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国茂《舜帝之谜》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09:56:40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4、舜帝南巡的史实" f7 B3 L& [' I# @! R" F: [3 x

7 @/ [3 @/ b- [! ]
1 n+ r( D) Z+ O0 X. X9 m7 a- W( Q; i: I/ p# s/ R6 e; L
对舜帝南巡有记载的“正史”、“正经”很多,而最早、最有权威的是《山海经》、《尚书》、《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至于别史、杂史、野史、稗史,更是多如牛毛。
/ Q- L! G! e- J! n3 J
8 I+ a# e. d* t鉴于舜时帝都蒲坂在北方的缘故,因此,舜帝南巡与舜是否崩葬九嶷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k$ A: k/ S* P- W0 A4 K
# x8 F0 q% ?3 w' O1 V  F史籍对于舜帝崩葬九嶷山的记载以《山海经》为最早。《山海经》总共十八篇,其中就有三篇定论舜葬苍梧九嶷山。卷十《海内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卷十五《大荒南经》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卷十八《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 f" w* P: Q2 ?7 e0 j
1 b/ ]0 b. C( g0 O, z- {《古文尚书》载:“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陟方乃死。”《今文尚书》载:“舜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陟方乃死。”古、今文尚书都说舜三十岁时被尧召用,为帝尧效劳三十,或者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南巡视察,登上了九嶷山,并在那里去世。
8 R! c" x* }1 e0 ~" I
4 J& w- d: I$ P' f9 H% f《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是说舜帝从六十一岁登临帝位,经过了三十二年,也就是九十三岁的时候,命令夏禹做摄政帝,自己就升道南方巡狩。
6 }5 S% p& M0 i; J* S4 G' a
5 ~0 O- J: L4 Z& ~" g- ^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舜“南征崩于鸣条,殡以瓦棺,葬于苍梧九嶷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皇甫谧亦肯定了舜帝南巡和舜葬于九嶷山,与此同时,明确了‘鸣条’既不是山西运城的鸣条岗,也不是安邑的鸣条陌,而是九嶷山里的鸣条峰——传说中的舜帝升天的地方有三分石,这与《尚书·舜典》中所说“陟方乃死”和《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中“遂陟方岳”都相吻合。
, [' U! x2 I0 U  B* C7 b) f! D/ R2 L+ j. E! P. B2 H0 I
到了汉代,司马迁在阅读了大量史书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在亲临九嶷山之后才郑重结论: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很显然,司马迁下此结论,既肯定了舜帝南巡,也肯定了舜帝葬在九嶷山。
' r. ]! \, l, f* s3 X
- A- `4 T+ n; {《山海经》成书于上古时期,被视为古人生活日用百科全书。书中记述了各地山川、地理、部族、物产、祭祀、医巫、原始风俗,它保存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最多。《山海经》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700年(先秦时),是所有记载舜帝的经、史书中离舜帝生活年代最近的。
5 P! B  m# K+ X9 H6 C! u4 Z+ H! }( K+ U2 S$ c& `6 W# q( `
《尚书》跨越一千六百年时空,记录了从尧、舜至秦的连续历史。从尧舜时代开始,出于治国安民的需要,统治者就将他们的谈话和政令,刻写在竹、木片上,用于宣传和保存。《尚书》就是这样一些官方文件的汇编。《春秋说题辞》云:“尚者,上也。上世帝王之遗书也。”据研究,流传下来的古《尚书》,是根据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文献档卷整编出来的。最早根据资料整编出《尚书》的,是生卒于公元前551年——479年的孔子。
1 S/ H# J1 p* H" S4 J; k& b% k- \& z& ^$ `, L  m* W. `$ A- R
《竹书纪年》是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成书于公元前299年。《帝王世纪》是生卒于公元前282——215年的皇甫谧所著。《尚书》、《山海经》、《竹书》、《帝王世纪》,记录了从尧舜开始的近两千年的连续历史。0 l5 o8 _7 A4 J; N7 g: H8 h2 _

. X3 j9 m7 g5 ]) N9 X, b% J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司马迁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司马谈任汉时太史令。司马谈学识渊博,熟谙历史,对于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各个流派及其学说和主张都十分清楚。曾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要旨”。他早就打算修一部史书,收集了大量资料,但未能如愿。临死把宏愿留给了司马迁。司马迁子承父业,熟读经史,严谨治学,三次漫游,实地考察,完成了伟业。早在汉代的刘向、扬雄和班彪、班固父子以及后来的许多史学家都称《史记》为“实录”。
* V6 x6 ?, N, T) n6 L
) g1 R; `/ F& O- t《史记》是一部最具权威的历史著作。清代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 a5 h1 O1 A/ p
8 ]+ G; s9 Q5 q1 }4 n( B+ v, b
综上所述,《尚书》肯定了舜帝南巡的史实;《山海经》则就舜葬于九嶷山问题多处斩钉截铁地指实;《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也毫不含糊地指明了帝舜三十二年让禹做摄政帝后自己遂陟方岳——南巡的史实;《帝王世纪》则把鸣条、苍梧九嶷山、零陵、纪市几个地名都在同一地方揭示得再明白不过;《史记》在遵重先秦以往权威史籍的前提下,为慎重起见,司马迁亲自“探禹穴,窥九疑”后才郑重结论: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有关舜帝葬地的记载的正史、正经,若论之时代之早,权威之高,再没有能超过《尚书》、《山海经》、《竹书》、《史记》的了。
/ |& N0 l( x8 a: V% Y
7 R) X3 G$ I! E" V& t4 C除权威正史正经之外,还有《礼记》、《墨子》、《离骚·朱子注》、《檀弓》、《通考》、《十三经》古注、《汉书》、《汉纪》、《淮南子》、《风俗通》、《世纪》、《皇览》、《與地考》、《寰宇记》、《元和郡县志》、《国语》等等史籍,称舜葬苍梧九嶷没有异辞。
! D4 w( h, b( ~( J: A/ j0 U
/ w$ U6 H1 Q6 |; \4 ^, U) ~1 o. F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09:57:11 | 只看该作者
5、佐证舜帝南巡而崩葬九嶷山
6 i- N$ H; l: ?6 V9 _' {9 @" d$ I3 w* {* s2 r8 z8 k+ f9 A
的文物考古成果
) r$ F' ~- @1 u. @
2 \$ M9 R! m* V$ s# D' p* p$ G
8 e- Y+ W) |* I7 j. k) {# R# ~( R& P2 D: E! ^+ |* C4 Q. Z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在帛上绘制的两幅地图。马王堆三号汉墓是西汉文帝十二年,亦即公元前168年下的葬。这就是说,两幅地图的制作至出土之时至少已经历经了二千一百四十年。6 S6 o* Z& A' v9 I
. Z1 H; F. [& s& a
据专家研究,我国地图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周召公营建洛邑时画的洛邑城址附近地形图。春秋战国以后,各种地图不可胜数。但是,古地图留传存世的极少。我国所有北宋以前的地图早已全部失传,现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地图,只有公元1136年也即是刘豫阜昌七年的《华夷图》和《虞迹图》。这两幅地图刻在石上,保存在西安碑林中,距1972年只有八百三十六年,比马王堆出土的两幅地图迟了一千三百零四年。足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是何等珍贵!两幅地图中的一幅,画有山、水、居住地及道路等,相当于现代的地形图。经专家复原后的地图长宽都是98厘米,比例尺为1/18。由地图上所标示的山名、水名及水的走向等考证,这是一幅《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地图所绘区域相当于现今永州市的南六县。其间的九嶷山,采用十分醒目的旋涡线标示,,有如当今地理图中的等高线,它用以表征峰峦起伏的九嶷山。地图中绘有三十多条河流,其中的九条河标有名称。特别是湘楚文化的发源之地、古零陵境内的潇水,用以表征的线条又黑又粗。地图中的水路画得十分准确。
+ ~& t8 [) R0 M# r/ b* B/ K- v; |. \2 W, R. X
史载,汉文帝时(前179——157年),九嶷山地区修有“深平军事防区”。汉景帝时(前156——143年),地处现今湖南宁远县北约50华里的舂陵(柏家坪)属长沙国。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长沙王中子刘买为舂陵侯,于舂陵建舂陵国。而马王堆三号墓墓主是长沙王利仓之子。据研究,利仓之子是长沙国的一员健将,地图所描绘的区域是他的驻防区——深平军事防区。地图上的山川聚落之所以画得详细而准确,是因为利仓之子亲身经历、实地考察绘制而成,因此十分准确。
' g0 d/ L- z. k& w* k+ x& u7 q8 q) _& o$ i7 a. _& z" }) ~% f
马王堆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中的九嶷山的定位相当准确,山的南侧画有一处建筑物,建筑物前画有九条柱状物,中间画有五个“∧”型屋脊,建筑旁注“帝舜”二字。《水经注》载:“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为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谭其骧教授说:“这座建筑物即舜庙,九条柱状物当系舜庙前的九块石碑。将著名建筑物夸大地画在地图上,这是古今地图惯用的手法,并不足怪。”其实,九条柱状物和五个“∧”型屋脊所表征的应该还有“九五至尊”的意思。《易经·乾卦》说:“九五,飞龙在天。”乾卦九五,术数家说是人君的象征,因之,后称帝王为“九五之尊”。舜帝贵为天子,其陵墓所在地在地图上用九根柱状物和五个“∧”型屋脊表示,其意思明白如纸。值得特别指明的是,这地图绘于前168年,而司马迁约前125年“探禹穴,窥九疑”,恰恰证实司马迁在九嶷山看到了舜帝陵庙,这在其它文献中有记载,并且在后来的考古中得到了证实。
4 w+ |" o3 V0 N: p) f+ U8 o
5 y" |- k+ v  P) |2002年,湖南省考古工作者在九嶷山玉琯岩发现了汉代建筑物遗存,经过280多天的勘探试掘,发现遗址占地3.2万平方米。建筑基址呈南北向、东西向迭压,长宽愈100米。出土的遗址表明,古舜帝陵庙由南往北依次为正殿和寝殿,其中的正殿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寝殿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两殿的两侧还有不少厢房。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4年八月,全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有关专家学者赴九嶷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论证,对这项考古成果作出了权威性认定:考古工作者在九嶷山玉琯岩南面已经发掘出了宋代舜帝陵庙遗址,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证实的时代最早的舜帝陵庙。在宋代舜帝陵庙基址的下面,发现了唐代舜帝陵庙的建筑遗址。在唐代的舜帝陵庙建筑基址下面,还进一步发现了汉代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唐代、汉代文物,例如唐代的“舜”字头专用祭器,东汉“詣环吴”铭文杯柄,“王”字头兽面瓦当等。这些出土文物,印证了史籍中关于玉琯岩前秦汉时期就建有舜帝陵庙的记载。参加考察和印证的专家有: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国家考古专家组组长、研究员黄景略,国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张忠培,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全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家安,中国文物出版社编审楼宇栋,中国建筑研究所研究员钟晓清,以及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黄景略说:“九嶷山玉琯岩遗址是有文献记载的。司马迁《史记》有记载,马王堆出土古地图中有记载,而且大的环境相吻合,能与马王堆地图和司马迁的记载相印证。虽然现在发掘出的还只是唐宋时期的遗址,但已经很不一般。再结合在明代遗址上新建的舜帝陵,说明历史上在此建舜庙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说舜帝陵在此处,应该是准确的。”张忠培说:“第一,玉琯岩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和规程进行的,总的来看做得比较细;第二,遗址与文献记载的九嶷山舜帝陵庙是基本一致的;第三,遗址层位关系还是清楚的,最上一层不晚于南宋,最下一层不晚于东汉·····”# v9 C6 j) e+ e

