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640|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姚崇的资料收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0 09:5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崇:三朝宰相住陋室0 V1 q. X7 ], j  n; H# ^1 u
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重。——《辞金赋》         姚崇,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先后在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任过宰相,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以廉慎为师”,十分注意廉洁,协助唐玄宗兴利除弊,为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居陋室的故事正是其“以廉慎为师”的体现。     开元时期,曾经在武则天、睿宗、玄宗担任三朝宰相的他还没有自己的房子,生活十分俭朴,全家住在离朝廷很远的地方,上朝处理完政事后,他不能回到家,只得就近住在一个寺庙里,有一次,姚崇得了疾病,只好叫家人到庙里来照顾他,在庙里,他还带病处理政务。皇帝让他搬进中书省居住,但他认为中书省的四方馆既豪华又藏有公文,他不愿进去,皇帝感动的说:“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能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在当时,社会上厚葬成风,三朝宰相的他却不跟风,他留下遗嘱,要求勤俭地安排自己的后事,穿自己最平常的布衣,不要穿华丽的服饰,不要带走金银珠宝,不要大办宴席,禁止铺张浪费并告诫子孙:“你们死后,也教子孙依照这种办法办。”     姚崇一生的政绩有口皆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著《五诫》既是他自身清正的表露,又是他吏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冰壶诫》一书中,他更表示了“与其浊富,宁比清贫;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以“清白留子孙”,他告诫自己的子孙说:与富的比起来,自己一定要坚守清贫,保持廉洁勤俭的气节,不为当官而从后门,一定要坚守他的遗志,清廉做人,廉洁办事,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这些肺腑之言,充分反映了姚崇的廉洁的精神。          (摘自林岩、王蔓编著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 r  ^7 ^% T6 q0 F" 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09:53:07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眼中的“大政治家”姚崇
9 w- |# R! C6 E2 [, ^
2 J, B" T+ n  z% y. X  姚崇,唐代“开元之治”的重要人物,在唐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时屡次出任宰相。毛泽东对《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关于姚崇的记载都仔细阅读并有批注,尤其是在《新唐书》124卷“姚崇传”的天头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10个字的批注。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宰相,姚崇究竟具有怎样的政治智慧与品格,能赢得毛泽东如此高的赞誉呢?) R0 o7 g5 R* F7 I) P6 H# m
7 z: m! N5 Y0 I5 O5 w7 O
  唐玄宗即位之初,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时弊,提出10条意见,问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则只有违抗君命了。这10条意见是: (1)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你能否施行仁政?(2)青海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否不再贪图边功?(3)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5)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6)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7)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8)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10)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u6 ~2 e" {% |4 \5 J! C( m

5 _' s# c  g/ V5 z  z" x  姚崇的10条意见,区区二百余言,却都是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毛泽东非常欣赏姚崇的10条意见,对此批道:“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毛泽东遍览《二十四史》,历史人物汗牛充栋,能以“古今少见”的“政治纲领”而博得他激赏的,确实凤毛麟角。可见,能否把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大道理具体化为对当权者行事决策的约束和规范,是衡量一个政治家智慧见识的重要标尺。姚崇向唐玄宗提出的10条意见,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易于实施,更易于监督和评判。 ' J8 W% X! f" ?* m

. \/ |  H0 `2 Z* @( a  r
: j7 H3 \! M4 R+ F  姚崇晚年辞去相位,推荐宋担任宰相。姚、宋都是对“开元之治”起过重大作用的人。姚崇在劝谏皇帝时能因其脾性不同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如他对唐玄宗采取的是循循善诱的进谏法。宋对唐玄宗,则直陈诤言,常常迫使玄宗不得不采纳其建议。故毛泽东评价说:“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实际上,毛泽东更为欣赏姚崇的为政风格。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张昌宗,“二张”由此飞扬跋扈,把持朝政。姚崇协同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除掉“二张”,挽狂澜于既倒。武则天退出权力核心。中宗李显即位,姚崇官拜宰相,但他却流泪恸哭。张柬之斥问原故,姚崇说:“我侍候则天皇帝很久了,一分开,忍不住悲伤。再说,我以前跟随你们铲除奸邪,是作为人臣应该做的事情;今天告别旧君,也是人臣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因此受到处罚,我也心甘情愿。”结果姚被贬为亳州刺史。其实,姚崇心里很清楚,唐中宗昏庸无能,张柬之刚愎自用,并非治国谋政的明君贤臣。果然,第二年,张柬之等几个谋划政变的大臣便被武三思杀害,而姚崇则幸免于难。由此可见,姚崇历经唐代四任君王的政治风云而始终能够得到信任,除了因其高超的政治识见外,他相机行事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是使其在波诡云谲的朝廷斗争中始终游刃有余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毛泽东称姚崇为“大政治家”,单一个“大”字,就足以耐人寻味。
& |6 a# b4 b. V2 g% ]+ ~' x' V. o5 s7 [1 c
  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姚崇能坚持以“唯物论”精神立言行事,这在当时的思想政治环境中应是难能可贵的。+ t9 }; V/ k8 ~3 D

