞成为奉性始迁祖。9 @1 O4 {, v6 t& G& g9 v0 @
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蔡太伯为统制参军,奉诏征讨苗蛮,编军宝庆卫,其子蔡均和留驻梅山车田。% T5 Q+ A( a9 U
宋熙宁五年,身为大理寺丞的戴千胜奉诏巡察南楚,整饬边防,拨旗兵500,带领家眷来到梅山,掌管湖广粮饷军政一切大权。一到梅山,见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是个安家的好地方,奉请补梅山民藉,落业梅山。4 E% h9 M% ?; R8 b% _+ N# ?0 e; y
元明鼎革时(1364年),任宝庆路总管守将的唐隆道,在明大将军徐达攻打宝庆时,汉主陈理投降,唐隆道孤军奋战,粮断援绝,以身殉难,死于邵东黑田铺,葬新化梅城福星山,后代安居于此。
$ _% Y- g5 v8 {9 Q  v……* f/ G1 K" k# _5 X3 e
如果上述这些是自愿移民的话,那还有一些人是强迫来梅山的。新化田氏源流载:“宋太祖诏召湖南邵州路大牧蒋琼问:‘卿守邵州路,黎民何如?风俗何如?’奏曰:‘臣守邵州之地,因唐时黄巢作乱,杀戮天下人民,绝灭烟火,骸骨盈野,地僻人稀,无民耕种,是以无功。’太祖诏:‘朕都城内外,或者将江西太和圳上一坊,不拘张姓李姓,五丁抽二、三丁抽一,不分老少,不分宦民,不分贫富,请定夺。’蒋琼领旨,回江西太和将圳上田家二百七十余户移往湖南各府州县,自择基地……”于是,一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开始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庐陵填湖广”。+ n! a0 @5 ?9 ^; k2 q
宋元丰八年(1084),李民佑奉命移江右之民“以实新化”,迫迁者十户中有八户。连99岁时任浙江钱塘令的周监卿都没能逃过此劫。
/ j% x% o& f; }- J, j6 W3 \6 H3 g$ m《黄氏家谱》载,五代时,因战乱,黄姓先祖80岁的黄峭令三妻位下21位子孙离开家乡,不许恋此一方故土,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家谱也分为21套,临行前,作离别诗,内外各八句,作为他日子孙相认的凭据。有一支来到新化。, A9 B2 b' ~, p* \. x: `' g
这些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来到梅山的客户,人生地不熟,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V" b8 \4 F/ a" P+ R; v8 g
《杨氏家谱》载:杨姓始祖杨惟圣(1109年)四涉后到洋溪上游,想在那里定居,遭先居在此的陈朱二姓阻挠。杨不与争执,致力搞好邻里关系。他见山洪暴发常毁良田和房屋,干旱时又无收,于是一月内筑堤数百丈,保护了各姓利益,陈、朱深受感动,共同参与。成一段佳话,遂定居下来。
( @1 O+ i" g1 W3 C- H至今在新化白溪的胡姓,大年三十不过年,改在重阳节过。原来,胡姓先祖胡汉位初来白溪时,建了一栋二丈二尺高的堂屋,触犯了王法,除夕夜,官府来捉,举家逃离白溪富溪村。后来改过年为九月九,取九九还原之意。至今流传下来。1 p+ Z, ]9 O& u8 [6 I! I7 m
明永乐10年,雷姓始迁祖雷升落担新化沙江,孙雷尚震参加白衣武试,因身体阔大,气魄过人,得罪主考官 ,连夜携二妻四子出逃到新化河东座石长冲(大山中),才保全了一家人的性命。" p7 h  E  L5 q1 j3 i) d
为铭记和感念先祖落担时的艰辛,童姓有落担诗:“建隆落担一常公,岱岳岩山立屋场。童鼎子孙从圳上,吉州请社至湘乡。”/ g% l, _1 p- P! J; p
……
/ x! c1 Z+ A- f# y6 f( _( U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江西来梅山的,有80%的是被迫“实楚”的,妻离子散,生离死别,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有以背族谱班语作为相认依据,有清明相约祭祀祖茔的,有一辈子不再见面的。
  N4 B& d/ r( C; R' p. q: ]在遍布娄底各地的这场大迁徙,唯独有一个地方没有人去立草为标,这就是曾经的“九岭十八坡”。据《苏氏一修族谱》载:蛮王“田土左至木杉坳、黄柏界、枫神殿,右至石仓岭、龙婆山,周围九岭十八坡”,含三县市八乡镇约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什么没人敢来落担呢?因为九岭十八坡是峒主苏甘的大本营。《苏氏族谱》载,明末清初,武岗苗酋杨清保、粟贤宇号召“五峒连天地,苗瑶共生存”率众起义,梅山苏氏纷纷响应,其中苏廷义部140余人藏于花山峒中,被官兵用硫磺和辣椒粉熏毙于峒中,后裹葬于观音寺后。但令人疑惑的是,苏氏历经540年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才创修谱谍,称始祖为“太极”,为汉人,并反复告诫子孙不要追寻祖源。为甚么呢?原来,在开梅后的300多年中,苗瑶反对朝廷的战争一直没停止过,有张虎(苏氏的外甥)抗元、清起义,道光时李再万起义,这些战争的后果就是在梅山地区,朝廷一度禁苗俗、设苗防。战马耕牛被宰光,兵器被收缴,10户共用一把菜刀,巫猎不能公开化。同时加大了移民入梅力度。对迁入的汉人从税收、贷款上给予优惠政策,排挤土著人。一些土著人被迫迁移,没迁移的苗瑶为了自保,自行汉化,在族谱上标榜始迁祖从江西来的,这就是我们再也从族谱上找不到苗瑶的原因了!9 }2 W) D; l. k$ J- M
据许多族谱记载,来到这人多地少、时有瘟疫的地方,许多始迁祖都曾习过巫术。《吴氏族谱》记载:先祖落担之地(邵州排子山)曾为魑魅之地,妖气重,瘟疫流行,人口减少。只好往新化、涟源等地迁移。《黎姓族谱》上记载黎先祖晚三郎,于明成化年间(1465-1587)来楚南习巫教;吴姓族谱记载了(一修)第一世祖兴绍公之子道良公延裕坪(1320年)因土瘟之难,去邵阳而居安化丰乐(桥头河镇桂花)迁徙学法;《张氏续修族谱》中记载,安化丰乐大范始祖张昆瑛儿子鹏程,因元末土瘟,往江西抚州拜法,法号道清;张姓始迁祖之儿子、张家一世祖张季瑛,于元末时除瘟疫(1333年6月30日生)去茅山拜法,现在石马山镇马头村还保留着还鸡愿的习俗,在他生日的那天,家家户户团聚到祠堂杀鸡还愿,回家后团聚就餐,比过年还热闹。唱词是:“36岁去茅山拜法,41岁转回程,左手提起飞毛剑,右手提鸡祭五猖,右脚上头顶碗小,右脚上头一炉香……”,和民间流传的关于张五郎拜法的唱词一样。新化白旗峰罗姓族谱记载,先祖罗甫通曾去武当山学道,《李氏七甲族谱》上记载,先祖李发震、李发兴叔侄俩曾去峨眉山学法,等等。
