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18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姓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7 13:3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文长 于 2012-3-7 19:19 编辑
( e* W$ x% L! O" }. ^
% ~. H: g$ b# t/ |

姚姓考

  据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如果把姚姓后裔改姓以后的姓氏族人包括在内,姚姓就是百家姓中最为大的姓氏之一。表面上姚姓人数排名在六十位,实际上再包括把姚姓后裔改姓以后的姚氏族人的。这个群体,有研究的必要。

    另外,为姚姓族人寻根问祖,也有研究有必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3:34:02 | 只看该作者

一、“姚”字图腾解说

  姚姓因其桃图腾而得姓。“兆”者为“桃”,相传夸父以桃木为权杖,以阳平为桃都(即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以大桃木为日晷(rì guǐ)(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天竿,在桃林塞(今河南西部灵宝)追赶太阳,这就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古时,日晷的日影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文作“兆”,“女”旁则表示源自夸父氏女系祖先。“兆”与“女”合而为“姚”。

  因此,汉语言文字“姚”拆开来讲,“兆”应为其本意,女旁则是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古时占卜时以火灼龟甲,观察龟甲产生裂痕的形态以占吉凶,成为卜兆或占兆,引申为预兆,有未卜先知之意。

  据说虞舜就出生在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即夸父追赶太阳的那一带,而且十分擅长占卜,于是就以姚为姓,其族称姚人。《说文解字》解释“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妖娆也。”舜部落姚人在迁移中,留在平原和山地的多称带桃字的地名,近水的地方就带洮字。这就是古时姚字往往与桃、洮相通的原因。

  据说,因为虞舜的居住地姚墟盛产桃,因而桃树成为姚人的神树和社树。姚人在门户上插桃树枝、举桃树枝扫帚引路,以辟鬼驱邪。后来,用桃树木制作的物品演变成为巫师、道士等职业的工具。

  由于姚人将桃树视为神灵,久而久之,桃树就成为了姚部落的原始图腾。姚姓的姓氏图腾“”,即是由桃树形状演变而来。

  可见,姚姓的姓氏图腾源自桃树,与占卜有关。在古代,占卜之术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和特殊的智慧。这似乎预示着,姚人将成为一个睿智聪明的族群。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3:35: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文长 于 2012-3-9 05:41 编辑 - {6 @/ ]/ `3 e' G9 J8 _3 O5 \

. Y* y; G0 X$ D) S' t

二、姚姓来源考


3 L3 v! H4 a% m' `! {
7 Y! A. Q" S( k; Q. Z. R6 d' ]7 R* u9 ?
  虽说天下无二姚,但姚姓来源众多。  {6 L. N1 s( l  \, U( C
( P& |3 I$ O* S) D; o$ e% h" H( G
  1、来自虞舜
2 K; t+ ?2 u! j) S9 V# ~0 `- l/ p
" O# j0 G2 M& E. o% E- F  即姚姓是五帝之一舜的后裔。五帝之一的舜本姬姓,因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这支是姚姓的主流。$ J1 w+ J4 d! [3 |! a
/ i9 i5 {% l  d! W
  2、出自帝俊1 o1 S' C  D9 `

% C: j$ ]5 ]( V  《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8 l+ D& A3 h6 F9 X8 T& [  《山海经•海外西经》:“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8 r3 C1 [) d" x+ I9 L  “三身国”应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贵州一带。系炎帝所属。“三身国”应为金乌族与华胥族中兽族联姻产生的后裔。使四鸟,即能使唤熊等兽类,这是炎帝族具有的特征。根据这些记载,帝俊比帝舜的历史更早。
' @1 ~* \& c- y7 C3 ~, j! ~2 R
  以《山海经》中的图腾而论,姚之甲骨文,十分类似三个人并立在一起,可能是“三身”国的来由。“姚”姓图腾可能发展为后来的“一首三身”形象。无疑这是一个母系氏族。) \. R0 |* E5 h# T/ ^
6 ?+ u" t, T/ |( K& J, h
  3、出自妫姓

