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国茂《舜帝之谜》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4:46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7、关于摄政帝0 D) f- w$ `- P, G+ a9 r

. \; i- z9 C1 W ' F6 O# b' }- E1 N4 w! ]
$ n1 _6 \; W; R. V6 V
鲧被殛杀于羽山后,水患仍然存在。谁能接替鲧去治水呢?帝尧忧心如焚。一天帝尧召见群臣,商量治水大事,舜极力推荐鲧的儿子文命(禹)。舜保荐说自己注意考察了禹,发现禹对治水方略很有研究。并说禹曾经给他的父亲鲧提过许多意见,主张治水应以疏导排泄为主,但是鲧听不进意见,以至于治水失败,酿成灾祸。舜表示:自己愿意保举禹治水,倘使治水不成功的话,愿意与禹一同受罚。虞舜这种不惜以身家性命担保仇家之子继承父业治水的行为,完全是出自对禹的充分了解和高度信任。帝尧就听从舜的意见,起用了禹治水。
) O' U1 m6 [9 h; I7 w7 p) ^& L8 {7 X! h, [
帝尧在洪水泛滥之时要虞舜去调查鲧,实际上也是帝尧对舜的再次考查。通过考查,帝尧看到了虞舜应对非常事态的天赋和潜能。虞舜惊涛骇浪临危不惧,暴风骤雨安定如山,是一个完全可以托付天下的人。老君王最后的忧虑消失了,于是对舜说:“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见《尚书·尧典》)。意思是说:“舜呀,近三年来我用了许多方法考查你。我看到,你谋事周到,言论正确恰当,建议切实可行,凡是你所操劳谋虑的事情,都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胜利完成。你已经顺利地通过了三年考试,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你就登上帝位吧!”; n7 f) t3 y4 @1 o; Q6 A

9 f" c- E9 H, v8 ?( K3 q" R5 Y虞舜知道老君主逊位之意由来已久,于是再三请求帝尧将帝位禅让给比自己更有德行的人,帝尧对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坚定不移。他遍查群臣,除虞舜之外,他不会把帝位禅让给任何人。5 H6 ]2 Z! _% F) Y. J; |# S

8 `& A+ c4 U) v( p+ A2 U帝尧精心地安排了禅让大典。他命令帝国的所有官员,部落联盟中所有诸侯国的大小诸侯、酋长和首领,都按时赶到帝都平阳;他规定京都的平民也必须参加禅让大典。帝尧如此大动干戈,其用心显而易见:他就是要把大典办得格外引人注目,他要通过辉煌的场面,体现复兴帝国的意志和希望。帝尧把禅让大典定在新年正月初一,就是表示万象更新,象征饱受洪水之害中举步维艰的帝国,从此将展示出新的开端。
+ F. c3 j+ h; j% u$ A7 {% {/ p* `
! v  y0 U1 E: r# W禅让大典就在祭祀先祖黄帝的太庙举行。
* I5 N5 L6 L% Y1 X
/ M( V9 A5 A/ M虽然虞舜接受了帝尧的禅让,但是虞舜与帝尧之间达成了一项不成文的协议,即:名义上,帝尧仍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而虞舜则负责对帝国的实际管理;帝国所有的政令仍以尧的名义发表,而虞舜则负责具体监督执行。这种特定的形式,实际上就相当于中央帝国有两个皇帝,尧是名份的帝君,舜是实际意义上的帝君。因此,我们就把虞舜叫作“摄政帝”。# t. r8 \8 l9 N3 C# ?3 c

# i7 M- d1 Q% O9 z《尚书·尧典》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7 N5 r! [7 U

. z/ t9 L* J3 B1 N《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又曰:“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 j1 ^3 ?- n0 }$ x9 }9 c# F

: Z4 N1 D, B$ S4 E  U由以上史实可知,舜是在五十岁的时候成为摄政帝的。这时候,由于尧已经110岁高龄,因此,虞舜虽然是摄政帝,实际上已经挑起了管理国家、协调万邦、治理洪水、恢复活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任。5 t* i( B' x8 h6 g! w/ `! ^
$ e8 Q3 j  I) c( ~
《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说:“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终于文祖。”舜是在帝尧七十载时被举用的,时年三十岁。于是有人据此误认为虞舜是在三十三岁时就因“受终于文祖”而做了摄政帝,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在舜被举用三年后,帝尧对其通过了三年的考察,仅仅是通过一个仪式,把虞舜推荐给上天——即是确定为帝位继承人,让虞舜接触朝廷政务,即是所谓的摄政。后来,虞舜做了多年主管教化等事务的司徒,又做了多年“以揆百事”的司马、以及管理全面事务的、相当于“太尉”的职务,一直到五十岁时,才开始真正做摄政帝。正如《史记》所言:“尧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
' F- N6 n1 {: U9 \) a4 S
! T  k  Y) w& A6 L7 w2 v: \ * o2 ~2 i; A- h) e8 R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5:04 | 只看该作者
8、五年巡狩之制的建立
5 D: e# G6 S2 }, K- F3 s3 P/ a# I- @

  p: v8 _7 ]" y! V( K0 ^' z2 g3 k) A$ U
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日、月、星辰、神祇都十分崇拜。虞舜虽然做了摄政帝,心里却不十分踏实,他很想知道上天对他接受帝位的看法如何,也希望通过观察天象来检查一下当前的政治举措有没有失误的地方。虞舜知道,处理好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这七个方面的政务,自古是君王施政的根本。国家安天下,养万民,靠的是农业生产,仰仗的是准确的时令节气。当春不春,万物不生;当夏不夏,万物不长;当秋不秋,万物不收;当冬不冬,万物不藏。治理天下,如果不以上天为准绳,就把握不了阴阳平衡;如果不以大地为准绳,就看不清柔与刚之间的调节;如果不以人道为根本,就会迷失行仁取义的大政方针。所以,虞舜决定要认真观察北斗七星的运转,检测天地二十八宿的盈缩进退,对照政治举措,严格反省天象所指示的微妙变化,从而根据上天的垂示,从各个方面对国家的政策作出平衡和调整,以便使朝政更加完善。
9 f- N) \' S4 Y/ R/ O/ _/ C. F' s: I& g
3 O1 h" s& N$ s因此,虞舜作了摄政帝后,第一件事就是祭祀天地,接着是祭祀日月星辰,然后祭祀各路神祇。4 B( d: F- m. c- f' D; H/ \

