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80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维钧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6 17:48: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凉观 于 2011-10-18 12:12 编辑   f; w6 U9 D9 I

* N- i8 G3 X  }; O+ J# G( V
- ~4 t/ V% @! {1 A% w
# R. _% R! d" g: ?. ^
  y; s5 x4 E9 L( G1 |# O2 v& _/ x4 l
姚维钧<1909一1968>0 K3 V9 ]  H: i# v) V+ M% v
女,1909年生于周浦。原名薇娟、后自取<<诗经.小雅>>的两句:"秉国之钧、四方是维。"改名为维钧。毕业于江苏省立松江女子高级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香港、广州,到达贵阳求学于贵阳女师,后考入上海大夏大学。1942年8月与黄炎培结婚。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囗述延安情况,姚维钧执笔完成<<延安归来>>,引起轰动。新中国成立后协助黄炎培工作,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曾把俩人往来的100多封书信汇集为<<灵当百札>>,二人先后出版<<天长集>>等3部诗集。1965年黄炎培逝世。1966年"文革"开始,姚维钧受尽侮辱。1968年1月20日自尽。
9 j. N* }6 H* y) t% j" x, @$ D7 J3 A8 [+ q. U! w/ E: _
( [" \! u7 b$ S. T5 A6 r  V
+ g; q- f  S( L# M" K* U! X
黄炎培、姚维钧同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8 e# \* o4 X5 C+ s2 C1 V

$ ]8 I$ t5 ^' E4 |# X# D1 o7 d$ y4 M. K( B0 X! ?* Q. m- e3 ]

% j) D4 D+ h2 k8 T选自<<周浦镇志>>

P1050541.JPG (639.01 KB, 下载次数: 109)

P1050541.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1-10-17 21:4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姚凉观 # W! R" I. p, v' l! |" d

# v3 {. C! }5 x, B" B' v) N* }2 S6 T# ^# S- I* r/ H( X9 [8 g" w
    宗亲:
& G" r$ ^2 l/ l: ~1 @         同样的希望:用文字表述姚维钧传;注明传的来源。$ H0 a) J0 r+ l) {
         谢谢你上传周浦姚氏三名人传。
$ P$ G/ }% x/ T, Q1 b         姚维钧与敢说真话敢坚持的黄万里是什么关系?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8 11:5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姚凉观 $ i1 i8 V# p3 ~9 X: Z" l) |

$ g( X, R6 ~# r0 [
& c4 `) C& L  z    宗亲:
. M) d( D( Q+ `- U5 u% @2 d         同样的希望:用文字表述姚维钧传;注明传的来源。* J' y: y, Z. ~3 F
         谢谢 ...3 }6 l  o/ J/ m' H8 M2 ]" m% f! _! C
pszyyao 发表于 2011-10-17 21:44

1 ?5 B5 w1 y$ m2 ?. K0 @* n
0 t- b; M$ G; e
$ p0 d0 F% L0 \  y9 N4 ~    应该是黄万里的继母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1-10-18 12:2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姚凉观 " J3 w; y' ]+ x. d# t
" o% ~0 Q! c/ t2 Q9 S0 I0 `8 i/ Y
, c$ ?$ m6 |# {( z2 T
    谢谢你宣扬姚氏先贤:姚维钧、姚养怡和姚埙。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7:30:30 | 只看该作者
毌亲一姚维钧7 N1 J2 w& r5 G. Q% ?$ z

' t: x# P1 M% d6 X+ Q□黄方毅
7 m- \6 y& M& k% z3 W0 _0 _, N! n) U% L. k# Z. G
, p2 o7 x, ]1 I! v. s5 a& a+ P

