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21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举匾额收藏第一人一姚远利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6 18:25: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朝阳区的高碑店村是一个千年古村,地处东长街延长线上,距天安门仅8公里。村内有驰名中外的古典家具一条街和水乡茶楼文化街。不久前一座名为“励志堂”的“科举匾额博物馆”在京城高碑店民俗文化村开馆。科举匾额博物馆展陈出众多的科举匾额,宣传科举文化为切入点,让更多北京人在了解科举制度的同时,进一步解读国学,更好的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座3000平方米的院落内收藏了500余方明清科举匾,其中石刻匾额近50方,数量之多,在中尚属首家。收藏有明清32名状元题写的匾额40余方,13名榜眼题写的匾额,12名探花题写的匾额。年代最久的状元匾额为明永乐十六年,距今589年。收藏的元代科举门,系此馆的镇馆之宝。* Y, W$ g1 Z& [$ b; q$ b8 B0 O" D

2 J$ F( v& l* ~馆内收藏的科举匾额均为姚远利先生的私人藏品,姚先生为这些宝贝走遍了大江南北。姚远利认为,这些匾额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国史、家史和地方史。这些匾额见证中国科举制度,而每一方匾题写人的历史背景也反映出当代以进士出身为荣,以“出身”论英雄的文化背景。而且每一方匾额的作者都可称书法家,这里汇集了状元、榜眼、探花的书法艺术,形成“榜书艺术”。 [1]$ N5 v: \7 I) j" n5 v  F
1 t! R+ H+ k! @5 ?$ W