. F1 X5 ?7 M# N  G" @  j. H: O此外,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还在九嶷山山门脚发掘出了夏代朝廷遣官祭舜陵时的祭坑,出土了一批象征权杖的祭祀文物。
$ ]' V# T3 k; w/ {7 r0 W& P! q1 t1 I5 N0 d4 U. q9 T, P6 F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09:59:29 | 只看该作者
6、舜帝南巡的动因
! ]7 d" o6 C3 }. ^9 t$ X" B& k. N5 S

4 B- c. ]# a4 o+ m. O. [( s3 z3 @5 h# ?. t& ]
舜帝有没有过南巡之举?回答是十分肯定的:舜帝南巡不容置疑!理由明明白白。其一,关于舜帝南巡的传说故事生动而具体;其二,关于舜帝南巡的理由系统而详尽;其三,考古发现与传说故事、史籍记载十分吻合;传说故事,史籍记载、考古发现三位一体,我们就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对舜帝是否南巡过提出质疑。$ y3 ~- f" a) H( u  ^* ?

$ f# ]- C5 |. g) L! F& e但是,伴随着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发展旅游经济常常成为本地经济建设的亮点。作为“德圣”、“孝祖”、“民师”、“帝范”的舜帝,其文化含量和价值深不可测。于是骤然之间人皆垂青。于是舜帝没有南巡而老死北方某地之说死灰复燃。就有人撰文断言“舜帝晚年没有巡狩之举”。并推理说:一、巡狩既为天子政事,舜让禹摄行天子事后,不可能将禅让给禹的帝权要回来而自己去巡狩;二、南岳是指安徽霍山。即使舜帝有南巡,也只到过霍山,没有到过衡山。三、舜既卒于苍梧山,就不可能葬在离广西苍梧山五百里外的九疑山;四、《尚书》载:“五十载陟方,乃死”,应标点为“五十载陟。方乃死”。意思是舜帝没有南巡。6 Z+ V4 q, }6 u9 v' Q- O

* A5 U5 A+ L3 A- J5 `历史是一个连续过程。只要认真研究过舜帝,就很容易发现上述否定舜帝南巡的理由是对史实的片面理解,是站不住脚的。
6 Z  j$ y' k3 X4 F
) f. e) k: v) d其一、舜帝八十三岁时荐禹于天,此时只是确定禹为帝位继承人。直至舜帝九十三岁,这十余年中的禹仅仅是摄政。舜帝六十一岁登临帝位,依《竹书纪年》说:“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可知,舜帝九十三岁时才要禹做摄政帝,自己南巡。这时的舜帝仍然是名义上的天子,去南巡并不存在将给了禹的权力要回来的问题。3 w8 N- X6 S3 V, T) I3 S1 e

; C& `3 r0 z" K! ]其二、舜帝初次南巡只到过长江以北的霍山,原因是当时南方三苗作乱,而衡山正是动乱中心。后来,“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以德感化三苗,“舜却三苗,更易其俗。”以至于国家最后的疆域“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交阯在五岭以南。舜抚三苗时就到过洞庭湖一带,定了五年巡狩之制,岂会只到霍山而不到衡山?
2 J( h% A' p3 W/ A0 s9 M# O( k4 P6 h
其三、《山海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书》注释云:“九疑一名苍梧。”应劭云:“舜葬苍梧,九疑是也。”惟文颖云:“九疑半在苍梧半在零陵。”明确了苍梧山与九嶷山的关系,就不会出现九嶷山离苍梧五百里的笑话了。7 M' Y% ]* e8 J8 ~  M0 T
9 ]1 t. F% V, z
其四、《尚书》云:“五十载陟方,乃死。”《竹书》云:“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又云:“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单独一个“陟”字,语义有二,⑴登。例《尚书·尧典》:“三载,汝陟帝位。”⑵帝王之死。例《竹书·帝舜有虞氏》:“五十年,帝陟。但是,陟与方结合为“陟方”,其意即为帝王巡狩。《尚书》:“五十载陟方,乃死。”《传》解释说:“方,道也。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巡狩,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这与《竹书》:“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虽说时间界定有别,但是均指舜帝南巡事不容怀疑。倘若说“陟”字只有“帝王之死”一解,那么,《竹书·帝舜有虞氏》说“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五十年帝陟”,那岂不是舜帝死了两次?
" l! Q& W9 O" {  F7 x
1 N- p+ }- S) M  O- ~. z: E- }分析舜帝当年决意南巡,动因有四:
' ~2 V; h8 _5 h
" P  m0 o) h2 u" N一、了却夙愿。 舜帝曾有过多次巡狩,但是南巡也只到过南
9 m$ g: O% V8 ]. x! R# d  ]4 Z: E; `
+ F9 b6 U% p" Q2 i6 F5 Y' e2 t岳衡山,没有到过真正的南疆。因此老来决心南巡直达南疆苍梧交阯和九嶷山以解愠阜财。
6 U4 |/ K5 Q) |6 u$ |% _' m+ i$ ~% g. U. [+ I" g
二、感化南蛮。 散落在南方的少数三苗中的顽固分子和炎帝' f6 h& M& X) o9 j' z# r; S
7 K0 K8 Y' K! k" E5 y
后裔对当朝怀有强烈的敌对心理,不时滋扰社会。一向反对舍仁义任诛杀的舜帝拟进一步以仁德感化三苗,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抱负。因此,《竹书》说舜南巡不返;《淮南子》说舜南征三苗而道死苍梧;《帝王世纪》说舜使禹摄政时三苗叛,舜南征崩葬于苍梧。, T' x& d9 ?1 F/ i" W' q; Q

