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54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济南舜井舜祠考论(1)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5 10: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 张华松    来源: 山东博物馆网  % y7 _/ X  I( K) D5 {$ x

, {5 q; |9 O2 {& D" |# n  ]# x% ^4 c$ c
[提要] 舜文化是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舜井是舜的重要遗迹,舜祠是舜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长期以来济南城内的舜井为一眼无人问津的枯井,舜井旁的舜祠更无些微遗迹可寻。今当舜井街片区行将拆迁改造之际,有必要就舜井舜祠的历史沿革作一番追踪考察,并对今舜井街一带舜文化景观的恢复提出自己的刍荛之见。
& X0 k& j) j) l- |, U; }# q
8 O1 f" C) F+ v& M( l3 \# l( f1 x# ~" k
  济南舜井舜祠考论—兼谈今济南舜井街一带舜文化景观的恢复$ j5 F8 `! y2 r" g" c2 q0 q
  舜文化是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舜井是舜的重要遗迹,舜祠是舜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长期以来济南城内的舜井为一眼无人问津的枯井,舜井旁的舜祠更无些微遗迹可寻。今当舜井街片区行将拆迁改造之际,有必要就舜井舜祠的历史沿革作一番追踪考察,并对今舜井街一带舜文化景观的恢复提出自己的刍荛之见。
# Y! o( R$ b) P7 e4 c; a  一、舜井考
& `, E$ R7 p# ^! {1 a8 J  正式考论舜井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史记》等古代典籍中有关大舜耕稼的历山为济南之历山;二是《史记》等古代典籍中有关大舜穿井的故事是历史的事实。前一个问题,经古往今来历代学者尤其作古不久的徐北文先生的考证,可以说已经得到解决[①];后一个问题,其实也不成为问题,因为无论从古籍文献抑是从考古资料上看,我国水井的发明正是虞舜时代的事。《太平御览》卷一八九引先秦成书的《世本》曰“伯益作井”;又引《周书》曰“黄帝作井”。伯益为东夷族领袖,虞舜的大臣,而黄帝,据研究最初所指正是虞舜其人[②]。虞舜时代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而事实上包括济南城子崖遗址在内的许多龙山文化遗址都发现了水井。因此,《史记》有关大舜浚井的记载是有历史依据的。9 i- X: z/ j; u, U
  舜浚水井在他发迹之前,且与定居耕作紧密相关,理应与耕稼历山发生于同一时地,那么,舜井在济南也是可以肯定的了。如此,舜井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古井。
! M2 ^( V* f# @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舜井
# N* M* K/ ~/ M' D( D+ Q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载:
) }- u6 v' g' E1 y5 k% X  (历)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
# @' t& V4 x  o6 O+ Q& {  按,大穴,《太平寰宇记》引此作“泉穴”,可见舜井其实是可以称作“舜泉”的。又因为位于历山之下,故有“历井”之称。唐玄宗时徐坚编纂的《初学记》卷八“历井”条下引晋代郭缘生《述征记》:“历山有井无底,与城西南涌泉相通。”舜井无底之说固然不可信,但是泉眼较深且与城西南的涌泉(趵突泉)水脉相通,倒可能是事实。4 d2 o$ F2 m+ C
  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舜井在历山下的什么位置。有学者认为古舜井在历山北麓山根,只是后来渐次湮没而迷失故址罢了。可是,从济南泉水的生成机理看,济南城区内外的泉水都集中在泺源大街以北,泺源大街以南尤其历山北麓坡地是不会出现舜井这样的名泉的。济南城区内外的地质特点,古今应该没有多大变化。因此,我们在推定古舜井的确址时,眼光也应该放到泺源大街以北。泺源大街以北,其实并没有超出历山之下的范围,历下古城因处历山之下而得名,便是明证[③]。
7 S( e7 |5 |7 g- ?; D  那么,郭缘生、郦道元所谓的舜井即古舜井,是否便是唐宋以后的舜井呢?
5 Y9 z6 l* U" t  (二)唐代的舜井/ H! z: j9 _: V* ^6 n3 T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记载:
/ x7 h( H/ w+ o  v  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绝,云是舜东家之井。
. N8 t, \* Z/ q2 t  将齐州城东平地耸出的一块石头附会为历山,固然荒唐[④],却足以证明至迟唐代就有齐州城东舜井之说了。另外,从封氏记述中还可以知道,当时的舜井虽名之曰井,其实是一处泉子;舜井东隔一条小街又有“舜东家之井”,“舜东家之井”则是一眼名副其实的用以汲水的水井。两眼泉井呈东西布局,相距不远;时人将两井所在视为舜故居之地。! }) H4 O0 B* O1 T+ t. E
  封氏书又载录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59)魏炎的三首舜井题诗,是有关古代舜井的弥足珍贵的史料。其一曰:; H2 N% H7 ?9 S$ D+ }" o# j
  齐州城东舜子郡,邑人虽移井不改。时闻汹汹动绿波,犹谓重华井中在。5 M1 l6 T4 b; f# X- U
  前两句诗可以诠释为:州城之东有城,因大舜当年曾居于此,所以唤作“舜子郡”,亦即舜城,现在居民多已外迁,舜井却依然如故。考虑到魏炎作此诗时,正当安史之乱,因此舜子郡居民骤减,也是可以理解的。后两句诗意明确:舜井经常水涌,涌时汹汹有声,而且民间将水涌解释成舜(重华)在井中使然。这可能是近古以来“舜井锁蛟”传说的滥觞吧。6 D9 k  h( }" K3 Q
  其二曰:
" b, U% [8 Q% @& w" p! f/ p  西家今为定戒寺,东家今为练戒寺。一边井中投一瓶,两井相摇响泙濞。
