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5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桐城麻溪姚氏】 九修族谱继先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10 14:47: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渊  源
! E, Z9 ]# s. {
姚氏得姓始祖是舜帝。
舜帝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
因生于姚墟,故姓姚,名重华。
4 y+ [+ [  N$ K

0 b9 k0 {9 m  i8 n1 |# o9 p$ e2 N
浙江吴兴武康姚氏,亦称吴兴姚氏,是舜帝姚重华血脉、正统贵族。
公元前23年,姚重华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为避战乱,举家迁隐吴兴郡(今浙江吴兴县),保全了舜帝血脉,现已繁衍一百四十几代。吴兴姚氏是江东望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
桐城麻溪姚氏是吴兴姚氏的一支,因此桐城麻溪姚氏的郡望是吴兴郡。
家  史

! R9 n& q; h6 G1 Q: E4 C$ Z* }
# w4 R& O& v8 E+ O; }/ w

5 c, F7 ?0 w$ ?; S& G/ u" j, i
据桐城麻溪姚氏家谱、桐城相关地方志记载,桐城麻溪姚氏始祖胜三公原籍浙江省余姚县。
宋元德佑间(1275年-1276年)始迁至桐城,胜三公随父远祖某官居安庆,见桐城麻溪河畔风光秀丽,俗厚人淳,遂迁居此地。
% Z# _8 q: }& V/ w: Y
岱鳌山

2 s' ^' q2 w- A! O# m! c1 Y
麻溪河,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境内,主体部分在钱桥镇境内,发源于桐城、庐江、枞阳三县(市)交界处的岱鳌山。
传至五世祖大参公姚旭,中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自此子孙繁衍,终成桐城望族,因此被称为桐城麻溪姚氏。
于仕宦,与显赫的桐城清河张氏并称“张姚”,清代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之说;于文学,姚家代有传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称“方姚”,成为桐城派的代名词,旧时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语。

; ^4 }( A4 C7 n9 M6 f
家  谱
0 i6 q; [, U6 A& k% w
- J& `" y7 \1 B- @4 Z3 J& @' a
桐城麻溪姚氏家谱共修过八次:
1、创于大参公姚旭(明中叶)
2、职方公姚孙棐二修(顺治十八年,1661年)
3、鹤山公姚士黉三修(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4、赣州公姚孔锌四修(乾隆二年,1737年)
5、中丞公姚棻、惜抱公姚鼐五修(乾隆六十年,1795年)
6、总宪公姚元之、廉访公姚莹六修(道光十九年,1839年)
7、幸余公姚濬昌、云石公姚寿昌七修(光绪四年,1878年)
8、星五公姚联奎、国桢公(字号待考)八修(民国十年,1921年)
因此,桐城麻溪姚氏家谱每次编修间隔的时间分别是36年、40年、58年、44年、39年、43年。

2 ~. ^* q% e& l
从明到现今,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族众繁多,已绵延了二十六世…桐城麻溪姚氏自八世起延用字派,完整字派如下:
【希(8)  虞(9)  之(10) 孙(11)】
【文(12) 士(13) 孔(14) 兴(15)】
【支(16) 鸿(17) 叶(18) 茂(19)】
【永(20) 佐(21) 大(22) 成(23)】
【育(24) 茲(25) 才(26) 德(27)】
【允(28) 为(29) 国(30) 桢(31)】
【长(32) 发(33) 其(34) 祥(35)】
【亿(36) 世(37) 云(38) 礽(39)】
# C5 u' [- }. f2 N1 S" F& c
先  贤

1 ^. o$ W6 X( X; k
大参公姚旭:是麻溪姚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大参公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中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从此姚氏家族登科入仕者不绝,家族开始兴盛,“姚氏之族,至参政始大”(参政即大参公),从此“名哲继踵,遂为世家。”
湘潭公姚之骐,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湘潭令,有循声,民为谣曰“只饮湘潭一口水,不染长沙半点泥。”,祀“乡贤”。
副使公姚之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福建海澄令,加按察司副使,祀“乡贤”。
功元公姚若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刑科给事中,官至广西布政使参政。
仁山公姚孙枚,少孤力学,授读养母,性恬退,与物无競。岁旱,邻人侵其水遂让之。为族长,公正有声。或相忿争,公片言辄平。
尚宝公姚孙榘,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湖广荆南道参议,兼按察司副使,祀“乡贤”。
职方公姚孙棐,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职方司主事,祀“乡贤”。
端恪公姚文然,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以疏言敢谏、宽平刑律著称,卒赐祭葬如礼谥端恪,入祀贤良祠,专祠本邑。