2 Z2 f* s! A6 C7 i+ k' Z三、凭悼亡灵。 舜封其弟象于湖南道县北的有庳。经舜教化
7 R# H! E- P  R1 e" j% i% S. u" ~1 h0 h5 R
后的象在有庳做了不少好事,死后当地人立有象祠。有庳遥远,舜从未去过,老来心感不安,有心到有庳凭悼。) u% y4 U8 y% l* R" n7 B
8 b3 E, O" K- n
四、回避矛盾。鲧治水不力,酿成大患,舜力主殛鲧于禹山,* Z0 x" d, [& R$ \  d
1 r9 \) Z' z) A( M8 R1 A/ ~
与禹结下了杀父之仇。大禹治水成功,摄政以后,功高震主。据《书·皋陶谟》和《史记·夏本纪》记载,禹言词中不时流露出对舜帝的不恭。《韩非子·说疑》亦认为“禹逼舜”的结果,使得舜与商君南迁。舜帝圣明贤达,耄耋之年毅然决定远避南疆,免得矛盾激化后难于收拾当在情理之中。- _6 f: A* `: `8 w: T# j8 f0 o4 Q
$ t. [0 d) {) _( A
舜帝毕生“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毕生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化,他是绝对不可能长呆蒲坂或者死守“离宫”安享清福的。舜帝的德行和修为,决定了他不会因为“路远江隔”的所谓交通问题而放弃南下苍梧九疑,这正如当年的红军不会因为万水千山的阻隔和敌人的围追阻截而放弃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
1 T) w$ H$ X; {6 L: c
$ Z( `. z6 U% O% ?6 B综上所述,舜帝南巡是不容置疑的!至于舜帝南巡时的年龄是否是百岁,我们将在后面专题讨论。$ K0 ~. V4 `9 m
7 w/ Y  \# N5 y5 j* v. p. r
+ j  A8 U* x4 v0 [, s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4#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0:02:50 | 只看该作者
7、《南风歌》; _/ l' y/ s' t5 v1 F! m
% ?4 D, ~/ p  k2 T/ z
2 G/ l: m) D, j& T/ N/ ^' A" i6 T
: C. J" a! B# J9 H
从春秋战国开始,舜帝弹五弦琴作《南风》之诗的故事就开始
! w* J7 `/ d" G* F2 u! ?. k# D* j+ ~- |) ^
流传。《孔子家语·辨乐解》说:“昔者帝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4 p& Z( L# |  K' \8 A# b2 V. `4 l

0 ^; h  L9 F9 \9 ]+ [《新语·无为》说:“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1 e5 ?# n  X: F( x% N- ^" m
( Y$ `& R8 |8 M0 p+ H
之诗;
# y: _. {  s6 ]$ \6 G
9 v* g6 ]( g# Y8 j# S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 P3 h+ l9 \) N
: q8 S$ c% S6 i7 Q( R, i
《史记·乐书》记载:“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骧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无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5 `9 I0 u. h* V3 O+ y
' _; C1 G; g; D/ _7 D6 W5 S) U多种典籍对舜帝作《南风歌》均有记载。早在公元前390——330年的战国中期的尸子,就曾在《尸子》中详细地述说过“舜歌《南风》的故事。并载录了《南风歌》之歌词。8 B6 ^$ s' z; l
* f0 i) g- A" a# X, f$ a% h
舜帝南巡,崩葬苍梧,赢得了南国民众的爱戴和崇敬。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之前的四帝,也有人曾涉足江南。但是,由于疆域只及长江南岸,远不及舜帝涉足江南之广远,更不如舜帝那样在南国受人崇拜。舜帝德化四方,文教施及“九州”,使得华夏文化南传,南北民族文化心理趋于认同。7 _6 a" r' V4 A
' e( g% Q$ P4 ^
舜帝是上古时期一位仁德如天的“圣君”,他通过内存仁,外施德,实现了天下大治。司马迁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虞舜不畏年事已高,不畏路远江隔毅然南巡,最终“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使得泽被南国,德服苗蛮,实现了南北一体,各族一统的天下大治。因此,舜帝在南国民众心目中,享有无限崇高的地位,以至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称颂舜帝:“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 r, r6 H% o1 k& m" n
7 q/ }7 L1 `6 S舜帝是“德圣”、“孝祖”,同时堪称“民师”、“帝范”。他孝顺友悌、仁义谦和、勤于民事、明哲贤能、安邦定国的诸多秉性,在后世帝王中树起了一块丰碑。7 `+ o3 `0 Y" E: L0 H7 z

7 a; I, Q+ f3 ~因此我们说,关于“舜歌《南风》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关于舜帝推德怀远的故事。舜帝毕生“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秉性,就注定了他不会寸步不离故里而在“离宫”安享清福,也注定了有舜化南国的举止。" [2 c. c( e) X7 J
) {+ B$ t0 [# Z6 ]4 `/ ^
舜帝与当时中国南方的关系,形成于南服三苗和南巡狩的全过程中。《尚书·大禹谟》有禹曾用武力征三苗的记载。然而,三苗不畏强暴,败而不馁,以至“三旬,苗民逆命”。于是,舜帝制止了禹“请伐之”,而偃兵修教,推德怀远,结果喻教行德三年,三苗欣然诚服,而且移风易俗。舜帝在南国行德化民,恰恰如《南风歌》所期盼的:“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
! o* h5 D1 X9 T; _8 O7 A9 [- `' x3 H" E  j8 f" g4 B7 P/ a
《南风歌》抒写了南国每当南风徐徐而起时节而产生的欢悦之情。舜帝南巡到了南国,感谅南方赤日似火,酷暑易旱,百姓疾苦。每每南风乍起,薰风时雨,顿解万民之焦渴,除浑身之燥热。舜帝看到南国民众在温暖和煦的南风中那种欢快惬意,思潮澎湃,感慨良多,于是,忧国忧民之情怀催生了《南风歌》。
# D" f$ s% y4 ^7 A  \, ?1 b1 i9 M" M) H" B6 s$ X
舜帝在九嶷山深入汉家瑶寨,嘘寒问暖,体察民情,一日复一日。一天夜深人静,舜帝想到九嶷山里蛮荒的土地未得垦复,肆虐的洪水未得治服,想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劳累但仍然苦不堪言的黎民,想到任劳任怨,但却知足常乐,讴歌着尧天舜日的善良百姓,舜帝感慨万千。浩月当空,南风悠悠,舜帝心如潮涌。他捧出心爱的五弦琴,手拨琴弦,抬头望月,放声吟唱:* b) \3 W' f- `0 D; x7 \0 k

( c5 a" x$ a. }0 g) }6 [南风之薰兮,
- W1 D5 x1 ?7 C. [" {/ l( w8 @; I& ^+ r8 \; ^$ r( K# G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 v; k. a5 W9 v$ }4 B! D$ n3 \; w" ~) u0 U
南风之时兮,
( \- W* I1 i* ~6 }5 s; F! I
7 _6 p0 D, k/ r( ^8 d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M1 t4 [1 Y9 [7 q7 E. b6 U5 K

6 P" }/ Y+ O) A5 i+ j) T舜帝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他吟唱着在心底沉淀日久的《南风歌》,咏叹着:南方吹来的清凉湿润的风啊,可以消除我的臣民的忧愁和烦恼;南方吹来及时惬意的风啊,可以增长我的臣民的财富。舜帝为自己的臣民祈祷上苍,切切思虑着拯救万民于水火,思虑着富国富民的方略。- j5 q* J5 i9 a  h
0 b7 ?/ x- x( h( X
舜帝弹唱《南风歌》之处在苍梧九嶷山中,即现今湖南宁远、兰山与广东连州交界之处,名叫南风坳。
" R9 S' o* Z$ }% v7 I' T& \/ J, h2 S- z. B
关于《南风歌》,有人就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楚歌的特征,从而认为《南风歌》是后人假舜帝之名所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春秋战国至两汉时的文人墨客都对“舜歌《南风》”的故事认同而传承,足见传说之久远,人心之深入。据此,又有谁有十分充分的证据来说明《南风歌》不是舜帝所作呢?3 x1 }: m- Y* w