. Y+ B$ v# o, L4 X! }# q+ s这些曾拜师学过法的始迁祖或先祖,他们有阴教功夫,能保佑本境人畜平安。他们继承发展了梅山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到今天,在他们生日那天,本族子孙会“唱太公”,表示纪念和感恩。
7 z% S# P8 B# s/ [- X1 \多元文化的融合、外来人口的融入,使古老梅山迎来了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蛮荒之地开出了文明之花。一大批标志性公益建筑如雨后春笋涌现,名垂千古。如新化北塔为周建中阖邑所建(1834年),祈求风平水静,人杰地灵。经百年风雨冲蚀,仍完好无损。油溪石桥为鄢姓元哲兄弟所建,此桥初修而倾圮,两代继修,历经10年,最大的料石为7.2立方米,重达7吨,在桥中间榨石上雕有22脚的蜈蚣镇妖。近三百年来,固若金汤。楼下沧溪千年古樟为罗姓始迁祖种植,现被奉为树神,庇佑一方。文田杨氏宗祠正中最大的塑像为杨斗雷,杨氏人才辈出,世代保护着宗祠。大熊山十里坪茶亭为陈姓始迁祖所建(现剩原址)。洪姓先祖洪传政得意外之财后,全家大小连年大便泻血,于是发心大建公益事业。百年里,建了三庵九桥十八渡。在杨家滩,明末清初所修桥53座,大都是族人所修,最大最好的石拱桥为胜梅桥,为姚氏族人所建,因处于两水交汇之处,30多年里两圮于水。姚氏后裔纠族修补,折其旧而新之,桥石上雕乌龟镇邪。从此,桥墩坚固,再无水患。300年岿然屹立。现在杨家滩常林的龙塘桥为刘氏族人所修,有500多年的历史。新禾的里仁桥是杨家滩现存较好的花屋桥,长22米,宽3.4米,通高9.9米,桥顶盖青瓦,过道两侧傍栏杆设座板,供人歇息。
! d6 P; D2 o/ n" `, `3 @一些村落因先祖们繁衍生息而得名的比比皆是。如,杨家滩是因洪武年间一位姓杨的大户在此建房定居,才叫开来的。新化毕家港就是因毕姓始祖毕庭钊安居在此而得名。新化横阳、温塘、车田、圳上,涟源桥头河、蓝田、伏口、七星等地名,都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0 b6 m+ q9 [9 ~+ Q; ?与创办公益事业相得益彰的是族规礼仪。以中华传统道德礼、义、廉、耻、忠、孝为主要内容的族规贯穿人的一生,维系着家族的生产生活秩序,成为农村社会自治的规范。随便翻开一套族谱,小学幼学启蒙、乡规族约赫然纸上,神圣不可侵犯。如,杨家滩桥头李氏《家规十二款》(仅录标题):乡约当遵;祠墓当展(祠堂祖茔修补);名分当正(明人伦)宗族当睦;谱牒当重(清明节祭祖要默读一遍族谱,不得损毁族谱);闺门当肃(守妇道,教妇在初来,择妇必世德);豢养当豫(学识道德同时教);妯娌当厚;职业当勤;服役当供;争讼当止;四礼当行(冠、礼、丧、祭)。另有杨家滩大冲彭氏《读律诀》:一、谋反大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二、倡立邪教诱愚人,清水白莲反叛论。三、游手好闲弄拳棒,教师学徒并杖枷。四、受聘立约悔婚者,笞仗女断归前夫。五、妻女烧香入寺观,罪其本妇与夫儿。六、强盗得财皆斩决,窝主分别斩与流。七、子孙奴婢欧上人,死者凌迟欧斩决。八、争坟冢者凭印契,远年山地字号区。九、发冢见官与见尸,应绞应流罪分治。十、盗卖田宅问仗徙,官田加等追所得。十一、宰牛计只从重论,宰马从流罪亦宜,开场窝赌仗徙流,开宝押宝亦如斯。十二、官假印假文书假,茶私盐私铸钱私,分别首从定轻重,告捕给赏出首宜。这些条款,对谋反、邪教、习武、悔婚、强盗、赌博、制假、争坟、以下犯上、奸淫等影响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行为做出了严厉的处分。到今天,大部分还有教育意义。新化《邹姓五修族谱》载:赞祖迁新一千余年,风俗淳美,间有不肖子孙行为不端,族人以家法治之。“开祠门”罩斛桶、打板子,甚或处死;族人谨遵,无敢违犯。
& N- P: @4 \+ B! b. ~开祠堂门是议大事,“浸拜桶”惩处的是乱伦、不守妇道、忤逆、盗贼等恶劣行为。这些族规,虽然有点残酷,但是,使人们“自幼即知所警,阴消其桀骜之心,而共成为风俗之美,有厚望矣。”这些族规乡约,和散落在山间田野的禁碑一起,构成了农村社会的道德体系,把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从人一出生,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长进了我们的骨髓。特别是能说到做到,从不徇私枉法,使它有着不可侵犯的尊严。这是今天法律众多所无法企及的。2 g' q! |; p; Z. Q( ~8 K3 l
正是这苛刻的族规,使各族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先人,彪炳史册。《李氏六甲四修族谱》记载了房祖近松公不远千里到江西寻父的动人故事。成姓先祖华甫公,任河南总督时与元兵战于湘乡,头被元将砍下,落于池水中,赴池抢其头,众人见其英烈,建祠纪念,取池为“摸头塘”。《唐姓族谱》载:唐末,章姓章大傅,妻练氏,素有贤德。一次大傅军中有二校犯了军法,理当斩首,练氏苦劝,免了二校死罪。后二校俱投奔南唐,攻打建州。大傅已死,只剩练氏,二校送厚礼、白旗给练氏,要其立于门前举白旗免遭屠杀。练氏对使者说:练氏不受金帛、白旗而苟活,倘思旧德,保全一城居民,只杀始乱者;如屠城,先杀我。二校听了练氏的话,罢屠城,只处治了乱军数十人。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
5 Z2 }* B' a9 b5 h7 f  X5 m族谱还是一本本地方史。如《苏氏族谱》、《扶姓族谱》等对宋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派章惇等来梅山招安的具体经过都有记载。……密印寺颖诠大师带领两个化了装的营官去见峒主苏甘,被苏甘识破,说:“此官人也”。颖诠说:“主眼高,识之不差,此官人之子。”“乃使供茶失手,因而故掌之,二官作惶惧状,主乃不疑。”……
9 O* K2 n8 A0 y% v《谢姓族谱》载:谢氏先祖汉臣公,于至正25年(1365),兵取宝庆路,大将徐达遣将军胡大海帅师攻城,谢汉臣以先锋入宝庆,封万户侯。洪武五年(1372),因湖广辰澧诸蛮作乱,全省煽动,郡北(邵阳北、新化)蛮裔亦隐相啸聚。遂于郡北沙子田沉山底,建立福神寨,出榜招安,蛮裔卒服。
) u" ~/ h7 k4 b. b3 k# I7 y( t蓝玉冤案:蓝玉为明朱元璋手下一员大将,常遇春妻弟。曾升任大将军。因战功卓著,封凉国公。后恃公骄横,多蓄庄奴假子,夺占民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叛罪被诛杀九族,牵连致死者达15000人。谱称“蓝玉冤案”。& G. R6 x! @! ?$ Y9 L. I" [4 x, K( V( I
