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0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代天津名门世家——鼓楼东姚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8 15:20: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鼓楼东姚家的由来与故居

天津鼓楼东姚家是天津城里最古老的住户,又是诗书世家、“八大盐商”之一,自清代乾嘉以来的200 年间,以世居鼓楼之东而得名。

姚家祖籍浙江余姚,始祖单名风,薄田数亩,勉强糊口。几辈苦读诗书,榜落无名。到第四代,相当清乾隆中叶,以避文字之狱,举家北上,暂居沧州。不久来天津,住东门外袜子胡同。嘉庆年间,以廉价买下城里鼓楼东路南、杠张胡同北口迤东的一所宅第,即定居于此。以时间计算,比“高台阶华家”还早几十年。

姚家宅第原系明末清初津城首富徐姓之旧址。徐姓,庞大宅院占地10亩,四面临街,宅内大小房屋四百间,花厅戏楼,走廊堂庑,亭台阁榭,格局款式华丽堂皇,颇为乡闾老辈所称道。

姚家“四至”:北临鼓楼东大街,大门坐南;南临二道街;西临杠张胡同,后门在杠张胡同近南端;东邻为聚通恒钱商杨家(乾隆年举人杨无怪后裔)住宅与铺面房。整个住宅局面,大半采取南方式和北京式,上房一律为“前廊后厦”大两卷式,东西厢房为“锁头式”。过堂屋、游廊全是前后两面走廊、客堂、大厅房有三处带走廊。宅内住房排列齐整,从前面大厅房院一通连,直达最后面的上房院,共为七进。一进为大门影壁院。顺影壁偏东走上几步,为二进大厅房院。进大厅房过闪屏,为三进“海粟盦”院。过此院为四进大罩棚。过棚穿“北倒座”扇屏,为五进“补桐轩”院。往南进为六进虎座门(二门)。再往南穿过堂,为七进上房院。虎座门外有两处东跨院,一是北账房院,一是“雨香亭”院,通是南、北房,无东、西房。另一小院在南书房“敛碧簃”南窗外,无房屋,只有小树几株。虎座门内有一西跨院。虎座门外,客厅、书房、账房、大罩棚共有房屋36 间。另外,大门过道有门房两间,轿房、小仓库、厕所各一间,罩棚下长条小厦子三间。虎座门内全系住房,共四十八间;另走廊三间,游廊五间,大小厨房四间。后门小院有群房五间;存放喜庆事应用杂什物等,后有一间改为花窖,窖前有水井一眼。大厅房后院和上房院通西院北院北夹道口,各有特大槐树一棵。前者相传为明末清初遗物,后者与后院南房右侧的一棵香椿树,雨香亭前的两棵大枣树,也都有百十年的历史。此外,到光绪末年,雨香亭院又种植三大棵紫丁香树和小梧桐树,这样多、这样大的树,在天津城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其住宅规模、建筑风格,也堪称天津旧城旧日城乡第一家。

姚家从清乾隆到道光年间称“世进士第”;咸丰、同治年间叫“破姚”;光绪年间叫“姚店”;入民国后叫“鼓楼东姚家”;1945 年后到今天叫“姚家大院”。从以上称号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姚家200 多年来几盛几衰之梗概。


老城里姚家大院

两代进士,官宦起家

姚家祖代的功名盛世始于姚逢年。姚逢年,又名永年,字华三,号蔗田,为姚姓始祖下属第五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乡试得举人,四十六年(1781 年)中进士。曾在河南、福建两省任知县,后为福建建宁府同知,安徽太平府同知。姚逢年为官精明能干,有“良吏”之誉。在福建,曾为私枭、盗匪一案涉嫌的200 多人中,平反冤狱50 余人,一时政声播全省。任太平府同知时,办事认真,公正廉明,时人尊称为“太平君”,卒年69 岁。详情均载《天津县志》。姚家现存有“蔗田老公祖”上款的对联一副。