) O/ Q; B) [  D! x5 H
姚文然文集

# E1 N; M6 G. o
峡江公姚文焱,十二岁作《金陵感怀诗》,时称神童,与从兄端恪、外兄方享咸辈以诗名,为桐城“潜园”十五子。康熙八年(1669年)举人,任峡江县知县,治行惠民,峡人勒石志之。
) ~/ S. s- U% O, h: y! X7 o$ B
开化公姚文燮,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云南开化府同知。
' N1 l2 u+ u4 s' L% b" U6 z( c* ]
姜坞公姚范,清著名文学家,字南青,号姜坞,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翰林编修,任三礼馆纂修。与刘大櫆友善,论文继承方苞的主张,持论对其侄姚鼐颇有影响。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6 D* e2 g" x) }" w2 F
中丞公姚棻,字香茞,号铁松。清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甘肃靖县知县,教民置水车灌田,开金石岘便利交通,立兴靖堡集市繁荣贸易。调皋兰知县,署固原州。升安陆,移武昌,改施南府,再改谭州府。历任广东按察司,江西、贵州、云南、福建巡抚。
9 U! o9 k# @! k& N
  d& D9 }) b4 s& j$ e5 u$ s
惜抱公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在散文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与方苞、刘大櫆一起,创立了清代散文最重要的流派——桐城派,并将桐城派推向最高峰,同时也将吴兴姚氏推上姚姓“第一名门”的地位。
廉访公姚莹,少孤贫,有大略。尽发范遗书数百卷,遍读之;师事从祖鼐,受古文法。其诗与古文词洞达世务,激昂奋发,磊落自喜,论事之作尤能自出机杼。姚鼐弟子在乡里,以方东树、刘开、姚莹最为知名。
9 Y# P9 S6 s1 s! L* W9 H* F
4 R" G" [0 X5 {1 Q( X* k4 R
姚莹《康輶纪行》总宪公姚元之,字伯昂,号廌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嘉庆十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内阁学士。善画人物、果品、花卉,书法尤精隶书。

7 c5 i6 c8 O  M9 r! M% u; s6 t
大定公姚柬之,字伯山,又号且看山人,清代文学家。道光二年进士,官云南知府,书学苏轼。

/ u- a, j* u+ ~$ R0 I
竹山公姚濬昌,廉访公子。字孟成,号慕庭,晚号幸余。受曾国藩奏荐,初补江西湖口知县,调安福,继为湖北竹山、南漳知县。

  U; p7 M( l1 c
叔节公姚永楷、蜕私公姚永朴,廉访公孙。濡染家学,复师事桐城吴汝纶,受古文法,为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

0 u- l( p& h( _1 ]2 Q) }
/ \- \) U3 t3 ?* V, h: K2 h
尊师重教
  M  q8 [6 l9 M  e/ U; R, N5 a" s
桐城麻溪姚氏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且言传身教,家学兴盛,姚氏家训就曾经教子曰“富贵在天,惟学在人”,可以说姚氏家族的成就与其尊师重教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 a. S. l, k$ [! K2 D
《姚氏先德传》上记载:葵轩公姚希廉,有子六人皆聪慧,于是自己放弃举业,“经理田畴,千里延师以教诸子”,见到文儒,必定与之交谈,以便使儿子们博见多闻,其后四子同时入郡县学,两孙为进士。葵轩公逝后,长子南车公姚承虞“督诸弟就学甚严”,后代多有中举者;槐轩公姚孔鈊,“抚孤侄与己子,课之甚严”;木斋公姚培致,亲自教育其孙大定公姚柬之,凡立身行己之道,天地民物之大等等,遇事讲解,博引曲喻,大定公姚柬之遂成为名宦。