& X6 C3 G8 M9 U2 O, u( [! y* i, B0 v3 s9 u8 z. g: f) t1 n4 c
上个世纪有两部同为夫妻合作、关于延安的影响深远的著作。一部是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其妻海伦合作的《西行漫记》(出版时只署斯诺之名),首次介绍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及其领袖们;另一部是1945年由先父黄炎培口述、先母姚维钧执笔的《延安归来》,向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提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前者轰动世界,鼓舞成千上万青年人走上革命道路;后者到今天仍不时为人提起,被称为“窑洞对”、“黄炎培周期率”或“黄炎培周期率难题”。
0 {2 F0 ]& W8 v+ ]% h
$ n6 D9 I6 U7 k* C. M* B: Z( ]6 w8 Y, a3 o( Z
    姚维钧,1909年生于上海浦东南汇县周浦镇。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无论做饭还是看护妹妹,手中老是捧着书。她原名薇娟,入了学校后,取《诗经·小雅》中的“秉国之钧,四方是维”之句,改名“维钧”。自江苏省立淞江女子中学高级师范毕业后,在当地从教。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不肯做亡国奴的姚维钧辞别母亲,只身跋涉,辗转香港、广州,到达贵阳,先在贵阳女师求学,后考入上海迁黔的大夏大学。
' g+ G1 t* t2 m   1940年黄炎培原配夫人去世,登门说媒者众,但均被婉拒。次年底,黄炎培来贵阳大夏大学讲演,与姚维钧邂逅,开始通信。“孤鹤高飞,越海冲天,别尽旧人。且拓开新境,聊酬壮志,快翻怒翼,早拂轻尘。林露何依,巢云何托,谁识长鸣自有真。……无言久,有一腔热血,相映红轮。”姚维钧以《沁园春》表达自己的心境。黄炎培则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论家庭再造》,表明自己的认真态度。百封书信往来,多首诗词唱和,两人终于遥订终身。, L+ E( _' q$ c
  19417,姚维钧大学毕业后奔赴重庆,不久两人举行婚礼,杨卫玉为介绍人,沈钧儒等参加。黄炎培在婚礼上散发婚事经过告亲友书,文中有赫赫8个字:“佳人易得,同志难求。”黄炎培在重庆,又是国民参政会,又是中华职业教育社, 又是民盟、民建,公事繁忙,每每晚归,姚维钧常在他们居住的张家花园山坡上眺目等候。有诗云:“观音岩上久徘徊,贩者纷纷饱橐回。过尽千车人不见,一镫远送屐声来。”黄炎培答诗:“观音岩上市声稀,夜夜夫人迎我归。过尽千车人不见,一天风露湿君衣。”婚后,姚维钧在重庆巴蜀中学执教。抗战胜利后,黄炎培奔走国共和谈,全家重返上海。和谈失败后,黄辞去国民参政员之职,拒绝参加国民党单方面召开的伪国大,与国民党全面决裂,迎来了他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姚维钧一直陪伴他,共度政治上受高压、经济上靠卖字为生的生活。1948年姚维钧的40岁生日之际,黄炎培感激地写下贺诗:“迎君长夏海棠溪,入握情丝未足迷。出处商量关大计,将才许国两心齐。”8 H7 H; t" O# X
  1949年初,因被国民党列为暗杀对象,黄炎培遂偕姚维钧及我的大姐当当潜离上海。为掩护父母离去,留在常熟路我家宅中的大姨妈姚荇绚、姐姐丁丁和我成了匪特包围下的人质,受严密监控。
9 `6 N/ u) w2 U9 [/ Q$ c& M: ~6 W  黄炎培一行辗转香港、天津等地,1949325日上午抵达北平,下午便风尘仆仆赶到西郊机场迎接来自西柏坡的毛泽东等中共诸领袖,姚维钧随行。次日晚,应毛邀请,两人来到毛下榻的香山双清别墅。一进门,毛伸过手来称:“姚维钧女士!”两人对毛的记忆力表示惊讶,毛说:你的名字好记,“秉国之钧, 四方是维”也!6 _+ V- B! ~" {7 k) ?