伍开卫,铁骨亲。《全民族谱》、《秦氏族谱》、《陶氏族谱》等都有记载:“伍开卫,古诸岗苗寨也。宋命前将军周曦讨平之,遂置黎平府,掌管十四土司焉。洪武十六年癸亥(1383年),洪舟司蓝洞妖苗吴面儿(亦称胡妙儿),负勇力邪术,称王作叛,苗民胁从,大肆猖獗寇靖扰边境,靖州申文报警,楚抚上疏,上命楚王及信国公汤和,率师十万剿平,擒吴面儿戮之。黎平十四土司相继投诚,其时王师屯扎于五脑寨,前曰之卫城是也。洪武十八年,奏请建卫,名曰伍开卫随调南京各省官军筑成镇守。……盖以一所辖一司,一屯压一寨,防苗为祸。稍有变乱,协力剿除。……明洪武二十三年,屯军无粮。…奉旨不必储粮,即将剿绝苗民田地,分领耕种,以籽粒养膳官军,无征、无解。后因各所人稠土狭,于永乐二年甲申(1404)奉诏:只留官戍守舍,余领军本着伍余丁下屯。”于是,在明永乐二年,由贵州黎平府伍开卫,分拨来新化的军户赵、孟、何、崔、段、贾、余、钱、夏、陶、秦、谢、李、许、邵、鲁、金、方、张等七十二户结成了“铁骨亲”,每年清明集合吃“相亲”饭。
2 ]0 G- O; {, e湘军崛起:双峰荷叶和涟源杨家滩为湘军兵勇源地。曾国藩曾氏家族的家教、人物的繁衍发展以及湘军的起始和发展等,都可以在族谱上找到。杨家滩李姓和刘姓为四代书香世家,族谱上都记载了本地乡勇团练如何发展成为湘军的历史过程。有《挨户团练章程》、《谕团练》等,还有各族大批在各战役中阵亡的湘军将领和兵士等不为人知的事迹,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6 {0 h! A# f  b+ L3 J% ?还可以找到新化第一任县令江西人欧阳勋,是王化后60年才出现的,表明了梅山置县后有60年还处于自治状态。他奉诏来新后,致力于当地政治经济的发展,在勤王过程中不幸病亡。人们纪念他,在白溪资水河边建了杨勋墓。# c0 B9 t% y# t& b
族谱还是地方资料库。许多族谱里记载了本地山川图、墓图、街巷图以及挽救保护族谱的故事。是一幅幅珍贵的世俗图。如新化县有清道光庠生曾彰瑞绘制的风貌图11副,对研究新化历史、城建、风俗有重要的作用。杨家滩有清代杨家滩街巷图,对了解该镇的城区布局、生活习俗有参考作用。每套族谱上的坟山图上,对周边的古树、古墓、古茶亭、古桥、古道都有记载。是重要的文化资料。
! F2 ?, [. [6 r( T& U在解放前,族谱是很神圣的祖物。保护族谱是各姓各族的重要任务。清康熙61年(1722-1736)胡氏修了湖南第一届《胡氏族谱》。到1994年,在陕西安康胡姓人家,这套族谱仍保存完好,8本,1尺宽、1尺4寸长,四十多斤重。是胡姓先祖逃荒求丐、爬山涉水数千里,用全族力量保护的结果,为的是能记起家族的来源。
+ t; ]6 R. p4 X. x! n' |+ ~9 W. g经过几次大的运动,族谱成了乡村社会唯一的记录本地文化、经济、人口发展的资料。可惜,解放后修的族谱,许多内容被删掉,变得简单。* |+ b4 J" S- d- \3 u4 Y  G3 ?  v
有人说,娄底地方特别是新化、冷江、涟源等地的族谱不可信。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如此。如苏姓、扶姓的始迁祖都说成是江西人,这与历史不符。又如涟源桥头河李姓的始迁祖李纲,族谱上记载为宋朝宰相,且葬在桥头河。但是,真正的宰相李纲死、葬都在福建,且建有墓、祠。两个李纲的子孙都不同。涟源李纲后代有一支去了贵州的白水,在那里,他们恢复了自己的民族——喇叭苗。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们都出于某种无法抗拒的压力。了解了这种压力,就还原了本族乃至娄底历史的真实面貌。
, Q% O: k: q+ Q& |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加入到修族谱的队伍中来,本着修谱即修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增设了人物篇、文墨篇、文物篇、重大历史事件篇,这是对家族文化的大普查,也对地方文化的整理做出了贡献。
  P. f; z3 z: S/ E7 U* d3 c都说人生如梦。若干年后,我们都会成为族谱上的一个符号。我们有没有忘本?为家族乃至当地的发展做了些什么贡献?以我为荣还是为耻?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 s7 }$ H! b% p& A6 D  e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39#
发表于 2013-1-5 15:21:36 | 只看该作者
湖南家谱简论(续)    ' S1 O8 I# N  U- r9 P9 p
    . M9 u8 c8 V! A; x
〔摘 要〕 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湖南家谱纂修情况,重点论述了家谱的利用价值及其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新修家谱已经基本失去其社会功能的看法。% n( B: p/ ~2 Z9 X
3 社会价值及利用辨析# l' l5 q" Z4 W$ {; m
3.1 家谱的社会价值/ Z% |7 m9 j# c) Y( L5 m
3.1.1史料佐证功能。这是家谱文献的主要功能,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自然地丧失了其 现实实用价值,不可能象历史上那样起到它的政治和道德教化功能。但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 案材料的家谱,可供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经济史、妇女史、 人物传记、伦理学、民俗学等若干方面的研究利用,有着巨大的学术史料价值,正如梁启超 指出的家谱是“重要史料之一”,“实可谓史界瑰宝”。〔15〕, H7 \% N& D. n, h2 K
在移民史研究中,谭其骧先生的《湖南人由来考》〔16〕乃是利用家谱资料和方志氏 族志进行研究的开山之作;其学生曹树基的《湖南人由来新考》〔17〕是又一篇力作 。张国雄在撰写《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18〕时,开始是希望在古代官方文献中 获得直接了解,结果是记载太少,令人非常失望,只好转向主要利用家谱和地方志。阅读两 湖家谱500多部,其中湖南家谱197部,详细地论述两湖移民氏族迁出地、移民动因、迁徙路 线、移民人口、移民与经济、环境的关系。5 V% Z( _2 v# E6 X1 `" F
礼仪在家谱中占有一定篇幅,如冠礼、笄礼、昏(婚)礼、丧礼、葬礼、祭礼等等,是研究 民俗学的重要资料。〔湘乡〕《田氏三修族谱》(清光绪三十年紫荆堂木活字本)的“家礼酌 宜”,仅“丧礼”就有18页,诸如发丧、告祖、入棺、吊丧、祭奠、出殡、守制等各个环节 怎么做、怎么讲,都靡述无遗,有助于了解上湘一带的丧葬活动。