8 X! v; ~* [4 H- R) }9 A3 p$ z% Y+ t  O) ]* o* e8 \
) J9 V# a; _* j% g0 B

. U+ v3 ]8 [/ `. n/ I. M( M总算是慕名成行了姚老爷的匾额馆,在北京东郊的高碑店村内驰名古家具街里一通打探,摇头者多,一直寻到了民俗文化村,才找到那名为“励志堂”的“科举匾额博物馆”。
* n  T" @  j- m& P2 G( f) F    放眼国内,收藏古代匾额数量能达到老姚这样规模的,绝无仅有,500多方呀,价值不菲。多年的经验让姚老爷掌握了很多的线索,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始终坚持宁缺毋滥。
" E* R$ @- C8 i) {3 {' l/ g    就收藏而言,自认为目前中国排位最前的4家民间博物馆,是樊建川的建川馆,陈丽华的紫檀馆,马未都的观复馆和姚远利的匾额馆,都是当今国内收藏界的风云人物。当然,它们与国外还是自认为排位最前的4家私人博物馆,意大利的贝利尼,美国波士顿的加德纳,洛杉矶的亨廷顿和加州的盖蒂,不是一个数量级,横向虽不可比,纵向各有千秋。
0 O( U" X% M/ G5 U! _/ s 进入博物馆,一扇科举门立于眼前。拾级而上,秀才匾,举人匾,进士匾,构成了中国古代读书人仕途的递进阶梯。3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将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史浓缩其中。
. m* I% W8 J, P% r0 r: B) Z! i9 o    研究匾额,老姚选择将科举匾额为方向。明清两代科举最盛,遗存较多,用它来鉴证旧的科举制度,既有层次,又有体系。进科举门,拜孔子像,是历代中国读书人的毕生愿望。中国科举匾额是古代知识分子求得功名,觅得仕途的重要见证。换句话说,是十年寒窗的学子们“脱贫”惟一途径的见证。
  u3 s5 C+ _5 \# b" I2 C2 k
7 W! f; P' g) F2 E+ D, A: E5 S    姚大师总结了科举匾额的五大看点,非常经典:     " |- s, A2 w1 S& _& d
    一看科名:科名类似于今天的学历,也就是出身。' ^8 H; C' |+ M) m
    二看题人:题属科举匾额的人,多数并非个人所为,他代表官方褒扬苦学有志之士。  - }7 v8 o) P. K3 y, U* Y
    三看书法:古代科举考试,对书法要求很高,纵然文章再好,而书法不入流,也难以中举人,中进士。清代龚自珍虽才高八斗,能写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但因书法不在行,虽中了进士,却难登翰林。  " {* ]  w# N& G" @
    四看国学:科举匾额,有的直接题属科名,有的则是用典,几乎是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激励后学的语句甚多,也可以说对传统美德的赞颂。  8 R# M. p- s2 S0 u7 K
    五看工艺:古代科举匾额,无论是木匾、石匾、砖匾,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科举匾额集中地反映了雕刻、篆刻、纹饰等高超技艺。7 }+ k. c: U. q/ D# |' w. E( k
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一座元代的“科举门”,为河北涿州官学所立。这座科举门顶部是一座汉白玉元代遗存。在整个元代,因为只有40多年实行科举,汉人书生在石牌坊上镌刻“科举门”,贵重之处不在材质和书法雕刻,而是表达了当时古代知识分子渴望读书,崇尚开科取仕的文化心理。
2 F. T. J( Y+ k6 A馆藏中历史最久的是明朝永乐九年的状元萧时中所题“状元及第”,距今有500余年。博物馆二层,收藏着道光12年同一科状元、榜眼、探花所题写的匾额,能收集到同一科的匾额,弥足珍贵。处处可见的是进士“出身”历朝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譬如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书写的作品。科举匾额含金量最高,文化内涵最重。若从历史中去追溯,它改变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延伸到官学,就是一部国史或一部地方史。
3 a7 J' L& J; L9 c    穿过明代文武状元高浮透雕牌楼,迈进博物馆正门,一座雕琢祥云瑞兽的元代汉白玉石雕牌坊展现在眼前。这块牌坊的顶部为元代汉白玉石刻遗存,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r/ O+ x0 G' ^$ l; _0 L, _
- l0 R% a; P' U$ _$ _  s
    元代百年历史中,仅有40余年实行科举,重武轻文,读书人没有出路。石坊上直接刻“科举门”,反映了汉人官员渴望实行科举的态度。不仅国内仅此一件,世界范围内也不会再有。
; C& S7 k* I( L# N+ T    在科举门的东西两厢入口,各悬挂一块点睛,左手为“协辅文教”,右手为“代起儒风”。迈过科举门,一块气派非凡的明代石匾出现在眼前,此匾正中草书“状元及第”,四周透雕文武状元及耕读形象。题刻为永乐16年,即1418年。6 p& G2 q0 @7 X2 D# N, {% C9 A  z
能够题写状元科名匾的人,一般只有皇帝,状元本人或前科状元。馆中所藏匾额题字中,仅清代状元,就有29位。此外,还有12名榜眼、13位探花题留下的墨宝,而进士所题写榜书更是难计其数。北京的状元匾,目前一直都未找到,估计已无遗存。
) z- b0 {) _- V    博物馆中还列举了历代北京人与科举考试的渊源。按照北京贡院1比1的比例,再现了“号舍考试”和“金榜题名”时的原貌。# b, i! l  o- z- ?2 b
号舍考试
! ]  x2 R* A( S6 h( j3 N
, e5 J8 }4 X) m- [. Q* U! b; n7 M( D; `; R) C
每一方匾题写人的历史背景也反映出当代以进士出身为荣,以“出身”论英雄的文化背景。而且每一方匾额的作者都可称书法家,形成“榜书艺术”。近600年前的“状元及第”匾额前庭点睛,“魁星点斗”的彩色雕塑中院独立,百余方木石匾额后房悬挂,串起一座古色古香的科举匾额馆。
1 j) t. n7 ?# o0 K    从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以2600元收回第一块匾额后,老姚就走上了收藏科举匾额的路。大规模收集的匾额来源遍布祖国十几个省市。收集最贵的一方,是收自江西的,道光15年的 “状元及第”匾,花了6.8万元。, |; i3 t% W! X5 S& m; W: b
古代匾额难辨真伪,这是姚远利收藏之路上最大的困难。非专业出身的他此前也不认识行家,收集时全靠查阅资料。上当受骗是免不了的。对匾额及古代科举文化的了解,很多人要姚远利看匾,估定价值。老姚所鉴定的价值已成科举匾额古玩市场的风向标。: f2 @$ c, k7 s  H& K$ w
    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想有共鸣,想让更多的人喜欢它。馆内收藏木石匾额五百多方。其中近五十方石匾额,数量之多在国内绝无仅有。
! v. m' M, }. Y, Z4 G   老姚今年六十有三了,还在为匾而不懈奋斗着。 + V$ k1 g5 @! p4 N4 e
& H. l/ d1 d; n9 {+ j, ]
    老姚多以实物形式搞了六个展厅。秀才厅,展示各级官吏为儒童、秀才、贡生等所题匾额;举人厅,展示官吏们为举人所题匾额;状元、榜眼、探花及进士们题写的匾额在三厅展示;四厅着重表现古代书法艺术;另两间是大型的木匾石匾厅。门票40元(成人)。- t' X8 i  N" q( v$ T  k; q
8 K* M5 B# I$ t0 _6 @1 W3 n; A. S
    在讲究含蓄美的中国传统器物中,匾额的确是个异类,他担忧的是很多专家学者,甚至连故宫的专家都不把匾额当回事。要把个人的文化行为升华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文化事业,需要勇气。老姚每年需要约60万才能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不算在藏品上面的投入,光建设这个博物馆,就花800万。% c" h* }3 l4 b( X9 ^9 N- Y! F2 {
老姚醉心收藏由来已久,但最初收藏的不是匾额,而是瓷砚和石雕砚,藏有宋代磁州窑砚,瑞兽瓷砚,元代抄手瓷砚,大双层雕瓷砚台,三彩瓷砚,清代粉彩抄收瓷砚,青花瓷砚,在行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转做匾额收藏,一战告成,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 B6 r7 ^# M( q/ K' C8 y% q1 L. Y) p, k- a2 v
老姚试图用匾额标识国家机关凸显政府文化形象。曾向政协提案组提交了“关于用毛主席纪念堂匾额统一规范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筑名称标识形式的建议”和“关于北京市国家机关统一用匾额形式规范国徽下名称标识的建议”,向茅玉麟委员(茅以升之女)提供提案的正是姚远利。+ o% f3 I( q0 R3 a) t
    直到今天,姚老爷仍在不断“赶考”,独自寻找着中国匾额学之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发表于 2013-10-28 20:07:54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10-28 20:074 U1 c: X, _. b( c4 g) e
每一方匾题写人的历史背景也反映出当代以进士出身为荣,以“出身”论英雄的文化背景。而且每一方匾额的 ...
: @" l+ d  E+ j, j! w+ H
古代匾额难辨真伪,这是姚远利收藏之路上最大的困难。非专业出身的他此前也不认识行家,收集时全靠查阅资料。上当受骗是免不了的。对匾额及古代科举文化的了解,很多人要姚远利看匾,估定价值。老姚所鉴定的价值已成科举匾额古玩市场的风向标。
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想有共鸣,想让更多的人喜欢它。馆内收藏木石匾额五百多方。其中近五十方石匾额,数量之多在国内绝无仅有。 老姚今年六十有三了,还在为匾而不懈奋斗着。
老姚多以实物形式搞了六个展厅。秀才厅,展示各级官吏为儒童、秀才、贡生等所题匾额;举人厅,展示官吏们为举人所题匾额;状元、榜眼、探花及进士们题写的匾额在三厅展示;四厅着重表现古代书法艺术;另两间是大型的木匾石匾厅。门票40元(成人)。
在讲究含蓄美的中国传统器物中,匾额的确是个异类,他担忧的是很多专家学者,甚至连故宫的专家都不把匾额当回事。要把个人的文化行为升华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文化事业,需要勇气。老姚每年需要约60万才能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不算在藏品上面的投入,光建设这个博物馆,就花800万。
老姚醉心收藏由来已久,但最初收藏的不是匾额,而是瓷砚和石雕砚,藏有宋代磁州窑砚,瑞兽瓷砚,元代抄手瓷砚,大双层雕瓷砚台,三彩瓷砚,清代粉彩抄收瓷砚,青花瓷砚,在行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转做匾额收藏,一战告成,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 C& C% {( X. A5 O: O8 p  r