& a( J+ y1 x5 D
学术在家族内世代相传,称之为家学,麻溪姚氏家族特别重视家学的传承。姜坞公姚范,擅长古文,亲授惜抱公姚鼐古文之法。惜抱公开创桐城派,形成自己一套古文诗辞理论,师事惜抱公的族人最多,“莹师事从祖鼐”;族孙大定公姚柬之,“师事族祖鼐,受古文法”;族孙总宪公姚元之“师事族祖鼐,受诗、古文法”;廉访公姚莹又授其子竹山公姚濬昌,“子濬昌,能继家学”;竹山公姚濬昌又授其子叔节公姚永概和蜕私公姚永朴,“各以所性,师而承传之”。
* _% W0 l) i" g; q. d
可见麻溪姚氏家学从姜坞公起代代相传,承授不断,甚为兴盛。

( Y  a8 r7 a- |- b

2 s, x, l  u1 T3 s8 a. ?3 G# f
麻溪姚氏家族的女性也起到了教育子女的作用。文端公张英的妻子姚氏,珠树公姚孙森之女,由于教子有方,还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中丞公姚棻的父亲早亡,母亲方氏苦操抚之,“稍长,不能从师,口授章句……公性至孝,幼时母方夫人督之甚严,及贵犹不假颜色。”;廉访公姚莹的母亲张氏,文端公张英后裔,“莹兄弟方幼,太宜人竭蹙延师教之,每当讲授,太宜人屏后窃听,有所开悟则喜,苟不慧或惰,则俟师去而苔之,夜必篝灯,自课莹兄弟,《诗》、《礼》二经,皆太宜人口授,旦夕动作,必称说古今圣贤事。”

5 U1 K; Q: R; K/ a
浩然正气
* N9 R9 t' f$ \
端恪公姚文然,曾任清朝刑部尚书,就是正气凛然,满朝景仰。
' v0 n9 l. J1 S( q" f* \  i
  d1 `  N" V8 E
康熙十三年,孝诚皇后驾崩,暂且停殡于巩华城。孝诚皇后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皇上与之感情很深,多次去看。端恪公深觉不妥,恐皇帝陷于悲伤,耽误朝政,便上疏劝谏,并且引用魏征建议唐太宗拆毁昭陵望台的事情来比拟,康熙忍痛接受了他的建议。

' J" v& g/ g4 ?1 o3 ]/ V# Y
端恪公工作时务必使法律达到宽大公平,他常说:“刀杀人一时,法令杀人万世,怎能不慎重呢?”诉讼案件得到公平判决,他回去就面有喜色。但怀疑有冤情的案件,通过力争仍没有化解的,他每每退朝后,则是长跪自责。

$ ^0 ]9 X4 M2 F4 o( m+ K6 o
惜抱公姚鼐辞官南归时,路过泰山,应泰安知府朱子颖的邀请,同游泰山。朱子颖说:“您文名天下,登泰山不可无文,写一篇文章刻在石上与泰山同寿吧。”惜抱公回答说:“美景在目,心有感触,倒可形诸笔墨,刻石泰山,则非所望。”

4 C" z8 o6 o2 @4 n1 ]
朱子颖又说:“你我之谊如同先贤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样,也像《岳阳楼记》以政通人和之笔,愿奉笔资千两”。朱子颖是想借姚鼐的笔为自己树碑立传。
惜抱公写了《登泰山记》,仅在文中写了“与知府朱孝纯子颖”和“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如此平淡的两笔,朱子颖心中不满,只得叹说:“姬传兄如此,实可敬可佩”。朱仍拿来白银千两赠送,惜抱公只取了五十两作为路费,并言明回乡即派人奉还。

' g5 s5 v% D" Q8 b3 r1 [" ~

2 s: d0 J4 G7 U
说来这两人也有缘分,后来惜抱公在扬州梅花书院任主讲时,朱子颖也官升扬州,他又请惜抱公为重修双忠祠写碑文。没想到这次惜抱公连朱的字号都未写。
* Y" f2 H- H7 L* O: m8 ?0 `' V5 [/ i' r
朱子颖再次大失所望,但为表高雅,他仍送来白银五百两,惜抱公拒绝了。并对来人说:“请转告你家大人,姚某穷,可以卖文为生,但不出卖文德。”
道光三年(1823年),漳河、卫河发生洪水,漳水改道东徙抵内黄,进入卫县,所属村庄皆被淹没。姚柬之时任河北临漳县知县,听闻灾情,立即携带米粮赶往灾区,一而勘察灾情,一而赈济灾民。有幕宾言应待勘察完灾情之后再行赈济之事,柬之曰:“弃一官可全万人命,吾何惜!”百姓皆欢呼感动,全活者众。

