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11、舜对国家刑罚的整治
& v' w) f V, E2 V- T6 u- q3 S# L, Z. G
; T% E, H" ^2 q2 w8 D: c
3 R! w! b- A4 [% F 远在黄帝时代,蚩尤首先想出了施之罪犯的多种肉刑:割鼻、割耳、断足、阉割、刺面、脑门烙字、斩首等等。蚩尤被黄帝消灭以后,到了少昊时代,这些肉刑又被苗族九黎之君所沿用。他们对罪犯的惩罚虽然十分严酷,却依然无法制止住人们犯罪。1 r" ?! Z/ z4 d7 [' `
* q/ C6 z2 z9 E" @( ^, ]舜帝裂土封侯,重新界定了行政区划以后,紧接着就颁布了他新定的法典。在舜帝看来,蚩尤、九黎之君舍仁德而任诛杀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不教而诛,这是对老百姓的恶毒残害。而舜帝则以“象刑”取代“肉刑”,完全否定了九黎之君那种极不人道的野蛮做法。
7 ^8 a1 d5 y# L2 K+ r3 s! J4 S1 x% |( }+ f- d, K9 X1 l
所谓“象刑”,简言之,就是象征性的惩罚。例如:本当受墨刑的罪人,只要在头上蒙一块黑色的巾布就算受刑了;本当受劓刑的罪人,只要在头上扎着小草绳就算受刑了;本当受刖刑的罪人,只要把他的一只脚涂黑就算受刑了;本当该受宫刑的罪人,只要两只脚穿上完全不相配的鞋子就算受刑了;本当砍头的罪人,只要穿上没有领子的上衣就算受刑了。舜帝认为,施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真正达到对犯人的教育。- x# e! w6 G8 Z5 k- y
+ x7 n+ J9 m: a2 u! ^
舜帝的刑法简明扼要,将仁德与法制结合起来,反映了舜帝宽厚的性格和慈善的秉性。而他的直接目的,就是想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体国民共赴国难的积极性。因此,舜帝的刑法就把重点放在了劝人向善的用意上,而惩罚只是象征性的,次要的。舜帝制定的刑法包括六个方面:
: w) W# r* S d+ y4 o5 U+ n; I
6 \# v7 V# s% q一、以图画的形式把各种刑罚刻画在日用器物上,使人随处可见,/ S; z7 j6 d5 d
- @7 e' B; V( T以作警示,做到众所周知。6 a; B' L0 F# N
( r2 w2 H0 ]: o2 w8 e0 e" f
二、罪犯如果是幼小、老迈和愚蠢者,就予以赦免;其它的罪人,就用流放的方式代替受刑,以示怜悯和宽大。! L1 S. E8 ?5 M: U
. W& \! D$ G, Q3 c' y1 g6 c, t" z$ x/ M9 Z三、当官的犯罪,就以鞭打作为惩罚。
/ y" U; ]7 t% l: R
# m' P+ Y9 A9 }# S5 H) O四、在官府为学的世子如果不服管教,就用木条抽打。+ d0 n2 l; l. Q8 f* i( v, G
/ [( b; {; i; ~/ ~2 c
五、没有犯罪动机,却造成犯罪事实的,属于过失犯罪。对这类罪人,政府允许他们向国库交纳罚金来赎罪。
: I! g8 X3 [% O8 V" c9 p5 P" T
1 N5 U# m; a7 f, n% ~六、过失犯罪虽可赦免,但是对那些作恶多端,死不悔改的人,或者是对那些聚众闹事、为害四方的人,则严惩不贷。* G# v3 t$ S1 y2 h9 t' G6 r
- ^9 }2 a: k2 r# T
《尚书·尧典》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宫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即是说:舜用流放的方法来代替过去的五刑。鞭打是官府的刑罚;用木板笞打是学校教化使用的刑罚;犯了罪可以用交纳罚金的方式赎罪;如果犯了小罪,或者虽然过错较大,但只是偶然为之,那就通过教育后赦免他;如果犯的罪较大,而又不思悔改,便要给予严厉惩罚。
4 ]3 s9 I8 j# |, b# v. D4 C8 r. r1 `: D
《荀子·正论篇》说:“古无肉刑,而有象刑。”《汉书·武帝纪》说:“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由此可见,“象刑”由来已久,不是虚构。《尧典》所谓“象以典刑”,即说虞舜所推行的是“以象刑为常刑”的刑罚制度。《太平御览·刑法部》引《慎子》的话作了解释:“有虞氏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礼当刖,以艾鞸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有虞之诛也。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而民不犯也。中世用刑,而民不从。”由此可见,象之以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老百姓知道是非荣辱廉耻,通过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教育,从而控制自己不去犯法,这就是虞舜制定的刑法的目的。由这里我们还知道,舜帝制定刑罚,其出发点不是为了残民害民,而是为了警民爱民,教民养民,使人们不轻易陷入刑狱深渊,以免身受荼毒之苦。为此,人们把蚩尤和九黎之君的做法叫“刑”,把舜帝的做法称作“戮”。期望受“戮”的人为其廉耻之心所动,从此以后不再犯罪,没有犯罪的则加倍自勉,引以为戒。* {. v' \1 w! |
: j+ f. ~; k2 {
舜帝在所制定的法典的最后部分对执法官员千叮咛万嘱咐,要那些执法的官员们谨慎,当心,治罪量刑要实事求是,实施法制不要忘记德教,要以仁爱为怀。% l7 k2 o: J6 E* g6 m
6 ~/ B+ ]% P$ n* O3 }7 C+ \. W帝舜的仁德遍播人间,后人感叹说:“有德之君用‘戮’而民不犯,无德之君施‘刑’而民不服。0 K6 H3 K, z1 `& D9 c, n/ Z. }
/ `: ]5 r8 a"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