5 \# ?. O; x3 v% D4 Z! }% T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发表于 2013-10-28 20:05:48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10-28 20:05' c& B/ K. U* k# q
姚远利:科举牌匾收藏第一人
2 v" D- s, i3 c/ [& V) |在北京东郊的高碑店村内驰名古家具街里一通打探,摇头者多,一直寻到了民俗文 ...
* E& x# l2 c7 c' B' |
历经数百年风雨变迁的“木头”:
进入博物馆,一扇科举门立于眼前。拾级而上,秀才匾,举人匾,进士匾,构成了中国古代读书人仕途的递进阶梯。3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将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史浓缩其中。
研究古代匾额,老姚选择将科举匾额为方向。明清两代科举最盛,遗存较多,用它来鉴证旧的科举制度,既有层次,又有体系。进科举门,拜孔子像,是历代中国读书人的毕生愿望。中国科举匾额是古代知识分子求得功名,觅得仕途的重要见证。换句话说,是十年寒窗的学子们“脱贫”惟一途径的见证。
姚大师总结了科举匾额的五大看点,非常经典:一看科名:科名类似于今天的学历,也就是出身。二看题人:题属科举匾额的人,多数并非个人所为,他代表官方褒扬苦学有志之士。三看书法:古代科举考试,对书法要求很高,纵然文章再好,而书法不入流,也难以中举人,中进士。清代龚自珍虽才高八斗,能写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但因书法不在行,虽中了进士,却难登翰林。四看国学:科举匾额,有的直接题属科名,有的则是用典,几乎是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激励后学的语句甚多,也可以说对传统美德的赞颂。五看工艺:古代科举匾额,无论是木匾、石匾、砖匾,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科举匾额集中地反映了雕刻、篆刻、纹饰等高超技艺。