+ g$ }: ?" s2 {. @# U5 S家谱就是人谱,是有血亲关系的男人谱。要研究人物的家族史,撰写人物传记,必须利用家 谱资料。如《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谱尊曾参为宗圣,一派祖,传四十二 派孟鲁公迁茶陵;四十五派霸公南宋时迁衡阳唐福,六十二派孟学公明清之际迁湘乡大界。 大界曾氏出了曾国藩兄弟,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晚清皇朝的柱石,名播天下。曾国 藩属大界老四房贞桢房,第七十派,谱名传豫,下有长篇传记,其父毓济,名麟书,号竹亭 ;其祖父兴NFEA6,名玉屏,号星冈;其弟传晋(国潢)、传谦(国华)、传恒(国荃)、传 履(国葆),都有文字介绍。谱载李鸿章撰《文正公神道碑》、郭嵩焘《毅勇侯曾文正公墓志 铭》、汪士铎《祭文正公文》、陈兰彬撰《太傅一等毅勇侯文正公祭文》等,卷三祖训,即 “文正公遗训”,还有清同治、光绪皇帝褒奖曾国藩兄弟的诏敕、御制碑文、祭文,这些资 料都是研究曾国藩必须参考的。又如〔长沙〕《余氏草谱》,1943年白华堂油印本,余剑秋 (名籍传)主编。余氏乃近代长郡望族,官宦人家。“草谱”详细地记载了余肇康及余肇升的 儿子余范传、余NFEB9传、余籍传、余箕传等余家俊彦的生平简历以及余家的姻亲关系 ,为我们研究余氏家族史和人物提供了原始资料。再如,关于辛亥革命先驱秋瑾烈士的生年 有5种说法,各持已见,都是秋瑾亲友的回忆,无可征信的史料。而1916年修的〔湘乡〕《 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字子芳)“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清浩封夫人,光绪 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末六月初六辰时殁在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 亭。……”光绪三年十月十一日即公元1877年11月15日,这个日期应该是准确的,因为在光 绪二十年,秋家与王家联姻时,要互换双方的庚贴,上写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 等内容。是谱载有张翊六撰写的《子芳夫妇合传》介绍了王子芳、秋瑾夫妇的情况。张翊六 是他们的儿女亲家,又与王在京共事多年,所书内容属实,朴素无华,可视为评介秋瑾、王 子芳的权威性史料。
  ~$ @" N; }( V1 n6 L在“谱例”(或“凡例”)中,对如何记录女性成员都有明确说明,一般都是以男性为叙述主 体,在丈夫名下,附属妻子,曰“配某氏”,表示出夫为妻纲的宗法准则,对于一夫多妻 的或妻亡续娶的,则有不同写法,如“妾”、“侧室”、“别室”某氏,或写作“娶”某氏 ,以别妻妾的名分。〔益阳〕《熊氏续修族谱》“凡例”曰:族人续娶叫“继配”,若娶的 是再嫁妇,则书“续娶”,绝不书“配”字。谱中对妇女的贞节、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都 有明确规定,如实地反映了妇女在族权、夫权的压迫下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如《湘潭龙船港 李氏六修族谱》“家训”、“家规”中的“肃闺门”曰:“季氏伯妇,隔阈语肥。内外有别 ,卑幼不违。中馈是主,无仪无非。三从克协,四德罔亏。牝鸡司晨,祸阶以成。母为冶容 ,倾国倾城。中NFED1蒙耻,辱及先人。肃尔闺训,作则在身。”“闺门之内,风俗攸 始,须别内外远嫌疑。权柄必归丈夫,勿使干预外事。三姑六婆毋许入门,美婢俊童勿令在 室。其有赋性凶狠,不敬舅姑、离间骨肉、不和妯娌、妒忌妾媵、致妨嗣续、闲游邻舍、不 避猜疑、不事女红、不操井臼、好酒贪睡、惯鼓唇舌、播弄是非、割切不正、烹调不洁、私 馔饮食、慢亵宾客、苛刻奴婢、不恤岁寒种种悍状,实干家政。轻者罪及其夫,重者屏之外 氏,以示惩戒。其或女子已嫁而归及将嫁者,仍以世次列坐,不得辄居客位。违者罪坐父兄 。”“闺门不肃”,还要“罪坐父母”,这是何等的不公啊!对所谓的“节妇’、“烈女” 也予以列传褒奖。因此,家谱对妇女史研究可以提供正史及其他文献以外的资料。5 [6 {* Y. C  I1 V
不少家谱收录了田租契据、合约、祠田管理文书、房祠产出售文契、祖山育林禁约以及因田 产、墓地纠纷而引起的讼案和判决书,虽然涉及的是一家一族,但对研究农村经济史很有帮 助,有些材料有其独特的利用价值。
  D4 G, @: [+ {4 I1 q+ S9 {5 i6 E% a% f3.1.2 道德教化功能。家谱中大多载有“族规”、“家法”、“祖训”“家训”之类的内 容,勿庸置疑,这些内容不少是“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的封建卫道士说教和“君 臣父子”、“三从四德”的封建主义思想。但也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起积极作用的传统伦 理道德规范,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友兄弟、睦近邻、慎婚姻、崇俭朴、戒奢侈、禁 赌博、忌荒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统一的, 一个国家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只能是一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取其精华,扬其糟粕,以几千年中华文明为依托,现 代文明建设之花才会根深叶茂。当今,国家提倡“以德治国”,更要大力提倡和宣扬用具有 现实教育意义的传统伦理道德来治理我们每一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治国兴。. C3 u/ L% i' @) ~( p
“族规”、“家法”与“家训”在教化的手段方面是有区别的,“族规”、“家法”是以惩 罚作为手段来规范族人行为,维护宗法秩序和家族统一的;而“家训”是以说教和训导的 方法来实施其教化功能。仍如〔湘潭〕《龙船港李氏六修族谱》“家训”“谨丧葬”;“慎 终之礼,人生大故。附身附棺,诚信是务,遵制成服,速营封墓,水火不虞,防之宜预,毋 信堪舆,致滋延误,土厚水深,葬之孔固,既葬复迁,情同抛露,期我族人,谨於平素”。 家规曰;“丧葬,称家有无,随力丰俭,此属定论。若一味简略得为而不为,与一味张皇不 得为而为之,均为不孝。每见世之治丧者,NFEA7务繁华,妆饰体面,修斋宴客,建醮 若干日,开堂若干日,声名虽盛一时,父母究向所赖。又或酷信风水,贪谋阴宅,亲在则视 为可有可无之人,亲没即居为求富求贵之具。揆厥由来,虽为亡亲谋域兆,实为自己计安全 也。倘或年久不葬,一遇时势变迁,水火不测,毁伤暴露,纵得佳城,罪将安赎?然则虚费 于无益之地。不若从厚于棺椁窀穸之为善也。凡遇父母有疾,预先置备棺椁,至于考终,急 时加意收殓。一涉草率,后悔莫及。且以安葬入土为主,尽心营坟为要,择水深土厚之处葬 之,使异日不为道路所侵,不为耕犁所及,俾父母遗骸安寝于壤,亦已幸矣。至若掘人邱陇 ,营我佳城,则又断断乎不可者。如有贪乏无力及期不能举葬者,当量拨余沥稍为佐助,不 惟上光祖宗,而且下裨孙子,良法美意洵可久远,倘敢迁延,鸣祠重责。”“倘敢迁延”, 绳之以“鸣祠重责”,这就是“族规、”“家法”的惩罚手段了。( q. i5 c8 X# Q7 G
