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的修谱热一直在不断升温升级,近十年来又显现出新的态势:
0 ?4 r( g' E7 J0 c
+ m+ K$ @' p# n/ ^! {' K3 l4 ^7 Q- u¹.统修族谱的规模越来越大。地市统修,以至全国统修。% Z o- Q& A, p; \0 L9 a
².谱局领导班子中,家族精英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由本族中声望最高、财力最强以及文字功底最深的族人担任主要负责人。
y j7 a' W1 \4 Y* W( m³.修谱已逐渐成为姓氏文化活动中的首选项目,成为全面开展姓氏文化活动的启动工程。; ]) s" I5 N5 W/ I- o4 }' }
4.族谱文化正走向科学传承与发展的健康道路。仅本人直接参与的族谱数字化试点已在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湖南等省展开,所涉及的姓氏有王、刘、陈、胡、方、黄、袁、涂、詹、冯、鄢、邓等近二十个姓氏,入谱在生人数超过七十万人,入编世系图总人数超过³00万人。族谱信息载体也相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是单一的纸质谱,而今是纸质谱、光牒谱、网络谱并存。
v8 Z. F5 `& C0 w% F+ j
" ?+ q4 |; I& f+ W8 Q4 R/ S面对方兴未艾的修谱热,我一直在思考几个相关的理论问题:一、民间修谱是不是社会生产;二、它是否符合我们这个社会的生产目的;三、数字化是不是族谱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十年来,与上百个谱局接触的经验告诉我,答案是肯定的。
4 X# K2 F9 x6 \# E4 g: a: l7 I& Y
一、修谱是社会生产
+ y1 X1 I" N7 }; L0 k( g
N" X7 M" G, ?+ n, ]4 G5 R( M* \广义的社会生产应当包括文化建设。构成社会生产的要件有二:一是社会劳动者(即生产者),二是以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为主的劳动对象。修谱不是个人行为,是以谱局成员为主、全族各户代表共同参与的社会劳动,它具备社会生产的第一个要件。修谱,需要收集老谱及新编入谱的调查资料、撰写资料,需要编谱的工具材料等生产资料,它具备社会生产的第二个要件。因此,修谱是社会生产可成定论。然而,时至今日,大众传媒却从未有过这类提法——将修谱视为社会生产或社会文化建设,这又是为什么呢?
: l! T7 y% g$ n4 M
/ u) C: f! D; c这是因为,家谱的经济属性不易为人们所看透,家谱原本就不是商品,它不是为卖而被生产出来的,换而言之,它也不是为它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而被生产生来的,它是因为生产者们自身的需求之满足而被生产出来。族谱与任何商品不同之处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同一主体,正是这种主体的同一,使我国经济学界陷入迷茫。因为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是从商品(劳务)这一逻辑层面上来论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的,而不是从产品(社会劳动)这一外延更广、内涵更浅的逻辑层面来论及生产和消费的。
8 @3 L: f4 Q. O5 z$ s& a. d1 b/ j- ^. C' x4 U& t
二、修谱符合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6 e0 J4 V- S5 z+ K. z
( ?: ^% ]; I" s; L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族谱文化,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中华儿女的文化生活的需求。²00³年一位名叫吴厚荣先生在《彭氏宗谱》序言中写道:“家谱的最大特点是以记载血缘相承的世系为主要内容,其实是一座古今同族人群有序刻名的巨碑,它为芸芸众生集体留名,以最广泛的大众为书写对象......,只要是同一祖先的裔孙,不论官民贫富都在世系图上占有一席之地......”。接着他写道:“据学者研究,人的多层次需求之上有一种最高需求,即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的承认,而最希望的是获得同族亲人的承认、获得宗亲赞誉的愿望。古代,刘邦称帝后回到沛县豪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喜颜于色;达官贵人也以‘衣锦荣贵’为最大乐事;在当代,不少事业、学业有成的人士,也乐意在宗谱里载上自己的业绩,并不因早就在书报上有名,国际上有誉而淡漠宗谱。至于更多的人,难以扬名海内外,留名国史,但能在族史上占点篇幅, 使自己成为后世子孙传扬的祖宗、景仰的榜样,也是争取的目标。”吴厚荣先生的这些叙述说明,当今时代,是广大族众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尤其是留名和扬名的心理需求,推动着各姓氏家谱的编修。可见,中华大地的修谱热正是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需求得以满足的表征,是族谱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它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学界认定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6 |: `# R. [7 O. f, i" ~ [9 q/ P' V4 m
三、数字化是族谱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0 _* f5 G; F4 V! S* i
% Q9 `" u9 L; {) V; |; h4 F' m8 U$ i
何谓族谱文化数字化?概而言之是以族谱数据库建设为核心,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族谱数据标准,对谱文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实现纸质谱、光碟谱、网络谱等多种媒体形态传播的过程。
' \7 X$ g/ v; p7 Z# i0 h- i' w) U, W0 R+ K" X! ^0 w
与任何文化的传承一样,族谱文化的传承是继承与创新的对立统一之运动。纵观族谱文化传承的历史,族谱文化中主体(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历经了体能→技能→智能三大阶段,现已进入了高智能(即逻辑智能)阶段;(为了让计算机具有修谱的智能,当代的谱师在研发使用修谱专用软件)族谱文化客体(劳动对象)中的劳动工具也经历了手工工具→机械工具→智能工具(计算机)三大阶段,现已进入了高智能工具(谱文化专用软件)阶段;客体(劳动对象)中的族谱形态本身也历经了“体态”(如碑石、竹简)→“面态”(如纸张)→“线态”(如磁带),现已进入“点(体)态”(如硬盘、磁盘阵列)等数据库存储,多媒体传播的时代。
* {# ^& j2 l, d6 } ~8 Q j* |! f* W% Z! w( @5 G, _& X! j6 U
族众皆为网民、宗亲互为网友的姓氏文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刘赓先生在《谱牒数字化刍议》一文中说得好:“数字化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娄文明进步的阶梯,它以传播迅捷、技术规范、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逐步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其它文化形态一样,谱牒也终将步入数字化行列,无法绕行。”
9 q, ~* }* n+ v( b
0 y K* J3 z7 n& n6 T- I
! z' }& i( H# x6 ]; X; } 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谱牒处处长 $ ^# D# l- [' |* }* x3 u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会长 彭堂华
. q9 Q! }) G. }( G) S' n
- E+ S3 \0 d) O+ I# j3 N6 g3 d二零一一年六月八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