. K) T3 s$ i) C6 @  T
* A5 q( Q+ W2 E0 C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发表于 2013-10-28 20:06:30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10-28 20:06
3 G4 E+ |- B7 H( s- b, C放眼国内,收藏古代匾额数量能达到老姚这样规模的,绝无仅有。500多方,价值不菲。多年的经验使老掌握了 ...

, ~) x' ]4 U# W/ ~' ?
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一座元代的“科举门”,为河北涿州官学所立。这座科举门顶部是一座汉白玉元代遗存。在整个元代,因为只有40多年实行科举,汉人书生在石牌坊上镌刻“科举门”,贵重之处不在材质和书法雕刻,而是表达了当时古代知识分子渴望读书,崇尚开科取仕的文化心理。
馆藏中历史最久的是明朝永乐九年的状元萧时中所题“状元及第”,距今有500余年。博物馆二层,收藏着道光12年同一科状元、榜眼、探花所题写的匾额,能收集到同一科的匾额,弥足珍贵。处处可见的是进士“出身”历朝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譬如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书写的作品。科举匾额含金量最高,文化内涵最重。若从历史中去追溯,它改变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延伸到官学,就是一部国史或一部地方史。     穿过明代文武状元高浮透雕牌楼,迈进博物馆正门,一座雕琢祥云瑞兽的元代汉白玉石雕牌坊展现在眼前。这块牌坊的顶部为元代汉白玉石刻遗存,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发表于 2013-10-28 20:08:15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10-28 20:074 F: d1 ~6 r# f1 z7 P
古代匾额难辨真伪,这是姚远利收藏之路上最大的困难。非专业出身的他此前也不认识行家,收集时全靠查阅资 ...