3.1.3 寻根认同功能。家谱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对民族的心理素 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炎黄子孙已经走向世界,尽管他们 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所在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国籍认同、政治认同的改变,并没有改 变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我们是相同的血缘共有一个家,黄皮肤的旗帜上写着中华 。”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这种民族和文化认同提供了一定的根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 展,大批的海外游子回到大陆寻根问祖,沿海地区更是形成了寻根谒祖热,家谱撰修热,内 陆省份的湖南省也大致是这样。曾任美国旧金山湖南同乡会会长的钟武雄在美国工作、生活 了近60年,1979年就回到湖南醴陵为父母扫墓,墓地所在就是根据钟氏族谱所载“墓图”确 定的。后在父母墓庐旁建起了一幢三层楼房,每年要回醴陵住上几个月,并且要求其在美国 的子孙轮流回醴陵。把他在醴陵的亲戚的子弟近百人送到美国在他开的几家餐馆打工,为醴 陵家乡捐资办学、建立留学奖学金,兴办福利事业。与朱NFEA8基共曾祖的堂兄朱NFE A8坚在美国与儿孙续修〔长沙〕棠坡朱氏家谱,以联络雨田公(朱NFEA8坚曾伯祖)、 岳NFEA9公(朱NFEA8坚、朱NFEA8基曾祖)在海内外的朱氏后裔。家谱在寻根问 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海外联谊工作,团结“三胞”和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确有其 他文献资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h4 [* ?: H- F3 ?- N3.2 家谱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t- N5 c5 c# w6 t既要充分肯定家谱的史料价值,确定它在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同时,要认识到家谱是“天下 最不可信之文籍”〔19〕,用家谱史料,必须严格甄别真伪,不可全信全疑。私修家 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圣贤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 〔20〕,“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NFEB1驳,私造官 阶,倒置年代,遥遥华NFEB2,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21〕文天祥就说过 ,家谱“凿凿精实 ,百无二三”〔22〕,〔浏阳〕张氏八修族谱(清嘉庆二十四年孝友堂木活字本),张 声扬等在福建六修、江西义宁州七修张氏族谱的基础上续貂浏邑张氏世系,称受姓世祖挥, 黄帝之子少昊金天氏第五子,字玉爵,号天禄,当诞时始制弓矢,因赐姓张。奉汉留侯张良 、唐相张九龄为祖,“八修”尊挥第一百三十四代孙化孙公为始祖,宋淳熙至淳NFEB3 时人。而 何祖于何时从何地迁浏阳,谱却未载,世系源流缕述不清。浏阳张氏或为五代之前北方移民 之苗裔,或为土著,攀援福建张氏,宗在渺渺之际,何以敬宗收族。谱前载吕蒙正、文天祥 “原序”,吕、文何时为几修张氏族谱撰写序言,未作任何交待。吕蒙正(944~1011),北 宋 时三度为相,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名臣,二人相隔200多年,如何同时为张氏族谱作 序,荒诞无稽。桃源翦氏因出了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而闻名遐迩。〔桃源〕《翦氏族志》述翦 姓由来时,说翦氏本姓哈,新疆维吾尔族,因战功卓著,受皇帝“赐姓”,一说是元帝,一 说是明太祖,始祖哈勒·八十及其子拜著战死后,荫授翦氏后裔为常德卫正指挥使,历时五 代,可明清《常德府志》无载,只载其后裔任过左千户,显然是伪造先祖官阶。据笔者推断 ,拜著次子常黎落籍桃源后,忘情桃源山水,在桃花溪对岸剪刀溪筑庐定居,为了更好地融 入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于是因剪刀溪之名,易哈氏为剪氏,因邑而氏,古之通例。直到清 道光以后,剪氏后人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对此,笔者已著专文发表,以正 翦氏由来之源。/ M% V! T7 p2 W. Z; m% n
湘西古为苗蛮聚居之地,世居者为土著少数民族,其远祖绝非汉人,后民族混居,渐次汉化 ,但总是苗蛮后裔,具有苗蛮血统。已经汉化的少数民族,为了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取得 社会认同,讳其所从出,乃以远祖托名于往代伟人,演绎其迁徒源流,附会出显赫的家庭世 系背景。如〔城步〕《杨氏通谱》“源流总序”中称杨氏“衍于黄帝”,受姓始祖为杼公, 生于周成王三十年,食采邑杨国,为杨侯大夫,始以杨为姓,杨国古号宏(弘)农,乃黄帝所 封之地。三十五世祖杨震,字伯起,东汉人,有廉声,汉安帝NFEB4命封为关西夫子。 屡传至再 思,生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五代时奉命守沅州,梁高祖开平四年(910),擒斩盘踞飞山 (靖州界内飞山峒)之叙州蛮首潘全盛,以功封银青荣禄大夫、辰州刺史。再思确有其人(见 乾隆《湖南通志》苗防二,再思原作再兴,按再兴,南宋时人,其为再思之误可无疑。), 五季时飞山有承磊者,附于叙州蛮潘全盛,为楚将吕思周所杀。既擒全盛,承磊族人再思以 其地附于楚。旋复自署为诚州刺史,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号十峒首领,再思能保据一方,著 威惠,没后民怀思之,至今庙祀不绝。