: V, u  m3 M6 ~. F2 f( t; d9 N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0:03:49 | 只看该作者
8、舜帝的最后一次南巡商均是否相随) ^+ z* U- Q3 x. H

+ w  O( f1 m  i9 }8 M
% p+ \3 p% `% g/ u! u* l( F/ _2 l
0 C8 o7 \8 V. H5 T* j* P《帝王世纪》载:“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烛光。有庶子八人皆不肖。”% s# M, t9 {  B0 c3 V* Y5 C, r) I

- u& b6 U8 e9 s0 S4 q' G《淮南子·修务训》说:商均“沈巉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严父弗能正,贤师弗能化者。”
" {2 Y$ i8 u5 J# u
, U% {& M, |- Q+ z1 }- n两段引述告诉我们,商均是舜帝的长子,系女英所生。商均沉溺于酒和歌舞,跟其讲道理不听,用道德理念教化也接受不了,严父舜帝对其斥责也无效,劝导不行,限改也不行,于是舜帝只好将禹推荐给上天作为帝位继承人。《路史》说:“女莹(英)生义均,义均封于商,是为商均”,于是有人就推想出了女英随儿子商均前往古属豫州的今陕西商县,和儿孙们一起生活,病逝于商县的结论。1 T) v0 n, v  y& E' j2 ?) E, }
5 b- k8 _+ r4 @: ]5 Q; r% f/ a
其实商均并不是那么不中用。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说:“《海内经》云:义均是始为巧倕(chui)。义均即商均(见《今本竹书纪年》),义均又即巧倕,是商均又即倕。《书·顾命》云:‘垂之竹矢’。《荀子·解蔽篇》云:‘倕作弓’。是商均古亦有作弓矢之传说,与羿、少昊并同。”又说:“羿、契与少昊、商均四者,同为殷人东夷后土一神之分化,或即毫社之神也。”羿即后羿,为有穷氏部落首领,善于射箭,传说尧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野兽长蛇为害,后羿射下九日,射杀野兽长蛇为民除害。契是舜践帝位后第一批任命重用的二十二个国家要员之一,被任命为司徒,主管教化,敬敷五教——舜帝毕生重视的工作,使得百官都亲善和睦。少昊即质,金天氏,曾为东夷族首领。将商均与三位大名鼎鼎功劳卓著的人物相提并论,足见商均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l8 x+ J9 J" [$ Q$ @/ Q* @$ U' a

& ~2 l- q8 r# b. M" S- k商均既然很有才能,而舜帝将其帝位传给大禹而不传给儿子,这正是舜以天下苍生为本的“公天下”精神的体现,也恰恰是舜堪为“帝范”之处。" {, D3 G; S) q. @7 v7 E+ o
* R% K! A1 a& [  ]
《吕氏春秋·尊师》说舜曾让位于许由,以许由伯阳为师;《高士传》说舜以善卷为师并欲让位于善卷;《尸子》说舜以务成昭为师,欲让位于蒲伊子;《庄子》说舜曾让位于友人北人无择、石户之农和子州支伯。许由、善卷、蒲伊子以及友人们都推辞了。" b. a: U  v1 ^7 s. U  C

7 m5 x, r/ w/ E8 x/ b( q大凡圣君,必是英明睿智,料事如神,用必贤人,远必小人,惟如此,国才昌盛,民才富足。大禹治水之功有口皆碑,作为圣人的舜决不会忘记当年帝尧禅位于他的时候以鲧为首的反对者指责帝尧不该将天下让给匹夫的话,他一定会以尧为范禅位于贤,这于情于理都无可挑剔。而后人所谓“尧能化比屋,而不能化丹朱;舜能格有苗,而不能格商均”(《菽苴子》)的一类言论,都是为禹得帝位千方百计寻找的遁词而已,这类人都生于世袭帝王制时代,惯于以眼前身边事度古人心,为自圆其说,而编撰出“商均不肖”的理由。殊不知找此为遁词,就伤害了舜帝“公天下”的高尚道德操守。$ S& H; t3 m& h. S' G
: V6 K3 v% ^( \. }/ H1 o( \/ Q/ d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说:“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由于义均封于商,故又名商均,对这段史实,自古别无异议。但是,因为义均封商其生母女英就随往,和儿孙们一起生活,乃至病逝后葬于商,那倒未必。凭舜帝与二妃夫唱妇随的情爱,他们必然会追影随形,而不会逆了“少年夫妻老来伴”的规律。涉及到商均,就有一个当舜帝老来南巡苍梧九嶷山时跟不跟随其父同往的问题。3 Y) o. G7 g& }. a

/ g, d3 R# ]& b& f8 S7 x( m《史记》载:“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括地志》云:“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于商,故号商均也。”《索引》引《汉书·律历志》云:“商均封虞,在梁国,今虞城县也。”史籍有关于义均封商的大量记载,但是,关于商均之死或葬地在先秦之前的经、史却只有《山海经》。, L/ ]. G7 J# ?; u0 u; I+ C

" w8 S" n# ?0 S8 q4 P6 S( X《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叔均即商均。传说舜帝老年决定南巡时,二妃力争相携相伴,舜帝不同意。商均主动请求随父南巡,一为保护照顾父亲,二来可以锤炼锤炼,长长见识。于是就随舜帝到了苍梧九嶷山,后来死在了九嶷山。因此何光岳在《舜裔源流》中说:“商均后随舜南征而死葬于九嶷山。”而《韩非子·说疑》则认为“禹逼舜”,所以舜只得与商均南迁。鉴于禹与舜有杀父之仇,舜的最后一次南巡的动因应该有“避让”以免矛盾激化而殃及国家与人民的因素。
+ d& Q( k; Q; B# n. y6 |8 n/ V! w0 s& L
研究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首先务必要全方位分析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关系,其次是以《正史》、《正经》为据,野史只能作为参考。如果倒行逆施地以野史、稗史为据,将诸如伪本《竹书》中“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当作依据,且明知“今海州”三字是后人所加,还强词夺理地将春秋时青、冀二州置的海州(今江苏灌云县西南或今辽宁海城)说成是春秋时晋河东郡的解州,就会使断代史的研究误入岐途。
; l* G* v6 G  \( T& w/ y5 l  Z
5 l' I5 h$ y! u) k2 m  B《山海经》是一部文化底蕴极为丰富的百科全书。《山海经》说商均与舜均葬在苍梧九嶷山,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史实。如果不能为据,难道非得以数千年后的今人的猜测为据来研究断代史才准确吗?
" G) L* _0 ]4 L) p9 i6 Y6 f' ^; g; m! ~1 @, f9 \* @& [5 D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0:04:23 | 只看该作者
二、舜陵考证# M; p$ e" k1 K# X2 O' r, d9 m
( t# o+ Y6 Y$ A. _
( o2 L3 P6 `, ^  J9 P+ _/ c5 |; z

/ `$ i! y- b! b/ B2 G' B( u舜帝老来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历经数千年没有异辞。传说故事生动具体,史籍、文物证之确确。孟子有言:舜“卒于鸣条”。然而,孟子并未言明鸣条在哪里。全国冠以“鸣条”作为地名的很多,那么,舜卒地鸣条究竟在哪里?“鸣条”与苍梧山、九嶷山究竟有何关系?《舜陵考证》所作的研究以图释疑解惑。7 @, \" h0 A9 o, F
1 N" N9 ~  w8 Q0 i
5 @' a# V( _  V* _. c/ ~* R' @
& k" h. E1 ~5 ~* r0 H

' ~* k& E) H" |, X3 Y
3 L2 x$ {$ ]3 b% }# Y , B% z; t' I6 D# z. `! e7 H. }
4 T* n% [# V+ Y  f

& \) e8 ?" ?" c; A* z4 v* R7 l* W& g8 }5 L8 M* e2 `. j! J
- ?9 K  t4 j4 s) ]" N, ~; L* y
  s; d5 O/ Y3 k, e
, h! L4 g) u+ d  V# ~/ c
2 F7 E* C" _) z( I0 e

6 {6 [1 T7 x8 B& f2 u* i5 @) G; \8 p: W, r: p% Z& X7 q9 P, s$ \

6 G) _( R! _4 x/ ?4 S
6 B( M  j" N  l+ D 5 U) h8 X% Y+ Q

4 Y& h3 C8 ]8 C) ?6 d) F3 |* j1、历朝历代对九嶷山舜帝陵的修葺
8 G, T4 m+ P' U$ }6 R+ P. @7 V: Y. o. ^( z9 o6 R* K7 Z' ?+ l
+ W7 v$ ~* B& [+ @, {" d
/ D  F( N/ W1 |: L3 z  u
《山海经》、《尚书·舜典》、《竹书纪年》、《史记》都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叙说方式,肯定了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h4 @6 r* @! B7 v7 X5 ~9 x0 C" N: ?