) e, Y4 X% b) h虞舜在帝都平阳的南郊设下祭坛。他要把自己已经摄政天下的事告知上苍。他亲自确定筑建祭坛的位置,亲自教授用五色土筑建祭坛的方法,然后选定吉日,亲自登坛,用公牛为牺牲,以最大的虔诚,先祭祀上帝太乙(传说上帝太乙之神居住在紫微宫,是最为尊贵的天神),再祭日月星辰,名山大川以及天下所有的神祇。
$ B1 e2 m; |1 u; y# n9 e/ v0 {$ ~8 }% |1 L  }" A  n1 m6 L. d: \5 ]
我们切不要简单地认为一切祭祀活动都是迷信活动。鉴于上古时期人们对宇宙和大自然的认知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深刻,看待和评价舜所主持的祭祀活动的积极意义在于他举行祭祀活动的出发点。前面说过,自古以来,处理好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这七个方面的政务,乃是君王施政的根本。舜主持祭祀的出发点,就是要“齐七政”;就是为了把自己举政的情况向上苍汇报,以期得到上天感应,然后修正自己的一些政治举措。同时,舜还要向上苍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地利人和,万民安康;就是为民祈求福祉。这恰恰是虞舜行德政的一种展示方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p) |! S6 R3 S. f: V  x
# d: k! N) t7 E, e+ l2 E% t! _《尚书·尧典》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烟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史籍记载了舜接受帝尧禅让后,采用美玉做成的仪器观察天象,以及用公牛作牺牲祭天帝,同时让进献牺牲,燔祭上帝的烟火告慰天、地四时,将举行望祭典礼祭祀山川神灵的情况告慰六宗。! d; T' j& T1 q0 t& ^! M. u6 y
6 C  M9 t  j* _) D6 d0 W" C
这一年的二月,虞舜离开帝都到东方进行视察,首先抵达东岳泰山。因为天地变化自东向西,一年四季的代谢循环也首先从东方开始,所以东岳泰山又称岱宗。岱,是指循环代谢;宗,就是尊长。五岳之中天地先机首发东岳,因此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岱宗又是东方区域各诸侯国的政治中心。所以,摄政帝虞舜把泰山作为首次巡视的第一站。虞舜以“柴祭”的方式祭完泰山后,又按次序望祭泰山以外的东方山川。然后召集东方各路诸侯,协调政务,校正四时节气,统一音乐、法律、尺度、斛斗、斤两;修订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礼法;统一了思想,加强了团结,增强了中央帝国的凝聚力。
2 l) _0 D! V1 @; Z( e, T& i0 f' H6 x6 {
这一年的五月,舜去南方各诸侯国视察,到达了南岳衡山;八月,舜到西方各诸侯国视察,到达西岳华山;十一月,舜到北方各国视察,到达北岳恒山。虞舜在衡山、华山、恒山所行的各种礼仪,都如同二月在泰山所行的一样。
8 y- V: B8 t' C" s* a, N0 K" g7 o1 u$ k6 u: Q( A
每次巡视回到帝都平阳,舜都用一头公牛作为祭品,到尧的太庙举行祭礼,告慰先祖。
) t# Z% O: a( O$ Z6 m5 S. k! c: @2 F0 G5 r
从此以后,舜每隔五年都进行一次视察。因为万物东生西成,泰山为岱宗;而衡山有七十二峰,其祝融峰为其首,祝融为火神,是三朝元老,国家功臣,且“衡”有平衡四方之意;恒山之“恒”有长久、赢满之意;而华山之“华”也就是“获”,万物成熟,于此收获之意。因此,每次的巡狩,舜都都分别在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召见诸侯,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分别到四岳朝见舜,向舜报告政绩。舜谨慎考察,安排、部署工作,论功行赏。此后五年巡狩,形成制度。这就是“五年巡狩之制,”这种制度,从未间断,一直持续到舜最后一次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9 l; K0 u8 ]; P

5 F+ ^$ R  D0 W
& p( t3 P5 z5 l+ E$ l( [# R$ x5 h#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5:31 | 只看该作者
9、舜帝统一朝觐礼仪
/ C4 r' t. `  Z1 d8 _- p  n9 z. B# f9 {: A1 [% \7 b

6 q; l! F2 p8 D
" `" _4 h2 F: j! x! g, u+ `$ Y! B舜帝通过巡狩发现,在历法、音律、以及度量衡方面,各诸侯国与中央政府已经确定的标准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各地的历法不一致。在治理洪水以及其他生产活动和有关事务中,各诸侯国就难以按照准确的时日统一行动。音律不统一,号角不分明,信息的传递就会出现失误。而度量衡千差万别,就无法准确地衡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舜帝决不允许这种混乱的局面继续下去。在巡狩的时候,他与诸侯们一起共同统一了一年四季应含有的月数天数,统一了合乎阴阳之声的音律关系,统一了用以计量长短、多少、轻重的标准及基本单位。& L4 ~1 g) a4 s$ @* T1 z

# c7 E$ \- l2 C) E到处都是洪水泛滥。要治理住洪水,就更需要调动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团结,迅速提高诸侯国之间的凝聚力。于是,舜帝明确规定了公、侯、伯、子、男,五爵朝觐天子时必须严格遵守的五种礼仪。公爵觐见天子,以九寸恒圭为信符;侯爵觐见天子,以七寸信圭为信符;伯爵觐见天子,以五寸弓圭为信符;子爵觐见天子,以五寸谷璧为信符;男爵觐见天子,以五寸蒲璧为信符。每一位请求觐见的人,都必须把自己的圭瑞用丝绢虔诚包好,觐见前预先呈交。觐见者如果是帝颛顼的后裔,其圭瑞就用红色丝绢包扎;因为帝颛顼高阳氏崇尚红色,帝喾高辛氏崇尚黑色,帝尧陶唐氏崇尚白色,因此,如果是帝喾的后裔,其圭瑞就用黑色的丝绢包扎;除此之外,其余诸侯一律都用白色的丝绢包扎。作出这样的规定,既体现了天子的尊严,也表达了国家对于先代帝王的敬重。( r, a9 d( F2 U  c0 d1 u! W