7 ]: K2 |1 R8 S5 D2 v) N
扶危济困

1 m* B. R0 t$ Q
麻溪姚氏家族从胜三公起就周贫济困,《姚氏先德传》上记载胜三公“周贫恤匮无吝,人称长者”,临逝之前还告诫子孙要孝友忠厚。葵轩公姚希廉,曾经被族人以徭役困之,除夕之夜,煮麦半升,还没有煮熟,追呼者已经在家门口了,于是感慨万分,赋诗一首,称之为《麦饭诗》:“四十年来光景殊,蹉跎岁月竟如何?儿童五六饥寒迫,生计萧条事业孤。爨火烟馀蒸麦熟,柴扉掩罢听征呼。重重乐事人间有,寥落凄凉似我无。”以此来告诫诸子,他日子孙有兴者,当厚恤族人。

6 ~! ^  D  l2 A4 p

5 V" S3 F6 {/ }: W& O1 c: e
姚氏后人大都守其族训,周贫救急,帮扶族人。晓峰公姚文荧,“族党贫乏,常出粟周之”;铎山公姚兴豪,“人有窘急,必竭力济之”,并教育子孙以德业为先,称之为家法;东胶公姚士黉,教导族中失学者,族人赖之,邑郊外有很多无主枯棺,东胶公就买山埋葬,不下数百塚;髯樵公姚孔嶔,精通医术,遇到族中贫困者,就暗中捐参在药剂中,不令其人知道。
5 H; U# u/ S; j0 S; d
遇到灾荒饥年,姚氏族人多赈济乡里。康熙十年大饥,蛰存公姚文鳌梦到一神,醒来之后说这是神招他赈饥,于是鬻田设粥厂赈饥灾民,日食数千人。后又瘟疫大作,人多野死,蛰存公多为营葬。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大饥,蛰存公刊刻招募米粮的小帖子,让儿子沿门求募,邑人响应,所活尤众。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中两次发生灾荒,如川公姚士至竭资助赈,带领乡贤到太霞宫粥厂料理赈饥事宜。
0 h4 E$ \% G! R! Z0 }+ B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大饥,铎山公姚兴豪倡率捐粟平粜,“老弱全活无算”。观圃公姚永康,道光初年主持族务,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邑中发生涝灾,观圃公施粥平粜,救济穷困,活者甚众。

: r  @8 G2 |, @5 j
尊崇孝道
: u' @8 j" X8 x( a4 Y
桐城“明以来多讲性理之学”,麻溪姚氏家族尤其推崇宋明理学,在这种环境下,姚氏家族十分讲究孝顺父母,提倡子女仁义诚敬孝。

: y% x; U: A2 ^+ Q  n

1 {4 B4 D* S/ N
在《宗谱》、《姚氏先德传》和《道光桐城续修县志》中关于姚氏孝子的记载有很多。恕斋公姚孔釴,父亲病中,侍奉汤药衣不解带多年,父亲逝后办理丧事,哀恸几乎晕厥,以至失明,等到服完丧才渐渐能看见,人们认为是孝思所致。侍奉母亲吴宜人,终生如一日,自己病了都不肯离开膝下,临逝之前才回到自己的房间,并且告诫家人“无殡我于中堂,恐宜人目击心伤也”,上闻,钦旌孝子入祠;东胶公姚士黉,“性至孝,母方孺人疾,圭股和药以进。”其父峡江公姚文焱卒于京师,东胶公徒步去迎丧,在路上的哀哭声让路人动容;如川公姚士至,母亲江氏,如川公以嗣子奉事,公曾经在龙眠山中读书,听到母亲生病的消息,踉跄回乡,匆忙中掉到河中,遂感染风痹之疾,在病中仍然日夜侍奉母亲。公在家中授徒,所得的束修,除了奉给江氏外,仍然供给自己的本生父母;竹山公姚濬昌,为了奉养母亲,弃官隐居十三年,后因为无资不能供养,才再出为官,“母逾八十,终于安福”。
3 s) J& \! Y( I* _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1-12 18: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