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6-30 18:51:09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本不愿意做寿的刘伯承,被邓小平政委和广大军民发自肺腑的热情所深深打动了,不由得抚今追昔,回想起半个世纪以来自己所走过的坎坷道路,感慨万千。他缓步地走上讲台,向大家深致谢意之后说:
6 r0 Z/ x8 d2 R0 N5 T0 x% O0 O; {, B4 X2 m7 w' ]4 n6 e+ e
“我自己的一生,如果说有一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教导所给的。离开党,像我这样的人,是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12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n+ C, i) ?' Q' K* [. Z: q3 _* o
7 u: E0 ?- N9 |% x0 ` j; M
在刘、邓心里,觉得彼此难以分开的思想感情和友谊,一直保持到他们的晚年。一位日本学者撰文写道:“据传,在‘四人帮’垮台后的1976年10月26日(邓小平还未复出),两眼均已失明、卧床不起的刘伯承向来看望他的华国锋提出要求说:我同邓小平同志一起工作50多年,我最了解他。以后我死了,希望邓小平同志主持我的追悼会,如果不行,我决不进八宝山。让儿子把尸体扔到荒草野地里好了。”如果此事属实,那么,这位同邓小平有着深厚情谊的老元帅的话,表明了他直到晚年仍然保持着“彼此难以分开”的心情。
b" U, A$ H3 E; ]. H# R$ Q5 [, }0 ~0 A& b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病逝。
" y: T8 t1 e' @/ G# J$ |0 `8 j
D3 U. u$ E" Y1 H V- }( U 10月14日,邓小平率全家向老战友的遗体告别。
; ] m( L7 ~0 Q' R3 H: k
- U" Q* U: }. H1 ]# U/ w, Q% Y 邓小平最先来到灵堂,向静卧在鲜花翠柏中的战友深深地鞠躬,然后久久凝视着昔日的搭档,仿佛回想起太行山的岁月、大别山的战斗,以及逐鹿中原、鏖兵淮海、渡江作战和进军大西南的往事……渐渐地,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1 ?$ ^! \9 N% z' s7 x
0 q \4 K6 W' Y- M ~5 P4 p
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和刘伯承的夫人抱头痛哭。邓小平的儿孙辈,能来的也都来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只有世交情份的家族,才享有这份崇高的礼遇。$ k; k+ w2 n9 u
: {1 ?4 n8 d: \6 B# }; t
按刘伯承生前愿望,邓小平主持了刘伯承的追悼会。
* T; l- s- | j+ l# _6 u; h9 v
; \. `" S! L' x1 a4 T 10月21日,邓小平撰写的《悼伯承》一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中说:“伯承久病,终于不治。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他的辞世,使我至为悲痛。”/ G! |0 C$ x/ j" f0 n/ L, f8 V
3 q0 V1 v+ C) F& |- X; g% y+ m$ d u “我们一起工作,是1938年在八路军129师,一个师长,一个政治委员,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前后共事13年,俩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我比他小10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个人的心里,也觉得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9 Z- b8 X9 N8 a6 T+ S2 \) |) \
6 h. R) I% _' {2 A5 B 这篇朴实无华但却充满真情的悼文高度概括了刘、邓共事数十年间产生的深情厚谊,为刘、邓之间的友谊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v4 t) D8 U& M9 ]! @. V
) H) ~" l: I* e6 t% ?* Y; E0 | 邓小平请刘伯承为胖胖起名也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j# j- `8 d" m4 y* }
; G7 a4 ?* E1 r+ C+ i1 J4 z: O6 k 1945年10月,平汉战役前夕,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涉县赤岸村,共同运筹、制订、部署平汉战役的作战方案。那时,刘伯承的大儿子已7岁,起名刘太行。邓小平的儿子两岁了,还没起名,因为长得胖,都叫他“胖胖”。
7 Q, g( Z4 P: N) v) K+ E! [$ i- K8 p: ~, K) H
一天工作之余,就着落日的余晖,刘、邓两家在院子里休息聊天,在逗胖胖玩时,卓琳对邓小平说:
# V; Z' Q" z8 q. e% k) s/ t
1 j5 M7 h: {- n0 K& ^% u) r! y “咱们孩子都两岁了,总叫胖胖也不行呀!该给孩子起个名字了!”
( F5 D' x; F, c/ R( V. c4 E
4 Z5 y- Z' A& R' S1 V/ S! o 邓小平想了想,说:
w- D* G# J7 g9 n7 U
7 {. s) q5 o2 ?, o- P “胖胖也出生在太行,我们也给他起个‘太行’,叫邓太行吧。”
3 f$ K: f' h. l! U9 ?6 Y" n0 x
7 r! |" @2 T, Q/ O “不行,不能都叫‘太行’呀!”卓琳不同意,转身对刘伯承说,“司令员,你的儿子占了我们的名字,你得给胖胖起个名!”
' `$ `* @8 x4 G, G8 b1 C- v) y& J8 R8 L# w, F0 v: w k* Y
刘伯承笑着说:; e! ?: B [/ k& l6 L, K
! b$ M% j% ~+ y g) ~3 N/ A “这是政委的事情,与司令员没有关系。”
) m% f; L2 t z6 r6 h' A: A. p( u' v7 \
邓小平不以为然,说:
+ ?1 K1 v+ s6 S( i, v- p! ~
6 h; t7 u& O5 k- F- J0 e3 P “谁都知道刘、邓不分嘛!你就给起个吧!”3 t, B* X% y1 L7 G) {$ L$ I* e, o
7 I- d. x; }3 j9 d" X, E
既然政委要求,刘伯承就笑眯眯地答应道:% k! N4 d7 F+ ~2 i% k' n
1 _1 X; B+ F+ W/ B* p/ o “那好!”( L* L8 R2 n. n( r, L( a
$ j' l4 N6 ?" l- c
刘伯承一边把胖胖叫到跟前,爱抚地抚摸着孩子的头,一边让夫人汪荣华把桌子上写的几个字拿过来,说:
2 K" A. f+ V- v
1 k8 A t* u. a “我刚才写了朴实方正四个字,这孩子生得正是朴实方正,就叫‘朴方’好不好?”