* q4 N" L0 X+ |% v
匾额是何?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就是为了让人看到,匾额不是那种放在手头把玩的东西,它有大众性。古代多少人是因为一块匾额,一座牌坊记住那些街巷里坊的,匾额在那个时代就起着城市标识,宣扬教化的作用。
老姚试图用匾额标识国家机关凸显政府文化形象。曾向政协提案组提交了“关于用毛主席纪念堂匾额统一规范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筑名称标识形式的建议”和“关于北京市国家机关统一用匾额形式规范国徽下名称标识的建议”,向茅玉麟委员(茅以升之女)提供提案的正是姚远利。
直到今天,姚老爷仍在不断“赶考”,独自寻找着中国匾额学之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发表于 2013-10-28 20:07:35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10-28 20:07
, |% |" ?! G8 W0 T- ?能够题写状元科名匾的人,一般只有皇帝,状元本人或前科状元。馆中所藏匾额题字中,仅清代状元,就有29位 ...
/ b& u' {+ q, Q8 g' B% k0 h' ]0 _+ s
每一方匾题写人的历史背景也反映出当代以进士出身为荣,以“出身”论英雄的文化背景。而且每一方匾额的作者都可称书法家,形成“榜书艺术”。近600年前的“状元及第”匾额前庭点睛,“魁星点斗”的彩色雕塑中院独立,百余方木石匾额后房悬挂,串起一座古色古香的科举匾额馆。     从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以2600元收回第一块匾额后,老姚就走上了收藏科举匾额的路。大规模收集的匾额来源遍布祖国十几个省市。收集最贵的一方,是收自江西的,道光15年的 “状元及第”匾,花了6.8万元。
: z  v& v( Y; X1 w

- P! s$ ^/ i$ t( w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8:2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姚凉观 : @0 j7 I( [+ P9 t4 V2 `3 f& b

4 K& \, W. h4 i; s; ]+ k. Z) X! K: d+ e4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8:3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姚凉观
$ i3 |  e/ {/ B7 X# v; |& R; }) S7 A) q& V- B' k

" O& U$ z2 w9 u; Q, X9 C- Q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发表于 2012-1-17 11:20:59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好贴!:victory: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2-1-17 11:24:56 | 只看该作者
若能对姚远利宗亲(个人)做进一步的介绍便更好!

签到天数: 4031 天

连续签到: 28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2-1-17 11:47:27 | 只看该作者
好帖。赞一个!:victory: :handshake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8:58:15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简介
* d. W/ R7 G0 x4 P9 {" S, D* O; j4 f" ]7 Q; B) y* \, M* s
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为仿古两进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2600平方米。其中,展陈德与中国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科举匾额”及较多科举文物为主。本馆由姚远利个人创办。& R  Q1 M. ]7 r+ u2 G: c/ ~3 G8 Y

7 J( o6 n) z  F馆长简况:
* ?. A" E7 h) t' F6 e7 V1 @% Z7 M+ v" ~4 K1 b
姚远利馆长,北京市人,1946年生,现年63岁。63年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 F' ?$ n; f, |) i) ^

) Y3 B0 |( k. R% M7 }3 Z) A0 A在京西门头沟木成涧煤矿“走窑”十年,未受过系统高等教育。凭个人兴趣爱好而收藏,由收藏到展示,到办馆,在办馆过程中深感优秀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也增加历史责任感,为此几乎投入了全部积蓄。9 t3 W. i2 f7 l* f5 f/ U