姚承恩,字桐云,号朗山,为姚逢年第八子。清道光二年(1822 年)乡试中举,道光十三年(1833 年)中进士。历任河南省遂平、舞阳,奉天省盖平知县。最后任热河承德县知县,病逝于任所,终年57 岁。著有《朗山诗草》。身后宦囊空空,仅存几件旧衣帽、两套官服。靠其弟子承丰由天津向至亲近友告贷,凑款奔丧,就地购置劣质衣衾棺木,成殓扶柩回津。因他为官以清廉传世,故得列名于北京广安门下斜街的散辅先哲祠,后人尊称为“承德公”。其一生经历亦载入《天津县志》与《朗山诗草·前言》,现时姚家还存有姚承恩亲笔书写楹联一副,有“朗山”上款斗方一幅。另有道光十八年(1838 年)钱杏君书写的大八言对联一副,上联曰“临川知珠瞻山识璞”,下联曰“赢粮术职酌水寓情”,边款行书文曰:“朗山父台大人来治于沅宸(指任武阳县知县)适为是邑文字椽,得瞻风采,望而知为循吏。爱用《抱朴子》句,俪以晋书,并集汉碑字体,抚以清政。道光十又八年良月二又八日景申杏君钱侍宸。”

鼓楼东姚家大门洞内上楣,高悬“世进士第”横匾一方,就是指姚逢年、承恩父子同为进士而言。


姚逢年承办鹾政——恩裕泰

姚逢年在知县任内,认领了北京西郊长辛店“引岸”,引名“恩裕泰”,是为姚氏家族跻身盐商行列之始。因在职官员不准经商,照规章交家中子侄辈经管,辈辈相传,成为姚姓子孙的祖产。

当时盐法实行“专岸”制,盐商作盐,须由户部颁发“龙票”(也叫“引票”)作为某姓永恒的“专岸”产业的凭证。“专岸”就是龙票上指定的在某县某地的行销权,划定区域大小不等,均不得彼此越境私售。姚家的恩裕泰在宛平县境内,属于“京引”。

由于盐税征收为“先盐后课”制,即盐商先行运盐售盐,然后定期上缴税款,所以官员对引商无论是指派还是认领的,要求都非常严格,须查明其身份、官职大小、家资厚薄,确保税收稳妥,姚家当时就是靠官宦人家的条件取得这一专岸权的。

长辛店是北京城的大门,是南来北往的通衢要道,为出京入京所必经,因而有“京门子”之称。但清代初年,人口不多,销盐“引数”定额不过几百包(芦席打包,每包500 斤,为一引。民国初年改用麻袋,每袋装250 斤,两袋500 斤,仍为一引),除成本、运脚、伙计挑费开支外,纯利不大。北京又在皇帝脚下,干盐足秤,不敢掺汤兑水,弄虚作假。如不善经营,不仅无利,还时常有亏本之虞。

恩裕泰店务由当时主持家政的姚逢年第十子姚承丰经营,因姚承丰是读书人,不善其他营生,彼时恩裕泰无大利可图,加之因遭姚承恩病逝承德之变故,奔丧归葬,负债甚多,家境日感困难。以致鼓楼东大门楼屋顶漏洞,无钱修补,只得用一领芦席遮盖,因而在乡里赢得“破姚”之称。(文/姚惜云,未完结)


文字选自《南开春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15:22:32 | 只看该作者
姚承丰设馆授徒

姚承丰,字玉农,号稔斋。道光十二年(1832 年)恩科举人,誊录,知县加同衔。著有《稔斋诗草》。姚承丰为人忠诚耿直,操履端洁,学有渊源,日以诗书自娱。与津门世家梅树君成通家之好也,以师侍之。同梅氏之子小树,交往更厚,赋诗唱和,过从密切。姚家前、后院抱柱、斗方、框对等,大半是梅小树书写的。姚承丰与当时任长芦盐运使的名进士杨慰农亦甚为契厚,杨曾敦请他入署教其子读书,并常与讲论诗文经史,但姚虽为鹾业疲累,相处五年之久,从无丝毫干请,以是愈受杨之钦敬。姚与乡名士徐竹士为莫逆交,三日不见,来必长谈。竹士常命其侄士銮、士鋆向姚求教课业,受启迪甚多,以此皆称姚为课师。徐士銮所著《敬乡笔述》中曾有《姚玉农明府》一则述其事。华梅庄在《梅庄诗钞》中咏同契者18 人,各系六言短章。内有咏姚玉农诗云:“冰壶三世状衔,金榜十年心血,毫端放万丈光,那许伧夫饶舌。”亦足见姚之为人。