- f% r' l3 Y" y2 ~) k, F《集解》引皇览说:“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相似,故曰九疑山。”
+ Q4 x& y9 U" E1 e5 H! C" e) O; W9 y  ~( }
《水经注·湘水注》说:“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
; \8 |2 j! p6 X( q
. K2 N7 J" l$ ^《吕览》、《通考》、《十三经》、《国语》、《汉书》、《汉纪》各注、《淮南子》、《风俗通》、《帝王世纪》、《皇览》、《舆地考》、《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等等经、史、书,都异书同说,称舜南巡死在在苍梧九嶷山,葬在苍梧九嶷山。
! G3 C2 ~( Q- W2 O1 h9 f9 N) E2 b; }9 h" [  W
据《中国历史文献和方志》记载,舜帝陵庙始建于夏代,最早时在九嶷山大阳溪白鹤观前,三代时祭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到秦汉时期,舜帝陵庙由九嶷山大阳溪移至玉琯岩前(今九嶷山瑶族乡九嶷洞村玉琯岩西南50米处)。汉时即立有陵碑,上书“帝舜有虞氏之陵”。陵碑高2米,宽1.5米,隶书石刻,四周刻有神龙护卫。汉朝时候,隶书被规定为全国范围内的正式书写体。据考证,舜帝陵碑隶书属东汉时期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书;《水经注》记载:陵碑为“零陵太守徐俭立”。; Z  W3 ^+ K* X6 @# g
& U# U$ Z# g. C' n4 k
秦汉时期,在九嶷山玉琯岩前建起的舜帝陵庙规模十分宏大。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勘探发掘,在九嶷山玉琯岩发掘出了秦汉时期的古舜帝祭庙遗址。
; C4 N* s4 R3 X9 N' G
4 c$ k8 }" J- u' W! X7 c; B到唐初,舜庙渐渐荒废,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长沙人胡曾暂代延唐令,向朝廷奏明后,在玉琯岩前复修舜帝祀庙。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宋太祖赵匡胤下圣旨修葺九嶷山舜庙,道州刺史王继勋奉旨行事,原知制诰张澹撰写碑记。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正月,道州知州方信儒在玉琯岩题刻“九疑山”三个大字,进一步确定了天下众多舜庙中,只有九嶷山舜庙为正宗。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道州知州李袭之修葺舜庙,并嘱濂溪书院掌管御书的教官李挺祖,补书蔡邕《九疑山铭》,刻在玉琯岩石壁上面。明洪武四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遣编修雷燧祭舜,确认舜源峰四周青山拱卫,颇有帝王之气,应是舜陵所在,于是将舜庙迁于舜源峰下,舜庙坐南朝北,表达舜帝身葬九嶷,不忘北国的意思。从此陵、庙合一。5 n# n; q% T9 L) ~/ l) y  h

* S, |) _" x8 `8 |) b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永州推官王瑞之重修舜庙正殿,增设香亭三间、仪门三间、左右斋廊各三间。此后的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对舜帝陵庙都进行了修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朝廷拔巨款大修舜帝陵庙,庙的规模为正殿三楹,后殿一楹,龙亭一座,拜亭一座,东西朝房各三间,大门一楹,两旁碑亭各一座。当时,陵庙内古槠、香杉、红枫、翠柏交相掩映,陵庙庄严肃穆。往后年久失修,庙几近荒废.直到民国24年(1935年),有当地人葬母于舜源峰被迫令迁出而纵火焚庙,致使祀庙悉数化为灰烬。民国31年(1942年),国民党湖南省政府拨款3万元法币修复舜庙正殿,但没有恢复庙宇原有的规模,且都是一般屋宇。8 c) O* H1 M# D, C0 P
# B( k& p/ V3 S* L( Z1 z) k4 c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舜帝陵庙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曾被小学占用,并办过猪场。直至1981年,乐天宇教授回乡创办起全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动员村民从电站、水渠等处,找回石碑24方。198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陵庙围墙。1989~1990年,省政府又拨款修复舜帝陵寝殿,后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2年,舜帝陵庙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立项为首批抢修文物。次年3月25日,抢修工程正式开工,至2000年完工,投资近数千万元。陵庙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局按明清建筑风格设计,呈报经国家文物管理局批准后施工。( A! `: r' O. S7 R
) W5 a* B& ^& c8 e% w6 y! \
修复后的舜帝陵恢复了明洪武年间的盛况.建筑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分成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三面筑宫墙,宫墙外修有神道、玉带桥、华表等.其中主体建筑正殿为重檐广殿顶,殿宽36.6米,进深18.8米,檐设双重斗拱,顶覆黄色琉璃,殿基为须弥座,殿前月台由花岗石素面砌筑,踏跺设雕龙御道,殿四周与月台有汉白玉石栏杆环绕,52根直径60公分的巨大石柱、木柱、龙柱、支撑起全高18米的正殿,金碧辉煌,蔚为壮观.正殿坐南朝北.帝舜日日夜夜凝望着中原,祈念大江南北,永远尧天舜日。3 d1 j1 v0 @. z. U' L
. I  _7 ^3 F( F6 ?/ q# ^
2004年,在陵庙内午门两侧增修了钟楼、鼓楼。. p+ K) L$ o4 O9 k" `- ~, u, Y

+ h& C# Y( @- o6 {2005年,舜帝陵庙再度扩大,单体建筑达21个,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  
) P1 @. n/ B4 ]. |5 f9 H2 n" Y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0:06:45 | 只看该作者
2、历朝历代对九嶷山舜帝陵的祭祀/ A% @5 v5 c! S7 C& m! q

7 q  Q1 @  [" Q% T- A7 d6 f 0 ~7 W# J/ t6 j

2 n- @' n- Q$ j% k舜帝八十三岁的时候,把大禹推荐给上天,确定大禹为帝位继承人。过了十七年,也即是公元前2073年,舜帝百岁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三年以后的前2070年,大禹做了天子,中国历史进入了夏王朝时代。- X) T3 Z+ u$ g( H3 w

+ Q/ p+ Q2 g. u0 k7 x从夏王朝开始,九嶷山舜帝陵就成了祭祖朝圣的场所。夏禹跟随舜帝多年,对舜帝治理国家的一些方法耳熟能详。由于虞舜时期一切都已经治理得井井有条,大禹只需将国号改为“夏”,也就完成了建立王朝事宜。于是立即进行巡狩。南巡时跟当年的舜帝一样到了南岳衡山。
1 M5 W+ E# I8 ~' c: S" P5 |( d
* ~% s* N, a1 }( P, _) S舜在世时,因为父亲被殛于羽山而亡的缘故,到后来,被舜荐之于天做了帝嗣的禹对舜有了一些言语上的冲撞。但是由于舜的善良容忍,使他还不至于像后人受封建王朝宫庭倾轧启发而杜撰的所谓“舜囚尧”“禹逼舜”。舜帝借故老来南巡,大慧大智的禹不会不明白舜的宽容忍让,于是也就冰释前嫌。据《大清一统志》记载:“禹南巡,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大禹到了南岳衡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筑台祭舜。而后才祭山川河流。大禹所筑紫金台广三丈余,在今衡山县西南三里处,又称“巾台”。衡山上现今有大禹石、岣嵝峰、禹王诚、神禹碑。据说,大禹石上的蝌蚪文就记录了禹望祭九嶷山的情况。后来,夏王朝多次遣官到九嶷山祭舜帝陵。2003年9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九嶷山隔江村山门脚古遗址考古发掘出夏代的祭坑,出土了象征权杖的石鉞、石镞、石斧等众多文物。“山门”古义就是陵墓之门,也就是九嶷山舜帝陵之门。因为九嶷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远道而来的祭官一时难以找到陵的具体位置,故而身揣王命的命官便在山门设祭。; R, p, M6 W) {8 P0 D0 k! i