( Y- ?* v( j. ?6 o8 Q/ c. k6 K- s# O2 t: z2 T; W. T
  据史学家郑樵说舜“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可推断居沩水姓妫人多,因舜改姚姓的也多,因此部分姚姓出自妫姓。
9 T# y6 O4 Z7 ~% o0 F: m   " l2 ~# D- G/ a2 i
  4、出自姚国
- u$ {5 x9 }' c; ^2 Y0 m
3 x; L& i" {" B* ^/ x  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4 E5 c! }7 x# o. x2 s, ~; ^6 B3 \9 C+ d4 h8 @
  5、出自羌族- |: w+ Y/ Z" H* F8 I: J

2 I: f- j- {# u  W* ]4 r' j. g  西晋末年,羌族首领姚弋仲在乱世中崛起,自称虞舜之后,合族改为姚姓。《晋书》中记载:“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赤亭(在陇西县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可见,姚弋仲本是汉代西羌烧当氏的后人,由于他出自南安郡,故由他而兴的这支姚姓被称为“南安姚”。后来,他的儿子姚苌建立后秦政权,羌族姚姓迅速繁衍,姚氏也因为有了这支来自甘肃陇西一带姚姓的加入而壮大起来。, T8 u) z( R; z& y# |

% C- ~( F3 g4 l- h* w  6、源于满族
# R! S' m0 N% V% e. E. b
1 _. P. D6 C$ u6 L6 r; C4 |/ Y  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 |" F- Z1 E% P5 u( L 5 j! q; W: l0 B7 i/ e8 _& z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世居叶赫,后多冠汉姓为姚氏。6 `2 X" \  m/ `- y
1 {- L, C( W( M/ n# |+ X, p
  7、源于蒙古族  _1 H/ t3 E5 Z* ]' w
8 o& V0 x8 M. n
  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b1 w: g4 J& L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禹尔氏,世居阿鲁科尔沁。后有满足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姚氏。 5 t* p; ~( x4 [9 ^
  另外,蒙古族努克楚德氏,在明朝时期即改为汉姓姚氏。 8 D, C( b3 N6 j3 f# y- g
  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被赐予汉姓姚氏,改称“姚名智”,其厚意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
9 z- z6 j0 f: I9 q. t( ]; p, y$ ]: o7 E8 I$ j  @% t
  8、源于德昂族1 z% o( }9 s- I* W3 h
) Q2 x. \1 |- P7 z
  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属于汉化为氏。
. q  t$ z8 h9 O$ ?- o5 D; t  在德昂族中,有一大族拉耐氏族,有名无姓。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农历6月,曾参与著名的“姚营兵变”。4 i" e4 S) k, c( k, ?- n
& w7 U7 @3 V0 s# V0 q
  9、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2 I: }0 }- I! {' d1 J/ ?( w* E+ X
  r0 M- f* d% i, n; {" s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0 f5 _4 ^. w7 l, ?
  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3:45: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文长 于 2012-3-8 06:38 编辑
" {, \2 Z+ a, ~6 ]: }
; L1 G- n& n7 Z! N- y$ o; P

               三、舜帝姚姓的衍变

  姚姓诞生后,主要在河南发展,相当长时间内很兴旺。最初,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坚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

  武王灭商时,舜裔姚姓已传至妫满。武王为笼络天下,特封妫满为诸侯,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帝舜的故地——陈,称为胡公。妫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始祖。

  妫满传十世至公子完公,因国中内讧,完公为避祸奔于齐国,遂改姓田,名完,成为田氏的始祖。田氏代齐称王,直至秦并六国。秦末,项羽立田安为北齐王,汉初为韩信所灭。族人田横遂拥兵东海岛屿,自立为齐王,拒不降汉。汉高帝八年,为了防范和控制故旧诸侯贵族,宣诏齐楚等大家族徙迁关中长陵。原齐国王室中的部分人,由于惧怕田横事件牵连,便归并入另一支由姚姓衍生而来的王姓,易姓王。至景帝时,王姓女王成为汉景帝妃,后因生武帝刘彻而成为皇后,家族从而再次显贵。武帝刘彻即位,恩加王氏,特许舅氏男丁复旧姓田氏。传至田渊,因父田延年坐罪,逃匿至今浙江湖州(吴兴),再复为旧姓妫。至冀州刺史妫平,再复姚姓,为江南姚姓的起家之祖。新莽代汉,搜求舜裔姚氏,征姚平之子姚丰为睦侯,封国于代。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此后,姚姓基本稳固下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3:4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文长 于 2012-3-8 06:39 编辑
3 X) Q1 x# a7 z) T
1 L* E$ N+ n' |+ @