  解放后,黄炎培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文件信件纷至沓来。姚遂放弃教师工作,担任政务院秘书,协助黄工作。在黄的办公室里,摆着姚的办公桌, 姚维钧在这里处理来往信件与公函。每天仅人民来信少则十封八封,多则几十上百。都由黄口述大意,姚回复作答。大至大政方针,小至失业的人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的调工作,两人都尽力相助。以至黄姚死后多年,仍有当初的写信者寄信到我家,继续求助。1950年代,姚维钧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2 R( f/ o! P6 _
  在业余爱好上姚与黄甚为相投,都不擅长歌、舞、牌、麻,只好书、文、诗、字。黄炎1 ]0 W8 L/ g8 @* {7 O- i* ?# R
  培一生出版的四部诗集里,《天长集》、《红桑》两部由姚维钧作序。有一次姚因病住院数日,婚后很少与姚分离的黄写下相思的诗篇,送到病床前,姚读后热泪盈眶,写下充满情意的长信。# h7 O4 h; T* h" f# m
  1962年是两人结婚20周年,黄炎培已是85岁高龄,但不忘这“知己同居二十年”的日子,与姚共同写下四首诗,装入以旧翻新的信封,分送给每个儿女(我留存至今)。黄炎培还把自己毕生最满意的书法作品,1927年流亡到大连时所抄写的《杜诗尤》,题上“赠我爱维”赠姚。两人又把相恋至婚前的一百多封书信及之后的诗篇收集成册,取名《灵珰百札》。工作之余,两人在家中铺上纸墨,边书写边赏评,共同玩味。有时也在院中葡萄架下谈诗赋词。; u. p$ r2 n5 O! O
  母亲为人贤惠,待人宽厚,善解人意,书房里挂着黄炎培前妻的大照片,母亲叫我们去行礼。黄炎培有时发脾气,对友人部下过于严厉,逢此,母亲总是出来宽慰一番。然而在父亲严格管教我们子女时,母亲却从不来“护犊子”。母亲育有我们姐弟四人,她对父亲前妻所生的子女也是关爱的。两人结婚时,黄炎培对前妻所生子女说:“天下母亲只能有一个,你们也不必叫你们的继母为‘母亲’,你们的继母是教师,以后就叫‘姚先生’吧!”然经姚照管过的尚年少的三位兄姐,仍发自内心地称姚为“妈”。她力主将被国民党杀害的我二兄黄竞武之子黄孟强、黄孟复(现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兄弟接来,抚养成人。3 R9 S% X9 t. w  T! Q* s
  至1965年底黄炎培去世,两人共度了24个春秋。这既是黄炎培一生事业的顶峰,也是他最艰辛的岁月。期间经历了延安归来,特务抄家,到拒绝参加伪国大之后的卖字生涯,脱身虎穴北上北平到建国后参政从政。
2 \7 u# B, b2 s  d: `   解放后,姚维钧接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全力辅助黄的工作,形成了“要找黄,先找姚”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又经受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和愈来愈“左” 的政治压力。“要找黄,先找姚”的工作模式,使姚维钧处于她并不熟悉,但又不得不直面的位置上。1949年以后,黄炎培为良心所驱使,为民请命、犯颜直谏的传统习惯不改。作为领袖的毛泽东,最初尚能听进去,然忠言逆耳,难以为继。“反右”来临,我的五位兄姐被打成右派。黄家的日子并不好过。在这种情形下, 作为黄炎培最亲密助手的姚维钧,处境之难可想而知。她感到力不从心,头发几乎全白了。
" m. q  Y7 [- |& f+ L/ f$ R   或许是知道老友的心境,196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周恩来、邓颖超来了,周与黄在客厅里长谈,邓与姚则手拉手在里屋比肩而坐,低声细语。这是我记忆中他们最后一次来我家。凭着良知与执著,凭着党和朋友的关怀,凭着对丈夫的理解、认同与钦佩,姚维钧一直支撑着,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月里,支持黄,追随黄,陪伴黄,虽然为此有荣亦有辱,有福亦有祸,但她无怨亦无悔。* ~0 y/ D+ F  _5 c
  1966年“文革”开始,她成了黄炎培的替罪羊,遭受拳脚棍棒、人格侮辱;1968120,姚维钧以一死做最后的抗争,结束了不到59岁的生命,穿着她那件带有二十余处补丁的棉袄,追随已先她而去的黄炎培去了。