% v. x" ]+ K& ^+ w- Z) ~+ e: e2 o  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姚崇主张杀灭蝗虫并焚烧虫尸。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祭天祈福消灾,连唐玄宗都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姚崇列举魏时发生蝗灾不敢灭而导致草木皆尽、饥荒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的事例劝诫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灾并非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并招致国家危殆,才是真正违抗天命。黄门监卢怀慎认为天灾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声驳斥道:“扑杀蝗虫解救百姓是善举,如果上天降灾祸,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决不推诿给别人。”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终于打动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灭蝗。最终百姓免于灾难,天下太平。& G0 o; L; k! {3 i) n
* r& N( A! _0 d$ B* s+ u, f
  姚崇不但相信“人定胜天”,还能站在唯物观点的高度对待身后之事。他告诉子女死后要薄葬,不做佛事。子女不理解,姚崇说,“人死了就如同粪土一样,没有任何知觉了,厚葬有什么用呢”。他举例说,翻译佛经的姚光、出家的梁武帝、赎过生的孝和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寺庙的武三思等人,或不得善终,或家破人亡,或惨遭杀戮;而没有佛教的三皇五帝时期, “父不丧子,兄不哭弟,至仁寿”,传说中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正是生活在这一时代。他总结道:“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经与像何所施为?”毛泽东读至此处,批注:“韩愈佛骨表祖此。”就是说,几十年后写《论佛骨表》的韩愈,也是以姚崇之论为基础的。姚崇并非反对佛教,他反对的是当时统治者和民众过于沉迷佛教,乃至大肆修建佛寺,劳民伤财,影响国计民生。他曾劝诫唐玄宗,阐述了“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的理念。姚崇利用佛教理论和信仰规谏当政者造福民众、抚慰苍生,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佛理”。这一异乎寻常的政治见解,无疑平添了他作为“大政治家”的内涵。/ E9 c; g6 P3 [, u% W- G

, Q5 o2 S4 R! ?" R1 h. b; @  毛泽东年轻时评价历史人物,喜欢以“传教者”和“办事人”来概括。“传教者”以创立思想学说影响世人并流传千古,“办事人”则运用自己的才干为民造福、匡时济世。姚崇就是一个政见深睿、为国为民的“办事人”,而且这个“办事人”还是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敢于破除迷信、反对沉迷宗教的唯物论者,因此他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政治家”。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09:55:37 | 只看该作者
一代名相姚崇 & v9 m# B% z# [' d4 N

7 f' H! x! ~: w9 t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0 {  j% }+ k. P# t/ C$ N

& Z  {) `0 s& b( w/ R
4 }$ D" G9 K/ c: z9 u& F+ o5 v9 e. {+ o/ K/ U0 e" u8 f' P# y
  姚崇,原名元崇,后来因为要避开唐玄宗“开元”年号之讳,改名为姚崇。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姚崇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县东南),唐玄宗开元九年在大唐都城长安去世,享年72岁。姚崇一生,尽心国政,三朝为相:一代女皇武则天统治时,姚崇官至凤阁侍郎(副宰相)武周结束,李唐复兴后,姚崇被睿宗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加衔);玄宗李隆基登位初期诏封姚崇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副宰相),后又加封为梁国公。在中国古代政坛如沙场、骨肉相残煎的社会中,姚崇能佐政三帝,三朝为相,这实在是不  + @' a& [5 A6 r' J  S  }
% o3 X, n. F$ r" V9 [$ T