8 K% C- J# n( z办馆理念:
3 s* _7 X) X" c3 d2 W  L# B! g- T6 l5 g  H% v( \" b
以科举匾额为切入点,全面展示中国科举制度,从中引申出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达到“协辅文教”,“代起儒风”的社会效益。) g9 Q' r9 f6 \
2 A5 \$ L- L8 O9 @$ A9 ~* g/ l3 L9 h
北京,八百年帝王之都,八代年间全国科举最高等级的考试、会试和殿试七月在京举行。在北京考出了二百五十余名状元,近五万名进士,何等辉煌。然而,1905年废止科举后,近百年来与科举相关的建筑及文物损毁惨重。影响了中国1300年的科举,几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2 C$ z* N5 a1 z, P! F
/ Z. |5 D/ S) @' `" b' Z( v
传统文化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试图抓住中国科举制度这条主线。引发人们的兴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尽点绵薄之力。
1 {8 E  E! v8 T1 N% S# w  ]6 Q2 }2 p" s, \+ }
馆藏丰富:
6 u9 R4 J& M( l! j: ^6 k/ c  x% z6 X$ w; Q# E! \3 w# x
本馆共集藏科举文物一千多件。其中木匾额600余方,石刻匾额收藏数目为国内仅见,之外还藏有古砚五百余方,将择时展示。匾额之中,仅状元、榜眼、探花所提之匾近60方,最远时间为洪武三十年,最远的“状元及第”匾为永乐16年题刻,最珍贵的元代科举门为我馆镇馆之宝。
/ E8 q4 \9 r; C3 V) _
( \. l0 t2 N( E# ^  D7 N9 O4 W/ P7 D理论研究、古为今用:
4 `) L6 Z1 [: }' T* t3 w4 N' `
没有形成自己理论的博物馆,难以产生良好而又深远的社会影响。为此,建立本馆的理论体系是重要任务之一。
+ ~( s, _# F, m2 \- O" r( h) i# F; s! m# [/ l% Q2 @3 v" e
一、        填补了古代匾额理论研究的空白
/ v) B0 M; R" k1 m5 [5 C5 g0 M) N3 q! i; h" |+ ^9 [$ {9 V. J
二、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古代匾额的研究没有进入专家学者的视野。
% b) A( T/ Z3 \+ L2 O5 ]6 z  }
4 }4 N1 s5 h/ l匾额的用途,还停留在“装饰品”的浮浅的认识阶段。我馆提出了“匾额学”这一概念,不但划分出古代匾额的两大体系:官方匾额和民用匾额。并明确了匾额标识名称和宣扬教化的两大公用。: u9 v2 o# C' {

+ _( k: @8 _- }三、        建立新时期匾额文化,两大提案% h! a$ z3 c( Z

6 ]! X* T( j2 c; {* u提出匾额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应在新时期重放异彩,建立新时期的匾额文化。针对国家机关国徽下的标识不规范无制度的现象,提出了本馆的两项建议,并委托茅玉麟委员提交,已经成为全国政协2009年两项提案。& C0 u4 K8 O( K7 e% w" P* K% k
# s3 V5 }0 b1 z% T
在办馆过程中,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注,尤其是高碑店的党委,以奖励的形式,减免了博物馆30万元土地使用金,解决了燃眉之急。这一切我馆都将铭刻在心。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2-1-17 19:2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姚凉观   d; M8 n4 Z" L

( g2 m4 R: ]- O+ S0 l) L: I3 X6 [) S2 r
看来7楼帖子是2009年的内容,姚远利宗亲(1946年生)今年应该是65岁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1-19 23:03:22 | 只看该作者
好,到北京一定去参观

签到天数: 4031 天

连续签到: 28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发表于 2012-1-21 12:0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卧龙姚建中
$ l8 N. W) k/ i4 H4 B
0 p; z" z4 ^- B$ U6 h, }/ J. C7 U) E, j& s5 y7 T8 h8 _
    比我长一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5 12: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