$ U) H( g' C' c) T5 y  当时,两座舜井被分别圈在寺院之内,而且井下是相通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大舜穿井的经过:“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孔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孔出,去。”舜穿之井,井下同另一泉穴相通,唐代东西舜井与其结构相仿,难道纯属巧合么?  M# q! U) K" W( G* p. O* b
  其三曰:/ z7 \( m- |4 i8 N) @- Z! ]
  济南郡里多沮洳,娥皇女英汲井处。窃向池中潜畎来,浇茆溪上平流去。
& @* I- g' v( _6 T  前两句诗似乎是说,齐州城东的“舜子郡”曾是济南郡治所在,地多泥沼,舜妻娥皇女英当初汲水于此。后两句诗似乎是说东西舜井一带地势低洼,潴水成池,为排泄积水,人们开凿了一条地下渠(潜畎),池水流出后,顺着遍布芦苇的河溪流去。可见,东西舜井应该是一条溪流的源泉。
# O5 d( b+ `% V  T1 x! \  魏炎是中唐文人,从他的舜井题诗中,我们可以知道那时有关齐州城东的舜井,民间已经流传着许多与舜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其来有自,流传已久,决不会出于一人一时的杜撰。比如舜井之外又有舜东家之井的说法,显然是有所本的。唐末五代敦煌变文《舜子变》说,舜子淘井,瞽叟正要落井下石,“帝释变作一黄龙,引舜通穴,往东家井出”[⑤]。这个故事至迟北魏时期已经成熟并流行开来,因为北魏墓室壁画就有“舜从东家井中出去时”或“舜德(得)急从东家井里出去”的榜题[⑥]。
" w& B) g7 V$ K  l) B  `$ V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唐代舜井究竟具体在齐州城东的什么地方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须知中古时代的济南城存在着一个双子城的格局,简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历城县城以东另建‘东城’,两城隔历水相望,在城市形态学上取名为双子城”[⑦]。既然东西城以古历水为界,那么且看历水的走向。2 G: A% W; R3 `' [; W
  《水经注·济水》说:“(历)水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乾隆《历城县志》卷六引《太平寰宇记》:“历水在县东门外十步。按《三齐记》云:历水在历祠下,泉源竞发,与泺水同入鹊山湖。”若以今日的大明湖北水门、百花洲、曲水亭街、珍珠泉、舜井连为一线,则正是古代历水所经的线路。那么,古历城县城的东城墙大致相当于今日天地坛街,而东城的西城墙则大致在今舜井街上。西城本是历城县城,亦即杜甫《同李北海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的历下古城,因为自北魏以迄隋唐,同时也是齐州治所,故又名齐州城。东城,因北魏开始,曾一度作为济南郡的郡治,故谓之济南郡城(参见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8 l- q) d  z1 J2 G5 h
  确定了东西城的大致界限,唐代舜井的位置便可限定在今日天地坛街以东的济南老城区的东部。然而由于封演文中可以作为舜井坐标参考的齐州城东孤石早已不在,而东西舜泉所在的定戒寺和练戒寺遗址也无可稽考,于是近古以来便有好事者将唐代“俗谓之历山”的那块孤石指实为明清以来济南旧城紧靠东墙根下的历山顶街,说:该街一居民院中的东屋里,“冲门大方桌下,有一口井,水面上露出一块不足一米的小山头。1976年济南市冶金局建宿舍,将‘历山’埋掉,现已看不见了。”[⑧]旧时俗称济南有“四门不对,三山不显”的景观,其中的一“山”便是指历山顶街的所谓“历山”。如此,唐代的舜井便在今天的历山顶街了。然而,这是不足采信的,因为:第一,封氏说孤石之北有泉为舜井,而历山顶街民居中“舜井”是石在井中;第二,唐代城东作为舜井坐标的孤石,据唐人段成式说,“广三丈许”(《酉阳杂俎·语资》),而历山顶街那块石头却小到露出水面不足一米;第三,唐代的东西舜井是一条溪流的主要源泉,然而从古代地志看,今历山顶街并无河流存在。" a  B( j9 a/ s. k
  看来,唐代的东西舜井,应该位于历水的源头,与宋金时代文献所指的舜井位置相同。8 o) E; N- d9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125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2#
发表于 2012-3-12 14:14:16 | 只看该作者
该街一居民院中的东屋里,“冲门大方桌下,有一口井,水面上露出一块不足一米的小山头。1976年济南市冶金局建宿舍,将‘历山’埋掉,现已看不见了。
5 j8 m3 L* X& \4 v% @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强拆现象了,,,

签到天数: 125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3#
发表于 2012-3-12 14:14:20 | 只看该作者
该街一居民院中的东屋里,“冲门大方桌下,有一口井,水面上露出一块不足一米的小山头。1976年济南市冶金局建宿舍,将‘历山’埋掉,现已看不见了。  R, z: q1 c8 A% N& ]* i
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强拆现象了,,,

签到天数: 125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4#
发表于 2012-3-12 14:25:08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无论从古籍文献抑是从考古资料上看,我国水井的发明正是虞舜时代的事”有关舜帝的传说中,就有关于舜帝兄弟两个修理水井时,舜的弟弟把他埋在井里的事情,可能那时就有了水井了

签到天数: 125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5#
发表于 2012-3-12 14:25:39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无论从古籍文献抑是从考古资料上看,我国水井的发明正是虞舜时代的事”
4 W4 V4 r% j; s0 D有关舜帝的传说中,就有关于舜帝兄弟两个修理水井时,舜的弟弟把他埋在井里的事情,可能那时就有了水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3 17: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