1 L! w" {) [4 t9 u# w   $ B! t1 K: Y- ~  R/ b

$ B% {' N! R3 h8 Y3 ~  |2 W / _) b( ]; @3 O3 ~( Y, ]  v: J
多见的。
6 f' Q3 l1 d0 N0 @5 ]; n& |1 K2 o6 I( U# e- s( _: y- h
  姚崇宦海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元初年为振兴大唐,稳定统治,玄宗诏封姚崇为宰相。在奉诏接旨之时,姚崇向玄宗提出十项建议,即:第一,废除严刑峻法;第二,不要穷兵黩武;第三,执法公平;第四,宦官不得干预朝政;第五,废除苛捐杂税;第六,皇亲国戚不得充任高官显职;第七,皇上对臣下要以礼相待;第八,皇上要虚心求谏;第九,严禁滥建佛寺道观;第十,鉴戒过去国戚干政之教训。玄宗对这十项建议大为赞赏,同意接纳。在获得皇上恩准后,姚崇立即把十项建议贯彻在施政实践中。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09:56:05 | 只看该作者
一代名相姚崇
+ z5 @+ J/ X) |; B5 C( z% t. V* b" Q: W: U0 h9 z. G7 S/ I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H$ Y! q: D/ h4 h
# B* @- z0 h; |8 {/ e

5 P+ \6 n& a# |" c9 Q. ^
' w+ y4 R1 w1 C! [1 E; V( _  姚崇,原名元崇,后来因为要避开唐玄宗“开元”年号之讳,改名为姚崇。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姚崇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县东南),唐玄宗开元九年在大唐都城长安去世,享年72岁。姚崇一生,尽心国政,三朝为相:一代女皇武则天统治时,姚崇官至凤阁侍郎(副宰相)武周结束,李唐复兴后,姚崇被睿宗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加衔);玄宗李隆基登位初期诏封姚崇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副宰相),后又加封为梁国公。在中国古代政坛如沙场、骨肉相残煎的社会中,姚崇能佐政三帝,三朝为相,这实在是不  
2 l, _! g: x, V; b( ?- ?- I- y
6 ~  D$ S9 v9 U+ e ' D+ D* {" V% [. u2 {
   
: X0 n" Q# B7 p( {' H/ n
' k3 T0 k7 w, t* b! h 7 b6 R% B3 n0 o' n  e
多见的。1 C$ n2 e3 {6 v/ ~' i& W5 E
$ W! F7 i. ?% {0 V- v7 E
  姚崇宦海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元初年为振兴大唐,稳定统治,玄宗诏封姚崇为宰相。在奉诏接旨之时,姚崇向玄宗提出十项建议,即:第一,废除严刑峻法;第二,不要穷兵黩武;第三,执法公平;第四,宦官不得干预朝政;第五,废除苛捐杂税;第六,皇亲国戚不得充任高官显职;第七,皇上对臣下要以礼相待;第八,皇上要虚心求谏;第九,严禁滥建佛寺道观;第十,鉴戒过去国戚干政之教训。玄宗对这十项建议大为赞赏,同意接纳。在获得皇上恩准后,姚崇立即把十项建议贯彻在施政实践中。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09:57:03 | 只看该作者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0:50 | 只看该作者
姚崇,陝州硤石(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人,永徽元年(650年)生。歷事武則天、唐中宗、睿宗、玄宗諸朝,任宰相,為唐朝名臣。開元九年(721年)卒。8 T( n" w# J9 q* Z. R
1 H' m/ e& g) r2 j5 R# H
姚崇雖為治國的能臣,但搞權術也很有一套,排擠過朝中官員,手段高超。舉幾則著名的史事,即可見一斑。0 W7 r. z; K; {% z- F' r

  R, C4 K+ U& k3 D* q$ K劉幽求在開元初期,曾經以尚書左丞相而兼領黃門監,但是後來被唐明皇授太子少保,明升暗降,不讓其參與政事了。姚崇一貫忌妒劉幽求,就趁機上奏說:劉幽求因為現在身為散職而抑鬱寡歡,而且對天子有怨言。$ D. s( ?( u3 {8 b# z

$ C( v* ~! z- ]0 ~. v因此劉幽求被明皇貶為睦州刺史,連其以前的實封也被削減了600戶。三四年後,劉幽求就因為長期生氣,鬱悶而死,時年61歲。6 P; V9 G. l8 s1 W" n