; x7 Y) N% a( \# C* O1 z# f6 i* A舜帝对朝觐者呈送贡品也一一作了具体规定:诸侯朝觐,用美玉作贡品;卿朝觐,用活羊羔作贡品;大夫朝觐,用活雁作贡品;士朝觐,用死野鸡作贡品。
7 F& ~- N7 Q+ N; d$ @2 C
* @7 V; X' p4 R! s0 e5 f因为美玉不怕火烧,不怕水浸。火烧不能使其轻,水浸不能使其重。诸侯用美玉作贡品,既寄托了舜帝对诸侯的殷殷期望,同时又表达了朝觐者的道德理想。君王与诸侯之间的忠贞与信守,通过美玉以象征。君王期望公侯们的德行和人品像美玉般完美。羊与羊之间无远无近,大羊群里不会有小羊群,小羊羔紧紧依偎在父母身旁,不可能随意地离群离居。卿以活羊羔作贡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诫诸侯:卿之为人,一定要义字当先,义重如山,群而不党。而鸿雁是尽人皆知的候鸟,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在高高的天上呈“人”字形排开,高飞蓝天,不辞劳苦。选择大雁做为大夫觐见天子的贡品,就是要大夫们行礼仪,识时务,一心一意,齐心合力,遵纪守规,以赤诚之心报效国家。那么,为什么士朝觐选用野鸡作贡品呢?因为野鸡具有食物不能引诱,威吓不会被震慑,宁死不为他人所蓄养的秉性。士必用死野鸡作贡品,喻示士可断其头,而不可夺其志。* K0 f, p) {; s" V6 @. a# H) p
7 k' D& i& c8 C% p% ?
《尚书·尧典》云:“望秩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用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记载了舜在第一次巡狩中调正历法,音律,统一度量衡,以及定五种朝觐礼仪的史实。& o5 o( ]/ m# R; d
5 i! o% z" V& X, k. `$ ^
舜在首次巡狩时觐见完毕,将圭瑞等还给各诸侯。并向各诸侯宣布,从今以后诸侯觐见天子上奏国事以后,恪尽职守没有过失的,圭瑞由天子发还;凡事情处理不当,施政有过失的,圭瑞暂时留下,待纠正错误以后,再发还圭瑞;如果诸侯事隔三月还没收到圭瑞,就意味着当政者没有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天子将降他的爵位;如果一年以后还不发还圭瑞,天子就要减少他的封土;倘使三年还不能得到圭瑞,天子就将这个诸侯的爵位和封土全部革除。& p) w" F3 d% G9 k& z. z8 i

/ b/ Z/ p$ v( |7 o这些礼仪的规定,后来都得到切实的执行,这对于加强中央政府与各诸侯国之间的高度信任,齐心合力,共赴浩大的治水工程,最终取得治水胜利,意义十分深远,赢得了人民的安居,社会的和谐。9 N6 k' j( u. ~% p( b1 v

9 ~- N4 g* @( M2 k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6:12 | 只看该作者
10、舜帝如何强化对国家的/ {$ r; N. s* Z2 Y9 g3 e7 V
5 ]  M9 I; w6 R5 V2 B
控制与管理
7 P+ i5 d1 @5 b  X- K
' \( O5 d( ?  k. y
( U1 A9 `9 L: T. |' k# b8 W) }4 w2 b, M" h  ^8 _. Z
《尚书·尧典》载:“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有十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6 A& I: E2 u1 Z, h5 k6 w+ c, A3 |2 |; @+ H- r6 T! A
   《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4 b  P, @+ C1 n9 W9 v) O, N7 c

7 @/ d: M# c' ^, C- Y0 {" A, p   《尚书》与《史记》这两部权威史籍记载的是同一件事:说自第一次四方巡狩以后,每隔五年巡狩一次,在其间的四年中,各诸侯国君按时到京师朝见,舜便向诸侯们普遍地陈述治国之道,根据业绩明确地考察,根据功劳赐给车马衣服。舜把天下由尧时的九个州划分为十二个州,疏浚河川。5 N: A0 A% L5 T3 ~* o1 ^
! v( G! {  Q# T- @
舜帝在完成了对帝国全境的巡视以后,在广泛的国情调查的基础上,他决定本着讲礼仪、重调和的原则,逐步加强对部落联盟和诸侯国的控制和管理,以便推进治水大业的全面展开,进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舜帝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进行了一些谨慎而又坚定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由摄政帝虞舜构思,经过帝尧首肯,旨在强化帝国与各诸侯国之间政治联系的新制度就出台了。1 J( j6 [/ H: [; t5 r
  f# c$ t2 K5 G0 K2 m5 z* I0 Z
一是“齐七政”。即是谐和春、夏、秋、冬、天道、地道、人道。(亦有说七政是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或是北斗七星的)。+ I6 e) R3 `$ [

9 @  w5 ^  p+ G/ Y二是“定五礼”。即在校正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统一度量衡的基础上,修明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2 k% q; U' S' j5 }4 P
. I1 }4 z, k# X
三是规定朝觐礼仪。即规定诸侯用五种圭璧、三种彩绢,卿用羊羔,大夫用大雁,士用死野鸡作为朝觐的礼物。
3 M( t/ H  P3 w  E9 ^4 D; l) ]4 {# Z5 _
四是“定五年巡狩之制”。即天子每隔五年,对帝国全境作一次全面巡视;在两次巡视之间的四年中,四方诸侯都必须按时到京都朝觐述职。诸侯来朝,天子听取汇报,全面考察。凡是保境安民有突出成绩的,天子就赏赐给他们车马;凡是在富民教民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天子就赏赐给他们衣服。) L& G' C+ p, u# |" k7 \, U8 E

- m$ ^4 |* G* i. a7 {; _0 K五是“设十二州牧”。尧帝时期,帝国划为九个行政区,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由于连年大水,交通受到破坏,致使帝国原有九大行政区的划分已经眉目不清。为了协同治水,方便管理,舜帝认为原有的冀州南北之间的跨距太大,所以就把后来被称为“卫”的那片地域从冀州里面划分出来,设为并州;梁、齐二州也过于辽阔,于是就在梁州之内设置了幽州;又在齐州之内设置了营州。新设置三州,再加上原有的九州,从此帝国所辖区域就有了十二个大的行政区域。舜又精心地挑选了新置三州的诸侯。十二个大行政区的诸侯在自己管辖的州内大山上封土为坛,祭祀山川,依照山川水系东流入海的自然走势,负责疏通好自己辖区内的所有河道。
0 V) S3 L4 M: p6 z# ~& {8 G9 U7 Y1 B6 s6 h
六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即是制定新的刑法,以法治理国家。% _- j3 C& s1 |# r% _! T( {: q9 C
0 J  }+ @) u+ ^+ [0 p
七是举贤任能,惩恶扬善。
* a8 M/ d9 v% e* j7 X! G) N" o* c0 Q0 E
八是严于考核,奖勤罚懒。规定:诸侯对自己的臣仆的为政表现每月考核一次;州伯对自己的下属每季度考核一次;天子对自己直接管理的四岳、十二大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大诸侯以及所有朝廷高级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然后对所有被考核的人,作出阶段性总结,再综合三次阶段性总结情况,归纳为政实绩,决定奖赏或是惩罚。" A3 x% |5 p: D; }
: w" C, d4 n0 L3 Q4 C! e
总之,舜做了摄政帝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舜在帝尧治国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完善律法,确立职官制度,修正必要的礼仪,通过巡狩体察民情,纳言从谏以开诚议政,融汇诸族情感,倾力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以安定国民等等,从而强化了对帝国的控制和管理,使得全国正气肃然,吏治为之一变,这样一来,帝舜敬天重民的初衷也就落在了实处,国家方方面面的政事,都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I- I+ f$ |5 \8 N3 F* e
( @: p  x  V: U# b2 e; V0 P& N
+ {9 A$ b# p6 `& ^; A. R# P+ d.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6:34 | 只看该作者
11、舜对国家刑罚的整治5 ~, u* b& b+ f% D* X: A; g
' R  E' t! `! k5 z

