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6 10:32: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1-1-16 22:58 编辑
这一组浮雕画卷,历史人物形象还原度较高,造型饱满,线条流畅;清晰地勾勒出姚勇忱和他的战友们,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勇往前行的身影。
纪念墙的背面,正中用红字铭刻着《姚君行述》,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两边围绕着八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七幅是1912年冬,孙中山先生巡视浙江,姚勇忱作为主要随行人员陪同;另一幅照片,是在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后,在上海的革命党高层,到黄兴公寓紧急开会,协商对策。背面的设计版式,典雅庄重,引人追忆……

孙中山与姚勇忱(前排右四坐者)等人在烟雨楼合影(1912)
望着眼前的场景,我们感慨万千,思绪不由地回到历史长河中,回想姚勇忱先生的身后之事:
当他牺牲时,袁氏及其爪牙权焰正熏。姚君幼弟定忱18岁,子长龄12岁,年青的叔侄二人,将姚君遗骸,低调运回湖州,暂存于土地庙中。1916年9月,姚君生前的同志,向浙江省议会提出,应将姚君“安葬西湖与诸先烈同享湖山俎豆,以垂不朽”。1917年,民国政府追认姚勇忱、王金发为革命烈士,二人遗骨各由故乡迁回杭州,合葬于西湖茅家埠卧龙桥畔,一墓两穴,生死之交,民间称之为“双烈陵园”,民国政府一并发放抚恤金银元八千。
1937年,日寇入侵杭州,姚定忱儿女众多,只能就近躲避;姚长龄独自一人,执意前往陪都大后方,执泪而别,但一去杳无音讯,自此失散。烈士之后竞无直嗣,不禁令人扼腕。
1952年,因茅家埠一带建造部队疗养院,姚、王两墓被西移至杭州小龙井山麓坟岗。1982年,当时政府在杭州龙井路南天竺建造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园,我父亲曾去相关部门,提请将姚、王二烈士墓迁入,但因当时规定此陵园只能安置50年代由西湖边孤山后山迁出的徐锡麟、陶成章等先烈,故此提议一直未能通过。
2006年清明,在为先人扫墓后,我从龙井路返回。路过辛亥烈士陵园,从围栏处看到里面有块地,正在浇筑水泥。我猛地停车,迈步进去,来到陵园纪念馆,和讲解员交谈,得知正在建造的,是另二位先烈裘绍、尹维俊伉俪的墓址,刚动工不久。
我意识到时机来了,立即着手整理资料,向政府递交了《请求妥善安置辛亥革命烈士姚勇忱墓》的报告,介绍姚勇忱烈士生平事迹、其墓现状等情况。我和兄长任晓岚不辞辛劳,奔波在各个相关部门间,运作、协商此事。7月中旬由浙江省文物局批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具体经办,在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建造姚勇忱烈士墓。
当年冬至,姚勇忱烈士的忠骨迁入陵园西北角的小坡之上,与徐锡麟、陶成章等昔日战友为邻;整个墓台略呈正方形,全部由崭平的长条青石板铺就,面积约六十平米;墓体居中圈砌,径逾三米;墓碑也是一方大青石,高约两米;周围翠竹掩映、静谧庄严;烈士长眠于此。
2004年,《人文织里》一书出版,其中有民俗学者徐世尧老师撰写《辛亥英杰姚勇忱》一文,向桑梓父老介绍他的事迹;湖州文史研究者方一戈老师撰写《青磷碧血蔚国光——写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英杰姚勇忱就义九十六周年之际》,发表在民革《团结报》、《联谊报》等媒体上。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在文中提出建议,希望能在湖州某处,为姚勇忱烈士树立雕像,缅怀先烈功勋。作为姚氏后人,我们深受鼓励。
2011年6月,我们向湖州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式提出《恳请政府为湖州籍辛亥英烈姚勇忱树立雕像的建议》,得到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被正式告知:家乡人民不会忘记烈士的功绩,织里镇即将兴建一座利济文化公园,拟在那里建造雕像。
2014年,利济文化公园建造已具规模,镇里的相关部门,在公园西北面,选定立像位置;分管领导邀请中国美院雕塑系诸宏君老师团队,进行设计。我们和诸老师进行当面沟通,向他介绍先烈生平。设计团队很快出了初稿,我们觉得人物身上文人特性偏重,而缺少对敌斗争的革命性;数易其稿后,终于有了满意的效果。此后,因为织里镇的城市品质提升工程,镇内进行大规模建设;经办人员调整等原因,此项目暂停一段时期。
到2018年夏季,项目正式进入政府招投标环节,由河北曲阳万顺园林雕塑公司中标。曲阳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雕刻之乡”,相传张良之师---与鬼谷子齐名的黄石公在此著下了《雕刻天书》,雕品神采具备;到西汉时期雕刻已盛,被汉武帝盛赞为“雕刻之乡”。
该公司中标后,根据设计稿,很快打磨出泥塑样件,并通过微信,与设计方、我方,进行反复沟通,力争场景中的每位历史人物,既还原容貌原样,又突出气质特征:孙中山的领袖风采、秋瑾的女侠英姿、陈其美的儒将气度、王金发的勇武刚强……而柳亚子先生赞誉的“绝代佳人姚戈仲” (注:姚勇忱别号戈仲,“佳人”在古义中亦指贤能的君子),终于立体地呈现出来了。
2019年初,厂家完成构件制作后,由于江南地区连续下雨、以及现场周边改造等原因,好事多磨,一波三折;直到10月开始入场安装。说来也巧,11月中旬我在苏州参加“南社成立110周年纪念大会”,有众多史学家和近代历史名人后裔参会。14日下午的“第二届南社与辛亥革命后裔口述历史论坛”,在我发言前15分钟,我看到厂家杜总发了微信朋友圈——姚勇忱先烈项目竣工,于是我在发言中分享这一消息,得到与会者们鼓掌祝贺,这桩事情终于圆满完成……
经过8年漫长的努力,终于得偿所愿。我们恭敬地向姚勇忱烈士雕像献上花篮,表达敬意。这时,我想起在收集史料过程中,发现姚勇忱曾编撰过两本养蚕知识的书籍,这是他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记得“遍闻机杼声”的故乡情怀。如今织里的成就,也当令烈士感到欣慰吧!
而后,我又捧出一袋泥土,这是从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姚勇忱墓旁运来的,轻轻地将土洒在周围,与故乡的土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姚亮系姚勇忱先生侄孙)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