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名登高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于是日登高望远,把酒临风,诗兴勃发,留下吟唱千古的诗句名篇。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各样习俗皆有诗呈。 % W ^4 ]1 d5 J8 a: c) J ! w1 e- L0 T0 N3 J5 y- n 最脍炙人口的诗篇,大约莫过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又名艾子,被称可辟邪消灾御初寒。诗以茱萸为介质,睹物喻情,换位易地,尽述游子思乡之情。 9 E' p4 @. m9 w" A 6 d% U0 i* U, @% g, h& Q 重阳更是秋思生发的时节。盛夏的远离、阳气的衰减,使得人们对自然物候变化敏感,易于感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尽现苍凉悲怆之感!同是怅惘,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则更显得幽怨凄清,缠绵悱恻,“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Z9 m( f: |. M7 T- A, d+ ^. `5 N; V2 _8 @
所谓景随情转,同一景色在不同心绪人的眼里,原有不一样的色彩。且看晚唐诗人杜牧的重阳,“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载酒登高,呼朋唤友,纵有失意,洒脱旷达!与此相较,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则乡野风情画卷一般,自然淳朴,悠然自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即若所述并非重阳当日,只消想着九九重阳“还来”喝酒聊天赏花,已是莫大乐事!, D) L3 C; V+ q. l$ t
& G, `( Z& R# X7 L: ?% Q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毛主席的诗词中,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以宏阔笔法描绘出一幅“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图景,迸发出直冲云霄的慷慨豪迈和乐观豁达!堪称近代佳作!8 ^0 x. _# G! Y, q& V8 U+ Q% I7 Q
$ f. R3 y8 [! j& A) r# F3 B 人生若四季,年事渐高的人若至四季之秋。九九重阳,因与“久久”谐音,更被赋予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寓意。1989年我国把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爱老成为重阳节的时代新内涵,在编纂这篇文章时,我致电问候南昌姚氏宗亲会秘书长姚来保前辈想请他转达对故乡桑梓们重阳节的问候,电话里传来嘈杂喧嚷的声音,来保秘书长告诉我:他正在祠堂里忙活,我们祠堂在跨进新世纪后,每年九九重阳这一天,祠堂里都会把斗门村里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不分姓氏、包恬己迁出居住和外出工作的)都请到祠堂里免费举行"重阳节尊老、敬老"活动并一起聚餐、发放纪念品,已经坚持举办了二十多年,今年共办了47桌酒宴,近600余名族人参加,这一活动受到当地各级政府的肯定和赞扬,凝聚团结了全村的人心,发挥和提升了新时代宗族祠堂和宗亲联谊会的功能作用,凝聚人心的同时也给宗亲联谊活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7 X/ L+ ^, A6 t$ f0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