3 V/ Y8 k( E5 ]8 e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君主,他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南取六梁地,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灵渠,功不可没。秦始皇的远祖因以驯兽驾车见长,曾为舜帝驯养禽兽。舜赐姓为赢。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对舜帝尊敬有加,顶礼膜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祭虞舜于九疑山。” 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这次巡游记载得十分清楚,左丞相李斯陪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由于其幼子胡亥执意跟随,秦始皇就带上了胡亥。所谓云梦就是指古时的云梦泽,它包括了洞庭湖地域。- E0 p; ]; X2 ^
4 [. [9 n1 J0 T7 {  }) _
由秦到汉,九嶷山祭祀舜帝活动相以为继。早在西汉文帝时(前179——157年),就在九嶷山修建了深平军事防区。《资治通鉴》记载,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南巡,至盛唐,望九嶷山而祭舜。
! h  U- y: i. ?% Z' A5 X1 e  u# n% c& ]1 W& c& Y  Z( @' O
晋时罗含《湘中记》说:“九疑皆有舜庙,太守至官,常遣户曹致祭修礼。”
, e. |4 S- J' X1 v9 ~' |5 _6 U7 v
南朝颜延之在《为张湘洲祭虞帝文》说:“职奉西湘,虞属南云。”
+ F; l$ |' Q/ {+ R( y+ E, R* y3 _' f- p( k+ q, r
北魏温子升《舜陵碑》说:“陟方之驾遂往,苍梧之窆不归。”
& K' Y4 A1 ^* p/ S  ~0 B4 n, }
9 L  a! @* _+ o! O唐延和元年(712年),李隆基即帝位。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他立马遣宰相张九龄赴九嶷山祭舜。在《祭舜陵文》中张九龄说:“故不以荒服之外,不以黄屋之尊,巡狩而来,殂落于此。”
; Z5 ^7 v6 [& p9 H; d3 r7 ^/ z9 h% a1 v6 ]; N+ b+ V" v5 K
唐张谓《虞舜庙碑铭》亦说:“九疑北麓,三湘南澨,帝之遗庙存焉。” 3 m6 S# X4 d8 W7 G4 V

' O7 j+ k8 P# }' M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60年重新统一中国后,963年即诏命祭舜。宋乾德六年(967年),赵匡胤敕建九嶷山舜帝庙。《太平寰宇记》载:“舜庙在县南六十里九疑山,乾德六年敕置。”
( M- p( @2 J) i  e# \; J) c  l3 O/ M- E. S
元朝《永州府志·事纪》载:“元至治四年(公元1324年)命有司祭舜庙。”# K5 M1 L3 h( B! r3 F3 @( }
9 i, p: {& C# i% P2 a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家境困苦。推翻元朝统治以后,致力发展生产,保持社会安定,不断开拓进取,深得人心。朱元璋崇拜同样出身于庶民农夫的舜帝,规定此后对舜帝陵的祭祀年年小祭,三年大祭,形成制度。《明史·礼志》记载:“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在湖广者有二,酃祭神农,宁远祭虞舜。”0 B( X1 B3 ^# ^: m& L& w* V

; c! t6 P3 E3 j5 f《清史稿·礼志》:“(乾隆元年)并修神农、虞舜陵庙,置陵户典守······”4 a5 u; X, ]4 g# }( ~3 G

8 w% K) R" T6 O$ k以上史实说明,从夏朝开始,历经秦、汉、南北朝、魏、晋、唐、宋、元、明、清,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官方对九嶷山舜帝陵的祭祀活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W8 i# b$ c- s' }9 z: R
( ^7 l9 O* L% O3 i. B% z9 r
2002年,湖南省考古工作者在九嶷山玉琯岩发现了汉代舜帝陵庙遗址。经过发掘,2004年8月,全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黄景略、张忠培、李学勤、吴加安等数十名专家学者赴九嶷山进行实地考察和论证后宣布:九嶷山玉琯岩已经发掘出了宋代舜帝陵庙遗址,还发现了唐代、汉代舜帝陵庙建筑基址。出土了唐代、汉代的大量文物。印证了史籍中关于夏禹、秦始皇、汉武帝望九嶷山而祭舜的记载。# L& U* q+ z+ T& H9 E

: y! K4 N* t" h* Q8 m, {历史上,官方在祭祀九嶷山舜帝陵时,对其历程礼节都作了十分慎重而严格的规定。$ n: N1 h* H% ?( y  ~/ s
) S2 ^1 V. P  @# S) k* p
明朝时候就规定,祭前朝帝陵在湖广只祭葬于酃县的神农和葬于宁远的舜帝;每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祭祀的时间是每年的春天或者秋天仲月的上旬吉日。祭祀前,朝廷拨给银两,置祭碑一块。致祭之时,备足必要的牲帛香火。每逢大祭,派遣祭官,太常寺的音乐和舞蹈人员斋戒一同前往。祭祀完毕以后,安排二人守护陵墓。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御祭文,派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嶷山祭虞舜。从这以后,每遇国家大典、大事,朝廷遣官祭舜成为了一种制度。明朝谕祭舜陵一共有15次之多。若无大典,则由县令代朝廷祭祀,每年两次,一次在农历二月,一次在农历八月。' A) ^2 Y. L0 V1 E
7 n6 M- V9 V6 D
清朝的时候,每遇国家大典,朝廷遣派二品至四品京堂官员为使者,由礼部负责撰写祭文,准备香帛,选定吉日,祭祀队伍出发,并以伞仗龙旗开道。当朝廷祭官到了的时候,地方官身着朝服出城跪迎,然后恭恭敬敬接过御祭文,香帛,摆放在官府衙门的中堂,各官行三跪九拜大礼。祭祀吉日确定以后,致祭的京官、地方官斋戒三天。祭祀当日,主祭官穿蟒衣;所有官员身着吉祥的服饰,行一跪三拜礼,将御祭文、香帛等,迎送到舜帝陵;在陵前陈设香、帛、牛、羊、猪以及瓜果五谷、酒樽,然后由礼生施仪,主祭、陪祭就位,行三跪九拜首礼,读祭文,敬酒,奉帛,焚帛,作揖,复位,礼毕。整个祭祀活动规范有序。+ @; o/ u/ o8 j+ s; m. i# M
2 S4 n! A  b. s# B# p" }" |
清朝的祭祀活动比明朝更频繁,谕祭总共有44次。每次谕祭,县人和九嶷山的瑶族首领率领瑶、汉青年男女敲锣打鼓,盛装列队,到离舜帝陵三里之外的下马石迎接祭祀队伍,沿途铺以松枝翠柏。祭祀完以后,乐队32人,舞队64人,载歌载舞,欢庆一番。
1 u7 B0 L/ i3 G, E5 q  x
# S% z' E; C0 {0 k! B; ^民国时期,湖南省、地、县三级政府祭舜帝陵九次。
! X% s8 [0 k& H/ y
5 U6 j& e: T4 U. T. G) n1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80年代,祭祀活动以民间为主。90年以后,除各级政府组织的官方祭祀活动外,民间祭祀更为频繁。( E( l- \2 K2 z& F; x" b% Y1 a

3 Y3 V7 l6 ^) D6 a. t; o$ \' l! M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0:07:03 | 只看该作者
3、关于九嶷山舜帝陵的陵墓. K$ y1 l# D# t6 l6 ]! d+ K: ?