姚承丰为弥补盐业收入之不足,借束修以维持全家生活开销,乃于自己家里的雨香亭设馆授徒;学生通是自家与远近至亲近友之子侄。因其教诲有方,成就人才很多。

雨香亭在姚家开座门外东跨院小花园内,是三间两卷式的大书房。为姚逢年于嘉庆年间所命名,并亲书横匾悬挂于前檐。亭前栽有丁香、梧桐、枣树与牡丹花,还豢养过丹顶鹤,环境倒还清幽雅趣。此后多年被用作姚氏家塾,曾由王襄、赵元礼等名家先后应聘为西席,姚氏子弟亲戚与外姓李廷玉、朱易谙均曾在此就读。

姚承丰对子侄管教严厉,尝以祖训诫之:“万恶淫为首,不准有非法行为;不准妄取不义之财,资财富有时,喜寿事家中不准唱大戏、叫杂耍;不准叫“条子”(叫妓女来家陪酒);不准无端借故分家析产,必要时应互谦互让;不准锱铢必较、更不准经官府判断;“从良人”不准进家,可在宅外找房另居,等等。姚承丰在雨香亭课徒时,每逢年终,衙门里封印前放年假,即雇一匹小驴直奔长辛店,拿回二三两银锭和几吊铜钱,回到家中,祖先堂前摆上“供果”,阖家欢欢喜喜吃一顿包饺子。安贫若素,兢兢业业了此一生,津人赞为“好好先生孝廉公”。

姚学源(1843—1915),字斛泉,书屋名“十瓶斋”,是姚承丰的次子,过继给姚承恩。他是姚氏家族中鼎盛兴家并在社会上显赫一时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在大、宛两京引盐商里,恢复北京公柜,使京引大、小商人生活一切有了保障,更是有口皆碑、不可磨灭的事迹。

姚学源幼年从其父承丰读书,天资聪颖,好学不倦,每读一章,合卷即能成诵。但中秀才后,几经乡试,却没有中举。他看到表兄李鸿藻同窗受业,中进士后屡屡擢升,当上皇帝师傅,而自己学识本同其无分轩轾,却仍是黉门一秀士,仕途挫折,使他深感抑愤。更觉得惭愧的是李鸿藻每次来信,最后颂词总是例写“即颂元安”这一吉祥语,而“元”字通指彼时称作“文元”的举人。同治五年(1866 年)父丧丁忧,不能报考,又要继其父经管祖遗恩裕泰店务,自知宦途无缘,遂决意弃仕就商,于同治十一年(1872 年)在北京崇文门外东柳树井大街,恢复了原有的京盐公柜。

但公柜复业之后,苦无资金周转,因按公柜规章,“盐进公柜,先付六成镖(即银钱),下余盐价准三个月一次付清,不得拖欠”。为筹措资金,京引众商仍公推姚学源领衔向官方借款,俾公柜得以早日开张营业。

彼时直隶总督李鸿章深知京引众商现状,也深知姚学源的出身及品格,忠实公正,小有声望,遂决定天津官银号借给15 万吊钱,并任命姚学源为“京引公柜总催”,官款由京引众商担保具结,承借承还,并指定京引商人王源涛为“帮办”,统筹公柜一切事务。京盐公柜恢复后,官盐官价,保税便民,公私无不称决,因而深得官府信任夸奖。

官银号借款偿清,公柜大有余利,有几家京引商人联名呈请按“引”分取红利。经李鸿章召集全体商人晓谕,认为姚学源恢复公柜,借官款承还的责任重大,而且经营有方,成绩昭著,人所共睹,没有他的力量,京引众商焉有今日的安定生活?所借官款现已还清,公柜盈余自应归姚学源个人所有,不得分辩,自此京盐公柜即归属姚学源个人私产。(详情见《清盐法志》)