; S: b  }( g- X9 a+ k' z, u張說一貫和姚崇不和,曾暗示趙彥昭彈劾過姚崇。等到姚崇當國的時候,張說覺得害怕了,就跑到歧王那裏訴說,希望歧王能夠援助他。結果這事情被姚崇知道了。一天早朝後,別的大臣都出去了,姚崇假裝腳有疾病,拖著腿走路。唐明皇看了當然詢問:你是怎麼了?
$ Y5 O( B. R& Y
5 ~+ Z$ N" O. h姚崇說:我的腳有傷。
4 H5 m. [4 }/ ^( ]
) h' w$ S4 _- a4 Q, V) r- F1 E* L明皇又問:疼不疼?姚崇說:我的疼不在腳上,而是憂在心裏啊。
4 m3 |2 H/ @5 B9 Z8 S
5 N* w. P# z* L/ D1 ~8 L$ c$ H明皇問他為甚麼這麼說?
7 s9 J. t6 ?: i0 G6 b2 ^# S5 a( q0 J8 ]& T8 I# M$ [
姚崇於是引出張說的事情說:歧王是陛下的愛弟,張說是輔臣,卻秘密的去見歧王,不知道談些甚麼,我實在是怕歧王被張說所誤啊,因此憂慮。
5 F  B0 p  D0 b* R
4 w2 P, q& m+ X2 J5 i明皇聽了大驚,害怕張說和歧王搞甚麼陰謀,因此張說被出為相州刺史。- c, a; o- F3 P. P5 J' z& B
7 W) J  i* X, q; b7 x- b. g$ v
不過張說也很聰明,雖然一時吃了姚崇的虧,但很快就想到了自救的方法。張說和當時另外一個宰相蘇頲的父親蘇瑰當年關係很好,但是現在蘇瑰已經去世了。張說就作了《五君詠》詩,其中有一首就是寫蘇瑰的,等到蘇瑰忌日的時候,獻給了蘇頲,蘇頲果然很感動,看到詩而嗚咽。很快,蘇頲就見明皇說:張說實在是忠誠而有大功者,不應該遺棄在荒遠之地。因此張說才升遷為荊州長史。
' H4 K+ e' a' Y0 N) C; i, B' f2 z1 {  P* ]: A, D! S
      魏知古開始當宰相,其實是姚崇引薦的,但是後來姚崇對魏知古有了意見,魏知古被外派,負責去東都選拔、考核官員。魏知古因此對姚崇也有了不滿。* L7 a6 N1 E& b: ]; k
% n6 m) ?- l5 C) v! L# J; ^
當時姚崇的兩個兒子在洛陽,還不知道父親和魏知古之間的事情,於是通過賓客給魏知古送東西,想憑藉舊情跑官。魏知古回來後具實上奏。明皇因此招姚崇問:你的兒子都有才吧,現在在哪裏?
, f* Q# r8 S4 v' e0 w4 O
3 ?& D1 U" K1 ], w0 K" T姚崇已經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揣摩出皇帝的意思,因此回答說:我的兩個兒子分司東都,他們多慾而不知道謹慎,想來是托請了魏知古。
6 \4 Y  N# F% d. J) s2 h; r
# O: I+ |! z5 \明皇開始認為姚崇會為了兒子隱瞞,沒想到姚崇如此坦白。因此大喜,問姚崇:你怎麼知道的? : o7 O5 K1 ~* a) H% h3 k
7 f8 E: s  Z' `) A
姚崇說:魏知古是我推薦的,我的兒子必然以為魏知古會感恩圖報,所以去請求他啊。
) t& |; I* n. V/ s2 y0 s
9 I9 d( S: x7 J, F6 I1 ?      明皇因此覺得姚崇很坦率,而認為魏知古不厚道,罷了魏知古參知政事的官。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5:28 | 只看该作者
姚崇 - 生平概述
  v# y, j  `! `4 }5 `武则天时,姚崇先任夏官郎中,时契丹入侵,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对军机文书分析透彻,处理得井井有条,武则天认为他是奇才,提拔他为夏官侍郎。
9 {0 V) T! c+ p* e" d5 b
% u0 U9 l8 Z  M6 ?4 r704年(长安四年),由于狄仁杰推荐他为宰相,武则天任命他为同平章事,又委以相王府长史。同年七月,武则天又让他兼夏官尚书事。姚崇明智地上奏说:“臣事相王(武则天之子,后为睿宗),不宜任兵部尚书典兵马,臣倒不怕死,但恐对相王无益。”女皇武则天也觉得亲王属官掌兵部确实不当,但还是坚持让他改兼春官尚书。不久,突厥入侵,武则天任命他为灵武道安扶大吏,防卫突厥。姚崇第一次出任宰相是在他50岁左右,他对因告密诬陷而制造的几起冤案不满,直言不讳地向武则天提出批评,受到赐银的奖励。
6 J7 T3 R9 O9 B" Q# e  o! P' u4 Y+ ^3 h- P" q" S) @
唐睿宗即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姚崇第二次出任宰相。当时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宰相奏事,都要先与太平公主和太子商议后,才奏皇帝。这就助长了太平公主的专横,也引起了太平公主与太子的争斗,太平公主极力想废掉太子独揽朝政,时朝中官员大都依附太平公主。姚崇身为宰相,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她的权力,但被贬职。
1 [. ^9 k% A5 i4 D/ W+ U