伯起与再思渺不相及,断乎不可信也,且飞山之杨初 不 始于再思〔23〕。杨氏本西南溪峒著姓,唐末以来,繁衍于靖州、通道、绥宁、城步 、新宁一带,其谱述源流歧义自现,间有神话故事,难以自圆其说。即使少数民族中的大姓 望族,也落托名造祖的窠臼。如溪州彭氏,湘西众土司之长,史称“北江诸蛮,彭氏为大” 。历五代梁、唐、晋、汉、周和宋、元、明、清九姓王朝,为时817年。彭氏宗谱称溪州彭 氏为江西吉州庐陵(应为吉水)人彭NFEB5之后。彭NFEB5,正史杂史均无传,通鉴载 :梁开平四年,吴遣“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NFEB6弟NFEB5于赤石,楚兵救 NFEB5,掳骈以归”。于是有学者〔24〕曰:“楚以NFEB5为溪州刺史,子彦 NFEB7(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清同治《龙山县志》“土司考”则 称:“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 至彭NFEB5,谋逐著冲”,著冲败走,又命人困毙于洛塔山石 洞。“NFEB5于梁开平间归顺,命为溪州刺史,子彦NFEB7(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 使,守溪州刺史。”而梁开平四年(开平之末一年)NFEB5犹在吉州,为吴将敖骈所围, 焉得与吴著冲争雄长于蛮中乎?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既并著于一时,使其固为同宗,何以五 季诸史,竟无一言提及乎?谭其骧先生曰: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则殆如风马牛不相及,断 乎为绝无关系也?〔25〕。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刺史彭士愁引锦、溪州蛮万余人 寇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NFED2讨伐,越二年,士愁兵败,遣其子 师NFED3率诸蛮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马希范采以“蛮”治“蛮”的羁縻安抚策略 ,仍命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并立铜柱以盟誓。铭文中有曰:“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 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立三四代,长千万夫。”而彭NFEB5至彭士愁仅二代 耳,彭氏被命为溪州刺史,果如自NFEB5始,在铭文中必有所反映。因此,彭氏后人或 凭口述谱系,或存心作伪,冒籍江西而已。也有的家谱,因传主离籍,长期与家乡少有联系 ,纂修者只是根据他人口传致使史事失实和失载。例如,〔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谱》(1 941年西河堂木活字本),有关毛泽东及其亲属的一些记录就不准确。“族谱”载:毛泽东, 字NFEB8芝。而世人只知道毛泽东,字润之。“润之。是否是后来改的呢?其实,“族谱 ”记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字润芝”。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字,也就是说男子到 了二十岁的时候,表示成年了,要取字。取字是极有讲究的,名与字相表里,谓之表字。字 是对名的一种解释和补充。“毛泽东,字润芝”,这里主要用“润”释“泽”、“润”、“ 泽”同义互训,用“NFEB8”就不好解释了。之所以是“润芝”,又要与毛泽民,字N FEB8(润)莲,毛泽覃,字NFEB8(润)菊联系起来,三兄弟取字是衔接的。至于什么时 候改成“润之”,可能是毛泽东1914年到长沙上师范学校读书时改的,毛泽东有深厚的古文 修养,对取名取字无疑是精通的。“润芝”有点土气俗气,而“润之”则很大气文气,还十 分豪气。“族谱”中还记录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第四个儿子远怀,“出抚弟泽铭(民)承祧” ,也就是毛泽东把第四个儿过继给了毛泽民。毛远怀确有其人,确是毛泽民的抚子,但不是 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而是毛泽民的元配妻子王淑兰收养的烈士遗孤,原姓王,后改姓毛, 谱名远怀,现名毛华初。1938年被王淑兰送往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湘潭 县委书记、省档案局副局长、省教育厅副厅长,是已经离休的正厅级干部。1951年后,毛泽 东数次召见毛华初夫妇及其子女,以叙天伦。由于不了解这些情况,有些研究“毛氏族谱” 的学者提出或“考订”了一些令人可笑的问题〔26〕。有关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用心去研究,可以写成一部厚厚的书。总之,对家谱要放在历史与社会中去认识、去鉴别, 切忌不要盲目相信。去伪存真,正确地使用家谱资料。........ (待续)
. x3 P) l/ x/ Y* h# f( A[参考文献] 9 A! w" \' Q7 E- O# K# K& q
1.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隹谱例》 $ O9 F/ [5 s! `7 B) ^
2,4,8,14,27,29.王鹤鸣.中国家谱知多少.中华谱牒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 . T& X# S8 o% H0 w' L; c
3,15.梁启超.中国近百年学术史.十五.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北京:中国书店,198 5
  [' k" P, n" T3 g3 v! A& _5,11.杨殿 .中国家谱通论,图书季刊,1946(3):1~2
# f+ a' B5 L* a6.胡昭 .湖南省志.第二十卷.新闻出版志.出版,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2 K) n* ~0 \/ `* s) G+ x7.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 e+ n0 x: k, t3 E  p+ e
9.杨冬荃.家谱定义新说.中国谱牒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 z+ z( X4 S. ]& @