7 V1 S! x3 w/ A% y8 v
& [: B2 l- e( P. J* o. r* `* k4 ^6 B. l5 M
古代帝王葬处称之为陵。杨宽先生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说:“······把高大的坟墓比作山陵,因而很方便地把国王的高大坟墓称为‘陵’。”
: `# w+ o$ `7 f! D) L* H1 V. ?- K. U: B9 i0 L( W& p4 e4 ]
《太平寰宇记》说:舜陵又名永陵。
) y% F( v$ }' U4 X$ N* K. r& g
" m. g) Y3 q* A9 w+ v6 r余廷灿《舜陵考》曰:“舜陵本始于《尚书》,详核于《礼记》,杂见于《墨子》、《离骚》、《史记》诸书。《书·舜典》曰陟方乃死,《礼·祭法》则曰:舜勤众事而野死。《礼记·檀弓》又曰:舜葬于苍梧之野。《墨子》则曰:舜道死南己之市。《史记》则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朱子注《离骚·九疑》,亦曰九疑舜所葬。······”余廷灿在引经据典说明了舜葬苍梧九嶷山后,下结论说:“舜陵实在九疑之舜源峰,今祠庙在其麓,云葬女英峰下者亦误。”
- J1 Q# Q  U% s3 K. d
5 G1 d0 E* p1 I( Y5 {+ `由于舜帝老来南巡这一史实的客观存在,最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就不容置疑了。  s" q& P& K4 l; B  F
: o" B9 ~3 b; Y3 W
舜帝既然葬在九嶷山,那么,舜帝陵墓何在?4 ^  _3 H3 s8 C4 c
4 ?# F" `, \" m% I
《礼记·檀弓》:“国子高曰:‘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u. K6 R  h: u
7 t) l# n3 ?( b6 {6 r& R/ O0 }
尚秉和在《历代事物风俗考·坟墓》中说:“自殷以前,不封不树。”即是说,商殷以前人死后埋葬了是不留坟堆不立碑的。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在实地考察后确认: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l) Y2 [* ]" x

% z4 a3 F7 s  X( A7 }1 {* G3 P' }《说文》云:“零,馀雨也,从雨,令声”。“馀”同徐。因此,《说文》中的所谓徐雨,意即徐徐而下之雨。《中华大字典》则解释为碎,零散也。由此引申,所谓零陵,即是“散而无定”之陵。这与“望而疑之”其意相通。《路史·发挥五、辨帝舜冢》说:“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J0 W! R' p4 g' \: Y+ n" {

2 t- K& t, D/ o5 c- L“零陵”是指散而无定之陵;“九疑”其意为苍梧九嶷山,山峰座座像陵,九峰相似,望而疑之,帝陵难辨,莫能实指;而舜陵亦称永陵,肯定在九嶷山中;为此,王田葵、何红斌二位先生在《解读“九疑”:靠不住靠得住》一文中说:“从安葬舜帝之陵这一‘所指’来看,我们说零陵,也就是说九疑,我们说九疑,也就是说舜陵。零陵、舜陵、九疑、‘三位一体’”。
0 [8 o2 ^8 H; F, E3 J! y
$ c6 k4 F7 O9 y事实上,历史上的朝廷对舜庙遗址的选定是曾有过变化的。《湖南通志》、《永州府志》、《宁远县志》、《九嶷山志》均载明:先秦舜陵庙“在大阳溪白鹤观前,三代时祭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秦汉时则立舜庙于九嶷峒玉琯岩前,占地3.2万平方米。公元前168年绘制的马王堆帛书地图上则标有舜帝陵。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长沙人胡曾暂代延唐令,奏请于朝,复立庙于玉琯岩前。宋乾德六年(968),宋太祖赵匡胤敕置九嶷山舜庙。
+ p+ f+ w' U3 U  U
% |! u" X$ q' i1 B( k! s3 `明洪武四年(1371),迁庙于舜源峰下。& m! h+ x  v4 ^% z
- |3 }: [# K8 f0 N' J
庙的一再迁徙,进而说明舜陵之“散而无定”,“望而疑之”。5 e( P% \. ?/ G, J7 a. P
- A1 O4 x: h/ k1 e" G, q% M8 m2 p
据明万历年间《九疑山志》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步履石、马蹄石。尤以香炉石最精美,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峰上有冢,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风俗通》云:“三峰石深处有冢,有铜碑额,字不可识,传为舜冢。”《元和郡县志》、《方舆览胜》都说舜陵在女英峰。余廷灿《舜陵考》说:“舜陵在九疑之舜源峰。”明万历年间的《九嶷山志》云:“因前代帝王崩,依山为陵,未有所谓冢也。况女英峰、三分石皆非葬所,唯舜源峰丰庞俊秀,虎踞龙盘,外山拱护周密,真帝王之居,天造地设,舜陵当在此峰。”《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载:“陵有二大树夹道,既枯而复莹······两旁杉木甚巨,中亦有大四围者,寻丈而上,即分歧高耸。由二槠树中入,有屋三楹,再上一楹,上楹额云:‘舞于遗化’,有虞帝牌位。下三楹额云:‘虞帝陵寝’。”
8 w" u: v' c! z$ Z# B" H
2 u7 h* ?" z6 g4 Z$ Z一应史籍都印证了明洪武年后舜帝之陵庙合一——在九嶷山九峰之一的舜源峰下。依据“以山为陵”之说,舜源峰就是千古帝陵。
. n) T1 i" r5 J. Y) n- w$ v" ?$ ?& H* Z/ M7 e& l" \
《礼》说:“古也,墓而不坟。”《易》则言:“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也,不封不树。”因之,我们所看到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其坟堆都是后人根据传说,按照后来所形成的“厚葬以明孝”的礼制而建立起来的,其意义一在于纪念,二是迎合当代人的习俗礼仪心理习惯。就这方面而言,倒是舜帝陵有供祭祀的庙堂,有汉代蔡邕所书的“帝舜有虞氏之陵”的墓碑,而不作坟堆,只把舜源峰作为坟墓更符合历史之真实,不失为古典朴素唯物主义之范例。4 S# W9 T7 |% j8 W' R- Z& A4 A" J$ i

2 g9 W3 L- B- i$ o; @4 Q" l“散而不定”不等于无陵。殷前帝王之陵现今见之有坟堆者,均为后人所造。; o' x" g/ _, k: Z* U% j- |
. S5 B9 ^8 P( a3 v6 J$ ^" q2 X
% f& O6 a, g1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0:07:21 | 只看该作者
4、重新修复九嶷山舜帝陵的必要性0 E6 J5 M' o2 z& Q% k6 u

7 X, f2 a1 u- G/ o% B* [# v- x
" C. N/ v' I: o- K8 R# T+ C$ ~  p5 _
舜帝陵庙始建于夏代。尔后历朝历代均有过修葺,历朝历代的祭祀不断。最后一次大的修葺在清乾隆元年(1736),朝廷拨巨款大修舜帝陵庙,庙的规模为正殿三楹,后殿一楹,龙亭一座,拜亭一座,东西朝房各三间,仪门一楹,两边碑亭各一座。当时,陵庙内古槠、香杉、红枫、翠柏交相掩映,陵庙庄严肃穆。往后年久失修,庙几近荒废。直到民国24年(1935),因一场大火,祀庙悉数化为灰烬。民国31年(1942),国民党湖南省政府拨款3万法币修舜庙正殿,但是没有恢复原有规模。此后的若干年,陵庙变得“石老碑文古,庭荒蚁穴深。”- d# ?$ m* v* X3 o' d
3 M0 {0 F( z6 w# v' u' z
1992年春,宁远县委、县政府断然决定抢修舜帝陵。作此决定,理由有三。
; S9 W* j" r2 D  q- J4 j* e# F- }% G
一是宏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需要。( T/ T7 T) `6 t# A( L3 i6 S' Z# J

% Z" C% n8 W* |; t3 S9 V舜是孝的化身。尽管其父瞽叟、后母及弟象皆欲杀舜,但是,“舜适从不失子道”,痛自刻责,以德报怨,与之和睦相处,维护了家庭的团结,感化了家人不作奸犯科。正由于舜“孝感天地”,才得以被尧发现和举用。
& @9 w+ {9 q  b3 x1 H  v7 l3 q/ N$ \. {2 g/ v  f8 l
舜是德的化身。舜无论是“耕历山”、“渔雷泽”、或是“陶河滨”,他厚德载物,德化众生,在家庭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诸方面为师为范,开拓出了“历山之人皆让畔”、“雷泽之人皆让居”、“河滨皆器不苦窳”和“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大好局面。摄政和践帝位后,舜讲究政治道德,举贤任能,惩恶扬善,德泽众生,刷新政治,自强不息,迎来了政治清明,千邦和睦的太平盛世。老来禅位于贤,毅然南巡,勤民而终。舜帝身体力行创建起的道德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泉源。
1 I6 g8 ]2 T1 l, _5 v
+ y0 j# y+ H0 I& O9 {6 H二是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需要。
. D; ~: ?7 \  C, w0 Y! n4 O$ Z' V% N. p" E' R1 {+ Y
舜帝是海内外华人所共同尊崇的中华民族始祖。他“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奉献精神和优秀品德,四千多年来一直为世界华人华裔所颂扬。据考证,舜帝后裔已经衍生为八十多个姓氏,近5亿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仅台湾就有31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3.5%。舜帝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名人济济。世界舜裔以“敦宗睦族,弘扬舜德,振兴中华,奉献世界”为宗旨,正如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期颐前给九疑山舜帝陵题词所言:“至孝千秋一德,笃亲万里同风。”; M4 g8 e2 F# X. b$ \  s! k8 F