四、姚氏的播迁

  先秦时期,姚姓姓氏的衍变发展比较剧烈,如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姓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直到西汉中后期,虞舜的第六十六世孙田延年作为田氏齐国的后代,在汉昭帝时任大司农。因奸臣诬陷他贪污,羞于坐牢,自刎而死。其子田渊恐受株连,逃至吴兴郡。吴兴有归安县,因 “归”与“妫”同音,而远祖虞舜本为妫姓,于是便改姓妫。其孙妫平,西汉末年任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后来官至冀州刺史。自他开始,恢复古老的姚姓,自称姚平,吴兴姚姓因他而兴盛起来。

  新莽代汉,搜求舜裔姚氏,以续虞舜的香火。结果征姚平之子、七十世姚丰为睦侯,封国于代。王莽败亡后,姚丰复回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此后,姚姓在吴兴基本稳固下来,并代代相传,繁衍生息,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姚姓最著名的一支。

  到北魏时期,吴兴姚氏逐渐壮大开来,并反向中原内地回流。至唐代初期,流播遍及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逐渐演化出“陕州姚”(河南三门峡)、“桐城姚”(安徽桐城)等分支。

  “陕州姚”出自吴兴,北魏时期,吴兴姚的姚纲仕魏,举家徙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自姚纲至唐代中叶,陕州姚累世出显宦,到唐代姚崇时,显耀盛极一时。其间,姚崇父姚懿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肇始。

  桐城姚也源出吴兴,明清时期因代出文才大儒而名扬天下。特别是到了姚鼐这一代,更是将桐城姚推向了“吴兴第一名门”的地位。

  除了陕州姚、桐城姚,还有一支比较重要的姚姓“福建姚”也源出吴兴。姚姓进入福建大约在唐初。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海南等地。

  在北方兴盛起来的另一支姚姓,则是羌族姚姓“南安姚”。

  西晋末年,羌族首领姚弋仲在乱世中崛起,自称虞舜之后,合族改为姚姓。《晋书》中记载:“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赤亭(在陇西县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 可见,姚弋仲本是汉代西羌烧当氏的后人,由于他出自南安郡,故由他而兴的这支姚姓被成为“南安姚”。后来,他的儿子姚苌建立后秦政权,羌族姚姓迅速繁衍,姚氏也因为有了这支来自甘肃陇西一带姚姓的加入而壮大起来。

  后秦政权消亡后,据《晋书》记载,刘裕将姚姓“余宗迁于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也有不少是这支姚姓的后裔。还有一部分沿着西南方向播迁,逐步发展到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其中以云南最为繁盛。

  当今中国之姚姓大多来自吴兴姚和南安姚,这两支姚姓在唐代以前,就已成为今浙江吴兴和甘肃陇西一带望族。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光州固始人、任府兵队正的姚廉洁随之入闽。此后姚姓的繁衍的速度更快,播迁的范围更广,又相继有姚姓前往辽宁,并有陕、甘、豫之姚姓人入迁云南、四川。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故唐武德四年(621年),因此地多姚姓而专门设置了姚州。

  两宋时,姚姓已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川、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地。明初,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东北等地。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由姚克明、姚克澄跟随明军进入云南后入籍蒙化(现巍山县)。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大批姚姓人从湖广(两湖两广,即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填四川。此时姚姓已广布大江南北,尤以江苏、浙江为最集中。清初,有姚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至此,姚姓已遍及大江南北,成为中华大姓。

  根据2007年公安部最新统计显示,当今姚姓人口大约420万,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五十一位。姚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大约占全国汉族姚姓人口的25%,其中安徽占8.6%,为姚姓人口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从全国范围看,姚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域。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北的迂回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转移。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3:4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文长 于 2012-3-8 07:07 编辑
( t7 e* w1 k2 H! U6 L7 Q+ D* c9 ^
  \6 ?5 ~9 g( V

五、郡望、堂号及堂联

  

  姚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主要郡望:吴兴郡和南安郡,一南一北,当今姚姓大多来自这两支。