' e# \6 G& H8 ~5 R' t- t# e8 v k; R8 P* ~( ]
邓小平和卓琳没想到刘伯承为胖胖起的名寓意这样好,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 q; {6 X: Q- Q3 Q7 k) ]0 K
. M9 v) R- I2 q; }
“好!很好,就叫朴方吧!”
5 b( D; Y) X4 f; C. f9 z
" X% ]1 X$ e/ f/ @: @ Y& m 卓琳忙拉住胖胖说:( `' n2 q+ s$ A T
1 R$ h, h( g" m: A “快!快谢谢伯伯。”
/ r t! v3 b% F% @2 _
: D j5 j' n$ r. I9 k 在一旁玩耍的刘太行看见后,马上跑上前去,按着胖胖的头向他爸爸行了个礼,引得满院子的人朗声大笑。从此,邓朴方的名字就叫开了。
- v1 [1 ?4 l$ w( M( w7 m
8 @+ v8 u! ^2 \0 w3 V9 Z 后来次子出生后,邓小平以“质朴”配对,取名为质方。
& \+ A/ v5 h" A* n( G
! C# Y. l& g8 b9 Q) Z! E5 X& M ……" G) {0 e- J5 U) T o9 X% [5 ]
/ ^3 `8 k& O4 e: R
在业余爱好方面,邓小平和刘伯承迥然而异。刘伯承闲时多是散步,聊天。不过由于他博学多闻,闲聊起来,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古今中外,无所不侃。常有令人捧腹的笑话出口,人称“口头娱乐家”。邓小平业余活动则相当丰富,除各项运动之外,还常在“梅花”、“方片”、“黑桃”、“红心”中斗法,或是在麻将城中摆方阵。尽管如此,他们却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搭档。“刘邓不可分”一直是129师和第二野战军老同志中流传的佳话。9 D" F+ F, i& d" f, x% ]/ O
9 G+ z+ V- v7 d& i 但在书法方面,两个人的爱好却是相同的。
1 `; u! W" r! O% X# }" E) J% N; V1 a5 w
安徽桐城,是清朝以著名散文家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发祥地,人文昌盛,遐迩闻名。1949年初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暂时设在这里。首长们群策群力,为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役积极做着准备。! X7 T" Q" o( m2 B
4 O; T' a: u; K
在桐城中学的花园内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块由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山献书写的碑刻,故名梁碑亭。由于碑文书法刚劲挺拔,刘伯承非常喜爱,便吩咐处长魏锦国、参谋李明义和高易拓下来。几天后,为了战备工作的更加落实,邓小平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桐城,和刘伯承、张际春、李达等召开二野高级干部会议。刘伯承知道邓小平喜欢书法,立即赠给他桐城梁山献碑墨拓。/ L( r6 i% v5 e+ p' X4 @5 Q6 \/ A1 D( }4 R
6 E+ b. E. n$ N! X: L, r
刘伯承是文武双全的儒将,书法造诣颇深,写得一手好字。当时,刘、邓首长同寝一室,每日他们黎明即起,刘伯承翻译俄文军事论著,邓小平就将他的字帖、拓本拿来细心琢磨,并临摹刘伯承那运笔遒劲的手迹。诸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王者之师所向无敌”等,邓小平都临摹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l7 P3 h0 x8 _' a
! a, l( R" |' a2 x! n: c 有时,工作人员前去欣赏,邓小平总是自豪地说:
: F I2 B& x& D6 O) E$ S5 z* O! _7 a8 C4 A$ H: e. T: Z* @
“我练的是‘刘体’,这可是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名家之大成呀!”
" b5 m# ]3 Y$ ?; n7 d t8 _: C, D. V
& U3 N Z- ~! `( o7 l5 |/ J 经过一段认真临摹,邓小平的字很快就颇接近刘伯承的翰墨了。
. {; X: c: ]7 `5 F+ r* e) n$ z4 V2 {6 `1 v3 r3 j
刘伯承有一张1915年时的照片,但在战乱中丢失了,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在重庆一位友人处又重新得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1950年10月,他把这张珍贵照片赠给邓小平,并在照片背面亲笔写下如下字样:
6 D! y; O! R* d
! A, n& I( }% e1 X- n" i: E 小平同志:! ^: `4 F; G3 M0 [$ A
# f2 P3 c* v. O6 u! E
1916年袁世凯称帝,发生了反袁战争。我在反袁战争中于是年阴历二月十七日在四川丰都县城脑顶受伤,右眼残废。此为前一年所照之相,历今36个年头了始获之。置之座右,可博一粲。
l/ b7 l* F8 c+ W/ q! X4 X2 |1 F0 E' E9 U8 @
刘伯承敬赠: X' c$ C# k2 g( J* E; `
" X/ y, Z5 w0 n: u
邓小平十分珍惜地保存着这张照片。这张珍贵的照片,记录着两人并肩战斗、非同一般的战友情谊。
9 N/ N* V. c' w% i* y! n" p8 a/ f, e( V8 H0 K+ A! D0 Z+ w; r
邓小平和刘伯承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深厚情谊,解放后得到加强和升华。在西南、在北京,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两家相邻而居,往来十分密切,成为真正的世交之家。 |
|