# A. I$ f* z  g; Q' h. M
/ ~) F& a+ a% l    远在黄帝时代,蚩尤首先想出了施之罪犯的多种肉刑:割鼻、割耳、断足、阉割、刺面、脑门烙字、斩首等等。蚩尤被黄帝消灭以后,到了少昊时代,这些肉刑又被苗族九黎之君所沿用。他们对罪犯的惩罚虽然十分严酷,却依然无法制止住人们犯罪。
+ V$ b9 T% J6 u8 @/ a6 {& _* ?1 }! j0 `. z0 a! @) }
舜帝裂土封侯,重新界定了行政区划以后,紧接着就颁布了他新定的法典。在舜帝看来,蚩尤、九黎之君舍仁德而任诛杀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不教而诛,这是对老百姓的恶毒残害。而舜帝则以“象刑”取代“肉刑”,完全否定了九黎之君那种极不人道的野蛮做法。
/ B6 W  a# @: U3 R1 l3 {7 E5 |% ~5 K% l' u# S6 T# P6 f  Z7 x
所谓“象刑”,简言之,就是象征性的惩罚。例如:本当受墨刑的罪人,只要在头上蒙一块黑色的巾布就算受刑了;本当受劓刑的罪人,只要在头上扎着小草绳就算受刑了;本当受刖刑的罪人,只要把他的一只脚涂黑就算受刑了;本当该受宫刑的罪人,只要两只脚穿上完全不相配的鞋子就算受刑了;本当砍头的罪人,只要穿上没有领子的上衣就算受刑了。舜帝认为,施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真正达到对犯人的教育。
* X# X/ N: D6 z) H( ]4 W- F, r9 A
, B1 i+ |; b/ \9 r% x舜帝的刑法简明扼要,将仁德与法制结合起来,反映了舜帝宽厚的性格和慈善的秉性。而他的直接目的,就是想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体国民共赴国难的积极性。因此,舜帝的刑法就把重点放在了劝人向善的用意上,而惩罚只是象征性的,次要的。舜帝制定的刑法包括六个方面:
' K) c8 Y5 j( Z+ k3 g6 h5 [! r1 S( V3 Z8 X% R
一、以图画的形式把各种刑罚刻画在日用器物上,使人随处可见,( z/ H$ H& c5 @9 Y# u

' m9 b5 K8 ]' d' G1 a$ F* O以作警示,做到众所周知。; p) x! `# n% q# e$ K; [+ O8 O
' [/ m7 y# y2 f' m
    二、罪犯如果是幼小、老迈和愚蠢者,就予以赦免;其它的罪人,就用流放的方式代替受刑,以示怜悯和宽大。
$ a7 C9 `- n7 F4 c9 \$ P( g$ }+ p8 n) h: r( I
三、当官的犯罪,就以鞭打作为惩罚。
! U- x0 l- d+ g+ _+ P! n, a$ J4 C" C: a( [1 b. y7 E
四、在官府为学的世子如果不服管教,就用木条抽打。
# x6 S, j  u& z$ K) v, E( m) F6 e1 G* ?9 I. r# U; p; J% E6 p9 W
五、没有犯罪动机,却造成犯罪事实的,属于过失犯罪。对这类罪人,政府允许他们向国库交纳罚金来赎罪。. H) B3 G5 u0 S2 n4 C& Q! H) R

- e' P+ U8 E2 e六、过失犯罪虽可赦免,但是对那些作恶多端,死不悔改的人,或者是对那些聚众闹事、为害四方的人,则严惩不贷。" l; I+ _) c6 a; w8 c- p2 ?; |' }8 g
6 T* B8 v5 G( _. d
《尚书·尧典》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宫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即是说:舜用流放的方法来代替过去的五刑。鞭打是官府的刑罚;用木板笞打是学校教化使用的刑罚;犯了罪可以用交纳罚金的方式赎罪;如果犯了小罪,或者虽然过错较大,但只是偶然为之,那就通过教育后赦免他;如果犯的罪较大,而又不思悔改,便要给予严厉惩罚。
: l4 P3 m0 I3 p$ `
" U9 F4 I; h. z. p3 b4 @0 T  K《荀子·正论篇》说:“古无肉刑,而有象刑。”《汉书·武帝纪》说:“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由此可见,“象刑”由来已久,不是虚构。《尧典》所谓“象以典刑”,即说虞舜所推行的是“以象刑为常刑”的刑罚制度。《太平御览·刑法部》引《慎子》的话作了解释:“有虞氏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礼当刖,以艾鞸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有虞之诛也。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而民不犯也。中世用刑,而民不从。”由此可见,象之以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老百姓知道是非荣辱廉耻,通过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教育,从而控制自己不去犯法,这就是虞舜制定的刑法的目的。由这里我们还知道,舜帝制定刑罚,其出发点不是为了残民害民,而是为了警民爱民,教民养民,使人们不轻易陷入刑狱深渊,以免身受荼毒之苦。为此,人们把蚩尤和九黎之君的做法叫“刑”,把舜帝的做法称作“戮”。期望受“戮”的人为其廉耻之心所动,从此以后不再犯罪,没有犯罪的则加倍自勉,引以为戒。
4 Z) [( p+ p( l) y  A( k0 `9 ?* I% @- V$ Y9 ?7 F$ ]% c( n
舜帝在所制定的法典的最后部分对执法官员千叮咛万嘱咐,要那些执法的官员们谨慎,当心,治罪量刑要实事求是,实施法制不要忘记德教,要以仁爱为怀。
( r  {- v! T/ Q1 U3 @& T5 J9 d% |% _) S7 K3 f5 c! N
帝舜的仁德遍播人间,后人感叹说:“有德之君用‘戮’而民不犯,无德之君施‘刑’而民不服。2 d: R, R( b* t8 C  Z- ]& P
$ o1 ]9 K) j0 W; D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6:54 | 只看该作者
12、舜帝抚慰三苗4 A) H, t; D5 A: z$ A; m3 _
7 G  g+ G0 g$ k" y% {2 S