  姚姓的著名堂号除了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总堂号外,其它主要堂号大多都与得姓始祖虞舜有关,以此标榜姚氏之本源。如“圣仁堂”,歌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历山堂”和“耕历堂”则是纪念圣祖舜帝长耕历山这段历史。

  可见,姚姓的堂号非常注重利用先贤的品德、功业来训导激励后人,众多姚姓宗祠的堂联更是如此。尤其是姚姓公认的得姓始祖虞舜,因被后人尊为道德文化的鼻祖,尤为姚姓族人引以自豪。名相姚崇、文学家姚鼐的道德功业也为姚姓后人津津乐道。

姚姓堂联众多,略举一二:

  如“父子成双史 兄弟号二姚”,上联说的是隋朝散骑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陈》、《梁》两部史书,直到去世时还没有完成,他的儿子姚思廉继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联指宋代都指挥使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属兵将都乐意为他效命。其胞兄姚兕(si四声)也是宋朝名将,屡建战功,官拜通州团练使。兄弟二人并有威名,世称关中“二姚”;

  又如“爵封梁国 文重桐城”,上联说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为政清廉,深得众望,乃盛唐名相,开元初年被封梁国;下联指清代散文家姚鼐,乾隆年间进士,曾参与《四库全书》的修纂,主持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四十年。他多才多艺,尤工古文,集“桐城派”散文之大成。

  还有“历山事迹光万载 妫水名声振千秋”,“重华共印文明帝 复姓先传代穆侯(代穆侯指田丰)”,“唐朝宰相贻谋远 汉代将军燕翼长”,“学士尚书世第 帝王将相名家”,“学闳两汉 书撰梁陈”,“四俊(指姚勉。姚勉,号学波,为文顷刻立就,与胡仲雪、刘元高、黄梦炎合称锦江“四俊”)名高光百代 三不(指姚文灏,宋朝人,官拜礼部尚书。自谓人生有三不:1、毁誉不入,2、请托不行,3、贿赂不通)世誉振千秋”等。


9 u, t5 M" g# c6 z
  为了传承先贤的功德,姚姓族群比较重视家训族风的培育和宗族子弟的教导,留下了很多家训格言。特别是明朝姚儒编著的《家政要略》,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传统家教书籍之一。这本书宣称,一个人最大的快乐是读书,最大的责任是教子。崇信尚俭,重道、重节,强调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3-27 14:48:3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文长兄的长帖,收获了丰盛的知识大餐。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06:41:4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文长兄的长帖,收获了丰盛的知识大餐。! t. _6 c0 f" q
姚元周 发表于 2012-3-27 14:48
; q* Z/ Z# p' N
8 m5 X. K! M. H3 L
客气了!向你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3-28 16:55:38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宰相贻谋远    汉代将军燕翼长! X* y% X: J+ }! I7 D
     ● 学士尚书世第    帝王将相名家
2 P+ ]+ |& N$ j+ `: C0 K2 s& S0 t     ●  四俊名高光百代    三不世誉振千秋" m4 n& ^8 m' o4 g* a
    请教:) m) e6 C4 ]( j
    1   以上3联的来源或什么地方哪支姚氏用?
3 f5 V5 ^: ~% |5 R; `; H8 T: H    2    学士尚书,尚书指谁?汉代将军指哪一位?
$ I' c. h& E% Y) Y/ Z    3     四俊名高光百代    三不世誉振千秋
; L# x: A; u9 w* T     上联“四俊”指姚勉、胡仲雪、刘元高、黄梦炎,合称“锦江四俊”。姚勉,号雪坡。宋宝祐元年状元。
6 g4 l: K7 D8 d$ p3 x     下联“三不”指姚文灏以人生三不自许:毁誉不入,请托不行,贿赂不通。姚文灏,宋时人,累官湖广提学佥事。“官拜礼部尚书”之说从何而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58:36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宰相贻谋远    汉代将军燕翼长2 t  w  J  O; P0 E1 c; w: a
     ● 学士尚书世第    帝王将相名家1 }, Y  Q" i& a; r  ^
     ●  四俊名高光百代    ...8 R3 v& T4 z' ~( q+ A7 q
pszyyao 发表于 2012-3-28 16:55

  F  \2 i( }! C: z  l$ \
: _% T* n, a+ F* T. g我还才考到这些对联,出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18 07: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