1 ^6 z1 w; K: @2 e. \  t姚崇唐玄宗即位时,姚崇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唐玄宗知道他曾两任宰相职务,办事干练,经验丰富,因此不顾宰相张说的反对,于713年(开元元年)把姚崇由同州刺史召回,擢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中书令。姚崇善于变通,实有兴利除弊,革旧鼎新思想。鉴于当时的弊政,他在任宰相前,向唐玄宗建言“十事”,让皇帝答应,否则就不肯奉诏就职。玄宗不知哪十件事,便让姚崇一一讲出来。
% c0 Y/ c! }" ^6 w3 D* y1 X* G6 F3 y8 m/ M3 U$ u' n
姚崇说:“自从垂拱(武则天年号、685年)以来,朝廷都以严峻的刑法治理天下。臣请求陛下实行宽平的仁政,可以吗?”玄宗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姚崇问:“朝廷在青海败师,既不感到痛心,又不后悔。臣请求三十年不贪求边功,可以吗?”玄宗满口答应。姚崇问:“自武太后临朝听政以来,常常用宦官传达诏命,宦官成了朝廷的喉舌。臣请求宦官不干预政事,可以吗?”玄宗不加思索地说:“这件事朕考虑已久了,可以。”姚崇再问:“以武氏诸亲窃据权要,继之以韦庶人(指韦后,因她被杀后废为庶人)、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又专权用事,选官杂乱无章。臣请求以后皇帝国戚不任台、省官,凡事斜封、待阙、员外等官,一概罢免,可以吗?”玄宗回答:“这是朕的夙愿。”姚崇又问道:“过去近亲宠臣触犯了刑法,都因皇帝的恩宠而免于处分。臣请求今后以法处治,可以吗?”姚崇问:“近因皇戚贵族向皇帝贡送财物以取媚,朝官和地方官也都效法。臣请求除租、庸、赋之外,一概杜绝,可以吗?”玄宗答:“朕愿意这样做。”姚崇问道:“武太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又造金仙、玉真二观,费资百万,劳民伤财。臣请求今后不再建僧寺道观,可以吗?”玄宗痛心地说:“朕每次见到这些寺观,就深感不安,怎么会再建造呢?”姚崇问:“先朝皇帝轻视大臣,有时横加凌侮。臣请求陛下对大臣以礼相待,可以吗?”玄宗答曰:“本来就应该这样,有何不可。”姚崇问:“从燕钦融、韦月将因直言被害,谏官畏罪不敢谏诤。臣请求今后臣下都可以触龙鳞、犯忌讳,畅所欲言,可以吗?”玄宗答:“朕不但能容忍,还能接受。”姚崇最后问道:“汉朝时吕禄、吕产几乎复灭西汉,窦宪、梁冀又乱了东汉,外戚干政,在我朝更甚。臣请求陛下将此事书之史书,把不许外戚专权作为万代的法准,可以吗?”这话正中玄宗痛处,听后不禁潸然泪下,过了好久,才沉痛地说:“这件事真是令人铭心刻骨,难以忘怀呀。”对于姚崇的奏请,玄宗都欣然应允。姚崇高兴地拜伏在地,三呼“万岁”,说:“这是陛下实行仁政的开始,是臣千载一遇之日,臣敢当辅弼,真是天下万幸。”(唐朝吴况《开元升平原》)于是,姚崇第三次出任宰相,辅佐唐玄宗治国。  
5 j3 m5 @* X. q
) g+ I% W: K" W; h3 E姚崇的著名:“十事”,历数了自武则天末年以来的唐朝弊政,总结了历史上盛衰治乱的经验和教训,为开元施政的基本方针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相后他本人也在治国和革除弊端上做了许多事,消除了中央政权动乱的隐患,时人称誉他为“救时宰相”
1 A2 W6 ]9 T/ ?' g6 ?# C2 f5 d; o% {: N
姚崇为相后,独当重任,军国庶务,多由他帮助裁决。有一次,姚崇为几个低级官员晋级的事去奏请玄宗,他一连奏了三次,玄宗却仰视殿宇,不予理睬。姚崇只好退出殿廷。玄宗的近侍高力士说:“陛下新总万机,宰相来奏事,应该当面表示可否,不理人家好吗?”玄宗却意味深长地说:“朕既任崇庶政策,事之大者当白奏,朕与共决之;如郎署吏秩甚卑,独不能决,而重烦吾耶?”高力士把这话告之姚崇,姚崇很感动。唐玄宗信任宰相,放手让他们去做事,这样就调动了朝臣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君臣和衷共济,治理好天下。$ K& C6 I# `4 g% x8 ?: u% |
$ C- e) w. L9 k8 o
716年,(开元四年),山东地区蝗虫成灾,许多地方庄稼受害。但农民很迷信,不敢得罪“神虫”,只在田边地头设祭,烧香膜拜,求飞蝗离去,结果蝗虫越来越多。州县官员也束手无策,便将此事报于朝廷。姚崇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动员人力灭蝗,他派御史任捕蝗使,分头到各地领着农民杀蝗。在他的部署下,各地采用“夜中设火,火边掘坑”的办法灭蝗,飞蝗扑入火中,便被烧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上表说:“消除天灾应以仁德为之,当初刘聪(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国君)就除蝗不成而为害更甚。”姚崇给他写信说:“你说要以仁德救灾,是要对害虫讲仁德。有人还说,有德的守臣,蝗虫不入其境。请问你境内有没有蝗虫?如果坐视害虫食苗,忍而不救,由此造成灾年,不知为刺史的该不该负责?”倪若水只好带领官吏领着农民捕蝗,结果仅汴州一个州就扑获蝗虫14万石(一石等于60升),大大地减轻了灾害。由于姚崇的主持,终于避免了出现灾荒年代。, V" y3 V$ P! K' v