0 @% o" b+ b! h2 B. q2 l0 a# y
) a. m( k$ o$ K, s3 ?! D1 o2 j舜帝制定的“象刑”,充分体现了虞舜对普通民众的宽厚仁爱。但是,这并不等于虞舜对帝国的管理软弱无力。为了帝国的最高利益,为了不辱帝尧交给他的神圣使命,舜帝在刷新政治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尽可能高超的政治手腕,彻底解决那些为害国家的部族及其他们的首领的问题。; }4 U% J' D9 M
- ?7 {+ s- N; x8 O! J' y
在中国历史上,炎帝发明了农耕技术,使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实现了零的突破。就像发明了火的燧人氏一样,就像教民构木为巢,居住树上,以避免野兽侵害的巢居发明者有巢氏一样,炎帝家族是有大德于中华民族的。后来黄帝家族旋风般兴起,游牧部落与农耕民族形成对抗,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得手,黄帝成了名符其实的征服者。失败了的炎帝家族七零八落,水网密布的中国南方,崇山峻岭的大西南,就成了他们最终的落脚之所。黄帝家族接过炎帝的文明成果,变成了农业民族的正统,而散落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炎帝的后裔,就沦落成了几乎是永远不服北方“王化”的蛮夷;除此之外,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并擒杀蚩尤,没有被完全消灭的蚩尤的后代也到了南方,再加上长期以来一直与中原敌对的三苗,于是,自黄帝以后,帝国最大的麻烦总是出自南方。南方蛮夷各自为政,彼此之间若即若离,共同盘踞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些人不是与帝国中央政府直接对抗,就是游离于天子的监督之外。当初帝舜初做摄政帝时第一次南巡,本该抵达南岳衡山的,由于遥远的衡山地区恰恰是所有不驯服部落的心脏地带,结果,南方地区的诸侯会议就只能在长江以北的霍山召开。在帝舜已经摄政几年后,南方蛮夷仍然对新君王抱着挑战的敌对情绪,致使长江流域的治水处处掣肘,难以统一调度。问题不解决不行,然而解决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舜帝是一位讲求“和为贵”,对暴力天生反感的人,即使为事态所逼,必须使用暴力,他也不轻易动武。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治水为第一要务的情况下,也不允许帝国的中央政府将治水的当务之急放在一边,而去对这些蛮族大动干戈实施征伐。1 R3 O$ Z$ o* m3 k9 S

5 g- r; i- {6 f3 V  M2 r. A虞舜采取的办法具有调和的性质:即集体流放。5 B2 F# l. Y% Q9 b
: q5 p' k# C( G' U0 O$ o/ T
三苗又称有苗、苗民。《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由此可知,当时的三苗分布在江、淮、荆州,即今河南南部、湖南洞庭、江西鄱阳一带。在征得尧的同意后,舜帝多次征伐三苗。舜帝征伐三苗,不是诛杀,而是“以德化之”。史书记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史书亦有“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的记载。史书中所说的“执干戚而舞之”的“干戚舞”是乐舞的一种。古时乐舞有文武之分,文舞执羽旄,武舞执干戚。干戚就是盾与斧,都是兵器。士兵操着盾与斧而舞,称干戚舞。所谓“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就是在对三苗的问题上,舜帝修正政策,停止用兵动武,通过“干戚舞”来说明帝国的强大,暗示不要轻易冒犯,进而达到教育、感化三苗的目的。
: r5 U0 P  p$ K1 y
% @5 p- I* w6 V1 ]9 Q在三苗心服口服以后,为不出现后患,舜帝又将三苗集体迁徙到了位于帝国西北部的甘肃敦煌一带。
# _7 B, [) j/ T0 J- z" j
2 p2 U6 t! S1 G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7:12 | 只看该作者
13、舜践帝位问题
1 \$ F6 c$ h* I8 R! l7 E" M7 c' }5 }
+ R8 Q6 J" H  e$ l2 i# Y( \
' O1 q7 K; S; d0 _6 L4 z* x4 U! ?0 q2 u& ^4 h( T; o# F% z
《尚书·尧典》曰:“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j5 ^0 [: s1 |# z5 P

2 C: m7 D* Z9 a. a- u虞舜打自三十岁时被尧举用,摄政二十年,做过司徒、司空、司马。在经受了方方面面的锻炼以后,五十岁时就做了摄政帝。舜从五十岁时开始,就实际上掌握了帝国的大权,帝尧只是名义上的天子。这样又过了八年,即是在舜五十八岁的时候,年已一一八岁的帝尧陨落了。天下万民,就像死了亲生父母那样悲哀。大家感戴尧德,思念圣恩,自行罢市,服丧哀悼。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举国沉浸在深深的忧伤之中,天南海北都听不到音乐之声。在这个异常喜爱、崇尚音乐的国度里,以音乐为首的所有艺术活动都停止了,人们以无声的悲伤寄托对帝尧的无限哀思。
# K4 a7 I! {- M3 v9 w* Z" Z, d+ J. r/ |! @8 n7 }# `" Z( u3 V2 Y
为崇尚帝尧节俭之德,帝尧的葬礼十分简节。舜率群臣为帝尧守丧,长住在陵园边搭建的草棚里,睡草垫,喝稀饭,枕木块,虔诚之极。
6 f% n' j& p' R# v; T1 S1 d  f! c9 C; C9 m" ^1 C1 M& C) T
舜从政多年,励精图治,以身作则,已经理顺了方方面面的关系。“齐七政”、“定五礼”、“定音律”、“调历法”、“统一度量衡”、“举八恺”、“用八元”、“惩四凶”、“订象刑”等等。特别是,舜除去了对他登临帝位持有强烈反对意见的驩兜、共工、鲧、三苗。将驩兜流放到了远离京都的南方崇山峻岭之中;将共工流放到了远离京都的最北方的幽州;将桀骜不逊的鲧流放到东方最边远的羽山;将三苗迁徙到位于帝国西北部的甘肃敦煌一带。“四凶”各处东、南、西、北边远之地,相互之间音讯难通,自身难保,帝国也就少了后患。" A$ h/ j& v* s9 z) L$ _3 N4 ]

) S6 Z$ O5 l# H虞舜在做摄政帝的八年里,帝国的国务常规管理都已经形成,因此,舜与群臣守孝三年,国家的各项事务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 e# S+ @& z7 O; b" m9 p
* Y1 V$ F" D; A* U* M当时国家的政治形势可以说是一派大好,虞舜正式登临帝位的时机按理说已经十分成熟。意想不到的是,舜竟然悄然去国,离开了帝都。/ E+ K- D2 F7 R1 ]: i