姚家大院院内

姚学源兼任长芦纲总

清光绪十年(1884 年)前后,如山接任长芦盐运使。如山字冠九,满族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当时为八旗中才子之一员。他接印不久,即召见长芦盐商纲总杨春农、朱节安,京引总催姚学源,谕请姚兼任长芦纲总,以协助杨、朱二人,共同主持长芦通纲事务。姚请曾以京引商人尚无作长芦纲总前例而谦辞,后因杨、朱指出,姚之侄孙姚菊孙已租办永清县外引,姚姓一家人京、引具备,勿须多虑,姚才接受此任。自是年起,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止,姚学源身兼京引总纲与长芦总纲二职凡十余年,成为京、津盐务界少有的显赫人物。

由于家业日渐增大,姚家设了三个账房:大厅前院西厢房两间为西账房,专记宅内伙食开支,日用零星花费以及喜寿婚丧嫁娶、修缮房屋、添置家什等琐碎各事;东厢房两间为东账房,各得外引盐务在此办公;后面东跨院两大间,两卷北房为北账房,是京盐公柜津店办事处之所在,当时作盐务家有此局面是很少见的。姚家此时已进入长芦通纲总“盐商八大家”之列,“破姚”二字遂为“姚店”之称取代。

关于“八大盐商”过去说法不一,所知者大约是:振德店黄家,行销豫北舞阳、郾城、西华;益照临张家,行销房山、良乡、文安、保定;长源杨家,行销武邑、涉县、邯郸、磁县;吉恒丰张家,行销大名、南乐、清丰;宋家行销交河、阜城、东光、南皮;“沧六”李家,行销沧州、盐山、静海、青县、独流、泊镇;“蓟七”(谁经营说不准),行销丰润、玉田、迁安、芦台、宝坻、蓟县、永平;大、宛两县姚家。


姚家由盛转衰

姚家四世同堂,聚居共爨,各房饮食衣着与应用杂什等物,统由西账房支付。由于生齿口繁,日常开销有增无减,再加上“大家”气派,处处都要讲个排场,事事要够格局,因此挑费甚大。姚家财力本来远不如“八大家”,局外人不知内里详情,实际上只是一空架子。又经一娶、一嫁、一丧三件大事,所费不赀;自己的成本资金,累年耗费,更不敷用。

姚家的北京京盐公柜、盐务津店有许多存款“票项”(即借约)。此项票存户,多半为大小官吏中不善经商,又无能力养房产“吃瓦片”者。存款数少则一二千两,多则几万两不等,月息一律七厘,如长芦盐运使署师爷王捷三存1 000 两,支应局总办陈月波存20 000 两,李鸿藻宦途几十年积蓄的家当,全数以“世和堂”名义存放在这里,为数有9 万两。

姚家资金周转,在天津有几家大钱铺为长年“串换”,如源丰润、桐达号、德昌号、长源号等,遇有手头吃紧时,这几家可作后援,定期借,定期还,都保有信用,相处关系好,内中长源号东家是长芦纲总杨春农,与姚学源友谊甚厚,在用款数目与归还日期方面,更有很多优惠条件。

姚家依仗上述票项存款与银号往来串换,周转灵活,年终结余还有些利钱,因而外强中干的空架子最初还勉强维持,但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姚学源一时失算,与振德店黄静山抢租直隶省元氏、赞皇两县外岸租办后,局面直转急下,陷于债台高垒、几乎难以为继的境地。元、赞两县本属中下级引岸,人口少,销量小,车船两运成本高,本已获利甚微,再加上当地私枭多,有时有滞销风险,更无利可取。黄静山失去元、赞引岸承租后,为了报复,从另一方面下手,高价收买京引,使北京京盐公柜日趋冷淡,无盐可进,险些停业。元、赞外引租约一年期满后,黄静山又拒不接办,后来由晋益恒杨家承租,直至经长芦众商调解,黄静山才放弃高价收买京引。黄病故后,这场风波才得平息。然北京京盐公柜至此已大伤元气,资金不足,旧债还本付息,尚无法筹措,已失去信用,难以维持,姚家负债,除北京世和堂的九万两外,尚负白银近十六七万两。(文/姚惜云,未完结)


文字选自《南开春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5-16 22: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