, L# e+ Q5 Y9 q姚崇辅政,惩治不法之人,从不避皇帝。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依仗权势,横行不法,遭到御史的挖苦。唐玄宗有意宽免,姚崇却刚正不阿,坚持依法惩治,使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从此收敛。姚崇建议玄宗把掌管禁军的诸王改任地方长官,不掌军政大权,只享爵禄。他还劝告玄宗不要任用外戚做高官,把官高势盛功臣调往外任,这样就消除了争夺中央最高权力的可能,巩固了唐玄宗一朝王权的统治。
. F* K5 N0 N+ \# x
0 T2 f( l$ w: V3 C姚崇还整顿吏治,对唐中宗时任用的“斜封官”(中宗时卖官,用斜封文书形式下达任职命令,因此当时称为斜封官),姚崇一概免除他们的职务。他重用清廉的人为官。由于姚崇的整顿,当时吏治比较清明。此外,他还主张减免赋税,发展农业生产。姚崇还推荐宋璟为相,当时并称“姚宋”,由于二人为相,为“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 T0 O$ U$ I# ]3 D7 c. [  v0 n. p1 p' a: u* S
姚崇在他4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始终清正廉洁,治世有方,为统治者提出了许多治国良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720年,唐玄宗授予他最高荣誉官衔三公,姚崇坚决辞退,721年病逝。[1]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6:05 | 只看该作者
姚崇(公元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他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武则天不喜姚崇与叱利同名“元崇”,乃改名元之。玄宗朝为了避讳“开元”的“元”字,复改为单名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8:12 | 只看该作者
武后時期8 }. \; L2 v- X7 t
姚崇以門蔭入仕,被授與濮州司倉的職務。他於武后時期,升為兵部郎中。當時正值契丹侵擾河北,戰事頻仍,姚崇向武則天剖析形勢,分辨利害,受到武則天賞識,擢升為侍郎。698年再升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加銜)。5 f- b1 ]1 z* o- |6 D