+ a" ]: A+ i% r  p6 F《史记·五帝本纪》说:“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于天下。”尧将帝位传贤不传子,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且让舜已经作了八年摄政帝。但是,等三年守孝期满,虞舜考虑到尧帝之子丹朱尚在,且丹朱亦有过欲争帝位的言行。舜留书一封,离开了帝都平阳。群臣上朝,看见了舜的留言。舜在留言中写道:“舜乃畎亩间匹夫,蒙先帝知遇恩方以摄政,感念先帝为国为民之深情,故丝毫不敢懈怠,惟勤勉恭谨,恪尽职守,实欲尽释先帝爱民为国之一片苦心,救助万民之艰难困苦耳。然自古以来,大器皆传子孙或同宗,从未闻有匹夫承继大统者。帝子丹朱已经守孝期满,应承帝统,切望诸臣念先帝恩遇,全力辅佐,舜惟此愿耳。”8 \/ C5 T' {8 W5 b8 f0 h8 k

4 A+ l5 W0 F( C1 o: E群臣商量,一致认为:舜是帝尧选定的帝位继承人,从政摄天子事已经28年,政绩卓著。而丹朱不肖,天下共知。舜即帝位既然是先帝所定,就应该遵从先帝遗志。于是就派人四处寻访舜。最后,舜在四方诸侯以及皋陶、禹、稷等群臣的苦苦跪求下,感叹“天意不可违”,只好回到帝都即天子位。
( H/ s5 M! b- g4 P* s% v  @9 C  h$ \# Q
《孟子·万章上》说:“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辟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4 t3 v/ |5 H2 n1 ~, x6 g5 n8 M  D3 V6 t
尧子丹朱也看透了事态,于是,就像《竹书记年》所说:“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位。”
& L& g! U+ u$ Z; F7 }
/ N$ p6 N+ j# u$ e  B舜登临天子位时已经六十一岁。
+ m# s! P% P  G
2 o+ H5 u" A% i8 ^. X1 j8 w+ Z% e! c ) O- P6 A# l' P/ W' a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7:28 | 只看该作者
14、大禹治水
) m# C! r" T4 \+ n" q6 i1 ]1 m7 y. m: p' b. K4 o. {
" Q8 _# }+ o& V1 s+ N
6 K/ J$ @+ P$ V% Y
禹接受治水命令以后,与益、后稷一道,在调查水文情况的基础上,弄清了山川地理情况。
0 |- @+ U  }) H8 Z3 L% ~8 `" f& c' u/ G
禹治水是先从帝都所在地冀州壶口山(今山西吉县)开始的。后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陕西韩城西北),整修好了太原一带,就把工程转移到了太岳山(今山西霍县)的南面。覃怀一带的治水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指今河南沁阳、济源、修武、温县、武陟等黄河以北地区),就去治理泛滥横流的漳河(今河南、河北两省之间的平原地区)。( Y/ s2 t8 n" S& K2 h
- J! {5 B0 m0 Y' w
在济水与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兖州。大禹疏通了这个区域中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在雷夏一带(今山东菏泽东北)就形成了蓄水的湖泽,澭水、沮水会合以后,一起流入雷夏泽。
! }# d) q' @% {% m! d. z
7 E& d% D/ E5 Z! ~3 ~在勃海和泰山之间(今山东半岛、辽东沿海及朝鲜西部)是青州。东方夷人居住的沿海地区已经治理停当,潍水、淄水两条河流也已经疏导完毕。
( W8 R3 K4 R& p" G; x( t
* n2 G1 I0 r5 W% f- q由东方黄海、北到泰山、西到豫州,南到淮河所形成的地区是徐州。禹治理好了淮河与沂水,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羽山(在今江苏赣榆县)一带就可以种植了。禹又重新整治了大野泽,(今山东巨鹿县境内),让四方的流水汇聚到大野泽,东原一带(今山东泰安至东平)的水患也就解除了。
! b5 K* e" ^7 X4 z) L/ [& e' @' {0 L' f" [# a: e
对于扬州地区,整治以后的彭蠡泽(今湖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的长江北岸)已经能够汇聚许多条河流。长江下游的几条河流已经导入海中,震泽(今太湖)的治理也获得了成功。( D8 w* d! C: g/ i2 t: D

/ y: @$ u7 \% d9 }. R6 l% u荆州地区的长江、汉水都经过这里东奔大海。长江的许多支流在这里集中。等把长江和汉水的支流疏浚以后,对云梦泽(古代江汉平原上的大湖)的水患也得到了治理。
+ H  \+ ?( q$ F0 j# Q
$ R# _  g+ S' k( I- ?在豫州,经过治理以后的伊水、洛水、瀍水、涧水四水相通,注入黄河,滎泽(今河南滎阳县境内)就成了一个能汇聚许多河流的湖泊。禹又疏浚了菏泽(今山东定陶菏泽一带),修筑了明都泽堤防。1 O/ r3 o$ R: R- L

8 z) e, `: u' j" ^/ j( W( o' v/ B华山南麓与黑水之间的梁州,岷山(今四川松潘县境内)、潘冢山经过治理以后,汉水和长江的许多支流也得以疏导通畅。峨嵋山、蒙山(在今四川雅安、名山、芦山三县交界处)一带的道路也修得平缓通达。同时,对大渡河畔彝族人聚居地区治水工程也取得了最后成功。
8 `/ Q4 J! ~# ?/ Q! Q# @) E6 x. J) O5 v8 R9 f9 d6 ^+ V  ?7 h
在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的雍州。弱水经过治理已经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河。修整以后的漆水流入沮水,经过治理以后的沣水也流入了渭河。荆山、歧山的道路也修通了。终南山、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广大区域也得到了良好治理。
- k- L$ o, \1 _  w
% m# T0 v5 E" S+ `$ Z《史记·匈奴传》云:“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定。”《史记·五帝本纪》云:“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其宜。”
3 o- S1 b& z5 N9 m" y5 M; f5 l9 H
" y+ }0 r2 ?4 v# C. L大禹把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好了。从此九州统一,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山脉道路修通了,所有的大湖都筑好了堤防而不会决溢。于是,东方九夷、北方八狄、西方七戎、南方六蛮,四海之内的诸侯和民众都可以到帝都会盟和朝觐。掌管土、木、水、革、器的六府各负其责。九州的土地都按照统一的质量标准划定了质量等级以及赋税标准,规定了纳贡的物品。这样,东到辽阔的大海,西至遥远的沙漠,从北方边陲到南疆,舜帝的仁德和声威传遍了九州四海。$ u/ y% M0 ?& k; O% T' e+ n" V- u1 d