5 ]7 A1 G, W& K6 Y  A作为有“德圣”、“孝祖”之称的舜帝,其精神和文化,是炎黄子孙、华人华裔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在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8 P) q2 ~( u, \  I/ u7 M8 v2 k
2 U- F: I5 e  v    三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
8 H7 E6 c, t  n6 }
+ S7 b6 J6 D8 Q  |8 `7 X九嶷山地处湘南与粤桂交界之地,山势雄浑,虎踞龙盘,北连衡岳,南临百越,雄控荆湘,气象万千。境内峰林峻峭,山峙水流,岩洞遍布,林木繁茂,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又特别是人文景观之博大精深,全国所有山水旅游景点无与伦比。因了舜葬九嶷的缘故,夏禹、汉武帝、秦始皇祭九嶷,蔡邕题九嶷,屈原赋九嶷,司马迁窥九嶷,杜甫、李白、苏轼、诗九嶷,柳宗元颂九嶷,徐霞客游九嶷,何绍基书九嶷,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政要大员、文人骚客或饱览九嶷山自然风光,或谒陵朝圣,给九嶷山留下了永远亮丽的风景。伟人毛泽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题咏,更把九嶷山推上了至善至美的境地。2 ?( w% e& z4 M
; O1 R. q, @/ R- R# j0 ~; F9 {
九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确定了九嶷山无与伦比的旅游价值,奠定了九嶷山至高无限的旅游地位。
3 U( I3 r8 P9 m) m* \4 t) h% G  v) w7 Q  ?% B5 @) s% ?
在中国文化史上,炎帝神农氏所创造的农耕文化,黄帝轩辕氏所创造的政体文化,舜帝有虞氏所创造的道德文化,这是三块文化里程碑。
( Z% s& N9 |. Z( F9 T# T* `8 h6 l: ]. e
重新修复舜帝陵庙,就寻回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凝聚民族情感,推进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载体。) U. O; R4 m. t$ W4 ~1 h/ Q) y0 ]* ?

0 ~: r" q2 s8 a0 V" q) {+ {/ o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0:07:40 | 只看该作者
5、  重新修复后的九嶷山舜帝陵的状貌
' ]  [3 ]  o. H/ T( L0 q+ _7 ~+ N4 Y7 F+ R& y0 G

3 B% V% e) K" T) I8 G3 {, m8 x* e2 X, n! Z: e% a+ Z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九嶷山舜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起,开始保护性修缮。尔后,宁远县决定按明洪武年敕建的舜帝陵庙规模修复。工程经湖南省文物局立项,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局依明、清风格设计后,经国家文物局召集专家审核修改,于1993年3月奠基,至2000
- T9 V- [# }: I; K
. X7 \6 R) f  d* n8 [年第一期工程完工,历时七年多,耗资近亿元。1 _' I( r) E2 q# i& O+ P

  [$ w" s9 k# b: A% S4 \- B修复的舜帝陵恢复了明洪武年间的雄姿。陵庙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千多平方米,分成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三面筑宫墙,宫墙外修有神道、华表、玉带桥。% ~6 N# f  P/ A# |0 e& y8 }

( y2 I# T7 S' M, `& A, L. ?9 ?如果乘车从县城出发,历时30分钟,就到了九嶷山的山门。由山门经由娥皇峰、下马石、朝陵庙走,首先跨过的便是造型别致的玉带桥。神道与玉带桥紧紧相连,长198米,用麻石铺就,平坦而宽阔。神道两旁,11对青石神兽和勋臣昂然肃立。由神道入陵前半月形广场,就到了陵园仪门,门额上,有古汉隶书写的“舜帝陵”三个大字。进入山门,迎面扑入眼帘的城楼是午门,红墙黄瓦,绿荫掩映。经午门城门洞后,展现在眼前的是拜殿,飞檐斗拱,石柱朱梁。在拜殿中,悬挂着巨型木牍,上刻《史记·五帝本纪》全文;殿内右壁墙上,悬挂着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古地图的复制品,古地图上的九疑山九根柱状物以及旁边标注的“帝舜”二字,印证着舜帝陵在九嶷山无可置疑。
6 t1 Y/ M+ x5 V% {) P) c3 X9 |  D7 c9 z, B, K7 f* i
过了拜殿,就是舜帝陵庙的主体建筑正殿。正殿为重檐庑殿顶,殿宽38.6米,进深18.8米,檐设双檐斗拱,顶复黄色琉璃,殿基为须弥座,殿前月台由花岗石素面砌筑,踏跺设雕龙御道,殿四周与月台有汉白玉石栏杆环绕,汉白玉护栏板上雕刻有《舜迹图》、《九嶷山大事记》、《九嶷风光》等108幅图。正殿的四周,二十四根巨大的石柱环廊而立,殿正面正中是两根雕龙石柱,两条巨龙昂首扬爪,腾云欲举,栩栩如生。殿内所有的大柱直径60公分,通高16米,全系来自云贵高原原始森林中的铁杉。木柱上有多幅楹联。殿内神龛座上端坐着舜帝的青铜塑像。有“德泽神州”等多块匾额高挂大殿上头。殿内墙壁上有《仁孝图》、《韶乐图》、《禅让图》、《南巡图》四幅大型壁画。52根直径60公分的龙柱、石柱、木柱,擎起全高18米的正殿,庄严肃穆,蔚为壮观。
' Y* [  e3 L) K$ Q
, I# n2 o! |* F* T6 X+ U4 n正殿后面依山而立的是陵碑亭。陵碑亭正中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碑高2米,相传为汉代蔡邕所书,汉代零陵太守徐俭所立。分列在陵碑亭的正中两柱上“孝感天地,德播人间”八个大字,系台湾师范大学陈大络教授书写,楹联概括了舜帝道德文化的深远影响。碑亭后就是“天下第一”的陵山。
& t; Y5 w, @# A" _5 D" X' D# A
9 d9 }1 W! {; p1 `陵碑亭的两侧是长长的碑廊。碑廊内保存着36方明、清时的祭碑,它们是历史文物,是历代朝拜九嶷山祭舜的见证,是舜文化的厚厚积淀,其价值弥足珍贵。: o) t' A% m& d5 c6 T$ Q/ m

4 b% i6 E3 j! m# y2004年,在舜帝陵午门两侧又加修了一座钟楼,一座鼓楼。7 ^5 t) f0 I# n, f& y: w* H

6 j- M! r/ ]/ X/ z4 ^2005年,为迎接湖南省公祭舜帝陵,舜帝陵再度扩修,共投入资金6000万元,改造以后陵园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一是改造了山门和两侧厢房。新建的山门遵照古建筑中高规格的“五间四进”歇山顶规格,以突显帝王形象。山门总宽16.8米,总进深12米,总高10.68米。山门两侧分别有50米长、4.2米宽的廊道,用墙把廊道分为内外两侧。廊道外端左、右各修有一角楼,为单檐歇山建筑,面阔进深均为4.8米,置于3.75米的高台座上。' ^. l) G$ X) @0 y$ R  p

3 |; e: Y8 P$ h2 u& b$ p/ A/ U& F两侧新修厢房从原厢房最外边起分别向外扩展15.1米。新增厢房为砖木结构。东西厢房各由四幢单体房间并排组合而成,单体房间之间用游廊连接。单体房间为7开间,每间4.2米,进深9.1米,双坡,单廊。这样,在原有厢房面积558平方米基础上,新增了984平方米。
- u* [$ |- ?  z4 ~4 `! R+ I1 r3 J' c9 o* U/ o  ?# M: u1 \% N- y
二是扩建了山门外祭祀广场。整个广场面积25820平方米,按其功能用道路进行分割与联系。
/ A+ n' x: `" E' Q2 I
0 I1 n' r" O8 v# G3 s) y三是规划和设计了舜帝陵园的环境建设。
6 m/ ~1 \* }" ~0 N; S
, j$ M: L1 h8 }纵观占地500亩的整个陵园,殿宇金碧辉煌,四周青山拱卫,陵墓虎踞龙蟠,游者无不“啧啧”赞叹舜帝陵园的帝王气势。- ]3 x1 k7 f0 [' P# X

9 O. h( U  x: Q9 G九嶷山舜帝陵气势之雄阔,规模之宏伟,建筑之精美,整体之和谐,在全国古帝陵中少见。
$ i) \! ^! v! }
0 L- H- g4 x4 Y! x# Z* R! {- N& },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25 13: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