* _; h8 q: [* U0 v[编辑] 中宗、睿宗時期' y+ h$ ~, p$ l7 _7 {; P
後來張柬之助中宗復位,這時姚崇外調為亳州及常州刺史。其後在睿宗時,再任宰相,但因為與太平公主發生衝突,結果被貶至申州任刺史,其後又不斷調遷,但即使為地方官員,其為政仍甚得民心,可見他並沒有因被外調而灰心。' g6 V/ |8 N4 i) |" ?- A
/ ~% g4 E2 _+ c- I- ]7 q
[编辑] 玄宗開元時期
' Z* L0 y, z% s- `" R% L3 v" D唐玄宗即位之初,詔封姚崇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其後再加封為梁國公。姚崇在再度任相後即向玄宗提出十項建議,分別為︰4 x, ^' d& K! i
& M1 D8 h6 c6 s
廢除武后時所定的嚴刑峻法;4 m& f) ~& w- R- b! P4 C9 G
息兵休戰,不求邊功;5 R5 b! [( W, V! ~$ z
公平執法,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皆一視同仁;3 n/ S+ f* H: N3 h/ k
宦官不得干政;% ?' a' H( r& Q2 J+ g
精簡稅目,廢除苛捐雜稅;$ v) {7 o. n, |3 S. |! e/ `. I  @' j
皇族或外戚不得擔任台省官;4 H, D4 }) X6 W. a
皇上應禮賢下士;
$ M: k+ H, d) U- }# r; T' j  J皇上應虛懷納諫;& U2 f; x: ^8 w" c# ^
不再增建道寺、佛寺及宮殿;
* }) v: t0 I1 o$ J2 [限制外戚參政。
6 p) C- z8 L. D% h玄宗甚為讚賞這十項提議,予以接納。3 d' Y1 b% D. F' |" p% p8 c
$ X3 ^$ k" h5 a5 c( O
姚崇亦取締僧徒12000餘人,逼其還俗,以防僧侶偽濫的情況加劇。開元三年(715年)六月,山東發生蝗禍,百官均以為蝗禍乃是天災,不能捕殺那些蝗蟲。而姚崇則堅持對其進行捕殺,並推行於晚夜起火、在火堆邊掘坑、一邊焚燒一邊埋堆的方法,卓見成效,全国捕蝗900万担,成功杜絕蝗禍。
9 {, j8 d  t% G* J. t; B% d5 U" f, s; x
[编辑] 逝世/ t! h& r! M4 P. [7 d
716年,姚崇因為其幕僚收受賄賂的事而請求避位,並推薦宋璟接任。罷相後常居洛阳慈惠坊私邸[2]。雖然如此,他仍然受到玄宗優禮相對,玄宗亦經常向他諮詢國事。721年,姚崇去世,享壽71歲。其遺囑吩咐要薄葬,並再次闡明信佛的害處,不讓子孫為其抄經造像和辦法事[3]。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有姚崇陵墓。5 C" ?8 ^. M' D, L9 L6 e