3 |) }& n5 w  D. {' E; Y% K" C大禹治水,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历来有多种说法。《史记·夏本纪》云:“禹行自冀州始。”当时的冀州由于是帝都所在地,其区域大得很。按郑玄的说法:“不书其界者,时帝都之,使若广大然。”,司马迁认为大禹治水从冀州壶口、龙门开始的。而《史记·河渠书》又说:“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惟是无务。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这里所说的“导河自积石历龙门”,是说大禹治水,重要的在于治河。而治河并不是从冀州壶口、龙门开始,而是从雍州境内的积石山开始的。然而,后来的学者杨明照在《学不已斋杂著·四川治水神话中的夏禹》中说,大禹治水是从西蜀岷江开始的,其原因是“全国的洪水成灾,是由于四川的岷江泛滥。”而禹正是生长在这个地区,如何才能治得好,心中有数。因此,大禹的治水从疏导岷江开始。朱熹在同意治水重点工程首先是黄河,其次才是长江的前提下,认为大禹治水不是自上而下地起于冀州,而是自下而上起于兖州。朱熹说:“禹治水······后人以为自上而下,此大不然。不先从下泄水,却先从上理会,下水泄未得,下当俞甚,是甚治水如此!”
2 I. Q+ r& G& Z
* ?7 \8 v5 d# X+ ]1 L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史记》的说法很有道理;从情理上考虑,川人杨明照的说法很有道理;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朱熹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是,《禹贡》是大禹亲自对治水做的真实记录,据《禹贡》和民间传说,我们认为治水工程理应从壶口、龙门开始。
. _9 ~) D& V# E$ ^8 s
" V$ l4 A8 t/ c% n) d. \从此,我国历史上的大洪水时代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为表彰大禹的功绩,舜帝赐给了大禹象征祥瑞的黑色圭瑞。1 H4 O/ Z. R) y' V
1 o5 ^/ k' r) }. m

. ]) W) t, }1 k3 ?% D! a' E, Z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7:45 | 只看该作者
15、大禹治水为什么能成功?4 e, W5 y" R9 j0 o: ~* l6 F9 n5 h

! b2 s9 {7 G8 b5 Z6 K7 r; V
- r7 B8 n9 p: r# H& C; T! y8 ~2 O6 s* r9 p+ y  C
大禹治水得以成功,其原因有三个。4 J/ o/ T; f- w. e/ g: t% U. |4 e! P7 K
& \% p( r, U$ r
其一是由于舜帝慧眼识才和极力保荐,通力支持。
8 Y: t+ n& H0 ]' J# A/ ?6 p+ f% V5 Q" P% }) X7 u# b. W: {. j
当年洪水滔天,民不聊生的时候,帝尧遍访天下贤才,发现并启用了虞舜。虞舜担任司徒、司空、司马,对仁德如天的帝尧因洪水扰民而产生的焦虑深深理解,因而舜最关注的就是对洪涝水灾的治理。鲧治水九年,只会筑九仞之城堵水,结果洪水冲决堤城,田园遭毁,殍尸遍野。虞舜将鲧殛于羽山后,又力荐禹继承父业,且当着帝尧许下诺言,不惜以身家性命担保。虞舜这种为了帝国利益而外举不避仇的精神深得帝尧赞许。当帝尧起用禹治水以后,事实上,在治理洪水的问题上,虞舜的命运已经与禹紧紧地拴在了一起。虞舜下定决心要全力支持禹治水成功。虞舜曾多次听取禹对洪水治理情况的汇报,多次巡视禹治理洪水情况,毫不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千叮咛,万嘱咐,要禹不辜负国家的信任和老百姓的期待。
/ x- o% p- \8 q$ t
) W" z; g- v# u' y  ~5 o+ E( t5 h其二就是禹善于吸取共工和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共工治水失败的原因是“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其父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是“称遂共工之过”,在治水方法上仍然是“堕高堙庳”。大禹对鲧,既有变异,也有遗传。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以疏导河流为主,辅以截堵。他凿山开渠,疏通壅塞,把河水引入大江大河,归入大海。
/ E, s0 |9 s, E6 y% t6 g( ?1 v6 [
& |' w  f: z1 I0 a" h8 J《山海经·海内经》云:“鲧复生禹”。“复”者,“腹”也。说的是鲧因盗取“息壤”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所杀,其尸三年不腐,用自己的腹,孕育了集遗憾和希望于一体的大禹。大禹以亦父亦母的鲧的精血和心魄为营养,在鲧肚腹里呆了三年。后来,天帝派了一个天神拿了宝刀,一刀下去,三年不腐的鲧肚腹迎刃而解,洪水的克星从此降临人间。这则神话故事恰恰说明了禹治水汲取了鲧的经验教训的事实。
7 B- x- Z# K, x5 c
+ X; ]' l5 U+ C" T' |其三是禹的聪明能干,吃苦耐劳。
2 P3 X+ \6 C( \( i: n' a! _- l7 b( P
/ y  G& E7 U6 [8 p; o: A* l9 J1 c8 M4 j禹接受了治水任务以后,率领益、稷等助手,跋山涉水,踏遍了九洲,测量地势,树立木桩作标记,根据调查资料,制定治水规划。为了治水,大禹及其助手们在外辛勤奔走了十三年,吃的是粗糙食物,穿的是破旧衣衫,露宿野外,树叶野草作床。作为治水首领的夏禹以身作则,手上长满老茧,脚上经常血迹斑斑,脸顾不得洗,发簪掉了顾不得捡,经常蓬头垢面地辛勤工作。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趾甲都脱落了,小腿上的汗毛也掉光了,他的手下人看了个个都感动得流泪。
1 A6 m; @6 V$ \8 n' E
: V2 L  D. p. B! o6 ~* J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大禹治水经过涂山,看到一个娴雅秀丽的少女而心动,很想娶之为妻,但因王命在身,没有功夫谈情说爱,无奈满怀惆怅去了南方。禹忙于治水,四方辗转,事隔两年,重踏故地。想起昔日在涂山见过的美女,不觉心里涌生一阵酸楚。忽然,一阵歌声传来:“等候人啊,这等候是多么的长久哟!”唱歌人正是禹见过一面的涂山女。原来涂山女那次见了禹后,也看透了禹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大禹一去不返,涂山女却牵挂于心,等啊等,禹的踪迹不见,意乱情迷的美人只好将满腹心事付之心曲,就成了一首《候人歌》。后来,这位忠贞不二的涂山女就成了大禹的妻子。
( @1 c( r" \6 j" y  C/ D5 x0 {( l
《史记·夏本纪》曰:“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虑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8 f+ X) V# [* n! R9 U  \
" ~# L7 g" Y1 z* N: d由上可知,大禹治水得以成功,除了本身的努力和前人的经验教训之外,离不开舜帝的惟才是举与悉心支持。
# j/ M; B/ I3 f5 Z* D! s" T& Z
( v' N1 h2 b# D6 A0 U; U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8:02 | 只看该作者
16、舜践帝位后的选贤任能
: q, A* g2 \& W5 \2 a' \) j
' F  h' a) a+ L1 {, g6 r 7 x) H# D, O; ~# m; D
0 K5 e: q+ T9 C( [3 V/ ]
帝尧崩殂,虞舜即位,天下易主,朝廷改元。帝尧逝世三年后的一个吉旦,帝舜到了先王的太庙,他要在这里会见四方君长和朝廷重臣,就国家政务问题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帝舜把明堂四面的大门故意打开着,无论地位有多卑微的人都可以前来倾听会议内容,其透明度极高。帝舜有意让天下人监督君主的一言一行,监察大臣们的一举一动。
( {( r8 h3 M3 \/ @1 C) h! \6 w; s9 f/ X" M6 H+ K1 y! b4 l# H
帝舜向列祖列宗祭祀祈祷完毕以后开始说话了:“各位元勋重臣,大家想想,万民活命靠的是什么?还不就是食物吗?治国安民的根本就是将生产搞上去,妥善地解决老百姓赖以活命的粮食问题,这样,国家的边远地区才能安定。边远地区安定了,首都才得安宁。在所有的言行当中,一个人的仁和德是最重要的。要培养醇厚的品德,厚待有德行的人,信任善良的人,拒绝任用那些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些,那么,即使是蛮夷,也一定会感动得归服的。”- p5 D' E# z; }: ^+ s' o7 S