10.冯尔康.宗族制度.谱牒学和家谱的学术价值(代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J0 p& x, i2 n% C! J: \+ i, K9 V5 c12,18.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 P& E7 |2 s3 \0 Z" ?2 L13,16,19,23,25.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近代湖南人之蛮族血统.长水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w& n( Y- v8 M
17.曹树基.湖南人由来新考,北京;历史地理(第九辑),1990 5 u+ f& O/ G6 `. S) `, ~: p7 z7 \
20.朱轼.朱文瑞公集.卷一.高氏族谱序
5 [! k6 |3 w6 ^: D21.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六.钜鹿姚氏族谱序 4 K9 S8 k+ K5 d1 `$ v# a; n
22.文天祥.庐陵文丞相全集.卷八.跋李氏谱 1 I) I( |7 X4 S
24.谢华.湘西土司辑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
6 u. k$ R! D* z& p; V26.宋平生.新发现的《韶山毛氏族谱》叙略及毛泽东家庭史事考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 90(2) , T* J# \6 S8 m  Z2 Q# z: W
2.刘丽英.华声.根在海这边——台湾连氏、吕氏、陈氏宗亲闽南祖籍探秘,南方周末,2001 -04-26  m- L: F9 g- o7 O

〔出处〕 《图书馆》2001(6)
. V0 @2 {6 |  N+ J$ ]1 y/ X6 Z) ]! W# w- h- ^7 a# z1 r

' k& k2 W+ K5 f) E

; G" P% c! b! t$ s) O
《湖南家谱简论(续)》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40#
发表于 2013-1-5 16:05: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1-5 16:13 编辑 0 D) O* Y6 @+ e  o: E7 O

% n8 L( W: N" f$ \: a8 l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其中起“领导作用”的多是一些离退休干部和教师,不少还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他们是族中的“长者”、“尊者”,努力发挥“余热”,很投入地工作过和工作着。新修家谱,孰是孰非,社会各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提倡、不制止的宽容态度。因而,新修家谱活动似有蔓延之势。对家谱资源的研究、开发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家谱有些单位正在进行抢救性收集和整理,这无疑是正确的,是对家谱历史价值的一种认同行为。但并不意味着学术界的人都在支持新修家谱,这是两个问题,不能混淆起来,以免引起误解。为了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对有关部门和单位下发了一个《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通知”中强调了“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肯定了家谱的史料价值,这与新修家谱是两回事。而当前很多新修家谱纂修者把“通知”中有关部分赫然地印在家谱首页上,显然是一种炒作“理论依据”的行为。纂修新家谱,对积累和保存家族资料,增强族人之间的联系,传递和沟通彼此间的信息,是有一定作用的,有其存在的合理 价值,但现实价值极其有限。可以用一句话表明笔者的看法:有弊无害,不无作用。
% X. O" L# W+ A7 `8 N! B; L. ^3 P/ S/ h3 e$ a" ?
家谱的历史作用已基本失去,其功能的丧失决定了其继续纂修是否有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纂修家谱的目的是为了敬宗收族、规范管理族人和族内事务,这些目的靠修族谱能够达到吗?无疑是不可能的。在当今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流动的空间非常广阔,不可能再象以前时代一样,被闭塞在一个地方,更不可能在家族的约束下从事生产和生活。家谱所载的“族规”、“家法”对族人失去了惩罚的作用;“祖训”、“家训”同样也教化不了族人,世系渊源决定不了子孙后代的命运,族长完全丧失了控制族人的权力,无法行使管理、规范族人的手段和措施,建立在宗法制度上的家谱还有多少新修的价值。现在某些农村,还存在一定的族权统治现象,那里的基层政府组织一定是涣散的,甚至名存实亡,人们也不可能有序地进行生产和生活。, H2 j# B+ A1 W. o. a9 |8 c

$ J$ V. t) |- t( w5 ~3 o修家谱是为了“奠世系,序昭穆”,国家提倡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世系如何延续?“序昭穆”必须建祠堂,否则,祖宗牌位往哪里摆?建祠堂就要搞摊派,用“宗族”精神去说服和动员族人捐钱捐物,祠堂倒是建得很宏伟,而学校却是破破烂烂、歪歪斜斜,乃笔者亲眼所见,为此还组织过村民座谈,试图扭转这种状况。其实不建学校,也是不“敬宗”的表现,“祖宗”希望后人有文化,能家族兴旺。另外,为了“收族”,凝聚族人,历史上采取置义田、义庄,靠义田、义庄的收入赈济贫穷的族人,如今能做到吗?群众生活困难,靠自力更生,靠政府救济,家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是绝对帮不了忙的。
, q( v& G3 @) @) J+ Z' f