4 J# i% ^. r9 ]9 ]% _/ n. D4 n* ^[编辑] 評價
: j2 L# d3 l1 F0 x- q# N) `$ p; F姚崇生處在唐初宮庭鬥爭劇烈的環境,竟能輔佐三帝,於三朝為相,實在不可多得。而且他為相時政局清明,百姓豐衣足食,可說是十分賢明。紫微舍人齊浣稱姚崇為“救時之相”。《資治通鑑》說:「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說尚文,張九齡尚直。」他與宋璟,並稱為開創開元盛世的兩位賢相,世人合稱“姚宋”。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时稱:“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
/ G, W- k0 J% D4 A: f
+ F- |5 r+ u8 d姚崇雖為一代良相,但他的兒子姚彝、姚異“廣通賓客,頗受饋遺,以至於為時所譏”,以致於趙翼稱“名父之子多敗德”[4]。魏知古、钟绍京、刘幽求等人都曾因與姚崇不合而遭到貶官[5]。+ Z/ f6 h0 _# I5 n6 o
8 u4 b7 G5 X5 l8 [
[编辑] 文化
$ |" ^6 A2 r, K* v- _/ p3 |張岱《陶庵夢憶》曾有:“燕客看小說:‘姚崇夢遊地獄’”之語。+ y5 W5 ]3 K3 c. g" ?/ v
2 K" p4 `+ g# r! S2 b/ p, \
[编辑] 注釋
( f& C4 A' E0 F" }* G. B3 ]$ K1.^ 两《唐书》本传说姚崇开元“九年薨,享年七十二岁”,张说《姚崇神道碑》说“享年七十有一”
/ E" I1 F7 Y& N. C8 y4 l2.^ 姚崇四代孙《姚侑墓志铭》载:“初文贞公置第慈惠坊里,名诸孙皆以门字加之,良有以也,意百年之后,俾长戟不迁,繁枝附本。”《两京城防考补》云:慈惠坊在洛水南“长夏门之东第二街”从南至北之第六坊。  M6 u+ O& J# h% w, g  X
3.^ 姚崇曾自撰《遗令戒子孙文》说:“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 T. {* ~' S! A! k$ ~
4.^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 u$ `- w' v% @4 g
5.^ 《舊唐書》卷九八《魏知古传》记“姚崇深忌惮之 ,阴加谗毁 ,乃除工部尚书罢知政事”;《舊唐書》卷九七《钟绍京传》所说“玄宗即位 ,复召拜户部尚书 ,迁太子詹事 ,时姚崇素恶绍京之为人 ,因奏绍京发言怨望 ,左迁绵州刺史”。《舊唐書》卷九七《刘幽求传》所说“开元初……幽求……罢知政事 ,姚崇素嫉忌之 ,乃奏言幽求郁怏于散职 ,兼有怨言 ,贬授睦州刺史”。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12:06 | 只看该作者
悼念姚崇. u& T2 r& A3 ^) }( o
: H& b7 O8 f, A- D
650.?.?--721.?.?
' ~9 H: l% d1 [* q1 o% u3 y
, o2 ]. ?% W2 h& L  1 x! Y" Q- d. ~6 A
7 m0 U' K9 L4 w0 e* ?
姓名: 姚崇
& J2 f) m( N* S性别: 男
+ k6 f+ f5 S# Z9 l# w- I生日: 650.?.?
$ [4 `2 e+ B: g, z/ `忌日: 721.?.? ! p: _$ U/ d( n6 v
籍贯: 江苏 吴兴 * l+ `8 Q; l# p5 P! G
安葬地点: 吴兴 , K) Y% D" m8 F* T  E  w
生平介绍
* p7 q3 p7 b2 `. R' {姓名: 姚崇 性别: 男 生日: 650.?.? 忌日: 721.?.? 籍贯: 江苏 吴兴 民族: 不详 信仰: 不详 职业: 不详 关系: 不详 生平介绍: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字元之,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
8 ]/ i+ V/ U5 v  姚崇自幼受父影响,孜孜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入朝论政,答对如流,且下笔成章,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初拜侍郎(四品官),后连续升迁,成为武则天、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三朝宰相,是中国封建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 v, j2 n- F$ G) ^: k0 ^  武则天晚年,姚祟因参与拥立中宗(李显)复位而受排斥。睿宗在位时,又因建议太平公主退居东都(洛阳),以削弱公主权力而遭受贬职。玄宗继帝位后,召回姚崇复职。他敢于革新,一心辅佐玄宗力除弊政,向玄宗提出:“精简刑法,行仁恕之政;疏远侯臣,不听诬陷之词;限制女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减轻苛税,以利民生;待臣以礼,不得任意屠戮无辜”等许多好建议,为当时的政治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二月;因儿子受人馈赠,加上他的中书主书赵诲因受外族人贿赂被玄宗定为死罪姚崇设法减轻其罪责,招致玄宗不满,他感到自己再居相位不妥,遂主动申请回避。与此同时,举荐比他小16岁的宋理取代宰相职务。
& C; u) |0 B  w4 i: F3 I. e0 _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授姚祟太师、太保(正一品)最高虚街,他以年老多病辞而不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驾,终年72岁。姚崇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多次被贬斥,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已任,深受后人敬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15 10: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