, F& B7 N9 ^- B4 S1 F1 A$ p舜帝开门见山,语重心长,直道民瘼,对待天下的政事与对待帝国的先祖们的态度如出一辙。他接着问道:“四方诸侯的首领们啊,你们中间谁能光大帝尧的事业呢?谁能够担任百官之长,主持政务,辅弼我成就帝国的事业呢?”) U* Q9 P6 S$ Y- s1 L( a

; m2 Y* M* |1 D5 C众人一致推荐禹。舜帝当年以身家性命担保,向帝尧推荐禹负责治水大业,并由禹承袭了鲧的爵位。舜摄政以后,一直对禹很器重。而今,禹治水获得成功,舜正需要一位有威望、能力强的人当自己的帮手。于是舜帝便委任禹为百官之长,主持政务,率领百官。并叮嘱禹更要勤勉发奋。9 j; T, ^" @8 A3 b
  N$ Z% ]6 E8 Q' z7 U$ ]0 h
帝舜敲定了首辅大臣后,委任稷做了司农,管理农林事务。稷出身寒苦,父母都被洪水吞没,年尚幼小的稷便遭遗弃,因此又名叫弃。舜委任受苦出身的弃管理农林事务,企待弃时时刻刻把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记挂在心中,课农桑,兴农事,发展农林生产。
' G! b- _" Q9 G* I6 k% q% D( v
7 r/ j* T3 K" d( v接着,帝舜又委任契做司徒,掌管天下教化,负责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委任皋陶担任法官,负责监察、管理诉讼、治罪施刑,叮嘱皋陶要公正明察,保民以德,治民以法,准确量刑。委任垂担任百工,负责国家工程。委任益做虞官,负责管理高原湿地、山林湖泽、草木鸟兽鱼鳖。委任伯夷出任礼官,主持帝国最高礼仪。委任龙负责纳言,向下传达君王敕命,向上反映百官和黎民百姓的呼声。委任夔作乐官,全面负责对贵族子弟的礼乐教育。6 Z+ I7 C7 W3 {+ B4 \2 d  d
; R. s8 E8 I) i3 N, G
安排完毕,帝舜最后说:“四岳,十二州的君长,还有禹、皋陶、垂、益、稷、契、伯夷、龙和夔,你们二十二位大员都是国家的顶梁柱,今天在先帝太庙里宣誓就职,从今以后,一定要忠于职守,顺应民意,辅弼我创立丰功伟绩呀!”
% j4 O0 {' ?" b9 P  Y9 l
# {* r7 z0 V: V8 l) `% ~" R鲧治水九年,禹治水十三年,经过长达二十二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大洪水终于被平定了。然而,亘古未有的洪灾却给华夏帝国留下了累累创伤。田野荒芜,农业凋敝,商旅难行,百业荒废,边患不断,内忧日深,灾民流离失所,帝国满目疮痍。因此,帝尧丧期刚过,诸侯将避丹朱出走的虞舜请回京都以后,深怀忧患意识的帝舜为了迅速复兴国家而在太庙里召开了这次重要会议,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考察,任命了新的内阁和官员,充实和强化了国家的管理职能。被舜委以重任的二十二人,都能忠于职守,勤奋努力,成就了功业。皋陶掌管刑法,断案平正,人人都佩服他;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都能礼让;垂主管百工,百工不折不扣做好本职工作;益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弃主管农业,百谷生长旺盛;契主管教化,百官亲善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诸侯都来朝贡;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没有谁敢违抗。尤其是禹功劳最大。6 B0 a' X- V5 \1 w* g
6 ~2 `4 D. |& v9 P
从此以后,官员们以光大帝国德治,复兴帝国百业为己任,恪尽职守,千方百计,搞好农业生产,管理好自然资源,恢复工商贸易,肃清边患,稳定社会,打击奸佞凶顽之徒,严明国法政纪,黎民百姓欢欣鼓舞,齐声赞颂尧天舜日。: h  r6 Z3 ]$ ?7 h5 e0 L9 l: c/ x
9 m; x# p! O7 n6 Z) |. N' i2 l: k
对于舜帝任命二十二名朝廷大员的情形,《尚书·尧典》有十分详细的记载。任命完毕,“舜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意思是舜帝说:你们这二十二位负责各方政务的官员,一定要谨慎呀!要随时想到这顺应天意的事业,努力去创造丰功伟绩!今后朝廷每隔三年要对所有官员考核一次政绩,经过三次考核以后,就要对昏暗无能的官员降职,对明智有功的官员升级。这样一来,一切事业就都振兴起来了,三苗也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地方。5 H* j4 \+ c$ G

2 i4 ]% k  @5 l6 I6 _
& S/ I  i; _+ `7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9 12: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