/ N( P4 S0 m# ]: V现在,社会上哪些地方在修谱?哪些姓氏在修谱?修谱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怎样?笔者是坐班族,不可能拿着国家的科研经费去进行社会调查,因此不甚了然。有人介绍 (28)江西省泰和县梅冈王氏宗族举行重修宗谱告成典礼暨散谱仪式情况,参加者有1200人之多,第一天祭祖,仪式之复杂,令人惊诧,晚上是电影招待;第二天拜谒祖坟,队列蜿蜒达五华里,浩浩荡荡,鞭炮鼓乐齐鸣,热闹非凡,晚上由泰和县采茶剧团演出采茶戏;第三天散谱,后举行盛大的合族会餐,晚上又是采茶戏。文章作者说,颁谱仪式,成了乡民们一次真正的狂欢。人们,特别是妇女、孩子,这几天不上学、不劳作,参加这种古老而又有现代气息的散谱仪式,怎么不叫他(她)欢呼雀跃,欣喜异常呢?!而笔者却认为这种“狂欢”是悲哀而又愚昧的,与时代太隔膜了,“狂欢”后留给人们的是什么?可能是家族观念的复苏,更多的人是“好玩”、“过瘾”的回味。新修家谱是否会导致宗族矛盾和纠纷,时有所闻,却无实证。但对于那些宗族矛盾多发区,是要慎修家谱的。在80年代初期,笔者曾在湖南某小县任副七品芝麻官,深刻地体会各级政府对宗族矛盾及纠纷的头疼和无奈。每到清明节、中秋节前后,以及干旱季节,政府都要组织大批人员下村,防止因争坟山、争油茶山、抢摘油茶果、抢水截流所引发的宗族械斗。宗族械斗是相当够档次的,除了锄头扁担,还有自制的土铳之类。有的地方,从满清皇帝在位一直打到现在,两村之间势如水火,村民们一贫如洗。象这样的地方再搞什么修家谱,恐怕引发的矛盾会更多,因为家谱内是要记载宗族矛盾的。那时没有发现谁家在修谱,而建祠堂已经开始,祠堂落成时,全村同姓人要聚餐,笔者曾参加过这样的聚餐,还被请为上席,因官居七品,颇令该族人引为荣耀。
2 Y& V" x& ^4 Q5 T5 `- ^8 r: K
4 Z! h' x; r4 o" ~某些赞成新修家谱的提出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修谱可以凝聚海外炎黄子孙。历史家谱是有为寻根问祖提供依据的功能,已如前述。新修家谱是否也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不能一概否定,但起码这种功能在日渐弱化、淡化。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大陆开门迎客,不少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回大陆寻根谒祖,探亲访友。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早年从大陆出去的耄耋之辈,和大陆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思乡情绪迫使他(她)回“家”,乃人之常情。但有些人回来后,又出去埋怨大陆的路不好走,上厕所不方便,酒店的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借机又把大陆攻击一番,但人家说的问题“实事求是”;也有的带了很多东西回来,诸如衣服、手表、首饰,还有缝纫机、自行车(有的就是上海产的凤凰、永久牌自行车)、录音机、电视机等送给亲友,因为不好分配或受赠者不满意,弄得人家很尴尬,发出“胡归来”的感叹。而现在,大陆经济发展很快,物质也极大丰富,海外归来的人再也不用托运很多东西,倒令他(她)们犯愁的是买什么礼物好去送大陆的亲朋戚友。因此说,联络海外炎黄子孙,不是靠家谱作为纽带、桥梁,而要靠国家的强盛,靠综合国力的提升,靠民族的强大,海外华侨、华人才能昂首阔步地在世界各地行走,国家是海外华侨、华人永远的家。老一辈海外游子按照客观规律逐渐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祖宗观念”将会愈来愈淡薄,再过若干年,家谱为何物,恐怕他们都不知道了。而有一些明知根在大陆的“不肖子孙”,他(她)们不但不寻祖归宗,反而断根“独立”。如祖籍福建漳州诏安太平镇白叶村的陈水扁,祖籍漳州南靖县书洋乡田中村的吕秀莲之流(29)。吕秀莲在任台湾省桃源县“县长”时,曾踏上回故乡之路,在先祖留下的古井边说:“我要喝一口故乡的井水,这叫饮水思源。”可她早已将她说过的话忘诸脑后了。+ V- B! C9 O+ t$ Q6 {; l4 _( B
+ O: v  v: O; |* |) T- Z
在《中华谱牒研究》上有一篇钱杭的文章《谁在看谱?》 (30)此文是接着梁洪生的文章《谁在修谱?》提出来的,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笔者非常赞成钱文的结论:“然而族谱到底是为谁编撰的?到底是谁在‘消费’这一产品?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族谱‘生产者’自己,包括处在族谱‘生产过程’每个阶段中的发起者、投资者、编撰者和修订者。正是这些族谱‘生产者’,出于种种目的为自己‘生产’,也由他们自己来‘消费’的。”手头有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印证钱文的结论。一是[望城]《龙塘苏氏族谱》二十六卷(2000年武功堂铅印本),10册函装,纸质精良,印刷、装帧堪称上乘。纂修者是上海铁路局系统的一位退休干部,1948年由长沙考入京沪杭区铁路局。是谱为民国十五年(1926)龙塘苏氏七修族谱的增补本,增补“1926年至今子孙徙居各地已蒐集之资料“,大量的篇幅是纂修人为其祖父、父母撰写的祭文和自己八十寿庆的情况,包括“八十寿赞”、“寿庆志盛”、致寿词、答谢词、文艺演出,甚至包括剧目、演员情况,还有大量彩色照片,有一册之多,一族之谱几成一家之谱,这样的谱就是自己修给自己看的家谱。二是[益阳]胡氏十修族谱,1999年铅印本,纂修者是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位退休教师。是谱前言中引用列宁语录“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用高尔基等外国文学家的话作为“补白”。第十二章是纂修者的夫人摘自六七十种报刊杂志的育婴抚幼的资料,“做合格的父母,养最好的后代”,72个页码,占全书267个页码的27%,确属不伦不类,是对家谱“神圣”的一种亵渎。该族共有人口360多人,绝大多数是农民,且因修水库而延徙益阳各地,按户摊派,每人10元,少数户拒交,“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不重视,不参予”(见该谱“编后记”),印了124本,用别人的钱,塞自己的私货,美其名曰:供族人参考。这样粗制滥造的家谱除了自己“欣赏”,又有谁再去翻呢?!
/ B0 B( {+ d1 I* P
+ B3 ?0 M% o# M3 p坦率言之,笔者是不赞成新修家谱的,但并非主张数典忘祖。而是推崇将修家谱的热情转化成实际行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光大中华传统美德,也恪守做人的基本准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84b40401012ns6.html作者:邹华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9 18: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