' _( Q3 _" a. V5 E: Y9 l1 w   打倒“四人帮”后,有关方面为母亲平反并举行骨灰安放仪式。邓颖超打来电话,送来挽联。老友们都赶来了,在哀乐声中缅怀姚维钧一生的功绩之际,他们可曾想到过她执笔的“黄炎培周期率难题”?窑洞中的那段对话,可谓不幸而言中!
. |- X$ U1 k. `3 s)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6#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7:31:27 | 只看该作者
母亲以生命的代价,证实了求解这一难题之艰难。然而即便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母亲在生命结束之际,仍然在留给我们姐弟和黄孟复兄弟的遗嘱中写道:“孟强、孟复、当当、丁丁、方方、冈冈:孩子们,我病得很苦!你们要跟着共产党……”与那个时代被害致死的多数人一样,母亲在告别人世之际仍无怨无悔,也无改其早年的政治抉择。在颠倒与迷乱的现实面前,她用一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用奉献生命来唱和其早年的一腔热血!+ b* @! N5 E; i
  所幸的是,那个罪恶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已大步迈上改革开放的新进程。母亲执笔的这段对话,在新时期不仅常为薄一波等共产党元老提起,也不时为新一代执政的共产党人引用。可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的是,4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并将继续用自己崭新的足迹,一往无前地求索美好的明天,求索这个“黄炎培周期率难题”。' U7 Y) @" K' v' h9 Z7 I4 H
  母亲百年诞辰之际,我想起40年前母亲撒手西去当夜,风吼雪哮,如天怒地怨,在我家阳台前,母亲天天在写字桌前与之隔窗相望的一棵半米粗的老杨树竟骤然腰折,扑倒在地,随母而去。或许忠魂有灵,或许生物有应,感天动地罢!其间,冥冥中总有一声音:维钧维钧,“秉国之钧,四方是维”也!更名维钧的姚维钧一生,恐正是应了“维钧”两字!
# ^" s" H8 f! \+ W: q! I) K   六十又三之我,无忘亡母在天之灵,作文以祭母云:母姚维钧,1909年生于上海浦东南汇。母父姚旭明,安徽黟县商贾,多有善举,服务乡里。母自幼聪慧,发奋读书, 志存高远,更名薇娟为维钧。抗战只身赴黔,读毕大学,1942年结缘吾父黄炎培,传书百封,唱和诗词,婚后育有二女二子。母长于文字,曾作序父诗《天长集》,并执笔父之名作《延安归来》,记录黄炎培与毛泽东著名对话,传颂天下至今。母忠厚贤慧,将被害之吾兄遗孤黄孟复兄弟和病故之吾舅遗女收至膝下抚养。建国后,母任吾父之秘书、全国政协委员,辅佐吾父之事业。极左猖獗时,民众遭殃,父为民请命,犯颜直谏而招忌遭压,吾三兄两姐被打成右派,母忍辱负重,艰于护夫,心力交瘁,几近崩溃。母为人正派,待人宽厚,体恤父之友人属下,口碑甚佳。“文革”后友人纷纷为母奔走伸冤平反。当时除吾等七孩儿外,父母尚需供养吾外祖母,补贴姑母舅母,经济不甚宽裕,母节衣缩食,克己甚严,且严教吾等年少便洗衣清扫自理生活。“文革”期间,母代夫受过,遭殴斗,然回家不言。 1968年初,母抱吾痛泣嘱托,又抱吾姨泣叙童年。119日礼拜六晚,吾离家归校,见母端坐锅灶前,为次日将回家之子女做饭,殊料竟为永诀。当夜,母以颤抖之手,提笔书遗嘱云:“孟强、孟复、当当、丁丁、方方、冈冈:孩子们,我病得很苦……”廿日晨,姨见母着廿余补丁棉袄,倒书桌旁,手边为安眠药片,奄奄将息,即抬上救护车,却胎漏母亡。吾等回家伏母大哭,二姐丁年与叶佩戎为母更衣,吾与黄孟复守灵通宵。是夜,风吼雪倾,如天怒地怨,晨见母书桌前窗外与母天天隔窗相望之半米粗杨树,竟已折断在地,随母而去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2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